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我认知心理——我为什么没有遇见更好的自己
认识好自己,才能更好地认识外界的事物,这是人们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人们自我认知的过程包括知觉、感觉、想象、思维、语言等。从古至今,每个人都在学着认知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人类的心理也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
1.做事没长性的人是怎么炼成的
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强大的意志力是必不可少的,要想长期坚持做一件事,就一定要不断给自己正面积极的暗示,给自己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激发自己的做事热情。
——心理密码
艾米最近很烦,烦是因为自己的工作生活乱成了一锅粥……
艾米在一家外企做文案策划,每天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对着电脑。每天早上到公司后,她总是先慢吞吞地吃早餐,吃完早餐后打开电脑,还没敲几个字,就忍不住被今天网上的娱乐新闻吸引过去了,点开网页,就更没心思工作了,刷刷微博,看看论坛,看到有意思的帖子还会转发、跟评几句。很快,一上午的时间就过去了。
“没事,吃完饭后好好工作就是了!”艾米这样安慰自己略微烦躁的小心脏,慢悠悠地吃完了午饭。
午饭过后,艾米打开了工作的Word文档,想要专心她的工作,给自己一个好的开始。但是,10分钟过后,又开始神游了,把鼠标移到了小企鹅弹出的淘宝上:今天团购五折的标题一下就吸引了艾米的眼球,心痒难耐,手指一点,五彩斑斓的团购商品出现在艾米的眼前。
下午3点,艾米才开始紧张来,担心今天的工作要完不成了,一紧张就喝水,不停地去厕所,脑袋里一团乱麻……下午5点,艾米看着一片空白的文档欲哭无泪,想到老板愤怒的眼神就心灰意冷,提不起精神。结果,回家后不得不继续处理公司没完成的工作,一边喝着咖啡,一直熬夜工作到凌晨。这就是艾米每天的工作状态。
艾米自己也说:“我心里不着急是不可能的,其实我心里也很着急,但是不到最后一刻,总是没办法强迫自己把工作做好,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事让我分心。我好像永远都没有时间观念,永远都要拖延到最后一分钟……”
现如今,艾米的烦恼很多人都会遇到。如果你出现了一样的情况,那就说明你也是一个做事没长性的人。
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互联网这个移动的“图书馆”让我们做到了足不出户也能接受到外界的信息。然而,正是这些应接不暇的信息扰乱了我们原本有秩序的生活、工作节奏。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简·博科说:“网络越来越成为人类逃避工作的首要借口和避风港。网络触手可得,一天24小时,一周7天永不停息,随时可供打发时间,任何时候都可以在上面冲浪、聊天、看电影、玩游戏,这比工作要容易得多。”
在我们被信息碎片紧密包裹的同时,我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原本工作、阅读、思考的时间被短信、微博、微信瓜分殆尽,在这种生活状态下,随之产生一个副作用——做事没长性,变得越来越懒,并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试想一下,在茹毛饮血、钻木取火的原始年代里,没有网络视频里的眉目传情,没有微博粉丝互动,没有随时可以拨打网上餐厅的电话,没有网上商城能随时买到新款的兽皮衣服……为了生存和繁衍,他们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工作,然而却心无杂念,动力十足。跟他们比起来,我们的意志力要薄弱得多。
实际上,做事没长性跟感冒很类似,感冒的症状都是打喷嚏流鼻涕,而引起感冒的原因有很多种。做事没长性的原因也有很多种,比如过于追求完美,对工作缺乏新鲜感,对自己不够自信等,但是拖延给人们带来的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办事效率低下,情绪不佳、脾气暴躁等,不仅影响工作效率,对个人的发展也极为不利。
不过,我们不用再惧怕这些了,因为心理学早就给出了我们解决的方法。
在工作的前一晚就计划好自己的工作,并在最醒目的地方贴上一张工作任务清单,提醒自己应该集中精力,认真完成工作。如果有拖延而没有完成的工作,就惩罚自己,少买一件衣服,让自己有个目标,行动起来也更有趣。
【心理·经典解析】
如果工作量很大,时间过长会让你焦虑,不妨把任务拆成很多个小任务,并且在每个任务后给自己设置一个清晰的完成节点。当你完成一个任务就可以适当给自己一点奖励,比如买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或者享用美食。
使用“逆向日程表”,根据我们平时工作日程相反的方向来设置每天的日程,在表里先填写自己最喜欢的娱乐活动,包括健身、逛街等,以及吃饭睡觉,再在剩下的表格里填写工作任务。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更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工作时间其实很有限,也便于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另一个好处就是能够确保自己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娱乐,减少被工作“欺压”的感觉。
2.愤怒是本能的反应吗
愤怒既不是正面的情绪,也不是负面的情绪。恰恰是我们处理愤怒的方式使愤怒有了负面或者正面之分。
——心理秘密
人人都有脾气,即使平时看起来再老实的人也难免有情绪激动的时候。有脾气想要爆发出来的时候,我们极力控制,可是不管怎么控制,都难免会爆发出来。我们会发现,压抑得越用力,爆发就越激烈。比如,你在路上行走,突然被人狠狠地撞了一下,你很可能会有一种想揍对方的冲动;你在兴奋地说一些事情的时候,突然有人说你说的事情都是谎话,说你在胡说八道,那么一瞬间,你肯定有想要给他一巴掌的冲动。
实际上,这些行为是在告诉我们,愤怒的感觉是我们认为自我被侵犯的一种正常反应,也是一种本能。弗洛伊德认为,人具有攻击性的本能,当感觉受到攻击,就会下意识地攻击对方。本能是无法消除的,只能依靠其他方式消除。当你感觉到愤怒的时候,应该找到合适的方法宣泄出来。
应该意识到,情绪有好有坏,愤怒的情绪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正常情绪。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不要让这种不良的情绪搅扰我们的生活。良好的情绪能够造成健康、轻松、快乐的氛围,而不良的情绪会让人激动、紧张,在坏情绪的影响下,人们的健康会受到影响,并且人际交往也会出现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像重视环境污染一样,把情绪污染问题重视起来。
很多时候,在我们与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即使我们真的没有做错,也不要因此得理不饶人,因为这样的处事方式是很不受人欢迎的。就如班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在两个人发生矛盾时,要避免针锋相对。如果你老是抬杠,并且反驳对方的观点,也许最后你的辩驳胜利了,但是那永远是空洞的,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认同。”
一个人在公司受到了同事的侮辱,心中非常委屈和愤怒。在他回家的路上,心中的怒火仍然无法消除,一心想着怎么抱负打击这个辱骂自己的人。在路上,他无意中经过一家玩具店,看见两个小孩子在指着一个用来存钱的瓷人品头论足,说这个瓷人的造型有多么难看、丑陋,而那个瓷人只是安静地坐在货架之上,对两个孩子的指责和评论一点都不为所动,这个人看到这样的场面之后,忽然想到,自己因为受了一点的委屈就大动肝火,实在连个瓷人都不如,于是豁然开朗,怒火也随之烟消云散了。可见,无论遇到多么卑鄙和不耻的谩骂、指责,都不应该为此斤斤计较。即使你占了上风,把对方骂得体无完肤,带给自己的也只是当众出丑的悔恨,只能加深双方的对立的情绪和彼此的怨恨。因此,对于对方的行为,即使你看得不顺眼也要装作视而不见,得理也要学会饶人,这样才能够帮助我们树立完美健康的社交形象。
【心理·经典解析】
总之,人都是有情绪的动物,每个人都有愤怒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转换思想,学会把不良情绪转移到别的事物上,不让坏情绪影响自己的生活。
3.名牌,让我越买越幸福
追求名牌是自我满足心理的一种需要,是一种虚荣的表现。但是追求名牌并非全是坏事。当你足够与名牌匹配时,说明你是成功的,因此追求名牌给了积极正面的引导。
——心理秘密
有一部轻喜剧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相信很多看过的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中让人眼花缭乱的名牌服装、饰品、包包、鞋子,米兰达在片中的经典装束就是Prada的衣服搭配Hermes的丝巾,只有举行晚宴时是个例外。影片中,米兰达带着艾米丽和安德丽娅两名助理举办晚宴,她当时就穿了一件Valentino的黑色低胸晚礼服。有人猜测穿Valentino是斯特丽普的主意,因为她本人正好喜欢这个牌子。来到《天桥》杂志后,安德丽娅的装扮也逐渐向老板米兰达看齐,从一开始天蓝色的学生装,到后来的一身Chanel,转变非常大。虽然安德丽娅也经常穿其他牌子的衣服,但身上总会保留一两件Chanel的饰物。比如她那身白色的秋冬装,Yigal Azrouel象牙色安哥拉毛大衣搭配Calvin Klein的蟒蛇皮HOBO袋,Marni的丁字鞋,但帽子和手套都是Chanel的。
在这两大品牌之外,Calvin Klein、Gucci、Dior、Jimmiy. Choo's、Valentino、Versace等品牌的服饰也接二连三地露脸——虽然有的只出现几秒钟。据统计,斯特丽普在影片中的戏服超过60件,海瑟薇的服装也不下30套,俨然是场顶级时装秀。这些服装都造价不菲,仅斯特丽普最后一场戏中的鳄鱼皮包就值1.2万美元。
安妮·海瑟薇饰演的办公室小白从犯二小助理到独当一面的女白领,似乎宣告着一个道理——当你穿衣打扮的Level提升了,你的机会也来了。这也成为很多人追求名牌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追求得起名牌,但是就是有很多工资不高的上班族,欠着高额信用卡也要买一件心仪已久的名牌衣服或者化妆品,似乎名牌的商品就能让我们感觉幸福了。其实,这种追求名牌的心理并不可取,长此以往,人靠本质判断事物的能力就会下降,而靠表面判断事物的思维方式会越来越发达,这不利于我们的成长。
经济学家罗勃特·弗兰克在《奢侈热》一书中这样描述:“时下流行一种炫耀与追逐奢华的观念,人们因此而付出了更多的经济代价。大家总是在提倡,不要让退休的压力搞得你小心翼翼、鬼鬼祟祟地生活,来创造一个完美的计划吧。你的面前是一幢幢诱人的超豪华住宅,大到1万5英尺(一英尺=0.3048米)、2万英尺甚至4万英尺。事实上,美国人的一般住房面积大约是20世纪70年代所建造房子的两倍。如今,奢侈的陷阱不再仅仅针对那些能够承受得起的富人,越来越多的美国中产阶级掏尽腰包,只是为了表面的奢华。而零售界的奇才们,总会有取之不尽的办法,让你心甘情愿地掏腰包。即使是买一个花园里用的小泥铲,他们也会竭尽所能地提供一些有关财富的想象。正是这些想象,使你一步步陷入圈套,花钱如流水。”
这也说明,无论你打算花多少钱去买一种小小的奢侈,总会有一些新的更好的出现,而那是绝对超过你的消费能力的,是你永远也达不到的。多花一些钱买高质量的商品,这种观念似乎是对的,也非常诱人。许多人为了追求所谓的质量而不惜奢侈浪费。但是,有时候花大量的金钱追求所谓的高质量,对我们的实际生活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举个例子来说,你能感觉出每英尺300根纤维的床单和1000根纤维的床单有什么不同吗?你能准确地品味出30年的苏格兰啤酒和40年的苏格兰酒有什么区别吗?我们喜欢认为自己是内行,但是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体验到其间的差异呢?
有时,质量的差异确实是存在的,但是你为之付出的价钱远远超出了你在商品的耐久性、实用性或设计上所得到的。一件有丝质绣边的羊绒浴衣必定是漂亮的,但是值得花10000元购买吗?
在现实中,不管能否承受得起,许多人都以此炫耀,以使自己感觉更好一些。其实说到底,他们具有一种用名牌来抬高自己身价的倾向。
虽然名贵的商品不会给人的本质带来变化,但不能否认,这种行为并非一点好处都没有。当人们享受着名牌时,会下意识地让自己跟名牌商品匹配,从而更加上进。因此,从心理学上分析,崇尚名牌并非完全是一件坏事,重要的是是否把拥有名牌商品当成心理满足的工具。
很多时候,当一个人被赋予了某种身份,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于是原本的性格也会发生改变,进而向好的方向转变。这种心理效应是强大的。比如说,让一个流浪汉穿上西装,他就会下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说话语气以及表情等,这样一看,名牌商品带来的也许是某种积极的作用。
【心理·经典解析】
追求名牌商品没有错,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过分依赖于名牌,不能期望用名牌商品来改变自己的内心,让自己获得满足,我们要做的是利用名牌商品帮助我们自身发展,激励我们的进取心,让自己的内在配得上名牌商品给我们带来的价值。
4.喜欢说“垃圾”口头禅的人是什么心理
人内心中对事物的一种看法,是外界的信息经过内心的心理加工,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语言反应模式,以至于出现类似的情形时,它就会脱口而出。
——心理秘密
很多人都有说口头禅的习惯。美国总统奥巴马无论什么都要说个“恕我直言”。肯尼迪的女儿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曾一连说了一百多个“你知道”。可见,无论贫富贵贱、文化素养高低,口头禅就像黏在人身上的膏药,甩也甩不掉。
实际上,口头禅是说话者大脑当中的一种潜意识行为,人们早就已经习以为常了,因此不经意地说出口头禅时往往会显得不假思考就脱口而出。心理学中也认为:“无意识的东西往往是最为真实的。”也许,在说话的人看来没有什么,听话的人也可能会一笑而过,但是一些负面的口头禅如果应用在工作当中,可能会对自己给身边的人带来不利的影响。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公司里,如果你在同事、老板面前说出一些负面的口头禅,不仅容易破坏他们对你的印象,还会影响公司的气氛,令大家感到厌烦,不利于你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然而,不同的口头禅也可以反映出不同人的自身性格上的特点,以及不同群体的社会心态。比如“郁闷”“烦着呢”这类口头禅带有很多负面的消极色彩,说这类话的员工大多年龄较轻、性格悲观、对待工作不投入、懒散拖沓;“随便”“不知道”这类的口头禅含有很消极的意味,这样说的员工大多没有主见、能力平庸、对待工作不认真负责;喜欢使用“啊”“这个”“嗯,嗯”这类的口头禅的员工大多较为迟钝、不善言辞、性格内向;喜欢用“不过”“但是”这类口头禅的员工比较任性、过于主观、喜欢为自己进行辩解……实际上,大部分的口头禅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而且大多数的口头禅带有强烈的负作用,会影响身边同事的情绪。对于身在职场的人们来说,口头禅还是能避免就避免的好,真正有意义的语言应该是干净、简洁、有力道、准确、客观并且符合逻辑,让人听来如沐春风,而这些琐碎的口头禅只会对语言造成污染,对积极健康的心理建设也是极为不利的。
有专家经过多次实验研究后发现,人体在长期的忧虑和消极的状态之下,身体会产生一种激素,这种激素对人体有害,会杀死人体内的神经细胞,因此为了自己的健康着想,也要坚决地摒弃那些不利于自己的口头禅。
在职场中工作的人,要注意避免口头禅的问题,并且对症下药找到自己的原因。
一天中午,某大型公关公司的食堂里坐满了人。公司的总裁新上任不久,公司没有多少员工认识他。此时他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吃饭。这时邻桌来了两个穿着时尚的年轻女白领。两个女孩儿一坐下来就开始大大咧咧、毫不顾忌地说起话来,这让新总裁感到非常心烦,于是当总裁转过身来,想要提醒她们注意不要太吵的时候,又一句刺耳无比的话传了过来。只见一个女孩儿大声地说道:“我靠,天天这样上班,我都要累死了!”这句话让总裁非常惊讶,这么优雅漂亮的女孩儿,说出话来却是如此不雅,这实在令人大跌眼镜,而另一个女孩儿显然也不甘示弱,回应道:“就是,他妈的,天天加班也不给加班费!”听到这儿,总裁不禁皱起了眉头,这些口头禅让人听起来这么不堪入耳,总裁非常失望,对于一个需要树立良好形象的公关公司来说,这一种行为是他坚决不能容许的,但是总裁没有说什么,而是站起身来,默默地离开了食堂。过了几天,那两个在食堂说话的女孩被辞退了,她们却不知道就是因为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口头禅害了她们。可以说,正是这些不良的语言习惯导致她们的个人形象受到了损害,最后导致她们失去了工作。
虽然这些看似再平常不过的口头禅不会对企业造成实际的危害,但是也绝对不能够掉以轻心,消极负面的口头禅在公司的广泛传播很容易造成工作气氛的紧张,同时也体现了员工自身的一些真情实感,如果不及时对这些消极的思想以及悲观的情绪加以疏导、开通,时间一长,就很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公司或企业的工作情绪,进而影响公司的发展,给公司带来危害。可见,口头禅的危害不能小视,它的背后隐藏着员工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工作的进行。
【心理·经典解析】
心理专家建议,可以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喜欢说哪些口头禅,然后把这些不良的口头禅写在纸上,分析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口头禅是哪些,然后再多与同事、朋友交流,让对方帮助你找出自己使用频率最高的口头禅,以及那些会让人听了感觉不舒服的口头禅,分析其中的危害以及为你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记住这些口头禅,然后经常提醒自己避免再说,或者一点一点减少使用的次数,最终将这些不利的口头禅彻底从自己的工作中驱逐出去。
5.为什么我们会“抓狂”
容易因为小事而抓狂的人,不仅心理失衡,对健康也毫无益处。在不良的情绪影响下,连交际和身体也会出现状况,因此我们要加强自己的心理建设,不要为小事抓狂。
——心理秘密
我们之所以总是烦恼缠身,多半是因为我们总是为小事抓狂。有个寺院的住持立下了一个特别的规矩:每到年底,寺里的和尚都要对住持说两个字。第一年年底,住持问新和尚心里最想说什么,新和尚回答:“床硬。”第二年年底,和尚回答:“食劣。”第三年年底,和尚没等住持提问,就说:“告辞”。住持望着和尚的背影说:“心中有魔,难成正果。”故事中住持说的“魔”,就是没完没了的抱怨。
很多人总是怨气冲天,牢骚满腹,总是觉得别人欠他的,社会欠他的,把自己置于无底洞里,深陷其中无法走出来。其实,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命与生命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的。对于每个人来说,无论是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爱人的关爱、他人的服务,还是社会的安定、衣食的富足、自然的美丽、生活的多彩,我们都应该报以感恩的心态。人自从有生命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即便是别人的呵责、打骂,以及种种敌对,你也应该抱以宽容的态度回应,因为这些都是你成长所必经的历练。
南非的民族斗士曼德拉因为领导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的活动而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上27年。尽管曼德拉已经高龄,但是白人统治者依然像对待年轻犯人一样对他进行残酷虐待。曼德拉被要求做各种苦力:把采石场的大石头碎成石块,从冰冷的海水里捞取海带,还做采石灰的工作。因为曼德拉是要犯,专门看守他的人对他并不友好,总是寻找各种理由虐待他。但是,当年曼德拉当选南非总统时,他在总统就职典礼上的一个举动震惊了整个世界。总统就职仪式开始了,曼德拉起身致辞欢迎来宾。他首先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然后说道,虽然他深感荣幸能接待这么多尊贵的客人,但是他最高兴的是当初被关在罗本岛监狱时,看守他的3个前狱方人员也能到。他邀请他们站起身,以便他能介绍给大家。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恭敬地向3个曾看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场的所有来宾乃至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
曼德拉博大旳心胸和宽宏的精神,让那些残酷虐待了他几年的人汗颜得无地自容,也让所有到场的人肃然起敬。后来,曼德拉向朋友解释说,自己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在狱中学会了控制情绪才活了下来。牢狱岁月给了他时间与激励,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遭遇苦难时的痛苦。他说,感恩与宽容经常源自痛苦与磨难,必须以极大的毅力来训练。“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就没有真正的出狱。”
我们之所以会烦恼缠身,怒气冲天,多半是因为自己的心灵陷入了生活的无底洞。我们之所以生气,是因为现实状况和我们自己的预期不一样,因而产生一种不安的情绪,或者是想要消除威胁的一种防卫的反应。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发怒的根源是不懂得如何消除自己的不满情绪,结果,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环境里,各种怨气会一直积压在心理,不满情绪越多,愤怒的气球就越大,因此很多人都生活在抓狂的边缘。面对抓狂的情绪,一定要转换思想,宽容待人,才能把愤怒纾解出去。
19世纪法国的著名文学大师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要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的话像诗一样浪漫,却很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只有人才拥有最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的胸襟。宽容的人才能够得到整个世界。
【心理·经典解析】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许多别人做的对不起自己或者有损于自己利益的事情。对此,我们应该做的不是耿耿于怀,斤斤计较,而是大方地一笑而过。一个哲人走在路上,有人大声地辱骂他,但是他却连头也不回,根本不管骂他的人是谁。他说:“人生如此短暂,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为这种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费自己的时间呢?”这就是宽容。可见,宽容是一个人的美德,是一个人做事的豁达的风度和境界的体现。宽容的人性情温和,能够让自己的心灵随时随地有回旋的余地,能够使人们消除许多无谓的纷争。宽容的人能够受到人们的拥护和欢迎,因此也能够更加容易地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并且能够很快地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能够与各种人融洽地和谐相处,并且能充分地发挥和挖掘自己的潜能。
6.我是怎么变成“老好人”的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对朋友有求必应,对领导有问必答。当你需要帮忙时,他们总会说:“好的,没问题。”在商量问题时,他们也总爱说:“我没意见,就按你说的来吧。”有时,即使需要他们的建议,得到的回答也都是:“我觉得挺好啊!”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为了别人心中没脾气、没意见的“老好人”。其实,这种看似谦和、低调的处事方式并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与信任,甚至会吃力不讨好。
——心理秘密
很多“老好人”追求的只是表面上大家一团和气,面对别人的要求都会去做,哪怕心里恨得咬牙切齿、万分不情愿。这样的好人,其实是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去取悦别人。很多“老好人”都很分裂,看上去风平浪静,实际内心有着很大的冲突,这也是一种神经症的表现。在国外,这种行为会被称为“好人综合征”或者“友善病”“取悦症”。大部分“老好人”把对别人的好当成了一种习惯,对拒绝有着恐惧和焦虑,不知如何开口,但是这种过分取悦他人的行为,通常会让自己和身边的家人痛苦不堪,甚至付出沉重的代价。“老好人”的形成大部分源于成长过程中养成的习惯或性格使然——自卑的人通常会习惯性地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也有的“老好人”是受着“圆滑处世”“不得罪人”的生存环境以及家庭教育价值观的影响。
老郑就是大家伙嘴里常说的“老好人”,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甭管是谁让他帮个忙,大事小情的,他都会笑呵呵地满口答应下来,认识他的人没有不夸他好的。但是,他们在夸老郑的时候,尽管表面上老郑也在笑着附和,其实心里觉得他们都特别可恶。有时候老郑也想拒绝,可是又希望能够混得个好人缘。
有一次,同事让老郑帮忙加班,那天老郑自己也有事情,就委婉地拒绝了他,但是,老郑永远都忘不了同事眼中流露出的“你有什么了不起”的轻视,后来老郑看到他都会躲着走,好像觉得亏欠了他什么一样。从那以后,老郑基本上就不会再拒绝别人提出的要求了,因为他真的受不了别人用那样的眼光看他。有一次,一个朋友向老郑借了两千元钱,这数目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可过了很久,这个朋友也没还。老郑不止一次想提醒他,但鼓了好几次勇气,都没有张开嘴,就是怕一开口就失去了这个朋友。最终,这笔钱也不了了之。老郑想,他可能是真的忘了,但是,每次看到他,老郑的心里都会想起他欠钱的事情,只能暗暗不爽。后来,老郑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压抑,尽管把周围的人都“伺候”得很好,但是一阵阵地就会觉得胸口发闷,透不过气来,人也越来越郁闷。有好多次,老郑都想着把所有伤害他、占他便宜的人狠狠揍一顿,一想到这样的画面,他就觉得很爽。
其实,老郑做“老好人”的原因主要是心理的自卑,害怕自己的拒绝引来别人的看不起,类似的情况聚积已久,以致演变成了一种病症,这也是他内心的愤怒到达极点的表现。他不会拒绝,借出去的东西不会主动往回索取,多年来他一直都是这种与人交往的模式,牺牲了自己的意愿去取悦别人。
我们说,当一个人的需要和利益长期达不到平衡状态的时候,心里就会产生愤怒,这种愤怒一旦爆发,就无法具体到针对某一个人去宣泄,有可能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控制不住自己去伤害任何人。
心理学家发现,比起不会拒绝别人要求的“老好人”,那些能够合理拒绝别人的人更容易获得尊重和重视,从而也更容易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老好人”是因为害怕拒绝别人而遭到白眼或非议,所以才委曲求全。但如果一味迎合、取悦他人,未必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理解,还容易让别人看轻自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平等与互动,如果一味应付、顺从、没有主见,别人与之交流就会感到乏味、无趣,久而久之,话就越来越少。这种心态对人际关系是很不利的。此外,无论是上下级还是朋友间,信任源于思想与建议的碰撞,当“老好人”逃避话题、隐藏自身想法时,也在无形中给他人带来了压力。这种“好”实质上是对拒绝、冲突、批评等消极情感的畏惧,为避免他人敌意而刻意逃避的自卑行为。如果任由此发展,会对自身人际关系造成巨大影响,甚至导致抑郁、焦虑。而如果能够合理地拒绝别人,却能很好地保持内心天平的平衡,而且能带给别人有主见、讲原则的印象,这对人际关系反倒是一种促进。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都倾向于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好、态度、行为不断增加的人,而不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好递减的人。“老好人”由于一贯的随和态度,已经给人们形成了一个“宽容”“好说话”的心理期待,而一旦达不到对方的心理期待,则更可能引发对方的不满情绪。这就使“老好人”在维系人际关系中变得越来越辛苦。因此,心理学家建议,要想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拒绝。
“老好人”想要改变现状,也要意识到自己“好”的原因。找准自身存在的问题,别把自己想得过于全能,让自己承担太多。很多时候,“老好人”都是源于自卑。这就需要自己刻意培养信心,通过容易实现的目标体验成功的感觉,以此来恢复自信。
【心理·经典解析】
要勇于表达自己的需要,勇于说“不”。有些人看上去是不会向别人说不,实际上是自己也承受不了别人对他的拒绝。敢对自己说不,也就敢对别人说不。
7.关键时刻“掉链子”
重要的时候做出一些妨碍自己行动的事,其实这是一种心理妨碍,是过于追求完美而引发的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心理秘密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而且掉得很有理由。比如,体育跑步测试的时候,他突然生病,于是躲过了“一劫”;要交作业的时候,电脑突然坏了,于是可以延期再交。驾校去了很多次,可是考试的时候还是因为紧张而压线。精心准备了很久的演讲,却在上台前忘记带演讲稿。
马东今年30多岁,从小就是一个很要强的人,事事都要和别人一争高低,但是运气比较背,容易在关键时候“掉链子”。他在上学的时候,学习一直不错,平时考试成绩也很稳定。本来想着能考个好大学,结果高考前一天,突然头疼肚子疼,可想而知,考试的时候没有发挥好,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影响了他后续的发展,为此他一直懊悔不已。而如今,在他的工作、生活中也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马东平时工作比较努力,也有能力,本来很快就有晋升的希望。可是,刚谈了一个项目,本来对方已经有合作的意向了,但在关键时刻,马东出现了一些差错,结果丢失了这位客户。老板责骂他,同事也暗地里嘲笑他,马东非常苦恼,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老是把事情搞砸。
为什么我们总是关键时刻“掉链子”呢?
经验告诉我们,关键时刻“掉链子”,说明你没有对事情做到全力以赴。其实,关键时刻失败,是自己在给自己设置障碍,是一种自我保护,给自己找借口,以此来减轻失败给自己带来的伤害。我们宁愿承受短暂的失败,也不愿被全部否定,好像不是我们的能力不行,而是客观原因造成的。要知道,承认自己不行,比因为客观原因而失败,显然要更加残酷。
那些追求完美的人往往更容易使用自我妨碍,而男性比女性要更强烈。这些人对自己抱着不切合实际的想法。调查发现,那些经常无故逃课,不能按时交作业的学生,他们总是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实际上他们的考试分数刚好及格而已。
自我妨碍确实能带来一些短期的好处,比如缓解自我压力,自我保护,但这些好处并不能抵消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自我保护方面,自我妨碍确实可以缓冲失败带来的消极影响,让人在经历失败后自我感觉好一些,不过,要想完全欺骗自己是很难的,大部分自我妨碍者心里其实也清楚,所谓的外部因素不过是一种借口,他们也会认为自己“懒惰”“没出息”。在印象管理方面,有研究表明,对于自我妨碍者的失败,旁观者确实更少将其归结为内部能力的因素;但是,如果被问及是否愿意与自我妨碍者合作,更多的人却会给出否定的回答,无论能力高低,一个情愿主动给自己制造障碍的人,都是不太令人放心的。
【心理·经典解析】
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习惯性的自我妨碍是一种不良的行为模式,这样的人健康水平更差,很少会感到幸福,负面情绪也很多。如果你发现自己也有这种倾向,可以尝试更加积极主动地直面问题,并积极转变心态,反省自己的失败,认清楚自己到底在害怕什么,并将之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8.身体里有另一个自己吗
每个人内心都有另一个自己。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双重性格”。你可能一会外向,一会内向,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性格的形成有其不同的原因。这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心理秘密
人不同于动物的一点就是,人具有道德、礼貌、思想、风俗习惯等,有比动物更高级、更高尚的理性。人有“人性”,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改变自己的性格。有的人在安静的场合就很内向,但是在热闹的场合就变得很健谈,这也是人们产生双向性格的一个依据。
然而这不代表我们的双重性格就是原始和令人厌恶的。有些人性虽然原始,但是却是善良的。古语说“人之初,性本善”,这种原始而简单的性格才是人的本性,也是美好和值得称颂的。相比较人类,动物是靠着本能生存,为了食物而掠夺、攻击,这样的本性是野蛮的,是受到进化了的有人格的人们所鄙视的。但是无论是善良还是邪恶,这些都是跟随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正如我们所说的“虎毒不食子”,就是说即使是动物也有温柔善良的一面。
阿力就是一个典型的双重性格的人。从表面上看来,他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但是当他被人嘲笑时,他的内心是澎湃汹涌的,而表面上却平静如水。后来,他跟心理医生说,他当时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杀了那个嘲笑自己的人。不仅如此,阿力也谈到,自己并不总是悲观的,他也会感到快乐,只是这种快乐夹杂着心慌意乱。有一些朋友认为阿力是个性格开朗的人,也有人认为他过于情绪化,想事情想得太多。阿力也认为,自己的性格太矛盾了,可是苦于不知道怎样改变自己。
其实,我们同阿力一样,都具有两种不同的性格。这种意识根植在我们的思想里,隐藏得很深,也很难改变。因此,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越想要不去想,就越要去想。
在一座大山的山脚下,住着一群山民,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劳作却收获甚少。有一天,从山外来了一个游客,他对山民们说:“我知道一个咒语,只要对着大山,在心里默念这个咒语,你们面前就会出现一大堆金币。我可以把咒语教给你们,但你们要先给我一笔钱作为酬劳。”于是山民们好不容易凑齐了那笔钱交给他,然后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山外游客开始传授:“但你们在念这个咒语的时候心里千万不能想到喜马拉雅山的猴子,否则咒语就会失效。”山民们说:“一定,一定。谁会去想什么喜马拉雅山的猴子呀。”
游客走了,山民做好准备,每个人都面对大山虔诚地念起了咒语。但是,那只该死的喜马拉雅山的猴子总是出现在脑中,他们越是提醒自己不要去想,猴子的影像越是清晰。
最终,没有人面前出现金币。山民们想:他说得没错,咒语果然失效了。
这个故事说明,我们都受到潜意识影响,一旦被植入一个概念,就很难改变这种想法。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逼迫自己控制这种心理。人的性格就是心理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内心可以同时具备多种性格,比如可以温柔、可以勇敢,可以坚强、可以脆弱,正是这些不同的面,组成了一个多彩真实的人。
在正常的情况下,不同的面会呈现出相对强势的态度,也就是这个人表现出来的性格是怎样的。而另外不同的面是依附这个面产生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双重性格。
【心理·经典解析】
心理表现上所呈现的不同面的特点,造成了性格相反的特质的人,可能在少数时期,表现出不同寻常的状态。这类双重性格的人不在少数,或许,我们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