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现代哲学中的实在性问题
关于外在世界问题,那位机智风趣的法国人,布吕纳蒂耶1,以他标志性的风格写道:“Je voudrais bien savoir, quel est le malade ou le mauvais plaisant, et je devrais dire le fou, qui s’est avisé le premier de mettre en doute ‘la réalité du monde extérieur’, et d’en faire une question pour les philosophes. Car la question a-t-elle même un sens ?”[我非常想知道,第一个在他的脑袋里质疑外在世界之实在性并使之成为哲学家的一个问题的人,是什么样的病人,或者说,是什么样的糟糕的开玩笑者——我也必须说——蠢人。这个问题究竟有意义吗?]2但这个批评的头脑,这位创造了“科学之破产”这一新词的批评家,在此却并未有足够深刻的洞见。他对“健全人类知性”的诉求——关于这种诉求,康德曾写下过一种目标明确的看法(《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莱比锡,第34页)——事实上还远远达不到那种要求,即,要对我们的问题进行一种有方法的-科学的探讨。谁若区分了这两种立场——一种是稚真的、但对于实践生活而言也足够完善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对实在之物的切中乃是一蹴而就之事;另一种是针对各种实在性所进行的科学的、由方法所引导的、思想性的设定和规定——谁就会看到这当中是存在着一个难题的。从一种臆想的自明性所具有的那种压迫性的铅之重量(Bleilast)3中坚决摆脱出来,这恰恰是对那个迫切任务的解决达成更深觉察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