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概念界定和研究范畴的约定
为了规避本书研究工作中概念混淆可能对文章严密性和科学性造成不利影响,本书将需要涉及的主要概念及其研究范畴进行如下辨析与界定。
(1)企业投资。
众所周知,企业投资的内容极其广泛,影响因素也颇为复杂。对于企业投资的研究,目前大部分学者主要聚焦于投资水平或投资时点的确定、投资结构的搭配与优化以及投资效益优化三个方面。本书主要研讨投资决策与融资决策之间的关系,而投资决策主要是集中对投资水平或投资时点的论证,而不涉及投资结构和投资收益的问题。虽然,本书会对社会效益进行讨论,但是并不会从单一的投资本身的视角予以研究。另外,对于投资的内容或投资的对象,一般分为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而本书主要集中分析企业实物投资的行为。最后,根据投资期限的长短,企业投资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由于我们主要讨论实物投资,所以分析的对象具有长期性质。所以,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并综合考虑本书研究目的,本书将企业投资确定为长期性实物投资水平或时点的研究。
(2)企业融资。
企业融资是为了满足企业战略调整、产业扩张、现金周转等方面的需要进行的资金筹措行为。从融资方式看,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内源融资的资金主要来自公司内部的自由资金,是通过企业资本折旧形成现金或未分配利润累计资金。外源融资则是从企业外部投资者或机构筹措资金,主要包括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其中,债权融资包括公司债券、银行借款和商业信用几种类别,其决策选择权远超内源融资。在外源融资过程中,企业不仅要解决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的选择权问题,而且还需权衡两者之间的比例问题,以此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价值。并且,如果进行债权融资,不仅涉及各类债务资金的比例,而且还需要处理负债的期限结构。由此可见,外源融资的复杂性要比内源融资高,并因此吸引了学者们的持续关注。作为外源融资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负债融资不仅涉及税收利益、破产成本,而且会产生代理冲突或者治理效应,所以负债融资对于企业决策水平的挑战更大更重要,负债融资已成为一种超越科学性并充满艺术性的决策行为。所以,本书的融资决策是指负债融资决策,融资行为是指负债融资行为。
(3)社会效益。
有关于社会效益的研究,目前的文献大多是期望通过构建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从而从整体上刻画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实现的社会效益。这种做法有助于从一个全局的概念对企业进行评分和判别,从而为企业未来社会责任政策作出参考。然而,这种全面性的指标无法有效地揭示其具体的构成,从而无法为企业未来努力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引。同时,一个综合指标只是部分二级指标以一种特定方式的组合,其科学性或有效性取决于二级指标涵盖的幅度,以及二级指标之间组合的方式或者二级指标的权重。为了给企业提供更为明确的指向,同时与投融资决策行为进行更为密切的匹配,我们将只选择部分能够反映社会责任特征同时能够与投融资行为产生直接关联的指标。具体而言,我们在本书的研究中将只选择企业劳动力雇佣和信贷违约风险两个指标,从而通过就业人数增加和信贷违约风险减少来刻画企业实现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