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人名用字考
人名用字考,就是对存有分歧的某些人名的读音或语义,进行辨析考证。
(一)伯牙姓氏考
很多人都以为“伯牙”的全名是俞伯牙,其实,伯牙不姓俞,他姓伯名牙。《吕氏春秋·本味》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东汉高诱注解说:“伯姓牙名,或作雅;钟氏期名,子皆通称。悉楚人也。”伯牙是春秋时的古琴名师,技艺高妙,与钟子期友善。子期死,伯牙痛感世无知音,遂不复鼓琴。
“伯”在上古时期是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誓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公时的相马专家伯乐,皆伯姓。说伯牙“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代冯梦龙在拟话本小说里的杜撰。
史志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乡民以子期为荣,口耳相传一句俚句:“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据说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由于汉阳话“子期遇伯牙”中的“遇”与“俞”读音相同,都是去声,便把“子期遇伯牙”误听为“子期俞伯牙”。自此,“伯牙”被莫名其妙地加上了“俞”姓,就成了“俞伯牙”了。
(二)姜子牙、鲍叔牙名字考
春秋时期有政治家姜子牙,还有管仲的知己鲍叔牙。这两个名字中的“牙”究竟是什么意思?其实,从方言词义角度分析:“牙”通“伢”,即“小孩子”,特指男孩子。现代南方一些地方仍有“冬伢子”“春伢子”“毛伢子”之类的乳名。古时兄弟的排行次第,往往在名字中有所标示——“伯”“孟”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少”为老四、老五等。由此可知,鲍叔牙就是鲍家的三小子;而姜子牙的“子”,则是对男子的美称。
(三)孔明之“孔”
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妇孺皆知。但是,有些报刊却常常把“孔明”的“孔”解释为“小洞”。例如“诸葛亮字孔明,为一孔之明的意思”,“诸葛亮字孔明,孔中显明就是有光亮的意思”,“诸葛亮字孔明,这个表字表示谦虚意,即一个小孔洞里放出的光亮”等。
其实,“孔”在古汉语中,有副词“甚”“很”的义项。例如《诗经·豳风·七月》:“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毛传:“载绩,丝事毕而麻事起矣。”“绩”即绩麻,“八月载绩”,就是在寒冬未至之前,赶制寒衣。“载玄载黄”,意为“将丝麻或染成黑红色,或染成黄色”。“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意为:“那朱红色尤鲜明的,将为公子制作衣裳。”可见,“我朱孔阳”的“孔”是“甚”“很”“非常”的意思。“孔阳”意为“很鲜明”。
因此,诸葛亮的字“孔明”,并非“一孔之明”或“孔中显明”,也不是“一个小孔洞里放出的光亮”,而是“甚明”“很明”的意思。这个表字的含义,正与其人之名——“亮”同义相对。著名美学家蒋孔阳的名字,取自《诗经·豳风·七月》,就是“非常鲜明”的意思,把它解释成“透过小孔的阳光”,也是望文生义的误解。
(四)刘禅之“禅”
三国蜀汉刘备之子、后主刘禅,乳名阿斗,家喻户晓。“禅”字有三种读音,第一读为chán,系佛教用语“禅那”的略称,乃静思之意,为佛教修行的一种方法,如“坐禅、参禅”之类,也泛指有关佛教的事物,如“禅心、禅杖、禅房”等。第二读为shàn,是古代帝王祭山川土地之名,如“泰山封禅”,也指帝王让位给他姓,或传位于继承人,如“禅位、禅让、禅继”等。第三读为tán,古国名。
“刘禅”的“禅”究竟应读什么音呢?古往今来,人们大多习惯于把“刘禅”的“禅”读为“chán”,其实,正确的读音应为“shàn”。理由如下:
首先,从刘禅名与字的词义联系上看。古人名与字多为词义贯通互补的同义词,如诸葛亮字孔明、周瑜字公瑾、鲁肃字子敬等,上述三人的名与字(即“亮”与“明”、“瑜”与“瑾”、“肃”与“敬”)皆为同义词。刘禅字公嗣,“嗣”就是继承君位的意思,这和传位于继承人的“禅”(shàn)是同义相应的。
其次,刘备初无继嗣,为义子取名刘封;及甘夫人生阿斗,为之取名刘禅。兄弟二人之名相连,恰为双音节词——“封禅”。封禅是秦汉以来,历代帝王祭天地之大礼——帝王登泰山筑坛祭天称为“封”;在山南梁甫山辟基祭地称为“禅”。因此,将“刘禅”的“禅”读为“shàn”,兄弟之名直接关联,在语义配合上珠联璧合且顺理成章。
第三,刘备少时虽家境贫寒,但常自标榜为“中山靖王之后”,表明其夙有称帝之雄心。从其为二子取名为“封”“禅”者,亦可窥其一斑。皇叔为其义子取名为“封”,不过是自身称帝后封其为王侯之意;而为亲子取名为“禅”(shàn),意在立其为太子以嗣继皇位。此举用心良苦,绝非信口随意为之。
综上所述,“刘禅”之名,盖与佛教术语之“禅”(chán)了无相涉,正确读音应为“封禅”“禅继”之“禅”(shàn)也。
(五)刘禹锡之“锡”
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字梦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等名句,就出自他的笔下。长期以来,从教材、选本到工具书,“刘禹锡”的“锡”,都一律被注音为“xī”。其实“锡”为通假字,通“赐”,是“赐予”的意思。《尔雅·释诂》:“锡,赐也。”南开大学徐朝华教授注曰:“锡(cì),通‘赐’。”可见“禹锡”就是“禹赐”。据说,刘禹锡的母亲在怀孕时曾梦见禹王,后生下刘禹锡。因认为他是“禹”王所“锡(赐)”,又是其母“梦”中所“得”,故为之取名“禹锡(赐)”而表字为“梦得”。此名与《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的记载,不谋而合。
古人“名”与“字”往往语义相应,例如唐人元锡,字君贶;宋人张锡,字贶之。《尔雅·释诂》:“贶,赐也。”徐朝华注曰:“贶(kuàng),赏赐,赠送。”并引《诗经·小雅·彤弓》为证:“我有嘉宾,中心贶之。”元杂剧作家庾天锡,字吉甫,名与字相应,取“天赐吉祥”之意。不用通假字“锡”,而直接写成“赐”的,如孔门弟子端木赐,“端木”是复姓,名为“赐”,表字“子贡”。老舍有长篇小说《牛天赐传》,其主人公姓“牛”名“天赐”。
名为“嘉锡”的现代著名学者,有文献目录学家余嘉锡和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卢嘉锡。“嘉锡”之名源于屈原《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赐)余以嘉名”,意为:父亲赐给美好的名字。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其名源自《诗经·大雅·崧高》“锡尔介圭,以作尔宝”。“锡圭”意为“赐给大块宝玉”,比喻难得的人才。总之,嘉锡、锡圭,以及古今人名中的锡爵、锡珍、锡璋、锡麒、锡麟、锡三、锡秀、锡光、锡恩、锡履等,其“锡”均为“赐予”之义,理应读为cì;但x侃 的读音古今沿袭,约定俗成,恐难改易。“天赐良缘”也可以写成“天锡良缘”(见《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第1456页),但笔者认为:在这里,动词“锡”读cì为佳。
人名中的“锡”字,绝大多数为通假字,词义当为“赏赐、赠送”之意,但读音似以维持现状为妥。假如某位先生一丝不苟地执行读音规范,在谈话或讲课中坚持读为“刘禹锡(cì)、阎锡(cì)山”之类,那就把听者或学生弄糊涂了。
(六)陈寅恪之“恪”
国学大师陈寅恪名中“恪”字的读音,多年以来一直存在分歧:相当一部分人读作què;但查古今辞书,诸如《说文解字》 《康熙字典》 《现代汉语词典》等都只注kè音,有的还特别注明它的原形字是“愙”。也有些晚近出版的辞书注以“旧读què”的,但这个“旧”所指为何时?却语焉不详。
将陈寅恪的“恪”读作què的,多是年龄较大或具有较高文化的人。尤其是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清华大学,全校上下几乎一致读作què,但是奇怪的是极少有人能说出这个读音的根据。语言学泰斗赵元任和王力都认为“恪”应读kè,但在“陈寅恪”的名字中却随大流读què。
据2009年12月凤凰网读书综合的一位作者调查考证,将“恪”读作què,其实是一种方音北移后的变异。即南方一些省份,如江西、湖南、四川等地,“恪”字读quó音,“确”也读quó。陈寅恪先生是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人,生于湖南长沙,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因为普通话(当时称“国语”)里面没有quó的音,故而到了北方,便有人想当然地把陈先生的“恪”称为què了。后来因袭相承,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用现代汉语规范的眼光分析,“què”属于不规范读音,“恪”只有kè一个读音。
(七)李讷之“讷”
毛泽东有两个女儿:李敏和李讷。李敏是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女儿,1937年出生在陕北保安;李讷是毛泽东和江青的女儿,1940年出生于延安。“敏”与“讷”出于《论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讷”,只有一个读音:nè,就是说话迟钝的意思,表达出父亲希望女儿长大后多干实事、少说空话的期待。但“李讷”的“讷”,今天却被多数人读为nà——属于误读。人名读音里隐含着许多历史文化内容,对于一些人名的读音,须进行文化阐释,才能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