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尔斯亲密育儿练习手册:亲密关系是一切教育问题的基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建立亲密关系

一次,8岁的苏珊和2岁的弟弟一起跟随妈妈来到诊所。当我坐在苏珊面前时,她微笑着对我说:“你好。”她跟我对视的时候显得很自然,目光中带着好奇但并不莽撞,吸引了我的注意。她的弟弟还只是个小婴儿,正忙着探索房间中所有的东西。当他不小心把手指卡在抽屉中刚要哭时,苏珊便马上过去安慰他,这让母亲目光中满是自豪和爱意。在随后的会诊过程中,苏珊表现得既有礼貌又独立。当母亲谈论她的健康状况时,她抬起头来听着,还补充了一些有见地的意见。这个家庭彼此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他们家庭的温暖也感染了我。这就是拥有亲密关系的小孩,彼此亲密无间,跟母亲关系亲密,和他们的世界亲近。我离开诊室的时候心里想着:“这就是亲密的小孩!让人喜欢跟他们相处。”养育亲密的小孩是育儿的唯一目的。

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长过程中的亲子关系。你和孩子的关系是他日后人际关系的基础。甚至孩子对自我的认知也依赖于他和父母的关系。给予孩子爱、信任与理解,能帮助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进一步帮助孩子认识自我,树立价值观。

如何建立亲密关系?为何建立亲密关系能使你成为关心孩子、敏感且成功的父母?本章带领你了解从孩子出生到青春期各个阶段中,亲密的亲子关系是如何发展的,以及亲子关系是如何影响到孩子成功的。本章是本书的核心,其中的育儿理念会为你和孩子成功理解本书打下基础,所以非常重要。在后面的章节中你将更好地理解本章中提到的很多理念,加以运用则能够帮助你更进一步受益。

出生后第一年

孩子哪个阶段的发展对其成功的影响最大?

(a)出生后第一年;

(b)学龄前;

(c)5~10岁;

(d)青春期;

(e)以上所有。

你的选择可能是(e),以上所有。当然,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无论何时都对孩子的成功有所裨益。然而这个问题是,哪个阶段的影响最大?正确答案是(a),出生后第一年。原因是在这个阶段,看护人在孩子大脑发育过程中留下的印象最为持久。

信不信由你,出生后第一年,父母对孩子性格和情感发展的影响最为显著。宝宝的生活远远不只吃和睡,他们能学到很多其他的东西!在这期间,宝宝还会逐渐建立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这个阶段的想法也将影响他们将来的行为。

关系模式

在第4章我们会讲到,出生后第一年是一生中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一种被称为神经元的脑细胞,就像长长的“电线”,相互连接构成通路。这些通路接收信息,并将其传递到大脑中其他区域。宝宝出生时,脑中的许多通路还未形成。随着宝宝逐渐长大并开始感受世界,数以百万计的通路每天指挥大脑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储存。好的感受能将通路建得更好,更复杂更立体。这些通路和回路决定了宝宝的早期思维过程,也决定了他如何理解外部世界对他的照料。

让我们换种角度,将宝宝的大脑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文件柜,用来储存暗示和回应。当宝宝遇到某些状况时,例如“我哭了,就有人安慰”或是“我饿了,就有人来喂我”,他就会把这些情景像图片一样储存起来。熟悉了“哭了会被安慰”这个情景后,宝宝就已经对外部世界形成了一个大致的概念。这也是婴儿对自我和他人的最初印象。这些因果相关的场景,我们称之为关系模式,它成了宝宝的守则,即他逐渐对给定情形产生一定的预期。宝宝用来储存关系模式的“大脑图书馆”能使他明白,哪些回应是他希望或需要的。例如“我哭了,希望有人来安慰我”。这些模式为孩子的反应能力和人际关系打下基础。其中最重要的关系模式,是学会信任他人,这一点将对孩子的人际关系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简而言之,植根于婴幼儿期的好的关系模式,将会帮助孩子顺利成长。

对能力的培养

从前,父母大多只专注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让我们再回头想想文件柜的比喻,想象电脑是如何整理文件的。假设在最初的几年,你帮助孩子建立了同理心和体贴的“文件夹”,随后你帮他逐渐丰富文件夹中的内容。而最初没有建立或是建立了“错误文件夹”的孩子,难以体会人生中的各种经历,更不用说对这些经历善加利用了。

第一印象将持续下去

婴儿大脑中的早期关系模式是一些重要成人品质的最初形式,如信任、同理心、亲密关系以及自我意识。和把手印印在湿水泥上一样,早期留在宝宝大脑中的印象,将成为他童年和成年时期个人特质的一部分,同时也构成了宝宝对人生的第一印象。从积极响应的父母身上,宝宝能获得以下的最初印象:

●对需要帮助的人给予回应;

●安抚受到伤害的人;

●向他人寻求帮助;

●相信自己对自身和世界的理解;

●保持快乐的心态。

那么这些最初印象是怎样在今后的日子中逐渐发挥作用的?想象一群孩子正计划偷一辆自行车。有些孩子只能想到偷自行车来骑是多么有趣,所以觉得偷了也没什么。但在婴儿时期被照顾得很好、学会关心别人的孩子却会感到不自在。他会想到这辆自行车对别人而言是重要的财产,也能想象到如果是自己的车被偷了,那自己该会多难过。想到父母对他的爱和信任,他更是担心自己偷了车会让他们失望。这就是具备同理心和敏感的孩子。他能站在其他人的角度想问题,“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并能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在行动前就能意识到他的行为将会影响别人,所以他不会去偷自行车。

让我们再来想象另外一个困境:聚会上的一位少女发现,其他的小孩都开始成双结对地“亲热”起来。她并不想被迫随便和别人发生关系,所以十分困惑和害怕。不过,因为父母尊重并回应她的感受,也曾教导过她要相信自己的感觉,所以她并不需要以屈从于伙伴们的方式来获得满足感。正因为她相信并尊重自己的感受,所以她会拒绝伙伴们的邀请,打电话让父母来接自己回家。

青少年和成年人的破坏性举动,究其根源是缺乏同理心和敏感度。没有得到悉心照料的小孩,成年后对他人也是漠不关心的。在父母安慰的怀抱中学会感同身受的孩子,长大后是绝不会去参与校园枪杀案的。

让宝宝接受训练——不明智的投资

在婴幼儿早期,响应和敏感的育儿方式指的是什么?在下一部分我们会回答这个问题,并列举能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方法。不过首先请对一种较为疏离的育儿风格提高警惕,我们称之为“宝宝训练”。这种育儿方式是为了方便宝宝适应父母的生活。这些父母不希望宝宝“被宠坏”或是自己被“操控”,而是想控制住自己的孩子。他们很可能真心觉得训练宝宝是正确的,想用这种方式教孩子明白“真实的世界”。

有些育儿书和杂志支持这种育儿方式。这些作者和顾问信誓旦旦地告诉父母,可以并应该让宝宝晚上独自睡觉,就算这意味着让宝宝孤独地哭泣几个小时。父母还被告知,应该让宝宝遵守一个喂养时间表,两次吃奶之间间隔不少于三四个小时,就算宝宝饿了也应不予理睬。父母还试图让宝宝习惯在婴儿围栏里自己玩耍,对宝宝的哭泣听而不闻。最终,接受了训练的宝宝可能会成为这些顾问眼中的“好宝宝”(或者不如说是“方便的宝宝”更准确),父母也对这样的结果感到欣慰。虽然眼下这种通过强迫培养的独立宝宝看上去似乎还不错,但是长远来看损失是巨大的。因为接受这种训练的宝宝已经不会再试图让别人来满足自己的进食需要了。

宝宝的大脑记忆

你甚至意识不到,依照你与生俱来的育儿直觉照料宝宝的每一天,都会在宝宝的大脑中留下持久的印象。

被抛下在摇篮里独自哭泣的婴儿,最终将不再相信哭泣的价值。如果谁也没来安慰他,他就会认为再努力也是徒劳的。父母宁愿看着时间,或者照着育儿指南行动,却不去了解自己宝宝的独特需求。久而久之,父母也不再相信自己对宝宝哭泣的理解力和回应能力。宝宝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少了,很长时间接触不到来自他人的启发(在第8章我们会讨论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良好的沟通者)。

定时喂养和有规律的作息时间看起来似乎能使宝宝的生活更有条理。但实际上正相反。被训练的宝宝会认为生活是不可预见的。他的哭泣有时有人回应,有时没有;如果他饿了,有时有人喂他,有时没有。因为他不能预计照顾他的人会如何回应他,所以他能够建立的关系模式就很少了。仅有的关系模式却教他不信任这个世界,认为这个世界不理会自己的需求。这样一来,父母的育儿基础也会变得很差。让宝宝“哭个够”的育儿方式迫使妈妈违背自己想要保护、安慰、照料宝宝的天性。她变得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回应宝宝的能力。新手爸爸若是只注意让宝宝遵守时间表,就无法养成将别人的需要放在首位的成熟心态。想方设法和宝宝保持距离的父母面临着一定的风险,那就是在孩子的童年和青春期都无法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孩子的行为也会使他们感到迷惑。孩子长大后父母或许会试图弥补这种亲密关系,但此时重建关系比在孩子婴儿期时要困难得多。

建立信任和敏感印象的最佳时期是婴幼儿期,此时孩子刚开始对人生形成基本概念。这也是我们相关的育儿书籍,包括本书在内,着重探讨早期亲密育儿实践的理由。

亲密的神经化学

几个世纪以来,研究亲密心理的人推测,看护人与孩子之间的早期互动会在孩子发育期的大脑中留下持续的印象,这个过程被称为“铭记”。神经化学的新研究表明,看到妈妈的脸,会刺激宝宝的大脑产生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神经激素。这种脑激素能够使人产生幸福和快乐的感觉。于是宝宝开始将妈妈的脸和好的感觉联系在一起。

与看护人之间的互动也会促进大脑结构的健康发育。看护人和宝宝之间的互动会促进神经元突触的增长,以及大脑各个区域的连接。我们先前所说的关系模式在脑发育学科术语中被称为大脑图式。一旦这些模式被铭记,宝宝就可以频繁地调用脑中的图像,即大脑图式,即使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想到妈妈的脸也能获得安慰。

建立亲密联系的方法

了解了原理,接下来就是实践应用了。父母和孩子在婴幼儿期及成长过程中是如何建立亲密联系的?你可能知道基础教育的三个方面:读、写、算。在孩子学龄前父母都无须过多担心这些方面。然而建立亲密联系依赖于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即你对孩子的回应,这种行为早在孩子出生时就开始了。

回应是亲密育儿的首要原则。回应宝宝的需要能够帮助你和宝宝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而信任则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亲密联系的核心。回应并不意味着只对孩子说“好”。我们认为,父母应该合理地回应孩子的需求,适当地给予孩子关爱和支持,并且明白什么时候应该对孩子的要求说“不”。

父母和孩子开始接触的方式决定了他们将来的关系。特定的育儿实践——我们称之为亲密育儿法——建立了父母和孩子的早期亲密关系。亲密育儿法可以帮助你和孩子建立联系。请你尽可能完全地、不断地使用这些方法。每个家庭不同的情况,生活方式的差异,宝宝独特的个性,父母最近生活的不顺心,都会影响亲密育儿法的使用。由于个人身体状况不佳而需要接受治疗或其他困难,都有可能导致你无法按照亲密育儿法行动,没有关系,只需要牢记你的目的是与宝宝建立联系。亲密育儿不是死板的教条,其目的在于加强父母和宝宝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构成亲密育儿法的7个方面的内容,这些育儿方式能够帮助你和宝宝开始一段成功的经历。

亲密育儿七法

1.让分娩成为一种情感纽带

宝宝和父母早期的亲密关系,往往是由他们开始接触的方式决定的。婴儿出生后的几天到几周内是一个敏感期,在此期间,妈妈和宝宝需要彼此陪伴。这个时期的亲密接触,能使宝宝对妈妈亲近的天性以及妈妈关爱照顾宝宝的本能自然地融合为一体。在降生后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宝宝会进入一种安静而警觉的状态。他会睁大眼睛盯着别人的面孔,他那么脆弱,不设防,紧紧抓住爸爸妈妈的心。最初几周,当宝宝被妈妈紧紧抱在怀里的时候,妈妈对宝宝的哭泣、呜咽、肢体语言总能够迅速地给予回应。妈妈(还有爸爸)和宝宝从一开始就学习相互沟通。最初几周宝宝最需要妈妈的呵护,妈妈也渴望照顾宝宝,这时的亲密接触能帮助爸爸妈妈和宝宝迈好第一步。

建立联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对于分娩纽带这种情感的曲解,使人们误以为建立纽带发生在宝宝出生后的一个特定时刻,错过了就会失去唯一的机会。于是,因产后并发症而在孩子刚出生后就被迫分开接受治疗的母亲,可能会认为自己错过了与宝宝建立关系的关键时刻。事实并非如此。分娩时建立的情感纽带并不是母婴关系一劳永逸的万能胶。情感契合是发生在亲子生活中的一个持续过程。产后“情感联结的时刻”仅仅是为亲子关系建立了一个好的开端。

2.用母乳哺育你的宝宝

母乳喂养能够为宝宝提供充足的营养,使其免受疾病感染。母乳还富含能促进脑部发育的、无法通过人工合成的独特营养成分。除了这些神奇的好处,母乳喂养还能提高妈妈读懂宝宝暗示的能力。母乳喂养是妈妈读懂宝宝的饥饿暗示并及时回应的最理想方式。妈妈确信宝宝发出了饥饿和满足情感需要的吮吸暗示,宝宝也确信妈妈会快速做出哺育的回应。母乳喂养让母婴同时获得共同生活的良好开端。此外,作为情感纽带的附加环节,采用母乳喂养的妈妈的身体会产生泌乳素和催产素,让她感到平静和放松,从而激发母性本能。泌乳素可以看作是建立母婴关系的化学成分。

3.把宝宝“穿”在身上

宝宝在被忙碌的看护人抱着时,能学到很多东西。被抱着的宝宝很少哭闹,更多的时间里安静而警觉,而在这种状态下宝宝能够把注意力最大限度地放在周围环境上。把宝宝“穿”在身上指的是用婴儿背带或其他类似的东西把宝宝背在身上,不论父母做家务、散步、参加社交活动、在家还是出门,都能和宝宝在一起。背着宝宝是很方便的。而当宝宝贴近你时,你也能更多地了解他。与宝宝的亲近能够加深你们之间的敏感度和亲密度。

4.和宝宝一起睡

即便到了夜晚来临,全家准备就寝的时候,父母对宝宝的响应也不会结束。夜晚对于孩子来说是可怕的,而与父母分开睡则更会加重他们的紧张情绪。这种称为睡眠共享的育儿方式是指夜间让宝宝睡在父母触手可及的范围内。这样宝宝就会认为睡觉是舒适的,而不会感到害怕。与宝宝睡在一起,这样夜间当妈妈需要喂奶的时候,不必彻底醒来或是起身去安抚哭泣的宝宝。睡眠共享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许多采用睡眠共享的妈妈发现,自己这样能睡得更好一些。不管采用何种睡眠方式,只要父母和宝宝都睡得好,就是正确的。在白天忙于工作或因其他事务而不得不与宝宝分开的父母,会发现夜间睡眠共享能够帮助他们和宝宝再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5.宝宝的哭声是重要的语言

宝宝的哭声是一种信号。他哭泣是为了要和你沟通,而不是操控你。哭泣是宝宝与你沟通的唯一方式,而沟通是他的生存本能,同时也能使父母的育儿技巧得到提高。对宝宝哭泣的悉心回应能够建立信任。宝宝相信照顾他的人能理解他的信号并满足他的需求。回应宝宝的哭泣,也能让父母逐渐建立信心。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宝宝的语言,同时宝宝也能更好地与爸爸妈妈沟通。这就使得良好的亲子沟通更进一步了。

6.学会分辨育儿建议

对宝宝的需要和信号敏感的父母,对待其他育儿建议的态度更为谨慎。他们会避免采取死板或极端的育儿方式,例如遵守特定的育儿时间表或计划表,而忽视宝宝本身发出的信号。这些更为刻板的育儿方式会在你和宝宝之间制造隔阂,让你难以成为抚育自己独特宝宝的专家。亲密育儿法帮助你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而对宝宝的训练更多的是教你控制宝宝。

7.把握平衡与界限

对育儿投入过多精力的父母往往会忽略了自己及伴侣的需求。这种情况下父母的生活失去了平衡。迎来小生命的同时,让家庭秩序不受影响的秘诀就是把握平衡,以及建立适当界限。爸爸在此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爸爸承担一些育儿职责和家务劳动,妈妈才能有充足的时间照顾好自己,也才有更多时间和丈夫相处。保持平衡意味着你知道何时应该对宝宝说“不”。一个襁褓中的婴儿的需求必须得到满足,但对于幼儿的要求应学会分辨,不必一一满足。

亲密育儿法是一种方式,而不是一套准则。个人的身体状况或家庭的特殊情况可能导致你无法完全遵循亲密育儿法。但最重要的是你要对自己宝宝的需求保持开放的意识和心灵。这样做能使你拥有随机应变的智慧,最终找到对你和宝宝最好的育儿方式。你的孩子需要的只是你在能力范围内尽力做到最好。

实际上许多父母自然而然采用的育儿方式就是这样的。以上我们只是对这种育儿本能做了一个归纳说明。采纳这些建议能帮助父母和宝宝建立一个良好的开始,然而育儿因人而异,宝宝的需求也是独特而复杂的,因此很难找出一种唯一的育儿方式。亲密育儿法是育儿的方式而不是准则。如果把亲密育儿法看作准则而遵守它的每个步骤,你就势必不敢漏掉任何一步。但事实上你可以选择对你而言更适合、更轻松的某些方法。把我们的建议融入你自己的实践,找出最适合孩子和家人的独特育儿风格。无论如何,最重要的一点是与宝宝建立亲密关系。随着你和宝宝之间的联结愈发紧密,随时调整育儿方式,保留有效的,改进不实用的。最终你和宝宝一定能找到很多合适的方法,完善你们的关系,使彼此都从中受益。

幼儿时期:进一步发展亲密关系

1~3岁称为幼儿期。此时宝宝开始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幼儿具备了探索周边的能力——爬行、走路和攀爬,父母很可能穷于应付。但最初1年里体贴亲近的育儿方式,能让进入幼儿期的宝宝具备两个特质,而这两个特质能使父母帮助宝宝更顺畅地度过幼儿期。这两个特质就是信任和敏感。与父母联结紧密的幼儿已经有能力感受到这种亲密了。

幼儿的信任

信任能使你和幼儿的相处变得更容易。在孩子1~3岁时,父母的权威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认可你为他设定的界限,那么行使你的权威就自然容易得多。如果你们彼此联系紧密,孩子更容易接受你设定的界限,相信你的引导。与父母关系亲密的孩子相信父母能够满足他的需求,期望父母指导他的行为。彼此信任能让孩子自愿听从,而不是被迫服从你。

在幼儿期,孩子将在心中进一步建立对你的信任。你将逐渐对他的行为产生合理的期望。但你很难让孩子久坐久等,也无法阻止孩子拿起超市货架上的东西。将孩子置于难以应付的环境中,当他做错了事又对他发脾气,会对你们的关系造成伤害。通过跟孩子交谈、给孩子安排挑选橙子和苹果的任务,会让他在杂货店这类场合也能表现良好。由此你们之间的关系会更加亲密。当远方的祖父母来看望孩子时,不要急于强迫孩子表现出友好,他需要些时间来慢慢接近他感兴趣但不太熟悉的人。善解人意的父母能够想象并理解幼儿眼中的事物。

父母的敏感度

给孩子建立适当的界限对于与孩子联结紧密的父母来说是很轻松的。对孩子的了解,有助于父母在吵闹的幼儿期之初约束孩子。与孩子亲密的父母能读懂孩子的心思,知道孩子下一步的行动,因此能够在他惹上大麻烦之前及时阻止。这种能力对于规范幼儿行为是很重要的,因为促使幼儿探索并了解周边环境的冲动,往往也会导致他们陷入困境。在出生第一年中充分了解孩子性格特点的父母,此时更清楚干预孩子行为的最佳时机,以及何时该引导受挫的孩子走出困境。

与孩子亲近的父母明智地设定界限,同时创造便于孩子遵守界限的条件。举例来说,父母不允许宝宝爬上倾斜的楼梯,同时在楼梯处安装安全门,这样一来,在安全的环境下,孩子就能很自然地遵守这项规则。在家中做好安全防护,实际也是一种管教的手段,可以帮助孩子遵守既定的规范。当宝宝在家中探索时,你不需要随时冲上去拯救贵重物品,这样你与宝宝之间的关系才更容易维持。为保持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父母应该把家居环境改造得适应孩子的需要,跃跃欲试的2岁宝宝在探索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更多乐趣,免于受到斥责。

读懂身体语言

与父母亲近的儿童会非常容易理解父母的肢体语言,因此父母纠正或引导他们的行为是很容易的。

我只要给他使个眼神,他就停止胡闹了。

这样的孩子期待得到父母的指引和培养。当他看到父母的眼神时,他立刻就会试图“讨好”父母。温和地纠正是最好的方法。假若父母对孩子的错误举动发脾气,他可能会感到害怕和沮丧。柔和地让孩子避免麻烦,有助于建立你们之间的良好关系,你的微妙举动能使孩子明白你相信他会做得很好。

未能建立亲密关系的孩子的行为是很难改变的。如果在早期父母和孩子疏离、缺乏沟通,对宝宝的哭泣和需求不予回应的话,宝宝要不就哭得更大声(如果宝宝的脾气特别倔强),要不就放弃索求并退缩了。当以上两种宝宝成长为幼儿时,都很有可能变得难以管教。由于他从父母那里得不到所需要的,所以会变得易怒,攻击性强,或者表现得很固执。如果抱怨“这个孩子就是不听话”,使用恐吓、惩罚,以及其他所有想得到的伎俩强迫孩子屈从,那么被所有这些负面情绪包围的孩子,能做的就只有保护自己了。他永远不会明白怎样做才是父母所希望的,也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父母也不愿意与这样的孩子待在一起,久而久之,家庭将分崩离析。对于父母而言,所谓的“管教”变成了想方设法控制孩子,而不是一种建立良好关系的方法。

拥有亲密关系的幼儿希望父母也开心。父母感到和这样的孩子在一起十分开心自在,能够把孩子的需求和愿望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如果你花很多时间和幼儿在一起,玩耍也好,做家务也好,亲子关系都会变得更加稳定。

愿意与人亲近

许多个夜晚,当看着2岁的孩子一步步往自己身边依偎的时候,我们意识到即便他还这么小,却已经具备了一项终身受益的本领,那便是感受亲近的能力。经常被抱在怀里呵护的幼儿会觉得被人抱着是舒服自在的。孩子在伤心或烦恼的时候会寻求和他人接触的机会,而使用亲密育儿法的父母乐意与孩子亲近。父母明白,幼儿的内心有的时候仍然像婴儿一样脆弱,需要爸爸的膝盖和妈妈的怀抱。

幼儿的攻击行为

同龄幼儿之间通常很难相处。即使是亲密育儿法抚育的幼儿可能也难以容忍另外一个2岁小孩。一旦为了些小事吵了起来,孩子失控后便会攻击玩伴。而亲密育儿的家庭处理这类的攻击行为易如反掌。首先,这些父母会时刻关注着孩子们玩耍,当发现有争吵发生,便能迅速地介入调解,并尊重孩子双方的需求。父母不会强求孩子分享一件心爱的礼物,然而他们会教孩子用简单的话对玩伴提出建议,协商解决自己的矛盾。其次,与其惩罚孩子的攻击行为,亲密的父母则会给孩子一个提醒:“我们不打架,只拥抱。”冲突成为教育的机会。孩子从中能够学到两件事:一是爸爸妈妈不能接受打人的行为;二是和别人发生矛盾时有比暴力更好的解决办法。

善于表达的小孩

由于与看护人度过了很多无拘无束的时光,因此亲密育儿法养育的幼儿乐于表达自己。我在诊室给幼儿会诊时,这样的孩子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第一印象。即使在等待妈妈给出如何行动的暗示时,他们的脸上总忍不住流露出“我对你很感兴趣”的表情。

从人群中你一眼就能分辨出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目光总是在与别人交流,而不是恍惚的。他们寻找着他人的目光,明白身边活生生的人比电视或电脑上的内容要吸引人得多。他们情绪放松,但却精力充沛。他们不拒绝拥抱和亲近。而且他们与你交流起来很得体,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会喋喋不休。即使是有点害羞而倾向于跟着爸爸妈妈,他们也不会紧抓着父母不放,不会担心没有人关注自己。

这样的孩子善于表达的原因之一,是父母耐心聆听,并用清楚简明的语言回应他们。当孩子试图说话的时候,他们就会放下手边的事专心听。他们用心观察孩子的神情,确认孩子听懂了自己的话,必要的时候把复杂的谈话重复说给孩子听。

有些父母抱怨,孩子能说的话还十分有限,很难明白他们到底要什么。我们建议父母通过孩子的眼神来分辨他的情绪。从孩子的表情中确实能够隐约读出他的需求。孩子对你表达的意思是明白无误的,而他的表情往往比语气更为诚恳。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眼睛以及他“袒露的灵魂”上,你会瞬间理解他颠倒不清的儿语。耐心倾听肢体语言也能教会孩子该如何聆听别人。

建立精神联结

亲密幼儿良好的行为举止始于一项神经生物学原理,一般将其称为“人的永恒性”(客体恒常性)。在孩子1岁前,他视线以外的就等同于不存在。婴儿还没有足够的变通能力,当亲切的看护人从视野中消失时,他就会认为看护人已经“消失”了。在1岁左右,宝宝才能渐渐明白物体和人是永恒的。此时即使照顾他们的人不在身边,宝宝也能在脑海中勾勒出看护人的形象。喜爱的看护人的精神映像让他们有安全感。这也是捉迷藏这个游戏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即使从看护人身边爬开去探索感知周边的环境,幼儿也能在脑海中铭记看护人的形象。亲密幼儿脑中的看护人形象更加可靠。当儿童确信父母的反应是可以预知时,他们就能更安心地、大胆地独立进行探索。幼儿心中父母的形象能起到鼓励的作用,使他们感到安全。有一天你会看到孩子用你的口气对玩具小动物或娃娃说话,那时你就能明白在孩子的心目中你是什么形象了。

3~5岁:亲密的学龄前儿童

亲密的孩子会踏踏实实地进入这个时期。他拥有长达3年建立的关系模式,以帮助他树立对自我的认识。他如今有一套准则——一套行事原则——构成了他对世界的见解。现在他拥有信任和同理心,乐意拥抱和被拥抱,并且有足够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受。

学龄前儿童能够内化父母的教导和价值观。自孩子学步开始,父母的言行就开始发挥影响了。内化使规范孩子的行为变得更容易。你可能次次都需要告诫一个2岁孩子不能打小狗。但孩子3岁时便已把这件事情记下来了,当小狗缠着他要吃的时,他就会记起不能打小狗的规矩。亲密育儿法养育的儿童更容易内化父母的价值观和教导,因为他们重视并十分信任父母。

所以要再三确认你传递给孩子的价值观是你希望他们吸取的。你做出的榜样要比你说的话更有说服力。比如说,每当大一点的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总是忙着照顾更小的宝宝而让他等待,次数多了他就会误以为在你心中小宝宝比他更重要。如果你每天专门抽出时间和他在一起,请其他人照顾他的弟弟妹妹,他就会明白你是关心他、愿意和他相处的。

分享情绪

学龄前儿童能注意到父母的悲喜,并报以同样的回应。有一天玛莎的心情很差(因为我跟她开玩笑说“小孩太多了”),3岁大的马特(马修的昵称)关心地将手放在妈妈的肩膀上说:“妈妈,你难过,我也难过。”

在学龄前这段时间,孩子同理心和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得到发展,不过这也意味着亲密育儿法养育的孩子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家人生病、搬家、父母离婚,或失去一个朋友,都容易使孩子感到沮丧。尽管大多数时候和孩子相处更加容易,但有的时候他们比不太亲密的孩子更加耗费父母的心力。这也是热心孩子和冷漠孩子之间的区别。

每个大家庭都会面临情感的挣扎,我们也有所体会。有一天,3岁半的马修问玛莎:“我让你开心吗?”孩子希望讨父母喜欢,因此当父母不满意的时候他自然会感到焦虑,这说明他很敏感。

孩子和他们信任的看护人之间的敏感,不意味着你需要藏起不好的情绪,即使不开心的时候也对孩子摆出一张笑脸是不合适的(孩子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你应该做的是,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承认并解释你的情绪。之所以这样做,除了要和孩子建立联结外,也是让父母能更多地了解自己。当你需要对孩子解释为何发怒或伤心(“奶奶病得很重”)时,首先应该对自己说一遍,尝试用孩子的耳朵去听。要诚实地叙述,避免夸大事实。

外部影响

最初2年,孩子的大部分世界观都来自于主要看护人,通常是父母。但在3~5岁期间,不论好坏,孩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受到的影响更多。你可能会发现,孩子在晚餐时谈得最多的人不是学前班老师,而是班上出丑的同学。当其他孩子做出与自己的准则相违背的事情时,敏感会使他感到很困扰。当孩子对外部世界中难以理解的人和事表示困惑时,你应当认真听他倾诉,加强你们之间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孩子对待人生的态度是理想化的,我们觉得这是好事情。如果不了解他的理想,那你就根本不知道你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作为父母,你应该支持孩子的理想,并且帮助他在一个不那么理想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道路。

相对来说,这样的孩子没那么有攻击性。他们有可能还是会推搡别人,但次数较少,也不会特别愤怒。由于他们的需求和愿望都能够得到尊重,所以也不会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的意愿。当为了抢玩具而发生争吵时,这类孩子往往能提出一些解决方法,而其他孩子却很可能拳脚相向。如果你尊重孩子的感受,教他学会用语言表达情绪而非单纯地发泄,那就相当于教会了他和玩伴建立联结的能力,那么孩子即使面对让人头疼的玩伴也能游刃有余了。

5~10岁: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结

升入小学的孩子开始关注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例如:什么是重要的?我应该相信谁?哪些榜样值得学习?这期间,来自同龄人的影响也随之增加,孩子会接触到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待人接物方式。和各种各样的人接触对孩子来说是喜忧参半的。一方面,孩子此时能够积累丰富的经验,为他们迎接将来的人生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如果孩子与家人的关系缺乏足够坚固的基础,这段时期很容易使孩子困惑,甚至误入歧途。

亲密育儿法养育的孩子会带着一些得力的“法宝”过渡到这一阶段:

●信任他人的能力

●关心他人的能力

●敏感地分辨对与错

这些是这类孩子身上的优点,实际也是这类孩子的本质——敏感和信任。

早期的同理心

进入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另一项长处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事物,由此他能够预知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造成什么影响。他的道德感正在建立,而他首先要学会的是关心他人。由于他的感受得到了父母的理解,所以能够理解其他孩子的感受,因此他能够想象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看到一些小孩言行刻薄,他会觉得不安。不论受害者是自己还是其他人,残忍和取笑都是幼儿难以容忍的行为。他们或许不知道当同龄人之间发生嘲弄行为时该怎么做,而你能够帮助他们应对这种艰难的处境。这时父母应该花更多时间倾听孩子,并给出建议。关系亲密的父母和孩子应该共同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能仅仅由父母发号施令。

合理的负疚感

进入童年中期时,孩子已经有了一套内在的行为准则,当他违背准则的时候内心会产生负疚感。也就是说,他对自己行为的对错是能察觉的。如果孩子说了谎,那么在澄清谎言之前他都会感到不安。若是违背了家人教给的价值观反其道而行之,在酿成大错之前他也会迷途知返。对小孩的感受敏感的父母,早已教会了孩子听从内心的声音,从而明辨是非。

缺少亲密联结的孩子就不同了,他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信任、敏感和关怀。他的内心中并未建立是非观念,缺少内在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无从期待他身边人的行为。他的价值观随着冲动、心血来潮的念头或最近交往的朋友而改变。他的道德感像棉花糖一样绵软无力。严重缺乏与人联结的孩子,很可能毫无悔恨感,也不认为他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什么影响。缺乏亲密联结的孩子一旦违背了家人期望的价值观,就很难回到正轨,因为从一开始他就没有踏上正途。

俗话说的“从娃娃抓起”是有其神经生物学基础的。婴儿期接触到的关系模式形成了大脑沟回。家庭营造的情感氛围也是如此植根于儿童的大脑的。亲密的父母通过帮助孩子理解家庭和道德规范的本源来引导孩子。这份体贴令小孩感到对自己的人生和命运有掌控权。亲密的父母相信孩子能做出明智的决定,当孩子面临困难挑战的时候自己也能够帮助他,一同想出解决办法。相反,与孩子有隔阂的父母,强迫孩子遵守家规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严惩,这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无力感,认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是毫无意义的。不论是在儿童时期还是成年后,这些孩子很难做出合乎道德的选择。

公平规则

“这不公平”是儿童最常见的抱怨。然而亲密育儿法养育的孩子有强烈的公平观,明白规则的必要性;缺乏亲密联结的孩子对规则不感兴趣。“不公平”对缺乏亲密联结的孩子意味着“对我不公平”。这也是当今世界普遍的症候,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得独占鳌头,否则便一文不值。

道德素养

亲密育儿法养育的孩子把父母当作榜样,恪守能给他人和自己都带来好处的道德观。缺乏亲密联结的孩子则不同。因为他从根本上没有打好坚实的道德基础,所以只会选择更轻松的价值观,或者是能让他在同龄人中受欢迎的行事方法。他将会成为随之而来的不良影响的受害者。

西尔斯成功育儿法

在本章中,我们分享了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基本方法。我们把这种育儿方式称为“亲密育儿法”,即西尔斯成功育儿法。“亲密育儿法”会对小孩的成长起到非常积极的影响,它也是一种和你的孩子建立联结的方式,这种联结使亲子关系更为自然和充满乐趣。你会看到孩子将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受益,例如健康、自尊心、和父母愉快相处以及自律。你越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就越信任你,因此你对孩子行为的引导和纠正就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这种默契将贯穿孩子的婴儿期直到整个青春期。

那么到底亲密育儿法如何才能发挥效用?以下是亲密育儿法建议的你和孩子自婴儿期开始建立联结的一些具体方法:

亲密育儿是一种了解孩子的练习

接受亲密育儿法的宝宝与你度过了许多亲密的时光,使你培养出了对孩子的第六感。妈妈、爸爸,还有其他看护人,能够读懂宝宝的肢体语言,通过不断的尝试和纠正,学会了如何正确回应宝宝,创造一切条件让宝宝发挥最大的潜能。父母和看护人也学会了何时应该说“不”,能够找准时机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他们知道宝宝在想什么,这种能力随着宝宝的成长和日渐独立而显得越来越重要。这种能够读懂孩子心思的能力是亲密育儿中最重要的一环。你所做的其他任何让孩子顺利成长的努力,都基于你对孩子独特个性的充分了解。

亲密育儿让孩子更容易遵守规则

与孩子建立的联结,使父母在孩子长大一些后还能够从孩子的角度思考,从而不难知道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心想法。他们始终提前替孩子着想,引导和规范孩子好的行为,而不总是等到孩子做错了事才去纠正。采用亲密育儿法的父母和孩子建立了好的关系,所以很少需要找到某种“对的方法”去管控孩子的行为。亲密育儿法养育的孩子通常表现良好,很少做错事,这是因为父母让他们明白:父母期待他们好的行为,他们是安全的、被爱的、珍贵的。

亲密育儿基于互相信任

当父母读懂宝宝的暗示,并敏感地满足他的需求时,他就会对父母产生信任。当父母不断地回应宝宝的信号时,父母也渐渐相信自己能读懂宝宝的暗示(至少大多数时候如此),并逐渐知道该如何正确地做出回应。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这种信任是很重要的。当孩子对来自周围人的关怀产生信任时,信任就会根植于孩子的内心,孩子眼中的世界就是温暖和值得信任的。这听起来可能过于理想化,但我们相信,个人需求能够得到回应,是人生满足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较为疏远、较少回应的育儿方式不能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父母担心宠坏孩子,或是为了不让孩子操控自己,就不去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需求。想要完全掌握控制权的父母把信任看作是单向的:孩子应该相信父母的经验。但这样成长的孩子不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许多父母相信,依赖于设定规则和程序的育儿方式更好、更方便,但承诺能让宝宝安睡一整晚且“不难伺候”的育儿法,采用的是类似于“让宝宝哭个够”的伎俩,会使父母漠视孩子的需求,最终导致对孩子的渴求不敏感。当父母对孩子的哭泣充耳不闻,或者试图让孩子盲目遵守设定的规则时,那么亲子关系已经岌岌可危了。宝宝可能变成了“好孩子”,至少是“方便的孩子”,因为他已经放弃了与人沟通。大一些的孩子可能能够遵守规则,但也仅止于此,他们不会从中受益。父母和孩子最终不再信任彼此,也不相信自己。

我曾经听说过中国竹子的故事。竹子在播种后很多年里,看上去都是幼芽的状态。但在这些年里,种子在地下扎根很深。到了第五年,竹子能长到一层楼高。为什么它能长得这么好?因为深埋于地下的根为它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我们相信,通往成功的道路是从早期亲密育儿开始的。然而,无论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都不应该承担所有的功劳或者过错。在资源和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你的努力抚育孩子。其他的就交给孩子吧。父母在童年早期的行为和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之间不存在完全的、百分之百的关联,但在我们30年间的儿科诊疗中,发现接受亲密育儿法培养的小孩大都成长得很不错。

科学依据:亲密育儿法养育的儿童更容易成功

针对亲子联结的研究——旨在寻找早期亲子关系质量与孩子后来的行为之间的联系——是目前心理学领域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心理学家把参与研究的婴儿和儿童分为两组:亲密联结组和缺乏联结组。在对这两组儿童进行长时间的比较之后得出如下的研究结果。

以下总结说明了研究结果中关于建立早期联结的重要性:

亲密联结的孩子和同伴相处得更好

研究人员对婴儿期联结的程度与学龄前期儿童和同伴之间的玩耍进行研究,分析两者的关系。他们发现,亲密联结的学龄前儿童能玩在一起,而和缺乏联结的孩子相处则不太融洽。研究人员发现,缺乏联结的孩子对社交活动缺少信心,在玩耍中较容易表现出攻击性。他们还发现,亲密联结的学龄前儿童更灵活,“招架得住”攻击性强的孩子。这项研究表明,因为亲密联结的小孩将婴儿期养成的敏感天性运用在和玩伴的关系中,所以他们和其他孩子相处得更好。

亲密联结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更好的伴侣

真爱的关系,在心理学术语中常被称为“心意相通”。一项研究表明,亲密联结的孩子长大后拥有高质量的伴侣关系,研究人员将此归因于亲密联结中产生的敏感和共鸣。明白另一半的感受并和其携手共度,敏感地倾听恋人的需求,激发伴侣表现出最好的一面,这些都是建立更为亲密的恋爱关系的要素。研究人员还发现,婴儿期缺乏亲密联结的成年人若与拥有亲密联结经历的成年人建立恋爱关系,就能够克服他不理想的经历所造成的影响。

研究人员认为,成年期爱的能力,是从主要看护人(通常是母亲)和宝宝之间稳定的情感纽带中产生的。许多研究表明,冷漠疏远的育儿方式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差。一项对100位成年女性的调查表明,缺乏亲密联结的女性难以从恋爱关系中获得愉悦。她们的离婚率要比亲密联结的女性高出一倍,而且更难以维持一段稳定的关系。亲密联结的女性有相互依赖的品质,她们知道如何同时依赖自己和他人。另一项针对154名平均年龄为19岁女性的调查表明,亲密联结的女性成年后更容易发展出良好的自尊心和人际信任,在亲密关系和人际交往中感觉自在,在恋爱关系中更是如此。

亲密联结的孩子是适应性良好的学生

研究表明,和父母联结紧密的儿童,通常和老师的关系也很好。这和亲密育儿法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明显的,孩子从家人那里获得了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并将其运用到朋友关系、师生关系或与其他任何重要的人的关系中。一项对408名主流大学大一新生的研究表明,和父母关系亲密的学生(如联结紧密的孩子)能很快适应大学生活。最出色学生的父母对孩子投入最多,对孩子的要求也高,他们积极响应孩子的暗示和需求。

亲密联结的孩子适应性更强

研究表明,早期育儿和孩子渡过难关的能力之间有着奇妙的关联。具体来说,研究发现,即使成长环境十分艰难,只要有至少一个人在孩子的童年与他建立亲密关系并陪伴他的成长,孩子成年后的成功就有了核心保障。即使开头不甚理想,但如果儿童在婴儿期和至少一位看护人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他便更有可能获得成功。更容易从打击中恢复的孩子,是早期敏感育儿的成果,这样的孩子多数高度重视他们的父母。研究人员还发现,家庭中一位正面的男性形象的影响更有助于高危儿童的成功。研究人员认为,从打击中恢复的能力是亲密联结孩子的一种内在品质。心理学家也注意到在逆境中获得成功的孩子非常善于从周围环境中获取他们需要的资源。这些孩子尤其擅长和重要的人建立紧密联结,例如他们的老师。

亲密联结的孩子举止更得体

一项研究对400名幼儿园的5岁孩子进行追踪调查,在36年后对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进行了回访。这项纵向研究的结果体现了被研究人群5岁时所接受的育儿方式和41岁时的社交能力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父母热情慈爱的孩子成人后更有可能拥有成功的人际关系。研究表明,缺乏联结的男性更有可能认为他们的母亲控制欲强。父母对孩子的控制程度似乎对男性的心理健康影响比女性要大。父母控制欲越强,儿子成年后的心理健康就越差。在恐惧中成长的孩子对自己的评价较为负面。这项研究还表明,成年女性更容易从早期童年阴影中恢复,只要她们在成年期重建了亲密关系,就能重塑心理健康。科研人员对于这种性别差异的解释是,成年女性倾向于选择提供稳定关系的伴侣,而成年男性(尤其是缺乏安全感的)通常选择伴侣的标准较为肤浅,例如依据长相。缺乏联结的婴儿进入童年期和青春期后,比较可能有反社会的行为,麻烦不断。亲密联结的孩子更尊重权威,对他人感受更敏感,不像缺乏联结的孩子那样意气用事。

亲密联结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亲密的父母

有多于18项的研究表明,父母在婴儿时期的亲密联结和他们与自己的孩子的亲密程度之间存在明确的关联。早期的亲密是最好的长期投资。一项对100位成年女性的研究表明,成长在最为亲密的家庭中的女性在社交场合中更自信,面对压力时比缺乏亲密联结的女性更坚强。她们更擅长与他人建立温情的情感纽带以及信任他人。她们相较缺乏亲密联结的人也更为独立和富有同情心,缺乏亲密联结的人则较为冷漠和孤僻。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早期的亲密模式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并不随时间流逝而有所改变(然而,研究人员也提到,早期亲密关系并不能确保孩子的心理健康)。

亲密联结的孩子更有可能成长为亲密的成人

最近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亲密的婴儿较容易成长为亲密的成人。然而研究人员也提醒我们,即使在婴儿期采用亲密育儿法,也不能确保孩子顺利成长。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在婴幼儿期建立亲密关系,使孩子有能力建立其他的亲密关系。然而是否将这种能力诉诸行动,是否能随之成长为亲密的成人,则受到成长每个阶段中建立的亲密关系质量的影响。实际上,亲密育儿法并非结束于婴儿期,而是以另外的形式贯穿每个阶段的亲子关系中。

将亲密育儿法看作是保护孩子安然渡过难关的疫苗。亲密育儿能够帮助孩子成为更坚韧的人,能够从打击中迅速恢复,甚至变得更强大。就像其他疫苗一样,时常给亲密关系加把劲,让亲密关系更持久。

总而言之,这些研究成果似乎都指向同一个结论:早期亲密关系是孩子未来关系的蓝图。尽管两者之间的联系不是完美的,但在成长中建立了亲密关系的孩子更容易保持这种亲密却是不争的事实。

通向成功之路

当我们谈论成功的小孩时,不意味着孩子要成就轰轰烈烈的伟业。人生真正的成功不等同于从常春藤名校毕业,或是6位数的收入,甚至不代表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我们所指的成功,是心理健康和其他一些无形的品质:拥有愉快健康的人际关系,有自尊,对人生感到幸福和满足。从建立分娩纽带和睡眠共享,到对更深层次的原则的理解和精神层面,似乎有些过于跳跃。不过我们确实发现,亲密育儿法将促成童年期的一些品质,而这些品质的积累将使孩子通向真正的成功。

1.关心他人的小孩

亲密育儿法抚养的小孩表现出对他人的同理心。他们(全心全意地)关心别人。从出生开始,这些孩子就不断接受来自他人的关怀。总有人照顾和关爱他们。关心、给予、倾听和回应需求成为了家庭的准则,也成为孩子的内在品质。被关怀的孩子学会如何给予他人关怀。因为这些孩子得到了细心的抚育,他们也学会了敏感察知他人的需求。当朋友受伤时,这些孩子会理解朋友的处境并第一时间提供帮助。

对不成功的小孩的研究表明,他们对人漠不关心。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毫无悔恨之意,也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们丝毫没有同情心。通常这些人在童年时期都有被虐待或被忽视的经历。因为缺乏来自他人的关心,所以他们不知道如何关心别人。

亲密育儿法抚育的儿童在行动前会先考虑他人的感受。他们在意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人。他们存在一定的负疚感,做错事会使他们内心不安,正确的行为也会使他们感觉良好。亲密育儿法抚育的小孩会关心他人。

2.有同情心的小孩

亲密育儿法抚育的孩子长大后有很强的是非观念。当是非观念受到动摇时,他们能敏锐地察觉并会努力重建其内心。我对这样的孩子在游戏小组中的表现进行了观察。在婴儿期只会“索取”的孩子变得善于给予。他们是出于自愿的分享,这在许多孩子身上都不常见。他们关心伙伴的需求和权益,而他们这样做是学习了父母为他们树立的好榜样。

亲密育儿法培养的孩子对家人和朋友的情绪极为敏感。当你压力大时,他们也同样能感受到你的压力,并且你能从他们的行为中看出端倪。他们长大一些后,这种敏感成为宝贵的财富。当你感觉很糟时,孩子会拼尽全力让你开心。我曾亲身经历过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家庭的孩子安慰心情不好的父母:“别哭了妈妈,我会帮助你的”或是“没关系,爸爸,我爱你”。敏感的3岁孩子对你的同情和抚慰是亲密育儿最美好的回报之一。没有任何一位成人朋友安慰的话语能与敏感孩子不加修饰的心里话相比。

在采用亲密育儿法的家庭中,并非只有小孩们变得更加富有同情心。当你采用敏感的育儿方式时,你会发现你对人对事的敏感也上升了一个层次。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从孩子的角度看事物,把孩子的需求放在首位,也会影响你对待伴侣、朋友、工作以及社会的态度(更多关于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内容详见第6章)。

3.善于沟通的小孩

从很早开始,亲密育儿法培养的孩子会因其试图沟通而得到奖励。那么他们成为沟通高手又有什么奇怪的呢?他们的沟通技巧超越了语言。因为他们长时间被抱着,与照顾他们的人进行长时间面对面的接触,他们就明白了如何进行合适的眼神接触以及如何读懂肢体语言。因为有人倾听,因此他们毫不犹豫地分享感受和观点。这些沟通技巧对他们今后在人际关系和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儿媳抚育孙子的情景,使我意识到当初我抚育我的儿子(她的丈夫)时做得不对的地方。我因为害怕宠坏他而总是让他哭。他渐渐地不再以哭声吸引我的注意了。结果,他在成人时期试图和人沟通时遇到了不少困难。

4.亲密的小孩

亲密育儿法培养的小孩不惧怕亲密举动。与父母关系亲密的儿童喜欢接近别人,因为这些“膏药宝宝”发育最快的几个月都是在妈妈的怀抱中亲密度过的。与其亲近其他事物,这些孩子更愿意与人建立纽带。即使在如今科技高度发达的世界,他们也更愿意亲自和他人接触。

心理医生告诉我们,童年时期缺乏父母回应的患者并不在少数,帮助患者学习如何接近其他人是治疗的重点。他们给予患者无条件的尊重和支持——换句话说,即重新“抚育”他们。相反地,父母如果对孩子的需求适当回应,孩子长大后就可以出色地应对人际关系。与人建立联结是他们的常识。亲密育儿法抚育的婴儿更容易成长为拥有深厚友谊的儿童和拥有亲密伴侣的成年人。这样的儿童知道如何爱与被爱。

5.谨慎体贴的小孩

亲密育儿法抚育的小孩不爱惹事。他们更了解自己的能力范围,不需要挑战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用父母的话说,他们很少干“傻事”!这些孩子牢记看护人告诉他们什么事可以做、应该做和不该做。因为他们尊重、重视看护人,这些观念有助于他们控制孩子气的冲动。即使是性格较冲动的孩子,如果和主要看护人的关系十分亲密,也比较不容易惹上麻烦。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有可能是亲密的孩子没有愤怒的情绪。愤怒更容易导致冲动的行为。愤怒常常会席卷孩子弱小的理智,让他一头栽入困境。

6.自信的小孩

英文中“自信”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信任的”。若父母回应孩子的需求,那么当孩子长大后,信任就如同被刻在骨子里一样。从和父母的关系中,孩子学到了信任他人是安全的,他们的需求一定会得到满足。对看护人的信任转化成为对自己的信任,也就是自信。

曾经我感觉他永远不会离开我的臂弯,但自从2岁后,他总是说:“自己做。”我知道这句话让很多母亲害怕(因为让孩子去做哪怕最简单的事都要多花5倍的时间),但对我来说,黏人的孩子说出这句话,让我十分开心。现在乔纳森对尝试自己做事着了迷,很快他就不再提出他婴儿期的许多要求了,比如说到哪里都要我抱,或是怎么也不肯从我的腿上下来。必须承认,有时候我还很怀念他事事都需要我的那段时光。但现在,当我需要重温那段时光的时候,我只需要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他一定会停下手头的事情陪伴我。毋庸置疑,看到他渐渐长成一个快乐、有爱、自信的小孩,我感到非常骄傲,尤其当我意识到他是自己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所做的只是在他需要支持的时候毫无保留地支持他。

7.惹人喜爱的小孩

亲密育儿法抚育的孩子和父母的肢体交流也十分亲密,这得归功于把宝宝背在身上、母乳喂养,以及和宝宝一起睡的实践。这些小孩对彼此触碰感到自在。在青少年时期,他们也会时不时地和父母来个爱的拥抱。他们明白怎样与人适当地接触,在需要友情和心灵交流的时候,他们不太可能会错误地寻求性关系来取而代之。给予他人一个关心的碰触,例如同情地把手放在别人的肩上,热情地握手,或是兴高采烈地击掌,都能强化社会关系。

8.自信的父母

除了以上有关孩子的7个方面,亲密育儿法还能给父母带来一个重要的好处。善于联结、回应的父母也会对自己的育儿技巧产生信心,同时还能将他们育儿的实践融入自己的生活方式中,来适应孩子不断变化的需求。在进行儿童保健检查时,我常常问父母:“你的育儿方式有效吗?”我会建议父母定期检视育儿方法,理出行之有效的,去掉不再适用的。在某个阶段适用的方法,或许在另一个阶段不再可行。例如,有些宝宝刚开始时和父母一起睡得比较好,但渐渐睡得不安稳了,这时就有必要改变睡眠方式。其他宝宝刚开始时可能习惯自己睡,但过几个月后就挪到了父母的床上。自信的父母把自己和宝宝的反应,视作评估育儿方式的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