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不到的东西和劳动力的出路
星期天,女儿对我说:“爸爸,你这灯罩太旧了。”
我这落地灯的灯罩还是十多年前买的。原料是旧胶片,涂上颜色。初买来时也还算好看。用了十多年,颜色已经褪尽了,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平时我也没有注意它。这次女儿提醒,我觉得有理,就对老伴说:“好,去买一个新的。”
谁知走到王府井,进了百货大楼,又进东安市场,就是看不见落地灯罩。问卖台灯灯罩的售货员,回答“没货”!
我想,家里台灯的灯泡坏了,想带一只回去,又去问售货员。回答还是“没货”!
我还有一只手电筒,用的是0.7A的小灯泡,坏了之后,在北京几个大商场问了多次,回答也都是“没货”!
现在人们都在说“市场疲软”。工厂生产的产品积压,卖不掉,周转发生困难,欠原材料的钱还不出,甚至发工资都不容易。可是,老百姓想买而买不到的东西,也是相当不少。为什么这些产品就没有人生产?
我们的国家这么大,有11亿多人口。我们的国家原来又很穷,很多人民需要的东西还没有得到满足。也并不是没有购买力,储蓄存款在直线上升,利率高一点的债券一出笼就抢购。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是没有理由疲软的。无非是一些企业还在大量生产并不适销对路的产品。大家都在研究如何增强这些企业的活力,提出了种种主张。但我想,无论实行什么办法,归根到底,还得生产出卖得掉又能赚钱的产品来。卖不掉的产品就应当停止生产,不畅销的产品应当限制生产。否则,生产得越多越积压,是没有出路的。
这个道理很简单,很明白,但实行起来颇为不易。理由也很简单,老产品停产了,工人工资从哪里出?怎样保证社会的安定?工人没活干怎么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应当明确指出:干社会不需要的活,并不是什么优越性,而只是对社会财富的浪费。工人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阶级,就是要发展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生产事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问题是:有那么多生产门路吗?
上海有的小贩专门收购用过的一次性打火机,重新灌气、封好。收购价每个2角,出售价5角,销路很好。
城市收购旧货行业萎缩,山东淄博地区却出现了一个专门收购旧货的公司,从城市收购旧衣服、旧家具,运到边远山区销售,生意十分红火,买卖越做越大。现在人们对衣物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替代下来的衣物大多相当完好,弃之不忍,留在家里又无处放置,中国的发展不平衡,对这些东西的需求也是很大的。有志于此者,前景是广阔的。
许多青年人分到房子,第一件事是把原来的墙皮铲去,然后重新装修,有的还要做封闭阳台。劳动力从哪里来,只能找哥们儿帮忙。材料也很难在市场上买齐,免不了要从企业里“大家拿”一点。哥们儿占了工作时间,房主则少不得请吃请喝,好酒好烟招待,钱没少花,还欠了人情债。如果我们盖新房子一概不做内装修,可以省去多少浪费!如果成立一些专做内装修的公司,既能保证装修质量,房主又不多花钱,还可以安排不少劳动力。前几天看报上登载,北京盖了一栋新的住宅楼,除厕所、厨房外,连内隔断墙都不做。然后由住宅公司根据住房需要用轻质墙来作隔断墙,房间大小随意。这样一来,房屋造价减少10%,居住面积扩大10%,又安排一部分劳动力,可以说是三全其美。
人民生活的需要是无限丰富的,待开拓的生产领域也是无限丰富的。有一些是需要有投资才能解决的,也有许多是不需要大量投资,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就能解决的。有的可以先从小处做起,赚了钱再投资求更大的发展。首先需要的是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并且能够敏锐地体察到人民群众变动着的需要,善于在萌芽的时候就紧紧地抓住。能够这样做,我们的劳动力、我们的资源、我们的企业是不会没有出路的。
(《共产党员》199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