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态经济学的内涵
一 生态经济学的特点
(一)生态经济学的特征
生态经济学是最早揭示现实中人与自然关系存在不和谐问题的学科之一,是最早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学科之一,也是最早认识到经济理性必须与生态理性结合起来,生产、生活必须与生态结合起来,利润最大化目标必须与社会可持续目标结合起来的学科之一。
生态经济学倡导并追求企业最优解与社会最优解的有机结合,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有机结合,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有机结合。这个理论内核,是生态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分支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这一研究视角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经济学重视对经济关系的剖析,旨在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生态经济学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剖析,旨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生态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分支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这一研究视角也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生产中的效率损失和生活中的过度消费,都有可能导致生态危机。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贫困问题的基本解决,生产体系对资源耗竭、生态冲击和环境污染的影响不断减弱;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范围的不断扩大,生活体系对资源耗竭、生态冲击、环境污染的影响越来越大。针对这种变化,生态经济学明确提出,要仿照生态系统的循环原理将仅有资本循环的社会再生产拓展为包括资本循环和资源循环的社会再生产,将只有生产者、消费者的经济关系拓展为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经济关系。这是生态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分支的第三个极为重要的特征,这一研究视角也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二)生态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生态经济学研究主要有三个切入点:其一是以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学方法和生态经济模型,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由此导致的生态系统顺向演替带来的价值增值或逆向演替造成的价值损失,在此基础上引申出人类有责任保护、改善生态系统的政策含义;其二是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入手,提高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将企业和个人的自利目标与利他目标统一起来,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其三是从利益相关者的协商、谈判入手,引导利益相关者开展合作,共同采取具有双赢乃至多赢性质的解决生态经济问题的集体行动。
(三)生态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与研究领域相对应,生态经济学有三类研究任务:第一类是生态经济研究任务,主要内容是发现和解决现实中的生态经济问题,完善生态经济学的学科体系;第二类是生态经济管理任务,主要内容是完善有关生态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将经济管理拓展到生态管理,将经济管理和生态管理统一起来;第三类是引导利益相关者共同解决生态问题的组织任务,主要内容是构建和完善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的平台,培育有引导公众能力的社团组织和志愿者。引导利益相关者共同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的提出,使生态经济学不仅具有发现和解决生态经济问题的工具特征,而且具有引导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特征。
二 生态经济学研究中的差异性
(一)国内外生态经济学研究产生背景的差异
国外学者提出生态经济学,针对的是相对剩余状态(或过度消费)下的生态恶化。面对有限的生态承载力满足不了无限增长的需求的现象,他们提出了稳态经济和零增长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学者提出生态经济学,针对的是绝对短缺状态(或基本消费不足)下的生态恶化。面对的是两个问题,一是有限的生态承载力满足不了有限的经济增长的需求,二是有限的经济增长满足不了人们的生存性需求。这是国内外生态经济学研究始点上的第一个差异。
国外学者提出生态经济学,针对的是工业废弃物排放和农业化学品污染造成的负外部性。中国学者提出生态经济学,针对的是毁林开荒、毁草开荒、围湖造田和耗竭性的矿产采掘等初级资源开发造成的负外部性。这是国内外生态经济学研究始点上的第二个差异。
国外学者提出生态经济学,针对的是市场失灵;而中国学者提出生态经济学,针对的是政府失灵,例如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的政策造成的严重后果。这是国内外生态经济学研究始点上的第三个差异。
在短缺经济阶段,解决供需矛盾的主要措施是开发自然资源,将其转换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此时,因开发方式上的顾此失彼引发的生态恶化,是不发达阶段的生态恶化。基本需求解决之后,以扩大内需和外需的方式刺激生产与消费,由此引发的生态恶化,是发达阶段的生态恶化。第一种类型的生态恶化,应通过技术进步等措施使之尽快结束,第二种类型的生态恶化,应通过生态教育等措施使之尽量避免。
(二)生态经济学家的认知的差异
生态经济学家可以分为激进派和温和派两个类别。其中,激进的生态经济学家认为,现有的经济学已经无法用来解决生态经济问题,生态经济学的发展目标是取代现有的经济学。例如,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认为,生态经济学的提出,是为了推动并完成生态中心论对经济中心论的替代,这个替代的重要性宛如以“日心说”替“代地心”说。他还引用了Oystein Dahle (埃索公司前副总裁)的一句话:“中央计划经济崩溃于不让价格表达经济学的真理,市场经济则可能崩溃于不让价格表达生态学的真理。”
这些学者强调以生态为中心的重要性,并为自己的主张得到社会认同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激进的生态经济学家主要采用经济哲学和规范分析的方法。
温和的生态经济学家认为,现实中累积起来的生态经济问题已经到了不解决不行的地步。生态经济学将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并在经济学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基于生态经济学是经济学体系的一个分支学科的认识,他们坚持以人为本,以经济为中心,温和的生态经济学家主要采用实证分析的方式。
此外,还有一些关注自我价值实现的生态经济学家。他们既不想声张自己的主张,也不想解决实际问题,而只考虑自我需求的最大满足。
(三)生态经济学家认知的变化
从历史维度看,生态经济学家的认知是逐步完善的。早期,生态经济学家在宏观上把生态危机归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理念,在微观上把生态危机归于人的自利和贪婪品行。例如,莱易斯在其撰写的《自然的控制》一书中指出,控制自然的理念,特别是通过向自然索取来满足人的永不知足的欲望的行为,是导致生态危机,最终导致人的自我毁灭的最深层的根源。此时,生态经济学家主要研究生态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联系,揭示生态经济问题的社会危害和经济危害,提出合乎生态要求的行为规范,告诫人们不能只看经济活动创造的财富,而忽视其造成的危害。此时的生态经济学是批判现实中忽视生态限制的经济行为的武器,主要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剖析现实中忽视生态价值、资源价值的掠夺性生产对资源、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恶果,论述单一追求经济利益、短期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危险性和危害性,主张通过抑制经济增长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然而,现实中许多对生态系统施加负面影响的活动有些是贫困人口为了维持温饱而采取的迫不得已的选择,抑制这些行为有碍于贫困人口的温饱,所以这种主张往往难以付诸实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经济学家开始赞同适度增长,研究重点转向探索生产活动更有效、生活方式更合理、生态循环更流畅的技术体系,涵盖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领域;探索生态社区建设的制度安排,包括生态村、生态乡、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等层面;探索生态与经济互补互容的方法和途径,逐步完成了由宣传的生态经济学到实践的生态经济学的转换。
三 生态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研究生态经济学,不仅要弄清生态经济学自身的特点,而且要弄清它与相关学科的不同。为此,下面就主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不同作一点分析。
(一)主流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主流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优化资源配置,主要采用边际分析方法。资源配置优化的标志是投入产出达到边际平衡、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达到边际平衡,以及各种替代品的投入产出达到边际平衡。
市场机制或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信号是引导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保护合法产权、维护公平竞争和提供公共物品,为企业家稳定生产经营预期提供所需的各种条件。由于市场主导的强调效率的第一次分配无法消除收入差异,所以政府的另一个重要职能是调节收入分配,具体包括政府主导的强调公平的第二次分配,包括开征累进所得税(代内公平)、遗产税(代际公平)和实施扶贫济困政策等,以及社会主导的强调社会责任的第三次分配,即富人通过开展慈善等活动再一次调节收入分配。
(二)资源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资源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具体策略有五类:
一是确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量。具体做法是:根据可采水量确定取水量,根据森林生长量确定采伐量,根据草地产草量确定载畜量,根据渔场产鱼量确定捕鱼量,等等。
二是界定资源使用权。具体的做法是:通过发放(取水、采伐、放牧和捕鱼)许可证,把可持续的资源利用量的使用权界定给特定的社区(或人群);通过许可证交易,使资源使用权流向更有效率的企业。
三是完善制度安排。具体做法是:通过诱致性制度安排,如森林、草地、湿地、渔场生态补偿制度,诱导利益相关者采取各种有助于降低资源利用强度的措施;通过强制性制度安排,如禁伐、禁牧、禁渔等制度,依法制止各种不利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行为。
四是促进技术创新。具体做法是:通过资源培育和资源替代的技术创新,维持特定资源存量的稳定性;通过资源利用的技术创新,减少特定需求对资源的依赖量。
五是缩小资源开放尺度。具体做法是:通过设置进入规则,将全球性公共资源缩小为国家性公共资源,比如将海域的管辖权由12海里增至200海里;通过资源产权改革,将公地转化为私地,比如将集体林转化为户有林。
(三)环境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鼓励具有正外部性的行为和消除具有负外部性的行为。鼓励具有正外部性的行为的基本策略是对提供正外部性的企业和个人发放补贴或给予补偿。消除具有负外部性的行为的基本策略是对造成负外部性的企业和个人课税和罚款。这是新古典经济学家庇古于1928年提出来的。
近些年来环境经济学的进展是在控制污染排放总量的前提下开展排污权交易,一方面使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使排污权成为稀缺资源,进而变得有需求,有价格。实行排污权交易,可以降低污染治理的成本,可以引导排污权流向更有效率的企业或产业,它的实质是用市场竞争办法替代政府管制办法。各级政府、环保组织购入排污权而不再使用或卖出,可排放的污染总量就会逐渐降低,环境质量就会逐步得到改善,它的实质是用自己来做的理念替代要别人做的理念。
(四)生态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借助于规则和制度实现自利与利他的统一;包括少数人利益与多数人利益的统一;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自利是一种权利,利他是一种责任,自利与利他的对称,实际上也是权利与责任的对称。自利与利他相统一的尺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规则和制度的完善而逐渐增大的。人类伊始,自利与利他相统一的尺度很小,仅局限在氏族内部,和动物没有多大差别。一旦出现短缺性危机,通常采用暴力方式进行资源和财富的重新分配。该过程既有大量财富的损耗,也有人口压力的减轻。这种本质上属于负和博弈的做法不利于人们形成稳定的预期,不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不利于人类的发展。历尽沧桑,人们终于琢磨出了通过制定共同认可的规则和制度获得正和博弈解的方式。
随着共同认可的规则和制度的不断完善,自利与利他相统一的尺度越来越大,从村民认同村规民约的小尺度集体理性,扩展到国民认同法律法规的大尺度集体理性,从本土合作的集体理性拓展到区域合作、全球合作的集体理性。
集体理性得到认同的缘由是:人们的利益冲突需要通过协商方有可能消除,而显在的和潜在的共赢机会需要通过合作方能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