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惟诚文集(第2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人不欠我,我不欠人

本文所说的“人不欠我,我不欠人”,不是说企业在经营中毫无负债。运用借贷资金是市场经济中的习惯做法,信用好而又善于经营的企业家往往能运用比自有资金超出10倍的资金。他们不但不怕负担利息,还能借此谋取更多的利益。

我们在这里说的是:企业卖出货物应当及时收回货款,而不应当久拖不讨还。这本来应是市场经济中一条最基本的原则。自从货币成为商品交换的中介以后,出售商品就是为了取得货币,要想得到某种商品就要拿货币去换,已经成了天经地义。无论您到街上去买一盒火柴或者一双皮鞋、一台电冰箱,先决的条件是您得带钱(包括信用卡),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否则,无论您有什么理由,这东西是买不来的。

然而,这却成了当前许多企业的一大苦恼。有人说,这叫三角债;有人说,不能这么叫,只是互相拖欠。总之,它困扰着许多企业,使它们的生产、经营难以为继。有人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说明市场经济的风险太大。其实,这种现象更说明如果不讲信用,市场经济就会无法运转。

守信用属于道德范畴,它应当作为新时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但是正如其他任何道德规范一样,归根到底来源于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方式,守信用这种道德的形成也不能单纯依靠说服教育,而要更着重于研究经济力量本身的作用。

我们注意到,有些企业并没有受到相当普遍存在的拖欠现象的干扰。例如,四川长虹机器厂就没有人欠他们的电视机货款。他们的办法是款到发货,许多商业企业为了保证得到他们的电视机,还主动给他们预付货款。

人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类似长虹机器厂这样的企业的特点是:货硬,市场畅销,甚至抢手,自然可以不怕别人拖欠货款。有一些企业的问题却正是货不硬,市场上不好销,它们经常求别人代销。这样,在市场竞争中自然就处于不利的态势,不得不接受别人种种苛刻的条件,人家欠了它的货款它也只能委曲求全,唯恐丢掉客户。

差别在哪里?差别在究竟是为市场生产,还是要市场来为企业的生产服务。海外一些企业家到中国大陆来走一遭以后,往往惊叹我们这里的厂长胆子真大,“没有订单也敢下料!”而我们的厂长却认为这有什么好奇怪的。我们过去的习惯是按计划指令生产,根本不必顾虑市场。现在有了一点进步,生产出产品来要向市场推销了。而人家却是在市场上卖掉了产品再生产,可以根本不要库存。

那么,在没有找到有支付能力的销路之前怎么办呢?工厂难道停产吗?开工厂当然不希望停产。但如果产品没有销路,停产比不停产的损失至少要小一点,至少不必开支电费、材料费,不必占有仓储,资金积压也少一点,利息负担也轻一点。这样说,决不是鼓励企业纷纷停产。而是说,在市场经济中,生产只能是为市场的生产,而不能要市场来适应自己。只要把这个观念转变过来,出路是宽广的。

可惜,有些同志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研究市场,却总愿意在市场之外找原因。有些同志找的原因就是所有制,说是国有一定不如私有。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北京手表厂,过去是国有企业,现在仍是国有企业。过去亏损多年,现在生产手表几乎全行业亏损,这个厂却转为盈利了。手表厂亏损的原因很简单。现在手表已相当普及了,手表厂还是那样生产,就不好销,就积压,怎么能不亏损?北京手表厂为什么不亏损?他们把企业的机制转变成以销售为龙头,把生产什么卖什么改成市场上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当然,这样一个变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相当费劲,甚至会有许多痛苦。然而,真正变过来了,就掌握了主动权。

在面向市场的转变中,国有企业确实是有一些包袱的。最大的包袱就是认为即使不转变,国家也不会不照顾自己,至少工资可以照发。这样,遇到转变中的麻烦、痛苦、困难,就会下不了决心,迈不开步子。改革,就是要从思想上把这个阻碍自己前进的包袱丢掉。丢掉了,人的聪明才智就会迸发出来,办法就会比困难多,就一定可以走上光明的大道。


(《人民论坛》199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