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开展调查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
(一)调研的总体情况
此次调查10个远郊区共上报家庭农场207家。主要从事的产业:畜禽类养殖41家,水产养殖12家;蔬菜种植38家,鲜果种植48家,大田种植29家;特色农产品种植39家(药材、板栗、核桃、种苗等)。
(二)家庭农场收入分析
家庭农场年均农业生产净收入约为18.26万元,主要从事产业:鲜果、蔬菜、规模经营的大田种植。从人均收入看,约有7个区的63户家庭农场的人均收入未达到全市平均水平(20569元),占总数的28.4%。从事产业主要为:药材种植、板栗、不成规模的大田种植等。
另外,从上报情况看,家庭农场家庭成员参与农业生产数量达到了80%以上,且年龄偏大。常年雇工数量平均为1—2人。
(三)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分析
据统计,207家家庭农场种植业面积约为7397亩,其中怀柔区面积最大,约为2621亩,主要种植苦参、穿山龙、桔梗等中草药。通州区和顺义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顺义区种植面积约1500亩,通州区种植面积约为1400亩。
家庭农场种植蔬菜约为2910亩,果树面积约为5820亩,其中大兴区果蔬面积2035亩、昌平区的果蔬面积1160亩。家庭农场畜禽水产养殖类中,年生猪数量约为2.8万头,肉鸡约为15万只,蛋鸡约为2.5万只。渔业养殖面积约为300亩。平谷区渔业养殖面积达到212亩,占到全市家庭农场渔业养殖面积的70%。
此外,超过26.6%家庭农场无农机具,超过21.7%家庭农场主拥有1台农机具。近半数家庭农场主拥有多台农机具。
(四)调研中发展的问题
土地流转价格上涨较快,导致家庭农场利润下降,甚至亏损。农村税费改革前,土地流转价格普遍较低。税费改革、百万亩平原造林,引发了土地流转价格较快上涨,2016年全市平均1607元/亩,山区低于1000元/亩、平原低于2000元/亩已租不到地。发展较早的家庭农场土地流转价格较低,他们在经营过程中还具有土地流转价格低的优势。然而,近十年来农地流转价格增加了10余倍,到2028年二轮承包期满后,这些家庭农场土地流转合同期满,需要重新签订流转合同,届时家庭农场必将失去原有的较低土地价格优势。规模经营的成本压力骤涨,必然倒逼家庭农场退出。
多数农户愿意流转承包地,但对流转价格期望值过高。2014年,北京市农经办组织有确权地的12个区县开展了《确权确地农户土地流转意向调查问卷》,共发出24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73份。从调查结果看,愿意流转土地的1624户,占78.3%;不愿意流转土地的449户,占21.7%。愿意流转的农户中,选择流转价位在500—1000元/亩的95户,占5.9%;1001—2000元/亩的323户,占19.9%;2001—3000元/亩的318户,占19.6%;3001元/亩以上的888户,占54.7%。不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中,选择想自己种的158户,占35.2%;土地在自己手里比较放心的155户,占34.5%;期待土地升值再进行流转的33户,占7.4%;期待土地征占获得相应补偿的71户,占15.8%;其他的32户,占7.1%。随着几年的形势变化,通过以较低的合理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来发展家庭农场,实际难度更大。
家庭经营规模小,平原、山区土地碎片化严重。据“两园一田”(粮田、菜田、果园)农业生产空间划定调查摸底,全市415万亩确权地中,10亩以下的占55.3%,单体规模只有4亩,低于户均7亩多的全国平均水平。山区由于地形复杂,分地时好赖地搭配,土地碎片化严重。平原地区虽然地势平整,但土地流转率高,尚未流转的土地已不多,具备集中连片条件的土地更少,发展家庭农场受到了土地来源的制约。
劳动力老龄化,家庭农场缺少接班人。传统的专业大户大部分已经60岁左右,且其后代很少有子承父业。房山区琉璃河镇立教村范学连是传统种粮大户的典型代表。范学连今年60岁,从事农业生产已有35年,2013年被房山区农委确定为区级“家庭农场”试点,2014年经营土地200亩,种粮的亩均净利润约500—600元。尽管范学连在种粮的规模经营主体中也算是收益较高的,然而他的子女都在城里有较好的工作,不在家务农。尽管他有继续经营的意愿,但是后继无人的事实难以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