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集·可持续发展论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全球背景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已经明显感受到了许多威胁其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危机,如何化解危机,走出困境,寻找一条人类社会与地球系统协同进化的永恒的发展道路,一直是摆在全世界人们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化解危机,走出困境,走向未来,这便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全球背景。

1.人口增长过快

地球生态系统中,人类是唯一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大规模改造自然环境并创建自己所需的生存环境的物种。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如同动物群落的繁衍对种群数量有一定的限制一样,人类社会的繁衍对人口数量也有一定的限制。但是,由于人类处在地球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顶端,缺少动物群落中那样的抑制种群数量的自然机制,以致人口增殖的速率和人口种群的规模已经对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进而也对人类社会本身的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地球生态系统是目前人类唯一的生命支持系统,由于全球人口爆炸性地增长,偌大的地球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地步:“每一立方米空气,每一平方米土地,都印上了洗不掉的人类鲁莽行为的印记——我们的坐标。”[2]

在地球人口发展史上,人口增殖的速率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是成正相关的。在旧石器时代,整个地球的人口不过一两万人。到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由于定居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打下自己的烙印,人口发展的步伐也因之逐渐加速。到距今约2500年的时候,地球上的人口突破1亿。到公元1年,地球人口达到2.5亿。此后人口缓慢发展,到欧洲工业革命前夕的1650年,世界人口达到5亿。工业革命后,由于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世界人口增殖的速率显著加快,1804年世界人口达到10亿,1927年达到2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4年达到4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9年达到60亿[3]。2008年6月19日,美国人口普查局发表的一份报告称,全球人口已达67亿,至2012年,世界人口将达到70亿。地球人口从5亿到10亿花了154年时间,从10亿到20亿花了123年,从20亿到40亿则只花了47年。人口规模膨胀之快,可以用“爆炸”二字来形容。然而,人口迅猛增长的步伐并没有放慢的迹象,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压力有增无减。据联合国估计,世界人口在 2025年会达到80亿,2050年达到92亿,最后稳定在105亿至110亿(如图1—1)。

图1—1 世界人口数量预测
资料来源:据联合国人居署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6 Revision数据绘制。

这意味着,在现有67亿人口的基础上,地球还将增加50亿人。这些新增的人口几乎全部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将对地球上的土地、水、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造成比现在更加巨大的压力。人口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人类面临的几乎所有危机和困境,追根溯源都是因为人口问题。庞大的人口规模和迅猛的人口增长速度,不仅给地球生态系统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负荷,而且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无以复加的压力。

2.自然资源枯竭

水资源是人类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本,一切生命形式都离不开水的滋润。1996年,联合国《对世界淡水资源的全面评估报告》指出,缺水将严重制约21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的冲突。1997年,联合国再次警告,地区性水危机可能预示着全球危机的到来。1999年,世界21世纪水资源委员会主席伊斯梅尔·撒拉杰丁在斯德哥尔摩警告:全球29个国家约4.5亿人严重缺水,14亿人喝不到干净的饮用水,23亿人缺少卫生设备,每年有700万人死于水问题带来的疾病,因干旱而遭受饥荒折磨的人则更多。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第二版)指出,全球仍有11亿人口没有充足的饮用水,大约26亿人口缺乏基本卫生设施;每年约有310万人死于与水质有关的腹泻和疟疾。世界用水量在20世纪增加了6倍,其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速度的2倍。水荒问题在21世纪会变得更加严重,到2025年,全世界严重缺水的人口将激增至25亿,全世界农业灌溉用水即使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仍将出现17%的缺口[4]。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有限的淡水资源将成为许多地区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图1—2)。

土地资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可利用土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很低,人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继续下降。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全球50亿公顷可耕地中,已有84%的草场、59%的旱地和31%的水浇地明显贫瘠。目前,全球水土流失面积已达陆地总面积的30%,每年流失有生产力的表土250亿吨,每年损失500万—700万公顷耕地。如果以这样的毁坏速度计算,每20年丧失掉的耕地就等于今天印度的全部耕地面积(1.4亿公顷)[5]。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我国人口达到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我国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2007年还净减少耕地4.07万公顷[6]。此外,全国还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1%[7]

图1—2 世界水资源消费水平
资料来源:世界水资源委员会。

森林资源是地球“绿色的斗篷”。森林资源虽然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20世纪以来,地球森林资源也在迅速地减少。历史上地球上曾有77亿公顷的森林面积,到1980年,地球森林面积减少到26亿公顷,20世纪末进一步减少到20亿公顷左右。其中,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森林面积减少了2.4%,每年大约减少9万平方千米;在非洲,十年间减少了7%以上,拉丁美洲也减少了大约5%。世界森林面积中的一半以上分布在热带区域,而20世纪末的20年,几乎所有的森林采伐都发生在热带区域。

能源资源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基本的驱动力。工业革命以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费量都在不断地增长。2006年全球能源消费总量为108.785亿吨油当量,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平均占35.8%,天然气平均占 23.7%,煤炭平均占28.4%,核能平均占5.8%,水力平均占 6.3%。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一般占38%左右,天然气一般占23%左右[8]。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但当前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仍以化石燃料为主,能源紧张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有些地区甚至因为争夺化石能源而引发战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消耗还是地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

3.环境污染加剧

环境污染成为全球性问题主要是在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20世纪中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环境问题最初主要是环境污染问题。正是环境污染问题的凸显催生了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卡尔逊的《寂静的春天》,也正是《寂静的春天》开启了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航程。早在20世纪60年代,卡尔逊就指出:“在任何对环境的所有袭击中,最令人震惊的是空气、土地、河流以及大海受到了危险的甚至致命物质的污染。这种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恢复的,它不仅进入了生命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也进入了生物组织内,这一罪恶的环链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改变的”,因为“在大自然的天平上调整这些化学物质是需要时间的,它不仅需要一个人的终生,而且需要许多代的时间”[9]。至20世纪7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愈加凸显,罗马俱乐部进一步将环境污染作为影响人类未来的重要参数来预测世界的未来,并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报告——《增长的极限》,指出环境污染所产生的环境效应的滞后性增加了我们对未来了解的不确定性,“只要一个动态系统本身在经历迅速的变化,滞后就有重要的结果”[10]。此后,许多对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无一不把环境污染视为影响人类未来的全球性因素。

大气循环和水循环是地球生态系统的“营养系统”,大气和水体一旦污染就是全球性的。大气污染不仅直接危害人类及其他生命有机体的健康,而且会通过酸雨进入水体和土壤形成二次污染,通过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通过臭氧层空洞使太阳紫外线直达地表,从而危害整个生态系统。由于化石能源消耗量的不断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多,现在二氧化碳已在空中形成一座“山”(图1—3)。大气污染笼罩在城市上空,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给人类健康造成极大损害,据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报告,全美每年有6.4万人死于空气污染造成的心脏病和肺病。

图1—3 二氧化碳在空中堆积成山
资料来源:2007年世界银行报告。

水体污染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损害比大气污染更为严重,也更为直接。水体污染可分为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但 “在整个水污染的问题中,再没有什么能比地下水大面积污染的威胁更使人感到不安”,因为“地下水的污染也就是世界水体的污染”[11]。现在的问题是世界的水体,无论是江河湖泊还是海洋,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人类排放的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污染。因为水的污染,全世界至今大约有11亿人无法取得安全的饮用水,发展中国家因污染饮水和供水不足而引起的疾病占所有疾病的10%,其婴儿死亡率也因之比工业化国家高出10倍。另据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4月4日公报,在世界大城市里,空气、水源和食品污染已经对数亿居民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除了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之外,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也日益严重。生活水平越高,垃圾产生量越大。在低收入国家的大城市,每人每天的产生垃圾0.5—0.6千克,而发达国家每人每天生活垃圾产生量高达1.5千克,全球每年新增的固体废弃物约100亿吨,在许多地方形成了垃圾围城的奇观,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危害[12]

4.生态环境恶化

全球变暖与海平面上升。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2002年8月报告:自1900年以来,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已经增加了大约 0.6°C;海平面正在以每10年约1厘米的速度上升,到2025年将可能上升21厘米[13]。最近40年来,北极圈海冰厚度已经降低了40%;全球主要冰川也在日趋萎缩。全球变暖不是一个均衡分布的过程,而是有的地方变暖,有的地方变冷,常常伴有极端的和激烈的天气变化,从而导致大范围的气候灾害。

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随着森林的砍伐和草原的退化,土地沙漠化和土壤侵蚀将日益严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全世界30%—80%的灌溉土地不同程度地受到盐碱化和水涝灾害的危害,每年由于侵蚀而流失的土壤高达240亿吨。有学者认为,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要100—400年的时间,因而土壤侵蚀是一场无声无息的生态灾难。“荒漠化”是法国植物和生态学家A.奥布雷维来(A.Aubreville)针对非洲热带草原退化为类似荒漠的环境变化现象于1949年首次提出的。据联合国环境署1992年的现状推断,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世界陆地面积的1/3受到荒漠化的危害,约1/5的世界人口受到直接影响,每年约有5000万—7000万平方千米的耕地被沙化,其中2100万平方千米完全丧失生产能力,经济损失高达423亿美元。

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曾经覆盖世界陆地面积的45%,总面积为60亿公顷。但到19世纪初,全球森林面积已减少到55亿公顷,全球每年平均损失森林面积达1800万—2000万公顷。森林采伐量一直大于生长量,而且呈增长和居高不下的趋势。森林过度砍伐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一是减少了森林群落类型,二是由于森林生境的破坏引起动、植物种类的消失和被迫迁移。人工林产业的发展是以破坏蕴藏着丰富多样性资源的天然林为代价的,随着人工林面积的增加,森林病虫害将进入高发期。由于森林的破坏,导致了某些地区气候变化、降雨量减少及自然灾害(如旱灾、鼠虫害等)日益加剧。

湿地损失。湿地是“地球之肾”,集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于一体。在长期的人类活动影响下,湿地被不断地围垦、污染和淤积,面积日益缩小。全球一半的湿地已经消失,在全世界1万多种已知淡水物种中,超过20%的物种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农业围垦和城市开发是我国湿地破坏的主要原因。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累计围垦滩涂面积达100万公顷,相当于沿海湿地的50%。围海造地工程使我国沿海湿地每年以2万公顷的速度在减少。另据统计,在1950—1980年的30年内,我国天然湖泊数量从2800个减少到2350个,湖泊总面积减少了11%,有的城市周围的湖泊由于严重的污染和富营养化,实际上已经丧失了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14]

臭氧层空洞。臭氧层是地球系统的天然保护层,没有它,太阳紫外线和其他宇宙射线就可以长驱直入,地球上的生物就很难生存下去。1979年,科学家首次在南极上空观察到臭氧层空洞,从那时起,臭氧空洞逐年扩大,到现在,南极上空的臭氧已经损耗将近50%。据研究,臭氧每减少1%,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就会增加2%,全球的皮肤癌发病率就可能上升25%,白内障发病率上升7%。导致臭氧层空洞的罪魁祸首是人工合成的名叫“氟氯烃”的化合物(CFCl3,CF2Cl2)。氟氯烃是温室气体的一种,它广泛用于制冷剂、火箭推进剂、杀虫剂的分散剂,它在地球表面是一种稳定的化合物,但一旦升到高空臭氧层,就会与臭氧分子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分子变成普通的氧气而无法吸收紫外线。

酸雨区的蔓延。全球受酸雨危害严重的有欧洲、北美及东亚地区。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到90年代中期,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

5.南北差距过大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关心人类未来的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就已经指出:“经济增长的过程,正如今天事实上发生的、正在无情地扩大着这世界上的富国和穷国之间的绝对差距。”[15]几乎同时,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主题报告《只有一个地球》也指出:“在地球上,一个富裕的‘北方’和尚未现代化的‘南方’,已经形成鲜明的对照。”[16]在全球范围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严重的贫富悬殊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动乱的根源,可怕的是,这种南北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据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2000年低收入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0.6%,其GDP仅占世界总量的3.44%;高收入国家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的14.9%,而其GDP却占世界总量的79.05%。2002年,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出了497名净财产超过10亿美元的富翁,他们的总财产达15400亿美元,接近中国和印度两个人口大国2000年共23.77亿人口创造的GDP总量(约15594亿美元);世界最富有的前十大富翁的财产达2664亿美元,超过俄罗斯1.46亿人口的GDP(约2511亿美元);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净财产达530亿美元,超过孟加拉国1.3亿人的GDP(约479亿美元)。美国《国际事务》杂志撰文指出,世界上20%富人与20%穷人的人均收入差距在1900年为9 ∶1,1960年达到30 ∶1,1997年为70 ∶1,2000年升至80 ∶1。富裕国家人均GDP达3.5万美元,贫穷国家人均GDP仅200美元。联合国贸发会议等国际机构公布的数字则进一步显示,占全球人口25%的发达国家拥有全球生产总值的86%和出口市场份额的82%,而占全球人口75%的发展中国家只分别拥有14%和18%的份额。200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00年贫困报告》指出,富裕国家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美元,而贫穷国家还有28亿人每天生活费不到2美元;美欧发达国家每年饲养宠物的开支达130万美元,这些钱足以解决48个最不发达国家所有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最不发达国家已从20世纪70年代的25个增加到现在的48个,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3%,出口额却仅占世界出口总额的0.4%,10年内减少了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