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习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对孔子“闻道”内涵的辨证考察

要解开孔子“闻道”之谜,需要我们对上述诸说做出进一步考察,厘清诸说与孔子“闻道”内涵究竟有何种内在联系,从而使我们能以更为全面的视角对孔子的“闻道”内涵做出诠释。首先,我们需要从《论语》出发,通过孔子对“道”的理解与诠释,进而对“道亡”说与“道行”说的合理性加以考辨分疏。其次,通过对思孟学派的典籍帛书《五行》篇与《孟子》一书相关内容的考辨,进而对“知道”说的内在理路加以厘清。然后,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对孔子的“闻道”内涵做出一个合乎逻辑的解读。

(一)对“道亡”说的辩证考察

《论语》中“道”字共有89处,仅词性用法就有多种,所表之义更是种类繁多。所以,此处仅就“道”释为“政治条件”来分析,孔子言“有道”为“政治清明”,言“无道”为“政治黑暗”,并且非常喜欢拿两者进行类比,如:“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论语·公冶长》)“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宪问》)这一类言论共有8处。通过对各章内容的理解可以发现,孔子之意实为君子在身处两种境遇时所应持有的态度与道德抉择。但是邦之“有道”与“无道”并不是普通人所能改变的社会现实,更不是可欲可闻可得者。所以,孔子所论世“道”,首先是对春秋乱世的社会现实的价值评判,其次是对君子所处此世应持有的态度与“道”的抉择指明了方向。但是,孔子有没有恨当世之无道而盼有道的期望之意呢?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加以考察。

孔子一生立志为学,以能够恢复周礼为目标,并且积极入仕从政,寄期望通过自身的仁政理念以造福天下百姓。然其惶惶如丧家之犬,终不得志。面对伦常尽失、礼崩乐坏、民不聊生的乱世,孔子的救世之心自然是急迫的,“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所以,把我们置身于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去体味他传道济民的热诚,也许就能够理解何晏、皇侃等人对“闻道”内涵的解读了。我们并不能够否定在孔子之时对“道”的理解达不到具有本体意义的“大道”的高度,但是,从务实的角度出发,“道亡”说似乎更能够合乎孔子的原初之意。

(二)对“道行”说的辩证考察

《论语》中关于“道行”的章节共有3处,分别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公冶长》)“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前两处为孔子语,后一处为子路语。首先,我们考察这三处的语义内涵。第一句所言之意乃是孔子在面对道之不行的现实所发出的感慨,颇具隐逸意味,“吾道不行于世,还是乘木桴于海另寻出路吧”。那么,此处所体现出的隐逸思想是否为孔子心声?这就需要结合第三句的子路之语加以考察。子路所言是为了回应隐士荷蓧丈人之语,是孔子借子路之口以明心志,君子之仕,在于行义,在于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于传仁爱之道。道虽不行,心已明知,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是孔子的道义担当。孔子言“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把“仁”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与目标,孜孜以求。曾子言:“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面对不可变更的时局环境,明知“道”之不行而为之,其所为者并不是以“道”是否能“行”为标准,而是以该不该“为”为标准。至于道之行与不行,孔子则把它归咎为“天命”所定。孔子亦常言“天命”,“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孔子五十岁后入仕,以推行己道,历任鲁国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并摄相事,五十五岁去鲁适卫,开始周游列国,其间,虽饱经危难,仍不坠行道之志,匡地被围,以“斯文在兹”自任。遥想孔子之时,面对礼崩乐坏、列国纷争之境,其行道之心是恳切的,期盼其仁爱之道当行于世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然道之行与不行则实非孔子所能左右,亦非孔子之所重,其所重者唯有其坚毅不变的“行道”信念。我们亦可以从《孟子·万章》篇的一段话可以窥见孔子“行道”之心:

孟子曰:“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

孟子言孔子之为孔子者,在于孔子行道准则为“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孔子周游列国,推仁义之道,行礼乐教化,所重者是为民,而不为爵,爵位的得与不得则在“天命”。在名与利的问题上,孔子的态度是明确的,名利皆为小人所图,并非君子所能看得上的。所以,我们看孔子“行道”的信念是恳切、坚毅的,而在功名利禄上并无过多诛求,只是他把“道行”与否归之于不可言说的“天命”,这或许是一种自我慰藉。换言之,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己道”已经不能行于当世。所以,“道行”之说在孔子那里应该是一种很遥远的事。然而虽然遥远,他内心的期盼却从未泯灭。

何晏等主张“道亡”说是叹世之无道,其潜在之意为盼世有道,而有道即“道行”的目标。两者的逻辑是相通的。因此,我们认为,就孔子本身的思想逻辑来看,“道亡”与“道行”两说都有其合理之处。

至于强调内在德性觉悟的“知道”说,将“道”解释为具有本体意义的“天理”,则在《论语》中很难找到太多的证据。在我们看来,那是宋儒为迎合禅宗挑战,吸收佛、道二教的心性论思想提出来的。宋人陈埴所说的“此闻非谓耳闻,谓心悟也,即程门所谓‘一日融会贯通处’”,应该只是宋儒的思想。它不是孔子那时的“问题意识”,甚至也不是何晏所处的玄学时代的“问题意识”。


[1]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541页。

[2]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552页。

[3]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552页。

[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70页。

[5]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8页。

[6]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34页。

[7]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34页。

[8]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卷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9]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卷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10]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卷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1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70页。

[12] 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93页。

[1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70页。

[14] 刘宝楠:《论语正义》卷五,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6页。

[15] 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98页。

[16] 胡煦:《周易函书别集》卷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4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43页。

[17]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44页。

[18] 汪淳:《论语疑义探释》,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19] 廖名春:《〈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章新释》,《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