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杭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其他建筑

茅坑[mɔ33khəŋ35]

杭州早年的公共厕所。砖木结构,平顶,木门上方、后墙和两侧墙面均有镂空设计。总面积6平方米左右,隔成男厕、女厕和倒粪池三间。

1-59 ◆ 弥陀寺巷

鸽子笼儿[kəʔ5ʦɿ0loŋ33əl0]

过去城市居民养鸽子的笼子。有木制和砖砌两类,一般都建在自家屋顶上,一是由于缺少场地,二是便于喂养与管理。

1-60 ◆ 弥陀寺巷

鹅棚[ŋo33baŋ33]

鹅栖息的棚子,用毛竹搭建,四面临空。城市居民早已不养家畜,图1-61中的鹅是养在西湖中点缀风景,供游人欣赏的。

1-61 ◆ 孤山路

富义仓[fu35i53tsh53]

位于京杭大运河南端,胜利河和古运河交叉口。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占地面积10亩,是当时国家粮食储备仓库,与北京南新仓并称为“天下粮仓”,有“北有南新仓,南有富义仓”之说。原有仓储式长房80间,每间约20平方米,可存4万至5万石谷物。并有配套的砻场、碓房和司事房等。

1-62 ◆ 霞湾巷

楼房仓库[lei33vaŋ33tsh33khu53]

位于京杭大运河南端的大兜路历史街区,是1951年在原仁和仓旧址修建的国家厂丝储备仓库。共4幢3层,成“田”字形分布,为清水砖墙、歇山坡面,有木楼地板、室外楼梯,东西两幢间有连廊。“楼房仓库”具有建国初期典型的工业建筑风格,也是杭州运河沿岸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1-63 ◆ 大兜路

桥西仓库建筑群[dʑiɔ33ɕi35tsh33khu35tɕie35tsoʔ5dʑyŋ31]

位于拱宸桥桥西历史街区,共4座,为原杭州第一棉纺厂、杭州丝织厂的厂房。最早的建于民国,建筑平面呈矩形,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墙面上尚留有许多工业生产时期的痕迹,是杭州运河沿岸典型的仓储类建筑。现已分别被改建成中国扇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和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成为运河文化的休闲体验中心。

1-64 ◆ 桥西直街

单口井[tɛ33khey33ʨiŋ53]

即单眼井。杭州著名的单眼井有相国井、西井、方井、白

龟井、小方井、金牛井等。均为唐代德宗年间李泌任刺史时,用竹管引西湖水至城区开挖而成,以解百姓饮水之难,德泽百世。今在李泌引水处设立引水装置和六井标志,以兹纪念。

1-65 ◆ 湖滨

四眼井[sɿ35ie53ʨiŋ0]

位于满觉陇路和虎跑路交叉口,是杭州最古老的水井之一。井深约3米,直径约2米,井口有石板覆盖,仅留四个圆形的取水口,故名。其所在村庄也因此得名叫“四眼井村”[sɿ35ie53ʨiŋ33tshʮəŋ35]。相传为东晋时有学者善识地下泉脉而开凿,现已成为一个旅游景点。

1-66 ◆ 满觉陇路

九眼井[ʨiʏ53ie53ʨiŋ0]

位于吴山广场,横竖都是三个一排的六角井,是杭城古井文化的一个小小缩影。杭州古代临海,地下水咸苦,钱塘潮又使城内河湖港汊之水均带咸味,故杭州城里井多。在吴山半山腰,还能看到宋代开凿的八眼井遗迹。

1-67 ◆ 吴山广场

亭子[diŋ33tsɿ33]

指只有屋顶、没有四壁或四面为窗的一种建筑。杭州作为知名旅游城市,“亭子”数不胜数,种类繁多。在为游客提供休息场地的同时,其自身也成了西湖的一大风景。

1-68 ◆ 宝石山

石头儿亭子[zaʔ2dei33əl33diŋ31tsɿ0]

即石结构的亭子。例如孤山路上的“云亭”,建于1920年,是一座六角方柱石亭,原为岭南金石书法名家、诗人许炳璈生圹。许氏字奏云,故名。

1-69 ◆ 孤山路

竹凉亭[tsoʔ5liaŋ13diŋ31]

即以竹子为材料建造的亭子。

1-70 ◆ 茅家埠

草亭子[tshɔ53diŋ31tsɿ0]

即以茅草为屋顶的亭子。有名堂有来历的“草亭子”要数西泠印社内拥有百年历史的“剔藓亭”,“剔藓”一词出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石鼓歌》中“剜苔剔藓露节角”的诗句,形象地体现了西泠印社社员精益求精的研究精神。

1-71 ◆ 西泠印社

放鹤亭[faŋ332diŋ0]

位于孤山路,背靠孤山,面朝西湖。是为纪念北宋隐逸诗人林和靖而建(参见图7-26),初建于元代,现亭为1915年重建。亭内石壁刻有南北朝鲍照所作《舞鹤赋》,为康熙南巡时临摹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迹所书,碑上留有“康熙御笔之宝”“万岁作暇”等印。亭子上方有巨樟覆盖,前有石栏护围。

1-72 ◆ 孤山北路

御碑亭[y33pei53diŋ0]

即亭内有皇帝御题石碑的亭子。杭州“御碑亭”众多,最经典的是西湖十景亭,均为一景一亭一御碑,每一块御碑的正面都是康熙题的景点名,背面都是乾隆为景点题的一首诗。图1-73为断桥残雪“御碑亭”,从亭内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是欣赏西湖美景的绝佳胜地。

1-73 ◆ 白堤

过山亭[ku3533diŋ0]

设在半山腰供路人歇脚的过路山亭。杭州最有名的“过山亭”是建于清光绪辛丑年(1901年)的双灵亭,位于栖霞岭通往紫云洞的半山腰,为半敞开式亭子,黑瓦白墙,石柱为栋。前后四根柱子上刻有楹联两幅:前为“美擅湖山数胜迹重重都向峰头观气象,地邻忠烈溯游踪历历偶来亭畔哭英雄”;后为“一水印天心异地证三生之果,六根无我相双泉清万劫之尘”。

1-74 ◆ 栖霞岭

桥亭[dʑiɔ33diŋ13]

修筑在桥上的亭子。西湖“桥亭”均为借景景观。图1-75为建于清雍正年间的玉带晴虹桥亭,位于苏堤西侧金沙堤玉带桥上,东接桃柳苏堤,西连曲苑风荷,南望西里湖,北观栖霞岭,得天独厚的位置,使其在西湖诸桥中别具一格。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诗篇作品更是浩如烟海。

1-75 ◆ 曲院风荷

长亭[dzaŋ33diŋ13]

外形呈长条形的复合式亭子。西湖景区内的“长亭”以砖木结构的居多,亭子周围均带有围栏座椅,可供游人小憩。

1-76 ◆ 孤山

桥廊[dʑiɔ33laŋ13]

建于桥的一端,是一种与亭子类似的砖木结构的建筑。其主要功能是供路人遮阳、避雨或小憩。形式多样,有的仅一个人字形屋顶,四根柱子,两边有座位。有的屋顶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并与沿街商铺融为一体。

1-77 ◆ 河西直街

初阳台[tshu33iaŋ3331]

位于宝石山上的葛岭之巅,是一个用石块垒筑起来的近两米高的平台,平台上有亭。据说为葛洪炼丹所置,并有“寻太阳”的民间传说。此处是杭州观看日出的绝佳位置,据说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在此能见到日月并升的奇景。

1-78 ◆ 宝石山

牌楼[bɛ33lei33]

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建筑。常见的多为三间四柱式翘檐石牌楼,屋檐浮雕镂刻精细,立柱楹联文情并茂。例如宝石山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的“关岳庙昭忠祠”石牌楼,内侧二柱刻有:祀典重春秋湖山千古,威名齐汉宋日月同光。外侧二柱刻有:盛典许跻攀,两庑弓刀森勿动;新祠今落止,四时牲酸祝来飨。

1-79 ◆ 白堤

西泠石坊[ɕi33ləŋ33zaʔ2faŋ13]

位于孤山路,西泠印社标志性建筑之一,1923年西泠印社成立20周年时所立,有“借导游人登山之兴”之功能。额枋上隶书“西泠印社”为安徽桐城张祖翼手书,两旁石柱上刻丁仁撰句、叶铭书写的篆字楹联:“石藏东汉名三老,社结西泠纪廿年。”如同保俶塔常被念成“保叔塔”一样,西泠印社也常被念成“西冷印社”,此处记音从俗。

1-80 ◆ 孤山路

断桥[duo13dʑiɔ31]

位于外西湖和北里湖的分水线上,是白堤和北山路交汇处的一座拱形独孔环洞石桥。桥东堍有“云水光中”水榭和“断桥残雪”御碑亭。“断桥”是传说中许仙和白娘子雨中相遇的地方,又有“断桥残雪”“断桥不断”等奇景,故成为杭州西湖最负盛名的十大经典景点之一。

◆ 白堤

拱宸桥[koŋ53dzəŋ31dʑiɔ0]

杭州城区最大的古桥,位于大关桥之北,东西横跨大运河,也是京杭大运河终点的标志。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桥长98米,高16米,桥面中段宽5.9米,两端桥堍处宽12.2米,桥面呈柔和弧形,为三孔薄墩联拱驼峰桥。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2 ◆ 拱宸桥

石板桥[zaʔ233dʑiɔ31]

用青石板铺设桥面的桥。

1-83 ◆ 桥西直街

寮檐筒儿[liɔ33ie33doŋ33əl31]

即笕,一种横放在屋檐下用来承接雨水的管子。用于引导雨水顺着管子流向地下阴沟,可有效地避免雨水顺着屋檐到处向下滴。早期都用粗毛竹筒制作,后改用铁皮等其他材料。

1-84 ◆ 拱宸桥

塔[th5]

各种塔式建筑的总称。杭州有著名的保俶塔、雷峰塔、六和塔和华严经塔等。雷峰塔与保俶塔,一南一北,隔湖相对,有“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誉,使西湖呈现出“一湖映双塔,南北相对峙”的美景。

◆ 白堤

雷峰塔[lei33foŋ33th5]

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雷峰之上,为吴越忠懿王钱弘俶因黄妃得子建。旧塔于1924年倒塌,2002年竣工的新塔为我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是西湖标志性的景点之一。夕阳西下,塔影横空的景色便是西湖十景中的“雷峰夕照”。《白蛇传》中,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许仙,被法海镇在雷峰塔下的故事,更使其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1-86 ◆ 南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