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云南文学家年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年谱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五年甲戌(1454),一岁

十二月初六日,出生于官廨。父讳景,时官广东化州同知,平乱有方。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父景,官广东化州知州。十二月初六日,公生于廨。”243

按:杨景实官化州同知,方谱误为知州。

李东阳《化州同知杨公传》:“公姓杨,讳景,字某,云南安宁人也。事母以孝闻。惟性狷介,不妄取。少补州学生,举永乐癸卯(1423)乡贡,卒业国子。拜霸州(今属河北)判官,专领马政。……会遭母丧……服阕,改澧州(今属湖南)。……九载秩满,民请留,部使者六七至,例不得复留,擢化州同知。”244

谢纯《杨石淙先生行状》:“父讳景,中永乐癸卯乡试,初判霸州,改澧州,迁广东化州同知。景泰甲戌(1454)十二月初六日,公生于化州。”245

《滇诗丛录·杨景传》引《安宁县志》:“景,治理有奇才,多阴德。”官化州同知时,会峒夷之乱,平乱有方,都督欧信赠以“守忠”二字。有诗《登虎丘》:“扁舟九月遇溪溽,枫叶翩翩醉远林。偶见袈裟连树色,忽闻兰若叩钟音。琳宫古桕参天碧,鹿苑黄花满砌金。煮茗焚香清话久,不知红日落山深。”246

原籍云南安宁(今昆明下辖市),父杨景致仕,贫而不能归原籍,寄籍湖广巴陵县(今湖南岳阳市)。父病故,亦因贫不能归葬,奉其遗命卜葬南直隶镇江府丹徒县(今属江苏镇江市),时一清姊安家于此,遂依而占籍定居。

《为衰病乞恩休致事》:“臣原籍云南安宁州人。臣父景,任广东化州同知。致仕,贫不能归,寄籍湖广巴陵县。……臣举进士未一年,臣父病故,贫不能归葬,又依臣姊氏,卜葬于直隶镇江府丹徒县地方。”247

按:此疏上于正德元年。

《谨奏为乞恩祭扫事》:“臣原籍云南,云南府安宁州人。臣父景……旅寓湖广巴陵县。……臣举进士未一年,臣父病故。以遗命卜葬于直隶镇江府丹徒县地方,遂占籍焉。窃思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臣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三世坟茔俱在安宁州,臣既占籍江南,岁时止得于臣父母坟茔祭扫。云南远在万里,水木本源之念,恒切于衷。”248

按:此疏为正德十年二月十二日,杨一清为奏请遣其子绍芳回原籍云南,代为祭扫三世祖茔而上。

李东阳《送杨应宁三首》(其三):“君本滇阳人,还生岭南地。巴陵非故乡,京口(镇江别名)亦何意。莫问东西踪,浮生本如寄。”249

前母刘氏,生母张氏,俱巴陵人。

袁嘉谷《杨文襄轶事三十六则》:“文襄母张氏,前母刘氏,巴陵人。文襄寓巴陵以此。”250

按:杨一清前母、生母事迹,详本谱七岁纪事。

曾祖讳情,曾祖母苏氏;祖父讳福山,祖母苏氏。

《少保杨一清曾祖父母祖父母诰命》:“尔杨情,乃少保兼太子少保一清之曾祖。……尔苏氏,乃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杨一清之曾祖母。……杨福山,乃太子少保户部尚书一清之祖父。……苏氏,乃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杨一清之祖母。”251

伯祖讳祥。有伯父一,叔父二,名讳皆不详。

按:杨一清伯祖墓碑署侄孙一清立石252。又:正德十一年(1516)九月,杨一清遣其子杨绍芳回滇祭扫祖坟告墓文:“维我大伯父、三叔父、婶母苏氏、四叔父、大伯兄、二伯兄、三伯兄,同兹鉴飨。”253据此则杨景行二。杨氏世居安宁,繁衍为大族。《少保杨一清曾祖父母祖父母诰命》云:“胜国遗才,滇南旧旅,当圣祖开基之日,为太平乐善之民。力穑起家,心实勤于务本;藏书遗后,志尤切于考盘。德备厥躬,庆延于后……”254

又按:杨一清籍贯有云南安宁、广东从化之争。所谓籍贯,指一个人的祖籍,而非出生地或户籍所在地。从化为杨一清的出生地,安宁为其祖籍,故杨一清的籍贯无疑当为安宁。《国朝历科进士题名碑录·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成化壬辰科(1472)载:“杨一清,云南安宁州人,湖广巴陵县民籍。”255前者指其祖籍,后者指其春试时户籍所在地及种类,为登科名录的惯例。

字应宁,因原籍云南安宁有石淙渡,故自号石淙,筑有石淙精舍。

李东阳《石淙赋序》:杨一清“先世在云南,其地曰石淙,及游寓巴陵,卜筑京口,皆以名其所居。其入而仕于朝,出而官于外,撰述题识,亦以空名系之文字之间,示不忘也。”256

李梦阳《石淙精舍记》:“今天下之学,宗我师杨公,而公亦自安宁石淙渡徙镇江,于是筑精舍丁卯桥,名曰‘石淙精舍’。”257

谢纯《杨石淙先生行状》:“安宁州有石淙渡,公凡撰述题识,皆以‘石淙’系之,故时人称为‘石淙先生’。”258

旧居京师,有室幽静纡曲,用作书斋并教生徒,故又号邃庵。

李梦阳《邃庵辞序》:“石淙夫子旧居京国,有室一区,突静幽纡,左图右史,前授生徒,是之谓庵而称邃焉。愚也窃尝慕之,而未获游也。后夫子提学关辅,愚始得随乡邦士,抠衣讲坐下,然自恨恨于势分。未几,窃科第辄复违去,不得从容左右,如庵中诸子卒业,以立于世,而有私幸,究绪论遵显,则若有自得焉者。虽不敢自谓得其门而入,亦不敢苟焉以自弃。乃作《邃庵辞》,以志愚衷辞。”259

林俊《邃庵说》:“石淙杨公应宁藏修之居,择最深处为之,名曰‘邃庵’。260

邵宝《邃庵诗》:“长安陌上结书屋,庭院沉沉几纡曲。最深者号文密房,如度层云入幽谷。主人峩冠讲且读,上溯虞唐犹未足。手探元化玄更玄,诸生拱侍森如玉。原泉滔滔放四隩,始知大雅歌穆穆。声宏以实理则然,陋彼寻常事边幅。陵莪菁菁时雨沐,不出户庭人望属。乍闻俎豆复军旅,平视边隅如辇毂。隐微知谨公所独,至虚生白能旁烛。苏公漫说风水涣,邵子闲吟地雷复。我曹浅薄徒有目,辱许升堂载瞻肃。行行深入得大观,何处湘南还岳麓。”261

晚号三南居士。

李东阳《石淙赋》:杨一清居江南,谓洞庭之波、昆明之漪,“平地仰喷,从天下垂,建长江而直泻,指瀚海而同归”,暗隐“三南”之义,故号“三南”262

雍正《云南通志》:“一清尝自谓生于滇南,长于湖南,老于江南。故晚号三南居士。”263

按:此志谓“一清尝自谓生于滇南”,误。

李根源《杨文襄公年谱序》:“三南居士,为滇、湘、苏三省之光。故罗研生、师荔扉均引为重。”264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四年庚辰(1460),七岁

父杨景以化州同知乞致仕,携家便道访巴陵刘氏,贫不能归,寓居于此。265

李东阳《化州同知杨公传》:杨景“……天顺庚辰,以老乞致仕。道巴陵,贫不能归,因占籍焉。”266

谢纯《杨石淙先生行状》:“天顺庚辰,父乞致仕,携公便道访母刘氏,家于巴陵。”267

按:谢纯《行状》谓杨景携一清“访母刘氏”,此刘氏当为其前岳母。杨景的前妻刘氏原籍巴陵,刘氏卒后,杨景“娶张继刘”,“张”即杨一清生母。张氏生于洪熙元年(1425)五月十五日,卒于弘治元年(1488),行年六十三。刘氏遗一女,即杨一清的同父异母姊。杨景续娶张氏时,刘氏之女病势沉重,张氏亲自护理,遍求良医好药治愈之。刘氏女嫁丹徒胡德延,胡德延原籍云南,其家与杨氏为通家之好。因同巴陵和丹徒有此渊源,故杨景致仕后贫不能归,访前岳母刘氏,寄寓巴陵,卒前遗命杨一清葬己于丹徒,杨一清遂移家并定居焉。后来亲上作亲,在杨一清的前妻段氏丧后,胡德延之妹嫁与为继室。以上事,详本谱天顺八年引《送胡德延姊丈还京口》诗、成化九年纪事、弘治元年引李东阳《封太安人杨母张氏墓志铭》。

过目成诵,读数不忘。已能撰写文章。

李元阳《少师太保华盖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杨公墓表》:“七岁能属文,聪明绝世,读书过目成诵。人欲试其心计,戏取市家日历鳞杂米盐之数,令目一过,辄无遗脱。”268

天顺五年辛巳(1461),八岁

擅长作对联。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公游缁尘,人以‘三尊古佛,坐狮、坐象、坐莲台’为句,公即应以‘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张合《宙载》)。”269

天顺六年壬午(1462),九岁

李东阳十六岁,顺天府(今北京)乡试中举。

李东阳《京闱同年会诗序》:“天顺壬午,予同举顺天乡试者,百三十有五人。”270

《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赠太师谥文正李公东阳墓志铭》:“壬午,年十六,举顺天乡试。”271

李东阳(1447~1516)272,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属湖南株洲)人。英宗天顺八年(1464)进士,授编修。弘治八年(1495)直文渊阁参预机务,累迁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武宗时赠太师,谥文正。李东阳为明代茶陵诗派领袖,在当时文坛影响极大。著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

天顺七年癸未(1463),十岁

李东阳中会试。

《李公东阳墓志铭》:“癸未,中会试。”273

李东阳《资政大夫南京礼部尚书致仕赠太子少保童公神道碑铭》:“天顺癸未,公分考礼部,东阳与今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倪公皆在选。”274

天顺八年甲申(1464),十一岁

李东阳以二甲第一名成进士275,选庶吉士。

《李公东阳墓志铭》:“甲申殿试,得二甲第一,入翰林为庶吉士。”276

寓巴陵,与胡德延共笔砚277,时胡德延二十岁。

《送胡德延姊丈还京口》:“天顺岁甲申,与君同笔砚。时我尚垂髫,君齿当弱冠。君伯贰守公,少起滇南荐。顾我先府君,曰此同乡彦。而我遂通家,心交岂徒面。因之缔姻好,我门奠君雁。我童与计偕,召对金銮殿。”278

按:是时杨一清同父异母姊刘氏尚未出嫁,因杨氏与胡氏为云南同乡,有通家之好,故此前两家即有往来。本集中又有《守愚为姊丈德延题》云:“今人志向有如此,前辈仪型定许攀。”279后来杨一清娶胡德延之妹为继室,故此诗又云:“公女复妻余,亲上亲重见。”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乙酉(1465),十二岁

以明经童子荐入翰林。

《谨奏为乞恩祭扫事》:“臣一十二岁,以明经童子举于朝廷。”280

按:杨一清举明经童子的年纪,诸传纷纭或不载,本谱以杨一清自述十二岁为据,别说录以备考。

李元阳《吏部尚书杨公墓表》:“七岁……六经百氏,无所不窥。官制、兵卫、本朝故事,历历详晓,人遂以奇童荐入翰林,为秀才……”281

朱淳《重辑杨文襄公事略》:“公甫八九岁,颖悟绝伦,经书一览不忘。示以文义,一经指授,即能成章,若生知然者。时岳州同知胡公升屡试,大奇之,荐于胡藩当道,遂以奇童荐入翰林。”282

成化二年丙戌(1466),十三岁

与父杨景、母张氏同赴京师,入翰林受业,宪宗命内阁择师教之,受业于文僖公黎淳。谒见李东阳,东阳令一清见其继母麻太夫人。

《谨奏为乞恩祭扫事》:以明经童子荐朝廷时,“父母偕来京师”。283

《诰封一品太夫人麻氏墓志铭》:“太夫人姓麻氏,……予友故西涯先生宾之之继母也。成化丙戌,予以童子荐上京师,入翰林肄业,以同乡谒先生海子之西涯。时先生初授官编修,请见公,辱奖与。公令见太夫人,太夫人饮食之。”284

雷跃龙《石淙杨文襄公传》:“少颖敏,能属文,有司以奇童荐为翰林秀才,宪庙俾内阁择师教之,与李文正东阳,前后登庶子黎淳门。”285

朱淳《重辑杨文襄公事略》:“读中秘书,亲被宪庙命内阁选师教之,受业于黎文僖公。”286

《明史》本传:“少能文,以奇童荐为翰林秀才。宪宗命内阁择师教之。”287

黎淳(1423~1492),谥文僖。倪岳《黎文僖公传》:公讳淳,字太朴,姓黎氏,号朴庵,学者称为朴庵先生,世为岳之华容(今属湖南岳阳)人。天顺元年(1457),赐进士及第第一人,拜翰林修撰,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致仕。善教人,尤好汲引后进。及门之士登甲科、跻显仕者累累。生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十月二十九日,卒于弘治五年(1492)四月十又八日,寿七十。288李东阳《黎文僖公集序》:“东阳昔从文僖黎公先生游,举业之暇,获见所为古文、歌诗诸作。时公方以状元及第,文名满天下,自公卿以下,外暨藩郡,购者踵相接。……公字大朴,别号朴庵,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文僖,其赐谥也。”289《明史·黎淳传》:“黎淳,华容人。天顺元年进士第一。官至南京礼部尚书,颇有名誉。”290

成化三年丁亥(1467),十四岁

翰林肄业。291

成化四年戊子(1468),十五岁

举顺天乡试292,以经术为人师。

胡维霖《杨文襄公杨一清传》:“十五,中顺天乡试,已抗颜为人师。”293

雷跃龙《石淙杨文襄公传》:“十五,登北闱乡试,即以经术为人师。”294

按:据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考证,杨一清中式年纪,《明史》本传、朱淳《重辑杨文襄公事略》俱云十四岁,雷跃龙《石淙杨文襄公传》《安宁州志》俱云十五岁,《云南通志》又载为成化七年之后,而成化三年无乡试,七年亦误,当以戊子为是。295

成化七年辛卯(1471),十八岁

翰林肄业。296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滇诗略》云:‘成化辛卯中顺开乡试,遂联捷。’误。”297

春三月,业师黎淳归湖南省墓,李东阳倡议门下士作诗送行,和诗《送朴庵先生省墓归湖南》。298

诗自注:“为举人时作。”诗云:“南国垂髫上帝京,一经何幸有师承。春风立遍庭前草,夜雪吹残帐里灯。仙露几年瞻阆苑,故园三月梦巴陵。明时昼锦人都羡,欲赋阳春恐未能。”299

李东阳《明故资善大夫、南京礼部尚书、致仕进阶荣禄大夫、谥文僖黎公先生行状》:“辛卯,上疏乞归省,赐宝镪为道里费。”300

李东阳《送朴庵先生省墓诗序》:“时门下士仕处散于四方者甚众,惟兵部主事刘大夏,刑部主事尚敬,进士王俨、朱绅,举人杨一清和之。”301

按: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载送朴庵先生省墓归湖南事及诗于成化五年(1469),疑误。302

成化八年壬辰(1472),十九岁

成进士,名在三甲第九十三。303

按:会试考官为礼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万安、司经局洗马江朝宗304。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云《明进士题名碑录》(即《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载“公中九十五名”305,误记。

作《登岳阳楼》诗。

原注:“为进士时作。”306

九月,王守仁生。307

王守仁(1472~1529)308,字伯安,别号阳明,余姚(属浙江)人。父华,字德辉,成化十七年(1481)状元,授修撰。守仁弱冠举乡试,弘治十二年中进士,寻授刑部主事,以疾归,起补兵部主事。正德元年(1506)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刘瑾怒,廷杖四十,谪为贵州龙场驿丞。刘瑾伏诛后,量移庐陵(属江西)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吏部尚书杨一清改之验封。屡迁至右佥都御史廵抚南赣,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进右副都御史。世宗即位,急召入朝受封。因先后平贼有功,拜南京兵部尚书,不赴,乞回乡省亲。嘉靖六年,思恩、田州土酋卢苏、王受反,总督姚镆不能平定,乃诏守仁以原官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廵抚。病重,上疏乞告老还乡,推荐勋阳廵抚林富自代。命令尚未下达,守仁竟自归去。行至南安而卒,行年五十七。隆庆初廷臣多颂其功,诏赠新建侯,谥文成。杨一清《石淙诗稿·玉堂类》有《得王阳明诗依韵寄答》《用王阳明韵寄伍时泰廉宪》,《督府类》有尺牍《与王阳明司马》309

成化九年癸巳(1473),二十岁

父卒,访姊于镇江丹徒县,奉遗命卜葬其地,遂占籍焉。310

李东阳《化州同知杨公传》:“子一清举奇童入翰林,登进士第而公卒,家益贫,不能归巴陵,一清乃葬公镇江北。比拜中书舍人,获敕进公阶儒林郎,封公配张氏太安人,时公已卒若干年矣。”311

按:杨一清之父进阶儒林郎,母封太安人,在成化十三年(1477)。详本谱是年纪事。

谢纯《杨石淙先生行状》:“癸巳,以外艰解官,访姊氏于丹徒,会公前母段氏继卒,二丧不任远归,乃葬丹徒,因家焉。”312

按:父杨景和杨一清的前妻段氏,皆葬于丹徒,杨一清移家此地后,续娶姊夫胡德延之妹为继室。谢纯谓“公前母段氏”,误。

《光绪丹徒县志》:“化州同知赠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杨景墓,在城西南大岘山。”注:“与其子杨一清墓,同在一陇,碑碣、翁仲、坊表尚有,御史李东阳铭。”313

按:据县志,杨景赠太子少保、户部尚书,不详年月。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按:“此公第一次归镇江。”314

门人李梦阳生。

按:方树梅将李梦阳、王守仁同列为去年出生,误。315

李梦阳(1473~1530)316,字献吉,庆阳(今属甘肃)人。父正,官周王府教授,徙居开封。其母梦日堕怀而生,故名梦阳。弘治六年陕西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迁郎中。十八年应诏,上书凡五千余言,极论朝政得失,末言寿宁侯张鹤龄之罪。张鹤龄摘疏奏辨并诬陷之。帝不得已,系梦阳于锦衣狱,不久释狱夺俸。他日梦阳途遇寿宁侯,怒骂并以马棰击之,打落其二齿,寿宁侯不敢争。 “八虎”当道,梦阳被下狱,将杀之,康海向刘瑾说情,乃免。刘瑾诛,起故官,迁江西提学副使。宁王宸濠曾请他撰《阳春书院记》,宸濠反,梦阳被劾党逆逮。大学士杨廷和、尚书林俊力救之,坐前作《书院记》革职,寻卒。李梦阳在文坛以复古自命,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并称“七才子”(文学史称“前七子”),又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朱应登、顾璘、陈沂、郑善夫、康海、王九思并称“十才子”。

成化十一年乙未(1475),二十二岁

服阕,授中书舍人,居长安门之右邃庵,故以为名号。弟子日进,交游益广。

按: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载,至此始,一清官中书舍人十年,卜居长安门之右。317

李元阳《杨公墓表》:“……为中书舍人。结交海内名士,文章日益有名,从学者日众,如丹徒靳贵,同公在内阁,太原乔公宇为冡宰,公以师道自重,二公执弟子礼,终身不衰。公薨,乔公自山西至丹徒,持服奔丧,其师弟之义何如也。”318

李东阳《与杨邃庵书》:“高第二三辈,南来靳解元者,犹阙面谈。”319

胡维霖《杨文襄公一清传》:“初授中书舍人,海内名士从学者日众,如丹徒靳贵、太原乔宇,皆执弟子礼,终身不衰。”320

雷跃龙《石淙杨文襄公传》:“服除,授中书舍人,职务清简,弟子日益进。凡经公指授者,皆取高第,显名朝廷。”321

按:请参阅本谱景泰五年纪事邃痷条、正德六年纪事《邃庵集》条。

靳贵(1464~1520)322,字充道,号戒庵,镇江丹徒(今属江苏)人。弘治三年(1490)进士及第,授编修。武宗出阁,命兼司经局校书,转左中允,预修《会典》,迁左谕德兼侍讲。守制满,擢礼部侍郎。刘瑾用事,摘《会典》讹失,补光禄卿,寻复旧职,改吏部侍郎兼学士,迁至礼部尚书。正德九年(1514),兼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在翰林同考会试、主顺天乡试各一次,主考会试及授庶吉士业各二次。历遭丑诋,致仕。卒,赠太傅,谥文僖。

乔宇(1464~1531)323,字希大,号白岩,山西乐平人。自幼随父宦游京师,师从杨一清,成进士后复从李东阳游。诗文雄隽,兼通篆籀,性好山水。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礼部主事。弘治初调文选司,三迁而至郎中。为官清正,门无私谒,擢太常少卿。武宗时迁光禄卿,历户部左、右侍郎。刘瑾败,大臣多以党附被劾,唯乔宇无所染,拜南京礼部尚书。宁王宸濠反,平乱有功,加太子太保,复加少保。世宗即位,召为吏部尚书。遇事不可,无不力争,争“大礼”尤切,追论“大礼”议,削去官职。杨一清卒,乔宇渡江吊之。穆宗即位(1567),复官,赠少傅。谥庄简。

友人谢迁中状元,王鏊中探花。门人武功(今属陕西)康海生。324

《明史·康海传》:“康海,字德涵,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殿试第一,授修撰。与梦阳辈相倡和,訾议诸先达,忌者颇众。正德初,刘瑾乱政。以海同乡,慕其才,欲招致之,海不肯往。会梦阳下狱,书片纸招海曰:‘对山救我。’对山者,海别号也。海乃谒瑾,瑾大喜,为倒屣迎。海因设诡辞说之,瑾意觧,明日释梦阳。逾年,瑾败,海坐党,落职。”325“前七子”诗派成员之一。

 

成化十二年丙申(1476),二十三岁

作《半林为濮用明赋》。

自注:“以下俱中书时作。”326

成化十三年丁酉(1477),二十四岁

官中书舍人满三载,考绩优异,67赠先考杨景化州同知进阶儒林郎,封其母张氏为太安人。

李东阳《贺杨母太安人受封诗序》:“巴陵杨君应宁,既以中书舍人满三载,书最于吏部,当貤赠其考化州公,而州佐秩从六品,稍尊中书,虽属禁近,品顾居七,乃以例给化州同知勅,而进公阶儒林郎。其母张氏,从夫阶当封安人,而例以独存,故得称太,盖其号加尊焉。……应宁上世滇南人,今定居京口,而巴陵实故郡,且其所受荐成名之地,故于湖南之士尤亲。湖之仕者,皆往贺太安人,赋诗为寿。而予与应宁尤厚,故为诗而又为诸君序之。”327

按:“故为诗”,指李东阳有《杨应宁母安人受封诗》328

成化十四年戊戌(1478),二十五岁

乔宇今年入门墙。

《乔希大自留都司马拜天官卿,中外士夫以此地属望久矣,而今始如愿,闻者称快。北上戒程,过镇江别余,喜慰之余,感旧惜别,得诗五首,情见乎辞》其一云:“君年十五谒门墙,我亦年才二纪强。”329

按:嘉靖六年(1527),乔宇六十四寿,杨一清有诗贺之,其诗题有云:白岩“生天顺甲申(1464),……三月十一日,其初度辰也。”参阅本谱是年纪事。

新都杨廷和成进士。330

杨廷和(1459~1529)331,字介夫,号石斋,四川新都人,杨一清门人杨慎之父。成化十四年,先其父而成进士,授检讨。弘治时,为皇太子侍读。正德七年,出任首辅。嘉靖三年,因“大礼议”与世宗意不合,罢归故里,后被削职为民,卒于乡。隆庆初复职,追赠太保,谥号文忠。著有《杨文忠公三录》。

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二十八岁

六月廿九日,跋李东阳《湘江送别诗序》。

跋云:“仆往年侨居镇江,馆于佑圣观,观之西曰能仁寺,湛然所住也,因得见此作。爱其高古有议论,读之数过,已而成诵,至今凡九年矣。偶与西涯道及,闻稿已不存,遂录而归之。予方病目,不能作书,此乃口授乔生宇代书者也。辛丑夏六月廿九日,东陵杨一清识。”332

成化十九年癸卯(1483),三十岁

九月,陈献章乞归,作《和韵赠陈白沙》诗留别。333

诗云:“十年旧梦青山在,一夜离愁白发生。” 334

陈献章(1428~1500)335,字公甫,广东新会人,后迁居白沙,世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1447)中举,春试不第,从吴与弼讲学,居半载而归,读书日夜不辍。筑阳春台静坐其中,数年足不出户,复游太学,名震京师。召至京,令就试吏部,屡辞疾不赴,上疏请求归养父母,授翰林院检讨以归。弘治十三年(1500)卒,行年七十三。万历初从祀孔庙,追谥文恭。

门人何景明生。336

何景明(1483~1521)337,字仲默,河南信阳人,八岁能作诗文。弘治十五年(1502)成进士,授中书舍人,与李梦阳同倡盛唐诗、秦汉文。正德改元,刘瑾窃柄,上书吏部尚书许进,劝其秉政毋挠,语言极为激烈,而后谢病归。逾年,刘瑾尽免对头,景明坐罢。刘瑾诛,因李东阳荐而起旧职,直内阁制敕房。李梦阳下狱,景明上书吏部尚书杨一清救之。进吏部员外郎,直制敕如故。不久擢陕西提学副使。其教诸生,专以经术世务,遴选学业突出者于正学书院,亲为说经,不用诸家训诂,士始知有经学。嘉靖初,引疾归,寻卒。在“前七子”中与李梦阳并称。

成化二十年甲辰(1484),三十一岁

五月,全国旱情严重,边关战事未息,作《忧旱》诗。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是岁,京畿、山东、湖广、陕西、河南、山西俱大旱,道殣相望。有《忧旱》诗云:‘郊原五月还忧旱,烽火三边未息兵。……十年凤沼追趋地,不尽沾恩报主情’”338

按:《明宪宗实录》同年有多次因旱灾减免各地赋税的纪录。至此,杨一清为中书舍人满十年。

作诗《贺朱都宪召掌院事》。339

诗云:“裴度破淮终相国,希文半夏始还朝。”340

同年张太仆鸣岐下世,以诗哭之。

诗云:“十年仕隐多离合,一夜悲欢隔死生。……亦知人也浑如寄,不尽交游骨肉情。”341

十月,下刑部员外郎林俊、都督府张黻于狱,寻释之,谪云南。作《送林待用谪姚州》《送张兼素谪师宗》七律各四首送之。342

《明宪宗实录》冬十月丁巳(初三日):“刑部员外郎林俊,以言事降云南姚州判官”。
“命下锦衣卫狱,狱具,上曰:‘俊不守本职,分外泛言,杖之三十,降边方州判。”壬申(十八日),“调后军都督府经历张黻,为云南师宗州知州。黻以员外郎林俊言事下狱”。343

林俊(1452~1527)344,字待用,福建莆田人。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除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性侃直,不随俗浮沉。上疏请斩妖僧继晓,并罪中贵梁芳,帝大怒,下诏狱考讯,府经历张黻救之,二人一同下狱,林俊谪为云南姚州判官,张黻谪云南师宗。林俊复官,改南京,弘治元年(1488)擢云南副使,进按察使,丁母忧归。武宗即位,进右副都御史,再抚江西,适遭父忧,不果。正德四年(1509),起四川巡抚,致仕。世宗即位,起工部尚书,改刑部,时年已七十,乞致仕,诏加太子太保,给驿赐隶廪如制。林俊数争“大礼”,与杨廷和甚合。卒年七十六,后一年《明伦大典》成,追论附和杨廷和“大礼议”,削其官。

《明史·林俊传》附传:“张黻,吉水(属江西)人。成化八年(1472)进士。历知涪州、宿州,介特不避权贵。弘治中,俊蒙显擢,而黻老不用。王恕为之请,特予诰命。”345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按:“自戊子至甲辰所作诗曰《凤池类》,载《石淙诗稿》卷一,共诗六十首”346

成化二十一年乙巳(1485),三十二岁

正月初四日,林俊、张黻复职,俱改南京。

《明宪宗实录》春正月丁亥(初四日):“复云南姚安军民府判官林俊为员外郎,师宗州知州张黻为都督府经历,俱改南京。”347

归镇江。因壮年无子,上疏乞归祖籍云南安宁。是年返原籍省墓,过继堂兄之子绍芳为嗣。

《为衰病乞恩休致事》:“臣无子,以云南堂兄之子绍芳为嗣,寄籍丹徒,看守臣父母丘茔。”348

按:上文为杨一清追述往事,疏上于正德元年(1506),时年五十三岁。

朱淳《重辑杨文襄公事略》:“公年已壮,未有子。奉母命请于朝,归云南会宗族、立宗盟,以堂兄续次子绍芳为家嗣。”349

李东阳《送杨应宁提学之陕西三首》其二:“君从滇南游,意不在金宝。归装诗篇富,远日江山饱。遗踪念丘墟,旧事怀父老。重为宗祧计,择后良亦早。达能洞大观,孝足慰昭考。之子瑶瑜姿,兼闻嗜文藻。爱之不可见,见彼昆弟好。通家情所关,兹事况不小。愿君自珍惜,远向风霜道。”350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按:“此公第二次归镇江。”“公生而隐宫,因无子息,其母太安人命请于朝,归省墓、立宗盟。其为公嗣计者,至深且远。”351

秋九月,启程赴滇。过岳阳,作诗《望岳阳》《江上偶吟》《澧阳有感》《夜坐》《登岳阳楼》《夜泊岳阳城下有述》352

《望岳阳》:“岳阳南望是并州,三十年来两度游。同学故人今几在,异乡孤客此登楼。”

按:成化八年,杨一清中进士,作《登岳阳楼》诗,故云“三十年来两度游”。年岁取约数。

《澧阳有感》:“先人遗爱此州多,三十年来始一过。骨肉几时惟我在,江山不改奈人何!”

《夜泊岳阳城下有述》:“十年作宦身如系,一日看山兴不廉。”

按:杨一清当为首次到澧阳(今属湖南),三十年为约数;其父或与此地有关,故云“先人遗爱”。成化十一年,杨一清授中书舍人,时年二十二岁,至今恰十年。

西上黔南路,作诗《夜泊夹沟驿》。

自注:“时九月八日。”诗云:“高树苍苍带瞑烟,佳期刚在菊花前。荒城夜泊时闻角,浅水秋来不受船。别恨只凭诗当酒,归心真以日为年。京江西上黔南路,万里云山若个边。”353

入滇,作纪行诗九首。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谒咸阳王庙》《谒黔宁王庙》《谒王忠文祠》(以上三诗在昆明作);《李氏远眺楼》《登碧鸡山》《抵家杂述三首》《游法华寺和韵》(以上六诗在安宁作,外有《温泉记》,不备录)。354

按:《石淙诗稿》卷二《谒咸阳王庙》自注:“以下俱在云南作。”355《石淙诗钞》卷一“以下”后多“七首”二字,无《李氏远眺楼》《登碧鸡山》。《抵家杂述》三首其一:“落日长松扫故阡,圣恩真已到黄泉。关山路尽九千里,水木心悬三十年。絮酒几人劳远奠,穹碑七尽看新镌。可怜郁郁佳城地,吾父游魂独渺然。”356杨一清之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三世坟茔,俱在云南安宁,唯父杨景卜葬丹徒,故谓“游魂”。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1486),三十三岁

省墓毕,或于腊月还镇江。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按:“来滇省墓,在乙巳秋起程,《省墓类》中诗《夜泊夹沟驿》一首,目下注‘时九月八日’。然则到滇约在乙巳岁将尽,或丙午春初。又《归途》一首有句云:‘已觉中星三度易,载看明月九回圆。’在滇约九月,北归抵镇江约在丁未春,故有‘中星三度’之句。省墓往还所作诗曰《省墓类》,《石淙诗稿》卷二,共诗八十首。”357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1487),三十四岁

三月廿二日,升山西提学佥事。358

《明宪宗实录》三月壬戌(廿二日):升中书舍人杨一清山西提学佥事。359

朱淳《重辑杨文襄公事略》:“出为山西提学佥事,力袪宿弊,学政肃清。”360

按: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云:“公赴任途中有《自述二首》。”361疑误。此诗载于卷九《自讼类》362,为正德三年(1508)刘瑾诬杨一清冒破边费,四月被逮下诏狱,获释后八月于京返镇江途中所作。详本谱是年纪事。

张文渊因事谪守云南鹤庆,有诗《送张文渊谪官鹤庆》。

《送张文渊谪官鹤庆》自注:“文渊在谏垣有风采,历官顺天府丞、太仆卿,谪守鹤庆。”诗云:“双旌南去路茫茫,风采犹能系庙堂。一代谏书唐李绛,十年京兆汉王章。只今边徼无豺虎,自古中原有凤皇。倾盏未终仍解袂,不胜离思满江乡。”363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张文渊由谏垣历官顺天府丞、太仆卿,因事谪守鹤庆,公以诗送之,有‘一代谏书唐李绛,十年京兆汉王章’句,其风采可见(公诗见《禫后类》)。”364

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元年戊申(1488),三十五岁

五月十五日,母张太安人卒365于山西官邸,行年六十三。作《五月十五日逢先母忌辰,写哀一首》366。李东阳为张太安人撰墓志铭。

李东阳《封太安人杨母张氏墓志铭》:“东阳与杨应宁为知己二十年,获拜其母太安人数矣。应宁为按察司佥事提学山西,太安人卒于官邸。应宁书来征铭,曰:‘杨一清俟此以葬。’因属其门人、礼部主事乔宇为状,翰林庶吉士阎价华,继刻石京师寓而归。先公之丧,应宁方以书吊我慰我,今遽有是托,予复恶能无情哉!……太安人姓张氏,大父为湖广九溪卫安福所(今属湖南张家界)百户,世居澧州(今属湖南常德)。太安人为处士女,少闲内则。应宁先公娶张继刘,皆早世。念尝为澧州判官,闻太安人家范甚习,乃继聘焉。及归,刘安人遗女甫晬,病几死。亲提抱,同卧起,求良医善药而愈之。公自厉为清白吏,佐以勤俭。及同知化州,从居十年,服饰皆嫁时物,处同辈金绮炫赫中,晏如也。州有剧寇,城且陷,僚属家皆襁儿女为走计。太安人遣人觇公,方乘城治战具,曰:‘无忧也。’治家事如常时。诸家恒视以为重,卒无他变。公本云南人,既谢官占籍巴陵,太安人脱簮珥、易布粟以为日。应宁应奇童荐,奉公及太安人上京师,及承诏读书翰林,举进士,公始弃养。后拜官中书舍人,三载考最,例得给公勅命,进阶儒林郎,太安人封六品号,从夫贵也。应宁满九载待次,疏乞归云南省祖墓,留太安人居镇江。既修祠,合族还,始置田、买屋宇为常业,太安人实指画之。应宁得山西命,重劳起居,欲乞终养,太安人不许,许就养。至则体不通,应宁不敢数出廵,太安人辙使行。至平阳,得病报,驰还司,太安人遂不起。是为弘治戊申五月二十五日,寿六十有三。”367

按:据上文所引杨一清祭母诗,李东阳所记五月二十五日误。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亦载为十五日,并按:“此公第三次归镇江”。368

丁忧居镇江。程敏政或于是年过镇江相会,作诗《留别杨应宁佥宪》。

诗自注:“时以忧居镇江。”诗云:“杨君我良友,一别经几秋。不图今日来,相见古润州。颜色甚憔悴,知子非穷愁。无奈寸草心,更抱苍生忧。蔀斋共蔬食,为子一日留。”369

程敏政(?~约1499)370,字克勤,休宁县人(今属安徽黄山市)。十岁以神童荐,成化二年进士及第,授编修。两次因故致仕。历官至礼部右侍郎。

十一月初六日,门人杨慎生。371

杨慎(1488~1559)372,字用修,四川新都人,少师杨廷和之子。正德六年(1511)状元,授翰林修撰。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偕同列三十六人上疏议“大礼”,帝怒,切责停俸。逾月,又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帝震怒,命执首事者八人下诏狱。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痛哭,声彻殿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复被谪戍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行年七十二。著作等身,共著书四百余种,存世二百余种。

弘治二年己酉(1489),三十六岁

因母张太安夫人之丧,守制居镇江。

门人靳贵乡试中解元。373

弘治三年庚戌(1490),三十七岁

丁母忧期满,除服。

门人靳贵以第三人登进士第。374

按:靳贵中探花,为杨一清门下高足第一个在殿试中获得高名次者。

弘治四年辛亥(1491),三十八岁

四月初三日,改陕西按察司佥事、提督学校。

《明孝宗实录》四月戊申(初三日):“复除广东布政司左参政刘宪于贵州山西按察司佥事,杨一清于陕西提督学校,俱以丁忧服阕也。”375

唐龙《正学书院续记》:“宏治初,石淙杨一清以佥事督学政于斯。”376

雷跃龙《石淙杨文襄公传》:“丁母忧归,服除,改督陕西学政,寻迁副使。”377

朱淳《重辑杨文襄公事略》:“丁母张夫人忧,服阕,改陕西提学,升副使。”378

《明史》本传:“迁山西按察佥事,以副使督学陕西。”379

按:杨一清今年服阕,改陕西按察司佥事、提督学校。弘治七年,升按察司副使、提学副使。也即上引《为衰病乞恩休致事》《正学书院续记》《石淙杨文襄公传》《重辑杨文襄公事略》所言,其在陕西先任佥事提调学校,后升副使,时隔佥事任期三年。杨一清《为衰病乞恩休致事》云:“臣……历升山西、陕西按察司佥事、副使……”380《明孝宗实录》弘治七年十二月初三日明确记载:“升陕西按察司佥事杨一清为本司副使,仍提调学校。”381《明史》未载杨一清今年改陕西按察司佥事提调学校而直称副使,方谱则引《陕西通志》,自今年起至弘治七年,皆载杨一清为提学副使382,误。

作诗《闻陕西命下有述》二首。

其一:“心忆旧事浑欲忘,眼看心事恐多违。”其二:“关西贤俊多如林,斯文贵任非所任。……星斗在天明月午,莺花过眼青春深。”383

五月,赴京师拜陕西提学佥事任命。离京时诸从游者于朝天官西堂张宴饯行,李东阳在座。

钱福《饯邃庵先生督学陕西序》:“弘治辛亥夏五月,邃庵先生既至京,拜陕西提学之命以行,诸所从游于先生者,方庆重得所依,而益惧其去已也,乃相率选胜张燕于朝天官之西堂,坐先生于其中,而以先生之同志友学士西厓李公为之配。于时,少长咸集,遐迩毕至。有为翰林修撰、为御史、为进士者各二人,为编修、给事中、员外郎、右寺副、行人者各一人,为部主事者各三人。合诸藩所荐士卒业太学者,及积学家居者十七人,其为数凡三十有一。”384

李东阳作《送杨应宁提学之陕西三首》,诸从游有送别诗数首。

李东阳诗其一云:“君来几日前,屈指算君程。君行几日前,使我梦先惊。问君孰为来,问君孰为行。仓皇六载间,展转万事并。欲语不得尽,欲别难为情。”385

按:邵宝《次杨邃庵先生留别二首》自注:“时先生提学陕西。”386钱福有《送邃庵先生提学陕西三首》387、顾清有《送杨邃庵提学陕西》388

赴任陕西提学佥事,作《赴任途中有述》诗三首。

诗云:“江左朝天棹未开,玺书还向日边来。”(其一)“文章案牍皆常事,愿得真儒荐帝庭。”(其二)“文明合在殷周上,圣辙当寻孔孟馀。同志几人须奋策,吾言虽大却非虚。”(其三)389

《禫后类》自:“此下皆山西忧制归江南,服除后应酬之作,至赴任陕西途间止。”390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引此注,并计共有诗四十三首391

弘治五年壬子(1492),三十九岁

作诗《望月》。

诗云:“四千余里江云远,三十九回秦月圆。”392

四月十八日,业师华容黎淳卒,行年七十。作《哭朴庵宗伯黎先生》诗四首。393

诗云:“极知灯火门墙谊,不尽师生父子情。少小有缘劳接引,疏顽何计答生成。”(其三)394

七月初七日,自汧阳至宝鸡,有诗《自汧阳往宝鸡,风雨大作,溪涨不可度,阻村舍中两昼夜。至宝鸡,闻南关为水所冲,民多压溺者,作长句以纪之》。

诗云:“七月七日趋宝鸡,出门先涉汧阳溪。”395

门人泰和罗钦顺中江西乡试解元。396

弘治六年癸丑(1493),四十岁

门人罗钦顺、李梦阳中进士397

按:罗钦顺殿试中第三名,为杨一清门生中继靳贵之后的第二个探花。该科李东阳为主考官,故为罗、李二人座师。罗钦顺(1465~1547)398,字允升,泰和(今属江西)人,进士及第后授编修。迁南京国子监司业,与祭酒章懋以实行教士。不久奉亲归,因乞终养。忤刘瑾,夺其职为民。刘瑾诛,复官迁南京太常少卿,再迁南京吏部右侍郎,入为吏部左侍郎。世宗即位,命摄尚书事。“大礼议”起,请慎行“大礼”以全圣孝,不报。迁南京吏部尚书,省亲乞归,改礼部尚书,遇丁忧,未及拜。再起礼部尚书,辞,复改吏部尚书;下诏敦促,再辞,许致仕。时张璁、桂蕚以议礼骤贵,秉政树党,屏逐正人,钦顺耻与同列,故屡诏不起,里居二十余年,足不入城市,潜心格物致知之学。著《困知记》,自号整庵。年八十三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庄。

弘治七年甲寅(1494),四十一岁

十二月初三日,升陕西按察司副使、提学副使。

《明孝宗实录》十二月戊午(初三日):“升陕西按察司佥事杨一清为本司副使,仍提调学校,以巡按监察御史荐也。”399

按:参阅本谱弘治四年纪事。

弘治八年乙卯(1495),四十二岁

是年陕西大旱,夏麦秋谷,两无收获。十月,作《祈雪华山文》。400

自注:“弘治八年冬十月”。401

弘治九年丙辰(1496),四十三岁

重建正学书院,作诗《正学书院落成有作》402。选俊杰于书院亲自教督,其后名满天下的李梦阳,状元康海、吕柟,名士马理、张璇辈,皆出其中。

李东阳《重建正学书院记》:“正学书院,为道学而作也。院在陕之西安,……入国朝百余年,遗址为兵民所据,而坊名尚存。弘治丙辰,杨君一清始倡之。”403

唐龙《正学书院续记》:“宏治初,石淙杨一清以佥事督学政于斯,深惟会城衣冠萃止,典刑式昭,乃议建置正学书院,于中教授生徒工艺,并程规绪用,缉郡邑弟子员。心怿神怡,洋洋鼓笥;忠荩汇升,俊良咸奋;贲饰川岳,羽仪天朝;如云之章,如风之翔。三十余年,未之有改也。”404

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本传:“一清乃益自振励,创正学书院,选英俊其中而躬自教督之。所识拔李梦阳,以文学名天下,而状元康海、吕柟与名士马理、张璇辈,皆与焉。”405

吕柟406,字仲木,别号泾野,学者称泾野先生,陕西高陵(今属西安)人。正德三年(1508)登进士第一,授修撰。以南京礼部右侍郎致仕。冯从吾《泾野吕先生》:“年十七八,……督学邃庵杨公、虎谷王公拔入正学书院,与群俊茂游。”407

马理408,字伯循,陕西三原人。杨一清督学政,见马理与吕柟、康海文,大奇之。曰:“康生之文章,马生、吕生之经学,皆天下士也。”登乡荐,入国学,与吕柟及林虑(今河南安阳)马卿,榆次(今属山西晋中)寇天叙,安阳崔铣、张士隆,同县秦伟,“日切劘于学,名震都下”。正德九年(1514)成进士。杨一清为吏部尚书时,擢马理为稽勋主事,调文选司。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伏阙争“大礼”,下诏狱,再予杖夺俸,以南京光禄卿致仕。嘉靖三十四年(1555),卒于陕西地震。

作《读李进士梦阳诗文,喜而有作》。

诗云:“细读诗文三百首,寂寥清庙有遗音。斯文衣钵终归子,前辈风流直到今。剑气横秋霜月冷,珠光浮海夜涛深。聪明我已非前日,此志因君未陆沉。”409

弘治十年丁巳(1497),四十四岁

九月一日,撰《后山诗注跋》。410

按:杨一清《后山诗注跋》,落款为“弘治十年丁巳秋九月朔,石淙杨一清识”。411

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四十五岁

在陕已七年。十二月初二日,升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

《明孝宗实录》十二月癸巳(初二日):“升陕西提学副使杨一清为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412

作《闻拜太常之命感而有作》《临潼留别西安三学诸生》等诗。

《闻拜太常之命感而有作》:“手提文印已多年,谁为吹嘘到帝前。”413

《临潼留别西安三学诸生》:“与子周旋岁七更,临歧相送不胜情。”414

撰《巡抚陕西都察院题名记》。415

按:《明史》本传云,“在陕八年,以其暇究边事甚悉。入为太常寺少卿……”416据上引杨一清诗有“岁七更”语,在陕当为七年。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按:“自入陕以后至是岁所作诗曰《西巡类》,《石淙诗稿》卷四共诗二百零六首。”417

弘治十二年己未(1499),四十六岁

离陕上京师赴新任,作诗《进表发陕城》《历平阳至太原,望太行有感》《真定赠冯汝阳太史》《望京师》《陛见赐酒馔有作》《过中书旧直》等。是年所作诗编集为《北行类》。418王守仁登进士第419,名在二甲第六。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按:“是岁所作诗曰《北行类》,《石淙诗稿》卷五共诗六十七首。”420

弘治十三年庚申(1500),四十七岁

六月十五日,监察御史胡希颜陈边务六事,其中有举将才一条荐文臣知兵者,杨一清与焉。

《明孝宗实录》六月丁酉(十五日):“监察御史胡希颜陈边务六事,一举将才,谓太常寺少卿杨一清、太仆寺少卿王质、陕西佥事陈珍,皆文臣之知兵者;延安卫指挥时源、榆林卫指挥姜汉、绥德卫指挥朱铠、庆阳卫指挥魏镇,皆武臣之材勇者。乞命于大同等处杀贼,候有功一体升擢。”421

八月,以李东阳嫁女422,作诗《用李徵伯舟中韵奉柬乃翁西涯先生》抚慰之。

诗云:“骨肉情多欲话难,近违还作远游看。”423

陈献章卒,行年七十三(生于宣德三年戊申)。424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按:“是岁所作诗曰《容台类》,《石淙诗稿》卷六共诗一百一十四首。”425

弘治十四年辛酉(1501),四十八岁

官太常寺少卿,晋南京太常寺卿。426

《明孝宗实录》二月辛丑(廿二日):“升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少卿杨一清为南京太常寺卿。” 427

春三月十四日,与门下士七人游西山,作《游西山》诗八首。428

《游西山诗引》:“弘治辛酉春三月壬戌(十四日),予游西山,李兆先征伯,实治具以从。同从行者:开郡马宗范成宪,广阳刘钊德几、何春启东,肥乡郭郛于蕃,太原乔宗本大,淮阴杨磬国安。凡七人,皆门下士也。”429

按:开郡,不详。广阳,今属河北廊坊;肥乡,今属河北邯郸;淮阴,今属江苏淮安。

送姊丈胡德延还京口,有诗。430

按:诗题为《送胡德延姊丈还京口》431。参阅本谱天顺八年纪事。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按:“在南京太常卿时所作诗为《容台类》,《石淙诗稿》卷六共诗十九首。”432天津图书馆本卷六《容台类》有诗130首,卷尾又另题《容台南类》,自注:“南京太常卿时作。”433

弘治十五年壬戌(1502),四十九岁

十二月廿三日,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

《明孝宗实录》十二月辛酉(廿三日):“升南京太常寺卿杨一清,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赐之敕曰:‘陕西设立寺监衙门,职专牧马。’”434

李元阳《吏部尚书杨公墓表》:“弘治十五年,刘忠宣言马政废坏,升副都御史,督马,召诣阙,面授敕行。”435

《五礼通考》:“十五年冬,尚书刘大夏荐南京太常卿杨一清为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436

撰《体国堂记》。437

与林俊相约,二人当中后逝者,为对方作墓志铭。438

按:参阅本谱嘉靖六年纪事。

门人康海中状元,何景明名在三甲。

李周望《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弘治十五年(壬戌科)第一甲第一名,康海;第三甲第一百七十三名,何景明。439

弘治十六年癸亥(1503),五十岁

五月十六日,拟委任为都御史,处置陕西茶马。世宗谕旨各衙门官员,俱不许干预阻挠杨一清行事。

《明孝宗实录》五月辛巳(十六日):“南京太常寺卿杨一清为都御史,处置陕西茶马,盖欲委任而责成之也。……兵部覆议:请将巡茶御史暂取回京,一应马政,悉令本官参酌行之。上曰:‘杨一清既职专马政,各衙门官员,俱不许干预阻挠。……’”440

八月,以左副都御史奉敕督理陕西马政。441

《行台小稿引》:“一清自癸亥,以左副都御史奉敕陕西督理马政。”442

按:《明实录》此时期所载,时而以“都御史”称之而无“左副”字样。

《入关》诗自注:“弘治癸亥八月,奉命督理陕西马政。”诗云:“手提文印七年还,五载乘轺又入关。”443

按:弘治十一年,杨一清由陕西按察司副使、提学副使,升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今又奉命入关督理陕西马政,故云“七年”“五载”。

礼部尚书吴宽有诗《题西戎献马图赠杨应宁都宪督理陕西马政》《应宁示赠行诸作题其后》赠之,之后又有诗《寒夜怀杨应宁》。444

吴宽(1435~1504)445,字原博,号匏庵,长洲(今苏州)人。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会试、廷试第一,入翰林,授修撰。进礼部尚书。有文名,工书法,专典诰敕,预修《明宪宗实录》。

作《望西岳》《祭西岳华山文》。446

十二月廿八日,上《为修举马政事》《为黜罢不职官员以修马政事》《为起送别用官员事》等疏447,建议黜罢不称职官员,以整顿马政。

《明孝宗实录》十二月辛酉(廿八日):“命陕西苑马寺卿李克恭及灵武监监正李谦等,俱冠带闲住,以督理马政都御史杨一清言克恭等贪纵废弛故也。”448

李元阳《吏部尚书杨公墓表》:“明年(按指今年),拜理茶马盐马。陕西人素喜公,公官益高,才益展布。条上茶盐监牧事宜,及易置马吏,奏请辄允,牧事有成。益开水草善地,城堡庐舍,河湟凉固间云锦成群。”449

按:杨一清督理陕西马政奏疏,载《关中奏议》卷一、卷二《马政类》,《杨一清集》共录21篇450。《关中奏议》收入《云南丛书》初编。

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五十一岁

以左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多所修举。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正月乙亥(十三日),言增种马、增牧军二事;二月辛丑(初九日),奏创筑长乐、广宁等十四营城堡,增修开城、黑水等十八营城堡,用以养马、聚卒,并建衙以寓官。451

冬十二月,北部蒙古大举入花马池,诏经略防御,兼理陕西巡抚。受敕次日,督诸军赴边,有诗《弘治甲子冬十二月,北虏大举入寇,有诏臣一清经略防御,兼理巡抚。受敕之明日,督诸军赴边》452

《行台小稿引》:“……甲子,再受敕兼理巡茶。是年冬,北虏大举入寇,孝宗皇帝采本兵议,经略巡抚边务。”453

按:“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明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清代相沿。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北虏大举入寇,有诏臣一清经略防御,兼理巡抚。受敕之明日,督理诸军赴边诗云:‘拜罢纶音使启行,边头豺虎正纵横。非才敢道宽西顾(敕词云:‘使朝廷无西顾之忧,斯尔之能’),仗节安能避北征。将士几人称善战,关山何地是长城?主忧臣辱心应苦,愧有涓埃答盛平。’”454

李元阳《吏部尚书杨公墓表》:“十七年,虏入花马池塞,……”455

杨一清理茶马盐马奏疏,编集为《关中奏议》卷三《茶马类》,《杨一清集》共载5篇456

弘治十八年乙丑(1505),五十二岁

正月初三日,北部蒙古小王子(达延汗)大举入宁夏,围灵州,远近危疑。

《明孝宗实录》正月己丑(初三日):“虏三万骑围灵州,其别骑复入自花马池,掠韦州及环县等处。”457

朱淳《重辑杨文襄公事略》:“虏数万入宁夏,乘胜直抵固原,远近危疑。”458

《明史·孝宗本纪》:“十八年春正月己丑,小王子诸部围灵州,入花马池,遂掠韦州、环县。”459

始拜敕兼陕西巡抚,经略防御。

《自讼稿序》:“我孝宗皇帝从本兵之议,命臣兼巡抚陕西地方,经略防御。乙丑春正月,臣始拜敕,即驰至固原,以便宜处置战守。”460

李元阳《吏部尚书杨公墓表》:“十八年,敕公经略边务,兼巡抚陕西御虏。”461

按:李元阳所言“敕”,其事在去年,今年当为杨一清自云之“臣始拜敕”。

二月,乞解巡抚,不允所辞。作诗《臣一清上章乞解巡抚,不允,且有“才望素著”之褒,感而赋此》《一清既被命巡抚,仍不妨马政》462诗纪之。

《明孝宗实录》二月己巳(十三日):“陕西督理马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杨一清辞免巡抚新命,止如旧专理马政。上曰:‘杨一清才望素著,简命已定,不允所辞。’”463

春三月,作诗《曹生谦侍坐,命书五韵赋之》。

诗云:“万里一身贞许国,五更孤枕忽思家。”464

三月丙申(十一日),上疏言陕西边境防务事:监苑须籍军兵捍御;固原东西均有虏患,须挑选游兵并委令都指挥,以防东路,专守西路。465

安阳崔铣、诸城翟銮、昆明毛玉成进士。466

崔铣(1478~1541)467,字子锺,河南安阳人。弘治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预修《孝宗实录》。因忤刘瑾,出为南京吏部主事。刘瑾败,召复故官,充经筵讲官,进侍读。称病归,建后渠书屋,读书讲学其中。世宗即位,擢南京国子监祭酒,“大礼议”久不决,上疏求去,且劾张璁、桂萼等,致仕。被荐起复,以病复致仕。卒,赠礼部尚书,谥文敏。

翟銮(1478~1547)468,字仲鸣,青州诸城(今属山东)人。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正德初,授编修。嘉靖六年春,廷推阁臣,推及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上不许,命翟銮以吏部左侍郎兼学士入直文渊阁。杨一清、桂萼、张孚敬先后罢,翟銮留独秉政两月,又改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加少保、武英殿大学士,进少傅谨身殿。嘉靖二十六年卒于家,行年七十。谥文懿。

毛玉(?~1524)469,原字国珍,改用成,云南右卫(在今昆明)军家子,其先良乡(今属北京)人。弘治十八年进士。正德五年(1510),由行人擢南京吏科给事中,历官至左给事中。因追随杨慎伏阙争“大礼”而下狱,受杖卒470。后赠光禄少卿。

四月,李梦阳因劾寿宁侯逮诏狱。

梦阳《述愤》诗十七首自注:“弘治乙丑年四月,坐劾寿宁侯,逮诏狱。”471

冬十月十九日,以守备固原署都指挥佥事陈善,充陕西固原等处游击将军。

《明武宗实录》冬十月庚午(十九日):以守备固原署都指挥佥事陈善,充陕西固原等处游击将军。先是,宁夏守臣请复设将官,统领陕西游兵,外以策应花马池,内以保障固(原)、靖(虏)。兵部移文陕西巡抚、都御史杨一清议处。一清言:宁夏花马池、兴武营、清水营直抵高桥等处,乃套贼入寇之门户。而其钞掠之利,则在于环庆、固原、安会、静宁、隆德诸处,以监牧马匹在焉。且土汉杂处,易于生变,一失保障,则腹心受害,根本动摇。游击之设,往来防遏,所以攘外而安内也,宜复设便。因荐陈善可用,遂用之。472

冬十一月,前往宁夏花马池等处阅视边兵。

按:事载《为衰病乞恩休致事》473。是疏既言“臣年五十三岁”,复言“去冬十一月间,前往宁夏花马池等处阅视边兵”,故系于今年。

作诗《花马池大阅》。

诗云:“窃禄清朝四十年,不才何意宠恩偏。关西旧握斯文印,阃外新专大将权。”474

按:杨一清十二岁举神童入京(参阅本谱是年纪事),故此处言“窃禄清朝四十年”。任巡抚期间奏议存于《关中奏议》,《杨一清集》共载36篇475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丙寅(1506),五十三岁

春正月廿三日,诏命总制陕西、延绥、宁夏、甘肃等处边务,兼督马政476。因其上疏言宜命大臣为总制,以统摄三边军务,兵部会官集议,遂荐之。

《明武宗实录》春正月癸卯(廿三日):“命巡抚陕西左副都御史杨一清总制陕西、延绥、宁夏、甘肃等处边务,兼督马政。一清言:‘宁夏花马池、兴武营直抵高桥三百余里,为虏贼入边门户。近因警报,尝议调延绥游兵、土兵,至此分布防御,而无一人至者。盖以事关各镇,不相统摄,彼此抵牾故也。宜命大臣为总制,无事则常驻庆阳,有警则往环县、韦州诸处居中调度。如虏众出套,亟行经略花马池一带边务,庶有备无患,全陕可安。’兵部会官集议,遂以一清荐,乃有是命。”477

朱淳《重辑杨文襄公事略》:“正德改元,朝廷以边患方炽,兵权太分,命公总制全陕三边军马,仍兼督马政。”478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按:“此公首次总制三边。”479

数上疏言边务事。

《杨文襄公年谱》:(巡抚陕西都御史杨一清)正月己酉(廿九日),奏陕西境内灾伤,预备救荒事宜。二月己巳(十九日),言宜敕南北直隶及各按察司管屯官,兼稽考各卫所军需等官;庚午(廿一日),以北虏深入静宁诸边境,不能防遏,上疏乞罢,诏以不必引咎求退。九月戊戌(廿二日),言防边策四:修浚边堑,以固边防;增设卫所,以壮边兵;经理宁夏,以安内附;整饬韦州,以遏外侵……480

按:《杨一清集》共有11篇奏疏。481

二月,徐祯卿受命赴湖湘编纂外史,李梦阳作诗《徐子将适湖湘,余实恋恋难别,走笔长句述一代文人之盛,兼寓祝望焉耳》送之,诗中并举,其师杨一清和李东阳。

诗云:“宣德文体多浑沦,伟哉东里廊庙珍。我师崛起杨与李,力挽一发回千钧。……门二月芳草发,御沟杨柳垂条新。徐郎绾牒将远适,使我旦夕生悲辛。”482

七月初六日,由陕西总制、左副都御史加升为右都御史,以重其任。

《明武宗实录》七月癸未(初六日):“升陕西总制、左副都御史杨一清为右都御史。时言者以一清总制,其衔不宜与巡抚官相等,请加升以重其任,故有是命。”483

按:张德信《明代职官年表》:十二月十一日,迁右都484。与《明武宗实录》所载月份有差。

《行台小稿引》:“越二年丙寅,今上皇帝以陕西虏患方盈,三边权无专制,罔充成功,召廷臣议举堪任总制大臣,一清乃复误被登简,进右都御史。”485

按:“越二年”,指甲子年至今,参阅本谱弘治十七年纪事。

《偶述》诗自注:“予以成化丙戌被荐入朝,至正德丙寅,凡四十一年矣。”486

上疏《为衰病乞恩休致事》。

《为衰病乞恩休致事》:“臣年五十三岁,由成化八年进士任中书舍人,历升山西、陕西按察司佥事、副使,太常寺少卿、南京太常寺卿。弘治十五年十二月内,钦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寻兼巡抚陕西地方。正德元年正月内,荷蒙皇上简,命总制陕西等处边务,续蒙圣恩,升本院右都御史。……未老而衰,百疾并见,若非急求休致,实恐不得生还乡里。”487

送康海还京,作《送状元德涵还京》诗。

诗云:“病起君恩未敢忘,群仙天上待含香。平生志本非温饱,远道心犹系庙廊。归去驷车还旧里,年来世爵更新堂(自注:康氏之先,有世爵堂,文帝宸翰额也)。状元忠孝男儿事,不独文章要擅场。”488

按:杨一清首次总制三边所上奏疏,编入《关中奏议》卷七至卷九《总制类》,《杨一清集》共载27篇。

十二月廿一日,王守仁被谪贵州龙场驿。

《明武宗实录》十二月乙丑(廿一日):“降兵部主事王守仁为贵州龙场驿驿丞。时南京科道戴铣等以谏忤旨,方命锦衣卫官校拿解。未至,守仁俱奏救之,下镇抚司考讯。狱俱,命于午门前杖三十,仍降远方杂职。”489

正德二年丁卯(1507),五十四岁

游崆峒山,有诗并序纪之。

《游崆峒山》诗序:“余往年提学陕西,凡六过平凉,望崆峒之胜,而未之能游也。既迁太常以去,颇自悔。弘治癸亥(1503),奉命来总马政,行营在平凉,私心自喜,若以有天假之者。越四年,始克一游焉。赋诗,得三首。”490

按:崆峒山,在今甘肃平凉。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于弘治十八年(1505)载杨一清作此诗491,误。

二月,李梦阳放归乡里,有《发京师》诗二首。

自注:“正德二年春二月,与职方王子同放归田里。”492

三月,总制陕西、延绥、宁夏、甘凉边务,因遭刘瑾忌恨,以疾上疏请还镇江;五月,钦准病还,上《为谢恩事》疏,作《出关》诗。

《行台小稿引》:“……丁卯春,谢病南还。”493

《自讼稿序》:“丁卯春,﹙虏﹚渡河北遁。属臣有疾,得请归江南。”494

《为谢恩事》:“奉圣旨:‘卿尽心为国,多效勤劳,方切委任,而乃累陈有疾,恳求休致,特兹俞允,给驿回去。病痊之日,有司说起用。吏部知道。钦此钦遵。’备咨到臣。”495

《出关》诗自注:“正德丁卯五月,准谢病还江南。”496按:《云南丛书》本《石淙诗钞》此注后有“用入关韵”四字。497

按:《明武宗实录》三月己未(十六日):“杨一清以疾乞退,许之。令驰驿归,病痊之日,有司以闻,仍召用。”498所载许还时间,与其部分自纪相差两个月,或为钦信杨一清上疏之日与实际归期之间隔。

李元阳《吏部尚书杨公墓表》:正德二年,“公言:‘臣即兼巡抚,已不能专力马政,今冒总制,事益废阁,乞仍遣巡茶御史兼马政。’瑾恶公,公遂去位。兵部疏言边防甚急,修边防虏,舍杨一清无可代者。不报。”499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按:“此公第四次归镇江。”500

归镇江后,六月初七日,就三边防务事项再上疏。

《明武宗实录》六月戊寅(初七日):“陕西等处总制都御史杨一清奏:花马池一带墙壕墩台,已于今年二月兴工修筑。但臣近以养病归,各镇巡抚官与其谋者,又以迁去,恐此后人务苟简,事难经久。又虑成功之后,不能设法防守。欲责成新任各巡抚并镇守官,如初拟乘时修理,务期成功;遇冬,仍分兵慎守,以绝虏患。”501

在镇江旧南江门外三里许之丁卯桥,筑石淙精舍。

按:石淙精舍,请参阅本谱一岁纪事。502

六月十八日,作《酷暑行》。

按:日期为杨一清此诗题下自注503

冬十月初一日,编《行台小稿》,收集在陕西四年之边务奏疏。

《行台小稿引》:“自弘治癸亥(1503),以左副都御史奉敕来陕西督理马政。明年甲子,再受敕兼理巡茶。是年冬,……命兼巡抚,经略边务。越二年丙寅(1506),……进右都御史。明年丁卯春,谢病南还。在陕西首尾凡四阅岁,……一方政务所关,似不可□。汇录之,得三十八通,别为一卷,总题曰《行台小稿》,藏于家。正德丁卯冬十月朔,石淙病夫杨一清识。”504

按:天津图书馆藏本有诗66首。是卷第一页边注“原缺第二至四叶”,所云“汇录之,得三十八通”,则当为奏疏而非诗,《行台小稿》未见,不详所指。今存杨一清正德元年第一次出任三边总督奏疏,共27篇505

门人边汝成自京师归,来访并盘桓数日。

有诗《十月十八日,边汝成归自京师,晓过予。予衰病,久废笔砚,空谷足音,不觉自喜,呼酒赋诗,用写怀抱》《邃庵汝成夜话》《汝成谒先垄志感》《汝成过丁卯桥石淙精舍有作次韵》《汝成偕诸友游焦山》《席上漫兴》506,又有《出西郊山行》《口占漫谈》等同游诗纪之,并有诗《予忧病之余,聪明不逮,偶因汝成触我高兴,强揩痛眼,伸纸疾书,丑恶可厌。同心之言,或者不在字画间,亦窃附古人赠处之义云耳》507

与宁惟臣话旧,作《宁惟臣话旧有作》诗,追叙门下英才。

诗跋:“惟臣初与乔希大诸生游予门,同游者皆一时名士。后先登进士第者四十余人,得省元者三人,得会元、状元、探花者各一人。三十年来,升沉得丧不皆齐,皆能慎自树立。”508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按:“公自壬戌至丁卯前半年所作诗曰《行台类》,《石淙诗稿》卷七(此卷有残缺)现有四十四首。”509

正德三年戊辰(1508),五十五岁

门人吕柟中状元,授修撰。510

四月初十日,被刘谨诬奏冒破边费,诏以逮系鞫问。

《明武宗实录》夏四月丁丑(初十日):“给事中安奎、监察御史张彧奏:查盘陕西边储,亏折数多,并劾节年督粮,右参政李思明、安惟学,右参议张勋,佥事贾时,指挥同知王钦,固原兵备副使高崇熙、胡经,巡抚陕西右副都御史孙需、张泰、曹元,左副都御史杨一清,右佥都御史刘宪,各情罪不一。户部议覆,多迁官去任。及见提等项,会一清等亦各奏辩。诏以思明专理,惟学经接管,一清总制,俱难辞责,各逮系鞫问。”511

《自讼稿序》:“会朝廷分遣部使稽核边储,使者奉法凛凛,寸牒龠黍,搜剔无遗,钩距文致,唯恐弗甚焉。维黍在廪,维刍在场,岁月既久,浥腐耗蠹,有所不免。于是,自委吏而上至于抚巡,无弗得罪者。诏狱所逮,无虚日月,而臣亦坐是被逮,诣京师。”512

《明史》本传:“(刘)瑾诬一清冒破边费,逮下锦衣狱。”513

四月二十三日至扬州,作《正德戊辰四月二十三日,被逮诏狱,至扬州有作》诗。

诗云:“才薄官高负荷难,罪甘缧绁絷南冠。饱经世路危何害,细检平生死亦安。行子共怜双鬓白,老天应鉴寸心丹。向来忧病躯全瘦,犹自微吟勉进餐。”514

五月十一日入京师,蒙旨羁候,有《入京师时,已得旨羁候在外,病中言怀》绝句十首。

诗其一云:“赫赫章条诏狱时,白头乡井已无期。天恩近许宽缧绁,痛定翻成数日悲。”515

大学士李东阳、王鏊力救,诏狱得解。

《明史》本传:被逮下锦衣狱,“大学士李东阳、王鏊力救得解。”516

按:《明史》本传载刘瑾诬杨一清冒破边费,下锦衣卫狱事,章宗瀛考证《明实录》正德二年载:六月,罢修边垣,输其费于京师;十月,逮问各边巡抚都御史。一清之下狱,当在是时517。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载此事,时为夏六月518。据《自讼稿序》及诗,疑皆误。杨一清被逮在四月,解狱在五月,六月得旨致仕。又,《明史》载杨一清被逮为刘谨所诬,与《明实录》所载“给事中安奎、监察御史张彧奏”异,存疑。

李梦阳五月系诏狱,作《离愤》五首;闻杨一清诏狱得解,作《在狱闻余师杨公诬逮获释,踊跃成咏十韵》519

李梦阳《离愤》诗序:“正德戊辰五月,阉瑾知劾章出我手,矫旨诏狱。”520

李梦阳《在狱闻余师杨公诬逮获释,踊跃成咏十韵》:“六苑中丞府,三边大将旗。”521

六月初九日致仕,作志感诗二首。

《六月初九日得旨致仕志感二首》其一:“病来真得谢尘羁,又听天书降紫泥。罪大已拼身似叶,恩深还许带横犀。”522

八月初九日还镇江,作《自述二首》《六言二首》。自四月二十三日就系,至八月初九日还镇江,历时凡一百零六日。

《自述二首》其二:“谁放昏花阿堵中,向来歧路错西东。万峰明月随孤榻,千里长河过几鸿。老去悲秋犹做客,愁来衰病早成翁。翻思朝省沾恩日,欲报消埃未有功。”523

《六言二首》其一:“去日祝融行地,来时少昊司天,不知几番花落,但见三回月圆。”524

《自讼稿序》:“戊辰夏四月二十三日,锦衣使者至镇江。臣既就系,次日渡江,舟行至徐州,使者虑闸座阻隔,遂舍舟由陆至德州。又虑途淖行缓,复登舟。五月十一日,由河西务车行就狱。蒙恩悯臣病,令羁候于外。十二日,出僦民居以俟命。是后,凡三上疏,不报。六月初九日,始得旨致仕。以病未愈,不能入朝,具疏谢辞。十三日,出城,时暑气方炽,假宿城东姚氏居,凡十日,至张家湾,宿杭氏庄园。又十余日,七月七日,发舟潞河。八月初九日,还镇江。”525

《自讼稿跋》:“自被逮至还家,凡一百六日。”526

致仕居镇江。有《雪景长句禁体》《眭拱贞所藏沈石田山水二题》《与眭拱贞手谈,张宗义限韵》《送刘举人伦》《游茅山杂作》等游山玩水、会友、题画诗,与范原博首次会弈三峰,作诗《与范原博手谈》。527

按:方树梅纪手谈于去年528,误。请参阅本谱正德十六年(1521)纪事。

两游孙山而未见石壁之胜。529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按:“此公第一次致仕,第五次归镇江。”“公丁卯后半年至戊辰间所作诗曰《归田前类》,《石淙诗稿》卷八共诗九十六首。”530

正德四年己巳(1509),五十六岁

五月十五日,《明孝宗实录》成,李东阳进少傅兼太子太傅。

《明武宗实录》五月丙午(十五日):“以纂修孝宗敬皇帝《实录》成,加李东阳……正一品俸,进少傅兼太子太傅。”531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按:“戊辰、己巳所作诗曰《自讼类》,《石淙诗稿》卷九共一百三十二首。”532

正德五年庚午(1510),五十七岁

夏四月,作《自讼稿跋》。

《自讼稿跋》:“裒集所作,得诗一百一十九首,因名之曰《自讼稿》,俾儿曹藏之。后二年庚午夏四月,石淙病叟杨一清志。”533

按:熊桂(世芳)作《奉题自讼稿后》。534

初五日,庆府安化王寘95及指挥何锦等反。二十一日,起总制陕西、延绥、宁夏、甘凉军务。廿五日,命御用监太监张永监军。

《明武宗实录》夏四月庚寅(初五日):“庆府安化王寘95及指挥何锦、周昂、丁广反。”丙午(廿一日):“命右都御史杨一清总制陕西、延绥、宁夏、甘凉各路军务。”535庚戌(廿五日):“命御用监太监张永总宁夏等处军务,御马监太监陆訚管理神枪。……游击将军仇钺袭寘95,执之,逆党遂平。……寘95自起兵至是,十有八日而败。”536

《明史·武宗本纪》:“夏四月庚寅,安化王寘95反,杀巡抚都御史安惟学、总兵官姜汉。丙午,起右都御史杨一清总制宁夏、延绥、甘、凉军务。”537

《明史》本传:“安化王寘95反。诏起一清总制军务,与总兵官神英西讨,中官张永监其军。未至,一清故部将仇钺已捕执之。一清驰至镇,宣布德意。” 538

五月起,仍总制陕西军务。

《再入关》自注:“正德庚午五月起,仍总制陕西军务。”539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按:“此公第二次总制三边。”540

初二日拜征命入关,作诗《五月初二日拜征命,有赦小过、用贤才之谕,感而有作》《再入关用前韵》。541

初四日受敕,初七日作诗《初四日拜总制陕西之敕,越二日雨中渡江》。542

初十日,宁夏寘95之乱平。

《明武宗实录》五月甲子(初十日):“总兵官曹雄奏:寘95已擒,宁夏平。”543

二十八日再拜敕,作诗《五月二十八日,拜提督军务敕书及白金文绮之敕,时闻元恶何锦等已就擒,斩》《喜赠镇西总戎》544

95之乱平后,因宁夏既为寘95之乱所残,又兼雨灾,八月初十日,上疏请蠲宁夏税一半。

《明武宗实录》八月癸巳(初十日):“总制军务右都御史杨一清奏:‘宁夏为反贼所残,重以淫雨,民不能堪,请蠲税一半。’从之。”545

为张永筹划诛刘谨事。

《明世宗实录》嘉靖九年九月甲寅(廿八日)附杨一清传:“张永之奏诛刘谨也,谋出一清,故以永入阁,为言者所抵。”546

朱淳《重辑杨文襄公事略》:“众但知瑾之诛为张永所发,不知永先受算于公,以遂成之耳。”547

《明史》本传:“张永旋亦至,一清与结纳,相得甚欢。知永与瑾有隙,乘间扼腕言曰:‘赖公力定反侧。然此易除也,如国家内患何。’永曰:‘何谓也?’一清遂促席画掌作‘瑾’字。永难之曰:‘是家晨夕上前,枝附根据,耳目广矣。’一清慷慨曰:‘公亦上信臣,讨贼不付他人而付公,意可知。今功成奏捷,请间论军事,因发瑾奸,极陈海内愁怨,惧变起心腹。上英武,必听公诛瑾。瑾诛,公益柄用,悉矫前弊,收天下心。吕强、张承业暨公,千载三人耳。’永曰:‘脱不济,奈何?’一清曰:‘言出于公必济。万一不信,公顿首据地泣,请死上前,剖心以明不妄,上必为公动。苟得请,即行事,毋须臾缓。’于是永勃然起曰:‘嗟乎,老奴何惜馀年不以报主哉!’竟如一清策诛瑾。永以是德一清,左右之,得召还,拜户部尚书。论功,加太子少保,赐金币。寻改吏部。”548

按:诛刘瑾事,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引《通鉴辑览》、朱淳《事略》、《明史纪事本末》载之甚详,以为此乃杨一清之大功,可参阅549。诛刘瑾后,杨一清“得召还,拜户部尚书。论功,加太子少保,赐金币。寻改吏部”等事,则详本谱下文纪事。又,杨一清为张永出策诛刘瑾事,有不同见解,兹辨析以备考。黄云眉《明史考证·杨一清》云:《西征日录》无一语及于诛刘瑾事,《制府杂录》则云与张永交谈,张永语及地方事,则怒斥刘瑾,“予默不敢应”“但戒张永存形迹,而亦不及诛瑾之策,岂为让功于永,不欲自著耶”?且《明史》本传、王世贞所作杨一清传、严绳孙《明史拟稿》,均未言及于杨一清划策诛瑾事550。此见有所不及。杨一清为张永出策诛刘瑾,据本谱上文所引《明史》本传载,他自己当时已明言计策,但过后不居功、不言之,可见其品格。“予默不敢应”,“但戒张永存形迹”,至多不过是迫于当时形势,密其事而已。杨一清《平西夏颂》(见本谱下文引)言及诛刘瑾事,与《明史》本传所载相吻合,可为其出谋划策内证。

八月廿五日,刘瑾伏诛。作《闻新政》诗,又作《史记事稿》,李东阳赞其“法史能兼”,遂付史馆。

《闻新政》原注:“瑾贼伏诛。”551

《明武宗实录》八月戊申(廿五日):“刘瑾伏诛。瑾,陕西兴平人。本姓淡,幼自宫,投中官刘姓者得进,因冒其姓。鸷悍阴狡,有口辩,常慕王振之为人。在孝庙时,愤郁不得志,每切齿文臣。”552

法式善《明李文正公年谱》:“……作《史记事稿》。东阳及大学士杨一清各作一篇,意俱不惬,曰:‘此等文章,须史笔兼律笔,乃为得体。今但有史学耳,不可传后。’乃命各部属撰上。东阳独取公作,云:‘此法史能兼。’遂以付史馆。”553

廿八日,升户部尚书。

《明武宗实录》八月辛亥(廿八日):“升总制陕西等处军务都察院右都御史杨一清为户部尚书。”554

九月三日,加太子少保。

《明武宗实录》九月丙辰(初三日):加“都御史杨一清太子少保……”555

李元阳《吏部尚书杨公墓表》:“瑾诛,召公入户部尚书,寻加太子太保。”556

按:张德信《明代职官年表·部院大臣京师》:九月三日,加太子太保。557此载有误,杨一清加太保为明年十二月。

秋,作《平西夏颂》。

颂曰:“正德五年庚午夏四月,宁夏贼臣何锦、周昂、丁广,挟宗室寘95以叛,戕杀镇巡重臣,传伪檄召调各路兵马,伪铸印章,拜封其党,僭称大将军都统总管名秩,且以诛贼瑾为名,刻期将渡河,关中震动。皇帝下群臣议,以寘95大逆不道,罪在不赦,乃祗告宗庙,削其属籍,命泾阳伯臣英,率京营兵三万讨之。帝若曰:‘御用监太监张永,宜往总督予师;致仕右都御史杨一清,宜起提督戎务以赏罚。用命不用命,以便宜从事。’……臣一清在江南闻命,兼程而往。……六月,至灵州。……西夏大定,关中以安。八月,臣永归京师,臣一清仍留,节制陕西诸军事。臣永献俘于阙,皇帝慰劳再三。先是,寘95檄数瑾贼过恶,守臣上之,瑾辄匿之。至是,臣永进曰:‘致寇者,瑾也。流毒宇内,不诛之,无以谢神人。’因疏其大罪十有七事,帝览之,震怒,下瑾狱,遂籍其家,具得其阴谋不轨状。狱成,瑾暨其党皆伏诛。大奸既除,国是始定,凡所纷更一切苛察病民之政,尽厘革之,旧章以渐修复。中外欣然,想望太平……”558

上疏乞休致,作《闻征命》诗。

自注:“时已入疏,乞归休致。”559

十月,赴京途中再具疏乞归,有诗《再出关》《途中再具疏乞归》。

《再出关》自注:“正德庚午十月,敕取驰驿赴京。”560

《途中再具疏乞归》:“心欲奋飞身苦病,壮思经济老多违。”561

按:第二次总制三边所上奏疏为《关中奏议》卷十《后总制类》,《杨一清集》共载28篇,此外有《西征日录》一卷,为从京口赴任三边总制之日记;《制府杂录》一卷,则为此任之随笔札记562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按:“安化王寘95反宁夏,公起废西征,总制军务。其被召以来,道里月日闻见之概,自是年五月初一日,在镇江得吏部公文起,至十二月二十五日,到户部尚书任上,具于《西征日录》中。其余事语之宜疏记,不能区别日月者,公复成《制府杂录》以著之。二书已收刻《云南丛书》二编,丹徒陈庆年皆有跋。”563

十一月二十五日,赐玉带于左顺门,带甚宽564。是日到任,始治部事565

按:近代云南学者袁嘉谷道:“金山有东坡玉带,千古佳话;焦山有文襄玉带,与之齐名。梁章钜抚苏,因文襄玉带久失,访而得之,复还焦山,梁有诗纪之,和者甚众,详载《焦山志》。玉带甚宽,玉共三十,其形不一,今犹存,余亲见之。考《西征日录》,正德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御赐玉带于左顺门,当即此带。”566嘉靖六年十一月,世宗亦有赐杨一清一品衣金玉带(详本谱是年纪事),袁嘉谷所见玉带,未必定为武宗所赐,故其言“当即此带”。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按:“是岁所作诗曰《制府类》,《石淙诗稿》卷十共诗二十九首。”567

十二月二十六日,诰命特加祖父母恩禄。

按:赠其祖父杨福山为资政大夫太子少保户部尚书,特加赠其祖母苏氏为夫人。568

正德六年辛未(1511),五十八岁

正月初一日,改吏部尚书,仍兼太子少保。匡正国是,上策平定多处盗乱。

《明武宗实录》春正月甲寅(初一日):“改户部尚书杨一清为吏部尚书,太子少保如旧。”569

李元阳《吏部尚书杨公墓表》:“六年,改吏部尚书。时中原盗起,公上平贼十一策,贼果平。”570

按: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引朱淳《事略》,言其改吏部尚书,“黜邪佑正,起废拔幽,国是复定”。又上策、荐人平江南、山东、中原盗乱。571

三月初四日廷试,受命与李东阳、杨廷和等充读卷官。杨廷和因其子杨慎与试,请回避,不允。

《明武宗实录》三月甲午(初四日):“以廷试天下举人,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杨廷和,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刘忠,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梁储,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靳贵,翰林院侍读学士蒋冕,翰林院侍讲学士毛澄,太子少保吏部尚书杨一清,户部左侍郎陈勖,太子少保、兵部尚书王敞,刑部尚书何鉴,工部尚书李燧,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晣,通政使司掌司事左通政罗钦忠,大理寺卿张纶充读卷官。廷和以子慎预试,请回避,不允。”572

三月戊辰(十八日),赐杨慎等三百五十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573

简绍芳《文宪杨先生升庵年谱》:“升庵年二十四,夏五月殿试策进士邹守益、杨慎等三百五十人,问‘创业以武,守成以文’,先生援引经史,敷对宏博。读卷官李东阳、杨一清称曰:‘海涵地负,大放厥词。’共庆朝庭得人。赐状元及第,授官翰林修撰。”574

三月己卯(廿九日),授第一甲进士杨慎为翰林院修撰。575

六月九日,李东阳六十五岁寿辰,作《奉寿涯翁乡先生诗》贺之。576

诗引云:“先生今年六十有五,六月九日,其初度辰也。……情见乎辞。”577

七月丙辰(八日),陈陕西边务八事,见其待民以宽,治边以严的思想。

按此“八事”为:清查投托官军以逃避征调者,奖励守法边臣;杜绝各官占据湖滩之弊;发寘95家人充军役;停免宁夏运送岁贡红花;宁夏喉襟灵州,宜练兵理狱以安抚土民;庆阳、安边二花草场,宜给土人弃地使其报效杀贼;汉中西乡东南盐场、关西南大池坝宜添设县治,抚流民以安反侧,通江巴县东乡等处宜招募逃移并茶徒、矿徒,以实戎伍;正德五年以前拖欠沿边粮草,宜核实监追。“疏入,上嘉纳之。……户兵二部议覆,多从一清言,且推行于边镇,惟红花贡如旧。” 578

十月,王守仁升文选清吏司员外郎。

王守仁《王文成全书·年谱》:“升文选清吏司员外郎”。“先是,升南都甘泉,与黄绾言于冢宰杨一清,改留吏部”579

十一月,两次上疏求休致,不允。

《明武宗实录》载:十一月庚戊(十四日)、癸亥(十七日),两次上疏求休致,不允580

十一月三十日,大学士李东阳辞赐宴礼部,获准。

《明武宗实录》十一月丙子(三十日):“大学士李东阳以赐宴礼部辞……上曰:‘朕以卿寿俊,元臣一品九年,朝廷盛事,乃循旧典赐宴礼部。而卿屡以修省为言,重违雅志,特允所辞。’”581

十二月十七日,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升掌詹事府事,仍荫一子袭锦衣卫职。

《明武宗实录》十二月癸巳(十七日):“加吏部尚书杨一清少保兼太子太保,升掌詹事府事,……仍荫一子为锦衣卫世袭正千户。”582

十二月十八日,上疏辞荫其子,不允。

《明武宗实录》十二月甲午(十八日):上疏辞荫其子杨绍芳为锦衣千户,不允583

礼部尚书费宏、门人翰林院修撰吕杜为《邃庵集》作序,门人马汝扬付梓。

《云南丛书书目提要》:“此书为一清任中书舍人时,卜居于长安右门之外,名其藏修之所曰‘邃庵’,并以为集名。李西涯倡为之《解》,继而为《铭》,为《说》、为《记》、为《跋》、为《赋》、为《辞》,为近体《诗》者,凡若干篇。杨一清出典学政,去庵且二纪,海内能言之士,慕庵之名,而形于著作者犹未已,一清辑而成卷,正德六年(1511),礼部尚书湖东费宏《序》其前,一清门人翰林院修撰高陵吕杜《序》其后。又杨一清作太宰时,一时名公巨卿复为《辞》、为《答问》、为《颂》、为《诗》者又若干人,一清辑为《续集》,陕西按察使司副史维扬朱登《序》其后,一清门人马汝扬为之付梓。”584

正德七年壬申(1512),五十九岁

正月廿日,改荫其子杨绍芳为中书舍人。

《明武宗实录》春正月丙寅(廿日):“改荫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杨一清子绍芳为中书舍人。先是,以一清有宁夏功,荫绍芳为锦衣卫千户,一清疏辞,改尚宝司丞。复辞,乃有是命。”585

春,与李东阳有红梅唱和诗多首。诗题为《西涯宅上赏红梅杂诗》《闻有赏客在座,病目不能径造,而不能不艳慕之,再用前韵一首,以发诸公之兴,非实有所觖望也,谅之》《答崔世兴郎中兼柬涯翁先生》。586

五月十五日,收藏朱子与包道文手帖文。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夏五月望日,全州蒋冕有《跋》,公藏朱子与包道文手帖文(《湘皋集》卷十四)。”587

七月十七日,引疾乞休,不允。

《明武宗实录》秋七月戊子(十七日):“吏部尚书杨一清引疾乞休,言:‘吏部六卿之首责任重大,若徒驱难强之力以蹈,不知止之,戒妨贤偾事,如天下公议何?’上曰:‘卿忠诚体国,铨衡重任,方切委托,岂可引疾求退!其悉心事事,勿复辞。’”588

十二月廿七日,李东阳致仕。

《明武宗实录》十二月丁卯(廿七日):“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致仕。”589

正德八年癸酉(1513),六十岁

春,以《耆英图》向李东阳索题长句,得请后,其乘兴为之590并书答之,一清有诗应答。

《得东山翁书,病不能答,口占四绝句寄意》:“万里东山一札来,病馀双眼为君开。”(其一)“传来一札自涯翁,二老仪刑两地同。他日《耆英图》绘里,可容倦翼附云鸿。”(其四)591

五月廿四日,以久病乞休,上温旨慰留,起送其子杨绍芳来京侍养。

《明武宗实录》五月辛卯(廿四日):“吏部尚书杨一清以久病乞休,且言:‘嗣男绍芳,远在江南,孱然病躯,孑处京邸。’上温旨慰留之,仍令有司起送其子来京侍养。”592

正德九年甲戌(1514),六十一岁

三月初十日,充殿试读卷官。593

门人马理登进士第594。杨一清擢其为稽勋主事,调文选司,马理请告归595

七月廿三日,以病乞致仕,上慰留之。

《明武宗实录》七月甲申(廿三日):“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杨一清固陈病笃,乞致仕,上慰留之。”596

乾清宫灾,上书直言朝弊后引疾乞归,上慰留之。

《明史》本传:“乾清宫灾,诏求直言。杨一清上书言视朝太迟,享祀太慢,西内创梵宇,禁中宿边兵,畿内皇店之害,江南织造之扰。因引疾乞归,帝慰留之。”597

八月十六日夜,至李东阳府赏月,有诗唱和,又有诗纪东阳馈赠胡桃,诸老唱和奉谢之事。598

按:杨一清诗题为《八月十六日涯翁宅上赏月二首》《八月十六日夜赏月,用涯翁原韵并限韵句首一字席上作》《再用韵并所限首字一首呈涯翁》《涯翁惠家园胡桃,石、厚诸老有诗次韵奉谢》。599

冬,乔宇南归,与李东阳赋会别联句七律八首、五言长句一首送之600。集有诗《涯翁约过,相与联句,为希大赠。属予选事方冗,不得赴,因各起句,令吏人递相传续,共得八首,并得五言长句一首,通录赠之》601

按:同卷还有相关诗《闻涯翁宅上诸客用前韵赏月诗韵赠希大,并贺生子依韵二首》《久不会希大,闻在涯翁宅夜与诸客联句,再用前韵一首》《夜候涯翁联句不至,闻在圣公宅别有诗为希大赠行。星堂旧侣,独不得参侧其间,拨闷一首》602等。

十二月六日生辰,李东阳赋长句并以《崆峒图》寿之603

连得诰命二通。

天启《滇志》:十二日,特赠其曾祖父杨情为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特赠其曾祖母苏氏为一品夫人诰命。二十六日,特加其祖父杨福山赠为资政大夫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加赠其祖母苏氏为夫人诰命。604

按:据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载,今年一清还得到另一诰命:“二月十二日,上有公暨继室胡氏诰命,已刻碑二。”605“案公辛未至甲戌所作诗曰《吏部类》,《石淙诗稿》卷十一共诗一百七十三首。”606

正德十年乙亥(1515),六十二岁

二月十二日,为嗣子杨绍芳回原籍云南安宁,代为祭扫三世祖茔事,上疏《谨奏为乞恩祭扫事》。

《谨奏为乞恩祭扫事》:“仰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京官离家十年者,例许省察。顾臣溢盈重任,公事方殷,义不敢及其私。臣男中书舍人杨绍芳职务颇闲,堪以代臣。”圣旨:“杨绍芳准回原籍祭扫,着驰驿去。事毕,上紧前来供职。该部知道。钦此。”607

三月壬申(十五日),杨廷和丁忧离朝。608

闰四月初四日,命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供事。

《明武宗实录》闰四月辛酉(初四日):以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命入阁供事。609

癸亥(初六日)、丙寅(初九日),两次辞入阁新命,不允。610

八月三日,遣祭文庙。有诗《乙亥仲秋八月三日,遣祭文庙,归与客享胙,醉后和联句韵》《答曹汝学御史》611

按:正德六年二月至十年正月,杨一清任吏部尚书期间奏疏,编集为《吏部献纳稿》,不分卷,收入《云南丛书》二编612

八月十三夜,过李东阳东园赏月,有唱和诗《八月十三日,过涯翁东园赏月,席上和去年联句韵》。613

是年寿日,李东阳填《风入松》词二阕祝之。614

 

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六十三岁

春,崔杰席上赏灯,有诗唱和615,诗题为《崔世兴宅赏料丝灯二首》,又有《赏灯席上限韵答诸客》616

《崔世兴宅赏料丝灯二首》自注:“前二日,予邀世兴赏此灯。”

馈送李东阳襄陵酒,其谢之以诗,邀以同饮。617

李东阳七十寿,作诗《寿少师涯翁先生七十》。

诗云:“天上麒麟自风骨,水中龙马见精神。”618

秋七月一日,为李东阳《怀麓堂稿》作序。

序云:“今少师致仕西涯李先生以扶舆间气,挺生于重熙累洽之朝。弱冠入翰林,已负文学重名,金梓所刻,卷帙所录,几遍海内。大夫、士得其片言,以为至宝;后进之士,凡及门经指授,辄有时名。……且文至今日而盛,而弊亦随之,故联篇累帙,盈天壤间,皆是物也。其能追古名家,超然自立于世者,盖亦不数数见已。自馀作者,各挟所长,非无足取,汇而阅之:乐恣肆者,失之驳而不醇;好摹拟者,伤于局而不畅。近或习为瘦辞硬语,使人不复可句,以是为古,所谓以艰深文浅近者。文之弊一至是,可慨也!先生高才绝识,独步一世而充之以学问,故其诗文深厚浑雄,不为倔奇可骇之辞而法度森严,思味隽永,尽脱凡近而古意独存;每吮毫伸纸,天趣溢发,操纵开合,随意所如而不逾典则。彼旬锻月炼以求工者,力追之而不可及也。……予辱先生知与四十年,多所规益,每有撰述,辄为指摘疵垢,不少隐。顾庸惰不立,少而学焉,老而未能测其溪蹊径,况望窥其室堂哉!然平生企向之怀,得托姓名于不朽,以为幸。……正德丙子秋七月朔,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知制诰兼经筵官、石淙杨一清序。”619

七月己亥(二十日),致仕大学士李东阳卒,行年七十620,为其撰《李公东阳墓志铭》621

八月初四日,乞休致,不许。

《明武宗实录》八月癸丑(初四日):一清引疾乞休,不许。622

八月甲子(十五日),再乞致仕,许之。623

九月,致仕归镇江。

《焦山唱和诗序引》:“予……丙子秋八月,始奉允命休致。九月抵家……”624

按:杨一清自言“自正德庚午(1510)”起,至丙子年“秋八月”而“七阅寒暑”,故系其事于今年。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将今年九月归镇江及明年重阳后二日之游,并纪于明年625,疑误。

作诗《致仕志感二首》《席上用韵赠何生》,感慨自举神童入京,迄今已历五十一年。

《致仕志感二首》其一:“连章乞得老身回,雨棹风帆日夜催。”其二:“犹记垂髫膺荐日,流光五十一回春。”626

《席上用韵赠何生》:“三千里外初停棹,四十年前此卜居。”627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按:“此公二次致仕,六次归镇江。”“乙亥(1515)、丙子(1516)所作诗曰《玉堂类》,《石淙诗稿》卷十二共诗一百五十首。”628

撰告墓文,遣子绍芳代己回云南祭扫祖坟。

按:据天启《滇志》,告墓文撰于九月初六日,为遣其子杨绍芳代回云南安宁祭扫祖坟而作。629

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六十四岁

春,在镇江与同年共饮并即席赋诗,感慨四十五年间,壬辰同年如晨星寥落。

《同年世讲席上作》诗序:“壬辰(1472)同年今在朝右都御史东皋王公廷寀,太子太保、工部尚书鹤山李公时器洎予,凡三人。鹤山举故事为松竹梅之会,以齿为序。是日,并年家子都给事中金华潘君仲鲁、礼部主事太仓姜君孟宾、给事中东安许君稚仁、右府都事南昌周君彦实,而鹤山之子主事述之,则往来侍宴。诸君以次奉觞,吾三人酒饮随量,然皆尽欢极醉而罢。席上吾口占一律,再和一章,用纪一时之兴。四十五年,晨星落落,俯仰今昔,为之慨然。”630

第三次在镇江度除夕,作《除夕偶吟》《醉后再得一首》。631

《除夕偶吟》:“因思二十年前事,刚得三回在故乡。”自注:“予自弘治辛亥(1491)至今二十六年,此夕在镇江仅三年耳,将来未可限量也。”

《醉后再得一首》:“六十年来忽已翁,儿童犹自笑山公。感今忆昔三生外,送旧迎新一夜中。”

毛玉(用成)守制归滇,过镇江话旧,作诗《毛给事用成守制归云南,过镇江话旧得三首兼以送别》632

其一:“旧游自觉眼中稀,老去真看万事非。二十余年才一叙,八千里外又言归。心同返哺慈乌恨,身逐随阳旅雁飞。留取向来经国念,此生忠孝莫相违。”633其三:“碧鸡山下弹棋日,铁瓮城边载酒时。黑发相逢吾已老,清才如此世方推。风尘滚滚多新态,水木悠悠系远思。便欲从君还未得,倦揩双眼一题诗。”634

按:杨一清成化二十一年(1485)归原籍云南安宁省墓时,或与毛玉相会于碧鸡山下,时杨一清三十二岁,故言“黑发相逢吾已老”。本卷还有《赠毛用成给事》:“两京司谏属时名,曾有昌言补盛平。直遣荆公屈明道,肯为韩子论阳城。王程不尽淹留兴,友道从探赠别情。却忆碧鸡山下路,一尊还为故人倾。”635

毛玉以在滇建书院事请教,为书院取名“养正”,并有绝句四首赠乡人勉之。

诗题为《古者,自王宫国都以至闾巷,莫不有学。今庠序遍天下,而乡学之制,多忽而不讲。蒙养弗端,有以也;才不古若,实基于此。吾滇南毛给事用成家居时,慨然有志风化,尝市城中地建书院,延请明师,以教乡人子弟而躬督劝之,甚盛举也。过镇江,以质于予。予谓书院古有之,而今不数数见。用成之意,盖欲端本澄源,以为成德达才之地,此可与知者道耳。为名之曰“养正”,且赋四绝句遗乡之人,俾知所趋向》。636

毛玉以林俊所题扇相示,为之作《京江之会,用成出林素翁所题扇相示,予拙于书,不能书扇,用韵识意,并书此卷》。637

与毛玉小酌,作诗《六月七日天热,与用成小酌逸老园水竹居》《赋短句为毛琢庵赠》。638

重九后二日,与诸友游焦山。上吸江亭、望金山作诗,众人次第和之。越二日,从游者沙汝南汇录成《焦山唱和诗》一卷,作诗引而识诸卷首。

《焦山唱和诗引》:“予自正德庚午起废西征,旋被召命,窃禄于朝七阅寒暑矣。金、焦、北固之胜,寤寐不能忘,频年引退,不得遂。丙子秋八月,始奉允命休致。九月抵家,则为病所缠绕,杜门谢客,就药饵诗酒。游观之乐,心虽悬悬,而力有所不能也。越一年丁丑秋,重九后二日,天日晴霁,予体力稍康,清兴浩发不自制,乃携三五童子,坐肩舆,扶掖登焦山。赵宪副叔鸣、唐客部云卿陪行。已而眭育庵拱贞、朱友古德彰、张湖田宗义、刘鸥汀希载、河东沙汝南,闻而往从之。上吸江亭,予偶发感旧之叹,不觉成句,云卿请续成诗。望金山,再得一诗,众次第属和。抵暮,小酌江浜,月明如昼,联句得二首,众复和之。予亦不能以默夜憩水晶庵,馀兴相与句续,众亦有和者。次日,兴复不浅,而予病又作,匆匆而归。越二日,汝南收原稿汇录之,凡若干篇。阅吾诗,恍如醉梦中语,而诸君吟讽玩赏,各极其趣,虽体裁音节,言人人殊,要之畅舒性情,模写风物,不作雕镂叱咤语,均为治世之音也。希载请曰:‘先生失之数年而得之一旦,庸可弃乎?’予曰:‘诺!’乃属希载录为一卷,而识其端。”639

中秋,与诸同乡故旧夜游金、焦二山,作诗《中秋日,与诸乡旧由金山乘月放舟而下,酌酒高歌,情性甚浓,抵焦山,漏下三鼓矣。诸客皆有诗,予亦赋得一首》。640

李东阳门生何子元(孟春)擢云南巡抚,将赴任,过镇江夜访话旧,作诗追送之。

诗题为《何子元以太朴卿擢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将赴任,道镇江,夜过予丁卯桥庄话旧,未几即别去。予与子元大父提学公、父郎中称为乡曲,通还往,子元又出予友西涯先生门下,斯文道义之好,雅矣。云南,予桑梓地,巡抚得名儒,惠泽所被可量乎!赋诗三章追送之,公暇相忆,其为和之》。641

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六十五岁

四月二十七日,游孙山之北石壁。作《石壁诗》并序、《石壁再赋一绝》《孙山余尝两游,而石壁之胜,今方见之,故诗中云耳闻马次甫、孙思和、郑中伯游金山,寄柬一首》《再叠韵》。642

《石壁诗》诗序:“孙山之北,有石壁焉,高十余丈,长可五十丈,巉岩奇古。孙思和请余观之,为赋一章。属善工镌之壁间,未必不为将来故事也。正德戊寅四月二十七日。”

《石壁再赋一绝》:“苍崖百丈自天成,下有幽人此避名。怪得攀缘今缘路,向来吾已谢尘缨。”

《孙山余尝两游……》:“一别兹山今十载,幽期空向梦中论。孤根只许江龙识,绝顶真疑海月吞。解道水云还有马,再题涛橹岂无孙。郑虔相伴成三绝,留取风情石上存。”“梦阳曰:‘马、郑、孙,时人入诗,惟子□能之。’”

与范原博第二次会奕于三峰。643

按:参阅本谱正德十六年纪事。此会所作诗,本集无存。

正德十四年己卯(1519),六十六岁

宁王朱宸濠反于江西,秋七月,王守仁奉旨兼巡抚其地,暮兵征讨之。644

在镇江调度防御,城内外数十万人安居,“江南第一城”赖以保障。

明武宗赐《御制诗十二章·保障城池》:“宸濠反叛苦生灵,意急心忙岂暂停。财赋之地赖保障,获守江南第一城。”645

朱淳《重辑杨文襄公事略》:“正德己卯秋,江西有宸濠之变。公以镇江为江南首郡,此地备御有策,则三吴无虞;脱或无御,要害一失,则吴越迎刅而溃矣。故公看城设险,出粟赈军,复留巡按御史叶忠,调取金山、镇海二卫官兵备御为外护,又设中军营为内应。故城之内外,不啻数十万人,恃以无恐而宁居焉。”646

八月丁亥(廿六日),王守仁平宸濠捷奏已至,武宗仍决定南下亲征。647

武宗南巡至扬州,王守仁欲趋行在,杨一清坚决劝阻其行。

王守仁《王文成全书·年谱》:“十一月返江西,先生称病,欲坚卧不出。闻武宗南巡已至维扬,群奸在侧,人情汹汹。不得已,从京口将径趋行在,大学士杨一清固止之。会奉旨兼巡抚江西,遂从湖口还。”648

正德十五年庚辰(1520),六十七岁

闰八月,武宗亲征朱宸濠凯旋,驻跸金陵,渡江至镇江,五次幸杨一清府第,问及文献并制御诗赐之。武宗赐诗及一清应制诗,编为《车驾幸第录》二卷,佚。上又幸大学士靳贵第,临其柩而嗟悼之,命所从番僧为之诵经荐福。

《明武宗实录》闰八月癸卯(十八日):“上自瓜洲济江登金山,遂至镇江,幸致仕大学士杨一清第。明日复幸焉,入于书室,命一清检诸书进。御问:‘《文献通考》是好书?’一清对曰:‘有事实,有议论,诚如圣谕。’问:‘几册?’对曰:‘六十册。’问:‘世间书更有多于此者否?’对曰:‘《册府元龟》更多,凡二百二册。’俱取以进。又明日,饮于一清第。乐作,上分题制诗十章赐一清,命一清亦为之。一清为诗进呈,上览毕,为易数字。是日,一清厚有所献,上大悦。及驾还,凡五幸焉。又幸大学士靳贵第,时贵已卒,殡于堂,上临其柩嗟悼之,命所从番僧为之诵经荐福,贵家亦有所献云。”649

顾元庆《夷白斋诗话》:“宸濠谋逆,武宗亲征,既得凯旋,驻跸金陵,复渡江幸杨一清第。赐绝句十二首,公又有应制律诗四首、应制贺圣武诗绝句十二首,编为二卷,名《车驾幸第录》。公《自叙》谓:‘虞廷赓歌之后,古帝王有以诗章宠臣下者,不过一篇数言而止,未有联章累牍,若是其盛者。至于屈万乘之尊,在位者或有之,然亦鲜矣;若罢政归休者为尤鲜,或有之,岂有至再至三如今日者乎!’”650

按:蒋一葵《尧山堂外纪》所载,比《夷白斋诗话》缺“或有之,岂有至再至三如今日者乎”一句651。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杨文襄公著述目录》谓:“《车驾幸第录》未见,武宗幸公第赠诗十二章及公撰《柳老人记》尚存,其他所记不详。”652钱谦益纂集《列朝诗集·乾集》存武宗《赐大学士杨一清诗》四首(《致仕还乡》《銮舆幸第》《拦门劝酒》《上马留题》),并镇江府同知严时泰《车驾驻润州,幸少傅杨公私第,欢燕累日恭述》六首653。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今年纪事全录武宗赠诗十二首,兹录全目如下:《神童出身》《总制三边》《平定宁夏》《内阁学士》《致仕还乡》《保障城池》《出粟安民》《銮舆幸第》《宴终彻乐》《拦门劝酒》《出第进钟》《上马留题》。从诗题可见,御制诗主要赞美杨一清功业,兼表临幸府第之乐。如《神童出身》云:“一纪之年先拔萃,当为太宰建奇功。”《平定宁夏》云:“赤胆忠心报帝王,平安一镇苍生奉。”又:杨一清有《谢武宗京口幸私第表略》,王鏊有四绝咏其事654。《保障城池》见本谱正德十四年纪事。

武宗欲幸南直隶其他地区和浙江,从容讽止之。

朱淳《重辑杨文襄公事略》:“武宗南征,……时左右有导上幸江浙者,公从容婉谏,遂不果行。”655

《明史》本传:“帝南征,幸一清第,乐饮两昼夜,赋诗赓和以十数。一清从容讽止,帝遂不为江、浙行。”656

送驾后,作《化鹏老人逸事记》,叙述武宗巡镇江趣事。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武宗南巡至镇江,先入柳老人家,后幸公私第,驻跸十余日。公有《车驾幸第录》,其书已佚。惟柳氏有谱,载公作《化鹏老人逸事记》……”其记云:一清得柳老人传语,“飞驰往候,果圣驾也”。武宗在杨府“驻跸十余日,欲往南都谒孝陵,恳随行,不许。送驾后便道过柳氏宅,召老人而问之”,答曰:武宗先以军官装束入其家,曰:“‘镇江有杨麻子名一清者乎?若在家,可代我召来。’对曰:‘一清是杨相公名,想在府中,当即去请。’”柳老人名鲲,字化鹏。是记落款日期为“正德十五年庚辰十月十日”。657

十二月己丑(初五日),宸濠伏诛;甲午(初十日),武宗还京师,告捷于郊庙社稷。658

正德十六年辛巳(1521),六十八岁

作《经济文衡》序。

《四库全书总目·经济文衡》:“不著编辑者名氏,初刻于正德辛巳,有杨一清序。”659

重登三峰,与范原博第三次会弈,有诗纪之,叙三会年代。

诗题为《正德戊辰,予在三峰与四明范原博手谈,有“兹山古洞天,斯人今国手”长句一章,词林士大夫多和之。后十一年戊寅,再与原博会弈于此,诗云“洞天还旧迹,国手又重来”。今阅三年,重登三峰,原博复偕行。老病,不能和前长诗,赋短句识之》。660

按:正德戊辰,1508年;戊寅,1518年。“短句”,见下文方谱引录,不赘。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重登三峰,范原博复行,赋短句识之云:‘洞天逢国手,又是第三回。泉喜游人醉(原注:山有喜客泉),山迎宰相来。一枰聊适意,万事莫深猜。日夕岩姿好,凭高首重回。’公与范原博手谈,三见之于诗,其善弈可知。”661

七月初三日,进士张璁上疏,支持世宗继统并隆尊礼之孝。

《明世宗实录》七月壬子(初三日):进士张璁上疏,支持世宗继统而非继嗣,并不废尊亲,尊其生父为考,并别立圣考庙于京师,使其得隆尊礼之孝,且使母以子贵,尊以父同则。世宗得张璁奏而喜曰:“此论一出,吾父子必终可完也!亟下所司议闻。”662

九月丙子(十六日),世宗命内阁详“大议礼”称号。663

十二月戊子(初十日),遣行人存问原任大学士王鏊、杨一清,赐之敕。664

何景明卒,行年三十九。665

明世宗朱厚嘉靖元年壬午(1522),六十九岁

改元嘉靖,世宗遣官赍敕至镇江存问,作《老朽误蒙敕使存问,有念旧尊贤之谕,志感一首》。

诗云:“老归林下已华颠,又见新皇御极年。特敕远颁劳问旧,误恩非分愧尊贤。”666

朱淳《重辑杨文襄公事略》:“今上即位,论荐起公者,凡二十余疏。上在藩邸亦素闻公,诏待缺起用,特先遣官赍勅存问。”667

三月十九日,为席书荐起经略西北。

《明世宗实录》三月丙寅(十九日):“巡按湖广右副都御史席书,荐致仕大学士杨一清,可使经略西北边。得旨:待缺起用,不必烦以边事。”668

“大礼议”起,支持进士张璁上疏,并劝席书早赴诏,以定大议。

《明世宗实录》嘉靖九年九月甲寅(廿八日)附杨一清传:“嘉靖初‘大礼议’,一清见张璁《大礼或问》而是之。于是,张、桂力加荐引。” 669

李元阳《吏部尚书杨公墓表》:“嘉靖初,遣使存问。大礼议起,公见永嘉疏曰:‘张生此论,圣人复起,不能易也!’。张、桂向用,力荐公。”670

《明史》本传:“初,‘大礼’议起,一清方家居,见张璁疏,寓书门人乔宇曰:‘张生此议,圣人复起,不能易也。’又劝席书早赴召,以定大议。”671

五月廿八日,遣侄谢存问之恩,上优诏褒答。

《明世宗实录》五月癸酉(廿八日):“遣侄杨元谢遣官存问之恩,上优诏褒答,仍给与诰命,荫杨元为中书舍人”。672

急雨猛厉,洪水翻江,作诗《七月二十五日纪异》。

诗云:“死者灭没随洪涛,生者攀援系高树。廪无贵粟灶无烟,村鸡不鸣犬不吠。我时扶病坐复兴,达旦彷徨不能寐。……洪范庶征须省念,此变无乃臣工致。人可胜天理则然,为代民谣聊纪异。”673

八月己丑(十六日),上疏辞免荫子。上以成命已下,不允所辞。674

与郡守滕侯约游秋江,醉歌并分韵赋诗,书为长卷,尚存。

诗题为《郡守滕侯为秋江之约,醉歌荻岸中,放舟至焦山,登佳处亭,乘月而返。众客谓胜游不可无纪,偶侍者信口有“天开图画长江里”之语,余遂请以此七字分韵赋诗,余得“天”字二首》。675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时同游者:南京鸿胪卿刘克柔、致仕参议居德享、参戎陆京汉、浙江宪副许补之、四明范生洪、广陵张生倗、滕危言暨余八人。刘乾得‘开’字,居竹居子得‘图’字,有七律二首,书为长卷。”其后方先生考同游者并证其书卷之来龙去脉甚详,言此长卷民国初为张大千携来滇。676

按:郡守滕侯名谧,字危言。杨一清致仕居镇江时,与其多有交往。袁嘉谷《滇绎》载杨一清与其五札,内容大略如下:一札言《车驾幸第录》将刻完,其曾许诺为作诗;二札谢其因自己的孙子加官而道贺;三札问病并送其池莲十五枝为药;四札谢其率属官至宅拜贺某盛事;五札谢其外出归来馈赠土特产。滕氏将其札装裱成册,道光六年重阳,东莱翟云升题书于后,“此册滇图书馆有印本文襄真迹,余选镌滇贤遗墨,以此为冠”。677

九月初八日,黎贯请召用杨一清总制三边。

《明世宗实录》九月辛亥(初八日):“陕西道监察御史黎贯以三边有警,请召用致仕武英殿大学士杨一清,付以总制之权往经略其地,刑科给事中管律亦以为言。具下所司知之。”678

九月十六日、二十一日至二十七日,与朋辈携游宜兴山水,有诗《游沈山》《丹阳孙生育,请余自七峰游沈山,循麓而西至经山,有寺,寺前有古杏一株,盖数百年物也。口占此诗,留之山中,用纪一时之兴云》《重游紫府观》。679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公谢政归,闻宜兴有张公洞、善权洞,奇观相甲乙。秋九月既望,偕陆生翀访旧至丹阳之七峰,归自沈山。至经山,宿紫府观。至新丰镇,广陵张生朋适至,同乘舟由练湖过常州至宜兴。自二十一日沿途游至二十七日,往返凡七日。谓奇观尽得,生平胜游,无逾于此。有记详言之。”680

十月初六日,黎贯、管律各进言起用总制三边,侍郎李钺改甘肃经略。兵部议以为李钺可观后效,一清起用,俟会廷臣别议以闻,诏从部议。

《明世宗实录》十月戊寅(初六日):“陕西道御史黎贯、刑科给事中管律,各言致仕大学士杨一清久任三边,威名素著,乞特起用,径赴陕西总制,而以侍郎李钺改甘肃经略。兵部议:钺奉命初至固原,征调设备,未为不周。顷,虏众大举,人心摇动,而钺督兵鏖战,克当虏锋,似难议调。大学士杨一清远在江南,闲居日久,一旦起用,未免辞奏稽延,而钺闻改命,势必灰心解体。乞仍戒钺竭忠督理,冀图后效,而一清起用,俟会廷臣别议以闻。诏从部议。既而钺自劾乞休,上温旨勉留之。”681

嘉靖二年癸未(1523),七十岁

元宵佳节,在镇江府第夜宴观灯,王鏊受邀赴宴。

王鏊有诗《癸未春,予送女至京口,至之明日为上元节。是夜,宴邃庵杨少傅第。少傅悬灯于山,灿烂奇甚》。682

四月初一日,撰《颜鲁公集序》。683

闰四月初八日,杨绍芳固辞驰驿归养,不允。

《明世宗实录》闰四月戊申(初八日):“中书舍人杨绍芳,以先任大学士杨一清之子,奉旨许其驰驿归养,而给事中李学曾言其恩礼太过。绍芳内不自安,再疏固辞。上曰:‘朝廷优礼旧臣,不以去位异施。成命已下,所辞不允。’”684

七月廿二日,林俊致仕。

《明世宗实录》七月庚寅(廿二日):刑部尚书林俊请老,上特从所请,给驿以归,仍加太子太保。685

按:林俊此前有书《答邃庵》云:“每及归,诸老辄相阻。……八月九日当官三月满,当力请骸骨,卯桥夜话当数夕。”686

秋八月,为王守仁之父王华(德辉)撰《海日先生墓志铭》。

铭云:“嘉靖壬午春二月十二日终于正寝,得年七十有七。明年秋八月某日,葬公郡东天柱峰之南之原,具书戒使者诣镇江,请予铭公墓。予曩官外制官太常,接公班行不鄙,谓予以知言见待。予迁南京太常,辱赠以文;公校文南畿,道旧故甚洽。正德丁卯,取嫉权奸,归致仕,予亦避谗构谢病归,杜门不接宾客。公直造内室,慰语久之。” 687

九月,林俊致仕过镇江,留之三日而别688。作《见素林公九月十日访予石淙精舍,看菊有诗,次韵答之》《送素翁致政归云庄二首》《送素翁用京师留别韵二首》《次京师公卿赠素翁韵二首》等诗689

《哭林见素先生三首》其二自注:“嘉靖癸未之秋,见素得告致仕。过镇江,宿三日。予送之丹阳道中,日暮而别。”690

冬月初六日寿旦,众高足赋诗预祝。

林俊《寿大老邃庵杨公序》:“岁之冬六日,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邃庵杨公七十寿之旦。公高弟子白岩乔公、蓉溪金公、桂岩边公偕诸耆旧,各赋诗豫致祝……”691

邵宝有诗《寿少傅邃翁先生七十》。692

 

嘉靖三年甲申(1524),七十一岁

正月,“大礼议”起。五月,门人吕柟下锦衣卫狱。七月,门人何孟春、杨慎、马理等二百二十余人入朝禁跪地请愿,上令拷讯。豊熙等八人充戍,马理等一百三十四人下锦衣卫狱并受廷杖,毛玉等十六人杖死。“大礼”狱已处分,杨慎等七人复伏阙哭谏,上大怒,诏锦衣卫廷杖七人并处置之,杨慎被削籍为民,谪戍云南永昌卫(今保山)。

《明史·世宗本纪》:正月丙戌(廿一日),南京刑部主事桂萼,请改称孝宗皇伯考,下廷臣议。二月丙午(十一日),杨廷和致仕。夏四月辛酉(廿七日),编修邹守益请罢兴献帝称考立庙,下锦衣卫狱。五月乙丑(初一日),修撰吕柟言“大礼”未正,下锦衣卫狱。六月,鸿胪少卿胡侍言、张璁等议礼之失,俱下狱。秋七月戊寅(十五日),廷臣伏阙固争,下员外郎马理等一百三十四人锦衣卫狱。癸未(廿日),杖马理等于廷,死者十有六人。693

《明世宗实录》七月癸未(廿日):“锦衣卫以在系官上请并待罪者,凡二百二十余人。上责之曰:‘何孟春辈擅入朝禁,聚朋哭喊,假以忠爱为由,实为欺党私朕,中年任意妄为。’乃令拷讯。豊等八人充戍,其余四品以上,姑于午门前宣谕停俸,五品以下各杖之。是时诸臣被掠系死者:编修王思、王相,给事中裴绍宗、毛玉,御史胡琼、张曰韬,郎中胡琏、杨淮,员外郎申良,主事余祯藏、应魁、许瑜、张灿、殷承叙、安玺,司务李可登等十有六人。”七月辛卯(廿八日),“‘大礼’狱已处分,上怒犹未已。有言当戊寅朝罢,群臣业已散去,乃修撰杨慎、检讨王元正,给事中刘霁、安盘、张汉卿、张原,御史王时柯等七人寔纠之,伏阙哭。上大怒,诏锦衣卫曰:‘杨慎辈倡率叫哭,期慢召上,震惊阙廷,大肆逆,其各杖于廷。’于是原状死,慎、元正、济(按“济”当为“霁”)充戍,盘、汉卿、时柯俱削籍为民。”694

九月丙寅(初四日),“始定大礼称”695。屡为谪戍者求情,并论救马录之死。

朱淳《重辑杨文襄公事略》:“在‘大礼’,则屡求原谪戍之臣;在大狱,则独论救马录之死。”696

《明史·马录传》:“马录,字君卿,信阳(今属河南)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授固安知县。居官廉明,征为御史,按江南诸府。”嘉靖五年(1526)按山西,查李福达案并弹劾武定侯郭勋,被坐罪下狱,“乃戍广西南丹卫,遇赦不宥。帝意犹未慊,语杨一清等曰:‘与其佼及后世,不若诛止其身,从《舜典》‘罚弗及嗣’之意。’一清曰:“祖宗制律具有成法,录罪不中死律。若法外用刑,吏将缘作奸,人无所措手足矣。帝不得已,从之。……竟卒于戍所。”697

九月十九日,王木疏荐杨一清,王守仁赞同,章下所司。

《明世宗实录》九月辛巳(十九日):“御史王木以大臣相继罢去,乃疏荐大学士杨一清。尚书王守仁言:‘今欲兴道致治,非二臣不可。’章下所司。”698

十二月廿八日起复,改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第三次总制陕西三边军务。故相行边至此始。

《明世宗实录》十二月戊午:“兵部尚书金献民等以贼平班师。上命陕西三边设提督军务大臣一员,该部议推才优望重者往。于是吏部言:‘致仕少傅、大学士杨一清,兵部尚书彭泽,南京兵部尚书王守仁俱任。’上命一清以原官改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提督陕西三边军务。”699

《明史·世宗本纪》十二月:“戊午(廿八日),起致仕大学士杨一清为兵部尚书,总制陕西三边军务。”700

《明史》本传:“嘉靖三年十二月戊午诏一清以少傅、太子太傅改兵部尚书、左都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故相行边,自一清始。温诏褒美,比之郭子仪。一清至是三为总制,部曲皆踊跃喜。”701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按:“此公第三次总制三边。公自丁丑至甲申所作诗曰《归田后类》,《石淙诗稿》卷十三、十四、十五,共诗四百九十首。”702

按:天津图书馆本卷十六示为《归田后类》,载诗95首,赋1篇。

作散套《南北双调合套·闲情》。

北曲《沽美酒》:“日和月错迭如转丸,曲指数俺归田有六七年,一任山花开落云舒卷。幸当今主圣臣贤,鉴成法,永无愆。喜天下文修武偃,缵列祖裕后光前。呀!要驱驰争奈势力不全,况是鸟飞知倦。”南曲《尾声》:“历侍三朝多荣显,归去星霜今已换,愿祝皇图亿万年。”703

按:此套曲前几支写归田之乐、回顾仕途之险,以上所引为最后两支。杨一清第二次归镇江,在正德十一年(1516),至今年起复第三次总制三边止,致仕已七年。他在仕途上已侍奉过宪宗、孝宗、武宗三朝皇帝,这时又将侍奉第四朝皇帝孝宗。其事迹与散套相吻合,故系于此。

李梦阳致书云,杨一清诗集十册,校定其九,唯遗《自讼稿》,并作几册总评。

李梦阳《奉邃庵先生书》其七:“公逾七袠,愚过半百,会不信宿,复此违隔,人非木石,谁堪此怀也!大作十册,校定者九,遗者《自讼稿》耳。愚尝静绎潜究,推求旨绪:西巡诸作,矜持严整,大而未化;立朝之作,廊庙冠冕,俊拔典则;边塞之作,忠诚奋扬,规画概见;归田之作,幽眇流行,情涣意层,变化百出矣。揆厥原本,蓄厚决沛,蕴深光渊,故触之则发,驱之则伏,写之无逸景,用之无梗事,铺之无留情。遂使工辞者,畏其浑沦;负气者,让其雄高;攻意者,服其巧妙。虽唐宋调杂,今古格混,瑜瑕靡掩,轨步罔一,然所谓千虑一失者也。一代名笔,后必有知子云者。”704

嘉靖四年乙酉(1525),七十二岁

正月,钦奉总督三边敕谕。705

二十四日,因病上疏辞免督师西征,既而使者持任命诸物至,强起作诗志感。706

诗题为《嘉靖四年正月二十四日,臣一清抱疴林下,不意谬以廷臣论荐,承恩命起督师西征。自度衰病,不能负荷,上疏辞免。既而使者赍敕符、旗牌、关防及钦赏白金、文绮俱至,强起奉迎,作诗志感》。707

《与致仕乔白岩太宰》:“新正二十四日,知有提督陕西军务之命,因念曩官京师,因目疾、痰疾、足疾为患,沥诚恳请,章数十上,乃奉俞旨休致。今年七十二,精力日惫,岂能复供任使?已两具疏辞免而温旨督迫,人臣之分,似不当复避。兵部又以河套、甘肃事情节提奉旨,督催前去节制调遣。势不容缓,只得扶病而行,到边徐图去就。……俟虏患稍宁,即上乞骸之疏,非今冬,则不出明春耳。”708

按:此信杂收于《石淙诗稿·督府类》。

二月丙申(初七日),朝廷“复遣官驰促杨一清赴边,因闻虏将大举南牧也”。709

十一日,以衰病辞督边之命,不允。

《明世宗实录》二月庚子(十一日):“致仕大学士杨一清自陈衰病,辞督边之命。上报曰:‘卿累朝耆俊,闻望素隆,投间有年,屡经论荐,特起卿付以全陕,岂可引老辞避?况虏方在套,边患可虞,卿尝以体国自许,宜兼程前往,督率文武将吏,攘外安内,纾朕西顾之忧。勿再辞。’”710

三月初三日,复具疏辞命,上不允所辞,温旨褒答,谕兵部遣官促令亟往。作诗《乞免不允,温旨褒答,有“卿素以体国自许,谅不在赵充国、马援之下”之谕。强起,力疾趣装,再赋一首》。711

《明世宗实录》三月壬戌(初三日):“杨一清复具疏辞职,上以一清才猷练达,精力尚健,优诏褒美,不允所辞。仍谕兵部遣官,促令亟往提督东官厅军务。”712

强起赴边,有《先是阴雨浃旬,启行之日始晴,风色尚猛。比登舟,风顿止,江波镜平,喜赋二绝句》713《三入关用旧韵》714《四月二十一日发陕城,阻雨,越二日乃行。病目甚苦风沙,雨后浮尘尽洗。时方忧旱,众情胥快,口占一诗纪喜》715等诗。

李东阳门人持何子元(孟春)麻太夫人状,请为志墓。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春三月,公再起督师。李东阳门人,持南京工部侍郎何子元麻太夫人状,请为志墓。公匆匆起行至陕西,间关戎马间,不及从事,越数月,始为之。公云:‘念予二家非常交,文难拘常格。’”716

六月,在固原后堂赏蜀葵,有诗数首纪之。

《六月赏蜀葵,赠吕道夫宪长,语意盖为道夫而发也》:“抗炎朱夏未全痴,自保丹心似老葵。谁道看花非我事,也曾看向未开时。”717

《官署赏葵杂诗引》:“西征历边城,自春阻夏,未尝见花。固原后堂,有葵丛生,初亦不知其美,数日后花始放,久之益盛,五色交错,辉映庭几,烂然锦绣之林也。案牍戎马之馀,辄一造赏,口占成句,家史记而录之,得十二章。独念江南赏花故人无一在侧,为可恨耳。”718

七月十四日,进言添设参将一员驻扎固原,分管环庆、靖虏、兰州等地,兵部采纳之。

《明世宗实录》七月辛未(十四日):“总督三边兵部尚书杨一清言:‘固原、环庆、靖虏、兰州,俱系防关重地,而固原尤为冲要。且土汉杂处,易于生变,内有监牧马匹,又贼所窥伺。宜添设参将一员驻扎固原,分管前项地方。’兵部覆从之。”719

作《与江南诸亲旧书》,言极力振边务,待虏患宁,方乞还。

书云:“入关中已四阅月,江南消息,茫不与闻。边务废驰已极,若破屋,然床床皆漏,虽极力修补,不知能振起二三分否?……俟虏患稍宁,乞骸之疏,当在明春耳。”720

按:上引书信杂收于《石淙诗稿·督府类》。杨一清于三月赴边,“入关中已四阅月”,是为七月。

八月十八日,敌数百骑从庄浪(今属甘肃平凉)渡黄河,破之。自是定花马池,边营墙外数百里无复敌踪,作《破虏谣》十章并序纪之。

《破虏谣》序云:“嘉靖四年八月十八日,大虏在庄浪以数百骑浮渡黄河,入靖虏地方。河外贼联营扎立,意在探我道路,窥我虚实,将与套贼合谋入寇。靖虏将官出兵御之,斩其先锋一人,报至固原,督府发兵追剿。贼见兵至,伏山谷间两日夜,人马饥乏,乃鼓噪而出。我兵追之,不敢逆战,经宁夏界上,虏居人丁畜由盐池为沟,中空以出,将遁归套中。督府先是已布置诸军于各路暗伏,盖防套贼入境。不虞寇自内出,檄宁夏诸军合兵追剿,贼迎战数十合,多所斩获。贼既不得逞,乃委其所掠,并所用马器以遁至边墙,边将遏之,不得出,斩首数级,贼无计,率其轻骑复奔腹里,将由旧路以渡。我兵追及,迎战败走,又斩首数级。驱至河,争浮渡,河涨,胥陷没焉。尚有六骑达西岸去。贼僵死涧谷,堕崖堑以死者多,马匹死伤,枕籍道路。诸军既罢散,犹有十骑奔至边墙,弃其马匹械器,缘墙而出。盖自是花马池定,边墙补数百里,无复贼踪矣。诸将恐其报复,未敢掣兵,然此田中之禽,占利搏执,非贪功好杀者比,死当无咎。乃采边人之语,为《破虏谣》,凡十章。”721

《明世宗实录》八月戊子朔(初一日):“先是,西海虏正德初为小王子仇杀,率其余党假息西宁,春夏逐水草驻牧,收冬踏河冰掠洮泯。时总督杨一清调请兵剿之,会一清召还,议遂寝。后贼益众,颇为边患。至是,一清复提督三边,请得相机以便益从事。兵部上其议,上可之,令一清先具胜方略,审计以闻,要在万全,毋轻启衅。”722

在固原撰《敕赐义民华腾霄墓志铭》。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撰《敕赐义民华腾霄墓志铭》云:今年春二月,予起废西征,延奉率诸弟持状诣予,请撰其父志铭,予以戒行伊迩辞。阅五月,予驻节固原,延奉遣其仆持书谒督府,请曰:‘先父卜以今冬九月二十八日,附葬邑椿桂山祖茔东偏,不得公志铭,不孝之罪,无所赎矣!’呜呼,是尚可负哉!”723

按:方谱载其事于去年,疑误。杨一清铭文谓其人“卒于嘉靖甲申十一月二十二日”(去年),其子请铭谓“先父以今冬九月二十八日,附葬……”,此“今冬”为其父卒后之明年(即今年)。又:杨一清起复总督三边,在去年十二月。今年正月,钦奉总督三边敕谕;二月,朝廷复遣官驰促其赴边;二月、三月一清上疏辞免,皆不允辞,乃起行。历时五个月,在驻节固原后,方得暇而不辞为撰铭文,故此墓志铭,当撰于今年八月。

九月十五、十六日夜,在边关与客赏月,作诗《中秋偶吟》《中秋值雨,遂阻赏月之兴。闷赋一诗,欲以明日为期,不知天意肯从否》《十六夜,月明如昼,果副昨宵之愿。呼酒与客同赏,喜赋一章》。724

重九日无菊可赏,独自酌酒赏葵,作诗《九月无菊,阶下葵花数株,妍丽如昨。酌酒赏之,得三绝句》。

其一:“边城风日此重阳,又负黄花一度黄。阶下老葵如我意,尚留佳色殿秋光。”725

获胜,与巡抚陕西右副都御史王藎犒赏诸将官,作诗《九月二十四日,诸将官破贼,献馘军门。予与巡抚王都宪,共举犒赏之典,用曹黄门所寄诗韵一首》726

按:“都宪”,都察院都御史(或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别称,明代巡抚例加都察院副都御史或佥都御史衔。此王都宪当为王藎。弘治九年(1496)进士,名列二甲第二十三,题名碑录载:“锦衣卫籍,莱州府潍县(今山东潍坊市)人。”727《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年八月乙巳(十三日)载:“改巡抚河南右副都御史王藎巡抚陕西。”728嘉靖四年二月庚子(十一日)载:“陕西巡抚王藎以大虏将入套,请积茭粟以待。”729十月癸丑(廿八日)载:“陕西乾州盗樊绅、张合等,以妖术聚众为乱,官军讨平之。诏录其功,敕赐提督杨一清、巡抚王藎、镇守太监晏宏等,各银弊有差。”730嘉靖六年三月初一日载:“巡按陕西右副都御史王藎三年秩满。”三月辛巳(初四日)载:“巡抚陕西右副都御史王藎以疾乞归。”731杨一清《关中奏议》载嘉靖四年至五年所上奏议,有称“巡抚陕西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藎”的文字732。《石淙诗稿》卷十七《督府类》有《柬王巡抚都宪》二篇,前篇言剿贼事,后篇言:“今日有所费,而所得俸禄,足以过酬,岂敢于分外别有所受。”733

十月初一日,兰溪唐龙为《吏部献纳稿》作序。

序曰:“夫献纳有三:曰道、曰位、曰时已矣。……其见于《献纳》者,则规视朝以匡闼政,劝经筵以缉圣学,理直臣以奖台谏,原细过以全国体,绳僣赏以抑近习,疏方略以戢内盗,陈边务以消外虞,尤皇皇如也。……夫先生之道,人臣之节也,位又古上卿焉。忌者嫉其忠,谗者嫉其直,言之谐者固多,不谐者,亦数数然,是固时而已矣。……嘉靖乙酉孟冬初吉,兰溪唐龙撰。”734

按:兰溪,今浙江金华所辖县级市。

初六日,启程巡边,作《开府行》《巡边偶吟》。

《开府行》:“圣皇求旧恩旨褒,君臣之义安所处。不然七十二衰叟,且任绝塞风沙劳。”735

《巡边偶吟》:“二十年来三建节”,自注:“两总制、一提督”;“六千里外五筹边”,自注:“初受命经略,为巡抚并总制、提督”。736

邠州邮亭壁间有佚名诗一首,有人告知而“戏和一首”。

《邠州邮亭壁间有诗一首,不知何人作,其诗曰:“太宰西征秉将权,三秦豪杰满军前。行筵颐指金貂客,尽是当年旧执鞭。”或以告予,戏和一首》:“阃外三持上将权,五旬之后六旬前。七旬之外重来此,潦倒空先祖逖鞭。”737

按:邠州,今属陕西彬县。

十一月二十六日,御史吉棠荐召还内阁,诏许之。朝中多人以为不可,世宗或切责而贳之,或降级调用。

《明世宗实录》十一月辛巳(二十六日):“初,御史吉棠以内阁大学士费宏与席书有隙,因荐提督三边杨一清宜召还内阁,以调护圣躬,消融朋比。诏许之。”右给事中章桥、给事中郑一鹏俱上疏言不可,章俱下所司。已而兵部郎中杨仪复言不可,“上以仪妄言轻率,切责而贳之”。之后御史侯秩亦上疏谏止,“上曰:‘朝廷召用辅臣,自有酌处。侯秩狂妄挠渎,必有朋使之人,颠倒诬荐,故乱成命。姑降二级,调远方用。’寻补四川富顺县县丞。”738

朱淳《重辑杨文襄公事略》:“乙酉十一月,上轸念公贤劳于外,又御史郑洛书等交章论荐,于是召入内阁办事。”739

《明史·宰辅年表二》:“十一月召”。740

十二月丁酉(十三日),起致仕尚书王宪提督陕西三边军务,时科道诸臣杨言等,咸请留杨一清于三边,御史马录请舍而用彭泽,上皆不听。741

王宪(?~1537)742,字维纲,山东兖州府东平州人。弘治三年(1490)进士,历知阜平、滑二县,召拜御史。正德初,擢大理寺丞,迁右佥都御史,进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历郧阳、大同。因应州御寇功,荫锦衣世百户,迁户部右侍郎,改抚陕西。入为兵部右侍郎,复以功荫锦衣。武宗南征,命率户、兵、工三部郎中各一人督理军储。驾旋,以中旨代王琼为兵部尚书。世宗即位,劾罢。嘉靖四年起为三边总制,加太子太保,复荫一子。改南京兵部尚书,入为左都御史,复罢归。未几,召为兵部尚书。居数年,引年归。卒,赠少保,谥康毅。

《大礼集议》成,颁示天下。743

闰十二月丁卯(十三日),上疏辞召还内阁命,不允辞。

疏云:“伏愿念秘阁要地,不宜付之匪人,仍令休致,以全晚节。”上曰:“宜即来供职,不允辞。”744

归途有《三出关用旧韵》《中牟公馆与献吉提学话旧,用前所寄诗韵二首》《渡江》等诗纪事抒怀。

《三出关用旧韵》:“四十年来数往还,君臣大义苦相关。”

《中牟公馆与献吉提学话旧,用前所寄诗韵二首》:“远从西峤趣南装,忽得君诗抵夜光。”

《渡江》:“去岁偶因西事起,驰驱惟恃寸心丹。恩纶却讶征还早,老病真愁赴召难”。745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按:“是岁所作诗曰《督府类》,《石淙诗稿》卷十七共诗一百一十五首附四首,又文九篇;卷之二《柬扎类》五十一篇,与内阁诸先生暨王阳明、李献吉、吴东湖、张补之、朱豸史、席文同、胡永清、湛原明、边廷实、金蓉溪、周子庚、乔白岩、秦风山、彭继物、崔世兴、席元山、康德涵、崔岱屏、胡永清诸公之札也。”746

按:杨一清第三次总制三边时所作,编集为《督府稿》二卷,今存本诗文混杂。《杨一清集·督府稿》只收柬札类,共有书柬53通;杨一清第三次总制三边后所上奏疏,编集为《关中奏议》卷十一至卷十八《提督类》,《杨一清集》上卷共载109篇747

嘉靖五年丙戌(1526),七十三岁

正月廿日,复辞内阁新命并乞休,不允辞。

《明世宗实录》正月癸卯(廿日):“提督军务少傅兼太子太傅、兵部尚书杨一清,复辞免内阁新命,又以被劾乞休。上优诏趣令赴召,不允辞。”748

门生金城(兰州别称)段炅作《督府稿序》。749

按:《督府稿序》作于二月甲子(十一日),杂录于《石淙诗稿》卷十七。

二月,三上疏乞休,上优诏慰留,促令赴召。750

春三月,门生京口唐鹏为《督府稿》作跋。751

按:此跋题为《书督府稿后》,杂收于《石淙诗稿》卷十七。

云南太和(今属大理)李元阳举进士,选庶吉士,自此游于清门下二年。752

五月十八日,敕复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加少师,仍兼太子太傅,促令赴召入阁办事。

《明世宗实录》五月庚子(十八日):敕复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加少师,仍兼太子太傅,与费宏同内阁办事。复上疏引疾固辞,上仍优诏答褒,不允所辞,趣令赴召。753

《明史·世宗本纪》:“夏五月庚子,杨一清复入阁。”754

作诗《一清初入朝,蒙恩加少师兼太子太傅,江南故旧有以诗寄贺,次韵自述一首》。

诗云:“五十五年通禁籍,直从弱冠到衰迟。四朝身际今仁圣,一品官兼古傅师。”755

按:杨一清十九岁成进士,丁忧服阕后二十二岁授中书舍人,至今五十五年。

启行至张家湾,犹欲辞免入阁之召,而不敢固违圣意,遂以时务之至切、至要五事上疏。

朱淳《重辑杨文襄公事略》:“公即具三疏,恳乞休致。三疏皆奉温旨褒答,不允恳辞,公乃启行。五月,至张家湾,犹欲辞免,惟上意眷笃,不敢固违,遂以时之至切、至要五事以进:一曰圣学,二曰圣政,三曰听言,四曰宥过,五曰和衷。”756

《明史》本传:时张璁在内阁“多所更建”,一清与其意见不符,屡遭“阴诋”。“一清又因灾变请戒饬百官和衷,复乞宥议礼诸臣罪,璁益憾。桂萼入内阁,亦不相能。一清屡求去……”757

章宗瀛考证:“一清于嘉靖五年疏陈五事:一曰圣学,二曰圣政,三曰听言,四曰宥过,五曰和衷,见《明实录》758。《传》所言戒百官和衷,宥议礼诸臣,当指此。但云因灾变而言,与《实录》互异,谨附考。”759

六月初二、十二日两上疏,上皆有复。

《明世宗实录》六月癸丑(初二日):一清再上疏,上命安心辅政,不必引嫌深辩。癸亥(十二日)又上疏,虑差官织造事,上曰:已有旨,令织造官安静行事,勿扰地方。760

十三日,世宗御谨身殿左平台,赐御制五言古诗一首,谕“用心供职”。

世宗赐谕:“召大学士杨一清复入内阁办事,赐五言古诗一章慰谕之。”诗后杨一清自纪:“嘉靖五年六月十三日,朝罢,宣内阁诸臣至谨身殿左平台。上先召大学士费宏等三人至前,各手赐诗一首,宣谕:‘卿等前日恭和朕制诗章,朕亦偶成一诗以赐卿等,其用心辅导。’臣宏等致词谢,命赐酒馔出。乃召臣一清至前,手赐五言古诗一章,宣谕:‘卿去年提督边方,劳勚昭著,特兹召还。朕作一诗以赐卿,卿其用心供职。’……次日,上表谢恩。”761

按:杨一清载世宗此诗有二十四句762,而余继登辑《皇明典故纪闻》载诗有十二句763,为间取世宗所赐五言古诗而成。

《明世宗实录》六月甲子(十三日):“上御平台,召大学士费宏、杨一清、石珤、贾咏入见。宏、珤、咏先入,上谕之曰:‘卿等昨和朕诗,朕亦为卿等各作一诗相勖,其用心辅导。’乃以诗手授宏等。一清继至,上谕之曰:‘卿昨岁督边,殊有劳勚,兹特召还资辅理。朕为一诗赐卿,卿其勉之。’宏等皆顿首谢。”764

六月十四日上谢表,并作《恭和御制五言古诗韵》《赋诗志感》《次湖东先生韵一首》。

《恭贺御制五言古诗韵表》:“六月十四日,臣一清谨上表恭和御制五言古诗韵(臣杨一清谨题)。六月十三日,伏蒙皇上召至平台,手授五言古诗一首赐臣。臣顿首捧归,道路欢传,缙绅交庆,咸谓百年旷兴,今始见之。”765

按:此表录于《恭和御制五言古诗韵》诗前,《石淙诗稿》亦如此766

《赋诗志感》:“晓承宣诏和平台,亲捧褒章出阁来。”767

《次湖东先生韵一首》:“御座深严历九门,天威咫尺降谦尊。万年仁圣时方泰,千古赓歌道故存。殿外薰风真解愠,暑中甘雨共沾恩。老馀一寸丹心在,敢负高乾与后坤。”768

七月初二日,因皇考实录修完,上赐七言诗一首嘉之。

《御制七言诗》:“七月初二日,命司礼监官赍御札到阁宣谕:‘皇考实录修完,朕心欢庆。卿等忠劳独多。朕以诗各一章用慰其功,卿等其承之。’‘实录成,念总裁官、大学士杨一清体国忠勤,嘉之。忠臣清职最难供……纂修摅悃副予衷。……嘉靖五年六月二十五日’”769

加兼太子太师、谨身殿大学士,上疏辞赏。

《明世宗实录》七月癸未(初二日):“以《皇考恭穆献皇帝实录》成,……进华盖殿大学士杨一清加兼太子太师、谨身殿大学士,石珤、贾咏少保,馀官各如故。……一清自以初从边镇来,本不与纂修事,再疏辞赏。”770

按:此事朱淳《重辑杨文襄公事略》载为五月三十日771,与《实录》异。

大学士费宏已致仕,疏荐致仕大学士谢迁,上降敕遣官起用。提督三边都御史王宽破虏报捷,言一清经画有素,上敕吏、兵二部,特加一清进左柱国兼华盖殿大学士,散官尚书仍旧,着二俸兼支,还荫一子锦衣卫百户,与世袭如敕奉行。上疏恳辞,不允;复疏辞,蒙谕赐诗慰之;复固辞加俸,不允辞。772

夏至,门生胡缵宗作《石淙先生西巡稿序》。

序云:“邃庵,今柱国相公。始以宪臣督视学校,再以御史中丞综理茶马,再以御史大夫总制三边,凡三莅关中焉。关中固道化之源也,然非巨人硕儒力起而倡之,载浚载决,孰放其流于万里之外哉!……嘉靖五年至日,门生天水胡缵宗百拜序。”773

胡缵宗(1480~1560):“陕西泰安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由检讨出为嘉定(今属上海)判官。历山东巡抚,改河南。”774

七月十五日,兰溪唐龙作《督府奏议序》。

《督府奏议序》:“督府者何?乃三边绎骚,军旅荐兴,诏起太傅邃庵先生提督其事也。奏议者何?先生所为诸疏,以攘戢乎外而毕其经营者也。……嘉靖五年孟秋望日,兰溪后学渔石唐龙书。”775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按:“自丙戌至己丑所作诗曰《玉堂后类》,《石淙诗稿》卷十八、十九,共诗一百八十八首、赋一首。”776

嘉靖六年丁亥(1527),七十四岁

正月十六日,以所拟元宵诗呈御览,上为改之,上疏谢恩。

《明世宗实录》正月甲午(十六日):“上政暇喜为诗文,大学士杨一清以所拟元宵诗呈览,内有‘爱看冰轮清似镜’之句,上以为类中秋诗,改云‘爱看金莲明似月’。一清疏谢,以为曲尽情景,不问可知其为宵元作矣,圣资超悟,殆非臣下所能及也。”777

按:《石淙诗稿》有《元宵应制七言律诗十首》778,查无世宗所改句。

正月庚子(廿二日),诏开馆自修《大礼全书》,命为总裁官。二月辛亥(四日),兵部议复所言谪调官员事;庚午(廿三日),上疏言内阁参与机务,贵在得人,而首相尤重。779

春三月十六日,翰林院侍读学士徐缙撰《恭题宸翰录后》。780

门生乔宇六十四岁生辰,作诗《白岩以少保、吏部尚书致仕归乐平。其生天顺甲申,至嘉靖丁亥,寿六十有四矣,三月十一日,其初度辰也。予既不得从贺宾之列,为赋近体二章寄寿之》781

按:天顺甲申,1464年;嘉靖丁亥,1527年。

四月六日,林俊卒于家。其子林达,出兵部侍郎郑岳所撰事状,乞为撰墓志铭782。作诗《哭林见素先生三首》783

《墓志铭》:“卒是年四月六日也。讣闻于朝,缙绅交相悼惜,……因忆弘治壬戌(1502),与公同官留都,尝谓予曰:‘我二人后死者,当为铭志,言无食。’予谨识之。呜呼,孰知果践斯言于二十六年之后哉!”784

林俊《三南记》:“公厚予几五十年,常曰‘知己惟西涯,已乃见素’。呜呼!予敢当公之辱哉!”785

五月,涉《大学衍义》进讲事。

《明世宗实录》五月乙酉(九日):一清等言:“日以《大学衍义》进讲,甚为有益。”上曰:“宜五日一进。”一清等复请于经筵讲官内,与日讲官各分为两班,每逢三、八日,各轮一人进讲。上曰:“一清免侍班,贾咏等日轮一员,若有召论,不在此例。至于春秋之时,不必以三、八日,可于该朝两宫之日。”辛卯(十五日),上问辅臣《大学衍义》中论汉明帝《三雍解》“明堂”事,一清答之。786

六月初八日,上命重刻《大学衍义》,又御制五言古诗一章并序,杨一清等依韵恭和。上命将御制并杨一清等诗章编集为一册,题名《翊学诗》。

按:御制《听经筵官讲〈大学衍义〉》五言古诗并序、杨一清《恭和听经筵官讲〈大学衍义〉诗疏》,均见《宸翰录》。787

《明世宗实录》六月癸丑(初八日):“上以《大学衍义》写刻不精,欲将经文并题语大书,诸儒并真德秀所注细书,令司礼监刊印,并欲述序一篇,以申重刊之意。大学士杨一清等因请御制序文,冠诸卷首,用彰帝王之学,以垂来世。阅日,上以《听经筵官讲〈大学衍义〉》五言古诗一章,并序一首,写示内阁,一清等依韵恭和以进。上览毕,赐玺书谕答,有忠诚恳到之褒,及勉以协恭辅导。因命以御制并一清等诗章,集成一册,题其名曰《翊学诗》云。”788

《四库全书总目》:“《翊学诗》一卷。案此集乃嘉靖七年五月,经筵官进《大学衍义》,世宗因制五言古诗一章并《序》,以赐阁臣大学士。杨一清、贾咏、翟銮等奉表谢,并和以进。既而谢迁、张璁相继入阁,亦令和进。命集为一册,以《翊学》为名,《明史·艺文志》著录作一卷,与此本同。”789

按:“嘉靖七年五月”,当为《翊学诗》集成之时。

六月癸亥(十八日)、甲戌(廿九日),上以阅《武城篇》、灾异修省事谕一清,一清答之;七月癸卯(廿八日),一清进言延绥游击将军加赏事,上从之。790

七月初七日,得赐“五经”“四书”各一部。

《明世宗实录》七月壬午(初七日):“赐大学士杨一清、贾咏,吏部左侍郎翟銮、礼部右侍郎桂萼、兵部左侍郎张璁,各‘五经’‘四书’一部。”791

八月甲寅(初九日),加左柱国兼华盖殿大学士,馀官如故,兼支二俸,荫一子锦衣卫百户世袭。固辞,不许。792

十月十五日,敕谕“耆德忠正”“绳愆纠违”银图书二枚。

《宸翰录》:帝下《赐银章敕》,勅谕银图书二枚:一为“耆德忠正”,凡有谋学政事者,则印封;一为“绳愆纠违”,关于上德及政事之缺者,则印封。上表奏谢。793

王世贞《赐印记》:“世宗朝,与赐者杨一清、张孚敬、桂萼、李时、费宏、夏言、顾鼎臣、翟銮、方献夫、严嵩、郭勋、仇鸾。杨曰‘耆德忠正’,又‘绳愆纠违’。”794

朱淳《重辑杨文襄公事略》:六年十月,敕谕内阁辅臣一清:“今以银图书二枚,凡有谋学政事问于卿者,以‘耆德忠正’印封;若朝廷有差,忠言未纳用,舍倒置诸凡利于小民,关于朕德及政事之缺者,以‘绳愆纠违’印封。”795

冬十一月丙子(初二日),康海撰《奉寿邃庵先生诗序》。

序云:“今年冬十二月十又七日,实惟先生初度之辰,而先生之寿,至是盖七十又四矣……嘉靖六年丁亥冬十有一月丙子序。”796

初三日,世宗赐一品衣金玉带,上疏谢。

《明世宗实录》十一月丁丑(初三日):上亲制显陵碑文成,酬劳大学士杨一清、张璁、翟銮等用心辅导。赐杨一清蟒衣、麒麟衣各三袭,玉带一;张璁麒麟服、玉带如一清;翟銮云鹤衣三,金花带一。一清等各疏谢。797

《世宗宝训》:“上亲制显陵碑文成,以大学士杨一清、张璁、翟銮藻润有劳,召见文华殿,各赐一品衣金玉带。一清等疏谢。”798

连上三章,为石珤等力辩锦衣官之中伤。

雷礼《国朝列卿纪》:“丁亥,锦衣官有构飞语讦辅臣者,并中伤之,遂逮下廷鞫。台谏皆白珤无他,大学士杨一清三上章,为珤等力辩之。”799

石珤(1464~1528),字邦彦,直隶真定府藁城县(今河北藁城市)人。谒杨一清,以文为贽,一清甚奇之。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选庶吉士;弘治二年(1489),授翰林院检讨。“李文正每曰:‘诸后进可托以柄斯文者,其石氏季方乎!’”800

十一月初三日,上亲制《显陵碑文》成,召见并恩赐衣带。

《明世宗实录》十一月丁丑(初三日):上亲制《显陵碑文》成,召见并赐蟒衣、麒麟衣各三袭,玉带一。801

嘉靖七年戊子(1528),七十五岁

除夕,世宗作五言律一首以示阁臣,群臣和之而成《辅臣赞和诗集》一卷。正月初四日,世宗序之;初六日,从上命作后序。

《恭和圣制除夕赐臣一清五言律一首》:“帝有阳春调,臣非白雪才。”802

《四库全书总目·辅臣赞和诗集》:“此集乃嘉靖六年除夕,世宗作五言律诗一首以示阁臣,于是大学士杨一清、谢迁、张璁、翟銮等并和韵录进。帝汇书成帙,御制序冠其端,且命杨一清为之后序。世宗序题七年正月四日,杨一清后序则正月六日所上也。”803

正月己卯(初六日),请量加张璁、桂萼一品散官,使之与兵部尚书李承勋相等;丙申(廿三日),言甘肃御戎之策,报可;丁酉(廿四日),言京营将领管理事。804

二月初五日,免常朝日讲侍班。经筵日如有小疾,亦免。

《明世宗实录》二月丁未(初五日):“上御经筵,以大学士杨一清侍班咳嗽,命今后凡遇日讲,免入侍。经筵日如小疾,亦免。若有召问,不在此例。”805

二月己未(十七日),户部条上所题屯政事宜;三月壬申(初一日),进言建议修筑宁夏花马池及灵州一带边墙,上深纳其言,命兵部右侍郎王廷相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延宁边防。谕以一清所奏,务有实效。806

六月初一日,《明伦大典》成,恭上《进明伦大典表》807,加正一品俸,荫一子为尚宝司司丞。

《明世宗实录》六月辛丑朔:“《明伦大典》书成,进呈。上亲制序文,命宣付史馆,刊布天下,加恩纂述效劳诸臣。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杨一清加正一品俸,荫一子为尚宝司司丞。”808

奉诏作《明伦大典后序》,列于诸臣所作序之先。

《明伦大典后序》:“《明伦大典》成,皇上既亲制宸翰序其端,且诏内阁诸臣曰:‘卿等宜各序其后,以彰君臣同德之义。’臣等顿首受命。臣一清猥以官序列诸臣先,谨拜手稽首而献言。”809

两次以病乞休,上皆慰留之。

按:事载《明世宗实录》七月丙申(廿七日)810、八月甲子(廿五日)811

七月丙申(廿七日),以病乞休,不允;八月甲子(廿五日),历陈被人指斥诬害之意,上复之,一清且谢且请,上固留之;九月丙戌(十七日),上以诸军计潞城贼久无功,欲罢兵以俟自定,廷臣持议不一,桂萼主抚,张璁主剿,一清赞同张璁言,上皆纳之。812

十月初十日,敬一亭落成,得上赏赐,有和韵诗《敕建敬一亭落成,馆阁诸臣大飨于翰林院之后堂,罗峰先生席上有诗,和韵一首》《敬一亭成,恭和御制答少傅诗韵二首》813

《明世宗实录》十月戊申(初十日):敬一亭成,工部奏列与事官员以闻。上命赐一清等三人衣一袭、银五十两、彩币四表里。814

十七日,改其子杨绍芳为尚宝司司丞。

《明世宗实录》十月乙卯(十七日):先以《明伦大典》书成,赐荫一清子为尚宝司丞。时一清子绍芳已荫中书舍人,上命改绍芳为尚宝司司丞,而别荫一子为中书舍人。815

按:杨一清有一子杨绍芳(过继其堂兄子为嗣),此言“别荫一子”,不详所指。

闰十月十六日,门生方鹏作《玉堂后类序》。

按:此序落款为“赐进士出身、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修撰、乡晚生”816。方鹏时已致仕居家。

十一月,作诗《十一月朔日,恭贺长至令节,因忆自成化丙戌入朝,至是六十有三年矣,虽出入中外,而拜庆则同。是日,当天子颁朔之期,亦稀遇也。共得鄙作二首》。

诗云:“忆从髫岁谒明光,六十三年拜履长。万国衣冠随蹈舞,四朝鸳鹭接班行。”(其一)817

按:成化丙戌为公元1466年,参阅本谱是年纪事。杨一清自十二岁举神童入京,迄今已六十三年。

王守仁卒,行年五十七。818

嘉靖八年己丑(1529),七十六岁

作《新春自述二首》。

其一:“嘉靖四年今八年,病翁一出久妨贤。”其二:“七十六年衰病叟,四千余里未归身。”819

三月丁未(十二日)廷试,充读卷官。820

按:杨一清此次充读卷官,与大学士张璁、桂萼等同列。

甲子(廿九日),上疏言改自成祖始,进士选取庶吉士之制,上允拟行。821

四月戊辰(初三日),乞赐敕命官开馆纂修《大明会典》,以成盛典,上纳之。822

己巳(初四日),奉旨考选庶吉士,以唐顺之、陈束、任翰三人为冠,事终废。

《明世宗实录》四月己巳(初四日):“大学士杨一清等奉旨考选庶吉士,以唐顺之、陈束、任翰三人廷试策为上所批奖,即以为冠。“823

《明史·选举志》二:“嘉靖八年己丑,帝亲阅廷试卷,手批一甲罗洪先、杨名、欧阳德,二甲唐顺之、陈束、任瀚六人对策,各加评奖。大学士杨一清等遂选顺之、束、瀚及胡经等共二十人为庶吉士,疏其名上,请命官教习。忽降谕云:‘吉士之选,祖宗旧制诚善。迩来大臣徇私选取,市恩立党,于国无益,自今不必选留。唐顺之等一切除授,吏、礼二部及翰林院会议以闻。’尚书方献夫等遂阿旨谓顺之等不必留,并限翰林之额,侍读、侍讲、修撰各三员,编修、检讨各六员,着为令。盖顺之等出张璁、霍韬门,而心以大礼之议为非,不肯趋附,璁心恶之。璁又方欲中一清,故以立党之说进,而故事由此废。迨十一年壬辰,已罢馆选,至九月复举行之。”824

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嘉靖八年会试第一。中进士后引疾归。嘉靖十二年(1533)秋,诏选改编修。历官至右佥都御史、淮扬巡抚825。“顺之学问渊源,留心经济,自天文、地理、乐律、兵法以至勾股、壬奇之术,无不精研。深欲以功名见于世,虽晚年再出当御倭之任,不能大有所树立,其究也仍以文章传。然考索既深,议论俱有根抵,终非井田、封建之游谈。其文章法度,俱见《文编》一书。所录上自秦汉以来,而大抵从唐宋门庭沿溯以入。故于秦汉之文,不似李梦阳之割剥字句,描摹面貌;于唐宋之文,亦不似茅坤之比拟间架,掉弄机锋。在有明中叶,屹然为一大宗。”826

构楼五楹以陈列所历四朝皇帝赏赐。廿一日,乞世宗赐以楼名,得赐名“宝翰”。

《明世宗实录》四月丙戌(廿一日):“大学士杨一清言:‘臣自登仕以来,历事我宪宗、孝宗、武宗,屡被褒封、诰敕,奖励玺书,颁赐书籍。今又蒙我皇上赐书、赐诗、赐敕谕褒答、赐御制诸箴,天葩焕发,奎章陆离。臣廛居荒陋,不足以奉玉音,谨于居室之东,择地构楼五楹,将以奉藏宸翰,以彰历朝恩遇,遗来世光荣。伏乞赐以楼名,用垂永久。’上嘉其慎敬历朝敕旨,兼重经史,至意赐名为‘宝翰’,命工部制扁悬安。”827

作诗《臣一清构楼于江南私第,崇奉先朝列圣、今上皇帝所赐诰赐、玺书、谕答、宸翰及节颁经籍。制书事闻上,上赐名“宝翰”,且命工部造额给予。臣既入谢,志感有诗,得三首》828

六月戊子(廿五日),上疏陈疾,乞致仕,上慰留之。829

七月初六日,复上疏乞致仕,上慰留之。

《明世宗实录》七月己亥(初六日):大学士杨一清复上疏言:年七十有六,过大夫致仕之期久矣,有“三宜退”。上慰留,并免其外班行礼。830

廿六日,又上疏求去,上谕勿辞。

《明世宗实录》七月己未(廿六日):兵科给事中孙应奎上疏言:杨一清难独任,张璁伤于自恃,桂萼作威福云云。已而一清又上疏求去,璁、萼亦各自陈,上谕勿辞。831

八月十三日,工科给事中陆粲劾张璁、桂萼,张、桂罢。

《明世宗实录》八月丙子(十三日):上览奏批云:“不敢私张璁,仍以本职令回家,深加省改,以图后用;桂萼革去散官及学士职衘,以尚书致仕。”832

《明史·世宗本纪》:“八月丙子,张璁、桂萼罢。”833

廿三日,詹事府詹事霍韬受张璁指使,劾杨一清奸赃罪状。一清请辞,上以其赞议“大礼”,忠诚昭著,不允辞。

《明世宗实录》八月丙戌(廿三日)载霍韬言:“(杨一清)奸赃罪状,则难以尽言。如纳张永之馈,而为之引荐;受萧敬之馈,而为其家人求校尉。此犹可言,更有数罪云云。”一清请辞,上以“尔昔赞议‘大礼’,忠诚昭著”,不允辞。834

九月癸巳(初一日),上召张璁复入阁。835

初二日,再乞归,不允。刘希简请戒谕霍韬而获罪,史道请谕勉一清则合上意。

《明世宗实录》九月甲午(初二日):一清再上疏乞归,不允。乙未(初三日),工科给事中刘希简言霍韬劾杨一清事,云:“上有虚心求谏之诚,韬乃启之以猜疑”,愿戒谕韬,毋得鼓扇私说。疏入,上怒,命锦衣卫逮送镇抚司问。辛丑(九日),光禄卿史道言:杨一清累疏请归而留之,张璁回籍而召之使复来,伏谕勉二臣务忘私奉公,委身徇国。上览而嘉之。836

癸丑(廿一日)上疏,伏望上“俯垂矜贷,削职放还”。世宗特听致仕,仍赐驰驿以归。837

《明史·世宗本纪》:“癸丑,杨一清罢。”838

《明史》本传:“帝果允致仕,驰驿归,仍赐金币。”839

作《致仕出城途中口占》诗。

诗云:“六十年来三致仕,四千里外七还乡。”原注:“予自中书谒告南归,历官中外,至是,凡七归镇江云。”840

十月初三日,大学士翟銮上疏,申辩霍韬劾一清关涉于己,并乞休致。

《明世宗实录》十月乙丑(初三日)载翟銮言:“詹事霍韬劾大学士杨一清不法事情,内开太监张永馈送金银,闻杨一清等皆受之。‘等’之一字,虽未知所指名,但臣备员内阁,与杨一清同官,闻之岂敢自安!乞容休致,终始保全。”上慰留之。841

李梦阳卒,行年五十七。842

按:嘉靖时杨一清第二次入内阁供职期间奏疏,编集为《宸翰录》四卷、《阁谕录》四卷、《密谕录》七卷。843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按:“此公三致仕,第七次归镇江。”又按:“自丙戌至己丑所作诗曰《玉堂后类》,《石淙诗稿》卷十八、十九,共诗一百八十八首、赋一篇(见方谱嘉靖六年纪事)。”844

嘉靖九年庚寅(1530),七十七岁

遭张璁等构陷,四月初七日,削职闲住。

《明世宗实录》四月丙寅(初七日):削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职,闲住。845

《明史》本传:“璁等构朱继宗狱,坐杨一清受张永弟容金钱,为永志墓,又与容世锦衣指挥,遂落职闲住。” 846

按:此事见上引《明世宗实录》同条下文纪事847,《明史》简载之。朱继宗,张璁家人。

九月廿八日,卒于镇江。墓在镇江城西大砚山卢家湾左约百余丈冈峦上。

《明世宗实录》九月甲寅(廿八日):“原任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杨一清卒。”(按:《实录》此条下为杨一清传)848

方树梅《杨文襄公年谱》按:“公卒八月十四夜四鼓,《事略》、谢纯《行状》同,并指出时刻。《实录》云九月丁亥朔,甲寅日卒。甲寅为二十八日,相差十四日,未知系得闻其耗之日否?至《通鉴辑览》云夏四月,则大误矣。”“文襄墓,在镇江城西大砚山卢家湾左约百余丈冈峦上。左为文襄公父景墓,大池凿照。案山下坊圯,狮二、戎装翁仲二、羊二、虎二、马二、冠笏翁仲二,龟趺二碑佚。墓碣新建,高七尺,厚八寸,文曰:‘明敕授儒林郎化州同知,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迁润始祖时享杨公敕封安人、诰封一品夫人、一世继祖妣张太夫人合墓。民国九年庚申二月,十五世孙濂、瀛、治,十六世孙文梁、文栋、彭和、春华、少泉,十七世孙瑞芝、瑞兰敬立。’右距十余丈为文襄墓,坊半圯,无字,狮二,武装翁仲二,仆地未损。羊二,一仆一立;虎二,一仆一立;马二,均仆;冠笏翁仲二,立一仆一。碑六,右三完好,一弘治十八年二月二十四日,左副都御史杨一清暨继室胡氏诰命碑,二正德五年二月二十六日户部尚书杨一清暨继室胡氏诰命碑。夫人胡氏,即公姊夫德延女弟,公有诗云:‘公女复余妻,亲上亲重见’者也。左三碑佚,龟趺存,墓碣题曰:‘明诰封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文华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襄、讳杨一清杨公,诰封一品夫人元配段夫人,诰封一品夫人继配胡夫人合墓。’立碑年月、人名与时享公墓同(李根源《镇扬游记》)。”849

《明史》本传:“一清大恨曰:‘老矣,乃为孺子所卖!’疽发背死。遗疏言身被污蔑,死且不瞑,帝令释赃罪不问,后数年复故官。久之,赠太保,谥文襄。”850

《江南通志》:“墓在府西大岘山。”851

光绪《丹徒县志》:“少师大学士谥文襄杨一清墓,在岘山下(注:一名小九华山)。诰赠一品夫人段氏、诰封一品夫人胡氏祔。”852

按:杨慎在云南安宁撰《为大学士杨文襄公故里题碑》:“四朝元老,三边总戎,出将入相,文德武功。”853 原安宁东廓有亭,碑立于亭中,碑上有“大学士杨文襄公故里”九字。

嘉靖十二年癸巳(1533),逝后三年

十月癸酉(初四日),诏复官。854

嘉靖二十七年戊申(1548),逝后十八年

六月甲辰朔,赠太保,谥文襄。855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1550),逝后二十年

三月十五日,后学杨博、韩邦奇、刘仑作《关中奏议全集序》。856

十一月戊午(廿九日),荫故大学士杨一清之孙守伯为中书舍人。857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逝后二十三年

三月壬辰(十六日),荫故大学士杨一清曾孙祖植为国子生。858

嘉靖三十四年乙卯(1555),逝后二十五年

九月辛亥(十九日),补荫孙完为中书舍人,以完父绍芳用他恩改任。859

(孙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