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思想中的慈善
作为美德的慈善:作为一种美德,慈善被中国历朝历代的道德家高度赞颂。孔子和孟子都认为慈善是人类的特质,4是高贵人格的基本组成成分之一。5当弟子向孔子问及慈善时,孔子答道:“泛爱众。”6
慈善源于人性:虽然慈善美德至为高贵,但孟子认为每个人的天性中都具备这样的美德。《孟子》写道: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7
而关于人类同情的自发性,孟子说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8
慈善的习得和发展:以荀子为代表的另一派道德家,表面上是反对慈善来源于人性本质的观点,而实则并非全然反对。他争论说我们认为慈善是源于人性本质的社会特点和情感,事实上并非源于人性本质, 而是来自后天习得。 荀子说道: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9
就像其他能力一样,慈善的能力也可以通过练习而获得发展。因此,在说到仁、义、礼、智对人类是自然和必要的之后,孟子继续说: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10
国家和慈善:古代的政治道德思想家总是认为道德和政治是紧密相连的。他们认为国家存在的目的就是使其人民安乐。最好的政府是真切关怀人民的福祉的政府。所以,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经常可见“仁政”这个词。
有一次,梁惠王向孟子咨询执政的问题。梁惠王抱怨道,尽管他尽力治国, 民心依然未归顺于他,他还是不能成功地吸引他们,而他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孟子深知原因在于朝廷的奢侈和对国民真实需求的漠视,他给出了如下的尖锐回答: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1
国家慈善的目标:一个国家施仁政,就必须把消除人们的物质贫困和实现经济自给自足作为首要职责。这是因为经济上若不自给自足,那精神的进步就没有可能。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图景是这样被描绘的: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12
对慈善的反对:慈善被孔子和孟子赞颂为人类独有的特质和需要珍视的美德,庄子和道家则抨击它,认为慈善是人性的错误产物, 阻碍了人类福祉。庄子从这一视角出发, 虚构了孔子和道家创始人老子之间的一场对话: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翻《十二经》以说。老聃中其说。曰:“大谩!愿闻其要。”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为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老聃曰:“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13
非源自人性的慈善:因此,庄子对人类本质的看法和孔孟正好完全相对。试图让人变得慈善和试图拉长鸭子的腿或压缩鹤的腿一样,对人的本质具有巨大的破坏和伤害。在上述情况中,任何一种行为都是违背自然本意的企图,因此其结果只能是生理痛苦或道德折磨。庄子会说,顺应自然则一切皆好;自然是自给自足的,因此人类不应该运用手段干扰其自身进化。这才是达致完全满足和幸福生活的王道。因此庄子说道:
且夫骈于拇者,决之则泣;枝于手者,龁之则啼。二者,或有余于数,或不足于数,其于忧一也。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故曰仁义其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嚣嚣也?
且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屈折礼乐,呴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索。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故古今不二,不可亏也。则仁义又奚连连如胶漆索而游乎道德之间为哉?使天下惑也!14
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15
以上是对中国传统思想中慈善的论述,在此, 我们也许可以这样总结:中国从来视儒家为正统,而道家为异端。尽管庄子的哲学和他的语言美丽而有力,但他还是没能成功打破儒家思想对于这个国家及其文明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