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成的经济基础
据吠陀后期的文献记载,当时农业生产已相当发达。《阿达婆吠陀》提到为新灌渠引水而举行的宗教仪式(3.12),还谈到用6头牛和8头牛连到一起拉犁(6.91.1)。但是在恒河—朱木拿河河间地的雅利安人的农业生产还是旱地为主的粗放耕作。而恒河中下游平原的经济繁荣,主要是靠较为集约的水稻耕作。这个地区的潮湿气候和低洼的地势最适于水稻生产。在阿拉哈巴德(恒河和朱木拿河的汇合口)曾发现过新石器时期的稻种,不过那种稻子是用撒种的简单方式耕种,后来才发展成精耕细作的高产水稻。这个地区的水稻只能靠夏季的季风雨种一季,旁的季节种一些豆科植物增加土壤的肥力。由于这一季水稻是一年的主要收获,必须保持相当高的产量来维持整个社会的消费。恒河上游地区和旁遮普虽然也有稻米,但那种粗放耕作的稻米产量远不能和这个地区相比。这时期的人们非常熟悉各种稻米。佛经描述各种不同稻米的品质。除了一般的糙米外,还有精米,而精米又分红米、大粒米、香粳米等。
在恒河中下游发展水田农业经济需要较高的生产技术。首先,用简单的烧荒办法不能清除潮湿低地的丛林,而正是这种低地最适宜于水稻的生长。火神阿格尼在这个时候帮不上大忙,就得靠坚利的铁器了。这个时期已经普遍使用铁器。神圣的黄牛也起不了太大作用,而水牛已经驯养,广泛用于水田的耕耘。实际上大约从这个时期起,水牛在印度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已经逐渐超过黄牛。水牛不但是牵拉动力,它的奶制品也是人们食用蛋白质的主要来源。然而它在宗教生活中从未有过黄牛的那种地位。难怪高善必感叹说:“要是没有这种有用的典型的印度牲畜,恒河河谷的大分沼泽地区是不可能开发的。然而这种牲畜在艺术中没有留下什么形象,只是作为死神阎魔的坐骑和嗜血的母神伽俐所杀死的魔鬼的形象而出现。” 2
水田农业需要灌溉设施。虽然恒河中下游的降雨量很大,但季节分布不均,要维持水田经常有水还是需要一些补充水源。当时灌溉设施很简单,在小河上筑上拦水坝,开挖小蓄水池以供干旱时用水。这种水坝很容易淤积,需要经常清理。《佛本生故事》中曾提到释迦族人与邻近的哥利亚人在罗希尼河上筑坝,以后为争夺河水而发生矛盾(Kanala Jātaka)这种传说反映了一旦水田经济发展起来,灌溉就极其重要了。
水田农业的管理比粗放的旱地耕作要复杂得多。因此,占有土地的刹帝利氏族和居士家庭都要使用族外的大量劳动力来耕种。佛经文献经常把奴隶和雇工相提并论。释迦族和哥利亚族之间争水的斗争就是首先在两族的雇工间爆发的。在刹帝利氏族共同占有土地的酋长国(或称共和国),如释迦和跋耆,这些奴隶和雇工是为整个氏族工作。在家长制盛行的地区如憍萨罗和摩揭陀,雇工和奴隶则是家庭经济的组成部分。家长就是佛经文献中经常提到的居士长者,往往占有大量的土地和牲畜,所需的犁可达五百铧之多,牛多到几千头。前一章在分析种姓制的形成时已谈到,首陀罗种姓的来源是脱离自己亲族关系的自由劳动力。在佛教时期,农业的迅速发展把大量丛林开垦出来。原来生活在这些地带的靠渔猎采集为生的部落失去了生计。他们加入婆罗门教的种姓体系,组成首陀罗农业劳动者集团。还有大批脱离亲族关系的人变为小农业生产者,有些人则沦为奴隶或雇工。
农民在佛教时期已作为一个阶层出现。他们有些从居士长者那里租田耕种,有些直接向国家纳税。最早的佛经文献《长阿含经》已经提到这些耕种自己土地的自由人。3 在这个时期农民和首陀罗几乎是同义词。到了孔雀王朝时期他们已占人口的大多数。在这个早期阶级社会里,奴隶数量并不很多。奴隶多为女性,主要从事家务劳动。虽然有些奴隶从事农业生产,人们往往把他们和雇工相提并论,不构成一种独立的社会集团。
这时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私有权已经很明显。最早的几部法典对这些财产的继承都有各种规定。一般认为家长死后,财产由几个儿子平分。长子是否有权独自继承或多占多分的问题没有一致的看法,但总的倾向是反对长子单独继承。4牛、羊、粮食、铁器、房屋、车辆、奴隶可以作为动产由长子、次子或幼子优先继承,但是土地可能必须平均分配,不能多占多分。5这样分配遗产的方法,使得土地越分越小,无力增加地产的后代就会贫困化。
私有财产的出现和发展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所有制。即使不算那些还处于雅利安人文化以外的狩猎采集部落,在不同地区,土地和旁的生产资料也有各种不同的所有权形式。在共和国里实行刹帝利氏族公有制,在憍底里耶、摩揭陀这类君主国里盛行居士长者私有制。就是在居士长者的家庭经济中,又有自己经营大地产、靠奴隶和雇工来进行生产的形式以及把土地分块出租给农民的形式。
较为集约化的水田农业经济,代表比较先进的生产力,需要比较先进的农具,而农民家庭和村庄里的手工业者是无力单独生产这些农具的。这种情况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分工,有利于制造业和商业的发展。它所造成的剩余财富也走向流通领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首先,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就必然有一个范围很大的交换体系。恒河流域只有比哈尔南部有铁矿资源。在吠陀时期铁已用于制造武器,雅利安人对铁的坚利已有所认识。从矿山里开采出来矿石,要成为耕作者的农具还需冶炼和铁匠们的加工。这些铁匠走村串户,构成一个常年流动的种姓。这个种姓一方面因为他们属于不稳定的人口,只能占最低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又因为他们掌握了特殊技术,上层社会担心他们威胁社会秩序尽可能把他们说成最邋遢、最低贱的人,无人敢与他们接触。这些铁匠常年流动,他们的路线很可能形成一个物资交换的网络。盐也是一项必须长途运输的基本物资。盐的主要矿源在旁遮普。这些物资的开发和交换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殊为重要。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是水田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水田农业经济所产生的财富反过来又为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以及城市的兴起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