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南亚次大陆的统一 —— 孔雀帝国
重要历史资料
当孔雀王朝揭开序幕的时候,南亚次大陆终于进入了有较为确切纪年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字记载也相当丰富。公元前327年到前326年,马其顿的国王亚历山大率领的军队入侵印度,这个年代为我们提供了计算孔雀王朝年表的基准线。亚历山大入侵的后果之一是,希腊世界开始对南亚次大陆这块土地有所了解,留下了外国人对印度的观察和记载。其中最为人知的就是希腊化国家统治者塞琉古·尼卡多(约前358—前280年)派往印度的使者麦加昔尼。他在孔雀王朝的都城华氏城居住多年,写下《印度记》(lndika)。这部书虽已亡轶,但很多章节都保存在其他古典作家如斯特拉波(Strabo)、阿利安(Arrian)的著作中。由于各家的转述和引用不甚一致,后人使用这些资料时,要分清哪些是麦加昔尼的原话,哪些是以后的作家的评论有一些困难。另一个问题是,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从海外归来后,往往把道听途说的奇谈怪论也当作自己的经历而讲述出来。这些希腊人的记述也是如此。
孔雀王朝时期印度本土上最可靠的资料来源是阿育王的铭文。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代皇帝,他政绩辉煌,帝国鼎盛。他从登基的第12年起经常发布圣旨,并将它们镌刻在石柱和巨石上。只要推算出他的统治年代(约前269—前232年),他统治时期的重大事件年表就可按圣旨铭文的记载排列下来。阿育王在位期间共发了14道重要圣旨和一些次要圣旨。由于佛教徒推崇他是护法的圣王,他在中国的名望随佛教的传播而扩大,而在印度却曾湮没无闻。中文的佛教文献有的按音译把他的名字译为“阿育王”,而名僧玄奘则称他为“无忧王”,因为他的名字的原意为印度的无忧树。阿育王的铭文发现后经过很长时间才鉴定为是他的圣旨。因为在大多数的铭文中,他自称是提婆那庇耶·庇耶陀西(Devanampiya Piyadasi)“天宠慈颜”,直到1915年在马斯基地区发现了一个铭文石刻,上面把“阿育王”之称和上述两个称号并列,历史学家才把这些圣旨与佛教的法王联系起来,这些铭文也才正式收入孔雀王朝的史料。
孔雀王朝的另一个重要资料是《政事论》(也译为《利论》)。多年来人们以为这本书已亡轶,只在后人的著作中有所转引。直到1909年英国殖民者征集文物时,才发现了全部手抄本。这本书的作者是查纳基亚·憍底里耶,他出身婆罗门,相传是孔雀王朝开国君主昌德拉笈多的宰相。这本书的年代也是有争议的。现在保存下来的手抄本显然经过多次修改,最后的编订者据说是一位叫作毗湿奴笈多的人。但从几方面重要的证据来看,全书中的主要章节属于孔雀王朝。首先,它的一些记述与同时代希腊人麦加昔尼的记述相符。其次,它的语言古朴,与后来的华丽梵文不同。再者,从引用过这本书的作者的年代推算,这是一本很早的作品。当然,书中有不少后来加工的章节和语气,显出与原著脱节。例如谈到对付自然灾害时,作者向统治者提出一系列非常具体的救灾方案,但突然笔锋一转,提出要请巫师来行巫术,这就显得很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