共生视域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治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一)研究对象及主要问题

十八大以来,党的政策精神与话语特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党的十八大报告与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使用“农业转移人口”一词,取代了具有“标签”化、污名化的话语名词“农民工”。适应党的政策话语特征的变化,本书以农业转移人口作为研究对象,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及其公共治理作为研究主题。为此,有必要厘清两个基本概念:农业转移人口与市民化。顾名思义,所谓农业转移人口即是从农村农业劳动中转移出来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口,地域、职业的双重变化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属性。从外延看,农业转移人口既包括从农村农业劳动中转移出来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业劳动的农业户口人口(进城务工经商人员),也包括了因教育、婚嫁等原因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业劳动的非农业户口人口。按照时间序列划分,农业转移人口又包括现有常住在城镇且没有实现市民化的农业转移人口(存量部分)与未来新增的农业转移人口(增量部分)。[15]

市民化是指农业人口获得市民的资格条件与身份地位、习得市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养成现代城市文明素养与行为、获得市民权利待遇的过程。市民化过程以地域的迁移、职业的转变为基础,以获得城市居民身份与地位(通过获得城市户籍或建立统一的居民身份制等途径)为依托,以享受经济、政治、社会参与等市民权利待遇为核心,以实现生产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现代转型为显著标志。本书所研究的农业转移人口及其市民化,主要是指作为存量部分的进城务工经商人员的市民化,即农业转移存量人口中在城镇从事非农业劳动的农业户口人员亦即农民工的市民化。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表述的方便,本书中也使用“农民工”一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牵涉面广、工程庞杂、系统复杂的重大公共治理问题,不仅关乎数亿人口的生存与发展,也关乎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与水平。因此,本书的核心任务是借鉴社会共生理论,引入共生的概念工具、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从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学科角度探究我国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与信息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拟解决的具体问题包括:

1.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的发展历程与变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市民化政策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政策文本及其特征变化反映出什么样的政策范式(政策话语、价值观、政策目标与政策取向、政策工具选择)迁移,政策范式转移是否有助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实现农业转移人口与市民之间的“共生进化”?相关公共政策的发展取向是怎样的,将“共生进化”理念引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治理,公共政策该如何调适?

2.农业转移人口与市民的共生现状。当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农民工)市民化的状况如何?农业转移人口(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反映出他们与市民之间是什么共生状态,是一种什么样的共生模式和共生关系?

3.农业转移人口与市民共生的制约因素。根据上述对农业转移人口与市民之间共生模式的理性分析与判断,进一步分析形成这种共生模式的原因、农业转移人口与市民共生进化的主要制约因素。当前农业转移人口(农民工)与市民的共生界面主要是什么,具有什么特征,共生资源在他们之间如何分配,共生机制是否健全,共生环境是否有利于各个共生单元的共同进化?换言之,反映农业转移人口与市民共生状态的共生界面、共生资源分配、共生机制与共生环境是如何制约农民市民化的?

4.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共生进化逻辑。按照共生进化的理念、原理与方法论,各级政府、公共管理者与决策者在市民化公共政策制定、执行与评估的整个公共政策过程中,应如何确立共生进化的政策价值取向与理念,如何根据这种理念调整公共政策,选择什么方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与市民之间的对称互惠共生?换言之,在共生进化理念的指导下,如何通过优化共生界面、健全共生机制、创造共生条件、改善共生环境等多种措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5.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共生治理思路与对策。具体到政府的制度变革与政策选择方面,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程,实现农业转移人口与市民的共生进化?

(二)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对“如何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共生’治理”的探索,本研究尝试实现以下目标:

1.实践目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理论生命力的唯一源泉。“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点实践课题。因此,面向实践、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是本研究自始至终的使命。本研究秉持党的十八大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实践为根本,紧紧围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与公共政策创新”目标,着力研究和回答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等时代背景下为什么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怎样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专门研究,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之路提供理论上、制度上、政策上的支持。

2.政策目标

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相关政策问题开展基于共生理论视角的研究,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调整、出台相关市民化政策提供案例分析、经验总结、政策建议与可行性操作方案,为说明、解释、预测并最终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若干问题提供理论解释与智力支持。

3.理论目标

理论研究以创新为使命。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文本及其政策范式的全面梳理,对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农民工)与市民的共生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的全面、深入分析,阐释引入社会共生理念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的价值导向与方法论意义,阐明将共生理念、理论主张引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政策过程的路径与具体方法,本研究试图构建起一套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共生治理理论。总之,探索我国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共生进化”的重大理论意义、操作方法,对共生理论视域下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政策进行理论诠释与规范论证,丰富本领域研究的理论体系,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伟大实践工程提供理论资源,是本研究的重要理论创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