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兴起时期中朝政治秩序变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 论

一、本书研究目的及国内外研究概况

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国土接壤,古代中国封建王朝与朝鲜半岛的历代政权之间,长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明朝建立后,朝鲜王朝作为臣属国一直与明朝开展定期朝贡活动,而明朝也以天朝上国的身份对朝鲜进行册封、回赐,并在朝鲜遭受日本侵略时予以支援。可以说,有明一代,中朝保持了传统封贡关系 1的基本政治秩序。但明朝末期国势衰落,此时明朝境内地处东北边疆的女真人兴起并建立后金 2(清)政权,与明王廷抗衡。随着中国大陆王朝明、后金(清)政权的更替,臣属国朝鲜的朝贡对象发生转变,由长期的对明“事大”,一度转为“两面外交”于明和后金,“半臣属”于后金,直至完全成为清朝臣属国。作为中国封建王朝长期臣属国的朝鲜,其对明、后金(清)政权的向背关系,不仅关乎中朝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对该时期东亚政治局势的走向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详细考察16世纪末17世纪初清朝兴起时期后金(清)、晚明与朝鲜的三角政治关系,对于深入理解中国与朝鲜封贡关系变化乃至彼时东亚政治秩序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学术推动价值。

长期以来,关于清兴起时期中朝政治秩序变迁的研究,国内史学界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中,与本书相关的阐述清王朝兴起、明政权灭亡发展史的基础性研究成果有:周远廉著《清朝兴起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李鸿彬著《满族崛起与清帝国建立》(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袁闾琨等合著《清代前史》(沈阳出版社,2004年)、樊树志著《晚明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等。关于以清朝肇兴皇帝为主线探讨明末清初发展史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周远廉著《清太祖传》(人民出版社,2004年)、阎崇年著《努尔哈赤传》(北京出版社,2006年)、孙文良与李治亭合著《清太宗全传》(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等。这些著作主要是论述清朝初期发展过程的历史,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篇幅涉及后金(清)与衰落的明王朝之间的战争,以及明清王朝更替的内容,重在阐述明清王朝的更迭过程。

对明清政权更替时期中朝(韩)关系的发展变化,以通史或断代史方式研究的重要成果有:杨昭全与韩俊光合著的《中朝关系简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组编的《中朝关系通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杨昭全与何彤梅合著的《中国——朝鲜·韩国关系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杨军与王秋彬合著的《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王小甫等著的《中韩关系史(古代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等,论述了自古代至现代的中国与朝(韩)国家的交往史,其中对于后金(清)政权与明王朝以及邻国朝鲜之间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交往的情况有一定的论述,这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学术启迪。断代史专著方面,姜龙范等合著的《明代中朝关系史》(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9年)、《清代中朝日关系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系列著作,以及白新良主编的《中朝关系史——明清时期》(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与本书稿的时间段极为吻合,可资笔者借鉴。这些研究成果的特点,是以中国王朝对外关系的角度来介绍中朝(韩)关系,由于是叙述史实性的通史或断代史著作,对于后金(清)与晚明、朝鲜三者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并未能以史论结合的方式从理论的高度进行专题探讨。宋慧娟所著《清代中朝宗藩关系嬗变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是关于中朝封贡(宗藩)关系的研究成果,论述了从清朝建立开始,朝鲜与清朝封贡(宗藩)关系的形成及嬗变情况,而对清入关前这段时期中朝封贡(宗藩)关系演变的内因并未深入探讨,且对晚明在清与朝鲜封贡(宗藩)关系转变中的地位不够关注。

至于明末清初与朝鲜关系方面的研究,国内学术界的研究论文,有刁书仁的《论后金建立前与朝鲜的关系》、李治亭的《后金与李氏朝鲜战争述略》、晁中辰的《清朝入关前与李氏朝鲜的关系》、徐凯的《论“丁卯虏乱”与“丙子胡乱”》、魏志江的《“丁卯之役”、“丙子之役”考略》,陈捷先的《清太祖时期满洲与朝鲜关系考》、《略论天聪年间后金与朝鲜关系》等。这些论文在中朝(韩)关系的研究方面,确是一些有功力的文章,其中不乏一些有见解的观点,可以称得上是有真知灼见的研究成果,对本书稿的写作颇有参考价值;但是,这些成果大多局限于后金(清)与朝鲜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并没有着力探讨中原王朝——明朝在后金(清)与朝鲜关系中所体现的作用,这应当是需要加强的问题。

就中国学界对明清之际中朝政治秩序变迁的相关研究而言,尽管有较多成果问世,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如中国与朝鲜政治关系演变的内因,晚明在朝鲜与后金(清)政治关系转变中的影响作用等。另外,关于后金对朝鲜发动战争的政治动机、后金与朝鲜缔结盟约的性质、清朝与朝鲜封贡关系的类型等问题,学者之间有不同看法。例如,对后金与朝鲜的兄弟关系,有“平等”关系与“半臣属”关系两种观点;对清与朝鲜的君臣关系,有“准朝贡关系”、“比附的朝贡关系”、“典型而实质性的朝贡关系”三种看法。搞清这些问题,是理解古代中朝政治秩序演变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国外有关清朝兴起与中朝政治秩序变迁研究的著作和论文以韩国为多。著作方面的成果有:李成茂著《朝鲜通史》(东方出版部,1998年),比较系统地介绍朝鲜发展过程的历史,其中包含有“壬辰战争”中明朝援救朝鲜,以及后金(清)对朝鲜发动两次征伐战争的内容,这对我们条理性地了解朝鲜历史有一定的帮助;韩明基著《壬辰倭乱与韩中关系》(历史批评社,1999年),以壬辰倭乱为切入点,探讨朝鲜光海君的对明政策,还延伸到仁祖反正以后与明朝及后金的关系。围绕后金(清)对朝鲜发动的两次战争,即丁卯之役与丙子之役,韩国方面的著作和论文较多。全海宗的《中韩关系史论集》(汉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内有一篇《有关丁卯胡乱的和平交涉与朝清朝贡关系的开始》,对后金与朝鲜丁卯之役中的议和问题进行研究;崔韶子的《明清时代中韩关系史研究》(梨花女子大学出版社,1997年),结合明清交替时期后金(清)对朝鲜战争,分析朝鲜对明清事大交邻政策的变迁,指出丁卯之役后朝鲜对明“事大”、对清交邻,丙子之役后朝鲜对明朝“事大”的态度发生了变化;韩国国防部战史编纂委员会编撰的《丙子胡乱史》(2002年),对“丁卯之役”与“丙子之役”的产生背景、战争过程及战后影响进行了对比。

论文方面,韩国学者徐炳国著有《宣祖二十五年顷的建州女真》、高润洙著有《光海君代朝鲜的远东政策》、金贞美著有《朝鲜时代仁祖代的对后金关系的考察》、金钟圆著有《丙子胡乱之前的朝鲜对应策》等,分别考察朝鲜宣祖国王、光海君、仁祖王在位时期对后金(清)的政策。可以看出,相对于中国,韩国学者们对清兴起时期这段中韩关系的探讨更为具体一些,更注重从微观角度来研究问题,他们或者结合事件来谈中韩关系,或者选取某国王在位的某一段时间来论述朝鲜对中国的政策,界定的时间段比较有限。但是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世界观的不同,韩国学者对彼时的朝(韩)中关系有其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其中不乏一些对中国学者而言难以接受的看法。例如,韩国学者出于本国民族利益方面的考虑,把壬辰战争时期明朝的援朝御倭看成是对朝鲜内政的干涉,片面夸大朝鲜军队的抗战作用,而否定明朝方面的支援,从而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至于后金(清)时期皇太极先后两次对朝鲜发动的战争,韩国方面对此更是耿耿于怀,称之为“丁卯胡乱”、“丙子虏乱”,加以贬斥。笔者认为,对于过去的历史应有客观的评价,不应掺杂过多的个人因素和民族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对历史有理性的认识。比如明朝的援朝御倭战争,其中可能有一些负面的影响,但其最大的成果是维护朝鲜王朝的独立,对此是不应该轻易否定的。

日本学界对有关清兴起时期与晚明、朝鲜关系方面的研究,以著名史家河内良弘为代表,其巨著《明代女真史研究》(同朋舍出版,1992年),以明代女真自身的发展为中心,兼及与明朝、朝鲜的关系,其中的内容可供参考。另外,园田一龟著《明代建州女直史研究》(日本国立书院,1948年),对女真建国前发展史进行系统研究,同样值得借鉴。

总之,国内外学界对清兴起时期的中朝封贡关系变迁研究方面,尚存在以下缺憾:一是对中国与朝鲜政治秩序演变的原因、特点、实质等问题,论证不够深入;二是中国学界的研究成果中,使用的中国史料较多,对朝(韩)原始文献《小华外史》、《尊周汇编》及《韩国文集丛刊》等利用不足;三是朝韩学界论及历史上的中朝(韩)关系时片面强调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史观,有一些不恰当的评述,这不利于人们正确把握此时期中朝政治秩序演变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