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编“现代”文化生产中的“翻译”
——商务印书馆的翻译出版研究
在晚清所遭遇到的帝国主义殖民扩张威胁之下,如何摆脱“亡国灭种”的危机,始终是盘旋在晚清时人心头上的一团阴霾。正是在这危机意识之下,“睁眼看世界”成为了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的一种选择。基于这一前提,古已有之的“翻译”从知识/文化生产的边缘,逐渐运动到了文化体系转型的中心,担当起了历史赋予其的重大使命。
作为不同地域的文化得以交流的有效中介,“翻译”在人类社会早期就已诞生。然而,由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作为居间者的“翻译”事实上并没有成为不同文化间平等交流的枢纽,反而常常沦为了不平等的政治经济权力关系转换的枢纽。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翻译”的角色、功能及其在文化结构中的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常常伴随着不同的历史情境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那么,在经历了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晚清,“翻译”理念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译者主体、译者地位、对译著的期待和态度、译著读者群体、译著对本国思想的影响、译著的生产与传播方式等,是否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从中又会折射出怎样的社会变化呢?
基于上述问题意识,本编试图在文化政治的意义上来讨论“翻译”如何参与了晚清中国的巨变,这其中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出版业又扮演了何种角色。在具体的研究中,本编主要在中国内生性的文化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两个维度的互动博弈间来展开对翻译功能变化的讨论,以此呈现翻译在近代中国所扮演角色的多面性与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