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佛教通史(第7卷)中国藏传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格鲁派的创立与发展

格鲁派(dge lugs pa),藏传佛教主要宗派之一。又名新噶当派(bkav gdams pa gsar ma),在汉语中俗称黄教,15世纪初由宗喀巴大师创立。格鲁派的形成给藏传佛教诸宗派的产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就是说,格鲁派以后来者居上的发展态势,逐步占据了藏传佛教的主导地位,并对其他宗派产生一定的权威性,不少宗派改宗格鲁派,使其宗派势力进一步增强,宗教影响进一步扩大。拉萨的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昌都的强巴林寺,迪庆的松赞林寺和甘孜的理塘寺,即九大寺院;以及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章嘉国师、哲布尊丹巴,即四大活佛世系,均象征着格鲁派的势力和权威。直至今日,格鲁派仍然在我国的藏族、蒙古族等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极其深远的宗教影响。

一 宗喀巴大师

宗喀巴(tsong kha pa,1357—1419),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佛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宗教改革家;同时,又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立者。他自青少年起,广拜高僧良师,博通佛教显密义理;后又著书立说、讲经传法,构建显密相融之佛学体系,确立中观应成派之思想权威。可以说,宗喀巴大师的一生是追求佛教事业、实现宗教理想的一生。

(一)求学生涯

宗喀巴为尊号,其名洛桑札巴(blo bzang grags pa),全称宗喀巴·洛桑札巴(tsong kha pa blo bzang grags pa),安多宗喀地方(Aa mdo tsong kha,今青海湟水流域)人,出身于藏族信佛世家,父亲名鲁本格(klu vbum dge),母亲叫香萨阿却(shing bzav Aa chos)。他们共有六个孩子,宗喀巴排行第四。当宗喀巴年满三岁时,正值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四世噶玛巴活佛·若贝多杰(rol pavi rdo rje,1340—1383)赴北京途经宗喀地方,他随父母拜见噶玛巴活佛,噶玛巴授予宗喀巴近事戒,赐名贡噶宁布(kun dgav snying po),并预言他将来会成为佛教主持者,堪称释迦牟尼的好徒弟。同年,宗喀巴被夏琼寺(bya khyung dgon,位于今青海东部黄河北岸)高僧顿珠仁钦(don grub rin chen)收为门徒,传授佛教礼拜仪轨,包括诵读文殊菩萨五字真言,并赐予一个密宗名号——顿悦多杰(don yod rdo rje)。

宗喀巴年满7岁时在夏琼寺正式出家为僧,在顿珠仁钦座前受沙弥戒,取法名为洛桑札巴,接受寺院正规教育。顿珠仁钦给宗喀巴开列的教程书目中,首选弥勒的《慈氏五部》(byams chos sde lnga),其后依次为法称的《释量论》(tshad ma rnam vgrel)、龙树的《中观论》(dbu ma)等,并强调学习中观的重要性在于以避免或有或无的极端思想的产生。当宗喀巴具备一定的佛教理论基础之后,开始修学显宗与密宗的实践。与此同时,顿珠仁钦教导宗喀巴,崇拜金刚手菩萨,以免受各种灾难;常背诵文殊五字真言,以增长才智;修持无量寿佛仪式,以延长寿命;修持帝释天仪式,以成就财富事业;修持六臂玛哈嘎拉(Six arm Maha Gala/mgon po ma haw ka la)仪轨,以消除天灾人祸等因素。由于顿珠仁钦是当地著名的噶当派高僧,还曾去西藏求法深造过,宗喀巴在他的教导下,学习进步很快。宗喀巴在夏琼寺经过十年勤奋学习,在佛教显密宗方面已打下坚实的基础。

宗喀巴16岁那年(1372),遵照顿珠仁钦上师的重托,前往西藏求学深造。宗喀巴在去西藏的途中,因时常怀念自己的恩师而哭泣,甚至不时产生中途返回看望尊师的念头,但他每次以背诵文殊祈祷词“不回头,不退步”来坚定信念,最终打消了半途而废的念头。1373年,宗喀巴到达西藏腹地,首先他到智贡寺,在噶举派喇嘛智贡仁波切(vbri gung rin po che)座前学习。然后,他到贡塘学医,由那里去往第瓦坚寺(bde ba can)。这是一座噶当派寺院,也是顿珠仁钦上师曾在西藏研读佛学的寺院,宗喀巴在此求学有其特殊意义。他在该寺专门研习以《现观庄严论》(mngon rtogs rgyan)为主的《慈氏五部》(byams chos sde lnga);两年之后(1375),宗喀巴赴后藏萨迦寺,拜萨迦派高僧仁达瓦·宣努罗哲(rje btsun red ndav ba gzhon nu blo gros,1349—1412)为师,系统学习《俱舍论》(mngon pa mdzod)和月称的《入中论》(dbu ma vjug pa)。仁达瓦是一位在佛教显宗领域颇有成就的著名学问僧,尤其对中观学研究造诣很深,在佛学思想上持中观应成派观见,他对宗喀巴的学术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其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之一。

1378年,宗喀巴收到母亲的一封附有母亲几根白发的信,长期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对于母亲的思念便油然而生,他再次产生回去探望母亲的念头。同时,他又突然感到,这样做便意味着要离开摆在他面前的更重要的任务,在佛教学业上不免半途而废。所以,他再次狠下心发誓永远留在西藏,只好给母亲寄去一张自画的个人像。据民间传说,宗喀巴母亲收到儿子的自画像后,画像竟然喊出一声“妈妈”,她也因这个奇迹而得到莫大的安慰,不久安然去世。

宗喀巴自22岁(1378)开始奔波于萨迦、贡塘(gung thang)、桑浦(gsang phu)等佛学研修中心,参与各种辩论活动,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25岁时已精通《慈氏五论》、《俱舍论》、《释量论》、《入中论》和《律学》五部大论及十明学,在各大名寺立宗答辩,展现了非同一般的才华,产生了一定的个人影响;27岁时(1383)在雅隆南杰寺(yar klung rnam rgyal dgon),从慈臣仁钦(tshul khrims rin chen)座前受比丘戒,成为一名合格的佛教出家僧人。之后,宗喀巴开始为别人讲经说法,据说到1390年前后,他已经能讲解十七部佛教经论,包括大乘显宗各派的代表性经论,其声望与日俱增。土观·洛桑却吉尼玛说:

大师从17岁到36岁间广求多闻,36岁时因本尊激励,舍弃一切,观修上师与本尊无有分别而为祈祷,修积甚多福德资粮行持四年,便了达一切经论皆是教授。从30岁至43岁间,不是仅取圣道一面,而是励力显密全部修持授,不是如那些证得内外共有功德的一分便生起一分贡高我慢,而是如经教中所说获得真实证德。[48]

宗喀巴从17岁至36岁之间,在西藏广拜藏传佛教各派高僧名师,勤奋学习,娴熟佛教显密教理;同时,潜心修学密宗实践和宗教仪轨,系统研习萨迦派的“道果法”、噶举派的“大手印法”等各派密法,还专门研习噶当派的教法及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最后博通各派教义和实践修行,遂建构自己的佛学思想体系。

(二)著书立说

宗喀巴自30岁(1388)始著书立说,相继撰写《善说金鬘》(legs bshad gser gyi phreng ba,1389年成书)、《菩提道次第广论》(byang chub lam rim chen mo,1402年成书)、《密宗道次第广论》(sngags rim chen mo,1406年成书)和《中观广释》(dbu ma vgrel chen,1408年成书)等传世之作,构建显密相融之佛学体系,确立中观应成派之思想权威。特别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两部巨著代表着宗喀巴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后来问世的《宗喀巴全集》,共19函(帙)140余部(篇),已有拉萨、哲蚌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和德格等不同木刻版本流通。其中,佛教显宗论著以《菩提道次第广论》(byang chub lam rim chen mo)、《菩提道次第略论》(byang chub lam rim bsdus pa)、《中论广释》(dbu ma vgrel chen)、《入中论释·密意胜明》(dbu ma la vjug pavi rnam bshad dgongs pa rab gsal)、《辨了义不了义论·善说心要》(drang ba dang nges pavi don rnam par phye bavi bstan bcos legs bshad snying po)、《现观庄严论广释·善说金鬘》(mngon par rtogs pavi rgyan vgrel ba dang bcas pavi rgya char bshad pa legs bshad gser phreng)、《〈根本中论〉释·正理大海》(dbu ma rtsa bavi tshig levur byas pa shes rab ces bya bavi rnam bshad rigs pavi rgya mtsho)、《菩萨戒品释》(byang chub sems dpavi tshul khrims kyi rnam bshad)、《律经本论笔记》(vdul ba mdo rtsa bavi zin bris)等为其代表;佛教密宗论著以《密宗道次第广论》(sngags rim chen mo)、《密续之王密集教授五次第明炬论》(rgyud kyi rgyal po dpal gsang ba vdus pavi man ngag rim pa lnga rab tu gsal bavi sgron me)、《一切续部之王吉祥密集本续广释品义摄论》(rgyud thams cad kyi rgyal po dpal gsang ba vdus pavi rtsa bavi rgyud rgya char bshad pavi bsdus don)、《密集根本释明灯》(dpal gsang ba vdus pavi rtsa bavi rgyud kyi vgrel ba sgron ma gsal ba)等为其代表。

1.《菩提道次第广论》

藏历第七绕迥水马年(1402),宗喀巴大师在噶当派祖寺热振寺撰写完成了《菩提道次第广论》,此乃宗喀巴大师诸多论著中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宗喀巴大师的代表性著作,对以后藏传佛教的教理仪轨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时宗喀巴大师为何选择热振寺作为撰述这部巨著的地点,史书记载:

大师在热振寺上部的阿底峡大像前祈祷多日,从释迦佛到堪钦·南喀坚赞间的传承诸上师现身,尤以阿底峡、仲敦巴、博多瓦、夏热瓦等现身,亲见此景达一月之久,广传无边教授及教敕,最后博多瓦等三师融入阿底峡一师,阿底峡手摩大师之顶说道:“你可以广作佛事,修大菩提,饶益有情众生,我将助你。”言毕即隐。启白道次第传承的开胜道门(lam mchog sgo vbyed),就此所造。呈现如此瑞相,机缘和合,遂造三士道次第广论(skyes bu gsum gyi lam gyi rim pa chen mo)。[49]

宗喀巴很重视佛法的传承性,如释迦牟尼佛所说法,皆包含于《般若经》,弥勒菩萨所著《现观庄严论》为《般若经》释论,龙树菩萨所著《中论》亦属《般若经》释论范畴,阿底峡依《现观庄严论》造《菩提道灯论》;宗喀巴曾在洛扎堪钦·南喀坚赞(lho brag mkhan chen nam mkhav rgyal mtshan)处学习噶当派教授传承的《菩提道次第引导法》(byang chub lam gyi rim pavi khrid),同时,还专门研习噶当派其他师承的菩提道次第,有了如此相沿不绝的师承关系和法脉传承之后,宗喀巴遵循阿底峡《菩提道灯论》的基本原理,撰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法尊说:宗喀巴大师在得文殊菩萨加持而生起真正的中观见以后,经多人劝请,根据《菩提道灯论》和阿底峡尊者的三传弟子夏热瓦的略注,再加以发挥和补充,遂成为人们现在所见的这部伟大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50]土观·洛桑却吉尼玛曾作过详细考证:

《正教次第广论》(bstan rim chen mo)是解释《菩提道灯论》要义的无与伦比的论著,宗喀巴大师曾读此书时,亦大加赞许。宗喀巴所造《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见解,大部分和此书是一致的。[51]

以上引文中提出的《正教次第广论》一书,是俄·罗丹喜饶的弟子卓隆巴·罗哲炯奈(gro lung pa blo gros vbyung gnas)撰写的关于佛教道次第的一部名著,既是对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所作的注疏,又是对宗喀巴撰写《菩提道次第广论》产生重要影响的经论。由此可见,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一部集大成的巨著,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史书记载:

噶当派虽有多种《道次第》,与之相较则大师的《道次第》尤为殊胜。此如克珠杰大师说:“关于吉祥阿底峡尊者的《道次第》教授方面,教典派与教授派诸大善知识所作的大大小小教授著作为数不少,即大菩萨博多瓦、京俄瓦、却喀巴等前后的讲述亦是很多,大善知识康巴隆巴的后学大格西卓隆巴亦造有广略《正教次第论》。此诸论典,皆是如来所喜的道次,符合大经论之旨趣,并以诸圣哲传授而为庄严,是引生智者欢喜之稀有津梁;但宗喀巴大师所造的《菩提道次第》广略二大圣典乃是普摄一切经论的密意和疏解,作为一补特伽罗成佛之助缘,道体圆满,数量决定,次序井然。其观修的次第,于现在相续心中即可得到证验。此道的总纲和各支分,过去藏土,从未有人道及。对此不共殊胜无上之理趣,若以无谬正智,善为观察,则必能生起定解。”如是云云。当时世间神道如念青唐拉山神、肖拉居布山神(zhog lha rgyug po)等诸善品神类亦来为之相助,或亲现身作牧人之状来献乳酪等食。并恳求为之祈祷:“契合妙道作顺缘,除人非人诸违缘,如来所赞清净道,一切生中不离舍。”又文殊菩萨曾问云:“我传的道之三要的教授,不包含一切耶?”大师回答说:“是以此为主,还加上阿底峡教授作为庄严,而广开之。”曾经流传有这样的稀有轶闻。[52]

这说明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在藏传佛教领域乃至整个佛教界是一部史无前例的经典巨著,不仅涵盖佛教三藏十二部,而且梳理并阐明了自文殊、弥勒经龙树、无著传下的深观与广行二门教法的要旨。对此,吕澂说:“阿底峡后,印度佛学日益衰微,不二百年而至灭迹,于是显密融冶之大乘学独繁荣于西藏。又后二百年而宗喀巴兴,祖述阿底峡之学益光大之,则又资取西藏传译诸籍,料简决择以实其说,取所著书菩提道次第观之,概可见也。”[53]

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积极倡导修学佛法遵循次第,从依止善知识及思维暇满人生之入道前行开始,至念死无常、思恶趣苦、思维业果等基本人天乘(下士道),再经小乘之四谛(中士道),依次第直达大乘菩提心与止观(上士道)。也就是说,宗喀巴为广大佛教徒指出了从初入道依止善知识起直至最终成佛有关整个菩提道的正知正见,即出离心、菩提心以及清净正见三要。事实上,此三要是指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

其中“下士道”是指脱离三恶趣、生人天善趣的法门。法尊说:我们世间一般人,每天所想所为,不外乎“现世”,换句话,即眼前的快乐,“后世如何”这问题,从来就没有想到过。然而一个人如果不顾及后世的长远利益,就必然地连脱离恶趣、得生善趣的能力也会没有,更谈不上真正的佛法。因此,要用种种的道理改造常人的心理,使能发起牺牲眼前快乐、注重未来长远利益的弃恶因、播善种的意愿和行为,就是说,先把学者造成一个很有把握地离恶趣而生善趣的人,作为堪修佛法的基础,这是很重要的。这就是下士道的作用。[54]

“中士道”是指解脱三有轮回,断烦恼证涅槃的法门。法尊说:仅仅这样一个能修世间善法的下士,还是谈不到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要厌离整个三界生死而求出世的个人解脱,和基于个人解脱而解脱他人的声闻乘法和菩萨乘法,因此,就必须在下士道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整个生死轮回的可厌,例如说,三界最高处所的“非想非非想处”,也不过八万大劫的享受,而这享受的本身且是“行苦”,何况劫满还有堕落的危险呢!用这样的道理使下士学者能够透过三界整个生死轮回,对之作通盘的考察和厌离。这就是能够引发“出离心”而彻底解决生死问题的中士道。[55]

“上士道”是指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大菩提果的法门。法尊说:中士道的学者已有自己解脱的能力,唯能自己解脱者才能解脱他人,没有中士道的能力作基础的人是不可能做利他的事情的。把一个学者由中士道引入上士道的理由是必须告诉中士:自己之所以要出离三界,完全是因为自己已经确认在整个生死里,没有哪一个地方是真正“安身立命”之处,哪怕小到像针尖大的地方也是找不到的;推己及人,三界一切众生也完全同自己一样,如果不出离生死,随时随地就只有痛苦,绝无快乐。由这点出发,想使一切众生也同自己一样得到解脱,于是就去谋求能够利益众生的方法。又深知只有佛陀才能彻底利益众生,于是就去谋求能够成佛的方法。这样,“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就有可能发起,有了菩提心,就有资格修大乘菩萨行了。这便是上士道的情形。[56]

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对各个科目内容,以广而细的方式递进阐释,贯通内外,透明实相。首先依据正理建立其立论,然后广泛引用经典来印证和说明;对疑惑之处,用易于理解的比喻来解释,并纠正各种错误观见;尤其引用噶当派祖师的语录彰显其义理,最后归纳其要义。对于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建构体系,吕澂曾作过另一番学术考究,他认为:菩提道次第,为宗喀巴最要之作。立论总依慈氏现观庄严论,别依阿底峡菩提道灯论,故其次第大同灯论。特灯论偏详于大,次第则通凡小,以为下士中士之学,亦大士行所应共;易辞以言,未有大乘诸行而不概括凡小也。故以三归十善为共下士所学,四谛解脱为共中士所学,至于发无上心广行六度,乃为上士不共之行。此与灯论取舍略异,盖即本于现观庄严论之说。现观庄严论以三一切智智为般若,而分为八义,以概全般若经。其三智者,一切智共声闻智、智智共菩萨智、一切种智不共如来智。此中菩萨道智者,如大般若经云:菩萨于声闻道、独觉道、佛道、一切道当生,当知。以是菩萨道实概括三乘,宗喀巴次第所说则出于此也。[57]

实际上,《菩提道次第广论》包含教理思想与实践方法,引导众生如何依止善知识,生起出离心、菩提心等佛子行,直至成佛;强调认知佛法的基础:应知苦谛,应断苦因之集;应知清净道为得解脱之路;应知法身一切相、应知法身一切智之作用。也就是说,先思唯苦,由粗重而细微,乃生起出离心,依中士道戒定慧三学修习;继修菩提心,以自他换,得证空性正见。正如吕澂所讲:菩提道次第论菩萨道,先以发心,继以六度四摄,次第与灯论仿佛而不尽同。灯论以三学分,而次第为六度摄,既融戒定于六度中,遂与灯论视戒定为发生神通利他之因,福慧双修为利他之果者,其义不无微异。至于通论六度四摄后,复别明修习止观,详示规范,发灯论未尽之旨。[58]而修习止观是道次第中层次最高的阶段,可谓“上士道”。对此,法尊说:依于出离心而发菩提心的上士,主要的要靠什么工具和应该怎样才能断烦恼而利益众生呢?这就是,只有在圣教中求得不共的“中观正见”!因为只有正见这个东西,才能斩断烦恼,才能使自己无我、纯洁而正确地利益众生,所以本论接着用很大的篇幅来特别抉择正见,这就是《止观章》。[59]说明“止观”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占有重要性。“止”意为寂静(zhi gnas),是指一切深层修行佛法者需要达到的三摩地境界;“观”指慧观或胜观(lhag mthong),是一种亲证“空性”的智慧正见。就道次第修行而言,做到“止观双运”,等于达到相当高的水准或境界。

总之,《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一部佛法中极为深奥的经典论著,又是佛陀所有教诲的精髓,不仅持有实修性质的传承,而且具备最完整的修行方法和过程,从初学入门到最终成就佛果;同时,它不只是教导修行的方法,而且是智慧与方法的交相辉映,理论与实践的圆满结合,为广大僧俗信众开辟了一条循序渐进的学佛路径;先用佛教显宗教理论述,后用佛教密宗体悟归结,从而构建了从凡夫到成佛的修道次第。

2.《密宗道次第广论》

藏历第七绕迥火狗年(1406),宗喀巴大师在西藏沃德贡杰(vod de gung rgyal)的拉雪强巴林寺(lha zhol byams pa gling)撰写了《密宗道次第广论》,这是继《菩提道次第广论》之后推出的一部专门论述密宗义理和实践的巨著,也是宗喀巴大师继承以阿底峡尊者《菩提道灯论》为代表的佛学思想和修学次第而创作的重要论著之一。当时促成宗喀巴大师撰写这部论著的因缘和合和大致情形,史书记载:

造密宗大论的情形。师住迦索浦时,亲见圣龙树、提婆、佛护、龙菩提、月称、无著弟兄、陈那、法称、德光、释迦光、自在天慧、严住持、莲花戒、无畏生等诸大班智达,因陀罗菩提王、大婆罗门萨罗诃、阿阇黎卢伊巴、直布巴、黑行者等诸大成就大德现身,师意定中所现,无足重视,请问于文殊。文殊回答:“此定中所现非是平常,应殷勤启白,依诸大师的这些典籍,成广大利益一切自他的缘起。”此后住在沃德贡杰的拉雪强巴林寺,承蒙文殊指示说:“可造龙菩提论师的《建立次第》疏解,有大利益。”遂立即造之。在疏论中曾说:“总于《五次第》的要义,别于第三次第《幻身》的修法等方面的问题已在《吉祥密集根本解释续》和圣五父子疏释所讲不共义的粗分之理中得到彻底圆满的解决,但至今已有十余年,未能宣说,现在亦只略说其少分。”当住在强巴林寺时,由于郊乔白桑译师的劝请,尤其是吉祥帕莫主巴的摄政、京俄·索南桑布的劝请,乃造能显明四续部圆满道体的大著《金刚持道次第论》,大师自云:“往昔住迦索浦时依诸成就大德和无畏生著述,唯说愿能成就大利。但以著作之时太急,未能长久祷白,仅此没有其他特殊理由。”[60]

宗喀巴大师撰写《密宗道次第广论》的宗旨和目的,笔者在该经论的第一章中首先向广大读者作了表白:“若有殊胜大乘种性,为善知识之所摄受,于诸共道已善修持,由大悲心最极发动,急欲救度漂流生成诸有思者;则当趣入甚深捷径金刚大乘,速疾施与一切有情唯一依处佛世尊果。故此当说大金刚持道之次第。”[61]由此可知,《密宗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专门为那些在佛法上已取得一定成就,但还可继续提高的高僧大德而创作的一部高层次的经论。其对象必须具备三项最基本的条件:第一,有殊胜大乘种性,第二,为善知识之所摄;第三,于诸共道已善修持。故称“持金刚道次第”(rdo rje vchang chen povi lam gyi rim pa),或称“持金刚道次第开显一切密要论”(rdo rje vchang chen povi lam gyi rim pa gsang ba kun gyi gnad rnam par phye ba)。[62]所谓“金刚乘”,即“密宗”,是以实践修炼为主的佛法;而“道”乃指趣证佛果所必须经历的修学途径;“次第”意为修学佛法必须经过不同阶段,如自下而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简言之,《密宗道次第广论》非人人可修持。

至于《密宗道次第广论》的要义,土观·洛桑却吉尼玛说:“能显明四续部圆满道体的大作《金刚持道次第论》。”[63]可见宗喀巴大师在其大作中主要论述了密宗四续(事续、行续、瑜伽续和无上瑜伽续)。对此,吕澂说:

其说密乘,大体同于灯论,以为六度止观因为显乘修行阶次,但自显密一贯之义言之,则又属显密相共之道。由此基础,乃应决定入于密乘,而疾速圆满二种资粮。其初仍须施供阿阇黎得其欣悦,授之灌顶,而后获有学法堪任等。此均从阿底峡之说也。至于修学次第,判为五品:初第一品清净菩提心,与显相共。次第二品,四类灌顶,则悉通于四部密典。次第三品,守护律仪及三昧耶。律仪为菩萨共戒,如菩萨地及集菩萨学处论所说,十八重四十六轻等。其三昧耶为不共戒,依各种咒典有多异说。次后成熟根器则有第四品生起次第,悉地解脱则有第五品圆满次第,要以无上瑜伽时轮密集诸法为归。[64]

以上引文是吕澂对《密宗道次第广论》的内容结构进行研究后所得出的论断,认为该经论主要继承了以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为代表的佛学思想和修学方法。但同时吕澂又指出:“至于密乘,阿底峡无上瑜伽极于胜乐,宗喀巴则推尊时轮;又阿底峡分析密典为七类,宗喀巴则约为四部;是皆从后来之说(如布顿等说)而大有改易矣。”[65]说明宗喀巴大师的《密宗道次第广论》在阿底峡尊者的学说基础上有所开拓和发展。因此,宗喀巴大师的佛教显密学说有别于阿底峡尊者,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思想和佛学观点。可以说,宗喀巴大师的《密宗道次第广论》并不完全遵从于阿底峡尊者的佛学观见,而是具有自己的学说体系或独到见解。

总之,《密宗道次第广论》是一部以密宗四续为通往悉地解脱次第的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藏传佛教密宗经典著作。它不仅对密宗四续的修习次第、仪轨、方法、法器使用等方面做了详细论述,而且厘清了密宗的历史渊源、派别传承;同时,介绍了密宗领域的诸多本尊神佛和菩萨,在藏传密宗同类经论中具有历史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等特质,是藏传佛教密宗领域最权威的宝典。

(三)建寺立宗

藏历第七绕迥土牛年,即明永乐七年(1409),宗喀巴得到西藏地方帕主第悉政权阐化王·札巴坚赞(grags pa rgyal mtshan,1374—1440)的支持和资助,在拉萨大昭寺首次成功举办了声势浩大的祈愿大法会,藏语称“摩兰钦莫”(smom lam chen mo),法会自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当时参加的僧侣达万人,观光朝礼俗人达几万人。祈愿大法会的成功举办,使宗喀巴在广大僧俗信徒中赢得巨大的个人声誉,随之他的宗教威望和社会地位迅速提升。

是年,宗喀巴大师又得到帕主第悉政权属下的贵族仁青贝(rin chen dpal)和仁青隆布(rin chen lhun po)父子的大力赞助,宗喀巴在拉萨以东偏北的卓日沃齐(vbrog ri bo che)山腰创建甘丹尊胜洲(dgav ldan rnam par rgyal bavi vgling)道场(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达孜县境内),简称“甘丹寺”(dgav ldan dgon pa)。之后,宗喀巴以甘丹寺为基地,整顿藏传佛教秩序,改革藏传佛教弊端,尤其倡导出家僧人严守佛教戒律。宗喀巴早在31岁时就以振兴佛教戒律为己任,头戴持律者所戴的黄色僧帽,以严守佛教戒律之标志,后来格鲁派僧人都戴黄色僧帽。针对当时不少僧人轻视经教、不务理论的次第学习、以专修密法为终身目标的现象,他提倡出家僧人遵循佛教显密宗的修学次第,先研习显宗教理,后修学密宗实践。同时,宗喀巴要求出家僧人必须住寺过纯粹宗教生活,严禁僧人娶妻生子,参与世俗社会。最终宗喀巴以噶当派教义为立宗之本、中观应成派为本宗之思想观见,并综合各派学说之长,亲自修行实践为证验,建立了新的佛学体系,遂形成格鲁派(dge lugs pa),即善规派。

宗喀巴在构建寺院教育体制的过程中,不仅富有创见性地将五部大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在寺院内建立了学科分类、高低分层的教育机制。宗喀巴根据五部大论的相互关系和内容深浅不同等特点制定学习规划:首先学摄类学,其认为摄类学或释量论是开启一切佛学知识之门的钥匙;其次为般若学,其认为般若学是佛学的基础理论;之后为中观学,认为中观学是建立佛学观点的理论基石;而后为俱舍论,其认为俱舍论是领会小乘之因、道、果理论的权威经典;最后是戒律学,其认为戒律学是了解和遵循佛教戒律学的历史和规则,以及如何修持和授受佛教戒律的经典理论。

从佛学见、修、行的角度看,大乘之“见”是在中观学和因明学中阐述或体现,而大乘之“行”则在般若学中阐述或体现;小乘之“见”和“行”都在俱舍论中阐述或体现;大小乘之共同戒律是在戒律学中阐述或体现;而大小乘之“修”则在“见”和“行”的阐释中涉足。所以,学习五部大论,将会使学习者明辨大小乘在见、修、行上出现的细微差异或不同观见,与此同时,有助于其理解佛教四大宗派中逐次升华的佛学思想。

可以说,宗喀巴在融会贯通五部大论的基础上建立的寺院教育体制,是一种系统掌握佛教三藏的颇具科学性的修学体系。这一教育体制后来在格鲁派各大寺院中普遍推行,并且对藏传佛教其他宗派的修学体系亦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四)著名弟子

藏历第七绕迥土猪年(1419)十月二十五日,宗喀巴在驻锡地甘丹寺圆寂,享年63岁。其情景在《如意宝树史》中有描述:

大师异熟之身入定,如持金刚入灭,呈孺童子相,肤色红黄,戒香四飘,虚空明净,虹光回旋,空中器乐声响,花雨纷纷等,出现多种奇兆。[66]

宗喀巴圆寂后,造银质灵塔,供于甘丹寺。《如意宝树史》记载:

丧葬修供佛事刚一结束,为使大师的事业不致中断,委任十难论师达玛仁钦为大师法座的代理人(贾曹),继后将大师遗体完整地殓入旃檀宝筮,面朝东北方而坐,其银制灵塔名曰“利见塔”(大慈法王所献帐内),至今供奉于噶丹寺,为该地一切众生之供养所依,所谓“五供节”的供养亦由此而来。[67]

宗喀巴作为一代宗师,后人冠之以“文殊菩萨”之化身和“第二佛陀”之尊号,在藏传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宗教地位。格鲁派将每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法定为纪念宗喀巴大师的最隆重的佛教节日。

宗喀巴的嗣法弟子,如同满天繁星,数不胜数,不乏佼佼者。后世格鲁派高僧大德作了形象的比喻和严谨的分类:

从上部阿里至下部汉地,弟子如鹅群聚之于莲池,其主要的及门弟子如佛祖之八大近侍弟子、二胜弟子、五比丘、八万天众、七代付法藏师等,博学而获有成就,所击显密大法鼓声响彻三千世界,住持寺庙禅院,聚会僧徒广如大海,著述善言,亦广无边。其中,如天界如意树果实累累,庄严以才识精湛、德行谨严、心地善长三者,修证功德满装心续之库,如此金山一般的主要亲炙弟子有互传法缘四上师、内心传一弟子、二上首弟子、中期收纳的八大清净弟子、最初收纳的四弟子、耳传三弟子、显扬佛教二弟子、弘广事业七弟子、七明灯弟子、七菩萨弟子、被国王奉为帝师的三弟子、四智者弟子、护持边地佛教七大旗弟子、二译师弟子、六护地法王弟子、十二持教弟子、二空行法裔弟子、二奇士弟子、八京俄弟子、八大上师弟子、七位钦布弟子、十四难论师弟子、六持律尊者弟子、五具证悟弟子、四法座弟子等。总之,上自阿里三围,中部卫藏十三万户,下部三“多”地域的十万名智士均敬奉大师,为其弟子。[68]

以上引文是清代格鲁派高僧松巴·益西班觉在其名著《如意宝树史》中概要介绍的宗喀巴众多弟子宛如群星璀璨的盛况。而且“大师之弟子皆为安住三种律仪,勤修三士道及二次第瑜伽,大击三藏四续法鼓的贤哲”[69]。其中,显密兼通者以嘉曹杰·达玛仁钦(rgyal tshab rje dar ma rin chen,1364—1432)、克珠杰·格勒贝桑(mkhas grub rje dge legs dpal bzang,1385—1438)和朵丹·绛白嘉措(rtogs ldan vjam dpal rgya mtsho,1356—1428)为代表;显宗精通者以绛央却杰·扎西班丹(vjam dbyangs chos rje dkra shis dpal ldan,1379—1449)、强钦却杰·释迦益西(byams chen chos rje shawakya ye shes,1354—1435)和根敦珠巴(dge vdun grub pa,1391—1474)为代表;密宗成就者以杰尊·喜热桑格(rje btsun shes rab seng ge,1382—1445)为代表。他们在前、后藏(今西藏自治区境内)建造大型显宗、密宗寺院,建立法脉一统而多途传承的祖寺群,为推动格鲁派蓬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宗派称谓

甘丹寺创建后,宗喀巴构建了完善的寺院教育体制,制定了严密的佛教戒律,遂形成藏传佛教诸宗派中名副其实的主流宗派,即格鲁派。该宗派最初以甘丹寺命名,称“甘丹派”(dgav ldan pa)。[70]土观·洛桑却吉尼玛认为:

大师的教派名为甘丹派的起源,系出自《噶当经卷》中的授记。父法第二十六品未来授记中说:“末法教余烬,札巴者重光,成办众利乐,此为最胜处。”第二句颂文预示大师名的一部分。言最胜处,则指的甘丹巴。预示以住地名而扩展成为派名。[71]

以上引文对宗喀巴大师创立的宗派何以取名为“甘丹派”做了较详阐释,言之有理。同时,在藏传佛教界又将“甘丹派”别称“新噶当派”(bkav gdams gsar ma),认为该派主要继承了噶当派的教法仪轨,故而得其名。这一称谓自然有其来龙去脉,后来又通盘考量,将该宗派的名称更改为“格鲁派”(dge lugs pa),并成为最终的定论,相沿至今。据《土观宗派源流》记载:

格鲁派(dge lugs pa)或名甘丹派(dgav ldan pa),乃是以驻锡地而命的名。宗喀巴大师建卓日沃甘丹尊胜洲(vbrog ri bo dgav ldan rnam par rgyal bavi glung),在他的晚年长驻该寺,故所建宗派称为法王甘丹巴宗派(chos rje dgav ldan pavi lugs)。若将此名简称则为噶鲁派(dgav lugs pa),但不顺口,遂改称为“格鲁派”,相沿成习,则成定名。[72]

格鲁派最初被称作卓日沃·甘丹巴(vbrog ri bo dgav ldan pa),而这一称谓起始于该派祖寺及其所处地名。此名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称谓“格鲁派”(dge lugs pa),意为“持戒派”或“善规派”。显而易见,这一称谓体现了该宗派不同于其他宗派的殊胜之处或鲜明的宗派风格。此外,在汉文文献和汉地民间又俗称格鲁派为“黄教”,其依据源于藏文史书中的传说:

喇钦·贡巴热赛,曾于鲁梅回藏之时,将所戴黄帽取下给他并说:“你戴了此帽应当能常忆念我。”因此,过去持律大德均戴黄帽。宗喀巴大师重振律戒,为了表示这种缘起,也将僧帽染作黄色,与持律古德成为一致,于是大师的教派又有呼为持黄帽派者。有书名为《黄琉璃》中说:“此本非大师之意,因其身边门徒欲显本派异于他宗,大师顺其所请,遂以黄色为帽色。”[73]

喇钦·贡巴热赛是藏传佛教后弘期主要开拓者之一,他持有后弘期下路戒律传承,为复兴卫藏中心地区的藏传佛教戒律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因而其黄色僧帽象征着严守佛教戒律、重振佛教正法的宏愿。不难看出,在汉文文献中出现的俗称“黄教”,便源于黄帽派(zhaw ser pa)之传说。格鲁派作为后起之秀,产生了诸多称谓,如最初命名的“甘丹派”、别称“新噶当派”、后来确定的正统名“格鲁派”,以及汉文文献中常写的俗称“黄教”,均凸显了格鲁派与众不同的宗派风格和文化特质。

三 宗派发展

1416年,宗喀巴大师命他的弟子绛央却杰在拉萨西郊修建哲蚌寺(vbras spungs dgon);1418年,宗喀巴的弟子强钦却杰在拉萨北郊修建色拉寺(se ra dgon)。拉萨三大寺的建立奠定了格鲁派坚实的宗派发展基础。

继拉萨三大寺之后,宗喀巴的弟子根敦珠巴(dge vdun grub pa,1391—1474)于1447年在后藏日喀则(gzhis ka rtse)创建扎什伦布寺(bkra shes lhun po)。不久,堆·喜饶桑布(stod shes rab bzang po)在西部阿里(mngav ris)创建达摩寺(stag movi chos sde),麦·喜饶桑布(smad shes rab bzang po)在康区(khams)创建昌都寺(chab mdo dgon)。至此格鲁派在整个藏族地区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寺院组织机构,并以后来者居上之态势发展,到16世纪初格鲁派已在整个藏族地区初具宗派势力和发展规模。

(一)哲蚌寺的创建

藏历第七绕迥火猴年,即明永乐十四年(1416),宗喀巴大师的著名弟子绛央却杰·扎西班丹(vjam dbyangs chos rje bkra shes dpal ldan,1379—1449)在内邬(snevu)宗本(长官)南喀桑布(nam mkhav bzang po)的资助下,在拉萨近郊创建哲蚌寺(vbras spungs dgon)。该寺具体位于拉萨西郊的根培乌孜山(dge vphel dbu rtse)的南山坳里,其建筑巧妙地利用山坳里一片慢坡地,逐层建造,殿宇连接,群楼耸峙,规模宏大,雄伟壮丽;从远处望去,白色建筑群仿佛在山野中堆积的雪白大米,因而命名为“dpal ldan vbras spungs phyogs thams cad las rnam par rgyal bavi gling”(班丹哲蚌确坦结勒南贝杰威林),意为“吉祥米聚十方尊胜洲”,简称“哲蚌寺”。

绛央却杰·扎西班丹出生于西藏山南桑耶地方的一个富裕家庭,幼年在泽当寺出家,曾在觉摩隆(skyor mo lung)等寺学法,后来从宗喀巴师徒前受比丘戒。他的记忆力超强,诸如《大般若》(phar phyin chen mo)、《华严经》(mdo phal po che)等佛经,都能强记硬背,凡是讲演或辩论,随口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具有非凡的讲经说法的才能,成为宗喀巴的得意门徒之一。

绛央却杰·扎西班丹在初建哲蚌寺的过程中不仅得到很多贵族和富商的出资相助,而且富家子弟踊跃出家到哲蚌寺学经。所以,哲蚌寺很快发展壮大起来。绛央却杰·扎西班丹担任哲蚌寺第一任法台(住持)直至去世,长达三十多年,他大力传扬宗喀巴显密兼容之佛学思想,尤为注重显宗教理之系统研习。

哲蚌寺初期建有七大扎仓(学院):罗赛林扎仓(blo gsal gling grwa tshang)、郭芒扎仓(sgo mang grwa tshang)、德阳扎仓(bde yangs grwa tshang)、阿巴扎仓(sngags pa grwa tshang)、夏果扎仓(shag skor grwa tshang)、杰巴扎仓(rgyas pa grwa tshang)和杜瓦扎仓(vdul ba grwa tshang)。后又将夏果扎仓、杰巴扎仓并入罗赛林扎仓,杜瓦扎仓并入郭芒扎仓,遂形成四大扎仓格局。其中除阿巴扎仓学僧专门修持密法和举行密宗仪式外,其余三大扎仓均为攻读五部大论为主的显宗学院。

哲蚌寺各个扎仓中设立扎仓、康参和弥参三级部门,扎仓下设立康参,康参下设立弥参。所以,每个扎仓中又有许多“康参”(khams tshan)。正如史料记载:

扎西郭芒扎仓下属有16个康参,分别是哈东康参、桑罗康参、贡日康参、巴德康参、恰热康参、扎聂康参、日扎康参、曲桑康参、切巴康参、阿里康参、松曲康参、泰布康参、达布那康参、嘎新康参、鲁本康参、雄巴康参。

罗赛林札仓合并夏果日扎仓、杰巴扎仓和杜瓦扎仓后,其下属有24个康参,分别是擦瓦康参、社霍康参、工布康参、普冈康参、年日康参、藏巴康参、弥雅康参、邦布康参、泽当康参、措康康参、洛巴康参、乌堆康参、嘉绒康参、帕热康参、绒布康参、杰巴康参、札巴康参、丹巴康参、白土康参、果乌康参、聂果康参、郎康参、古格康参、嘉康参。[74]

以上是哲蚌寺郭芒扎仓和罗赛林扎仓两大学院下属的康参,总共40个康参,如此众多的康参,在藏区一般寺院中极为罕见。特别是从以上众多康参的称谓中可以了解到“康参”的机构组织以同乡僧人为基础,也就是以同一地区的僧人为单位在一起建立康参,以不同故乡的地名为各自“康参”的称谓。因而各个“康参”具有不同区域性的特征,其管理体制则类似于各个扎仓,采取堪布负责制,故在此不再赘述。

在“康参”中又设有许多“弥参”(mi tshan),这既是康参的下属单位,又是哲蚌寺机构中最基层的组织单位。也可以将其界定为寺院机构体制中的四级部门。正如史书记载:

哈东康参下属有9个弥参,分别为赞布弥参、霍弥参、居切弥参、土尔扈特弥参、措帕弥参、郭隆弥参,以及瓦叙弥参内部又包括3个弥参。

桑罗康参下属有兰巴弥参、年布弥参、喀尔喀弥参和鹏都弥参4个弥参。此外,又有博巴府弥参和嘎东弥参2个弥参是没有归属任何康参的独立弥参。[75]

以上是哲蚌寺郭芒扎仓下属哈东康参和桑罗康参两大康参所属的各个弥参,从中可以了解到除了13个弥参分别归属两大康参外,还有两个弥参作为相对独立的弥参直属郭芒扎仓。

从管理体制上看,各个“弥参”作为哲蚌寺的基层组织单位,其内部实行“格干”(dge rgan,意指师傅或老师)责任制。哲蚌寺假设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那么每个“弥参”就是其中充当社会细胞的家庭,而“格干”则是负责管理这个家庭的一家之长。

从历史上看,哲蚌寺是藏族地区规模最大、寺僧最多、级别最高的佛教大僧院。而且,自第二世达赖喇嘛确立为哲蚌寺大活佛后,哲蚌寺又成为第三世、第四世、第五世达赖喇嘛的驻锡地;同时,哲蚌寺亦是西藏噶丹颇章政权的策源地。所以,哲蚌寺在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政教地位。

第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1476—1542),后藏达那地方(今西藏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人,自幼在民间被传为根敦珠巴的转世灵童,后得到扎什伦布寺诸位高僧的普遍认同,10岁时(1485)迎往扎什伦布寺,剃度出家,授戒传法;21岁(1495)在哲蚌寺受比丘戒;34岁(1509)朝礼拉姆拉措(lha mo bla mtsho)圣湖,始建曲科杰寺(chos vkhor rgyal,位于今西藏林芝地区加查县境内)。《如意宝树史》记载:

梅朵塘(me tog thang)的曲科杰寺(chos vkhor rgyal),是至尊根敦嘉措年三十五时所建,造弥勒佛大像等众多三所依。此寺的建立与预言相符合。[76]

根敦嘉措十分关心曲科杰寺的建设和发展,“到夏天的六七月,他都要到曲科杰寺和三百多名僧人一起住夏,并组织进行曲科杰寺的后续修建工程,增修扎仓的经堂和僧舍等,同时给僧众讲经,到十月份才返回拉萨。1523年夏天,在曲科杰寺兴建了一尊高二十来米的弥勒佛铜像。在他的关心和组织下,曲科杰寺在这一时期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前藏地区格鲁派的著名大寺院”[77]。至于曲科杰寺的规模,有关史书作了较详细的描述:

曲科杰寺有五个显宗扎仓,即常住寺内的细哇(gzhi ba)扎仓;“文殊七传士”的第六位洛追丹巴所建的达波扎仓(dwags po graw tshang,330人),第五任上师俄哇·洛色谢宁时将达波扎仓献给根敦嘉措;尊者根敦嘉措年67岁时,因从阿里来了许多出家人,遂于加地(rgyal)建立僧院,名阿里扎仓(mngav ris graw tshang,240人);密咒噶哇扎仓(sngags pa sgar ba grwa tshang,64人),居巴·敬巴贝的弟子贾蔡巴·桑杰仁钦建,献给根敦嘉措;至尊索南嘉措为“敬事”(sku rim sgrub mkhan)而建的南杰扎仓(rnam rgyal grwa tshang),从第一任上师格敦诺桑起开展各种显学的讲闻。噶哇、达波二扎仓在学经期间,每年前往沃、达、埃(vol dwags Ae)三地讲闻学习。南杰扎仓后来依止自在天、大曜(gzav chen)等,勤以施放咒语密术为主,因此在喇嘛仁波切班盖增巴时期,准噶尔军队杀害西藏拉藏汗,并摧毁了大部分宁玛派寺院,并将南杰扎仓的僧人放逐到泽塘,后南杰扎仓解体。现今由第斯香康钦巴在居噶建南杰扎仓。[78]

由于曲科杰寺由第二世达赖喇嘛亲自创建,历辈达赖喇嘛担任名誉寺主,并且,曲科杰寺所属的达布扎仓、阿里扎仓、南杰扎仓等扎仓在藏传佛教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尤其南杰扎仓颇有宗教影响力,故南杰扎仓后来遭到准噶尔军队的破坏,不久又得到完全修复,依然在宗教仪轨或法事活动上发挥着特殊功能。有学者认为:兴建曲科杰寺的成功,的确给根敦嘉措带来了极高的荣誉和威望,使他的佛教事业和人生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时常感受到仁蚌巴和噶玛噶举派势力压制的格鲁派的僧俗大众从根敦嘉措的身上看到了复兴的希望。[79]

第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36岁时(1510)出任扎什伦布寺第五届法台(住持),达六年之久。他主讲《释量论》(tshad ma rnam vgrel)、《俱舍论》(mdzod)、《般若十万颂》(phar phyin)、《密续注疏》(gsang vdus rgyud vgrel)等显密经论,在佛学领域颇有造诣和建树;[80]43岁时(1517)出任哲蚌寺第十届法台;44岁时(1518)主持拉萨祈愿大法会,恢复了格鲁派高僧主持祈愿大法会的特权。是年,帕主第悉法王政权首领阿旺扎西札巴(ngag dbang bkra shes grags pa,1488—1567)向根敦嘉措赠送他在哲蚌寺的官邸(rdo khang sngon mo),确立其哲蚌寺第一大活佛身份;52岁时(1526)兼任色拉寺法台。从此根敦嘉措的宗教地位和社会声望与日俱增,进一步稳坐格鲁派第一大活佛宝座。

根敦嘉措作为宗喀巴大弟子根敦珠巴的转世活佛,即第二世达赖喇嘛,他不负众望,不仅建寺传法,拓展了格鲁派的发展空间,而且著书立说,培养嗣法弟子,成为一代卓有宗教成就的格鲁派高僧。据《如意宝树史》记载:

根敦嘉措的著作有《现观庄严论释》、《入中论释》、《究竟一乘宝性论释》、《辨了义不了义释》、《文殊名称经释》及因明、律学方面的释论,尚有本尊法王修法类、宁玛古日息扎(rnying mavi gu ru zhi drag)等多种。根敦嘉措的弟子有班钦·索南札巴、桑浦·却拉沃色、强孜巴·曲郡嘉措、夏尔巴·官达、止寺的二法门、加色谢热浦等人,水虎年三月初八日根敦嘉措去世,时年六十八岁。[81]

根敦嘉措成为哲蚌寺大活佛后,既推动了格鲁派在卫藏地区的稳步发展,又维护了哲蚌寺作为格鲁派第一大僧院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根敦嘉措的佛学著作和嗣法弟子在扩大格鲁派影响和推动格鲁派发展方面亦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bson nams rgya mtsho,1543—1588),前藏堆垄地方(今拉萨市堆垄德庆县)人,4岁时(1546)被认定为根敦嘉措的转世灵童,迎往哲蚌寺,接受高规格、严要求的寺院教育,7岁(1549)受沙弥戒;10岁(1552)继任哲蚌寺法台(住持);11岁(1553)主持拉萨祈愿大法会;16岁(1558)出任色拉寺法台。22岁(1564)受比丘戒;之后,云游前后藏佛教圣地,并在扎什伦布寺、纳塘寺、萨迦寺等大僧院讲经传法,声望日隆;返回哲蚌寺后,修缮自己的府邸,更名“噶丹颇章宫”(dgav ldan pho brang)。

藏历第十绕迥铁龙年,即明万历八年(1580),第三世达赖喇嘛至理塘(li thang)、巴塘(vbav thang)和芒康(mar khams)等地传法,兴建理塘寺,又名长青春科尔寺(位于今四川甘孜州理塘县);是年,受到云南丽江木氏土司的邀请,未能成行;翌年,至昌都强巴林寺讲经;万历十一年(1583),第三世达赖喇嘛至西宁,倡建塔尔寺弥勒殿和讲经院;万历十三年(1585),他亲赴蒙古地区,弘宣佛法,利乐众生;万历十五年(1587),在蒙古各部继续讲经传法,盟长皆带头皈依格鲁派。翌年,第三世达赖喇嘛在蒙古喀喇沁部牧场(喀尔敖图漠地方)圆寂。遗体在当地火化后,取舍利分别在蒙藏地区建塔纪念。[82]哲蚌寺作为第三世达赖喇嘛的驻锡地,在寺内造银质灵塔供奉。

第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yon ldan rgya mtsho,1589—1616),出生于蒙古汗王家族,系俺答汗(阿勒坦汗)曾孙,成为达赖喇嘛世系中唯一的非藏族人。藏历第十绕迥水龙年,即万历二十年(1592),拉萨三大寺和地方官员代表往蒙古地区认定转世灵童;万历三十年(1602),三大寺复遣高僧赴蒙古迎请第四世达赖喇嘛进藏;翌年,在热振寺举行坐床典礼,后驻锡哲蚌寺,师从高僧系统修学佛法,并与第四世班禅·洛桑确吉坚赞(1570—1662)建立师徒关系。万历三十二年(1604),第四世达赖喇嘛主持拉萨祈愿大法会。万历四十二年(1614),第四世达赖喇嘛受比丘戒,出任哲蚌寺和色拉寺法台,继续推演格鲁派佛学思想和教规礼仪。万历四十四年(1616),第四世达赖喇嘛在哲蚌寺噶丹颇章宫英年早逝。遗体火化后,舍利分往蒙古喀尔喀和土默特部等地多处供奉,哲蚌寺造银质灵塔。

(二)色拉寺的创建

藏历第七绕迥土狗年,即明永乐十六年(1418),宗喀巴大师的著名弟子强钦却杰·释迦益西(byams chen chos rje shakya ye shes,1354—1435)在拉萨近郊创建色拉特钦林寺(se ra theg chen gling,位于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北郊),简称“色拉寺”(se ra dgon)。

强钦却杰·释迦益西出生于拉萨蔡公堂地方一个官宦人家,系蔡巴家族;自10岁开始,在父亲的督促下,守持佛教戒律,学习佛教经典。由于其记忆超群,能背诵大段经文,12岁时在蔡公塘寺受戒出家为僧,取法名为释迦益西;自18岁始走访卫藏(dbas gtsang)各大名寺,广拜高僧大德为师,深入修学佛教经论。后来得知宗喀巴大师知识渊博、戒律严明,即拜宗喀巴为师,系统学习五部大论及大、小五明学科,并受比丘戒。在宗喀巴的教导下,释迦益西潜心研习佛法,在佛学上取得成就,尤其是他出众的辩才,颇受宗喀巴的赏识,因而他享有“辩才无碍”之声誉。

明永乐年间,宗喀巴大师受到明成祖朱棣的高度重视,明成祖于永乐六年(1408)、十一年(1413)先后两次派遣使者携御制佛像及许多礼品,诏请宗喀巴大师进京。当时,宗喀巴大师既忙于弘法事业,又年迈体弱,便复信请求明成祖对自己不能奉诏予以谅解,同时派遣“机缘成熟”的大弟子释迦益西作为代表赴南京。有关文献记载:

永乐十一年(1413)十一月二十五日,释迦益西一行数百人从山南启程,风餐露宿,不远万里,经朵甘思到成都。在这里,遇见了特地赶来迎接的以太监胡荧为首的欢迎代表,他们带来了圣谕和各种贵重礼品。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释迦益西等终于到达南京。为迎接他们,城门口彩桥横空,专设的巡礼过道,蔚为壮观,场面十分隆重。同月二十七日,释迦益西前往皇宫朝见明成祖。明帝鉴于释迦益西旅途劳累,免予跪拜,还赐坐、赐茶、赐宴,进行了亲密的交谈。此后,释迦益西即遵谕旨,在京举行了大规模的宗教活动,传教收徒修建寺庙。时逢明成祖寿辰,他大做法事,据说还为其做长寿灌顶仪式。明成祖对他十分赞赏,礼遇非常,多次设宴款待。明成祖登坐之时,释迦益西亦可随之登座,位在群臣之上。[83]

永乐十三年(1415),释迦益西受封“妙觉圆通慈悲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名号,同时,明成祖还向他特赐一顶金边黑色僧帽,后来释迦益西在法事活动期间常戴这顶僧帽,成为他在宗教上具有至高地位的一种象征性宝物。是年,释迦益西离开南京,前往蒙古、五台山等地讲经说法。

永乐十四年(1416),释迦益西从五台山启程,返回西藏。行前,明成祖又赐给他大量礼物,包括佛经、佛像、绸缎、金银器皿等。其中以御制《甘珠尔》一部(108函)最为稀世珍宝,卷首系以金粉书写而成,每函附有《大明皇帝御制藏经赞》及《御制后序》。

释迦益西抵达西藏后,首先到甘丹寺向宗喀巴大师敬献从内地带来的大量礼物,包括丝织十六罗汉唐卡和镶嵌珍宝的银质曼陀罗。宗喀巴大师对大明皇帝甚为感激,专门创办了“甘丹唐卡节”,以此报恩。

永乐十六年(1418),释迦益西遵照宗喀巴大师的意旨,利用明朝皇帝所赐钱财和内邬宗本南喀桑布的资助,在拉萨北郊大兴土木,开始建造色拉寺。寺内初建嘉扎仓(rgya graw tshang)、仲顶扎仓(vbrom steng graw tshang)、堆巴扎仓(stod pa graw tshang)和麦巴扎仓(smad pa graw tshang)四大扎仓(学院)。

释迦益西一直与大明朝廷保持联系,“专使往来,不绝于途”。永乐十七年(1419),明廷特派宦官杨三保赴藏向西天佛子大国师释迦益西赐给佛像、法器、袈裟等礼物。永乐二十一年(1423),释迦益西派弟子班觉龙祖至北京朝贡,并长期驻京为皇帝经师。有关文献记载:

释迦益西代表宗喀巴大师赴内地之行及创建色拉寺使他在蒙藏地区声名远扬。宣德元年(1426),明宣宗即位后,再遣礼部尚书胡荧为专使携金册、诏书及礼品往藏召请释迦益西。他接旨后,欣然从命。临行时,将色拉寺大权交于十难论师达杰桑布。此时,释迦益西已届古稀之年,但他不畏山高路远,再次踏上进京之路。宣德四年(1429)十月一日,释迦益西在弟子阿摩嘎、索南西绕等人的陪同下,到达北京,担任御前经师。在京期间,他为宣宗皇帝、皇后及大臣们举行了密宗灌顶的仪式。他还在北京嵩祝寺以东的法渊寺为明宣宗的祖父“荐福”。释迦益西不仅是佛学大师,且精通医术,曾为宣宗皇帝治愈了重病。除在朝廷服务外,他还经常到各地建寺说法,弘扬佛教,在内地建起了格鲁派的第一批寺院,据说五台山就有他修建过的五座黄教寺院。[84]

明宣德九年(1434),明宣宗令成国公朱勇、礼部尚书胡荧持节前往释迦益西的驻地,颁赐御制法轮、金印,封他为“万行妙明真如上胜清净般若弘照普应辅国显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觉如来自在大圆通佛”,简称“大慈法王”,藏语为“byams chen chos rgyal”(强钦却杰),人们多称藏语名。他的弟子阿摩嘎、索朗西绕也被封为“大国师”。[85]

明宣德十年(1435),释迦益西在返藏途中经青海卓摩喀(mdzo mo mkhar)讲经传法时圆寂,享年82岁。明朝敕令在其圆寂地建造寺院,赐名“弘化寺”,存放其舍利,永久纪念。

色拉寺在初期发展阶段分有五个扎仓(学院),后又形成两大扎仓,即切巴扎仓(byes pa)和麦巴扎仓(smad pa)。据史书记载:切巴扎仓先是绛央却杰弟子莫赛巴·洛卓仁青僧格住持哲蚌寺时,有一类学人修持邪法,彼生厌恶,遂去色拉寺。其贤达弟子百人多亦随他前往,便长期留住,遂形成切巴扎仓。[86]洛卓仁青僧格(kun mkhyen blo gros rin chen seng ge)门下弟子念顿·班觉隆珠(gnyal ston dpal vbyor lhun grub,1427—1514)时期,色拉寺内的嘉扎仓和仲顶扎仓等学僧纷纷并入切巴扎仓,使其迅速发展壮大,成为色拉寺中最大的扎仓,在僧众中具有很高声誉,后来仅其下属康参(khams tshan)和弥参(mi tshan)就达17个。麦巴扎仓,由尊称贡钦·绛曲本(kun mkhyen byang chub vbum)、名绛曲维赛(byang chub vod zer)的色拉寺高僧建立并逐渐发展壮大。切巴和麦巴二扎仓产生了许多德学兼优的著名学僧。

色拉寺学僧学经内容和步骤同甘丹寺和哲蚌寺基本相同,先学显宗,后学密宗。显宗主要以格鲁派教程五部大论为主,获得拉热巴格西学衔后,方可进入拉萨上、下密院研习密宗,继续在佛学领域深造。色拉寺住持(法台)相继由强钦却杰·释迦益西、达杰桑布、贡日·坚赞桑布(gung ru rgyal mtshan bzang po)、夏鲁然绛巴(zha lu rab vbyams pa)、贡钦·洛卓仁青僧格、奈丹巴(gnas brtan pa)、拉普却吉(lha phu chox rje)、念顿·班觉隆珠(gnyal ston dpal vbyor lhun grub)、班丹罗哲(dpal ldan blo gros)、嘉样·顿悦班丹(vjam dbyangs don yod dpal ldan)、佛王根敦嘉措、杰尊·却吉坚赞担任。

杰尊·却吉坚赞(se ra rje btsun chos kyi rgyal mtshan,1469—1544)是色拉寺学僧教育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位著名佛学家。他出生于西藏娘堆休波雄(nyang stod phyugs pu gzhung)地方蒙周琼泽(smin drug khyung rtse)官员家庭,父名囊苏索南湃(nang so bsod nams vphel),母名卓玛本(sgrol ma vbum)。却吉坚赞6岁时在洽灿(chab tshan)地方巧遇法王根敦珠巴,受到智嘉派(grub rgyal lugs)之长寿灌顶;7岁时在奈宁寺(gnas rnying)亲近贡噶德勒仁钦尊者(chos rje kun dgav bde legs rin chen),在其座前出家受沙弥戒,取名却吉坚赞(chos kyi rgyal mtshan),听闻甚深佛法,并在蒙周琼泽居留五年,攻读四难经论(dkav chen bzhi)及《菩提道灯论》;13岁时赴扎什伦布寺,拜见班禅隆柔嘉措(pan chen lung rigs rgya mtsho),师从贡钦却觉贝桑(kun chen chos vbyor dpal bzang),学习五部大论;15岁时研习《因明七论》(tshad ma sde bdun)而步入学者行列;16岁在新任扎什伦布寺法台(khri pa)的班禅益西孜摩(pan chen ye shes rtse mo)座前受听《根本律经》(vdul ba mdo rtsa)和《俱舍论》(mngon pa mdzod);至18岁成就为精通般若、中观、因明、戒律等五部大论的论师;23岁时担任扎什伦布寺的掌堂师(dge skos),并在班阔(dpal vkhor)、奈宁等地进行然绛巴(rab vbyams)学衔辩经游学实践活动;24岁到卫藏地区,在色拉寺拜见顿悦班丹(don yod dpal ldan)尊者,在聂顿班丹伦珠(gnyal ston dpal ldan lhun grub)座前听闻《入中论疏》(rtsa vjug gnyis kyi tivkk)、《了不了义》(drang nges)、《戒律品注释》(tshul khrims levuvi rnam bshad)、《霍顿修心论》(hor ston gyi blo sbyong)等经论。之后,在色拉孜闭门研读佛教经论,博通般若经;在喜饶桑布尊者座前受比丘戒;27岁时遵照奈宁寺法主之命,又到后藏,讲授显密佛法达三年之久;43岁即藏历第九绕迥金羊年(1511),接替克珠顿悦班丹担任色拉寺切(byes)扎仓的堪布;在此期间,第巴噶尔(sde pa sgar)招集许多萨迦派格西学者,在布达拉宫和内邬庄园等处与杰尊·却吉坚赞辩经,当场尚有色拉寺、哲蚌寺诸上师观赏,结果杰尊·却吉坚赞获胜,随之声名远扬;55岁时担任达孜仁钦岗寺(stag rtse rin chen sgang)堪布。

杰尊·却吉坚赞娴熟因乘显宗和果乘密宗教理,享有“密宗大师”之称号,并荣登色拉寺第十二届法台;70岁即藏历第九绕迥土狗年(1538),代理第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再次担任色拉寺法台;73岁时将色拉寺扎仓教学事务交给喜饶僧格法主,自己退居二线;耄耋之年入住德庆桑俄喀寺(bde chen gsang sngags mkhar)修养,于藏历第九绕迥龙年(1544)逝世,享年76岁。

杰尊·却吉坚赞一生维护宗喀巴大师的学说权威,阐扬格鲁派的教法仪轨,后世格鲁派高僧极为推崇并高度评价他的业绩。史书记载:

却吉坚赞是一位精通诸明的学者,很少有人能比得过他,曾造有《中观疏释》等,成为善说宝藏的论著甚多。果与释迦二人曾对大师论著加以破斥,他著论答辩,又造论为避噶玛巴·弥觉多杰所著《现观庄严论》的著述之谬误,将论呈与噶玛巴大师,师大喜,曾作赞扬。他长时讲经,弘扬宗师无垢宗风,及门甚众。[87]

杰尊·却吉坚赞著书立说,除了阐述佛教三藏经论之外,着重回答和批驳其他宗派个别高僧对宗喀巴大师论著提出的质疑,有力地维护了宗喀巴大师佛学思想的权威性,为格鲁派的持续顺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杰尊·却吉坚赞著作颇丰,以《现观庄严论解析》(bstan bcos mngon rtogs rgyan gyi mthav dpyod skor)、《辨析了义不了义之总纲·断除谬论宝鬘》(drang nges rnam vbyed kyi spyi don rgol ngan tshar gcod rin po chevi phreng ba)、《意色辨析》(bsam gzugs kyi mthav dpyod)、《入中论辨析》(dbu ma vjug pavi mthav dpyod)和《甚深空性能止谬论·消除邪见经论》(zab mo stong nyid kyi lta ba log rtog vgog par byed pavi bstan bcos lta ba ngan pavi mun sel)为代表。[88]此外,杰尊·却吉坚赞编撰的五部大论教程,成为色拉寺乃至众多格鲁派寺院的教科书,史称“色拉杰尊教程”(se ra rje btsun yig cha),对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杰尊·却吉坚赞之后,色拉寺的住持(法台)相继由班钦·索南札巴(pan chen bsod nams grags pa)、却扎桑布(chos grags bzang po)、佛王索南嘉措(rgyal ba bsod nams rgya mtsho)、东科尔·云丹嘉措(stong vkhor yon tan rgya mtsho)、班钦·罗桑却吉坚赞(pan chen blo bzang chos kyi rgyal mtshan)和第五世达赖喇嘛等担任。

(三)扎什伦布寺的创建

藏历第八绕迥火兔年,即明正统十二年(1447),宗喀巴大师的著名弟子根敦珠巴(dge vdun grub pa,1391—1474)在后藏日喀则地区创建扎什伦布寺(位于今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内)。该寺遂成为格鲁派在后藏地区的中心寺院。

根敦珠巴出生于后藏萨迦寺附近的贡日(gung ru)地方一户牧民家,父亲名贡布多杰(mgon po rdo rje),母亲叫觉莫南吉(jo mo nam skyid),他们共有四子一女,根敦珠巴为第三子,乳名白玛多杰(pad ma rdo rje)。由于家境贫寒,根敦珠巴5岁时,给别人家放牧山羊;7岁时,父亲去世,根敦珠巴曾去纳塘寺乞讨,被纳塘寺堪布珠巴喜饶(grub pa shes rab)收留,受了居士戒,随从嘉顿赞扎(rgya ston tsan tra)学习藏文读写和梵文(兰扎体、瓦尔都体),精通多种语言文字;15岁时,在纳塘寺以珠巴喜饶为堪布、强巴钦布洛丹巴(byang pa chen po blo ldan pa)为轨范师,受沙弥戒,正式出家为僧,取法名为根敦珠巴,后又自己加上“桑布”两字,成为根敦珠巴贝桑布(dge vdun grub pa dpal bzang po)。在此期间,他跟纳塘寺班智达·僧哈室利(sanggha shri)学习《诗镜论》(snyan ngag me long)、《藻词论》(vchi med mdzod)、《声明五种》(sgra mtshams sbyor lnga pa)等,并领受了忿怒金刚随许法等教诚,还从珠巴喜饶处领受喜金刚、宝帐怙主、药师佛等的随许法;20岁时,以珠巴喜饶为堪布、强巴钦布洛丹巴为轨范师、札巴喜饶为屏教师,受比丘戒。之后,根敦珠巴深入研读《释量论》、《般若》和《中观》等经论,参加巡回辩经。

根敦珠巴25岁时赴前藏拜高僧大德为师,继续研习佛经,有幸在温扎西多喀(von bkra shes rdo kha)地方拜见宗喀巴大师,聆听《量决定论释疑》、《辩了义不了义论》、《根本中观般若颂注释》等诸多经论,宗喀巴赏赐给他曾着之五衣一件。根敦珠巴遵照宗喀巴大师的指示,跟唐钦巴拉章·尼玛坚赞(thang chen pa bla brang nyi ma rgyal mtshan)、桑浦瓦·喜饶僧格(gsang phu ba shes rab seng ge)研习密集(gsang vdus)、大威德(vjigs byed)、红色阎罗王等密宗和因明等显宗教法。后到甘丹寺在宗喀巴大师和嘉曹杰·达玛仁钦座前研习《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因明、般若、中观、时轮、慈氏五论等经论;从杜增巴·札巴坚赞处听讲《辩了义不了义论》、从卓萨瓦·班丹仁钦(gro sa ba dpal ldan rin chen)处听讲《戒律四论》等经论。此后若干年,他还担任桑浦寺林堆通蒙(gling stod mthong smon)扎仓堪布,先后在前藏地区留学十二年。

藏历第七绕迥火马年(1426),根敦珠巴返回后藏,至纳塘、强钦、达那日库(ri khud)等地,讲经传法。在此期间他撰写了《入中论释义·善显意趣明镜》。根敦珠巴常在前后藏之间游学,既讲经又闻法。如史书记载:

根敦珠巴在他41岁的藏历第七绕迥铁猪年(1431)与喜饶僧格一起到后藏拉堆地区,讲经传法,从却顶玉嘉瓦云丹炯奈(chos sdings gayul rgyal ba yon tan vbyung gnas)听受了元音术数占卜法,并熟练掌握。他还会见了博东班钦乔列南杰,听受了二十一度母、十七度母、白度母、蓝度母、妙音天女等教法。博东班钦问他的问题,他都迅捷答出,博东班钦非常高兴,称他为“遍知一切”(thams cad mkhyen pa),由此他的全称成为“遍知一切根敦珠巴贝桑布”。此后他撰写了《释量论注疏》。他还从祥巴贡钦(shangs pa kun mkhyen)和丹萨瓦钦波慈臣贝桑(gdan sa ba chen po tshul khrums dpal bzang)那里听受了许多教法。[89]

此次根敦珠巴返回后藏,被出家僧噶波瓦迎至达那,担任日库寺法台,驻锡传法数年,建造尊胜弥勒佛像,建立祈愿法会。根敦珠巴46岁时(1436),得到释迦白瓦(shaw kya dpal ba)的资助,在强钦修建了一座精修院,命名“特钦颇章”(theg chen pho brang,意为大乘殿),他在静修院根据曾聆听宗喀巴大师讲授《量决定论释疑》之笔录和在嘉曹杰座前闻习口传之释量论注释,撰写了《因明正理庄严论》(tshad mavi bstan bcos chen po rig pavi rgyan)。48岁时(1438),根敦珠巴再次到前藏,在甘丹寺跟从强孜曲杰南喀贝瓦听受时轮等教法,还向索康·索南伦珠(zur khang bsod narns lhun grub)、京俄·仁钦贝(spyan snga rin chen dpal)、嘉央仁钦坚赞(vjam dbyangs rin chen rgyal mtshan)等高僧请教许多教法,于1440年返回后藏。史书记载:

根敦珠巴50岁时即铁猴年,与上师喜饶僧格一起再次返回后藏,在纳塘和强钦等地讲解以戒律为主的教法;在纳塘寺撰写了《戒律广论》、《别解脱律仪注疏》。此后,他在却典地方跟从大译师图结贝(thugs rje dpal)听受声明和广大经论。上师喜饶僧格在甘丹寺圆寂后,他为了给上师超荐和报答恩情,57岁即藏历第八绕迥火兔年(1447)去桑珠孜,指示温却琼达(dbon chos skyong dar)在扎玛拉章(brag dmar bla brang)塑造佛像,先建造了白度母像和金铜合金的释迦牟尼伏魔像,高12庹,此像被称为“见者获益”(mthong ba don ldan)。[90]

实际上,白度母像和释迦牟尼像成为扎什伦布寺的重要供养对象,扎什伦布寺竣工后将包括弥勒像、佛经、佛塔在内的各种佛像法物均安置在寺院,并按密宗仪轨举行了盛大的开光仪式。至于扎什伦布寺的创建过程,史书记载:

由于天神和上师授记中的指示,时缘则是根敦珠巴为超荐其根本上师杰尊·喜饶僧格建造了巨大的释迦牟尼像,为了安置此佛像,兴建了扎什伦布寺。藏历第八绕迥火兔年(1447)十月中,遍知一切根敦珠巴和施主达杰本·索南桑波一起前往兴建寺院的地点,做了盛大的净地仪轨,由该施主提供所需要的全部资财,为有48根柱子的大经堂、12根柱子的弥勒殿、6根柱子的后殿、6根柱子的度母殿、2根柱子的依怙殿以及有回廊的佛殿举行奠基。不久,这些殿堂即全部建成。[91]

以上引文讲述了根敦珠巴创建扎什伦布寺的缘起、资助者以及最初寺院规模等大致情况。扎什伦布寺是继拉萨三大寺之后建造的又一座大型格鲁派寺院,是当时在后藏地区发展格鲁派的重要基地,在格鲁派发展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至1459年,扎什伦布寺初具规模,拥有多座大小佛殿,并建立了闻思学院等三大扎仓,住寺僧侣达一千六百余人,他们主要来自后藏、阿里地区,也有少数来自尼泊尔、克什米尔等远方地区。而且,寺院扎仓等机构建制十分完善。史书记载:

根敦珠巴在世的时期,有夏孜(shar rtse)、吉康(dkyil khang)特桑林(thos bsam gling)3个讲修佛法的扎仓和26个弥参,夏孜扎仓有绰浦(khron sbug)等6个弥参,吉康扎仓有古格(gu ge)等10个弥参,特桑林扎仓有勒林(legs gling)等10个弥参。[92]

根敦珠巴自藏历第八绕迥土蛇年(1449)首任扎什伦布寺“赤巴”(住持)至木马年(1474),长达二十五年多,他一直在该寺讲经传法,推行修学佛法必须遵循道次第的教规,并注重对佛教三律仪的修持,要求僧人恪守清规戒律。

1474年,根敦珠巴在扎什伦布寺创办了正月祈愿大法会,是年在寺院圆寂,享年85岁。根敦珠巴佛学知识渊博,通晓藏、蒙(八思巴文)、梵等多种语言文字,故世人称其为“遍知一切者”(thams can mkhyen pa),其论著以《释量论注疏》、《入中论释义》、《戒律广论》、《别解脱律仪注疏》等为代表。根敦珠巴又“因兴衍黄教,远近之人,心悦诚服”,[93]后被追认为第一世达赖喇嘛。

从历史上看,扎什伦布寺规模恢宏、金碧辉煌、殿堂林立,是格鲁派在后藏地区最大的中心寺院,具有与拉萨三大寺同等的宗教地位,僧侣人数定额为四千四百名,学经僧人主要学习五部大论,即学习《释量论》六年、《般若》六年、《中观》五年、《俱舍论》四年和《戒律论》四年,学期长达二十五年。自第四世班禅·洛桑确吉坚赞始,历代班禅额尔德尼住持扎什伦布寺,该寺便成为班禅额尔德尼活佛世系的驻锡地。

四 教法仪轨

格鲁派的教法仪轨基本上体现了宗喀巴大师的佛学思想和修学次第。可以认为,宗喀巴以中观应成派为正宗,以印度月称的佛学思想为依止,以噶当派的教理为立宗之本,并综合各派学说之长,建构了格鲁派的教义理论和仪轨制度。

格鲁派这一教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缘起性空”(rten vbrel stong nyid),认为宇宙一切万法皆为缘起性空,假立安名,从而否定恒常不变、绝对本有的事物。由于一切法自性本空,故业果等缘起之法,方能了知自性本空;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生起业果等作用。又由于了知缘起之力,才能了知自性本空。这是由于自性空,方能缘起有;因为缘起有,所以自性空。

格鲁派在见修方面,认为释迦牟尼开创的佛教正法,归根结底,是由理论教义和实践证验构成,因而一切“教”的正法,则摄在经、律、论三藏之中;一切“证”的正法,又摄在戒、定、慧三学之中。为此,格鲁派提倡三藏不可偏废,三学又必须全面修习。也就是说,凡是立为佛教正法者,其见、修、行三者不可违背三藏教法;自心行持,也要随顺三学证法。同时还要具备方便智慧双运之道以及空性大悲之觉悟。正因为有了如此的宗教见地,格鲁派僧众力争做到对于经藏多闻深思,在大小乘的三学上认真修习;对于律藏也要尽力修习,通达戒、定二学;对于论藏也要不断研习,获取通晓诸法性相的智慧。特别是戒、定、慧三学是格鲁派必须遵循的三条修习佛法的途径,其中缺一不可。对此,格鲁派制定出具体的学习教程,如在戒学方面,主要学习《律经》;在定学方面,重点学习《现观庄严论》;在慧学方面,主要学习《中论》、《因明学》、《俱舍论》。格鲁派之所以重视佛教三学,自有其道理,认为三学中的戒学是佛教的根本,是修法的基础;而定学是约束自心、避免散逸的途径;慧学是增长智慧、不昧于解脱之道。故无戒不定,无定不能生慧。

同时,格鲁派学僧在修学佛法时,对于大乘佛教中提倡的菩提心、六度、十地等佛教修习次第或纲目极为重视和认真实践。也就是说,格鲁派以菩提心和六度作为从闻、思、修进入境、行、果的途径方法,倡导修学佛法,先发菩提心,继以修十地、行六度,并守菩萨戒,由显入密,以显为因,以密为果,依此亲证无我性空,达到佛果境界。

简而言之,格鲁派的教法仪轨中始终贯穿着缘起性空的佛学思想,其目的在通达中道实相,证悟缘起性空之理,从而断除人法二执,不起惑业,中断生死流转,最终获得不生不灭的圆满觉悟。

五 甘丹“赤巴”法位的建立

甘丹“赤巴”(dgav ldan khri ba)法位,始于宗喀巴大师,后由嘉曹杰·达玛仁钦(rgyal tshab rje dar ma rin chen,1364—1432)继任而确立。“宗喀巴大师在圆寂时,以法衣及头冠付与嘉曹杰大师,便知道师意是在传位给他。于是杜增札巴坚赞和上座仁钦坚赞等诸大弟子,遂同声启请,嘉曹杰乃领受灌顶,继登大雄狮子宝座。”[94]嘉曹杰·达玛仁钦以宗喀巴大弟子身份接受上师临终前传位,成为甘丹寺第二任“赤巴”(金座法位住持),遂确立“赤巴”法位制度。

(一)嘉曹杰·达玛仁钦

嘉曹杰·达玛仁钦(rgyal tshab rje dar ma rin chen,1364—1432),是宗喀巴大师的上首弟子,继任宗喀巴大师的法座,成为第二任甘丹寺“赤巴”(dgav ldan khri pa,住持),世人冠以“嘉曹杰”(rgyal tshab rje,意为代理法王)之尊号。从此,甘丹寺遵循宗喀巴大师的意愿,建立甘丹“赤巴”嗣位制度,而没有采纳以活佛转世的途径继任甘丹寺住持的教规。因而甘丹“赤巴”法位,是格鲁派法脉传承中最权威的嗣位宝座。

嘉曹杰·达玛仁钦的生平事迹,在《藏文典籍目录》中有简短记述:

宗喀巴大师上首弟子十论师嘉曹杰·达玛仁钦于第六绕迥木龙年(1364)生于后藏娘堆地方。在乃宁巴·仁钦坚赞座前出家。从噶希巴·仁多等为师,闻听正法甚多。后依止以萨迦仁达瓦为首之大学者多人为师,学完显密诸论,并到萨迦、桑浦、泽当等地巡回辨析新十部大论,与荣敦·释迦坚赞及大贤雅巴等萨迦诸大贤者辩论而闻名,获噶居巴之称。此后不久成为宗喀巴大师之主要弟子。五十六岁即土猪年(1419)宗喀巴圆寂后,代之升甘丹赛赤座,从此得嘉曹杰之名。任住持十一年,专注于讲经、辩论、著述,后克珠杰·格勒贝桑任住持后始卸任。六十九岁即第七绕迥水鼠年(1432)五月逝世于布达拉。他较宗喀巴年幼七岁,宗喀巴圆寂后他住世十三年。克珠杰·格勒贝桑比他年幼二十一岁。[95]

嘉曹杰·达玛仁钦是西藏后藏人,族姓为“巴氏”(rba),父亲系吐蕃大臣巴氏家族后裔,名达本巴(rta dpon pa),母亲叫觉摩喜饶玛(jo mo shes rab ma)。他10岁时到奈宁寺(gnas rnying)师从堪钦·仁钦坚赞(mkhan chen rin chen rgyal mtshan)出家,取名达玛仁钦,勤奋学习,成绩优异。之后,师从噶西瓦·仁钦多杰(bkav bzhi ba rin chen rdo rje)、仁达瓦·宣努罗哲(red mdav ba gzhon nu blo gros)等高僧大德,修学显密教法,主要在仁达瓦座前听讲般若、因明、戒律、俱舍和中观等显教经论,遂成为仁达瓦七名“然绛巴”(rab vbyams pa,博学者)弟子之一。他在萨迦、桑浦、泽当等名寺参学辩经,其间专门与荣敦·释迦坚赞和堪钦雅巴等萨迦派高僧辩论“十难经”(dkav bcu)而出名,并获得“噶居巴”(dkav bcu pa)称号。这一藏传佛教学者头衔名称由此产生。

嘉曹杰·达玛仁钦25岁时受比丘戒,随后赴西藏前藏地区,在各大寺院访学辩经,此时传闻宗喀巴的声望,特意赴涅地热仲地方准备与宗喀巴辩经。结果被宗喀巴的学问与德行所感召,敬仰之心油然而生,遂成为宗喀巴的弟子。从此,跟随宗喀巴十二年,凡他听宗喀巴讲经,全能领会而无任何遗漏,博通显密经论。因此,嘉曹杰·达玛仁钦的学识和才能令所有人折服,特别是宗喀巴主持创建甘丹寺时,嘉曹杰·达玛仁钦成为其得力助手,具体负责工程项目,为建造格鲁派祖庭做出了巨大贡献。

嘉曹杰·达玛仁钦继任甘丹“赤巴”(金座法位)职位达11年,在此期间,他严格遵循宗喀巴大师生前制定的教规,按照律经讲经闻法,在学僧中推行讲、辩、著等修学体制,并实践“三事仪轨”(gzhi gsum phyag len,长净、安居、解制)。同时,嘉曹杰·达玛仁钦重视出家僧众对佛教律学三戒的修习和实践;在密宗方面注重对《密集》(gsang vdus)、《胜乐》(bde mchog)、《时轮》(dus vkhor)、《喜金刚》(kyee rdor)和《大威德》(vjigs byed)等续部的生圆二次第的修持和研习。土观·洛桑却吉尼玛说:

嘉曹杰·达玛仁钦也如宗喀巴大师的事迹一样,清净了律学的讲听和三戒之实行,以此为本,兼宏《集论》、《俱舍》、《量论》、《现观庄严论》、《中论》等显教。别宏总的密乘,其中特宏《密集》、《胜乐》、《时轮》、《欢喜金刚》、《大威德》等本续讲解和二次第引导。总之宏传了藏土先德智境所未达到之处的大师所有妙论,并以自己的验证和无垢教理而为证成。如是,说法十有三载,宗师的多数亲教弟子和所有具备法缘的智者,皆油然生起景仰,恭敬礼奉,视同大师在世没有丝毫差异。他如子绍父业一般建立起大师讲修教法的宗风。[96]

特别是嘉曹杰·达玛仁钦将宗喀巴大师宣讲的所有佛学理论,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做出系统阐述,从而进一步弘扬了格鲁派的教法仪轨。为此,嘉曹杰·达玛仁钦在其众多弟子和广大信徒心目中有着如同宗喀巴大师一样的宗派领袖地位。

藏历第七绕迥铁狗年(1431),嘉曹杰·达玛仁钦委任克珠杰·格勒贝桑继承甘丹“赤巴”法位;决定自己在某僻静处专心修行。藏历第七绕迥水鼠年(1432)五月,嘉曹杰·达玛仁钦在布达拉静养处示寂,享年69岁。

嘉曹杰·达玛仁钦著作颇丰,主要有《释量论疏·解脱道明义》(tshad ma rnam vgrel gyi rnam bshad thar lam gsal bar byed pa)、《定量论·心明疏》(bstan bcos tshad ma rnam nges kyi dgongs pa rab gsal)、《正理滴论注疏宝藏》(tshad ma rigs thigs kyi vgrel pa legs bshad snying gi gter)、《般若教诫论注疏明义心要》(rnam bshad snying po rgyan bzhugs so)、《中观宝注疏心要》(dbu ma rin chen phreng bavi snying don gsal bar byed pa)等各部大论的注释;还有《密集》、《时轮》等密宗方面的著述,共计八函。[97]

嘉曹杰·达玛仁钦门下弟子有热达扎西(rata bkra shes)、强巴林巴(byams pa gling pa)、仁钦贝(rin chen dpal)、杜噶瓦·札巴贝丹(vdul dkar ba grags pa dpal ldan)、罗哲贡布(blo gros mgon po)、持律·桑培瓦(vdul vdzin sangs rgyas vphel)、桑杰桑布(sangs rgyas bzang po)、洛丹巴(blo ldan pa)、班丹桑布(dpal ldan bzang po)等许多执掌佛法的大德贤者。

(二)克珠杰·格勒贝桑

克珠杰·格勒贝桑(mkhas grub rje dge legs dpal bzang,1385—1438)是宗喀巴大师的两位大弟子之一(另一位是嘉曹杰),他继任甘丹寺第三任“赤巴”,不断健全寺院教育制度,批驳教界对宗喀巴大师个别经论提出的异议,并矫正其误读。他作为宗喀巴大师唯一的心传弟子,对继承和发展宗喀巴大师的不共教法做出了巨大贡献。后被追认为第一世班禅额尔德尼活佛。史称宗喀巴、嘉曹杰和克珠杰三人为“师徒三尊者”,在格鲁派中具有祖师或宗主地位,成为格鲁派寺院和僧众供奉的主要对象。

“克珠杰”这个名字是人们对他的尊称,“克”是藏文“mkhas”的音译,意为他精通显宗教理;“珠”是藏文“grub”的音译,意为他修持密宗有成就。他出生于后藏拉堆朵雄地方一个官吏家庭,父亲名贡噶扎西,母亲叫布珍嘉姆(bu vdren rgyal mo)。克珠杰小时候到萨迦寺出家,萨迦派大德桑格尖赞为亲教师、云丹沃为阿阇黎给他授予沙弥戒,取法名为格勒贝桑,先从二师学沙弥律仪;后亲近萨迦派仁达瓦·宣努罗哲(1349—1412),受学《因明七论》、《慈氏五论》、《中观理聚》和毗奈耶等,通达无碍。复从智祥上师前受欢喜金刚的灌顶,并学道果法等。尤其从索南坚赞上师座前广学显密教法,博通宗派深义,同时展露出了辩经才能。

克珠杰·格勒贝桑完成对佛教诸部大论的系统学习后,前往后藏地区各大寺院辩经立论。当他16岁时,即1400年冬,前往昂仁寺立宗辩论,巧遇博东班钦(bo dong pan chen,1375—1451)在该寺辩经。而博东班钦是一位佛学造诣很高且才华横溢的知名学僧,他甚至对萨迦班智达所著的《量理宝藏论》(tshad ma rigs gter)提出许多质疑,直接挑战萨迦派的权威学者,当时萨迦派学僧又难于论战,大家便推举克珠杰与博东班钦辩论。克珠杰·格勒贝桑以佛教正理作为有力武器,将博东班钦提出的所有论题逐条解答或驳斥,最后令博东班钦言尽词穷。虽然没有完全认输,但是博东班钦被克珠杰·格勒贝桑的辩才所折服,并造文赞颂了他。同时,克珠杰·格勒贝桑具有文学才华,他在18岁时撰写的《说法狮子文殊菩萨赞》,被后世文学家或文学爱好者作为藏族文学作品中的佳作来阅读欣赏,在藏族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藏历第七绕迥木鸡年(1405),克珠杰·格勒贝桑时年21岁,在以仁达瓦为堪布、班觉喜热为轨范师的座前受了比丘戒。之后,他常在仁达瓦·宣努罗哲处听法。1407年,克珠杰·格勒贝桑持仁达瓦·宣努罗哲的推荐信前往拉萨色拉却顶拜谒宗喀巴。克珠杰见宗喀巴大师衣食住行皆如律制,而他自己素以大学者自居,身着显贵装束,完全不合律仪,顿感惶恐愧疚。从此,克珠杰师事宗喀巴学法。宗喀巴根据克珠杰原以红色大威德为本尊,给他授予十三尊能怖金刚大灌顶,并传授以《七观察续》、《三观察续》、《四瑜伽次第》等为根本经典的大威德本尊密法。后来克珠杰·格勒贝桑在甘丹寺期间,凡经每年十月,都要聆听宗喀巴讲授大法,如白天聆听菩提道次第、中观、因明等显宗经论和密集、胜乐、喜金刚、时轮等密宗教法,到夜间又聆听密宗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要义。

克珠杰·格勒贝桑在宗喀巴座前博学所有教授之后,便返回后藏,担任娘堆绛热寺(nyang stod lcang ra)住持,宣讲格鲁派教法。由此克珠杰·格勒贝桑获得“绛热嘉巴”之称号。在此期间,克珠杰·格勒贝桑还新建一座小寺,命名“日沃党坚寺”(ri bo mdangs can),作为他静修宗喀巴所传密宗教授的场所。

1431年,嘉曹杰·达玛仁钦到后藏奈宁寺(gnas snying)时,克珠杰·格勒贝桑前往相见。嘉曹杰以他年事已高为由请克珠杰继任甘丹寺法位“赤巴”,于是二人同返前藏拉萨。当他俩到达甘丹寺时,受到甘丹寺上座仁钦坚赞等僧众的迎接礼敬。正如文献记载:“后至甘丹寺,被迎为万众智者之顶严,护持宗喀巴显密教法之法位继承人,被尊为教主。”[98]这样,嘉曹杰·达玛仁钦退位,克珠杰·格勒贝桑荣登宗喀巴的狮子宝座,使其成为甘丹寺第三任“赤巴”法台。克珠杰·格勒贝桑在位八年期间,勤于讲经、著述,每年向僧众讲授《菩提道次第广论》一遍,并传授密法灌顶及教诫。同时,他在宗喀巴大师的银质灵塔殿顶上建造金顶,成为甘丹寺第一座金瓦殿;嘉曹杰·达玛仁钦逝世后,其遗体从布达拉迎回甘丹寺火化,并建造银质灵塔,置于宗喀巴灵塔右侧。此外,克珠杰·格勒贝桑在甘丹寺新建讲经院,委任释迦室利等为教师,宣讲五部大论,弘扬宗喀巴建立的教法仪轨。1438年2月21日,克珠杰在甘丹寺逝世,享年54岁。

克珠杰·格勒贝桑著作颇丰,据初步统计,共有十二函(部)。以《宗喀巴大师传》、《现观庆严论注疏》、《释量论正理海大疏》、《显示甚深空真实义论》、《三律建立论》、《密宗道次第略论》为代表。尤其是克珠杰·格勒贝桑对宗喀巴大师的佛学思想和宗教成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深刻领会,故他在《宗喀巴大师传》中将宗喀巴大师的一生描述得生动感人,将宗喀巴大师的佛学思想剖析得淋漓尽致。后人虽撰写了多种宗喀巴大师传记,但其中没有一个超过克珠杰·格勒贝桑撰写的《宗喀巴大师传》。此外,克珠杰·格勒贝桑的《密宗道次第略论》是以宗喀巴大师《密宗道次第广论》的“略论”形式撰写而问世的,深得格鲁派学僧的重视和传扬,故称“广论”和“略论”为格鲁派密宗经论中的“姊妹篇”。

克珠杰·格勒贝桑作为一代宗师,佛门弟子众多,如文献记载:“卫藏之善知识对克珠杰大师莫不礼足崇敬,其弟子亦不可计数,主要高足有:曲吉·洛卓曲炯、夏鲁巴·勒巴坚赞、杰·喜饶森格、堪钦·索朗却珠、贡钦·帕巴沃、桑阿喀巴·曲登饶觉、克珠杰之弟帕索·却吉坚赞、拉尊巴·仁钦嘉措洛哲、京俄·洛哲坚赞、察科瓦·曲吉扎巴、曲杰·顿珠贝瓦、象雄·曲旺扎巴、奈丹·曲炯瓦等诸大学者。”[99]

(三)强孜扎仓和夏孜扎仓

克珠杰·格勒贝桑担任甘丹“赤巴”法位期间,在甘丹寺内建立了四个讲习佛教经论的扎仓(学院)。后来四个扎仓合并到强孜扎仓(byang rtse graw tshang)和夏孜扎仓(shar rtse graw tshang),甘丹寺遂只拥有两大著名扎仓。至于两大扎仓的建立或形成过程,史书记载:

强孜扎仓的创建者是宗喀巴大师的亲传弟子霍敦南喀贝桑布(hor ston nam mkhav dpal bzang po),此后的法座为达波钦波贡噶扎西、曲杰洛哲丹巴等人。强孜扎仓有12个康村。

夏孜扎仓是由宗喀巴大师的亲传弟子奈丹仁钦坚赞(gnas brtan rin chen rgyal mtshan),亦称夏尔巴仁钦坚赞创建的,其后的法座有温达哇札巴、尼玛扎等人。夏孜扎仓有11个康村。[100]

强孜扎仓和夏孜扎仓是甘丹寺的主要组成部分,既是阐扬宗喀巴大师建立的格鲁派的教法仪轨的重要基地,又是培养格鲁派高端人才和优秀法脉传承人的最高学府。故两大扎仓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建立了任职两大扎仓的法王(住持)轮流荣升甘丹“赤巴”法位的定制,每届“赤巴”任职七年。

根据史书,甘丹“赤巴”法位的继承者,与其他寺院的法台(住持)职位不同,担任此职务需要具备特别的条件,不论是不是转世活佛,也不论出生地区和出身的寺院以及年龄大小、身份贵贱、声望大小等,只要精通显密经论及讲经说法的学识,都可以担任甘丹“赤巴”。[101]有一则民间谚语说:“只要孩儿勤奋努力取得成就,甘丹‘赤巴’法位是没有主人的!”因此,甘丹“赤巴”法位成为大众学僧一生奋斗追求的理想目标。但其经过并非易事,如史书记载:“登上依怙法王金座的过程,与修法证果十地的形式相同。首先要成为我等众人的教法之宝,即出家为僧,发愿努力学法,遵守教规,进入法苑中学习。然后广泛听闻各部大论,巡回辩经,达到合格后才能进入观修,步入贤哲的行列。最后进入上下密院讲习密法,逐步升上甘丹赤巴的金座。”[102]学僧从拉萨上或下密宗院考试取得第一二名后,方有资格竞争甘丹寺强孜扎仓和夏孜扎仓两大扎仓的法王职位,升职甘丹寺两大扎仓的任一法王后,便成为继任甘丹“赤巴”法位的候选人。

(四)甘丹“赤巴”法位继承人

第三任甘丹赤巴·克珠杰·格勒贝桑之后,甘丹“赤巴”法位的继承人依次为:第四任赤巴·夏鲁巴勒巴坚赞(zhaw lu pa legs pavi rgyal mtshan)、第五任赤巴·却杰洛哲曲炯(chos rje blo gros chos skyong)、第六任赤巴·帕索却吉坚赞(ba so chos kyi rgyal mtshaan)、第七任赤巴·洛哲丹巴(blo gros bstan pa)、第八任赤巴·梅朗贝(smon lam dpal)、第九任赤巴·洛桑尼玛(blo bzang nyi ma)、第十任赤巴·益西桑布(ye shes bzang po)、第十一任赤巴·达敦洛桑札(vdar ston blo bzang grags)、第十二任赤巴·嘉央喜饶勒贝洛哲(vjam dbyangs shes rab legs pavi blo gros)、第十三任赤巴·却吉喜念(chos kyi bshes gnyen)、第十四任赤巴·仁钦维色(rin chen vod zer)、第十五任赤巴·班钦索南扎巴(pan chen bsod nams grags pa)、第十六任赤巴·却炯嘉措(chos skyong rgya mtsho)、第十七任赤巴·多吉桑布(rdo rje bzang po)、第十八任赤巴·坚赞桑布(rgyal mtshan bzang po)、第十九任赤巴·阿旺却吉扎巴(ngag dbang chos kyi grags pa)、第二十任赤巴·却扎桑布(chos grags bzang po)、第二十一任赤巴·格勒贝桑(dge legs dpal bzang)、第二十二任赤巴·根敦丹巴达杰(dge vdun bstan pa dar rgyas)、第二十三任赤巴·才旦嘉措(tshe brtan rgya mtsho)、第二十四任赤巴·强巴嘉措(byams pa rgya mtsho)、第二十五任赤巴·班觉嘉措(dpal vbyor rgya mtsho)、第二十六任赤巴·丹却班拔(dam chos dpal vbar)、第二十七任赤巴·桑杰仁钦(sangs rgyas rin chen)、第二十八任赤巴·根敦坚赞(dge vdun rgyal mtshan)、第二十九任赤巴·喜念扎巴(bshes gnyen grags pa)、第三十任赤巴·洛哲嘉措(blo gros rgya mtsho)、第三十一任赤巴·丹却贝(dam chos dpal)、第三十二任赤巴·慈臣曲培(tshul khrims chos vphel)、第三十三任赤巴·札巴嘉措(grags pa rgya mtsho)、第三十四任赤巴·阿旺却吉坚赞(ngag dbang chos kyi rgyal mtshan)、第三十五任赤巴·嘉央官却曲培(vjam dbyangs dkon cog chos vphel)、第三十六任赤巴·旦增勒谢(bstan vdzin legs bshad)。

以上是西藏地方帕主第悉法王政权时期担任甘丹“赤巴”法位的历代高僧大德,其后担任甘丹“赤巴”法位的高僧大德在第六章“噶丹颇章政权时期”中接续。

六 拉萨密宗学院的形成

拉萨密宗学院,是格鲁派学僧专门修学密宗教法仪轨的正规密宗学院。其创始人杰尊·喜热桑格在获得宗喀巴大师授予的密法传承后,初在后藏地区建立赛居(srad rgyud)密法传承,后在前藏拉萨建立下密宗学院。之后,其弟子居钦·贡噶顿珠又另建拉萨上密宗学院,遂形成既一脉相承又各自独立传承的三座鼎立的密宗学院。

(一)赛居密法传承

杰尊·喜热桑格(rje btsun shes rab seng ge,1382—1445)是宗喀巴大师众多高徒中颇有成就的知名弟子之一,尤以传扬宗喀巴密法传承著称。他主要建立独立自主的正规密宗学院,为当时格鲁派学僧专门修学和研习密宗教法仪轨创造了最佳的客观条件。因此,杰尊·喜热桑格献身于格鲁派密宗事业的事迹,在藏文史书中不乏记载:

宗喀巴大师之弟子,犹如天覆地一般为数众多,其中亦产生了无与伦比的修持密法,并向他人宣讲者,可是真正得到《密集》(gsang vdus)口旨传授,成为密法的源泉者,便是善巧成就的喜热桑格。[103]

以上引文说明了杰尊·喜热桑格是宗喀巴大师众多门徒中最有资格传承格鲁派密宗法脉的嗣法弟子。而杰尊·喜热桑格又是如何成长为格鲁派密法传承第一人的,藏文史书记载:

他获得甚深的见地,拥有坚固的生圆禅定,得到本尊的加持,得到护法神的保佑。发大愿力,誓宏大师成就,不但掌握了大师的《密集》及《胜乐》(vkhor lo sdon pa)无余要门,而且得到许多他人未得的无有文字教授的要门。[104]

由此可知,杰尊·喜热桑格得到宗喀巴上师特意亲自传授的甚深密法,主要获得了代表父续密法的《密集》,亦得到了代表母续密法的《胜乐》;同时,他又聆受了宗喀巴大师的口传甚深密法。因此,杰尊·喜热桑格自然成就为传承宗喀巴大师密法的重要人物。特别是宗喀巴大师将杰尊·喜热桑格视为密法传承的掌门弟子,给他授权并嘱托其弘扬格鲁派密法的重任。藏文史书记载:

宗喀巴大师向杰尊·喜热桑格授记说:你无须畏惧,我已将此法付与阎摩法王。你可前往后藏,那里有山如铃下覆之状,上有修大威德的瑜伽师,他当弘扬你的教法。又有山如仰卧的罗刹之上,住有夜叉女,彼亦能弘扬你的教法。[105]

杰尊·喜热桑格遵照宗喀巴上师的授记,于藏历第七绕迥火马年(1426)携同根敦珠巴前往后藏地区,最初在强钦(byang chen)、纳塘(snar thang)、达那(rta nag)等地开讲格鲁派显宗教法,遂聚集众多学僧,形成一大扎仓(学院)规模。这个扎仓及其学僧后来成为根敦珠巴创建扎什伦布寺的基础。[106]同时,杰尊·喜热桑格在后藏积极寻求传扬格鲁派密法的机缘和环境,于藏历第七绕迥金猪年(1431)在达那山谷始讲《密集》,并产生一定影响。此时,杰尊·喜热桑格接到司都索南拜(si tu bsod nams dpal)和其夫人释迦拜(shakya dpal)的邀请,并承诺担当施主,遂赴伦布孜寺(lhun po rtse)宣讲密法,应施主和该寺上师帕威·云丹嘉措(vphags vod yon tan rgya mtsho)的请求,杰尊·喜热桑格依照宗喀巴大师的规制,在寺内建立了修曼荼罗法的事相和本续的讲听之规。之后,他又赴桑格孜(seng ge rtse)地方传法,取得巨大效果。藏文史书记载:

当地土官夫人作他的施主,亦如伦布孜一样,在该寺中建立修曼荼罗法的事相和本续讲听之规。大师所预记的夜叉女即是此夫人。住在僧格孜时,应验了大师所说的“以后自己会明白”之语。喜热桑格由自己审定知道杜拿巴(vdul nag pa)能为成立赛居派助手。一日叙座,师前右序首座为根敦珠巴法主,他的下面即都迦瓦,左序首座为杜拿巴·班丹桑布(dpal ldan bzang po)。喜热桑格问杜拿巴:“你的属相是什么?”答曰:“属马。”师说:“甚善,世间谚语说:牛死处马跳。你可往雅喜隆巴(gyag shi lung pa)弘扬密法。”遂将宗喀巴大师的衣帽授与他,杜拿巴说:“这个应归根敦珠巴法主所得,请赐我宗喀巴大师的四疏合解的《密集疏》。”领受后,遂往雅喜隆巴,又名赛隆巴之尽头,有赛甘丹颇章(兜率宫),在此建立密续扎仓(rgyud kyi graw tshang),遂产生了藏堆(gtsang stod)密宗学院。[107]

上述引文描述了杰尊·喜热桑格命他的弟子杜拿巴·班丹桑布(dpal ldan bzang po)在后藏赛甘丹颇章(srad dgav ldan pho brang)建立密宗学院的经过。这座密宗学院便是“赛居密法传承”(srad rgyud)的前身,即格鲁派密宗法脉之一。

根据有关藏文史书,杰尊·喜热桑格在赛地官人赛·仁钦孜巴(srad rin chen rtse pa)的支持和资助下,在赛甘丹颇章向众多学僧宣讲密续教诫及相关仪轨,遂形成名为“堆居”(stod rgyud)或“赛居”(srad rgyud)的密宗学院,并将密宗学院委托给弟子杜拿巴·班丹桑布住持。[108]实际上,赛居密宗学院或法脉传承是在杰尊·喜热桑格及其弟子杜拿巴·班丹桑布的共同努力下最终产生的。

杜拿巴·班丹桑布之后,嗣法者相继有“绛央根顿培(vjam dbyangs dge vdul vphel)、多杰强·扎西帕(rdo rje vchang bkra shes vphags)、班钦·桑珠嘉措(pan chen bsam vgrub rgya mtsho)、居钦·尊哲帕(rgyud chen brtson vgrus vphags)、克珠·多杰桑布(mkhas grub rdo rje bzang po)、居钦·桑杰嘉措(rgyud chen sangs rgyas rgya mtsho)、居钦·贡却嘉措(rgyud chen dkon mchog rgya mtsho)、居钦·贡却雅培(rgyud chen dkon mchog yar vphel)等”。[109]诸位赛居密法传承人,皆为证得密宗生圆二次第的大成就者。而赛居密法传承讲授的内容,在藏文史书中有记载:

所讲本续主要者是《密集四疏》(vgrel ba bzhi sbrags)、《广略二注》(Tia ka che chung),杜拿巴造的《金刚道序》(rdo rjevi lam bsgrigs)亦列入讲授之中。复讲有名的八大教授,即《密集五次第直观教授》(gsang vdus rim lngavi dmar khrid)、《胜乐罗直之二大教授》(bde mchog lo dril gyi khrid gnyis)、《大威德四次第瑜伽》(rdo rje vjigs byed kyi rnam vbyor bzhi rim)、《时轮六支瑜伽》(dus vkhor gyi sbyor drug)、《金刚手大轮四加持》(phyag rdor vkhor chen gyi byin rlabs bzhi ldan)、《那若六法》(naw ro chos drug)、《迁识引导开启金门法》(vpho khrid gser gyi sgo vbyed)等。中间曾停止讲《金刚手大轮四加持》及《迁识引导开启金门法》二法,专讲其余六种教授。以后遂有赛居传承教规的六大教授和居麦传承教规的八大教授之称。其余尚有分支教授,即《三个六十的教授》(drug cu ba gsum gyi khrid)、《幻轮引导》(vkhrul vkhor gyi khrid)、《护摩悉地海引导》(sbyin sreg dngos grub rgya mtshovi khrid),称为三要门(man ngag),《贡布大朵玛引导》(mgon povi gtor chen gyi khrid)、《白伞盖》(gdugs dkar)等四大禳解法教授等。此外,还有以《密集》、《胜乐》、《大威德》三尊的生圆二次第为主之各种密宗要门,以及《菩提道次第教授》(byang chub lam rim pavi khrid)等许多显密甚深教授,均在此系中传承。[110]

(二)下密宗院传承

根据东噶·洛桑赤列的考证:藏历第八绕迥水牛年(1433),杰尊·喜热桑格在甘丹构建讲授密续之教规,随之出现了前藏“下密宗院”(rgyud smad)之称谓。在此基础上,杰尊·喜热桑格师徒在前藏建立了按春、夏、秋季分别讲授各类密法的不少场所。[111]

杰尊·喜热桑格在后藏传扬宗喀巴大师密法的同时,还不时到前藏讲经闻法。曾前往甘丹寺,在克珠杰座前专门聆听《时轮》(dus vkhor)和《大威德》(vjigs byed)密法,特别是他在前藏拉萨一带寻求新的弘传密宗的环境。最初在甘丹寺讲授《密集疏释》(rgyud vgrel),从而奠定了专门讲授密法的教学基础。之后,在曲弥隆(chu mig lung)建立夏季法会,在拉萨、桑鄂卡(gsang sngags mkhar)和甘丹寺建立冬季法会,并构建了专门讲授密宗教法仪轨的机制,遂形成拉萨下密宗学院的前身。藏文史书记载:

善巧成就者杰尊·喜热桑格建立赛居密法传承系后,复赴前藏,建立居麦扎仓,广讲本续之王,主要有《密集》及《八大教授》等,广为弘传,宗喀巴大师的密法教授遂得显扬。继杰尊·喜热桑格后,居巴·金巴贝(rgyud sbyin pa)继承法位,宏扬密法讲听之规,他撰有密续疏释。其后,能够绍隆此密宗法脉的大德甚多,所撰课程等著作亦不少,其中以达布·南喀扎(dawgs po nam mkhav grags)的《密集生圆二次第》(gsang vdus bskyed rdzogs)弘传最广。[112]

杰尊·喜热桑格在前藏建造讲授密法场所的同时,制定严格的研修密法的教规,学院住持推行“堪布”(mkhan po)制,向密宗弟子系统教授密宗义理及法事仪轨,从而形成居麦扎仓(rgyud smad grwa tshang,下密宗院)的八大密法教程,又称“八大教授”(khrid chen brgyad),并与赛居密法传承的“六大教授”(khrid chen brgyad)一脉相承。

杰尊·喜热桑格在他的晚年时期,还专门著书立说,给当时和后世学人留下了重要作品。主要有《集量论释》(rnam vgrel Tia ka)、《观见导论》(lta khrid)、《根本续疏》(rtsa rgyud Tia ka)等。[113]同时,杰尊·喜热桑格门下有许多著名弟子,即智者·根敦珠巴、帕威·云丹嘉措(vphags vod yon tan rgya mtsho)、居巴·金巴贝(rgyud pa sbyin pa dpal)、杰莫朗贝瓦(rje smon lam dpal ba)、杜嘎纳二人(vdul dkar nag gnyis)等。[114]他们都是精通显密、德学兼优的大师级密宗高僧,为推动格鲁派密法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根据藏文史书记载:

此外,尚有桑布扎西(bzang po bkra shes)多次讲授《密集疏释》(rgyud vgrel);上座·顿珠贝(gnas brtan don grub dpal)在洛扎建立讲解《密集明炬论》(sgron gsal)之教规;法主·达瓦坚赞(chos rje zla rgyan)在尼邓(nyi ldings)和宗曲(rdzing phyi)讲授续部密法。后来多康地区(mdo khams)发展出许多传承拉萨上下密宗学院法脉的密宗扎仓(学院),使宗喀巴大师的《密集》(gsang vdus)讲授之规推广到四方,在辽阔的区域发展兴盛。[115]

藏区各地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卓有成就的密宗传承人,他们不但宣讲密法,而且建造密宗学院,将源于宗喀巴大师的格鲁派密宗传承不断向四面八方传播和推演,逐渐遍及前后藏和多康等整个藏族地区。土观·洛桑却吉尼玛曾对诸多密宗嗣法者,尤其对杰尊·喜热桑格作了高度评价:

建立扎什伦布寺显宗大讲院基础的功臣,亦是杰尊·喜热桑格。特别是他在后藏和前藏创建续部讲听之教规,至今依然在延续兴盛,传承不绝。法主·耶桑孜瓦(chos rje yid bzang rtse ba)曾说:“宗喀巴大师弟子中纳塘巴·喜热桑格的佛教事业之兴隆,无有能相比者。”这一赞扬名副其实。[116]

杰尊·喜热桑格在弘扬格鲁派密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之后,拉萨下密宗院的上师即堪布法位,由其弟子居巴·金巴贝(rgyud pa sbyin pa dpal)接任,继续推演格鲁派密宗法脉。按照格鲁派史书记载:

从此,讲授密续之上师依次有多杰强(居巴)·金巴贝、居巴·贡噶顿珠(rgyud pa kun dgav don grub)、哲沃·扎西坚赞(kre bo bkra shes rgyal mtshan)、雪多巴·喜饶桑布(zho stod pa shes rab bzang po)、苏热·嘎居巴(su ra dkav bcu ba)、罗本慈桑(slob dpon tshul bzang)、却杰·却迥嘉措(chos rgyal chos skyong rgya mtsho)、坚赞桑布(rgyal mtshan bzang po)、却扎桑布(chos grags bzang po)、达布·南喀札(dags po nam mkhav grags)、却杰·强巴嘉措(chos rgyal byams pa rgya mtsho)、阿里巴·扎西桑布(mngav ris bkra shes bzang po)、多杰强·根敦坚赞(rdo rje vchang dge vdun rgyal mtshan)、藏堆·南杰贝桑(gtsang stod rnam rgyal dpal bzang)、达隆札巴·洛哲嘉措(stag lung brag pa blo gros rgya mtsho)、吉沃瓦·阿旺曲扎(spyil bu ba ngag dbang chos grags)、赛康古杰·阿旺确吉坚赞(gsal khang sku skye ngag dbang chos kyi rgyal mtshan)、贡布·丹增勒协(kong po bstan vdzin legs bshad)、达布·却杰扎西(dags po chos rgyal bkra shes)、阿里·班丹坚赞(mngav ris dpal ldan rgyal mtshan)、潘布·丹曲南杰(vphen po dam chos rnam rgyal)、雪巴·洛桑顿悦(zhogs pa blo bzang don yod)、阿里·洛桑南杰(mngav ris blo bzang rnam rgyal)、雪达·阿旺诺布(zhogs mdav ngag dbang nor bu)、桑耶瓦·喜饶嘉措(gsang ye ba shes rab rgya mtsho)、鲁本弥尼·洛哲嘉措(klu vbum mi nyag blo gros rgya mtsho)、桑罗·金巴嘉措(bsam blo sbyin pa rgya msthao)、甘丹雪巴·班觉嘉措(dgav ldan zhol pa dpal vbyor rgya mtsho)。

现在由郭芒拉瑟·顿珠嘉措(sgo mang bla zur don grub rgya mtsho)讲授主课《四合注疏》(vgrel ba bzhi sbrags),副课《五次第明炬》(rim lnga gsal sgron)、《生起次第成就海》(bskyed rim dngos grub rgya mtsho),克珠杰的《大威德生圆次第》(vjigs byed bskyed rdzogs),达布·南喀札的《密集生圆次第》(gsang vdus bskyed rdzogs)、《本续注疏》(rtsa rgyud kyi tiaw kka)、《密集五次第》(gsang vdus rim lnga)等,学僧约三百名。[117]

以上引文中诸位高僧是格鲁派密法在前藏地区传宗接代和发扬光大的代表性人物,自居巴·金巴贝(15世纪)至郭芒拉瑟·顿珠嘉措(17世纪),历时两百多年,他们不断完善和健全格鲁派学僧研修密宗的课程和教规,最终在拉萨古城形成以拉萨下密宗院为中心的前藏密宗传承系。由于拉萨下密宗院是在前藏多处密宗讲修院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密宗主寺,在其具体建立时间上,迄今尚未找到文献依据,很难得出准确无误的定论。

根据东噶·洛桑赤列的考证,16世纪之前,前藏密宗传承系以甘丹寺为中心,约在16世纪下半叶在拉萨城内建立相对独立的密宗学院,随之其中心移入新的密宗学院,成为格鲁派的正统密宗学院,史称“班丹居麦扎仓”(dpal ldan rgyud smad grwa tshang),即吉祥下密宗学院(位于今西藏拉萨老城区)。

(三)上密宗院传承

上密宗院是指拉萨上密宗学院,藏语称“居堆巴扎仓”(rgyud stod pa graw tshang),亦称“桑钦居扎堆巴”(gsang chen rgyud grwa stod pa),意即大密续部上学院。实际上,这一称谓是相对于拉萨下密宗院而言的。拉萨上密宗院亦系下密宗院传承,由杰尊·喜热桑格和居钦·金巴贝的著名弟子居钦·贡噶顿珠(rgyud chen kun dgav don grub,1419—1486)创建。按照藏文史书记载:

居钦·贡噶顿珠于藏历第八绕迥土猪年(1419)在后藏江孜乃宁(gnas rnying)地方出生,幼年在纳塘寺剃度出家,学习各种教法;在根敦珠巴座前学习《释量论》(tshad ma rnam vgrel);在前藏格培(dge vphel)地方拜杰尊·喜热桑格为师修学《本续》(rtsa rgyud)第七章以上释论和五次第法;在哲蚌寺拜堪钦·班洛(mkhan chen dpal blo)学习《中观》、《般若》、《律论》和《现观庄严论》等大论。尤其拜居钦·金巴贝为师,系统修学了《密集》注疏和教授,从而成长为精通显密教法的大学者,遂入拉萨下密宗学院,研修密法。[118]

藏历第八绕迥木猴年(1464),居钦·贡噶顿珠46岁时,拉萨下密宗院堪布居钦·金巴贝和居巴·扎桑瓦先后圆寂,众学僧推举居钦·贡噶顿珠继任堪布,但乌泽·顿悦(dbu mdzad don yod)等实权派另任命扎西坚赞为新的堪布。为此,学院内部产生矛盾,居钦·贡噶顿珠领取“六臂怙主”唐卡(phyag drug pavi zhal thang)和嘎巴拉(ka pav la)法器,便前往前藏上部静修地,欲另立炉灶。《土观宗派源流》记载:

曾仅见过杰尊·喜热桑格之面的乃宁巴·贡噶顿珠亦来居麦,从金巴贝听闻续释及教授。金巴贝后扎桑瓦继任,二师先后在一年内逝世,理应由贡噶顿珠继任上师,因乌泽·顿悦等推举哲乌·扎西坚赞继任上师。贡噶顿珠心中略有不满,遂取密宗院供奉的贡布怙主画像和嘎巴拉赴前藏上部。最初师徒6人,后渐次增为32人,恰巧合了《密集》诸尊数目的缘起。[119]

居钦·贡噶顿珠将门下32名师徒作为殊胜的缘起,向他们开讲续部《密集》(gsang vdus)法门。1464年,居钦·贡噶顿珠离开下密宗院,偕同甘丹寺强孜扎仓高僧贡噶扎西前往位于前藏上部的强巴林寺担任住持,讲授佛经,并在隆霄(klung shod)一带化缘,推广佛法善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在续部《密集》及利他事业等方面成绩斐然。大约历时十年以后,下密宗院堪布扎西坚赞升任为甘丹寺强孜扎仓(byang rtse graw tshang)法王后,该院上师喜饶桑布遂派使者到隆霄地方邀请居钦·贡噶顿珠担任下密宗院堪布,但他托梦决定,没有接任下密宗院堪布职位,而继续留在原地讲授密法。土观·洛桑却吉尼玛说:

扎西坚赞后,虽曾迎请居钦·贡噶顿珠担任下密宗院上师,辞而未往,他在此处开讲续部《密集》。年复一年,僧徒日众。居钦·贡噶顿珠自任上师讲授密法13年,遂产生卫地的居堆巴扎仓。[120]

上文“卫地的居堆巴扎仓”(rgyud stod pa graw tshang)是指前藏的上密宗院。其创立时间,史书认为,是在居钦·贡噶顿珠56岁时,即藏历第八绕迥木马年(1474)建立的,[121]具体坐落在墨竹工卡境内,至1476年,已粗具规模。创建上密宗院之后,居钦·贡噶顿珠遵循杰尊·喜热桑格和居钦·金巴贝二位上师的教规,严守佛教戒律,亲自住持上密宗院,讲授密法达13年之久。

藏历第八绕迥木蛇年(1485),拉萨河泛滥,危及拉萨城内百姓的生命财产。当时彭萨·达隆巴(vbon sa stag lung pa)迎请贡噶顿珠举行禳灾法事活动,第二天洪水减退,避免了一场自然灾害。彭萨·达隆巴将拉萨小昭寺封赐给上密宗院作为奖赏。

藏历第八绕迥火马年(1486),贡噶顿珠在前藏上部强巴林寺圆寂,享年68岁,遗体火化后,出现许多舍利。之后,因没有及时确定密宗院上师人选,密法授课中断两年,第三年即1488年,墨竹工卡嘉玛(rgya ma)地方人拉旺仁钦(lha dbang rin chen,1446—1516)高僧升任上师职位,成为上密宗院的第二任堪布,至1499年卸任。他住持上密宗院并讲授密法达12年,于藏历第八绕迥火鼠年(1516)在沃纳寺(vod snavi dgon)圆寂,享年71岁。

拉萨上密宗院第三任堪布为却丹罗哲(chos ldan blo gros,1458—1511),他于1499年继任堪布,住持上密宗院达十三个年头,即藏历第九绕迥金羊年(1511)在噶蔡寺(ka tshal dgon)圆寂,享年54岁。

第四任堪布为班禅·索南札巴(pan chen bsod nams grags pa,1478—1554),他于1512年继任上密宗院堪布,至1524年卸任。班禅·索南札巴在13年的堪布任期内,主讲续部生圆密法,改善学僧生活条件,新建大经堂,为上密宗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实际上,班禅·索南札巴是一名大有作为的格鲁派高僧,他于藏历第九绕迥土牛年(1529)荣登甘丹寺第十五届赤巴(金座法位),任职8年后卸任。之后,他又相继担任哲蚌寺、色拉寺大堪布。与此同时,班禅·索南札巴著书立说,在藏传佛教界影响颇大,撰有《密集生圆次第导论·贤者喜悦》(gsang ba vdus pavi bskyed rdzogs kyi khrid yig mkhas pavi yid vphrog)、《般若要义·明灯》(phar phyin spyi don yum don gsal bavi sgron me)、《中观要义·明灯》(dbu mavi spyi don zab don gsal bavi sgron me)、《新旧噶当派教法史·意饰壮美》(bkav gdams gsar rnying gi chos vbyung yid kyi mdzes rgyan)、《律分别说·经论骄阳》(vdul bavi rnam bshad lung rigs nyi ma)、《中观辨析·奥义明灯》(dbu mavi mthav dpyod zab don yang gsal sgron me)、《释量论疑难解说·义理明示》(tshad ma rnam vgrel gyi dkav vgrel dgongs pa rab gsal)、《律藏史》(vdul bavi chos vbyung)、《俱舍论释》(mngon pa mdzod gyi vgrel ba)、《新红史》(deb ther dmar po gsar ma)、《续部概论》(rgyud sde spyi rnam)、《阿毗达磨集论注疏》(mngon pa kun btus kyi vgrel pa)等著作。

此外,班禅·索南札巴圆寂后,嗣法弟子寻找转世灵童,建立了阿里转世活佛系统(mngav ris sprul sku rin po che),追认班禅·索南札巴为第一世阿里活佛,第二世为索南益西旺布(bsod nams ye shes dbang po,1556—1592),第三世为阿旺索南格勒白桑(ngag dbang bsod nams dge legs dpal bzang,1594—1614),第四世为珠古札巴坚赞(sprul sku grags pa rgyal mtshan,1619—1656)。

班禅·索南札巴之后,拉萨上密宗院相继由官德·南喀坚赞(sgom sde nam mkhav rgyal mtshan)、尊者·贡却曲培(rje dkon mchog chos vphel)等高僧住持。

(四)强巴林寺法脉

藏历第八绕迥火蛇年,即明正统二年(1437),史称宗喀巴边远六大弟子之一的麦·喜饶桑布(smad shes rab bzang po,1395—1457)从拉萨返回康区故里,在昌都地方(chab mdo,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昌都镇)创建昌都强巴林寺(chab mdo byams pa gling),成为格鲁派在康区弘法的第一座寺院。昌都强巴林寺在其初期阶段,相继建立林堆扎仓(gling stod grwa tshang)、林麦扎仓(gling smad grwa tshang)、努林扎仓(nub gling grwa tshang)、库久扎仓(khu byug grwa tshang)和绛热扎仓(lcang ra grwa tshang)五大学院,并设定以研习显宗五部大论为主、修习密宗四续为辅的显密兼容的教学体制。后来强巴林寺的法事仪轨主要遵循拉萨密宗下院的教规。

昌都强巴林寺的管理体制,最初是堪布(mkhan po)负责制,根据《昌都强巴林寺志》(chab mdo byams pa gling gi gdan rabs)记载:

麦·喜饶桑布创建强巴林寺后,自任堪布,住持寺院达21年,成为强巴林寺第一任堪布(住持);第二任堪布为香雄巴·却旺札巴(zhang zhung pa chos dbang grags pa,1404—1469);第三任堪布为堆垄巴·粗顿南喀贝(stod lung pa mtshuur ston nam mkhav dpal,?—1471);第四任堪布为济仲·喜热贝泽(rje drung shes rab dpal brtsegs,1427—1507);第五任堪布为济仲·贡噶贝瓦(rje drung kun dgav dpal ba,1451—1514);第六任堪布为济仲·贡噶班丹(rje drung kun dgav dpal ldan,1457—1540);第七任为堪布济仲·贡噶罗哲(rje drung kun dgav blo gros,1483—1566);第八任堪布为济仲·阿仁巴根敦扎西(rje drung sngags rim pa dge vdun bkra shes,1486—1557);第九任堪布为济仲·弥悦宁布(rje drung mi gyo snying po,1497—1564);第十任堪布为济仲·喜热旺布(rje drung shes rab dbang po,1500—1586);第十一任堪布为济仲·嘉央希念(rje drung vjam dbyangs bshes gnyen,1502—1569);第十二任堪布为济仲·拉旺却吉坚赞(rje drung lha dbang chos kyi rgyal mtshan,1537—1603);第十三任堪布为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rgyal ba bsod nams rgya mtsho,1543—1589),虽住持时间仅六个月,但其讲经传法给当时及后世留下深远影响。[122]

藏历第十绕迥木马年,即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第三世帕巴拉·通瓦顿丹(mthong ba don ldan,1567—1604)荣登第十四任堪布(住持)宝座后,历代帕巴拉活佛开始掌控强巴林寺,成为第一大活佛和寺主。其前世两代帕巴拉活佛分别为第一世帕巴拉·德钦多杰(vphags pa lha bde chen rdo rje,1439—1487)和第二世帕巴拉·桑杰(vphags pa lha sangs rgyas,1507—1566)。

藏历第十绕迥木龙年,即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第二世希瓦拉·桑杰迥奈(zhi ba lha sangs rgyas vbyung gnas,1543—1620)成为第十五任堪布;第十六任堪布为第四世帕巴拉·却吉嘉布(chos kyi rgyal po,1605—1643)。

七 温萨耳传密法的历史

温萨耳传密法(dben sa snyan brgyud),是格鲁派密宗的重要法脉源流,也是格鲁派两大密法传承之一。史书记载:“以耳传与《幻化大经卷》(sprul pavi glegs bum)为主的宗喀巴大师显密教授的各种精华,首先得到传授者即朵丹·绛白嘉措和克珠杰大师。又由他们二人次第相传到温萨巴师徒之间,遂称为温萨耳传。”[123]该密法传承在其历史上经过了三个发展演进阶段。

(一)甘丹寺时期的耳传密法

温萨耳传密法,其法脉源于宗喀巴大师,实际建构者为朵丹·绛白嘉措(rtogs ldan vjam dpal rgya mtsho,1356—1428)。根据藏文史籍,朵丹·绛白嘉措乃是唯一获得宗喀巴显密要义及《幻化经卷》(sprul pavi glegs bum)的亲传弟子。[124]他以修持宗喀巴大师亲口传授的密法为终身目标,尤其以宗喀巴大师亲手传与的《幻化经卷》为依托,成为推演宗喀巴密宗耳传法脉的第一人。《如意宝树史》记载:

朵丹·绛白嘉措出生于朵麦(安多)宗喀谷地,赴前藏后,师从宗喀巴大师、邬玛巴(dbu ma pa)、雪隆措卡瓦(zhol lung mtsho kha ba)、达隆译师(stag lung lo tsa ba)、京俄瓦(spyan snga ba)、扎察堪布根敦仁钦(dge vdun rin chen)、班丹喇嘛(dpal ldan bla ma)的弟子云丹桑布(yon tan bzang po)等,广闻佛法,时常显见文殊,生起显密的贤妙证悟,宗喀巴大师曾让他向文殊请问疑难。此外,他因食柏树籽苦修而人称“柏树籽师”,享年七十三岁,其转世次第有嘉赛希热培(rgyal sras shes rab vphel)、顿悦却吉坚赞(don yod chos kyi rgyal mtshan)等。[125]

宗喀巴大师奉文殊授记避世修行时期,分初、中、末三个阶段,收纳弟子传授密法。朵丹·绛白嘉措便是中期收纳的八大清净眷属弟子之一,也是朵麦地方(mdo smad,安多)的四位门下弟子之一。可以说,朵丹·绛白嘉措不仅是宗喀巴大师的重要门徒,而且是格鲁派温萨耳传密法的传承第一人。《土观宗派源流》记载:

至于温萨教传的起源,初有朵丹·绛白嘉措和有缘善根的弟子五六人,在日沃甘丹寺,曾叩问文殊及宗喀巴上师,获得很多授记。又文殊及宗喀巴大师所讲耳传殊胜之教授,名为《幻化经卷》,其中少分粗义,亦曾传与克珠杰。而《幻化经卷》全部妙义,则惟传与上师朵丹·绛白嘉措一人,未传授给任何其他人。[126]

源于宗喀巴大师的耳传密法,在后藏不少静修地兴盛之后,被称为“温萨念居”(dben sa snyan brgyud)法脉,意为“温萨耳传密法”或“静修地耳传密法”。上文引文中“温萨教法”是指这一密法传承。朵丹·绛白嘉措获得宗喀巴耳传密法后,倾注毕生精力,在前后藏(dbus gtsang)各地静修处修证,身体力行,遂在密宗修持领域取得成就,成为颇有建树的密宗高僧。同时,朵丹·绛白嘉措为向他求法的弟子传授这一耳传密法,从而建立了格鲁派温萨耳传密法系,并得以繁衍勃兴,成为格鲁派主要密宗法脉传承之一。

此外,在宗喀巴大师耳传密法传承中尚有三位著名弟子,他们分别是夏鲁巴·勒巴坚赞(zhaw lu pa legs pa rgyal mtshan,1375—1450)、却杰·罗哲却迥(chos rje blo gros chos skyong,1389—1463)和帕索·却吉坚赞(ba so chos kyi rgyal mtshan,1402—1473),史称“持有文殊耳传法脉源头之三位金座弟子”。[127]由于三位高僧先后荣登第四任(夏鲁巴·勒巴坚赞)、第五任(却杰·罗哲却迥)和第六任(帕索·却吉坚赞)甘丹寺“赤巴”(甘丹寺金座法位),故后人称他们为宗喀巴大师密法传承中的“金座弟子”。其中,帕索·却吉坚赞成为传承格鲁派密宗耳传法脉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人物。根据《土观宗派源流》记载:

克珠杰之后,荣登金座法位的是法力自在的夏鲁巴·勒巴坚赞;之后,却杰·罗哲却迥继任法台。这位高僧专长《续部》(rgyud),尤其精通《时轮》(dus vkhor),著有《时轮大疏补遗》(dus vkhor Tiaka chen gyi kha skong)。继他之后的金座法位是克珠杰之弟帕索·却吉坚赞,他依止朵丹·绛白嘉措,成为宗喀巴大师密法耳传教授之主。他撰有《中观见引导》(lta khrid)与《时轮生圆次第修法》(dus vkhpr gyi bskyed rdzogs)等。[128]

克珠杰和朵丹·绛白嘉措皆是帕索·却吉坚赞的主要导师,但在宗喀巴耳传密法传承上,唯有朵丹·绛白嘉措一人成为权威传承者。史书曰:“帕索·却吉坚赞从克珠杰亲领其所掌握的教授,尤其从朵丹·绛白嘉措座前领受了全部教授。”[129]因此,朵丹·绛白嘉措之后,帕索·却吉坚赞自然成为格鲁派密宗耳传法脉的教主。关于其成长经历,有关文献记载:

宗喀巴大师之弟子、卫藏十教炬之一,后藏七代文殊之第五代,即帕索·却吉坚赞于藏历第七绕迥水马年(1402)出生在后藏拉堆绛之多雄地方。父系绛巴地方官员,名扎西贝桑;母亲名卓杰姆普詹(vbrog rgyal mo bu vdren)。有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长兄为克珠杰·格勒贝桑。少年时,即追随宗喀巴师徒,尤以长兄克珠杰为经师,经长期闻思总摄三藏四续之大藏佛典,成为饱学之士,能领悟宗喀巴大师不共之要义。在桑浦下院讲经闻法数年。然后向经师克珠杰、朵丹·绛白嘉措等求教诸多甚深法导引。前往后藏伦之地方,长期住在帕索伦珠德钦,故名帕索·却吉坚赞。在彼处向众有缘弟子遍施正法甘露之法雨。在夏堆森格附近建日沃德钦静修处(ri khrod)。此后,又建造多处以德钦立名之静修地(dben gnas)。帕索·却吉坚赞六十一岁时,遵照根敦珠巴的安排,从夏堆地方迎至扎什伦布寺,与至尊根敦珠巴详谈佛学。[130]

帕索·却吉坚赞是继嘉曹杰·达玛仁钦、克珠杰·格勒贝桑、夏鲁巴·勒巴坚赞、却杰·罗哲却迥之后,荣登甘丹寺“赤巴”(金座法位)的佛学大师。而甘丹寺“赤巴”职位,在藏传佛教界特别在格鲁派中具有宗教权威性。据有关文献记载:

当他(帕索·却吉坚赞)临去前藏之际,根敦珠巴吩咐道:“此次是去登宗喀巴大师之法座,我当叩拜,不必还礼。”于是偕随从顶礼。后渐次来到甘丹寺,于藏历第七绕迥水羊年,继承宗喀巴大师之法位,广泛传授出家戒律以及灌顶、传承、教导和教诫等,因而教证之正法,在甘丹寺日益炽盛。[131]

帕索·却吉坚赞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担任甘丹寺“赤巴”的佛学大师,又是传承格鲁派耳传密法的著名人物。

首先,他作为格鲁派祖寺的住持,即甘丹寺“赤巴”,圆满完成了宗教事业。正如文献记载:

在甘丹寺大经堂造狮子吼金质佛像,以及建造历代法台像等身语意依附供品甚多,担任甘丹寺赤巴(法台)十年。后由洛卓丹巴法王继任第七代赤巴法位。七十二岁即第八绕迥水蛇年(1473)十二月十五日,在甘丹寺强林(byang gling)圆寂。遗体火化后,骨灰分置于甘丹寺宗喀巴灵塔右侧之第三座银塔与桑鄂喀寺灵塔等之内。[132]

其次,帕索·却吉坚赞作为传扬格鲁派耳传密法的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人物,他在未上任甘丹赤巴前,已饱学宗喀巴佛学思想,并在桑浦寺热瓦麦(ra ba smad)学院讲授经论;之后,前往后藏的荣楞帕索(rong lhun ba so)地方实修密法,证悟胜乐甚深禅定(ting nge vdzin zab mo)境界,人称“帕索”(ba so)尊者。[133]帕索·却吉坚赞在传承这一密宗耳传法脉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在其有生之年培养了数位合格的嗣法者。正如文献记载:

特别是他(帕索·却吉坚赞)培育了许多传承宗喀巴大师耳传法的有缘成就者弟子,其中以多麦巴·却吉多杰(mdo smad pa chos kyi rdo rje)、堆垄巴·班丹多杰(stod lung pa dpal ldan rdo rje)、康巴·多杰贝(khams pa rdo rje dpal)为代表。[134]

帕索·却吉坚赞亲自培养的上述(引文所述)三位密宗弟子,史称“金刚三兄弟”(rdo rje mchad msum),[135]他们在格鲁派密宗温萨耳传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宗教地位。由于密宗戒律极其严格,当时帕索·却吉坚赞仅选中三位上乘弟子,在向他们传授密法的过程中又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并规定了严密的纪律。正如文献记载:

帕索·却吉坚赞除了仅向三人具备条件者传授此密法外,没有对其他人传授,而且,他向三位弟子警告:倘若遇见真正出世之合格有缘弟子,只允许向一二人传授此密法。除此之外,不能向任何人透露有关耳传密法的片言只字。同时,设定本尊、空行、护法之灌顶和誓言,以严加守护密宗戒律。[136]

帕索·却吉坚赞的三位金刚弟子中最终由多麦巴·却吉多杰继承了上师法位,将此密法成功地传给下一代嗣法者,在格鲁派耳传密法传承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故后人在其名前加上“珠钦”(grub chen)两字,即“大成就者”,尊称“珠钦·却吉多杰”(grub chen chos kyi rdo rje),意为“大成就者·却吉多杰”。其生平事迹,在藏文文献中有较详记述:

珠钦·却吉多杰(1457—?)的祖籍为东方安多宗喀,即宗喀巴大师诞生地。父名贡噶杰布(kun dgav rgyal po),母亲叫贝宗(dpal vdzom),是一对朝圣者夫妇,曾前往前后藏朝圣。珠钦·却吉多杰就是在朝圣途中降生,日期为藏历火牛年(1457),地点是后藏达那多杰丹(rta nag rdo rje gdan)。他11岁时跟随父母去格鲁派祖庭甘丹寺朝佛,时逢帕索·却吉坚赞担任甘丹赤巴。这位高僧见到小男孩顿觉非同一般,而且,与梦境中由金刚瑜伽母预示的完全一致,便向小孩父母捐送他们所需的丰厚的物资,并请求两位夫妇将小男孩留给他培养。这对夫妇也十分高兴地将小孩送给了帕索·却吉坚赞。从此,这位男孩成为时任甘丹赤巴的帕索·却吉坚赞的掌上养子和门下弟子,对他剃度出家,授戒传法,取名却吉多杰。当却吉多杰打好文化和佛学基础后,帕索·却吉坚赞给他传授重要密法。首先,传授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要义;其次,传授密集、胜乐、大威德和时轮等四续及相关灌顶等金刚乘入门法;最后,特意传授宗喀巴的文殊耳传密法。同时,将《幻化大经卷》(sprul pavi glegs bam chen mo)亲自传与却吉多杰,并教导严守密宗戒律及今后在静修地实践的重要性。[137]

帕索·却吉坚赞将《幻化大经卷》亲自传授给弟子珠钦·却吉多杰。这标志着珠钦·却吉多杰已被确立为格鲁派耳传密法的第三代传承人,前辈朵丹·绛白嘉措为第一代传承人,帕索·却吉坚赞为第二代传承人。

珠钦·却吉多杰在甘丹寺亲近慈父般的上师帕索·却吉坚赞,专心修学密法达五年之后,遵循上师的教导,开始了他云游各地朝圣、学法和坐禅的宗教生涯。他先拜各地知名高僧,广泛研习佛教经论;后在各地静修处专心致志地坐禅观修,其实践成就感与日俱增。最后在后藏的白玛坚(pad ma can)静修地驻足长时段修行,遂奠定了耳传密法在后藏建立静修中心之基础。特别是珠钦·却吉多杰在后藏静修地发现并招收一名嗣法者,又将耳传密法及《幻化大经卷》传授与他。这位门下高徒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温萨巴·洛桑顿珠。

(二)温萨静修地时期的耳传密法

宗喀巴大师的文殊耳传密法,在第三世班禅·温萨巴·洛桑顿珠(dben sa pa blo bzang don grub,1505—1566)高僧时期正式命名为“温萨耳传密法”传承。温萨巴·洛桑顿珠是后藏温萨地方人,当他在藏传佛教密宗领域取得成就后,人们在其名前冠以“温萨巴”(dben sa pa)名号,意为“温萨人”。同时,温萨巴·洛桑顿珠在后藏建造温萨寺,开创温萨耳传密法发展之新途径。故其“温萨巴”名号,又蕴含“温萨耳传密法大成就者”之意。其生平事迹,在藏文文献中有较详记述:

温萨巴·洛桑顿珠于藏历第八绕迥木牛年(1505)生于后藏也如德杰且玛林丰附近拉空地方之温萨(dben sa),父名索南多杰,出身于东氏(mdongs)家族,母名贝宗吉。甫诞生即能诵六字真言,母认为降生即能言,绝非好事,乃用破垫蒙其头,因之言语迟钝。最初取名贡波嘉(mgon po skyabs),幼时远弃放荡之行,五六岁时,在别人难以找到之地洞里,待了数日,让人一再寻找,诸如此类,在孩提时即十分喜爱修行之处,十一岁时,在拉孜瓦·札巴顿珠尊前出家,赐名洛桑顿珠。轨范师策仁巴(tshul rin pa)去哲蚌寺,彼为随从受学诸法行,在杰·拉日瓦尊前闻菩提道次第等经论,又赴修行地日沃格培,从法王洛卓坚赞受诸多灌顶传经,是年冬,抵扎什伦布寺,从绛央洛桑上师(bshes gnyen)、法王土登朗杰、至尊嘉却(skyabs mchog)闻习显密之灌顶传经及经论等。十七岁,患天花。一日,在门口见一诵缘起赞之白胡须比丘,迎入室内,请求摄受,彼即应允,乃为其根本上师,得全部不共耳传之教诫,其教证功德日增。上述所云之比丘乃传授宗喀巴大师之精要究竟教授耳传口诀及经典之至尊却吉多杰,上师极力护持、传授灌顶令其远离戏论,在修行地修甚深道精要瑜伽法,毫不放松,精进不间,故常作金刚跏趺坐,因而身上有溃烂之处,仅敷以牛粪灰烬,不作其他治疗,却依然发奋修持,精于禅定。二十余岁,在称为宁玛派大贤哲贾瓦雍(rgyal ba gayung)之修行地扎嘉沃多杰宫(brag rgya bo rdo rjevi pho brang),彻悟密集教授要义,于梵藏诸贤哲之论著,不仅能背诵如流,而且熟知梵语等若干种语言。有次去绒地(rong phyogs),萨迦达钦多杰林巴及强钦之诸轨范师、金才之善知识、达那之大译师等在喀如聚会,谈论声明,并言及格鲁派人不谙声明,时温萨巴洛桑顿珠至,以梵语讲授般若八千颂,咸皆不能作答,极为恼恨,虽以恶言恶语相加,然而大师仍百般忍让,毫不动容。至后藏,在修行地白玛坚(pad ma can)长期修行,专心静虑,恰扎一切智(大成就师却吉多杰)之随从中有十余名得道弟子,念及温萨巴乃其首要弟子,授以耳传手册及幻化经函,使绍承法位。在该地首次向信徒讲经传法,另在许多修道地几次私自为众人讲经。因之,遍于雪山丛中之僻静处,此乃温萨巴讲经传法所致。三十三岁时,在哲蚌寺大经院,以达赖根敦嘉措为亲教师、戒师拉旺仁钦为羯磨师、哲蚌寺领腔师为屏教师,在适数之虔诚僧众中受具足戒。至拉萨,在大小昭寺两尊释迦佛像前为弘扬佛教,饶益众生而祈愿。至色拉寺,在达赖根敦嘉措前敬聆珠嘉传规(grub rgyal lugs)之长寿导引等诸多灌顶传经后,前往后藏。在格培堪布·勒白洛卓尊前敬聆禁食斋戒及其教理。有一时期,去色顶敬聆班钦·绛曲洛卓、阿里大译师朗杰所授密集根本续明灯论等诸多教诫,并且在修行地扎嘉多杰宫、耶玛达斯、朗钦、葛扎、白朗觉莫拉日山(pa snam jo mo lha ri)等地山寺中一意修行。在卫日顶(dbus ri rtse)建温寺(dben mgon),向来自多康、阿里、卫藏等有缘之虔诚徒众宣讲深广佛法,俗民人众诚心诚意所献供养与财物分文不取,凡此等等仰慕大师功德,而如群蜂聚集之僧徒遍布各地,难以尽述。简略言之,其主要弟子有一切智勒巴顿珠、绛敦·桑丹沃色、杰·洛卓朗杰、法王格勒朗杰、桑杰坚赞、法王阿旺札巴、贡敦法王绛央结波、扎西坚赞、法王洛巴·洛卓朗杰、堪钦·罗桑嘉措等。总之,向僧俗大众宣讲深广正法,传法嗣于至尊上师桑杰益西。藏历第九绕迥火虎年(1566)六十二岁时圆寂。[138]

温萨巴·洛桑顿珠17岁时(1521),在后藏扎西宗(bkra shes tdzong)附近的噶摩曲宗(vgar mo chos rdzong)巧遇珠钦·却吉多杰,并对他产生深深的敬仰之心。而珠钦·却吉多杰上师也看出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遂向温萨巴·洛桑顿珠系统传授了菩提道次第要诀以及胜乐、密集和大威德等耳传密法,尤其是珠钦·却吉多杰在其十余名弟子中特意将《幻化大经卷》传递给温萨巴·洛桑顿珠。因此,温萨巴·洛桑顿珠成为格鲁派第四代温萨耳传密法的传承人。

温萨巴·洛桑顿珠作为一名精通显密佛法的高僧,在各地静修地不仅专注于观修,而且向广大信众讲经说法,传扬佛学思想。同时,他于33岁时在哲蚌寺受具足戒,成为一名远离世俗社会、不染世俗尘埃的比丘。特别是他在后藏的白朗觉莫拉日山长期观修时,在卫日顶(dbus ri rtse)上建造温(萨)寺(dben mgon),格鲁派耳传密法终于在后藏地区有了自己固定的观修场所。温萨寺的建立,标志着格鲁派耳传密法进入有序传承和正规发展的新纪元。

温萨巴·洛桑顿珠培养了众多嗣法者,以上引文中提及姓名的弟子就不下十人,但正式成为其传承人的只有克珠·桑杰益西一人。

克珠·桑杰益西(mkhas grub sangs rgyas ye shes,1525—1590),亦是后藏人,其生平事迹,在藏文文献中有记载:

温萨巴·洛桑顿珠之弟子桑杰益西于藏历第九绕迥木鸡年(1525)生于后藏亚德(gtsang gayag sde)地方。父名喇嘛仁钦,母名却丹,有四子,他最幼。十岁时,在云丹桑布尊前受居士戒,取名曲嘉多杰。此后修习仪轨实修法及法行。在帕索伦珠德钦寺云丹桑布座前受沙弥戒,取名桑杰益西。十五岁至扎什伦布寺,在尊珠坚赞座前学习历算;在达那巴·更敦洛桑座前学习因明。十八岁,在学毕中观、因明后,赓续学习般若和律藏。二十六岁,任扎什伦布寺掌堂师(chos khrims),护持寺院的清规戒律。六十六岁,于藏历第十绕迥铁虎年(1590)十一月十四日逝世。他是班禅·洛桑却吉坚赞的根本上师。[139]

克珠·桑杰益西作为格鲁派第五代温萨耳传密法的传承人,在26岁前已经系统学习了佛教显宗五部大论,后在扎什伦布寺大僧院担任重要僧职,为推动扎什伦布寺的有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从克珠·桑杰益西高僧的生平事迹中可以知晓,温萨耳传密法的嗣法者很注重对佛教显宗教理的系统修学和研习。正因为有了一代代高僧的不懈努力,方使这一密法步入广阔的发展之路,其法脉传承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