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SLIM语言理论
数据库语义学的基础是SLIM语言理论。SLIM不同于其他语言理论,如结构主义、行为主义、先天论、模型理论或者言语行为理论。SLIM设计的初衷是用完全明确的机械的(如逻辑电子)程序来解释语言符号的理解过程和有目的的生成过程。
缩写词SLIM的每个字母的意义如下:
S=Surface Compositionality,即语表组合性(方法论原则,见1.6.1)
句法-语义组合只包含具体存在的词形,不包括零元素、同一性映射或者变体。
L=time-Linearity,即时间线性(方法论原则,见1.6.5)
语言的理解和生成都严格遵循时间线性顺序。
I=Internal,即内部(本体论原则,见2.3.1)
语言的理解和生成被看作是说者-听者内部的认知程序。
M=Matching,即匹配(功能性原则,见3.2.3)
主体用语言来指代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物体和事件,通过语言意义和语境之间的格式匹配来为此建模。
SLIM建立自然语言交流模型遵循七个语用原则。
2.6.1 第一条语用原则
说者的言语意义(意义2)是与内部语境相关的符号的字面意义(意义1)的使用意义。
“意义1”是符号的字面意义;“意义2”是说者在使用“意义1”所关联的符号时所要表达的意义(说者意义)。即使是在听者模式下,“意义2”也称作“说者意义”,因为只有听者使用“意义1”所关联的符号来指代和说者指代相同的物体或者事件,交流才算成功。
只有在语境明确(限定)的前提下才能成功使用符号。符号的STAR是确定使用语境的依据:
S=space,即空间(符号发出的地点)
T=time,即时间(符号发出的时间)
A=author,即作者(生成符号的主体)
R=recipient,即受者(可能收到符号的主体)
STAR的作用正如第二条语用原则所描述的:
2.6.2 第二条语用原则
符号的STAR决定说者和听者语境数据库中生成和理解该符号的切入语境。
一旦根据STAR找到了理解语言符号的初始语境,就可以根据第三条语用原则来访问其他语境。
2.6.3 第三条语用原则
符号与相应语境之间的匹配顺次渐进(incremental)。生成过程中,基本符号遵循说者思考的时间线性顺序。理解过程中,听者的思路遵循听到的基本符号的时间线性顺序。
自然语言交流过程中,第三条语用原则预设了第二条。生成和理解自然语言符号的第一步是尽可能精确地确定具体语境(第二条原则)。之后,复杂的符号一个接一个地和语境层的一系列所指进行匹配(第三条原则)。注36
接下来,定义“意义1”和三种基本符号(sign),即标志(symbol)、指示词(indexical)和名称(name)的指代机制。标志的字面意义1是一个概念类型(如4.2对词“square”的分析所示)。
2.6.4 第四条语用原则
标志指代机制的前提是“意义1”被定义为概念类型。标志根据在句子中的位置把自己的“意义1”匹配给语境层的相应概念个例,从而发挥指代作用。
标志的指代机制被称为是象征性的,因为标志的作用和图标相似:都能自发地指代某一已知种类的新物体。二者的区别在于,字面意义和语表之间用标志来表示的关系是任意的,用图标来表示的则不是。
指示词的字面意义被定义为指针。英语的指示词包括“here”“now”“I”“you”和“this”等。
2.6.5 第五条语用原则
指示词指代机制的前提是:字面意义1被定义为两个特色指针之一。第一个指针指向主体的语境,称作语境指针或者“C”。第二个指针指向主体,称作主体指针或者“A”。
这两个指针如下例所示:
2.6.6 指示词用作名词和形容词,带A或C指针
分享同一个指针的指示词的象征意义在语法上有一定的区别(symbolic-grammatical distinctions)。例如,“this”只能指代单个的、非动物的所指,而“they”只能指代复数的可能是动物也可能不是动物的所指。同样,“you”指代可能的交流对象,没有数和性上的限制,而“he”指代不是当前交流对象的单数男性所指。
对于名称,如“John”或者“R2D2”,字面意义1被私人身份标记(private identity marker)所取代。这些标记在语境层生成,用来表示多次出现的所指被识别为同一个个体。
对于有语言功能的认知主体,私人标记在命名过程中被添加到公开语表(public surface)上。因此,名称指代的方式是用公开语表来唤起每个主体的私人标记,以此来匹配所指在每个主体认知结构中的对应的标记。
2.6.7 第六条语用原则
名称指代机制的前提是:私人标记与所指在认知结构中对应的标记之间相互匹配。
命名行为可能很明显,比如在受洗仪式上,也可能不明显,比如在下面的例子当中:主体A看到一条不认识的狗,从灌木丛里跑出来又消失在灌木丛里。主体A暂时把私人身份标记“$#%&”插入到认知结构当中,以代表出现在其语境中的那条狗,并且每一次出现都用这个标记,从而表示多次出现的是同一只狗。之后,主人喊狗的名称“Fido”。主体A把“$#%&”附加给公开语表“Fido”。这样,对A来说,通过匹配附加给名称的私人标记和所指在认知结构中的相应标记,名称“Fido”就指向了那条狗。
不同种类的符号,即标志、指示词和名称之间的区别,和主要词性,如动词、形容词和名词之间的区别相关。例如,一个形容词(词性)可能是一个标志或者一个指示词(符号种类)——但不可能是一个名称。
这种独立性有其功能上的原因:词性控制句子当中词跟词之间的组合(横向关系),而符号种类确定词语意义和语境之间的指代关系(纵向关系,见3.2.4)。符号种类和词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第七条语用原则所述:
2.6.8 第七条语用原则
标志可以作动词、形容词或者名词,指示词可以作形容词或名词,而名称只能作名词。
这就意味着,反过来,作名词的可以是标志、指示词或者名称,作形容词的可以是标志或者指示词,而作动词的只能是标志。注37
进一步的解释可以参看下面的例子:
2.6.9 符号种类和词性之间的关系
从和词性之间的关系上看,最具普遍性的符号种类是标志,而最有限的是名称。反过来,从和符号种类的关系上看,最具普遍性的词性是名词(宾语、论元),而最有限的是动词。
不同词性组合为命题,与其符号种类无关。例如,下面的两个句子包含相同的词性,却使用了不同种类的符号:
2.6.10 不同词性和符号种类在句子中的关系
这七条语用原则不只具有学术上的意义,对于实际操作和系统在交流过程中的基本功能都有深远的影响。第一条原则允许把符号种类的“字面意义1”和言语中符号个例的“使用意义2”分开,这是根据语表组合性系统地进行句法-语义分析的前提。第二条原则提供了从空间和时间上去理解指示词的参照点,是确定使用语境的前提。第三条原则确立了说者和听者模式下统一的理解机制。第四、五和六条原则解释每一种符号如何与所指之间在理解语境中建立联系。第七条原则指明三个指代机制中的每一个必须用作哪一种词性。
根据这七个语用原则,SLIM语言理论建立了一个抽象的自然语言交流模型。在这个模型当中,(i)人与人之间、(ii)人与建构合理的认知机器之间能够以同样的方式使用语言来表达意义——就像松鼠和喷气客机,它们能停留在空中,遵循的是相同的空气动力学原理(见FoCL’99,p4)。
数据库语义学是SLIM语言理论的技术实现,其形式是软件运行程序。SLIM语言理论的构造与数据库语义学所需要的技术方法并行发展。数据库语义学所需要的技术方法主要包括CoL’89中的LA语法和FoCL’99中的词库数据结构(另见TCS’92和AIJ’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