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第悉藏巴政权
根据文史资料,帕主第悉政权统治全藏直至藏历第九绕迥木牛年(1564),后被噶玛政权所灭。[28]实际上,噶玛政权在宗派信仰上亦属于藏传佛教噶举派,其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完全由世俗人建立的西藏地方政权。可以肯定,至1564年,帕主第悉法王政权名存实亡、摇摇欲坠,已经丧失了继续控制全藏区的政教行政能力;而在后藏兴起的藏巴汗(gtsang pa rgyal po)却在步步推进自己的政治野心,意在掌管西藏地方政局。
一 第悉藏巴政权的建立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格尔·释迦本(sger shaw kya vbum)的儿子南喀坚赞投奔到帕主第悉阐化王札巴坚赞的帐下,成为乃东帕主家族的主要家臣之一。他在藏历第七绕迥土鼠年(1408)担任仁蚌宗的宗本,以后又依次担任后藏曲弥仁莫的万户长、萨迦大殿的管理人等职务。阐化王扎巴坚赞还赐给格尔·南喀坚赞世代担任仁蚌宗宗本的玉印,从此以后,格尔·南喀坚赞及其后裔被人们称为“仁蚌巴”(rin spungs pa)。格尔·南喀坚赞的儿子为南喀杰波,南喀杰波的儿子为诺尔布桑波,他担任阐化王札巴炯奈的大臣。诺尔布桑波有五个儿子,即邬巴斯噶、根都桑波、顿珠多吉、措杰多吉、释迦坚赞。其中邬巴斯噶幼年夭逝;根都桑波服事于阐化王札巴炯奈和贡噶勒巴手下,阐化王将其父祖的封文诏书和职位封赏给他,令他担任仁蚌宗的宗本;顿珠多吉提任桑珠孜的宗本;措杰多吉依靠武力掌管了雅隆喀托(yar lung mkhar thog)城堡,后来他担任帕主第悉法王政权的摄政官;释迦坚赞居住在年楚河流域的城堡中,对付江孜法王家族等,他精通战略战术和政治谋略。[29]从此,仁蚌巴家族崛起,其地方势力逐步强大,直接威胁帕主第悉法王政权的存在。
到根都桑波的儿子多杰才丹和顿月多杰、措杰多吉的儿子阿旺南杰时期,帕主第悉法王政权实际上被仁蚌巴家族掌控。在阿旺南杰的次子顿珠才丹多杰和三子阿旺鸠扎(ngag dbang vjig grags)时期,时任桑珠孜宗本(长官)的辛厦巴才旦多杰(zhing shag pa tshe brtan rdo rje)发动兵变,夺取了仁蚌巴家族在后藏地区的统治权力。从此,辛厦巴(zhing shag pa)地方势力开始兴起。《西藏通史·松石宝串》记载:
辛厦巴才旦多杰的儿子辛厦巴·贡邦拉旺多杰座主桑珠孜城堡,又一儿子辛厦巴·丹松旺波座主白朗的诺尔穹孜城堡,他们统治了后藏的大部分地区。
辛厦巴·丹松旺波的儿子噶玛·彭措南杰在他二十六岁即藏历第十绕迥铁猪年(1611)就任后藏第悉职务,从此被称为第悉藏巴。此后在藏历第十绕迥水鼠年(1612)至藏历第十绕迥水牛年(1613)第悉藏巴·彭措南杰进兵前藏,攻占了澎波和内邬宗等地,史称“鼠年战乱”,由此第悉藏巴基本上统治了前后藏地区。[30]
藏历第十绕迥铁猪年,即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在后藏地区崛起的地方官噶玛·彭措南杰(phun tshogs rnam rgyal,1586—1621)争得了第悉(司)官职,在日喀则另立炉灶,建立了第悉藏巴政权,并迅速壮大,兼并了前后藏大部分地区,至1618年,完全掌控了前后藏地区;1621年,噶玛·彭措南杰去世,由其子噶玛·丹炯旺布(kama bstan skyong dbang po,1606—1642)继任第悉官职。
噶玛·丹炯旺布,虽然年少继承父辈官职,但是他从小就显露出多方面的才能。史称他“智慧超群,深思熟虑,豁达大度,气量宽宏;对佛教尤加敬信;精通书写和念诵,善知诸学问;射箭等技艺可与格萨尔王匹敌;通达佛教和世间诸事,对臣民仁慈爱怜,对残暴、顽固者如同帝释天教训有方”。噶玛·丹炯旺布在执政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凭着自己的聪明才干做出了许多业绩。[31]除保留帕主第悉法王政权时期的大宗(县)城堡外,其余全部拆毁,以防管辖作乱;他还积极维护佛教的利益,大力扶持寺院建设,除了有时与格鲁派发生冲突之外,能够平等对待不同教派。经过第悉藏巴几代人的奋斗,西藏地方的政治中心从前藏山南移入后藏日喀则,后藏便成为西藏地方新兴的政治中心,汉文文献中称其为“藏巴汗”(sde srid gtsang pa)政权时期。值得说明的是,“噶玛政权”或“藏巴汗”政权,在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史上有其孤立的一面,因为它们是以世俗贵族为首长的政体,主要依靠军队或武力维护其统治权力。
二 编制《法典十六条》
根据文献史料记载:第悉藏巴汗前后三代人统治西藏地方达七十余年。在此期间,除保留帕主第悉法王政权时期原有的十三大宗(县)城堡外,其余全部拆除,以防变乱。第悉藏巴汗政权时期颁布的新的《法律十六条》,是在帕主第悉法王政权的《法律十五条》基础上又增加“异族边区律”一条而形成的。此外,第悉藏巴政权还制定了藏区统一的秤、斗等度量衡,[32]对藏区商品交易等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特别是噶玛·丹炯旺布立法定制,保障地区稳定,巩固和有效维护建立不久的第悉藏巴政权,命令其属下官员贝赛佤(spel ser ba)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草拟一部新的法典。贝赛佤深入各地调研,他“每到一地皆细心地观察当地的风俗习惯,调查了解民事纠纷,拜访谙熟法律的专家,并先后参考了帕木主巴时期的《十五法典》以及《桑主孜法典》、《奈邬德漾宫的吉祥圆满之法律》、《蔡巴法律》和古代法典之附则、传记等”[33],共花费十年时间,最终于藏历第十一绕迥金羊年(1631)编制出《法典十六条》,具体条款内容如下:
(1)英雄猛虎律(dpav bo stag gi zhal lce)。适用于在遭受外敌进攻时,以和平或武力等手段制伏敌人。本法规定:破敌之上策是不战而胜,即“外部不使莲花蕊瓣凋落,内部不使百灵巢穴受损;不惊动禽鸟而取其卵”。英雄须具备摧毁、引诱、施舍、辨别和完成部队诸项任务五种能力。首先要派遣使者与敌方直接见面,要大胆地利用善巧之办法,循循善诱,陈述利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其退兵或归降,以便使人民避免灾难,生灵免遭涂炭。如果此策不奏效,则可实施中策。中策的主导思想是以小恩小惠瓦解敌人,可赐予敌人一部分地盘、城池及房舍等,造成离心力,削弱敌人的主力。此间免不了使用欺骗等手段,例如声东击西等,但万万不可以发咒、投毒等手段相诈,否则将不齿于人类。同时要观察地形,分析敌我力量,即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如果中策也无效,则只好采用下策,即动用武力。是时,要做好整治军务、委任军官、准备后勤、注意行军等诸项事宜。对战斗中英勇杀敌、功勋卓著者,要大力表扬奖励,并可授予“英雄猛虎”之称号。
(2)懦夫狐狸律(sdar ma wavi zhal lce)。这是在遭受强敌进攻或无法克敌制胜时用以避免失败的一些措施。即固守阵地时,莫胡乱射弹掷石,谨防关隘和陷阱,敌我莫要混淆,绝不可攻击善良的调解者。若战时败阵者,不论其地位高低,均须将其盔甲献于英雄之面前。若遇败阵者,不须杀害之。若以计谋抓捕敌人,要赏予所有参战官兵适当财产,然禁止虐待投降者。功奖投降者,则理当如故,但不可过度。
(3)镜面国王律(rgyal po me long gdong gi zhal lce)。这是要求地方官吏应遵守的法律。此法规定:凡由大王所派遣之地方官吏,皆须摈弃谋私之恶习,以操持公务为主,尽力效忠于历代第司和法王所开创的业绩。宗本不得大量食用上等糌粑;私人所欠公债,宗本不得私自前往索取。同时还规定,所有官吏要秉公办事,不得徇私,对守法者予以保护,对违法者予以严惩。
(4)听讼是非律(zhu bzhes bden rdzun gyi zhal lce)。这是听取诉讼、辨明是非的法律。本法规定:首先要进行起诉,诉讼双方须到场对质,然后调查审讯。审讯时,辨明是非后即依法判处,诬告者则予以严惩。如二者均不坦白事实真相,则双方各负一半法律责任。已向法庭提出起诉而拟收回诉状进行内部解决的,原告和被告须同到法庭申请,说明缘由,可准予内部协商解决。
(5)逮解法庭律(bzung bkyigs khrims ravi zhal lce)。这是有关逮捕犯人并依法惩治的法律。此法规定:对于触犯法律者一概视犯罪情节而下令进行逮捕法办,特别是在王宫前持刀殴斗者、饥寒行窃者、向头人造反者、恶意起诉者、以恶语攻击地位高于自己者,皆须拘捕;对重犯则要强行拘捕,并加盖关防,套上枷锁、脚夹。对处以肉刑者,须在大庭广众之下宣布其罪行,并公开施以重刑。
(6)重罪肉刑律(nag chen khag sbyor gyi zhal lce)。这是对犯人施行各种酷刑的法律,西藏古代法律中均有此项内容。此法规定:对弑父、母、阿罗汉者,伤僧、往佛身上洒血者,抢劫上师、僧人和国王之财物者,严重损害官方之名声者,放毒者,挑拨离间者,杀人劫马者,打家劫舍、持械行凶、阴谋叛逆者等人犯,皆施行肉刑。肉刑的内容主要有剜目、刖膝、割舌、剁肢、投崖、屠杀等,使用肉刑的目的在于以儆效尤。
(7)警告罚锾律(dran vdzin chad las kyi zhal lce)。这是为戒违法者再犯而罚其缴纳财物以赎罪的法律。此法规定:凡未构成肉刑罪的违法者,皆给以一定的惩罚。惩罚一般以黄金或合金的“两”为单位,或以合金的“钱”为单位。其中较严重的罪行要分别处罚黄金15—80两不等;对较轻的罪行要处罚合金三两或视情而定;稍有触犯法律者,要处罚合金2—3钱,予以警告。为便于缴纳罚金,此条款还列举了黄金与财物的九种换算方法。
(8)使者薪给律(hor vdra za rkang gi zhal lce)。此条是为缓和社会矛盾而制定的,即有关官吏应遵守的法律以及办事的人应负的义务等抑制官吏专横的规范,同时亦规定平民百姓有为官家所派差役供应食宿、支付脚力的义务。其中明文规定:后藏地方过去以藏升为计量税赋的标准衡器,然此种衡器太大,若如今继续使用之,则属民负担太重。因此,做适当规定,自发布此法令起,无故不得私自前往讨税。除布达拉宫派遣专人外,不许擅自领人前往。公派前往讨税者须知,昔日之法律规定,若税金不足一两者,不得设宴,不交付其他费用。
(9)杀人命价律(bsad pa stong gi zhal lce)。这是责令蓄谋杀人已遂的凶手赔偿命价的法律。命价简单地说就是生命的价钱。吐蕃王朝时期曾规定,杀害人命者要以命相抵。后来由于佛教和经济的发展等诸多原因,杀人者不再以命相抵,改为支付一定的偿命金,因此出现了命价。藏族社会等级森严,把人按血统贵贱和身份高低,划分为三等九级。“杀人命价律”就是按照这些等级对赔偿命价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并指出:如果命价太少,影响劝诫凶手即起不到惩处之作用;如果命价太多,凶手不能承受,地方众人亦会为此而发生争执,互不搭理;倘若凶手交付不起,即会把人肉拿来作抵押品,由此会发生不安宁的动向。为使凶手和受害者双方都满意,除为死者增加大量的“压悲钱”,还要为凶手归还一小部分生活费。
(10)伤人抵罪律(rmas pa khrag gi zhal lce)。这是依伤势轻重,责令斗殴伤人者赔偿财物的法律。此法规定:凡使人受严重内伤者,须缴付赔偿金2—3两;无内伤只有外伤者,若外伤面积为4指宽,则须缴付赔偿金2两;对骨折者,若受伤之面积与豆子大小相等,则付赔偿金1钱;对受伤流血太多者,尚应罚付血垫、氆氇等物,血垫的多少视出血的多少而定。对被打掉牙齿或拔掉头发者,旧时法律中有一种“掉牙偿马,拔发偿羊”之规定,后来不再实行。此法典规定,对被打掉牙齿者的赔偿费要比骨折者的赔偿费略多一些。对被拔掉两三根以上头发者,对方须酌情付赔偿金1钱等。倘若五官以及手、脚、指头等被残者,可按其命价的1/4、1/3或1/5来赔偿,赔偿金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其致残程度的大小来决定。
(11)狡诳洗心律(bsnyon ham mnar dag gi zhal lce)。这是责令狡赖欺诈的诉讼双方以在神前发誓、抓油、抓石等方式辨别是非的法律,实施这条法律的具体方法有持咒发誓、捞石子、掷骰子等。本条规定:喇嘛、善知识、尊者等人无咒誓可言,故不可算作持咒发誓人之内;饥饿、馋食等穷人,因彼等故意舍弃罪恶,为维持生命求得食物而随便发誓,故彼等不得参加持咒发誓;具有法力之咒师可用魔力解除咒誓,故不能参与持咒发誓的活动;妇女为了其丈夫、孩子的利益可违心地持咒发誓,故不可参加持咒发誓;不能分辨是非之幼童和傻子等人不晓得取舍誓言之利害,故亦不能参与持咒发誓的活动。那么何种人可参与持咒发誓的活动呢?凡懂得或知晓自利和他利者、明见事理者、正直诚实者、能遵循因果规律者、胸怀宽阔即可视仇敌为己友者,若符合上述条件者,方可立誓。如若找不到符合上述条件者,即须用煮油抓石、煮泥抓石和掷骰子等方法来分辨是非。
(12)盗窃追赔律(brkus pa vjal gyi zhal lce)。这是对盗窃他人财物者依情节轻重责令其交还原赃并加倍赔偿之法律。本条法律除对盗窃犯视其所盗财物的多寡和被盗者身份高低进行不同的处理外,尚需对盗窃犯以退赃、体罚、赔新三种方法惩处。此外,还规定因饥饿不能忍受的傻子或边地语言不同的流浪者进行盗窃,须给予所谓的“羞耻同情费”,即给予适量的食品和衣服;对诬陷他人为盗者,须对诬陷者进行必要的惩处,同时令其赔偿与所诬盗物相等的财物;对捡到财物不归还失主者以及将财物隐匿他处者、狡诈欺骗者等,须以退赃和赔新等方法对其进行惩处。
(13)亲属离异律(nye vbrel vbral sdum gyi zhal lce)。这是夫妻等亲属关系由于纠纷等原因相互离异时,责令理亏一方赔偿理直一方的法律。在离婚案中,如果妇弃夫,要实行“虎纹赔偿法”,即女方须分三次付给男方18钱黄金,并付一套衣服或照顾好饮食和衣服等,男方理多者尚须赔偿其活人命价,而理少者须赔偿活人命价的1/3的罚金。如果是夫弃妇,则要实行“豹斑赔偿法”,即男方须付给女方12钱黄金,还要交付所谓的“服侍赔偿费”,即日薪为3藏升青稞,夜薪亦为3藏升青稞。此外,对家庭兄弟分家、父子分家等,须根据其家庭人口的多寡,合理分配财产。女方分的财产应为男方的1/4,土地、房屋和财物等所有家产须按人头合理分配,父母及其长辈有权优先选择所需财产,剩余的财产可用掷骰子等方法轮流挑选。如果有要出嫁的姑娘,其嫁妆等陪嫁物要从公有财产中提留;若有出家的尼姑,则须为其代分厨具、份地、僧粮、衣物和小马等;若有出家的僧人,亦可依照上述分配原则,妥善办理。若是非血亲关系组成并且以往能同甘共苦的家庭离异,则须查清团聚时双方拥有财产的多少,做出合理公正的判决。
(14)奸污罚锾律(byi byas byi rin gyi zhal lce)。这是对与他人配偶私通者处以罚金的法律。此条法律规定:与不同地位者之妻通奸,要处以3两罚金以及活人命价之1/4的罚金,还要令其缴付以茶叶为主的7份赔礼费;与同等地位者之妻通奸,要处以2两罚金及活人命价之1/5,并罚付以衣服和食品为主的5份或7份赔礼费。如系女方主动勾引男方所致,则处罚男方奸金1两,赔礼费是以瓷碗为主的3份,不用赔偿活命价。奸污尼姑者,可按寺院法规惩处。若有女人勾引邻居有妇之夫,勾引之妇须缴付其妻以茶叶为主的7份或以瓷碗为主的5份赔礼费等。
(15)半夜前后律(nam phar tshur gyi zhal lce)。此条法律中规定:租赁牛马等家畜,若牲畜死,则须赔付偿金;若所借牲畜无病无伤归还后,过夜而死,主人则不可诿罪于借者;将所借牲畜无病无伤归还后,若前半夜死去,借者须付给主人赔偿金;若后半夜死去,主人不得向借者讨取任何赔偿金。
(16)异族边区律(kla klo mthar vkhob gyi zhal lce)。这是指盛行于西藏周边各民族如门巴族、珞巴族和蒙古族等聚居地方的法律。此条法律重点阐述了有关各地命价的差别,如在门地,中等官员被杀,规定凶手缴付80眼绿松石作为其命价,若以1眼价值为1头黄牛计算的话,则须缴付80头黄牛;在蒙古地方,中等官员被凶手杀死,规定凶手缴付60“牛载”(mdzo khal)的财物,若以1“牛载”的价值为1头挤奶犏牛或1头驮牛计算的话,则须交付60头挤奶犏牛或驮牛;藏区则以“松坠”(gsum sprod)之方法进行处罚,即以合金缴付其命价之赔偿费。[34]
不难看出,《法典十六条》是在帕主第悉法王政权颁布的《法典十五条》的基础上编制的,因而有所增删。另从法律条款的内容解释上看,又比《法典十五条》更加全面、详细和明确。显而易见,“它用权威的、不容怀疑的、不容申辩的法律条文来规定人们必须遵守社会秩序。这不仅充分反映了统治阶级的观点,而且亦反映了当时藏族社会的概貌、价值观念、人伦关系等生产关系方面的基本特征”[35]。同时,《法典十六条》在维护第悉藏巴政权的统治和稳定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在藏族地区推行法制社会、加强法制观念和树立法律意识等方面,均产生了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