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处事之要
做事可以考验一个人的恒心毅力,
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胆识器度,
可以印证一个人的修养有无,
所以,做人最要紧的就是处事的态度。
处事之要
做事可以考验一个人的恒心毅力,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胆识气度,可以印证一个人的修养有无,所以,做人最要紧的就是处事的态度。关于“处事之要”,有四点说明:
第一,处事不以易而疏忽
语云:“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很多时候,由于我们做起事来觉得很顺畅、很容易,就掉以轻心,就疏忽大意,结果酿成大祸。阿里山小火车出轨,就是因为角栓塞没开,这么一个致命的开关把手,只在一提一压之间,简单容易,却因为一时疏忽而造成多少家庭天人永隔的悲剧。所以再小的事情,我们都应该谨慎从事,用心把它做好,以免造成遗憾。
第二,处事不以难而退却
一般人做事,遇到了困难就生起退却之心,其实成功与失败往往就在于能否坚持最后5分钟。所以我们做事,要有冒险犯难的精神,尤其愈是艰难的事情,愈有挑战性,愈能激发我们的潜能,愈需要有人去做。因此做事不问难易,只要于人有益,我们就应该勇敢地克服困难,只要不怕挫折,一而再、再而三,终能完成。
第三,处事不以久而懈怠
年轻人立志,往往“初发心容易,恒常心难持”,因此不管从事任何事情,可能要经年累月,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成果。有的人因为不耐烦,半途而废,以致前功尽弃。其实做事哪能样样立竿见影,像过去读书人,必须经得起十载寒窗,才能一举成名;又如古代中国人酿酱瓜、酱菜,闷在坛子里,愈久就愈香。所以,现在年轻人要想成功立业,不能求速成,要耐烦、耐久,经久而不懈怠,才能久炼成钢。
第四,处事不以逆而愤怒
与人共事,难免会有意见相左的时候,不能因为别人与我的看法、做事风格不同,就生气而分道扬镳。有时父母师长也会从旁给我们一些做人处事上的建议、开导,我们要虚心接受,不要觉得他们是在干涉我、指责我,因此而愤怒不平,甚至率性地丢下不管,不肯承担,如此终将一事无成。所以我们做人处事,不能以逆而愤怒,这是处世之大忌。
处事的要点其实有很多,不过只要我们能记住以上四点,也算得到了处事的三昧。
处世四智
在一个人一生中,倒不一定要凭恃有多少财富或者多少能力,才算成功。最重要的是,要看他人及历史所给予他的道德评价。古人说:“善养生者,当以德性为主。”儒家也说:“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以此作为人生成熟阶段的道德境界。因此“德性之美”是每一个人所需,以下有四点看法:
第一,要有丰富的学识
学才能有所识。一个人没有教育、学识,在这竞争力强的社会做人、处世,都难以立足,对人生境界的提升开展,也会受到限制。但是有了学问,却只是一知半解,这也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丰富的学识,对各行各业都有所涉猎,略知一二,才不致孤陋寡闻。因此,丰富的学识,是我们人生追求的德性之美。
第二,要有正当的工作
佛教八正道中,“正命”指的是以正当的职业,谋取生活所需。一个人必须要有正当的工作,才能获得安定生活的保障。正当的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举凡公务人员、农民耕作、工厂营运,哪怕是清道夫,只要务实,也是会受人尊敬与肯定的。
第三,要有风趣的生活
一个人不能太呆板,要懂得制造一点风趣的生活。例如家庭里,夫妻、老少、儿女之间,因为你的风趣,会增加欢乐气氛;团体同侪里,因为你的风趣,人际关系会更和谐。风趣,能让生活和合无争,沟通时减少障碍;风趣,会让妻子体贴丈夫的辛劳,丈夫体贴妻子的辛苦,子女感恩父母的开明教育,学生感谢师长的通情达理,消除彼此的计较分别,消除烦恼的纠葛。因此,风趣的生活,比物质的生活更重要。
第四,要有诚实的修行
每一个人信仰宗教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只想得到一点知识义理,而是要修行实践。憨山大师说:“学道容易悟道难,不下功夫总是闲;能信不行空费力,空谈论说也徒然。”你有信仰,却不肯去实践,就像学游泳的人,不下水,永远享受不到戏水之乐。因此我们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信仰,要诚实修行,不能虚妄。
有德之人,能益己利世,能如深谷幽兰,散发清香在人间,不亦美矣!
相处准则
人在世间生活,每天都要与家人、邻居、朋友、同事等许多人往来相处。人际关系处得好,不但生活愉快,做起事来也会格外的称心如意。所以,做人要懂得人我相处之道,要把握好相处的准则。关于“相处准则”,有四点意见提供:
第一,相见要以诚、以真
人之相交,贵在知心。能够真心诚意,发自内心地以诚、以真待人,才能获得别人的信赖。有的人做人虚伪不实,讲话油腔滑调,令人一见就心生反感,甚至对他生起戒备防范之心,如此当下筑起人我之间的藩篱,人际关系怎么会和谐呢?所以,人与人初见,要让人感觉到我是一个很诚恳、很真实的人,自然能够获得对方的友谊。
第二,相待要以礼、以敬
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敬、礼遇。平时不管对待家人、邻居,或是与同事、朋友相处,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礼貌,要有恭敬。所谓“礼多人不怪”,在佛教也讲“佛法在恭敬中求”。如果我们待人能多一点礼貌、多一些尊敬,无形中也给自己多一些方便,日后做事也会更顺利。
第三,相处要以平、以淡
人与人相处,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即使是再好的朋友,过分亲热,友情也难以持久。甚至有时还会因为彼此不懂得保持距离,难免发生摩擦,所以最好还是用平常心、平等心,淡然地相处,才能愈久愈香。
第四,相勉要以学、以道
世界上,君子以道为友,小人以利为友;真正的好朋友,要做彼此的善知识,所谓“友直、友谅、友多闻”。所以朋友相交,要在学问、道德上互相勉励,互相学习。学问、道德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诸如道德的观念、道德的语言、道德的行为等,所以朋友之间,要在道义上、知识上结交,要彼此相勉以学、以道。
胡适说:“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这句话也可以用在人际关系的相处上:“我们希望别人怎么待我,我就先如何待人。”
处世无怨
人生最大的无明是怨尤!当一个人处贫穷时,怨恨就多;当工作不被重视时,怨恨也多。有时候愚痴、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时,也容易怨天尤人。如何处世无怨?可以说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学习的课题,因为我们在世间与人相处,不仅不要让人对我有所怀恨,我自己本身也不要有太多的怨恨。所以,如何“处世无怨”,有四点意见:
第一,要亲近善友
古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经典也说:“善友第一亲。”当我们身体生病时,要找医生治疗;心灵有病了,则要靠善知识的劝告提醒。例如心中有了计较、烦恼、怨恨,由于亲近了好的朋友,他会开导我;或者我所交往的都是善友,他也会包容我,不会计较、怨恨我,所以平时要结交善友,要亲近善知识。
第二,要不嫉他胜
怨恨从哪里来?很多时候都是从嫉妒他人而来的。因为见不得别人好,所以一听到朋友升官发财,看到邻居富贵美满,心里就不是滋味,就会排斥、嫉妒,慢慢就有了怨恨。其实别人获得利益,我不但应该为他欢喜,我也可以沾光,也会感到与有荣焉。只要我能不嫉人有、不妒他胜,自己就没有怨恨了。
第三,要喜人获誉
佛教徒常常发愿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然而,“不欲人获利,岂愿他成佛?”所以,学佛修行,首先要有心量分享别人的好。当别人获得了善名美誉,我要为他欢喜;当朋友被称赞为很有学问、很有道德,我要为他高兴。甚至我的同乡很有成就,我也要为他祝贺。能有这种雅量,才不会怨恨。
第四,要闻善着意
“闻善言不着意”,这是佛陀所说的五种“非人”之一。有的人,不管你说了多少好话,他根本听不进去;无论你做了多少好事,他就是看不到。因为他的心中没有好的、善的、美的,没有营养、没有资粮,所以内心很贫乏,当然容易怨恨。一个人要“闻善言而能着意”,好话,我能留心听进来;好事,我不但看到了,而且我懂得了。能够如此,自然就不会有怨恨了。
《佛光菜根谭》说:“淡泊无得失,宽容绝恩怨。”又说:“明白因果,就不怨天;了解百己,就不尤人。”总之,做人圆融怨尤少。
处世
《三国演义》里有一句话说:“处世不分轻重,非丈夫也。”可以看出古人对立身处世的重视,同时也说明处世对一个人的重要。处世要懂得应对进退,懂得把握分寸,就好比“跳探戈”,能进的,向前跨进一步,不能进的,就要后退一步。总之,你要避免踩到别人的脚,否则这支舞就跳不下去了。处世的进退之道是什么呢?有四点:
第一,处治世立威望
身处太平盛世、社会安定时,就要养成道德威望。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德风威望不是造作而有,是慈悲的流露,是德行的显发。有威望的人自能受人尊重,受人信赖,无论团体、机关、组织,领导人的威望,是带领团队或组织走向盛治的条件,也是创造意义价值的关键。
第二,处乱世用圆通
当社会秩序混乱,人我伦理关系失常时,就不能一味守成不变,必须圆通一点。圆通不是没有原则,而是不要太过计较细节,不要太过执着成规。观世音菩萨因为耳根圆通,所以能寻声救苦;金山寺妙善禅师因为善巧度化,解决众生苦难,所以被称为“活佛”,在为人处世时,有一点圆融方便,才能通达人情,自利利人。
第三,处高位要谦恭
所谓“高处不胜寒”,当你的事业愈大,地位愈高时,就愈要懂得“低头”的哲学。台湾企业家张姚宏影曾说:“我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向多少人弯腰鞠躬后才有的。”慈航法师也说过:“如果要人讨厌你,你尽可挺胸昂头!”谦虚恭敬不是客气,也不是虚伪,它是发自内心的柔软,是对人事物的尊敬、接受。处高位者能谦恭,就像金字塔一样,稳重而厚实。一个人愈懂得谦虚恭敬,才会更有人缘。
第四,处低处勤用功
有的人常有“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之叹。其实,如果你真的很有能力,可是生不逢时;或是你很有德行,却不受人重视。处在这种低潮的时候,不要着急,也不要失望,只要你养深积厚,做好“蓄势待发”的准备,一旦因缘成熟,不怕不被隆重推出。所以,一个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只要自己有实力,何患无成。
古人说:“夫乾坤覆载,以人为贵;立身处世,以礼仪为本。”懂得进退得宜,出入有序,是做人处事的基本条件,否则纵使周知天下事,不懂进退,总是愚痴。尤其,在进退间恭敬,在往来时宽厚,更是立身处世之道。
做事
人要生活,必然要做事。小至个人刷牙洗脸,日常卫生的打理,乃至家庭主妇操持家务,料理三餐;甚至上班族在外工作,处理业务、政府首长办公,日理万机等。可以说,每一个人每天都要做事。从做事的态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能力与品性。关于“做事”,有五点说明:
第一,勤劳的人做事,有始有终
现在的团体,讲究集体创造,平时分层负责,但是“分工”之余还是要“合作”。当一群人共同工作的时候,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勤与惰。懒惰的人做事虎头蛇尾,虚应故事,甚至上班时间喝茶看报,浑水摸鱼,借故开溜等。勤劳的人做事,恪尽职守,认真负责,一件事交代给他,必然有始有终。这种人具有责任感,所以总能让人放心托付重任。
第二,诚实的人做事,有规有矩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现代人追逐功利,凡事讲求速成,做事大都不肯循规蹈矩,总想投机取巧,希望捡现成的便宜,甚至获得暴利。其实,凡事有因必然有果,不依规矩做事,往往偏离正道,所做不合道德、不合善良风俗、不合众人利益,自然难以获得好的结果。因此,自以为聪明的人,聪明反被聪明误。唯有诚实做事,依照规矩,按部就班,根基稳固,才有长远的未来。
第三,聪明的人做事,有条有理
做事可以开发智慧,因为工作的当下,肯用心的人懂得从中找出简易、省时、有效的方法,不但做出来的结果事半功倍,自己也可以从中获得经验与智慧。反之,不用心的人,做事没有计划、没有组织、没有安排、没有条理,因此往往一团忙乱。现在一般人做事,都讲求做事的质量,所以,聪明的人做事,都很讲究条理。
第四,乐观的人做事,有欢有喜
同样做事,有的人乐在工作,有的人视工作为畏途。一般说来,心性乐观的人,工作时总能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不但脸上时常露出快乐的笑容,而且说话幽默,与人有说有笑。所以,跟随乐观的人做事,即使工作再繁重,也能在轻松谈笑的气氛中,减轻工作的压力。
第五,谨慎的人做事,有守有为
“创业维艰,守成不易”。一个行事谨慎的人,做事通常都是有守有为;举凡想要扩充一样设备、开拓一项业务,一定会审慎评估,绝不会贸然行事。乃至凡有所做,只要对国家、社会、民族有利的事情,即使牺牲个人利益也在所不辞;如果是对国家社会无益之事,就是有利可图,他也不肯为。所以,谨慎的人做事,不但“有守有为”,而且“有所为、有所不为”,他心中自有分寸。
甘地夫人曾说:“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做事,另一种人邀功。我要试着做第一种人,因为这类的人比较没有竞争对手。”我们不仅要当“做事”的人,而且要成为“会做事”的人。
做事的津梁
比赛场上有比赛的规则,公司企业有发展的共同原则;做人有做人的原则,说话有说话的准则,当然,做事也要有做事的津梁。有了准则才会有目标,依照准则定方法才不致差错。不会做事的人,不知道如何把握准则,拿不定主张,相继的也产生很多附加的闲话、是非和争论。所以,“处事的津梁”有四点:
第一,行事要权衡轻重
文章要言之有力,则文句铺排要有轻重缓急;音乐要能感人肺腑,则节奏的轻重快慢要把握得好;事业要能成功,除了人力支持,主事者也要懂得权衡事情轻重,才能有完美表现。再说,建一栋房子,是先从门做起,还是先从屋顶做起?购买家具,是先买桌子,还是先买椅子?你要用人,是先用会计,还是先用总务呢?凡事都要权衡轻重,事情进行才会比较顺利。
第二,说话要真诚和善
《荀子》曰:“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说话真诚和善,彼此欢喜,结的缘就深;说话恶意中伤,为人所唾弃,结下的就会是恶缘。做任何事都必须和人接触,即使再能干的人,也都会有需要人家帮忙的时候,如果人家不愿意帮助你,事情就很难完成。所以,和人的应对往来,说话真诚得体是很必要的。
第三,做人要明辨是非
人除了会说话、会做事,还要会做人。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做人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就是明辨是非。世界上,是是非非、好好坏坏的事情很多,但是对“是”和“非”的判断却是各凭智慧。倘若你没有是非对错的正见,人云亦云,“墙头草两面倒”的结果,你的人生将会过得浑浑噩噩,糊里糊涂,且无所适从。
第四,修行要合乎中道
日常生活中,做事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利益别人;说话的时候,也想到要给人欢喜,凡事都想到要帮助别人,但是有一件事却得要想到自己,那就是修行。修行是自己的事,没有人替代得了你,到底要怎么修呢?修行要合乎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不倚。修行不在于特立独行,不是眼观鼻、鼻观心才叫作修行,修行主要在于修心,苦乐之间、忙闲之间都要能恰到好处,过与不及,都非善事。
明朝王守仁说:“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因此,人生要有准则,有准则为人处世才能顺理成章,也才能有所成就。
做事的准则
火车有轨道,所以能平安行驶;船只有航道;故不会迷失方向;读书有方法,才能抓到重点;做人也要有原则,才能与人往来;当然做事也要有做事的态度与准则。做事的准则为何?四点意见说明如下:
第一,要担当,要负责
无论你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做大事还是做小事,最重要的是要能担当,要能负责。主管没有担当,不能负责,则部属得不到安全感;反之,部属不能担当,不能负责,则将影响团体整体运作的进度。所谓“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想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就,就要坚定自己勇于负担责任、行事不苟的态度;想要获得朋友的信赖,也要给人能承担、能认真的信任感。希望人生过得踏实,就要如此养成自己担当负责的生活态度。
第二,要自知,要知人
《吕氏春秋·用众》曰:“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一个人不仅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有多少,也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哪里,才能借由不断地自我调整而进步。了解自己之外,更要了解别人,才不会对他人提出过分的要求。再说,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会有所局限,为了远景着想,大家必须互助合作,“取他人之长,补一己之短”,才能顾全大局,完成功业。
第三,要明理,要明事
一个会做事的人,明理明事的态度,对他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做事,不能掌握事情的前因后果,不重视事情的法则,一旦事情败坏,就只能在结果上怨恨、计较。其实,事出必有其因,原因不能明白,将无法断定结果的真实性,所以,明理的人,要懂得因果关系的重要;明事的人,要注重因果的法则。
第四,要体谅,要尊重
每个人的思想观念、行事作风都会有所差异,人类是群居的动物,任何事情往往不是靠一个人孤军奋斗就能达成,一定需要很多人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大家在一起做事,如果没有体谅别人的心,别人就不愿服从你;没有尊重别人的态度,别人也不会对你尊重。所以,为人处世彼此体谅、尊重是很重要的。
做事要做得好,要为自己立下做事的准则;有原则可循,则不致偏差。如古语所云:“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做事的准则,可作为我们行事的参考。
学做事
学做事,等同于学做人,从一个人做事的态度,就可以了解他的个性及人格,所以,“学做事”有四点建议:
第一,禄不可以无功而取
学生成绩优异,学校颁发奖状奖励;警察破案有功,上级给予记功嘉勉。一个人能为团体、社会所肯定,非一夕可得,背后历经的辛酸难为外人所知,所以功劳、奖牌、勋爵、奖赏的获得要实至名归。所谓“无功不受禄”,荣誉要以自己的成绩去拥有,不能无功而取,如果没有功劳、没有功德,即使得到勋爵奖章那也不是我的。甚至光荣有时候是大众一起努力得来的,也要能作“成就归于大众”想,不可以骄矜自恃。
第二,刑不可以因势而免
一个人不可以因为自己拥有权势就公私不分,刑罚、处分是罪有应得,犯了错就应该接受处罚。作奸犯科,国家有处以刑罚的职责;违反团体规约也理当作适当的处分。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绝不因为你是商场大亨,或拥有高官厚禄,权高势大,犯了过失就可以免刑,那会导致众人不服、舆论谴责,甚至引发动乱。国家的法律是用来保护百姓生活的,团体的制度是用来保障人民福祉的,所以执法要公平。
第三,利不可以因宽而有
做事要能公正,利益要能均等。在校园里,老师有义务指导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不能因为学生资质的差别,而忽略某些人的学习;在社会里,警察是人民的保护者,有义务维护人民的安全,处理事情立场要能中立;在公司里,主管是领导中心,对于属下的福利照顾应当公平一致。大众的事,要能一视同仁,依法办理,凭着良心做事,才能让人心悦诚服。
第四,严不可以因苛而求
父母基于教育子女的责任,要求会严格;教师基于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要求会严格;公司为了产品质量的提升,要求会严格。“严格”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未必不好,但如果成了“严苛”,掺有情绪的干扰就不好了。《礼记》上说:“苛政猛于虎。”一个国家的政令过于苛刻,比老虎更加凶猛可怕;待人如果以苛,就没有人敢和他接近了。所以“严”可以,但是绝对不要“苛”,苛求苛严反而会适得其反。
学做事,应当要常常反省今天的我是否比昨日的我更进步。
做事的方针
做人就要做事,没有一个人不做事的。有人会做事,有的人不会做事;有的人能做大事,有的人只能做小事;有的人能做困难的事,有的人只能做容易的事;有的人做事要很多人一起才能完成,有的人做事自己就能独自承担。总之要如何做事呢?以下四点做事的方针提供参考:
第一,做大事有魄力
所谓大事就是众人的事,或对国家、社会有影响的事。做大事的人必须要有魄力,假如优柔寡断,怎能成功?做大事要有做大事的条件、做大事的因缘。做大事,首先要将做大事的气魄养成,如此才能成就。
第二,做小事要细心
有的人不想做什么大事,只想做小一点的事。所谓做小一点的事,可能只为一县、一乡、一村、一个工厂、一个团体、一个家庭做事;虽说事小,但是小事也会间接影响大事。比如我做一名厨师,要把菜肴调味调好,让主人温饱,主人因为营养足够,方能成就大事;做一个公园的园艺师,要把花木照顾好,让参观者欢喜,传播美名,就是在为国家、社会争取荣誉。所以,即使做小事,也需要细心,才能把小事做好。
第三,做难事肯忍耐
事情有容易做的,有不容易做的。容易做的事,不一定要你来做,大家都会做;困难的事,就必须是可以接受挑战,可以处理困难的人才能承担。处理困难的事,最重要的就是忍耐力。有忍耐,方能担当苦难;有忍耐,才能化解困难;有忍耐,才能发挥力量;有忍耐,就能坚持到底。有的人欢喜做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不在乎事情大小,他都愿意,即使遇到困难也不怕难,这种胸有成竹的动力即是来自忍耐。假如遇到一点挫折、困难,就灰心丧志,便无法成就难事了。因此,做难事,要养成忍耐力。
第四,做善事能无相
有很多人都想做一点善事,但你能真心为社会、苦难的人做一些好事吗?做好事不要沽名钓誉,不一定要人家知道,我才愿意把善事做好。真正的善事是要无相,无相就是不计名、不计报答、不计人家的感谢与否,而且做了以后都要忘记,以《金刚经》中“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没有分别、执着的心,去成就善事美事,才有真功德。
做事可以从小事做起,积累丰富经验;做事也可以大事作为目标,不断努力,成就一番事业。但千万不要大事无能,小事执着,那可就不好了。
创业条件(一)
一个想拥有事业的人,只要用心体会大众的需求,就有机会创业。尤其现代的人在科技的助力下,早已颠覆传统的创业模式,他们敢冲、肯拼、富创意、勇于创新,因此处处充满创业的机会。虽然如此,创业还是有基本条件,提供以下四点:
第一,运用资本
创业需要资金,当然不在话下,但如果懂得运用不同的资源,即使手头上没有足够的创业资金,还是有机会的。比方可以采取合伙投资,一方面投石问路,一方面储备财源,寻求让双方获利的机会。接着善用资金、开源节流,创业发展就不是问题了。有多少钱,就做多少事,不但借贷容易,也降低了创业的门坎。
第二,人脉缘分
人脉是创业的重要助缘,尤其白手起家者,更需要广结善缘,才能在事业上增添助缘。有了活络丰沛的人际网络,不但可避免孤军奋战的窘境,还能增加源源不绝的机会与交流渠道。除了亲朋好友,同学、同事,乃至同行或非同行的人,都是建立人脉的对象。
第三,创造时机
现今环境迅速变动,要从诡谲多变的时局中,有效掌握时机,就要时时觉察、分析时势。平时努力学习,让自己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一俟市场需要,就积极投入,抢先创造时机,也是事业成功的条件。
第四,条件具足
创业没有大师,即使现今杰出的大企业家王永庆、张忠谋、比尔·盖茨等,他们成功的途径,也不见得适用每一个人。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找出适合的方案,并投注时间、心力;自身条件具备了,自然无事不成。
除了赚钱谋利的目的,创业更可以打造一个发挥能力、才华的舞台。社会上事业有成者,无不是从创业中获得自我的成就。即使大器晚成,只要因缘成熟,懂得把握机会,善用人力,结集资源,则创业有成,就是早晚的事了。
创业条件(二)
一个人想要创业成功,除了拥有足够的资金、专业的技术等外在条件,内在的健全、管理的能力、事业的远景也很重要。以下再谈四点“创业条件”:
第一,经验务实是事业之本
经验来自实践,成功由于力行;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最重要的是勇于从实践中汲取经验,再从经验中积累实力。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业的扩展是一步一步进行的,根基愈稳固,发展的空间就会愈大。因此,创业者除了要有远大的志向,也要克服好大喜功的心态,抱持脚踏实地的创业精神。
第二,诚信和谐是事业之本
诚信为立业之本,不论是主管或员工都必须讲究诚信,才能提升组织的声望。诚信是无价之宝,能够得到客户的信任,事业才能蒸蒸日上,否则很快就会被市场所淘汰。另外,人与人之间,即使是夫妻,也要相敬如宾,才能和谐到老;即使是父母子女,也要以礼相待,才能上下和谐。而团体的和谐,更是内部安定的力量;人事和谐有助于事业的发展。
第三,时节因缘是事业之本
事业的创立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需要资金、人力、市场等条件,这种种时节因缘,都是创业不可或缺的条件。以美国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为例,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就,更是美国整个科学界的努力方可完成。世界上的各种成就,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业的创立和成就,当然也不例外。
第四,时空通达是事业之本
人的世界,有前面的半个世界,也有后面的半个世界;有心外的物质生活,也有心内的精神生活。甚至有了前后内外,还要通达古今上下,才能有全部的人生。创业亦是如此,心中要有人、有事、有物、有是、有非、有古、有今,如此时空通达,方得任运自如。
创业不只是以金钱来换取结果,也不只是一间办公室就能成立,需要集合众多的因缘条件才能成就。
善为主管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宁为鸡首,勿为牛后。”人性趋向于欢喜领导别人,却不愿被人领导,总想管人而不被人管。事实上,到了现代民主社会,管人,已是落伍的思想;一个好的主管,应讲求人性化的管理,而非盛气凌人,高高在上。如何成为好的主管,给予四点意见:
第一,目标明确提示
船只在大海中,因为有明确的目标,所以不怕迷失方向;飞机在空中,因为有明确的航线,所以可以安心飞行。身为主管,必须给予部下明确的指示,目标是什么,才能有依循准则。大众看清目标,就可以向前迈进。
第二,凡事以身作则
佛陀亲自为年老的弟子穿针引线,为生病的比丘端药倒茶,表示佛陀的平等慈悲、以身示教的精神。俗语云:“身教重于言教。”一切的言教,均未能比“以身作则”更具说服力。
第三,聆听属下意见
聆听,是做主管的美德,是对别人尊重的行为。身为主管,面对属下前来向你报告,认真倾听;属下前来建言,自己必定获益,也能得到支持。
第四,胸怀包容异己
展现包容异己的胸襟与气度,这是做主管必有的雅量。身为主管,胸中也要能把好坏、善恶、长短、得失,包容纳受,不因异己而有执着,因为有容德乃大。
凡事锱铢必较,岂能成为主管?唯有心大才能领导人,成就大事业。
现今民主的时代,身为主管能亲众爱众,才能受人拥戴。有平等观、慈悲观的性格,时时心系着“我该如何为大众服务,帮助大众解决问题”?用心尽义,方才善为主管。想要领导他人,此四点意见不能不注意。
好主管
一个家庭里有家长,所谓“一家之主”,家长就是主管。一个村有村长、一个镇有镇长,村长、镇长也是主管。举凡机关团体、公司单位、学校工厂,无论规模大小如何,都会有许多阶层的主管。而一个人一生,只要肯勤劳向上,或多或少,也有机会轮到自己做主管的时候。怎样做一个好主管?有四点意见:
第一,好善无厌
收藏家对于善美、精致的作品,无不用尽心思将其搜罗。身为主管,对于部属一切真善美的特点,也要如同搜罗珍宝一般,百纳不厌。周公捉发吐哺,求贤若渴,身为现代主管,只要是好人才,也要如大海纳百川般,统统接受,给予发挥空间,适时举荐。倘若妒贤害能,不肯拔擢,深怕部属胜过自己,那就不是好主管了。
第二,受谏能诫
《贞观政要》云:“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作为主管,不但要有听取部下意见的胸襟,还要把属下建议的话“听进去”,进而改善己过。唐太宗广纳谏言,历史上留下“贞观之治”辉煌时代;反之,宋襄公标榜仁义之师,但不能审时度势,不听群臣劝谏,执意与楚军一战,结果兵败身亡。古来帝王遇到好的大臣劝谏,他也要听得进,才是明君。所以,一个好主管要受谏能诫。
第三,闻过则喜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失,没有大不了的;有过失,肯认错改过,才是令人称道,“周处除三害”,不正是“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的最好例证。现在有许多主管阶层的人,死不认错,错不肯改,这很容易为自己招来麻烦,陷入窘境。假如是一个好主管,他闻过则喜,闻过则改,绝不为自己的过失遮掩与推托借口。
第四,精益求精
主管是领导团体向前迈进的指标,团体要能与时俱进,必须不断求新求变。精益求精,是产品质量不断追求的高标,也是一个公司企业成长永续的原动力。人也是一样,所谓“好还要更好”,懂得追求真善美,精益求精,不断寻求进步,才是真正好主管。
其实,除了主管是带领团体发展的火车头外,每个人对于自己口说、身行、心想,也都必须负起管理之职,你不去管人而管自己,人人做自己的主管,你也会是一个好主管。
主管的形象
在社会上,每一种职务角色,都有他的形象;像军人有勇敢的形象,警察有正义的形象,乃至模特儿有美丽的形象,清道夫也有辛勤的形象。无论在哪个单位、团体,都会有主管,如果想要做一名主管,应该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以下有四点意见:
第一,不露喜怒之色
做主管的人,不能一下子欢喜,一下子生气,因为你高兴欢喜,部属都会跟着你欢喜,你生气烦恼,部属也会跟着你忧郁,因此,做主管的人喜怒哀乐不可形于色。欢喜的时候,不必得意忘形;生气的时候,也无须冲动鲁莽,这才是个沉稳高明的主管。
第二,不昧己身之过
做主管的人,不可隐藏自己的错误,甚至要不断地认错。西方社会国家,有一些官员常常自我解嘲,拿自己开玩笑来化解冲突、尴尬、误会的场面。因此主管有过失时,你跟部下道歉,自我责备,就像过去皇帝下罪诏己,不但无损于尊严,相反的,必定能获得部属的认同支持,部下也必定得到很好的身教影响。
第三,不拒困难之事
佛经说这是一个娑婆世界,总无法避免遇到困难、挫折、沮丧的事。身为主管,不要把困难的事情全交给部属去做,困难的事,要由自己担当,你能排除万难,你的经验就会增加了,你能解决困难,你的力量也增强了,这个主管的角色,必定更上一层楼。
第四,不信一面之词
人与人共事,难免意见不同,有时这个部属跟你说是非,有时那个部属跟你道长短;做主管的人,要谨慎小心的是避免听信一面之词。假如你只相信一面之词,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你要兼听,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能两面皆听,才不会失去客观、公允。
宗教家慈悲的形象,令人温暖;修道者精进的形象,令人赞佩。要做好一名杰出的主管,获得部属的认同支持,这四点“主管的形象”,值得我们参考学习。
领导人的层次
领导是一门学问,一项艺术,也是一种功德,领导者要能为大众谋求福利,要为大众减轻负担,要为大众计划未来,要为大众担当责任。领导的哲学,有上等、中等,也有劣等,这就要看领导者的能力如何。领导得法的人,他的属下如沐春风,团结合作,不如法者则反之,有的离心离德,有的故意捣蛋,乃至求他而去。“领导人的层次”有哪些呢?
第一,下等领导,要尽己之能
下等的领导人,他只顾表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能力,把所有的事情,都给他一个人做了。这样的领导者,确实了不起,也很能干,但是他只是一直表现自己,忽略了团队合作的意义,不算高明,只能算是一个下等的领导人。
第二,中等领导,要尽人之力
有一句话说:“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如果一个领导人,他的心量如海,不拣粗细,可以“尽人之力”,也就是说,部属有什么力量,都让他发挥出来,这是中等的领导人。
第三,上等领导,要尽他之智
一位上等的领导人,他不但会让每个人的力量都用出来,还要把各人的智慧、才智都发展出来。他让每一个人贡献他的智慧,所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让这个团队,发挥得多姿多彩,这就是一位上等的领导人。
第四,高等领导,要尽众之有
更高一层次的领导人,他能够“尽众之有”,让所有跟随他的大众,没有一个人不奉献他的能力,没有一个人不把他的智慧贡献出来,甚至没有一个人不把他的心,统统都奉献出来,如佛门有所谓“色身归于常住,性命付予龙天”,大家“群策群力”“群心交心”,彼此都肯“交心”,做起事来就会着力。“尽众之有”,这就是最高的领导人了。
《荀子》云:“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我们自己要做哪一种的层次领导人呢?这四等领导人,可以作选择。
善为领导人
很多人都希望要做一个领导人,而不希望被人领导。其实,领导人固然要有能力,能被人领导,也是不容易。而作为一名领导者,也有其领导者的性格,才能尽领导之功,成大众之事。怎样才是一位好的领导人?有四点:
第一,待人要和平有礼
做一位领导人,对待你的部下,乃至与所有相关人等往来,最要紧的,要能亲切和蔼,要给他感到你很平易近人。诸葛亮说:“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愈是最高的领导者,你的态度愈平和有礼,部下也会升起恭敬心,接受你的领导。
第二,处事要精简有道
做一位领导人,要观照的层面当然很多,但是你不能过分地繁琐、过分地啰唆。繁琐令人厌,啰唆令人烦,因此,处事要能精简有道。所谓“化繁就简”,如此接受你的领导的人,才会清楚明白你的原则方针,就会愿意跟随你一起做事。
第三,论理要中道有分
一个事业团体,一定有其创办的理念、法则,身为领导人,你必定要认识,并且抓住这一个理念目标,无论做什么事情,才不会有所偏差闪失。尤其必须要有分寸,不可以偏左、偏右,持之以正,懂得分寸,中道行事,才不会偏失大方向。
第四,领众要融和有义
人心最大的陋习是“同归于尽、嫉妒褊狭”,因此,统理大众,必须要有融和的雅量,只有融和,才能宽大和众;只有融和,才能彼此交流。不但融和,更要有义,“与人交,要有情有义;为人谋,要有忠有信”。你对人有义,不必领导,他也会愿意接受、跟随你。
所谓“善将者,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你有宽宏的胸怀、平等的精神,不仗势,不凌人,不清高,不霸道,对于跟随我们的人,多提拔,多赞美,有过,予以承担,有功,给予分享,自然获得部属的拥护。
领导人津梁
人总希望做一个领导人,做一个人上人。人是群体的、相互关联的,做事能得到整体的认同,不能只发展个人。在群我精神上,如果理念不同的话,如何成事?因此,作为一个领导人,有以下六点意见:
第一,求革新不可以太快
有很多领导人,一上任就革故鼎新,但有时候你太快了,欲速则不达。不要忙着要改,别人会不习惯,有些人性格比较保守,对你的革新,他不肯认同,就会阻碍、麻烦了。所以,改革要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如美国总统当选后都说:“我的国家,过去对其他国家订的条约,一切继续履行。”意思也是先求安定再求改革。
第二,厌恶人不可以太明
你现在做了领导,当然有一些不好的人,你讨厌他,不欢迎他。不能用自己的情绪,引起他的对抗,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才是领导之道。
第三,整弊端不可以太尽
做了领导人,你要大事整顿,兴利去弊,可以做,但不能太尽。有云“水清则无鱼”,做事不能太绝,要慢慢疏导,路走得宽、走得远非常重要,尤其是人情,要留个空间,所谓“面面俱到”,才是重要。
第四,用人才不可以太急
你心目中什么是人才,你可用他,但不要太急。一下子引进私人亲信,只有坏事,自己适意的人选,可采取温和的调整方式,适当更换,减少阻力,有助于顺利行事。
第五,听发言不可以太率
让部属敢发表意见,不可以太快表达不同的意见,要很仔细听他讲说。不要有主观成见,要让他把话说尽,用鼓励的方法给予尊严,最容易得到人心。
第六,对自己不可以太宽
有时候人对自己太宽,对别人很严。其实应该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对自己严格才能使人悦服。“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才是最好的领导管理。
如何带动属下
一个人不但要学习领导别人,更要懂得自己如何被领导,最怕的是,不能领导别人,又不能给人领导,这就很麻烦了。要领导别人,虽然不容易,从中学到做人处事的道理,却是难能可贵的。如何当一名领导人带动属下呢?有四点意见提供:
第一,对己德不宣扬
竹高腰弯,水弯流长,对于自己的特长才情,要能谦冲自牧,不要一味地自我宣传,自我表扬,甚至自夸种种好处,评判别人种种不是。讲时可能洋洋得意,属下听了却对你的道德大打折扣。因此,不扬人之短,不说己之长,这是身为领导人的重要法门。
第二,对误会不辩解
遇到别人误会,或属下误会的时候,一个有智慧的主管,对无由来的毁谤、闲言闲语,不必介意,也不必辩解。多解释,不但得不到服从,激辩之际,语言还会伤及无辜。只要多宽恕、多忍耐,一段时间之后,自然云散风清,得到化解。
第三,对错误不埋怨
有一句话说:“承认自己的错误,要立即而快速;但是批评他人,却应该慢一点。”属下经验不足,总难免有一些错误、过失,身为主管者,不要老是埋怨其不是,或与部下斤斤计较。你适时扬善于公堂,归过于暗室,掩护他一点,帮助他一点,为人属下者会铭感在内,更忠心于你。
第四,对工作不失职
印度总统甘地曾说:“领导,就是以身作则来影响他人。”主管本身要着重身教,守时守分、勤于办公,部下看到你,自然见贤思齐,向你学习。对工作不失职,以身作则,才能建立共识,带动属下,朝向目标共同努力。
父母有德,子女会好;主管有德,属下会好;身为主管者,应当检讨自己,我有以身作则吗?我有善待属下吗?我有时时赞美属下吗?要成为一个好的主管,唯有不断自我检视、改进,才能带人又带心。要带动部下,以上四点可供主管作为领导方针。
与属下相处
一个工作团队能否表现出最好的绩效,领导者是重要的关键之一。过去的观念总认为“属下难做”,因为要获得长官的欢喜、认同并不容易。到了现代,由于个人自我意识发展,面对所谓“新人类、新思维”,有时候反而是“主管难为”。到底要如何与属下相处,才能有效地发挥团队功能呢?
第一,以关心代替干涉
关心属下是爱护的表现,但有些主管,因为阅历丰富,以自己的经验,过度干预属下对工作内容的进行,弄得双方不欢喜,彼此俱疲。因此,主管不如扮演顾问、协助者角色,适度地给予原则督导,以关心代替干涉,让他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发挥个人的特质优点。
第二,以服务代替要求
主管的角色在于统筹、决策,提供服务。有些主管能力大,脾气也大,工作超时超量,要求严苛,以致属下不胜负荷。一个团体靠少数独揽全局的主管可能成功,但也要有良好的管理团队才能永续经营。因此,要求别人不一定能够如愿,要求太高、太多,他做不到,反而影响士气,不如以服务代替要求,可能更容易发挥他的潜能。
第三,以合作代替命令
所谓“管理”,不一定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命令太多,他也不一定欢喜接受。佛教讲“同事摄”,你不如跟他合作,与他共事,步调一致,以协调、商议来代替命令,让大家彼此沟通了解,发挥集体创作、同体共生的精神,才是最上乘的管理方式。
第四,以勉励代替责怪
身为主管,有时固然“恨铁不成钢”,但也要考虑每个人不同的根性与因缘。属下经验不足,难免会有错误、过失,与其计较抱怨责怪,何妨确实了解他的困难不足。在禅门里,盘珪禅师以慈悲爱心,感动恶习不改的惯窃;仙崖禅师以不说破的方式,感化顽劣的沙弥。为对方留一些颜面与余地,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勉励,相信属下必定会心悦诚服,用心改进。
要担任一位优秀的管理者,是既辛苦又具挑战性,除了要能运筹帷幄,还要懂得心理分析、沟通协调、人际关系等。而管理的最高妙诀,在于能够先管理好自己的心,将自己的心管理得慈悲柔和、人我一如,与属下相处,必定能够获得认同。
对待部属
做一个领导人,必定有不少的部下。像现在工厂、公司、团体、企业机构等,一定有员工部属;学校的老师,也有学生,甚至家里父母,也有儿女。这许多的关系牵连中,有着上下的关系,在上位的人,如何对待部属呢?
第一,说义不宜深但要明
有时候,上面的人对属下讲话,讲得太深的道理,讲得过于高调,他听不懂,无法理解接受,那也等于没有用;因此,最要紧的是,所谓“讲清楚、说明白”,你讲说明白,他就容易执行了。
第二,下令不宜繁但要简
言语,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桥梁,对你的属下,要下达一个命令时,固然不可以朝令夕改,但也不宜太过繁琐,事繁易生烦,你要把握原则、简明扼要,让你的属下,很容易有所遵循,就能建立起共识。
第三,教人不宜严但要慈
诸葛亮说:“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教导你的属下时,不要过于苛严;你要有慈悲心,给他方便,让他容易实践;讲话不伤他,做事不磨他,他必定欢喜纳受。但是现在有很多长官,刁难属下,讲话刻薄,这都不高明。让属下有发挥的空间,心甘情愿,彼此才易合作。
第四,待人不宜苛但要宽
一个领导对待属下,如果你很宽厚,属下必定对你服从,并且拥戴你。如果你太过苛刻,常常为难他,找他麻烦,增加他的困扰,增加他的工作分量,延长他的工作时间,太多的要求,他不一定服气你,甚至在其他方面,他就给你怠工、开小差,这反而划不来。若不体恤属下,人心难以归向,迟早会失败。
因此,做一个领导人,乃至为人父母,如何对待属下、子女、晚辈,这也是一门统御学。如何对待部属?以上四点意见贡献参考。
行事的进阶
爬山,要一阶一阶向上,才会登顶;读书,也要一级一级积累,才能进步;做事,也有各人的层次、巧妙不同。有学问的人,有学问的层次;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层次,甚至,在行事、在年龄上,也有很多深浅不同的层次。以下就年龄讲述行事的四个层次。
第一,少年时,用意志来行事
少年的时候,意气飞扬,活力十足,如同有一句话说:“只要我欢喜,有什么不可以。”鲜少经过周密的考虑做事。假如你能依着自己的意志,“我喜欢、我要”来行事,完成自己的梦想,并没有错;但是,这句话不对,而且非常危险。你欢喜的事,它却不道德、不合理,对别人有害,就是不能做。因此,少年用意志行事,最好能有善知识的提携与指导。
第二,青年时,用智能来行事
青年的时候,他的知识慢慢成熟,会懂得用理念、想法、智慧、能力来行事。这个时候,他不会完全冲动,而有一股勇气与热忱,他少了一分稚气,增加了一分理智,一步一步实践理想,达成目标。
第三,中年时,用判断来行事
到了中年、壮年的时候,他做事也不莽撞了,也不感情用事了,凡事都经过一番考虑、经过一番抉择、经过一番审察。他逐渐累积知识,经过人事历练,懂得用判断作为行事的标准,成为人生行事的黄金时期。
第四,老年时,用圆融来行事
到了老年的时候,他的人生经验丰富、社会阅历无数,生命已臻成熟圆融。因此,无论做什么事,他都会思前顾后、左右考虑,他不愿意伤害任何一方,也不会只听信一面之辞,他以圆融行事,周顾十方。
做事人人都会做,却有这许多层次的不同。我们希望少年人做事,凭着意气、勇气,但是加一点中年的判断、老年的圆融。老年人的行事,除了圆融以外,也能保持年轻的活力,带有青年的智能,加上中年的判断,那就更能圆满了。
成就事业的条件
选美,先有起码条件才能入选;参赛,要有基本资格才能入围;成就事业是每一个人的理想、愿望,要想能成就,也必须要有成就事业的条件,以下提供四点意见参考:
第一,去伪存诚,信用如一
做事业,要有合伙人;做买卖,也要有主顾;无论是合伙人、主顾,他最重视我们的,就是我们的信用、诚实、不虚伪。一个人能把伪装、虚假去除了,诚诚恳恳,始终如一,尤其诚信能一以贯之,就不怕信用扫地,这就是最好的招牌。
第二,言语行为,内外不二
有的人,说的是一回事,做的又是另一回事;有的人,外表是一回事,心内想的又是另外一回事,言语行为不一致。《左传》有谓:“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内外不相应,就不能获得人家的信赖付托,唯有言语行为,内外不二,才能成就事业。
第三,矢勤矢勇,贯彻始终
文章先从一字一句写起,才能完成;耕种也要从一铲一锄开始,才能丰收。想要创造事业,肯定是“万事开头难”,你必须要有勇气、勤劳,勇往向前,精进不懈怠,才能成就。能有克服困难的精神,经得起挫折的意志,想办的事业、目标,能贯彻始终,何愁成功不来招手敲门?
第四,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我们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最怕的是心太高而超过现实,或是心中虚妄不求实际,自我夸大、自我膨胀,这样是很危险的。最要紧的是,你能有多少本钱,就投资多少事业;能有多少的能力,就从事多少事情;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人,必定比较容易成就事业、创造事业。
所谓“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间上的事事物物,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所以,成就事业也要有条件,以上四点可以参考。
工作秘笈
生活在这世间,辛辛苦苦学习做人、做事,就是希望成功立业。如何才能成功立业呢?有四点秘笈说明如下:
第一,以不屈不挠为亲友
所谓“懦夫祈求平安无事,勇者解决危难困穷”。古今中外,圣贤达者无不是在违逆受挫时,愈发显现他坚毅卓越的精神;所以不屈不挠,作为勉励自我的亲朋好友,以此为奋发的力量,成就一番事业。
第二,以经验常识为顾问
一个团体,需要以智囊团为顾问;一支军队,也要有参谋为顾问,我们也应以经验常识作为顾问,吸取教训,获得智慧。春秋时代,管仲与隰朋跟随齐桓公至北方讨伐孤竹国,回国时军队迷了路,管仲说:“老马能识途。”齐桓公让老马走在前头,果然找到回齐国的路。走到一半遇到缺水,隰朋说:“蚂蚁穴下,必能挖出水来。”齐桓公依此而行,果然挖出水源。这就是懂得以经验常识作为顾问,因此才能解决困难。
第三,以谨慎规范为兄长
一位好的兄长会教导我们后学,成熟我们的发展。兄长并非单指血缘手足,一句名言、一件善行,可以作为我们的兄长,谨慎的态度,规范的生活,也是我们的兄长。诸葛亮一生得到刘备的信任,也是他懂得谨慎规范自己,因此,我们应以谨慎规范为兄长、为至戒。
第四,以信心有恒为守护
一个公司所以需要警卫,为的是维护公司的安全;一个人所以需要宗教信仰,为的是寻求心灵的庇护。人生在世,用什么作警卫守护呢?信心、恒心。有了信心,内心的财富、宝藏,就不容易丧失;有了恒心,就能开发潜能,就有前途和未来。所以,信心、恒心就是我们自己的守护神,有了信心恒心,就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赏罚分明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论是国法或家规,重要的是必须赏罚分明。一个军队赏罚分明,可以提升军中的士气;一个公司赏罚分明,可以提升公司的业绩;僧团赏罚分明,可以巩固大众对常住的向心力。如果赏罚不明,大众必定不服气,所以“功、过”一定要给予适当的奖赏处分,赏罚一分明,制度就容易建立。关于赏罚分明有四点:
第一,有过必有罚
一个团体必须讲究纪律,不能因这个人平时对我好或者是亲朋好友,有过就不惩罚,如此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弹。西蜀诸葛亮北伐时,因马谡不听他的调动,擅自做主,因此败北丢失街亭。虽然马谡才气过人,得到诸葛亮的器重,但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还是忍痛挥泪斩马谡,并上表请求自贬三等,承担失败之责,从此蜀军上下,再也不敢违命。所以有过必罚,不能优柔寡断,感情用事,这样上下才能团结一致。
第二,有功必有赏
部属有功劳而不奖赏,他会不服气,以后就不肯立功,甚至造成上下离心离德,难以领导。《说苑》言:“有功者不赏,有罪者不罚;多党者进,少党者退;是以群臣比周而蔽贤,百吏群党而多奸;忠臣以诽死于无罪,邪臣以誉赏于无功。其国见于危亡。”所以有功必赏,可以激励工作态度,也能融洽上下关系。
第三,有种必有收
想要怎么收获就要怎么栽,一个做主管的,说一句好话,可以让部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老师一句鼓励的话,可以造就一个好学生。一个人只要自己肯努力,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如中国大陆羽毛球选手熊国宝,虽然最初不被视为能为国争光的人选,但是在自己不断努力下,终于赢得世界冠军。所以世界上每做一件事都是在播种,只要播下善种子,不怕没有好的收成。
第四,有业必有报
佛教讲“因果业报”,即种如是因,得如是果,无论是达官贵人或贩夫走卒,都离不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业报定律。这个“业”就是我们身、口、意的行为,我们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必定有其因果报应。尽管世间法会受到个人主观、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有绝对的公平,但是在因果业报之前人人平等,所以,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论语》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赏罚分明,可以培养是非因果的观念,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能让政治清廉、人民安乐。
善为属下
大地能生长五谷、喷甘泉,默默承载万物的繁衍;为人属下者,与主管相处,也莫过于“居下犹土”,具有成就主管的心胸,凡事多承担、多受委屈,必能为主管倾心相授,获得青睐和肯定。如何成为一等的属下,共归纳出四点意见:
第一,性格坦率,堪受重任
性格不隐藏、不做作,处事直率、坦诚,方为主管所任用,也是工作应有的态度;反之,对事物轻忽懈怠,隐瞒疏远,抑或是行为扭曲,又担心批评,做事必然畏首畏尾,想要事业有成,实在难矣。一个为人部属者若能不分工作大小,均能全力以赴,抱持“责无旁贷”的精神,让主管有“你做事,我放心”的态度,便是堪受重任之才。
第二,简明扼要,热心服务
安排工作有条不紊,说话报告简明扼要,直截了当,避免啰唆,条理分明,热心服务,都是主管心目中的好部属。另外,凡事不推托,对主管交代的事情,尽心完成;同侪需要帮忙的,热心协助。必能赢得主管的欣赏,也能获得同侪的认同。
第三,积极坚定,固守原则
一个人的态度积极坚定不移,便会有一股进取的力量。刘备三顾茅庐,因为积极坚定,赢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全心付出;此外,处事公私分明,力守原则,不为利益所动摇,于“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之下,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第四,自信自强,通情达理
一切事业的成功皆因自信孕育而出。自信是敢于挑战,自强是永不服输。自信是源泉,自强犹如波涛,奔腾不息,做人处事唯有自信自强的奋斗精神,才有成功的希望。自信自强,通情达理,才能圆满人生。
在《长阿含·善生经》里记载,为人属下应以五件事对待主管:一、勤奋早起;二、计划详细周密;三、不私取主管之物;四、处事条理分明;五、经常称赞主管的善德美名,都可让属下奉为圭臬。
敬业是一种对自我负责的态度,部属能尽职尽责,就是分担主管的压力,为主管做了最好的事情。
对待下属
我们每一个人,在家庭里,上有长辈,下有晚辈;在社会上,上有长官,下有部属,无论是长辈或是属下,都要讲究一个对待的礼法。如何对待下属?有四点意见,提供大家参考:
第一,宽恕过失,自我担当
主管对待属下要宽容,要原谅他的过失,要代他担当一些,不能把所有的过失都归咎于他,将好处、利益、光荣都由自己承受。一般人对自己的作为都有自知之明,在过失之处总有愧疚之意,一旦得到主管意料之外的原谅,定会引发感激之情,为之感恩图报。楚庄王“绝缨会”赢得属下唐狡舍命相报,即是很好的例子。
第二,责人之失,要能体谅
有时候部下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做主管的要责备他,必须抱持着谅解的心,不能毫无一点宽容安慰的体谅。若是太过责备其过失,他表面上不敢反抗,内心却很不服气。因此,责备的前提必须让他了解,你的责备是为他好,是站在他的立场,帮他修正、改善他的过失。最好以鼓励代替责备,方能赢得他对你的尊敬。
第三,体恤所需,给予厚待
身为主管者,你能了解属下的能力吗?属下的生活好吗?金钱够用吗?你要能协助他,凡是他所需要的要给予支持、给予宽厚,这个属下必定会为你尽忠效命。人不是一开始就拥有肩挑百斤的力量,而且各人所长不同,如果凡事太过要求完美,只是徒然自恼恼他而已。因此,身为主管者,可以从简单的工作开始交付,一方面增加属下的信心,一方面观察他的能力,才能任其所适!
第四,严整纪律,切实要求
遵守纪律是维系团体正常发展的不二法门,因此,身为主管者,对属下必要求切实遵守,若违反规范,不应徇私,重过轻罚,或是代他受过,而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部属。执法不是滥施压力和保卫自己的地位,实行纪律的目的在于教育,而不是惩处,也是确保团体的运作有章可循。
对待属下最要紧的是凡事不要要求太多,没有任何事情可单凭己力,独自完成,总是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忙;部属则是主管运作的直接力量,当你了解并满足了属下的需要之后,你会发现,做起事来一点都不费力。
处事之弊
做人圆融与否,从做事就可以看出梗概。做事虽然要懂得善巧方便,但也要有不变的原则,也就是要圆融,但不能圆滑。例如有的人服侍主管,只知一味地奉承,投其所好,完全不分是非善恶,不顾后果如何,这是做人处事应戒之弊病。有关“处事之弊”,有四点说明:
第一,投其所好是欺人之举
做人要对上不欺天,对下不欺人,对内不欺心,对外不欺世。所谓欺人,不一定指行为上以暴力侵犯别人,或是在言语上蒙蔽事实。有的人与人相处,完全不管对方所做是对是错,是好是坏,而只针对他的喜欢与否,一味地投其所好,以期获得他的另眼相看。如此行为就是自欺欺人,不仅有损自己的人格,对他人也会造成伤害。
第二,一味奉承是欺人之态
有的人善于奉承、拍马屁,尤其对于心中想要讨好的对象,一再地称赞他这个好、那个好,甚至连做坏事都好。这种人不论是非,只知一味奉承,就是欺人之态,明眼人一看便知道。此等小人作风,有损自己的人格,所以往往未蒙其利,已先受其害。
第三,伪诈蒙骗是欺人之事
“觉人之伪,不形于色;觉人之诈,妙在不言。”有的人交朋友,别有企图,存心想讹诈获利,于是想尽种种办法,虚伪蒙骗、巧取豪夺。此等欺人之事,也许朋友给你蒙骗一时,但能蒙骗多久?再说,如果这个也欺,那个也骗,人都被你欺骗了,究竟有多少朋友可以欺骗呢?所以,虚伪于人于己,有害无益。
第四,花言巧语是欺人之妄
俗语说:“山珍海味少不了盐,花言巧语当不了钱。”说话不实,尽管口才再好,讲的再好听,终究是骗人的妄语。所以有的人专门耍嘴皮子,花言巧语,说得天花乱坠;或许对方不明就里,被你的善巧言词迷惑一时,但是“巧言不如直道”。再说,“目不能自见,鼻不能自嗅,舌不能自舐,手不能自握,唯耳能自闻其声”,所以为人应“慎言语以养其德”。
做人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形象的树立,就是从平时待人处事给人的观感积累而来。平时种什么因,日后必然收成什么果,所以,欲得好的形象,就应该慎于行事。
眼明心细
人的五官,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行,各司其职。但是五官的功能,要靠心的分别意识,才有好坏、香臭、美丑等作用,所以心是人的主宰。平常讲“眼明心细”,就是指一个人很灵巧,很敏捷。除了“眼要明”“心要细”之外,做人做事“口要谨”“气要平”,这也是不可少的涵养。有四点说明:
第一,眼要明,明不失误
眼睛是灵魂之窗,一个人如果少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不但看不到缤纷多彩的世界,日常生活中也会造成诸多不便,眼睛于人的重要不言而喻。但眼睛有时也会替人生带来许多麻烦,例如不当看而看,就会看出烦恼、看出是非来。尤其一般人总说“眼见为凭”,眼睛所见一定是真的吗?眼睛有时也会有看错的时候,所以孔子曾感叹眼睛不可信,说明眼睛不能只看表相,要看得到内涵,能够观察入微,才是真正的眼明,才不会失误。
第二,口要谨,谨不惹祸
有人说,人的五官当中,眼睛、耳朵、鼻孔都是成双,唯有嘴巴只有一个,意思就是要我们多看、看听,少讲话。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言多必失”,平时说话要谨慎,不但侵犯别人人格、妨害别人名誉的话不说,甚至有时无关紧要的闲言杂语也会说出是非来,所以口要谨,口谨则不惹祸。
第三,心要细,细不妄为
一个人要成功立业,先要训练自己胆大心细。胆量大,才不会畏首畏尾,做事才有魄力;心要细,心细才能瞻前顾后,才能慎思熟虑,谋而后动。有的人粗心大意,凡事未经细看、细想就断然去做,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做事胆要大、心要细,细心判断,才不致冲动妄为,才不会做错事。
第四,气要平,平不执拗
“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有的人容易意气用事,一件事明知不可为,但为了一时的意气之争,仍执拗地去做,结果事后才后悔不已。所以做人要心平气和,气一平就不会执着,心平气和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谓“气和心境好,心平无烦恼”,心平气和是自我保健与和谐人际的重要法门。
一个人要想有进步,先要心平气和以处事,虚心卑下而做人,平时要谨言慎行,要眼明心细,能重反省、勇改过,然后学德方有进步。
建功立业
梁启超先生说:“今日之我不惜与昨天之我宣战。”世界上的人都希望自己能不断进步成长,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怎样才能建功呢?怎样才能立业呢?建功立业的方法,提供以下四点参考:
第一,要立定志向坚定目标
曾国藩曾说:“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其中“立志”即为首要。读书如此,世间事业也是一样。立志是人生奋斗的第一步,“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毫无目标,如何有成就?立志如同火车头,带领列车驶向正确的目标;立志也像指南针,在茫茫大海中不致迷失方向。科学家立志研究发明,为人类留下贡献;企业家立志经营,才有获利所得。要想成功立业,第一要立定志向,坚定目标。
第二,要充实学问修养品德
非学无以广才,具德为人所敬。想要建功立业并不能单凭口号而不付诸实践,必须靠自己充实学问,具备丰富常识及良好品德修养。你看,孔子好学不倦,品德高尚,历代尊为“万世师表”;曹操雄才能文,却因多权诈,而被人讥为“一代奸雄”。空中楼阁无以久立,一步登天难稳基础;事业的成就不但要靠福德因缘,还要靠学养品德,一步一脚印,才是迈向成功的途径。
第三,要胸怀宽大气度恢宏
你的事业做多大,就看你的心量有多大。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以宽大的气度赢得信服,也获得西南边境的安定;周瑜机智过人,却为人气量狭小,处处设用计谋,屡屡被识破,最后只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人最怕心胸狭隘,一旦气狭,容易自取烦恼,成就当然有限。要成就伟大的事业,就要培养有宽大的胸怀、恢宏的气度。
第四,要锻炼体格健全身心
建功立业不是来自萎靡不振、懒惰睡觉、闲话是非,追求耳目娱乐。没有强健的体魄,哪有奋斗的力量?没有健全的心理,哪有奋发的精神?台湾王永庆自创“毛巾操”,与他的企业一同驰名业界;香港企业家李嘉诚透露健康之道是有规律的生活,包括每日不间断地运动、打球、游泳、跑步等。锻炼体格,健全身心,加上种种努力、种种勤劳,可以说是成功立业的重要条件。
把握住以上四点,付诸实践,那么建功立业必非难事。反之,缺少志向目标、学养品德、气度胸襟、健全身心这许多因缘条件,想要成功立业,实在难矣哉。
领众的秘诀
汉高祖刘邦曾问韩信:“我可以领多少军队?”韩信说:“陛下可以领兵十万。”“我只能领十万兵,那么韩信大将军你能领多少兵啊?”韩信回答:“多多益善!”汉高祖听了很不是滋味,韩信补充说:“陛下能领将,而韩信却只能领兵。”由此可知,有的人能领将,有的人会领兵。
在社会上工作,都有机会成为一位领导者。会领众者,则带动大家努力向前;但也有的人领众虽少,却常常不安不和。领众确实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也是需要有秘诀。其学问如何?有四点:
第一,轻财足以聚人
金钱不过是财富的象征,改善生存的一种方法,常言道:“钱乃身外之物”,过分执着,不知如何使用,也是一种可惜。尤其领众者,太过重视钱财,利益不舍得与大众共享,没有人肯跟随你,如何聚人。相反的,疏财仗义之人,舍弃个人的利益,将利益与大众共享,如此才得人心,众人必将对你忠心耿耿,敬重你,才足以聚集人众。
第二,律己足以服人
作为一位领导者,不能以其昏昏而使人昭昭。检点自己的行为,以使众人心悦诚服地拥护,并服从自己。应以严厉对待、要求自己,对自己规划得严格一点,要求自己言行正当,要求自己守法。如果无法约束自己,又怎能要他人去接受约束呢?如果能够严以律己,就能够使大众心中对你生起敬意,让大众对你服从了。
第三,量宽足以得人
俗语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肚里能不能撑船,衡量你是否具有资格领众。肚量宽大,能容人才能得人,才有众跟随你。所谓“大海能纳百川,故能成其大;高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高”。大海无所不纳,才有宽广的容量接纳百川,高山能够如此雄伟,是因其不择细壤。佛教里“心包太虚”“一念三千”的主张,说明了量宽、包容的真义。因此,要想得到人才为自己所用,首先就必须要有容人的雅量。
第四,身先足以率人
无论什么事情都能以身作则,所谓“身先士卒”,你就可以统率人众。如果是遇到苦难的事情都叫别人去,遇到利益就自己来,是没有人会跟随你的。老子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就说明,事事都能够带头率先,自然能够率领部下。
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领众必须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如此才能使大众信服、敬仰。
工作的智慧
每个人一天只有24个小时,为什么有的人可以一天当两天用,有的人却一天只能做半天的事,甚至一事无成。到底如何工作才能有效率呢?“工作的智慧”有六点:
第一,任务必须明了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使命感,没有使命感就无法掌握未来。不管是读书也好,做事业也好,都需要有明确的主旨和方向,才能集中心力,朝目标努力,也才能不为外在环境、人事阻挠。了解大局,才能妥善布局,如同下棋,想要得胜,不能只是一味地保住眼前的一粒棋,视野要放大,要看到全局,才能运筹帷幄。
第二,资讯必须精确
知识爆炸时代,信息日新月异,变化之快实在是时刻不停,因此掌握正确的资讯更是格外重要。资讯不精确,就像路标指示不明,需要花很多时间再去摸索,效率缩减。所以资讯要精确,才能提供最可靠的消息;资讯要精确,才能作出最合理的对策;资讯要精确,才能在短时间内,达成目标。
第三,说明必须扼要
文章要让人看得懂,要简明扼要;报告要让人听得懂,也要简明扼要。简明扼要有时胜过千言万语,有的人说话不扼要,讲了很久,要表达的重点却只有一句,不免浪费时间和精力。古人说:“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所以,说明要扼要,切中要点。
第四,分析必须透彻
举凡案情的分析、选情的分析、化学的分析、产品的分析、个性的分析,甚至为了让事情有个水落石出,都必须作透彻分析。在工作上,要对工作方法作分析,才能促使工作有进度、有新意、有效率,也才能提出有效的因应对策。懂得分析的人,才能向困难挑战,以理性处理挫折,不毛躁、不情绪化。
第五,比较必须深入
同样的事情,为什么别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而且做得有声有色,而我却是挂一漏万,又迟迟不能告成呢?比较看看,是我不够尽心尽力,还是使用的方法有待加强?良性的比较,对工作效率的提升有确实的必要,从深入比较中,得出效力不张的问题点,进一步再作规划及改善。
第六,建议必须具体
活动结束,主办单位希望与会大众填写意见调查表;出版公司在书籍中附回函卡,恳请读者填写意见。一个活动、一个团体要进步,需要很多人共同集思广益,提供意见。建议必须具体,不含糊笼统,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就像病症非只有一种,要先知道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大丈夫行事
在世界上,做人处世,各人有各人的重点。有的人重利,有的人重义;有的人重未来,有的人重眼前;有的人重视个人的利益,有的人强调大众的成就。从个人所重视不同,可以看出见解有别,行事的差异。所谓大丈夫,也不一定专指男士,只要他的行事朝向正见与光明,就是大丈夫。大丈夫的行事原则有哪些呢?
第一,论是非,不论利害
一个有为的人,行事必定讲究是非与否、合不合理、该不该,而不是利害关系。是对的,即使对自己有害,他也不会顾忌;是不对的,对自己有利,也不为之。东汉乐羊子在马路上捡到一块别人遗失的黄金,拿回去交给妻子。不料他的妻子却说:“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何况是在路上捡拾别人的黄金?”乐羊子闻言惭愧,于是将黄金交给公家。这就是讲究是非,不论利害。
第二,论顺逆,不论成败
大丈夫行事,不会计较眼前的成败。顺境、有意义的事,当然要做;即使面对不顺的逆境,还是要勇往直前。只要努力去做,成败就由诸多因缘成就了。
第三,论万世,不论一时
君子行事前总会思考,这一件事情做下来,对历史有交代吗?对大众有交代吗?对未来有交代吗?大丈夫所计较的是千秋万世,而不是争一时的成败。你看,文天祥、史可法皆为败军之将,却名垂万世;夏桀与商纣,皆人王也,却遗臭万年。所谓“知人之为善,不可论现行,而应论流弊;不论其一时,而应论久远;不论一身,而应论天下。现行虽善,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因此大丈夫行事,以写历史的心,写下经得起万世的评鉴。
第四,论真理,不论人情
有为的人,行事讲究合理合法,不计较人情。意即所谓“依法不依人”。因为,法理是公众的,是无私的;而人情是自私的,是偏袒的,只有法理,才是公平。
《孟子》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大丈夫,这四点大丈夫的行事方针,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
大人风范
何谓大人?《佛遗教经》中说:“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慈悲道场忏法》说:“若能于善无有碍者,可谓合道有力大人。”禅师说:“触境遇缘,不变不动,方名有力大人。”如此看来,所谓的大人,并非单指有地位、有名望的人,而是指有修养气度不凡者,如书香之家,有书香之家的风范;君子之德,有君子之德的风仪。如何才算泱泱气度的大人风范?下面有四点意见:
第一,清廉者有容人的雅量
拥有清廉、正直的美德,奉公守法,不贪污舞弊者,当然称得上是正人君子,更重要的是,要有容人的雅量,才称得上是大人。世间人既有贵贱贤愚之分,智力气质也有高低清浊之别。因此,清廉者不一定要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应包容宽宥别人的不足,“同流而不合污”,有包容的雅量,才能感化他人。
第二,宽大者有果断的决心
蔺相如退车避席以让廉颇,感动廉颇负荆请罪;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赢得孟获真心来归。上述两则是历史上以宽大的心胸折伏他人的典故。宽大并非没有原则,没有原则的宽大只是姑息,而非真正的宽大。蔺相如在秦王的淫威之下,仍能完璧归赵;诸葛亮巧谋策划,以老弱妇孺阻止司马懿二十万大军的“空城计”,可以得知他们处人心胸宽大,处事却果断勇猛。因此,宽大者更难得的是具明智果断的特质。
第三,聪明者不必苛求严察
对待一个小人,如果太严苛,他反而更要为非作歹;假若虽知他的缺点,却留给余地,他会感受到你的善意而回头转身。真正聪明人,不苛求他人的品德,不严察他人的过失,即俗语所说“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因此,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的聪明人,才是具备大人风范。
第四,正直者不陷矫枉过正
正直是很好的品德,可是千万不能太过执着。每个人对于品德的要求不一,若以自己的标准苛求别人,不仅他人不欢喜,也会为自己带来痛苦。因此,能持不偏不倚的中道精神,也是大人应有的风范。
在现实的社会上,有财富地位者,当然是大人物;但是,升斗小民也可以是人格上的大人物,只要具备四项风范,都是值得尊敬的大人。
工作的态度
在这世界上,很少人可以完全不工作,大部分的人,每天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工作,也有很多人甚至视工作为生命。对守成的人来说,工作只是生计;对有抱负的人,视工作为学习;对有企图心、懂得规划者而言,工作则是理想的实现。同样是工作,什么样的态度,才能帮助我们得到更多的成长?以下四点供大家参考:
第一,建设诚实伦理的态度
一个人在社会上要能立足,最先要学习的,就是“伦理”观念。有家庭伦理,就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有工作伦理,就能服从守纪、敬业乐群,这是事业成功的主因。另外,诚实的做事态度也很重要,无论长官是否在眼前,不管人前人后,恪尽职守,不开小差,才是正确的工作态度。
第二,发挥服务处事的担当
“全垒打王”王贞治刚从台湾到日本参加宇野球团,有一天,球团代表对他说:“如果以球场上的表现和对团体的贡献,你应该减薪。不过,我们决定增加你的薪水。”王贞治很讶异,球团代表接着说:“因为你非常珍惜我们的球。”原来,王贞治当时负责管球,经常把打破的球捡回宿舍,每晚花一两个钟头缝补。原意只想做好分内之事的王贞治,想不到他的主动服务和担当,赢得球团的肯定。可见,做事有热诚和担当的人,也能在小事中,创造非凡的工作价值。
第三,培养学习求教的谦虚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尽善尽美很难,总有不足之处。因此,要永远保持学习的精神,不断追求向前,才能日有所进。在学习过程中,以真诚的心意、谦虚的态度求教,相信教导者也会受感动而倾囊相授。
第四,促进人事和谐的欢喜
我们都觉得处事容易处人难,其实,人际关系融洽,事情会更容易处理。因此,不可忽略广结善缘的重要。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我们和气待人,对方必也会以礼相待。除了外在的人事和谐,还得注意内在的欢喜。随时保有欢喜心,不仅有益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是对别人的慈悲。
我们既然花费了极大的心力、时间在工作上,除了有形、有限的报酬之外,还可以从工作中,学习到更多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