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公款出国
虽然孔子的名气越来越大,但是他的学生主要来自土族和平民的子弟,贵族子弟很少。一个原因是,贵族弟子大多习惯于奢侈的生活,而礼乐的学习很繁琐,很辛苦,所以尽管有学习礼乐知识的便利,但是很少有贵族子弟喜欢;另一个原因是,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贬低了贵族子弟的地位。所以很少会有贵族子弟来学习。
但是,孔子的弟子中却有两个很有名的贵族子弟——鲁国孟僖子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
孟僖子是当时的鲁国三桓之一,地位仅次于季平子,是鲁国的第三号人物。孟僖子之所以把两个儿子送到孔子那里去学习,是因为他曾经在“礼”这方面丢过人,他不想让自己的儿子重蹈覆辙。
原来,当年楚国的章华台建成时,楚灵王为了炫耀,就邀请诸侯国王们来游玩。孟僖子陪同鲁昭公前去赴会。路过郑国的时候,出于礼节,郑简公要慰劳鲁昭公。
由于鲁昭公等人是贵客,而且来自礼仪之邦,所以郑国君臣特别重视这次慰劳。当时的郑国执政子产,为了不失礼,对慰劳的各个环节作了细致的安排,还专门请教了专家。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鲁昭公和孟僖子在郑简公的慰劳宴上看着对方的排场目瞪口呆、手足无措,因为这其中有很多礼仪他们从没听说过,即使有的听说过,可是没见过啊,在这种情况下想做到不失礼,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郑国失礼的事让鲁昭公和孟僖子感到很丢脸,可是没想到后面还有更丢脸的事情。
当他们来到楚国边境时,楚灵王也给他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在中原各国的眼里,楚国是个不懂礼仪的蛮夷之地。可是鲁昭公和孟僖子却连楚国这个蛮夷之地的礼节也无法应对。这不但让楚灵王感到失望,也让中原的诸侯国感到丢脸。
这两件事对孟僖子刺激很大,出国回来以后,他就四处拜访懂得礼仪的人才,向他们虚心请教。听说孔子对周礼很精通,孟僖子就把他召来询问一些礼仪知识,孔子从善如流的对答让他觉得,这个年轻人太了不起了。
公元前535年,孟僖子得了重病,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此时的他已经知道孔子正在办私学,收了很多弟子,所以就想让自己的两个儿子也去跟随孔子学习。
他把儿子叫到面前,叮嘱自己的家臣说:“礼是人的躯干,不懂得礼仪的人,就像没有躯干一样站不起来。如果我不幸离世,你一定要嘱咐我的两个儿子,将来拜孔子为老师,学习礼仪,使得他们能够在社会上站住脚跟。”
就这样,孟僖子的两个儿子就拜在了孔子门下。孔子欣然接受,不是因为这两个人是贵族子弟,而是因为孟僖子的做法符合孔子对君子的看法。孔子说:“犯了过错,能勇于改正,这样的人才是君子,孟僖子就是这样的人。”
收了贵族孟僖子的两个儿子做弟子,对孔子可以说好处很大。首先,孔子向弟子收的学费是不固定的,家境贫寒的弟子随便交点柴米,意思意思就行了,家境富裕的弟子就要多交点学费或者肉干,像孟懿子和南宫敬叔这样的贵族子弟,估计除了学费,还得交赞助费。总之,这两个弟子给孔子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益。
其次,孟懿子和南宫敬叔能拜在孔子门下学习,说明鲁国的贵族在新形势下,已经逐渐接受了孔子。孔子由一个贫穷的士族家庭子弟上升到了与大夫并列的地位。
收入和地位的提升并没有让孔子洋洋得意,停滞不前。与此相反,随着知识的积累和个人修养的提高,他为人更加谦虚谨慎,对知识的渴求更加高涨。孔子知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所以他不再满足整日呆在鲁国,他希望能够走出去,看看鲁国之外的世界,切实领略一下各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特别是到当时的政治中心洛邑去看看。
从曲阜到洛邑,路途遥远,花费很大,孔子只是一个教书先生,出国游历的路费是个大问题,他筹措了很长时间都没能得到解决。
这时候,孟僖子的两个儿子就起到作用了,听说老师想出国游历,南宫敬叔就把这事报告给了鲁国的最高领导鲁昭公。他说:“我也想和老师一起到洛邑见见世面,学习礼仪知识。”
鲁昭公想起几年前自己和孟僖子在郑国和楚国的失礼,立刻答应了南宫敬叔的请求,不单拨给他们足够的费用,还给了他们两匹马、一辆车,同时配备了驾车的仆人。
于是,公元前518年,孔子和南宫敬叔来到了洛邑。
孔子曾经有些惋惜地说过:夏代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已经不足以证明了;殷商的礼,我也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宋国也不足以证明了。这是因为杞国、宋国都没有足够的历史文献和贤者的缘故。如果有足够的文献与贤者,我就能够将夏、商两代的礼准确地整理出来,也能够完整地演示出来。如今,孔子终于可以不用惋惜了,他走进了一所几乎应有尽有的大学堂中。
洛邑之行是孔子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学习之旅、深造之旅。在这将近一年的学习深造活动中,“学而不厌”的孔子可说是如饥似渴、如鱼得水。
“观乎明堂”是孔子在洛邑的重大学习活动之一。明堂是周天子祭祖、朝会、议事与宣政的地方,内有国家重器和种种宝贵文物。孔子进入明堂就如走进历史,特别是明堂内历代天子的画像,更让他感到新鲜。
周朝的太庙,也是孔子必须要去的。太庙也叫后稷之庙。周人视后稷为自己的始祖。他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是尧、舜的农官,并教民众耕种从而有了农业。虽然以前孔子去过鲁国的周公庙,但是孔子毕竟没有现场见识过周天子的周公庙,所以他向他人请教了很多相关的问题。他从不在乎自己“专家”的名声,只要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甘当小学生又有什么关系。
在洛邑期间,孔子还参观了周天子祭天祭地的场所。祭天的地方叫圆丘,即天坛。祭地的地方叫方丘,即地坛。虽然孔子对于天、神有着自己的看法,但是孔子实地的考察,对于充实丰富他礼制礼仪方面的知识,无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甚至会对他的思想有所影响。
孔子还阅读了周天子的图书馆里的大量珍藏,这对孔子学识的长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据说孔子在洛邑期间,在这个图书馆里接触到了大量的典籍,看到了在外地无法看到的“三皇五帝之书”和“四方之志”,如《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鲁之《春秋》、晋之《乘》等。
对音乐及乐器有着浓厚兴趣并有着深厚造诣的孔子,在洛邑期间还与大音乐家苌弘大夫见了面,这对孔子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公元前518年,这一年也许是孔子一生中最为快乐的一年,几乎每一天都充满新的发现新的思考。这一年的学习、深造、观览、阅读、研讨等一系列的学术活动,对孔子的思想产生了诸多影响,也为他的学识与教学迈向更高境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给予了有力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