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创业公共管理文献梳理
一 创业研究概况
20世纪后半叶以降,国内外对于创业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吸引众多学者在此领域不断进行探索。这些学科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商业伦理学、社会学等。纵观这些不同角度的创业理论,大致可以将其分成“四大视角七个方向”。在创业研究走向分化的过程中,“创业”理念逐步体现出创业者(创业)区别于企业家(经营)的特性。
(一)经济学视角的创业研究
经济学家关注的创业,聚焦于“决策与风险”“创新与发展”。
法国经济学家Cantillon早在1755年就把entrepreneur(创业者,企业家)一词作为术语引入经济学。他认为,创业者要承担以固定价格买入商品并以不确定的价格将其卖出的风险,创业者的报酬就是卖出价与买入价之差。如果创业者准确地洞察把握了市场机会则赚取利润,反之则承担了风险。奈特赋予了创业者不确定性决策者的角色,他认为有更好管理才能(特指远见和统治他人)的人具有控制权,而其他人在他们的指挥下工作。对自己的判断有自信心和在行动中能坚持这一判断的人擅长承担风险。在企业中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创业者阶层负责指导企业的经济活动,创业者向那些提供生产服务的人(多疑和胆小的人)保证一份固定的收入,以换取对实际结果的拥有。熊彼特赋予创业者以“创新者”的形象,认为创业者的职能就是实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创业是实现创新的过程,而创新是创业的本质和手段。熊彼特强调创业者的职能主要不在于发明某种东西或创造供企业利用的条件,而在于有办法促使人们去完成这些事情。他进一步认为经济体系发展的根源在于创业活动,创业是经济过程本身的主要推动力。[1]
(二)战略管理学视角的创业研究
近几年来,一些战略管理方面的学者广泛采用战略管理方法研究创业活动,把创业过程视为初创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战略管理过程。Hitt、Ireland、Camp和Sexton认为创造企业财富是创业和战略管理共同的核心问题,创业和战略管理可以在以下6种手段上进行融合:创新、网络、国际化、组织学习、高层管理团队及其治理、企业增长。[2]Zahra和Dess认为不应该严格区分创业研究与战略管理,相反,存在着很多整合战略管理研究和创业研究的机会。[3]
(三)社会学视角的创业研究
社会学者关注“环境与网络”“个人与机会”语境下的创业。
一些社会学者探讨了社会环境网络对于企业创业的影响。Woodward认为社会网络在帮助创业者建立和发展企业时扮演了积极的角色,例如个人的社会网络特性可以提高他去实际开办一家企业的概率,而成功的创业者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建立个人的社会网络,以此帮助新创企业的成长,当创业者能够通过社会网络得到充足而及时的资源时,他就容易取得成功。[4]
还有一些社会学者从个体的角度探讨社会环境下“存在有利可图的机会”和“存在有进取心的个人”这两者如何相结合。Shane和Venkataraman指出,不同人所识别的创业机会在质量上是有变化的,进一步提出了创业研究应该以机会为线索展开。[5]Singh认为以往的创业研究缺乏清晰的边界和独特的变量。对于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利用可以是支撑创业这一独特领域的概念,而且应该成为该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6]
(四)心理学视角的创业研究。
心理学者强调从创业者的心理特性,特别是认知特性角度来研究创业,并强调创业者的认知想象力等主观因素。Casson认为,创业者是擅长于对稀缺资源的协调利用做出明智决断的人。[7]柯斯纳认为创业者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能够敏锐地发现市场获得机会的“敏感”,只有具备这种敏感的人才能被称为创业者。这种敏感使得创业者能够以高于进价的售价销售商品。发现未被利用的机会需要敏感,计算能力无济于事,节俭和追求最大产出也不是创业者所需具备的特点。[8]
二 创业微观管理研究
国内目前开展创业管理的研究,主要围绕企业微观层面的管理。这当中主流的研究,主要是在蒂蒙斯创业过程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增益。因此本书将对蒂蒙斯的创业过程管理理论进行介绍。
(一)创业过程管理理论的创立
蒂蒙斯(J.A.Timmons)是美国创业教育和研究的标志性人物,也是创业过程管理理论的主要提出者。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的石油危机严重影响了西方经济,高失业率迫使许多人选择创业来摆脱经济和生活困境。蒂蒙斯在1973年针对当时新企业创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例如创业团队建立时应采用何种方式、掌握何种技能,所有权和行使权应如何分配,应投入多少资金和资源等,以帮助创业者和管理团队避免陷入误区。另外蒂蒙斯提出创建和发展企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动态发展观念的企业团队无法建立完善的机制进行内部调节,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界对创业过程有了新的认识。
蒂蒙斯提出的创业管理模式主要是将机会、创业团队和资源三者做出最适当搭配,且要根据事业发展做出动态平衡。创业流程由机会所启动,在组成创业团队之后取得必要的资源,创业计划方能顺利开展。[9]在创业前期机会的发掘与选择最为关键,创业初期的重点则在于团队的组成,当新事业顺利启动后才会增加对于资源的需求。由此可见蒂蒙斯的模型十分强调弹性与动态平衡,他认为创业活动随着时空变迁,机会、团队、资源等三项因素会因比重发生变化而产生失衡的现象。良好的创业管理必须要能及时地进行调整掌握当时的活动重心,使创业活动重新获得平衡。创业过程中由于机会的模糊、市场的不确定性、资本市场的风险以及外在环境的变迁等经常影响到创业活动,使得创业过程充满了风险,因此就必须要依靠创业者的领导、创造力与沟通能力来发掘问题,掌握关键要素,弹性调整机会、资源、团队三个层面的搭配组合以使新事业能够顺利进行。
在蒂蒙斯创业过程管理模型图当中,三个核心要素构成一个倒立的三角形,创业团队位于三角形的底部。创业初始阶段商业机会较大而资源较为缺乏,三角形将向左边倾斜;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拥有较多的资源,但这时原有的商业机会可能变得相对有限,这就导致另一种不均衡。创业领导者及创业需要不断探求更大的商业机会,进行资源的合理运用,使企业发展保持合适的平衡。这三者的不断调整最终实现了动态均衡,这就是新创企业发展的实际过程。蒂蒙斯创业过程管理模型始终坚持三要素间的动态性、连续性和互动性。[10]
图1-1 蒂蒙斯创业过程管理模型图
此模型认为创业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过程,其中机会、资源、创业团队是创业过程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商业机会是创业过程的核心要素,创业的核心是发现和开发机会,并利用机会实施创业,因此,识别与评估市场机会是创业过程的起点,也是创业过程中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阶段;资源是创业过程的必要支持,为了合理利用和控制资源创业者往往要竭力设计创业精巧、用资谨慎的战略,这种战略往往对新创企业极为重要;创业团队是新创企业的关键组织要素。创业领导人和创业团队必备的基本素质包括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自如地对付逆境、有正直诚实的品质、富有决心与恒心、创造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但最为重要的是团队要具有柔性能够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二)创业过程管理理论的完善
创业过程管理理论自提出后,就得到了创业研究领域的认可和深入研究。蒂蒙斯本人在创业过程理论研究中也具有留待后人发展的空间。例如,蒂蒙斯强调机会与资源之间的互动关系,但由于受到当时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局限,导致在早期没有将资源(包括政府资源)作为主导要素,仅在著作中介绍了资源的需求特征与方式以及商业计划的制作等,这与当下创业研究视域中的资源观有很大不同。克里斯蒂安在2000年发展了蒂蒙斯理论,他认为创业管理的整个焦点应该放在创业者(Entrepreneur)与新事业(New Venture)之间的互动。[11]克里斯蒂安理论说明如何发展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将是创业管理工作上的一大重点。其所强调的“创业者随着环境变迁而动态调整创业模式的能力”都与人格特质的关联性不高,也可说明创业者的创业行为确实可以经由系统的创业管理加以影响。
三 创业公共管理研究
公共管理的范畴目前存在两种观点:广义观点认为,公共管理不仅包含政府政治和行政两个方面,还包括其他非政府部门对公共事务的管理;狭义观点认为公共管理只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方面。本书重点关注的是狭义公共管理。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宣告了斯密传统的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的终结。凯恩斯在《国家经济论》中提出,在1929年,无论是政府官僚,还是总统伟人,都不可能再推行那种强有力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巨大的转向注定了一个更具干涉主义色彩的时代必然来临。[12]此时,凯恩斯主义摒弃了经济自由主义的“政府守夜人”的教条,主张政府对私有经济进行积极干预与管理,以避免经济形态遭遇灭顶之灾。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传统公共管理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也是创业作为市场经济行为接受公共管理的历史背景。
时至20世纪70年代,全球化、信息化与国际竞争加剧,政府自身面临财政、管理与信任危机,西方要求政府改革的呼声渐起。在这种情况下,以官僚制为基础的传统公共行政模式遭到了普遍的质疑和批判。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公共管理学教授休斯(Owen.E.Hughes)认为,传统公共行政管理模式存在三大问题:第一,传统的行政模式无法反映出现代公共服务所承担的广泛的、管理的及政策制定的角色;第二,韦伯的官僚制模式强调不透明性、组织僵化及等级制的特性,使得它不可避免地会与民主制发生冲突;第三,政府官僚制大大限制了个人自由,官僚制模式显然不如市场过程更有效率。[13]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掀起了政府改革运动。这场运动起源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目前,这场改革运动在持续的探索中正表现出由浅及深、由窄到广的加速度推进态势。这场政府改革运动有许多不同的称谓:“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重塑政府”“再造政府”“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后官僚制典范”“企业型政府”等,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新公共管理”这一概念。与这种改革措施相适应,西方国家逐渐产生、发展起来一些关于公共管理的新的理论。这些理论扬弃了传统公共行政的官僚制的基本信条,依据西方经济学、工商管理、政策分析理论等的前提性假设、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一整套不同于以前的政府改革思路。[14]
欧文·休斯总结:“新公共管理存在以下6个共同点:第一,都代表着一种与传统的公共行政不同的重大变化,较为引人注意的是新公共管理注重结果的实现和管理者个人的责任。第二,明确表示了脱离古典官僚制的意图,欲使组织、人事、任期和条件更有灵活性。第三,明确规定组织和人事目标,以便根据绩效指标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对计划议案进行系统评估,追求政府管理的三E(经济、效率和效能)。第四,资源管理人员不必坚持政治上的中立或无党派立场。第五,运用市场方法管理公共事务,使政府职能更有可能受到市场检验。最后,通过民营化、市场检验和签订合同等方式减少政府职能的趋势。”[15]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尽管遭到了包括休斯教授在内的学者们的质疑,但是,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其所关注的责任观点、绩效观点、委托代理观点、技术发展观点,都成为创业事业公共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我国对创业公共管理方面的直接综合性研究目前较少见,较为接近的领域是创业政策研究。国内外目前对创业政策的研究,理论基点多始于瑞典学者Lundstrom和Stevenson在2005年的研究。在对多个国家的情况进行研究之后,他们对创业公共政策进行了归类并提出了关于创业公共政策的理论框架,根据其框架,创业公共政策主要集中于六个方面:创业促进(entrepreneurship promotion)、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启动环境(environment for start-ups)、启动期与种子期融资(start-up and seed capital financing)、启动期的商业支持措施(business support measures for start-ups)和目标群体战略(target group strategies)。这些公共政策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培育创业文化和培养潜在的创业者群体,减少企业建立所遭遇的壁垒,降低启动和早期阶段的资本约束,加强对于启动项目的商业支持,以及增加非目标群体的创业率。另外,在创业公共政策的类型方面,主要包括中小企业政策的推广、新企业的创业政策、细分创业政策和全面的创业政策。[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