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在学龄段孩子的心理咨询中,遇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这也是很多家长最想问的问题。在回答“怎么办”前,我们要先看到这个问题中的假定前提:“孩子不爱学习”,其实这个前提就是不对的。
孩子的本性真的是不爱学习的吗?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再问一个问题:孩子到底不爱学“什么”,他真的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吗?咱们要把内容说具体。曾经有位妈妈听到这个问题眼睛就亮了,她说:“没上小学之前,我儿子很优秀的,自己看书都能看一个多小时,自己玩拼图,能玩上半天,特别专注!唉,就是上了小学,一做学校的功课就不行了。”我接着问:“他是学校的功课全都不行,还是有些科目比较爱学?”那位妈妈说:“也不是全不行,语文背诵比较好,孩子很快就能完成,还自豪地给家人展示,但写字时就会特别拖拉;数学做简单题也行,遇到难题不会做他就有些着急,如果题目量大,他看着题目就会发呆,很抵触。”
听到这儿,我们就明白了,孩子喜欢的学习任务要符合两“有”原则:一是有用,二是有趣。看书、拼图有趣,这样的“学习”孩子喜欢;语文背诵让孩子有成就感——有用,这样的学习孩子也喜欢。但孩子为什么上了小学就“不爱学习”了?因为小学的学习不符合这个两“有”原则,不够有趣,不够有用。作业量大或者题目太难不会做,导致孩子学得没成就感,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常常看不到学习对他的好处。
心理学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一种行为只有让人得到好处,这种行为才能够得到强化,并保持下来;没有好处的行为是很难保持的。如此说来,学校的学习就不能靠孩子天生的本性来坚持。如何才能让孩子坚持这种暂时看不到好处的学习呢?这就需要家长的陪伴和指引,要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看到学习行为的长远好处,让孩子去体会对学习的掌控感。
在陪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陪学时,要帮助孩子营造学习氛围。陪学时,不要总盯着孩子看。有的家长陪孩子写作业时眼睛盯着孩子的笔,写错了立刻指出来,孩子刚一走神儿立刻就敲桌子。那孩子会是什么感觉?就像我们在做饭,爱人在旁边看,我们刚一切菜,他就说“太粗了,再细点儿”;油在锅里,我们手里拿着菜正要往里放,他又说“快放呀,一会儿油冒烟了”;一小时下来,菜终于做好了,他又评价“这个菜盐放多了”“这个菜炒过火了”。我们什么感觉?下次我们还要不要做饭?一种行为如果得不到鼓励,我们也获得不了完成时的喜悦,如果在完成过程中还伴随着被指责的坏情绪,那么这种行为是没法坚持下来的。
孩子学习也一样,学习本身就很枯燥,如果旁边再一直伴随着父母的唠叨、指责,这样学习行为是很难坚持的。要想提高孩子的学兴趣,父母一定要用心去帮孩子营造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孩子学习时,我们可以在旁边看书,和孩子说:“你写这两行字时,我想要把这页书看完,你别写太快哦,不要我刚看了半页你就写完了。”孩子想超过你,他一定会“小宇宙爆发”偷偷快写。隔段时间我们要真心感谢他,对他说:“陪你学习的这段时间,我自己读完这本书了,这样陪你学几年下来,妈妈也一定长进不少。”
同时我们还要帮孩子做好作业管理,尤其是低年级孩子,刚开始我们要帮他们理清有哪些作业,然后将这些作业列一个清单,确定当前要做哪一项,做完这项作业就在清单上打个钩,让孩子有成就感,然后开始做下一项。这个清单打钩法是非常神奇的,我们在后面“良好习惯——好习惯成就大未来”一章中会详细讲解。这时你真正陪孩子做的其实是作业管理,让孩子体会到一项项完成作业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二、在孩子面对困难时,要认同他的畏难情绪。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时,我们常常喜欢跟他说“没什么难的”。孩子内心觉得“好难,我做不到”,我们却跟他说“没有什么难的”,这就有了冲突。就像我们刚刚工作的时候,一项艰巨的工作落到自己头上,这个任务对我们这种新手来说完全没有头绪,不知从哪儿下手,可是领导却说:“这件事没什么难的,你怎么还干不好?”我们什么感受?恼火嘛!自己感觉真的很难,领导却说不难,两个人不在一个“频率”,这样沟通当然没有效果。
心理学有个词叫“同频共振”,同频之后才能共振,也就是孩子的内在感觉只有被认同时,才能跟我们产生共鸣,后面我们说的话他才会听。所以在孩子面对困难时,首先我们要说真话,认同孩子的畏难情绪:“集中注意力确实挺难的,我看到你刚才有的时候也会走神哈。”孩子说:“嗯,是的。”这样我们跟孩子之间就达到同频了。然后,跟他说:“妈妈也看到你好像一直在找办法,你也很希望能够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是吗?”把孩子内在的愿望指出来。之后,才一起去找方法,说:“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样的办法能够让注意力更集中。”
只有先同频了,孩子内在的感觉被认同了,才能和我们达到共振,他才会听我们后面的话,跟我们一起来找方法。
三、当学习不顺利时,要帮助孩子想办法突破。有时家长看到孩子难过就宽慰他:“这个很难,别的同学也不会,没事的,你已经很棒了。”这样的教育方法非常不好,这看起来是我们在帮助孩子脱离焦躁,建立自信,但这是虚假的自信,孩子到了班上自己都会产生质疑:明明那么多人会,可是自己不会,还是会觉得自己比别人差。面对孩子的难过,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一定不是帮孩子逃避,而是要跟他一起找到办法突破。我们可以跟他说:“妈妈小时候口算也总是出错,后来姥姥专门给我出了很多口算题让我练习,每天100道,练得我都快‘吐血’了,后来我的口算成绩终于提高了。”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练习会带来成果,会带来好的成绩。或者我们可以对孩子说:“你们班丽丽这种题做得特别好,我去问问她妈妈,看看她用的什么方法,你在班级里也观察一下,看看她是怎么做的。”
这两句话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就是陪他找办法突破,如果只是一味地帮助他逃避,让他远离痛苦,那他就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突破这个障碍。就像孩子发烧,如果很快就给他吃退烧药,烧是退了,可是他自己的免疫力就提高不起来。如果说发烧是提高身体免疫力的机会,那么挫折就是提高孩子心理免疫力的机会。只有帮助孩子找到办法跨越挫折,孩子才会获得心理免疫力,面对挫折才能够勇往直前。
现在我们一定清楚了,孩子不是不爱学习,而是面对不够有用、不够有趣的学习任务时,他很难看到、体会到学习的长远作用,所以他会想逃避,那我们就要帮助孩子看到长远方向,给他指引正确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三点:一是要明确陪学任务,和孩子一起列作业清单,创造共同学习的氛围;二是孩子有畏难情绪时,要认同孩子的情绪,只有与孩子的内心产生共鸣,才能达到同频共振,孩子才能听进去后面的指导;三是在面对孩子学习焦虑时,要与孩子一起找到办法克服,只有跨越挫折后,孩子才能真正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