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写在前面的话
有一个词叫著书立说,从逻辑上讲不立说而著书就是制造文化垃圾。但是,立说不易,立说是创新,创造前人没有的新见解、观点和思想,这太难了。对于世界上的大多数人而言,一生中要说一句新话,一句属于自己原创的话语几乎不可能,更不要说创造一个得到社会认可而流传下来的概念或词汇,至于说要创造什么思想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了。对于我国的政治理论研究者来说尤其如此。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社会任何方面发展的不足,都可以归结为是由创新不足引起的,而创新不足的主要问题可能在于创新资源的短缺,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缺乏。创新需要自立自主、思想自由和宽松的环境,需要人们对失败、对标新立异、对多元存在的宽容,需要对任何创新主体的呵护;创新也需要机遇,需要创新者有科学的方法,睿智的眼光,打破思维与行为模式上的路径依赖,有时甚至需要创新者付出非常高的代价,等等。创新不易,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创新。
作为一名教师负传道授业解惑之责,自己最多是充当了“知识与思想的贩运者”的角色,所以,一直不敢轻言观点或者理论上的创新。这本小书不是新著,其主要部分是过去发表的论文。内容基本没有做文字上的改动。笔者以为,学术论文特别是政治理论研究的学术论文有没有价值,有没有生命力,检验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它在若干年之后对现实是不是还有解释力,它的观点还能否给今天读者思考的相关问题提供一个思想的或逻辑的支点,为他人的学术创造提供参考,或者提供一个小小的论争平台。
本书由四部分构成:政党与政党制度研究、国家政治制度研究、公民政治参与研究和政治观念研究。主题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新趋向。
在当代社会,我们在政治上有着太多的诉求:改革、开放、稳定、权威、秩序、安全、和谐、诚信、文明、民主、民生、自由、平等、法制、法治、人权、宪政、集权、分权、制衡、公平、公正、正义、廉洁、宽容、革命、改良、激进、渐进、独立、爱国、统一、强国、现代、发展等,每一项诉求都有它存在的理由,都是人们向往的目标。笔者始终以为,在我国,所有这些美好愿景中民主居于首要地位,就是说所有的一切只有处于人民当家做主和人民利益的统领之下才具有真理性,才值得追求并具有被普遍认可的价值。
20世纪的大部分年代,我国基本上是以世界政治的被决定者、被影响者的身份,在革命与改良、激进与渐进、西化与化西,即走什么路、举什么旗的艰难选择中前行;21世纪的中国正在建构自己的发展模式并作为一个主动参与者、自主选择者和积极影响者的世界大国的角色活动在国际舞台上。
20世纪中国政治围绕的主题曾经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等大是大非问题,争论始终停留在了价值层面;21世纪在上述问题上人们已基本达成共识,国家治理和政治的主题转向了民生,解决好“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等关切每一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问题成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老百姓的事是天大的事,政治更接地气,变成了民众可以感知、可以计算的事情。
20世纪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是革命、群众运动、暴风骤雨,是满怀激情地解构秩序与权威;21世纪中国公民政治参与范式正在发生着替代性变化,参与从革命型政治参与向建设型政治参与、动员型政治参与向自主型政治参与、激情型政治参与向理性型政治参与转换,同时,政治制度对公民参与的承载能力更强,也更富有弹性。
与20世纪不同,在全球化时代和互联网世界里的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环境更加宽松,人的观念、意识、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文化的宽容、交流、共存、相互吸纳已成常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始由价值观念向行为准则转换,逐步成为公民规范自身行为、评价政府、处理个人与群体关系的基本尺度。
书中的许多问题来源于与学生的交流。感谢我的学生!感谢为论文修改提出意见、建议,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