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好处
很多家长跟我说,“我家孩子学习状态好的时候,学得特别快;可是当他不想学的时候,就拖拉起来没完,做各种各样的小动作,走神,一点儿作业他都要拖延很久才能做完。”家长迫切地想知道,怎样才能让孩子有学习动力?怎样才能让孩子主动地想学习?
主动学习的唯一原因:体会到学习行为有好处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如果孩子的某个学习行为能得到好处,那这个行为就会坚持下去。如果他的学习行为没有好处,甚至得到了坏处,那这个学习行为就不会坚持下去。其实不只是人类,动物也是一样。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用鸽子做过一个实验。他专门做了一个箱子,就是斯金纳箱。他把饥饿的鸽子放到这个箱子里边,由于这些鸽子都很饥饿,一进去就到处乱啄。它们啄别的地方都没有反应,但是只要啄到箱子里的一个按钮,一颗食丸就会出来。鸽子开始还不懂,吃完这颗食丸后会继续乱啄,等它下次又啄到这个按钮的时候,又有一颗食丸出来,几次之后鸽子就学会了,如果饿了,直接啄这个按钮,就会得到食丸。因为啄按钮的行为会有好处,所以鸽子啄按钮的行为就会被强化,鸽子就会自动、自发地去啄这个按钮。
反过来,如果每次鸽子啄那个按钮之后什么反应都没有,鸽子还要不要继续啄按钮?肯定不会。如果鸽子每次啄了那个按钮,不但没得到奖励,反而遭到一次电击,会怎么样?鸽子就会逃避那个按钮,离它远远的。
根据这个实验,斯金纳提出:如果因为一个行为得到好处,那么这个行为就会坚持下来,这就是强化。如果因为一个行为得到了坏的结果,这个行为就不会再发生,这就是惩罚。
孩子学习行为中的“强化”和“惩罚”
我们再来看孩子的学习行为。在孩子每天的学习中他是得到了强化,让行为坚持下去,还是受到了惩罚,让他想要逃避呢?
如果孩子有一次特别快速地完成了作业,完成时的这种成就感,会让他发现:真好;如果家长又把后面的时间交给他来自由安排,那以后孩子回到家就会立刻写作业,因为完成的时候很快乐,之后自由安排自己时间的时候也很快乐,这样孩子就会坚持学习。
但如果孩子学习的时候,任务本身就很枯燥,让孩子觉得很难受,家长还因为他学习状态不好而责骂他,这就相当于学习行为伴随着很多坏事,这个学习行为就很难坚持下去。
所以孩子每天哪些学习行为做得特别好,能够坚持下来,那一定是这个学习行为中有好处。哪些学习行为他总是很难坚持,那一定是这个行为没让他得到好处,甚至有坏处。
我们父母要做的事是什么?是在他学习的时候,要让他体会到学习行为的好处,不能让他觉得学习行为有坏处,如果我们过多唠叨、指责、批评,或者在他进步后不断给他增加新的任务或负担,那么孩子就会不爱学习。
所以,对孩子来说,有好处的行为,就会坚持;没有好处的行为,没法坚持。别说孩子了,很多成年人也是在阅读中得到了乐趣,才看那么多书;在挥汗如雨地运动之后获得舒畅和快乐,才会天天想去健身房。
怎样对待孩子的“故意对抗”行为
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疑问:孩子走神的时候,我总是骂他,明明这个走神行为得到了惩罚,是有坏处的,为什么孩子不但不听还故意走神?
我曾经接待过的一个孩子就告诉我:“学习的时候妈妈越批评我,我就会做得越慢,因为我很生气。”他本来就学不进去很难受,妈妈再来指责他,让他在原来的挫折感上又增加了愤怒感。可是孩子不敢去反抗妈妈,怎么办?只能故意拖慢速度,故意走神。因为这个故意走神的行为有好处呀!可以表达自己的反抗,这样他的走神行为就保持了下去。
那么这个时候妈妈要不要跟他对抗?做得慢,我就要更严厉地批评他?当然不要!小学阶段的孩子还没有特别强的情绪调节能力,当他已经进入坏情绪的时候,他自己没办法积极地调控。那我们能怎么办?要让孩子明白:用做得更慢这种行为来对抗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我们要跟孩子说:“如果你故意慢慢写,那妈妈是真的没有办法让你快起来。你想好好学的时候,我才会帮你找好办法。”这句话说的是什么呢?就是:你想慢,我确实没办法,你得不到任何好处。但是你想好好学的时候,我会帮你找好办法,快点完成作业。让孩子知道我们不是对抗关系,对抗的行为是没用的,这样孩子还要不要对抗?他就不对抗了嘛!后面再说一句“你想学时我会帮你找办法”,这句话很重要,这是一个暗示,告诉孩子过会儿他就想学了,而且那时妈妈会陪他找办法。那等会儿孩子情绪好了,开始学的时候,妈妈会和他一起来找好方法。他会发现在妈妈的帮助下自己很快完成了作业,这样他改善情绪、好好学习的行为就有了好处。很多次以后,他就会主动地去调整自己的情绪,不去和家长抵抗,而是去找办法让自己快学。
问题行为矫正的关键:找到这个行为的内在好处
要想矫正一个问题行为,家长就要问自己,这个行为能让孩子得到什么好处,让孩子的什么需求得到了满足,看到这个需求后,家长要教给孩子用有效的、恰当的办法去满足这个需求。
有一位妈妈来跟我说:她的孩子上五年级,是大队长,成绩好,各方面都很优秀,可是最近性格变得很倔强,买什么东西一定要自己决定,还变得很懒。一次她让孩子收拾桌子,说了几次孩子都不理。妈妈很生气,不知该怎么办。
这时我们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妈妈和孩子真正要解决的是这张桌子的问题吗?妈妈想让孩子通过及时收拾桌子培养孩子什么品质?孩子这样拖拉的行为中内心的需求是什么?
这样一问就有意思了,妈妈想的是孩子很优秀,而且五年级了,应该更自控,更能自主地去学习、生活了。孩子呢,孩子的行为在表达:我不用你管,我要自己管自己。原来,两个人的真正目的都是孩子更自主地管理自己。那家长和孩子就不用在是不是立刻收拾桌子这件事情上对抗了,而是要思考:孩子到五年级了,怎样慢慢地把学习和生活的自主权交到孩子手里?
妈妈要去问:“孩子,你想自己掌握自己的生活是吧?”先和他确定他的需求,然后再跟他讲要求,“妈妈也觉得要慢慢地让你自己管理自己了,但一开始就放手,我会不放心,而且我心里也会有一条关于规定的界线,比如今天看到你这么晚还一直没收拾桌子,我就会很着急。这样吧,我们商量商量怎么让你自己管理自己,但是要说明的是我的界线,如果你触碰到了我的界线,那我就会来提醒你,这时说明妈妈很急了,你就要赶快做。”最后,和他一起讨论要达成的目标:“过一阵子我们磨合好了,你就完全可以自己管自己了。”这样就行了,这样的安排是符合孩子内心需求的,孩子能得到好处,他当然心甘情愿地去做,真的哪天没做好也无所谓,我们有很长的时间来磨合。
进化论认为用进废退,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有好处才能保持。所以要想让孩子形成好的行为习惯,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看到、体会到这个行为可以有什么好处;要想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也要看看这个不良行为对孩子来说有什么好处,满足了孩子什么样的需要,这时我们再找到一个恰当的替代性行为来满足这个好处,帮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