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几年,在地方政府及企业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下,县域电商爆发出了惊人的造富能力,电子商务成了发展县域经济的新引擎,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发展县域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模式赋能并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将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新活力。
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推进并规范县域电商产业的发展,例如,2016年12月在推出的《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电子商务不仅成为县域经济弯道超车的有效路径、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而且是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更成为县域经济工作全面推进的有效支撑,是县域经济持续增长、提高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新的原动力。”
在商务部联合财政部制定的中央财政计划中,更是为农村电商示范县区提供了上百亿元的专项资金。发展县域电商,既要推进农产品上行,又要推进工业品下乡,通过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去除大量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建立起高效畅通的现代商品流通体系。
经过多年的探索,部分地方政府已经摸索出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县域电商发展路径,遂昌模式、武功模式、通榆模式、沙集模式、清河模式、成县模式等都是典型代表,在创造新就业岗位、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优势,更为县域电商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普及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在县域电商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面前,创业者、电商企业、传统企业、投融资机构等纷纷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与精力。其中两大国内电商巨头阿里巴巴与京东的表现尤为抢眼,在获客成本不断增长、流量增速日渐趋缓的背景下,实施渠道下沉战略、发展农村电商也是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巨头的必然选择。
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淘宝村数量达到了2100个,淘宝镇为240个。京东在全国拥有1731个京东帮服务店,覆盖2.5万个乡镇、45万个行政村,京东帮销售额占到整个京东大家电品类的30%。而随着阿里巴巴“千县万村”计划与京东“一村一品一店”战略的持续推进,这些数字将会进一步增长。
农特微商作为县域电商的一个重要细分领域,凭借较低的门槛而获得了大量创业者及中小企业的青睐,通过在基于信任关系建立的社交圈中分享信息,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特色农产品,与农业种植大户、农业生产基地进行战略合作,强化自身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并引入众筹模式、预售模式等整合跨区域、碎片化、小批量的订单,在提高用户体验的同时,也降低了经营风险。
在消费升级及购买力提升的驱动下,农村地区对优质工业品的需求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从而为传统企业完成互联网化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诸多传统企业摆脱了渠道商和经营商的束缚,通过企业官方商城、电商平台、电商App应用等诸多渠道,和广大农村消费者进行无缝对接,高效、低成本地持续为之供应优质工业品,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盈利能力,也为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缩短城乡差距提供了强大的推力。
但我们在为县域电商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而兴奋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县域电商落地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挑战:
• 部分地方政府未能真正理解电子商务,认为发展县域电商就是简单地在线上销售农产品;
• 顶层设计缺失,盲目建立产业园区、打造电商平台等,未能找到清晰的发展路径;
• 对电商运营及管理人才缺乏足够的重视,地方政府制订的战略规划无法得到真正落地;
• 物流、仓储、金融等电商服务存在明星短板,导致县域电商发展严重受阻。
电商产业链的复杂性与农村地区发展的滞后性,注定了县域电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和业内同人交流分享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创业者和企业是因为认识到县域电商的巨大发展前景而盲目布局,对于如何定义自身在产业链中扮演的角色、采用怎样的商业模式等根本没有深入思考,从而在实践过程中陷入发展困境,部分企业甚至因为资金链断裂而破产。
鉴于此,作为一个互联网行业的观察者、县域电商的研究者及从业者,我在对多年的研究与思考进行深入总结,并结合自身的从业经验与诸多实践案例的基础上创作了《县域电商运营:打造县域经济新引擎》一书,希望能够给创业者、政府部门、传统企业、电商企业等提供一些启示与帮助。
本书从探索“互联网+县域”新模式、县域电商管理及运营实战、农业电商、农产品电商、农村淘宝、农特微商、县域物流七大维度,对县域电商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深入剖析,为地方政府推进县域电商战略落地,为创业者及企业掘金县域电商风口等提供清晰的探索路径。
在国家利好政策不断出台,以及行业先行者的带动下,县域电商风口已经悄然来临,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及企业进入县域电商领域,在带来海量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同时,也把推动县域电商模式创新、管理及运营创新,打造出更为完善的县域电商生态系统,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