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五大圣人就是有功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我要去见一个人,他叫老子

孔子这次洛邑游历对他的思想和事业都影响很大,特别是与老子的见面对孔子的影响最深。

孔子是以朝圣的心情西去洛邑的,那里不仅是他仰慕的周公曾经住过的地方,也是商周以来的礼仪、文物、典籍等汇集之地。更重要的是,那里住着一个他景仰已久的人——老聃。

这个老聃就是鼎鼎大名的老子。老子名叫李耳,字伯阳,楚国人,年龄比孔子大。因为当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很相近,所以被人们尊称为老子。孔子早就听说老子知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仪无所不知,对周礼有很深的造诣,熟悉各种礼仪的出处和来源。

对于这位通晓上下古今之变的大思想家,还是青年的孔子对弟子们说:“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在孔子心里,一直把老子当作老师来看待。既然如此,怎能不去看望、求教于老师呢?

孔子来到洛邑的时候,老子正担任东周的国家典藏吏,也就是国家博物馆馆长兼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早就知道孔子的大名,对这个热情好学的年轻人也是仰慕已久。听到孔子要来洛邑拜访自己,他连忙套上车子,赶到洛邑郊外迎接孔子等人。

孔子见到老子前来迎接,有些高兴,也有些惶恐。他称老子为老师,还送了一只大雁作为礼物。老子收下礼物,对这个人也非常有好感,所以有问必答。

孔子和老子两个人相见恨晚,成为了莫逆之交。此时的老子已处在生命的暮年,《道德经》当时已经写出。作为晚辈的孔子,见老子当然也是以学为主。所以,孔子向老子请教很多有关礼的问题,老子都一一作答。

孔子问老子,小孩子死了应该怎么办。老子举例说,周公的时候,有一个人死了孩子,墓地离得很远,召公就建议他在宫中入殓,再送到远处的墓地,这个人觉得不妥,但是周公却认为可以,因为世上最大的事情是亲情,没有什么可以超过亲情的。从此以后,小孩子死了,人们就在家里把孩子装入棺木,然后下葬。

孔子还问了诸如国家有丧事的时候不避战争对不对,打仗的时候要不要带着先祖的牌位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一些细小具体的礼仪,也是孔子经常在做祭祀主持的时候遇到的,如果不是遇到老子,根本就没有人能说得清楚。老子的回答不但解决了孔子的问题,而且引证很多,证明自己在礼仪方面确实有过人之处。

老子解答了孔子的疑问,又带孔子参观了祭祀天地的天坛和地坛,考察了穆公和厉公的太庙,了解里面的宗庙制度。最后,他带孔子来到了国家博物馆,带他看里面保存的夏商周以来的文物和档案,以及里面保存的历代祭祀用品。

在洛邑,老子与孔子还一起为巷党的一户人家办理过一次丧事,那时叫相礼助丧。也许这是老子有意让孔子亲自体会一下正宗的丧葬时的整套周礼吧。送葬途中发生了日食现象,正当孔子不知如何处置的时候,老子从容地下令放下灵柩,并令送葬的所有人员停止哭泣,并大声地告诉大家,根据礼俗规定,必须等待日食过后才能再往前走。

相礼助丧完毕,孔子问老子:“将灵柩停在半道上等待不太合适吧?谁知道日食会持续多久呢?倒不如继续进行为好。”

老子给他解释:“诸侯朝见天子、大夫出国访问,都是白天走路、夜间休息,送葬与这个是一样的道理。你不想想,谁会夜间赶路?只有逃犯和奔丧的人才会天黑了赶路呢!”

孔子豁然明白。

当然,孔子和老子在某些方面也存着在歧义。比如孔子向老子讲述自己“仁政”的主张时,老子就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啕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而这个故事,就体现了他们之间的分歧。

孔子追求“相濡以沫”的仁。他认为,在水已干涸的池塘里,鱼们全都面临干死的威胁时,要竭尽自己最后的所爱赠予对方,把生的希望留给别的鱼,努力地哈出最后的气息去湿润对方,用口中仅有的唾沫滋润对方就要干燥的体表,使对方尽可能地延长一些生命。

老子则截然不同,他说与其这样,反正结局是死亡,与其被动地等待死亡,不如走另外一条路,冲出这干涸的池塘,往“江湖”的方向走,力争回到大江湖泊之中。

一个要牺牲自己,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一个宁可去“走流沙”,也要先保存了自己,因为保存了自己也就保存下了实现理想的资本。

分歧是明显的,那是由年龄和阅历造成的,况且老子和孔子都是当时有名的君子,所以并不影响他们相谈甚欢。

老子年龄大,见识广,擅长从远处观察事物的发展与变化,说话做事都有哲学家的气质,但是显得热情不够,对社会发展的看法不免有些消极。孔子则相反,孔子年龄还小,心中充满了朝气,对待事物热情有余,总是希望尽快行动,但是在老子看来,他的行为难免有一些自满,遇事也过于急躁,热情有余的时候就难免理性不足。两个人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同看法,但是透过分歧,仍然可以看到他们之间有着巨大的一致和知音间的惺惺相惜。

在他们的骨子深处,有着同样的对于礼崩乐坏、物欲横流、统治者的残忍无道的不满与愤慨,有着同样的平治天下的理想,都想着大有作为。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有品德的人见面聊天,为的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绝不会为了面子和利益附和对方,小人则相反,他们在一起吃喝玩乐,表面上一团和气,你好我也好,其实内心却充满了计较和算计。老子和孔子都是当时的人中龙凤,道德楷模,所以自然是君子之交。

孔子考察结束,准备踏上归程的时候,两个人依依惜别。老子看着孔子,针对他急躁、过于热情的性格提出自己的建议。

老子说:“我听说有钱人送人财富,有品德的人送人良言。我没有财富,只好装出有品德的样子送你几句话。”

老子接着说:“第一,你问的那些事情都是古人的事情,古人已经死了,骨头都烂了,留下的只是些三言两语。做事要记得与时俱进,不要太过固执。第二,有知识有学问的人生逢盛世,做做官坐坐车那是可以的,但是如果遇到怀才不遇的事情,也不要勉为其难。第三,我常听人说,会做生意的人不把好东西都摆出来,会做人的君子总是表现得很谦虚。你应该除去傲气,减少欲望,放下架子,丢掉幻想。这些东西对你的人生没有好处。我能告诉你的就是这些了。”

孔子心里清楚,老子给自己的建议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所以很感谢老子的建议。

老子一直把孔子送到了黄河边上。孔子看着滚滚奔流的黄河水,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你看这水流得多快呀!它奔腾不息,永不停留,人生也应该是这样的,生命不止,奋斗不息。老子根据自己的知识,对他进行了开解和安慰。

老子的肺腑之言让孔子非常感动,毫无疑问,老子不但知识渊博,看人也很有水平。他提出的意见对年轻的孔子来说非常中肯,情深意长,让孔子受益匪浅。

回到曲阜以后,孔子的弟子都很有兴致地问起这次洛邑之行的详情。孔子耐心地一一介绍,他谈到老子这个人的时候说:“我知道鸟会飞,鱼会游,野兽能跑得飞快。可是跑得快的会落到网子里,游得深的能被钓上来,飞得高的能被射下来。只有一种东西我觉得不可捉摸,它想高就高,想低就低,上天入地,来去自如。它就是传说中的龙了。老子这个人,在我的眼里,就和龙一样。”

孔子见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会见之一。两颗星辰从来不会有见面的时候,一旦相见便会是碰撞后的毁灭。可是两位伟大的思想家的相见,虽然也会有碰撞,却如两道江河的汇聚,会给后世留下无法湮灭的可让精神自由生长的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