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思静定是瑜伽的第一步
瑜伽所需要的第一件事就是心思静定。瑜伽的第一个目标不是消除个人知觉性,而是开启我们的知觉性,从而使其达到一种更高的精神知觉性。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静定心思是最初所需要做的事情。
瑜伽修行中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将我们的心思变得坚定、平和与寂静。如果不这样做,我们的心灵就会被各种无用的经验所充斥,但是它们都不会是长久的。真正长久的是真知觉性,而只有在静定的心思中,我们才能建立起这种真知觉性。
我们要使心思保持静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让我们思考或从事其他心理活动。其真正的寓意是让我们将这一切都置于表面,而将我们那个真正的本体放在这些心理活动的下面,并与之分离。真本体要时刻观察着那些思想,却不能受到它们的牵引,只需保持着观察的状态,并且能够随时裁判它们。我们要让我们的真本体拒绝一切应该拒绝的东西,接受并保留一切属于真知觉性和真经验的东西。
心思保持被动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接触“真理”和“神圣能力”的时候,我们才能保持被动。如果你对低等本性的提示和势力也保持被动,你便不会再进步了。或者,你就会将自己暴露在敌对势力面前,而这样一来,这些势力便会引你远离瑜伽正道。
低等心思、情命以及生理本性的力量会妨碍我们的修持。在这些力量的背后,便有心思、情命以及生理本性等各个领域的敌对权能。只有我们的思想与情感保持一致,同时集中于对“神圣者”的仰慕里,我们才能战胜这些敌对的权能。
寂静通常是一个比较好的说辞。但我所说的心思的静定并不是心灵的完全寂静,而是说一种心思没有躁动、烦恼,只有坚定、轻松和愉悦,可以用来应对那种将要转化本性的力量。其中最重要的是能除去烦恼思想、错误情绪、纷乱理念、悲伤运动等种种不良习惯的侵袭。这些不良习惯都能扰乱和蒙蔽我们的本性,使我们没有力量进行工作。如果我们的心思是平和、安静的,那么我们便会拥有足够的力量来进行工作。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在见到内心之中应当改变的事物时,就不会感到颠倒和抑郁了。相反,我们内心事物的转变将会更加顺利,也更易于成就。
一个空洞的心思和一个平定的心思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我想它们的区别应该是这样的,即当我们的心思空洞时,我们是没有思想和概念的,更不会存在任何一种心思的作用的。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对事物只会存在一些原始的认识,而不会形成与之相关的理念。而在心思平定时,我们的心思就会处于一种寂静的状态,没有什么能够扰动它。如果我们产生了某些思想,那一定不是由我们的心思引起的,而是由一些外来之物引起的。这些思想度过我们的心思就像是飞鸟度过无风无云的天空。它们度过这样的天空,不会扰动什么,更不会留下丝毫的痕迹。纵使有一千个印象或最强烈的事项经过我们的心思,它也会安定、寂静如常,就好像我们心思的本质是由永恒不灭的平和制成的一样。即使这种寂静的心思开始发挥作用,无论这个作用多么神秘和强烈,它依然会保持基本的静定。拥有这样的心思,我们的本体不会去开辟什么,只会安然接收一切的形成;同时我们的本体也不会增加什么,只会一直平静、无烦下去,尽管它具有“真理”的喜乐以及真理给予的快乐的能力和光明。
心思归于沉静,因没有思想而变得定止。这不是一件不可想象、不可实现的一件事。当我们的心思归于沉静之后,就会具有巨大的平安感。我们会降低自己的身姿,在这种浩大的寂静中漫延并认清自我,同时自我也会超出心思之上,在广大的寂静中漫延。不过,每当我们拥有这种静定的心思并附有平安感之后,我们的情命之心便会跃跃欲试,试图闯进我们的内心深处,占据我们的内心空间。或者一些机械心思也会为了同一目的,而发起一些细微的习惯思想的转变。
修持者所应该做的是谨慎地驱遣这些外来者,使它们保持缄默,至少在静定的时候,使心思与情命体可以保持完全的平和静默。这样的意志就是心思之后的心灵的意志。每当我们的心思平静和定止后,我们便能察觉到自己的心灵。这时,我们的心灵也是静定的,它会远离那些富有个性的活动。
将平静、坚定安置于精神中,我们的心思就会变得寂静下来。这种内在心灵与外表个性的分离是十分有益的,也是人们不可或缺的。
从本性之中发现自己的真个性,需要做这两件事:一是在感知自己的情心(秉性、性情)之后感知自己的性灵体(人的精神、性情、情感的综合体),二是将性灵与自性(心、性,或本性,人心灵的中心)分开。这是因为真个人是在性格的后面,他会被表面自性的活动所蒙蔽。
像海洋一样平静、像太阳一样光明的真实且恒常的知觉,这刚好是那基本实践的性格。这种性格在验证“无上真理”的时候,最开始便触及了我们的心思和灵魂。人们没有办法要求自己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或基本,或者说人们没有办法让自己拥有磐石一般的根基,然后让其余的东西建筑在上面。这不仅是一个本质的概念而已,而且是这样的一个本质,即如果让这个本质拒绝或怀疑它的性格,从而减弱了我们的这种经验,那么这将是极大的错误。
这个本质是不需要解释或加以说明的。而且人们甚至不应该尝试将它化为一个意象,因为这个本质在其性质上是没有极限的。只要这个本质持续不断地接受,凡是它从自体或所属自体应该显示的东西,必然会按照它自有的权能显示出来。
无疑,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恩慈。对于这种恩施,我们唯一的报答就是接受和感激。而且,我们还要使那已经接触知觉性的“权能”在自己的身体里发展它应该发展的东西,在使其保持自己的同时,向别人敞开心怀。本性的完全转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经过漫长时间的积累和种种不同的阶段。但凡我们现在所经验的东西,都只是一个开端,作为新知觉性的一个基础,其中的转化也是有可能的。从这些经验的自动自发性可以看出,它并不是由心思、意志或情感构成的。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于居于此后的一个“真理”。
我们需要祛除自身的疑惑,而这件事所具有的意义就在通过它可以管制我们的思想。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居于此后的“真理”。但是,就像是管制自己的情欲、热念或是身体动作一样,管制自己的思想同样是必需的,这是为了瑜伽,且不仅是为了瑜伽。如果人不是一个充分发展了的心思体,心思体就会像不正定和不受管制的思想的网球一样,这样是不成的。它就好比是一个没有了舵的船一样,只能在情欲和狂热的风暴中飘荡,或者只能作为惰性或身体冲动的奴隶,这都是不成的。我知道这样做是较为困难的,因为人原本就是一种心思“自性”的动物,他们会自认为言行可以保持一致,不能自加分离,不能超然物外,没有心思的波澜起伏。
相比于管制思想,相对容易的是管制自己的身体,至少在管制身体运动的某些部分上确是如此。在自己的情命冲动和欲望之上进行心思的管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只要经过一番奋斗,这样的事情仍然可能实现。如果像一位密教修士一样坐在河上,使自己超出思想的漩涡,那么这便不是那么容易了,即使这是有可能做成的事情。凡是心思发达或超出凡夫以上的人,大多都是用了这样的方法或那样的方法来区分心思的这两个部分的,即活动的部分和静定主宰的部分。心思活动的部分就像是思想的一个工厂,而心思静定主宰的部分是一种“见证”,一种“意志”,也可以说是一种观察、评判、祛遣、消灭。它接收着一切的思想,将它们加以修改和变换。可以说,它是一种“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