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黄村印象”
八期学员 陈康宁
三年前,受单位指派,我拉着行李箱来到了北京远郊一个叫作黄村的地方。看着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镇,可从这里学成结业了十期八百多名优秀的辞书编辑,好不简单啊!这里没有令人心醉的自然风景,没有天上地下的珍馐美味;有的是此起彼伏的琅琅书声,有的是浓浓的师生情谊。我沉醉其中,心灵涤净,终生都难忘这“黄村印象”。
一、纯静的学习园地
我是抱着暂时脱离繁重编辑工作,放松休息的态度来辞书班的。但进入课堂后,一种严肃、纯净的氛围使我不由得打起十二分精神,仔细聆听、品味着每位资深辞书专家的精彩授课,乐在其中,受益匪浅啊!
尽管我从事图书出版十多年,但接触辞书的机会并不多,辞书编辑培训的内容对我来说既新鲜,又感觉难。看到许多同学来自知名辞书出版社,感觉自己就像是个小学生。将近20天的培训,恍若回到了十七八岁备战高考的年月。每天白天6个小时的上课,晚上还要上晚自习,充实得爆棚喽,呵呵。每天接收的信息量相当大,知识像炸弹似的密集轰炸,但这份辛苦绝对是值得的。既巩固了自己的编辑基础知识和提高了编校技能,又大量积累了辞书出版方面的知识和本领。我想很多同学和我的感受一样吧。
二、丰盛的自助三餐
繁重的学习任务之外,难忘宾馆餐厅的自助餐,哈哈!每天大脑的消耗,刺激着味蕾和肠胃,天天饭量惊人,甚至感觉自己吃得被吹起来了。别笑!这是我的真实感觉,不是我贪吃,而是消耗大、吃得香的缘故,嘿嘿!就餐当中,我环顾四周,同学们无论男的女的,似乎都胃口大开,大快朵颐,不亦乐乎。餐厅门口放置了一个电子体重秤,没过几天,我上秤一称,天啊!增加了6斤,吓坏我了。后来再也不敢敞开肚皮吃了。回到西安后,我用家里的秤一称,体重没有任何变化,这才意识到餐厅的秤许是坏了,令我哭笑不得。
三、深厚的同学情谊
每日的培训三点一线:教室——餐厅——寝室,如此往复。100个学员天天在一起,我认识了很多同行朋友,相谈甚欢。特别是和我的好室友胡斌同学。我们出版社第八期只派了我一人学习,最初感觉很孤单,逐渐和胡斌同学熟悉起来,我俩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至今还经常网上联系,互帮互助,很是投缘。
四、难忘的专家风采
老师们在炎热的夏天为我们授课,有理论有实践,有宏观有微观,深入浅出,令人肃然起敬,让我从中感受到了大家风范。周明鑑老师80岁了,一口气讲3个多小时课,内容丰富,洋洋洒洒,一口水不喝,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五、课外趣味二三事
培训开始后,记忆力惊人的班主任志江老师开始记每个同学的名字。有一次,他走到我课桌的后面,对着一个女同学问到:“你就是叔叔(姝姝)啊?”引起全场哄堂大笑。原来我身后坐着的女同学叫于姝姝,志江老师戏称她叔叔,真是个老顽童啊!
我与胡斌两人都属于文质彬彬型,同住一室,很是融洽。考试前一天的晚上,本来应该早早就寝,可胡同学硬是认真得紧,不让睡觉,拉着我一问一答背着各版本的“教参”,两人就这么兴奋地很有成就感地复习到12点以后,结果我居然失眠了。第二天早晨昏昏沉沉,而且发起烧来,胡同学很是愧疚,拉着我出去到处找退烧药、感冒药。进考场前我似乎轻松了些,胡同学才释然。这段趣事至今记忆犹新,仿佛昨日再现。我想如果因为那一晚的狂背、失眠,我考砸了没通过,那胡同学会做何感想呢?哈哈!开玩笑呢,胡同学不必擦汗,淡定!淡定!
六、关于辞书培训的建议
1. 那次培训期间,可能是因为时间紧,没有安排去北京的辞书出版社实地参观学习,有些遗憾,希望以后办班加入这一环节。
2. 课外,建议指定几个班干部组织学员们参加些体育活动,这样对于繁重的培训学业能起到很好的减压作用。
有耕耘即有收获。到考试结束的那一刻,颇有感慨。参加工作已经十几年了,还像小学生一样苦学了近20天,结束了,感觉充实了许多,也变得一身轻松。愿我们的辞书班越办越精彩,老师们身体康健,辞书学员们学以致用,共同努力,奉献给读者越来越多的精品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