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处在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网络与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及在教育中的应用,改变着教育教学方式,推动着教育的现代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建设成为数字校园、信息校园。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在教育信息化、校园数字化背景下,网络互动作为一种全新的互动模式已为越来越多的师生所接受、所应用,并与课堂互动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当前师生交流、交往的重要模式,良好的网络师生互动成为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有效途径。因此,网络师生互动成为学者们探讨的热点问题。
网络师生互动作为一种新型的互动模式,有许多课题值得研究、探讨。事实上,有不少学者从教育学、社会学、计算机学科、传播学等视角出发对网络师生互动进行了分析,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张艳红博士的这本《网络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是以她的博士学位论文为主体内容,经过进一步研究和拓展而完成的著作,是从心理学视角探讨网络师生互动的前沿成果。
本书主要按照“描述—解释—预测—促进”的主线,在文献梳理与理论探讨的基础上,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网络师生互动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考察,主要回答了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师生互动在内容上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师生交流的消息反映出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师生互动所形成的网络具有怎样的结构模式?学生对网络师生互动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如何测量网络师生互动的现状?哪些学生变量可以预测师生之间的网络互动,以及教师如何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等问题。
通过呈现的网络师生互动的研究内容,我们会看到本书有这样一些特点:其一,研究方法多样化,个案研究、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互为补充。在个案研究中,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宏观呈现网络结构模式;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微观探讨了师生互动的内容质量;采用滞后序列分析方法动态呈现网络互动的行为趋势。其二,以中学师生为研究对象。以往网络互动研究多以大学生或远程教育学习者为研究对象,本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中学师生,也包括高校师生,扩展了网络师生互动的研究群体。其三,分析技术有创新,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基于已有网络互动的特点以及“消息树”的理念,作者提出了“父消息”的概念并自主设计开发消息树构造、LSA和关系网数据构建算法的软件Msgsa。其四,研究内容比较系统和丰富。本书不仅采用个案研究对网络师生互动的特点、模式进行了纵深考察,还探讨了影响网络师生互动的学生和教师因素,丰富了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可以说,本书在网络师生互动领域中做出的心理学探讨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与完善了师生互动相关研究,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促进师生互动的策略与建议,也为后期学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照。
张艳红博士是一位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大学青年教师,对于心理学教学充满热爱,对于心理学研究充满激情。这本书是她从心理学视野对网络师生互动进行的初步却是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通过这一成果我们可以感知到这位青年心理学人的研究目标、思考方法和策略。当然,本书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如,无论是从研究群体的广泛性还是代表性上,对网络师生互动的调查可以更加广泛,对网络师生互动的实验研究还可以做到动态化等。作为她的指导老师,我对于这本书的出版感到由衷高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期待她在今后为推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实践与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做出更多更有益的心理学探索。
佐斌于华中师范大学
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