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木兰花慢

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1

汉中开汉业2,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3,君王得意,一战东归4。追亡事5、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6。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7。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8。安得车轮四角9,不堪带减腰围10

1 张仲固:名坚,张纲子,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及第,淳熙六年(1179)任江南西路转运判官,淳熙七年除知兴元府(事迹参《京口耆旧传》卷九)。时辛弃疾知隆兴府,在饯别张仲固席上赋此词。兴元府,南宋属利州东路,治今陕西汉中市。兴元府为利州东路治所,兴元知府兼利州东路安抚使,故辛弃疾称张仲固是“帅兴元”。如果知府、知州不兼领本路安抚使,则不能称“帅”。

2 “汉中”句:汉高祖刘邦以汉中为基地开创出汉朝基业。《史记·高祖本纪》载,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3 剑指三秦:《史记·高祖本纪》载,项羽“三分关中,立秦三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

4 一战东归:《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用韩信策,从故道袭雍王,定雍地。三个月后,塞王、翟王皆降汉。

5 追亡事:指萧何追韩信事。《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先不受高祖重用,“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6 “但山川”句:语出唐李峤《汾阴行》:“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7 “一编书”句:用张良故事。《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游下邳圯(桥)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8 “正江涵”句: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

9 “安得”句:车轮生四角,无法转动,人就会迟些远行。语本陆龟蒙《古意》:“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

10 带减腰围:典出沈约《与徐勉书》:“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尝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欧阳修《岁暮书事》:“跨鞍惊髀骨,数带减腰围。”

张仲固赴任之地兴元府,唐代称汉中郡,南宋时与金人统治下的凤翔府和京兆府接壤,属抗金前线。故稼轩此词从汉中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相关史事着笔,表达无限感慨。汉中是汉高祖刘邦的龙兴之地,所以开篇即写汉朝在汉中开创基业,阁下去赴任的兴元府,莫非就是当年开创“汉业”的地方?词人明知故问,一是让行文跌宕,避免平铺直叙的呆板,二是在问句中表达对历史的感慨,当年的汉皇雄风如今安在?当年汉高祖能“剑指三秦”,“一战东归”,所向披靡,原因在于爱惜人才、重用人才,网罗了萧何、张良、韩信等一代英才。可叹如今皇上既非刘邦的雄才大略,当朝宰相们也没有萧何那样的知人之明,月下追韩信的动人故事,已难再上演。辛弃疾此时虽身为江南西路安抚使,也是一方帅臣,但毕竟英雄无用武之地,无法到前线边塞施展身手,故不免悲从中来。胡尘未断,大敌当头,而塞马空肥,宝剑蒙尘,请缨无路。需要英雄而英雄却不被需要的时代,令人扼腕!“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对偶工整,高度概括了英雄的错位和时代的悲哀。过片以张良比张仲固,既是期待,也是勉励。期待张仲固能像张良那样建功立业。用张姓的故事喻张姓友人,用典极工切。结末表达难舍难分之意。

“黯然神伤者,唯别而已矣!”然而最让辛弃疾感慨的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由此也可见英雄辛弃疾,无时不惦念着他的英雄事业。友人赴边,也让他生发无尽的怅惘。英雄强烈的使命感,尽显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