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会教育的影响和作用
教会学校是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的平台,是西方教会势力在天津扩张的具体体现,对天津的社会发展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客观上促进了天津新式教育的发展,推进了天津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一 教会教育的社会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亡,不少有识之士提出向西方学习,而此时教会教育在天津方兴未艾,它一方面对天津进行文化渗透,另一方面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天津社会文化的发展。
(一)对天津进行文化渗透
天津大多数教会学校是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兴办和发展起来的,其宗旨是试图用宗教来征服青年人的思想,培养宗教人才,进而培养中国未来的领袖和指挥官,使其成为西方国家的代言人。早期的教会学校都是由教会管理,不受当地政府约束,这是对教育主权的践踏和侵犯,它的文化侵略性不容否认。
教会教育把传播宗教放在首位,其本意是用宗教影响中国、征服中国。教会中学的教育宗旨就是为宗教事业培养接班人。圣经课程在最初开始是必修科目,在许多教会中学里,若是圣经考试不合格者,学生不能毕业。虽然立案后,民国政府规定,教会中学宗教活动不能带有强迫性质,但是,它却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许多伦理学、哲学等课程就是原先的宗教课。甚至有些教会中学提出留学的条件,即必须加入某个西方宗教组织。同时,教会中学希望学生通过学外语,直接了解西方宗教,利于传教事业的发展。此外,“让科学成为宗教的盟友”这个口号正说明科学也是为宗教服务。教会希望用科学和上帝控制、教育中国青年一代,达到让青年人“五体投地地拜倒在西方世界的圣坛下”[88]的效果,使得他们成为社会上层的统治的中坚力量。
由此可见,在教会学校大多数课程都是为宗教服务的,这个宗旨始终贯穿于教育过程中,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整个中国都宗教化。
(二)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
教会学校传播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冲击了程朱理学的传统观念,不少教会学校的毕业生选择了出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回国后,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天津的教会学校培养的一批新式人才,例如,著名物理学家袁家骝、著名翻译家杨宪益、著名戏剧艺术家黄佐临、旅美华人体育协会主席吴必显都毕业于天津新学书院;著名医学家吴阶平、著名话剧家焦菊隐就读于汇文中学;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著名音乐家沈湘毕业于天津工商学院附属中学。
这些优秀的知识分子,促进了天津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在这些知识分子中,有不少从事教育工作,为天津高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促进了近代天津社会的发展
教会学校培养出一批掌握近代科学文化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生,他们对天津的社会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由于教会中学特别重视外语,因此毕业生的外语实力非常强,在他们毕业后,大多数学生选择留学或做翻译工作,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还有的教会学校在培养师范、商业人才具有独特性,如圣功女中开设师范科,专门培养教师;不少天津教会女子中学的毕业生,直接进入中小学工作,承担起基础教育的工作;有的教会中学侧重培养商业人才,学生科目增加打字、银行学、簿记等商业内容,培养了大批商业人才。
此外,教会学较为重视培养学生的仁爱、献身等精神,不少从教会学校的学生深受这种文化氛围影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努力开拓,以爱护、关切之情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这样十分利于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总之,教会中学培养了不少新式知识分子,他们不再以“学而优则仕”为最终目标,他们视界开阔,学贯中西,为天津乃至中国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 推进了天津教育近代化进程
尽管教会教育是帝国主义国家对天津文化渗透的产物,但是不能否认其客观上推动了天津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冲击了封建教育的理念
教会的办学理念与中国传统的教育目的有很大区别。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学校教育是为统治阶级和科举考试服务的,而教会学校强调每个人都享有上帝赋予的受教育权利,“使12岁或14岁基督教的男女能受一种教育,足以使其在社会上占立足之地。……使少数有特殊功能者得接受大学教育或职业上之训练”[89]。可见,教会教育目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种教育理念对传统的封建教育理念具有很强的冲击力。此外,教会办学以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为指导,将西方先进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在中国直接运用,突出了其教育理念的优势,使其更加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
天津是被迫开放的商埠,很容易接收外来的信息,加上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改革,天津都是首当其冲,不得不向西方学习。这一系列的社会改革,促使清政府废科举、建学校,这就为天津的教会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天津教会学校就是在清末新政改革后迅速发展起来的,这必然会对传统封建教育的基础造成冲击。
(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清末新政后,教会中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并产生了教会高等教育。随着各类教会学校的发展,其教育功能越来越凸显,教会中学也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教会中学成为传播西学的重要媒介。在天津教会中学、大学中,设置大量的自然科学课程,如物理、化学、地理等,这些正是当时社会急需的知识,在中国近代知识的转型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接受西学的过程中,教会学校也采用了新的教学方式,如教会中学里,投入大量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实验得出结论,这是传统学堂所没有的教学方法。教会学校设置诸多自然科学课程,将西方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并且十分重视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系,加速了封建旧教育的瓦解,从而加快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三)完善了中等教育的体系
中国传统学制体系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直到1904年,清政府颁行《癸卯学制》才有了中学的建制。19世纪末,西方殖民列强为了控制天津的教育权,培植一批“以华治华”的代理人,大力兴办教会中学。1887年创办的圣路易中学堂是天津第一所中学,1895年创办的法国学堂是天津第一所招收华人子弟的教会中学。由于教会办中学的模式已经非常成熟,20世纪初,当地不少官绅在办学时纷纷学习教会中学的办学经验,掀起了兴办中学的热潮,这些中学堂和教会中学不仅完善了天津教育体系的发展,而且为天津的中等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会中学与同期的其他中学相比,具有数量和质量优势。到抗战前夕,天津共有普通中学53所,其中教会中学就有13所,占到24.5%。在质量方面,学校的规模、师资力量、教学管理都占有优势,成为推动天津中等教育近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天,天津不少重点中学的前身就是教会中学,有的中学的名称甚至沿用至今,如法汉中学、汇文中学。由于教会中学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和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与同时期的天津公办中学相比,占有显著优势。天津教会中学在行政管理上普遍实行校董会、校务会管理制度,在教学管理上实行选课制、学分制,采用实验法、观察法等科学方法,这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模式无疑对天津的其他公立中学起到了示范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天津中等教育的发展。
当然,教会学校制度并不是完美无瑕的,它毕竟是照搬了西方教育制度,必然会出现一定的不适应性,但是它确实为完善天津的教育体系,推进天津教育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推动了女子教育的发展
教会学校开女子教育先河,使女子接受学校教育成为现实,对天津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起了催化的作用。早在1862年英国圣道堂传教士殷森德创办了中国女童学堂,这是天津最早开办的女子学堂,虽然办学目的是为了吸引女子入教,但客观上改变了女子不能接受学校教育的现状。教会办的女子学校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有的女子中学是直接由女子小学堂发展起来的,如圣功女中、仰山女中,中西女子中学虽晚于这两所学校,建于1909年,但也是天津女学的先驱,到1924年时学生数已达280人,该校师资力量十分雄厚,多数是美国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运用先进的管理方式治校,因此,这个学校的毕业生有的游学欧美,有的升入国内大学深造,有些进入教育界当老师,深受天津各界欢迎。
教会女校的兴办,有助于开化社会风气,进一步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女子通过接受教育,掌握了一技之长,毕业后可以立足于社会,成为职业女性,她们中有许多走上了教育岗位,如圣功女中师范科毕业的学生,不少进入天津中小学教书,推动着天津当地教育的发展。教会女校的兴办打破了封建教育对女性的禁锢,强有力地冲击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对社会的开化有着重要作用。
总之,教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中华归主,以办学为幌子进行传教,文化渗透的性质显而易见。但是,教会教育也输入了新的文化理念,其教义所提倡的忠诚、献身、服务精神对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传播了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知识,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对传统教育模式造成极大冲击,加速了封建教育的瓦解,并对天津各级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推动了天津教育的近代化。教会学校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他们在天津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天津的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5页。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6页。
[3] 刘清芬:《美以美会(卫理公会)传入天津和华北的概况》,载《天津宗教资料选辑》第1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9页。
[4] 李楚才编:《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5] 李楚才编:《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9页。
[6] 栗洪武:《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教育思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7] 李楚才编:《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3页。
[8] 《究真轶事》,《河北区小学校史选》第1集,第1页。
[9] 《究真轶事》,《河北区小学校史选》第1集,第2页。
[10] 李楚才编:《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8页。
[11] 李楚才编:《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页。
[12] 天津市教育局编:《天津基础教育四十年》,天津市教育局《教育志》编修办公室1989年版。
[13] 天津宗教志编辑室编:《天津宗教资料选辑》第1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 99页。
[14] 天津宗教志编辑室编:《天津宗教资料选辑》第1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109、111页。
[15] 张大民主编:《天津近代教育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页。
[1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e013dc0102vnp1.html,2015年4月3日。
[17] 张大民主编:《天津近代教育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1页。
[18] 张大民主编:《天津近代教育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2、153页。
[19] 李楚才编:《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3页。
[20] 张绍祖编著:《津门校史百汇》,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54、56、69页。
[21] 张大民主编:《天津近代教育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1页。
[22] 《智德小学校提倡体育》,《益世报》1932年11月17日。
[23] 《树德学校成绩展览会》,《益世报》1935年1月30日。
[24] 《若瑟小学庆祝立案 昨举行运动会》,《益世报》1935年6月16日。
[25] 《天津私立女子中学本校章程》,天津市档案馆藏,资料号:J0110—1—000010—011。
[26] 《天津市私立老西开学校立案用表之一》,天津市档案馆藏,资料号:J0110—1—000018—022。
[27] 梁家麟:《广东基督教教育》,香港建道神学院,1993年,第226页。
[28] 《天津市私立老西开学校立案用表之一》,档案号天津市档案馆藏,资料号:J0110—1—00018—022。
[29] 吴梓明、梁元生主编:《中国教会大学文献目录》第1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 34页。
[30] 吴梓明、梁元生主编:《中国教会大学文献目录》第1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 55页。
[31] 中华妇女界社编:《中华妇女》第5编,第908页。
[32] 高时良主编:《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5、66页。
[33] 《天津市私立老西开初级中学立案表册初级中学校校董会立案表及学校平面图》,1931年,天津市档案馆藏,资料号:401206800—J0110—1—000018—022。
[34] 《天津市私立若瑟小学概况调查表》,天津市档案馆藏,资料号:401206800—J0002—3—006705—051。
[35] 《天津市私立老西开初级中学立案表册初级中学校校董会立案表及学校平面图》,1931年,天津市档案馆藏,资料号:401206800—J0110—1—000018—022。
[36] 《天津市私立究真中学立案用表之一》,天津市档案馆藏,资料号:J0110—1—000004—001。
[37] 《天津市私立老西开学校董会立案用表之一》,天津市档案馆藏,资料号:J0110—1—00018—001。
[38] 《私立中西女子中学的本校章程中的〈本校行政组织表〉》,天津市档案馆藏,资料号:J0110—1—00010—011。
[3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56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4页。
[40]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1、162页。
[41] 何晓夏、史静寰:《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 106页。
[42] 张绍祖编著:《津门校史百汇》,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4页。
[43] 张绍祖编著:《津门校史百汇》,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44] 《天津特别市私立圣功女子小学校立案用表之二》,1929年,天津市档案馆藏,资料号:401206800—J0110—1—0000008—003。
[45] 《天津市私立若瑟小学概况调查表》,天津市档案馆藏,资料号:401206800—J0002—3—006705—051。
[46] 《天津市私立老西开初级中学立案表册初级中学校校董会立案表及学校平面图》,1931年,天津市档案馆藏,资料号:401206800—J0110—1—000018—022。
[47] 《天津市私立若瑟小学概况调查表》,天津市档案馆藏,资料号:401206800—J0002—3—006705—051。
[48] 《天津特别市私立圣功女子中学校董会用表之二》,天津市档案馆藏,资料号:J0110—1—000008—001。
[49] 《天津市私立老西开学校董会立案用表之二》,天津市档案馆藏,资料号:J0110—1—000018—022。
[50] 《天津市私立老西开学校董会立案用表之二》,天津市档案馆藏,资料号:J0110—1—000018—022。
[51] 《为拨发汇文中学补助费事至会计室函》,天津市档案馆藏,资料号:J0110—3—001376—012。
[52] 《天津特别市私立圣功女子中学校董会用表册》,天津市档案馆藏,资料号:J0110—1—000008。
[53] 张绍祖编著:《津门校史百汇》,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3页。
[54] 阎玉田:《踞柝津之阳——天津工商大学》,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2页。
[55] 《私立工商学院呈请立(一)用表》,河北大学档案馆藏,资料号:93号。
[56] 阎玉田:《踞柝津之阳——天津工商大学》,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57] 《天津市私立若瑟小学概况调查表》,天津市档案馆藏,资料号:401206800—J0002—3—006705—051。
[58] 张绍祖编著:《津门校史百汇》,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4页。
[59] 《天津特别市私立圣功女子中学立案用表》,天津市档案馆藏,资料号:J0110—1—000007。
[60] 《中西女子中学的现行学则》,天津市档案馆藏,资料号:J0110—1—00010—011。
[6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57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3页。
[6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2页。
[63] 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310页。
[64] 王喜辰编:《河北大学校史稿》上编,1985年10月打印本,第424页。
[65] 《天津市私立若瑟小学概况调查表》,天津市档案馆藏,资料号:401206800—J0002—3—006705—051。
[66] 《天津市私立若瑟小学概况调查表》,天津市档案馆藏,资料号:401206800—J0002—3—006705—051。
[67] 《天津市私立若瑟小学概况调查表》,天津市档案馆藏,资料号:401206800—J0002—3—006705—051。
[68] 《天津市私立若瑟小学概况调查表》,天津市档案馆藏,资料号:401206800—J0002—3—006705—051。
[69] 《天津市私立若瑟小学概况调查表》,天津市档案馆藏,资料号:401206800—J0002—3—006705—051。
[70] 《天津市私立若瑟小学概况调查表》,天津市档案馆藏,资料号:401206800—J0002—3—006705—051。
[71] 《本校章程之天津私立中西女子中学现行学则》,天津市档案馆藏,资料号:J110—1—000010—011。
[72] 《本校章程之天津私立中西女子中学现行学则》,天津市档案馆藏,资料号:J110—1—000010—011。
[7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页。
[74] 天津工商学院委员会编:《私立天津工商学院一览》,天津工商学院委员会1935年出版,第6、7、23页。
[75] 阎玉田:《踞柝津之阳——天津工商大学》,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8页。
[76] 张大民主编:《天津近代教育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页。
[77] 张绍祖编著:《津门校史百汇》,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9页。
[78]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河西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河西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天津人民出版2002年版,第159页。
[7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河西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河西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0页。
[80]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81]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88—189页。
[8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00页。
[83] 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84] 张大民主编:《天津近代教育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页。
[85] 《中西女子中学现行学则》,天津市档案馆藏,资料号:J0110—01—000010—011。
[8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8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57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3页。
[88] 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五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85页。
[89] 李楚材编:《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