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幢十八厅”琢成“玉”
整个围屋,平面上如同一个“国”字形,一条2米多宽的过道是里外两部分的分隔线。里面的“玉”字是祠堂和主人的厢房,而外围的口字则是库房和佣人们的住房,叫龙衣屋。阶级的高低在居住上已是非常分明的。据说这里少有蚊虫得益于整座围屋的排水系统的规划合理,过道下明沟暗沟构成的下水道至今还在发挥着良好的作用。
从东门进去,走上里外两部分之间的过道,沿着围屋走完“口”字的三边,到了西门,东门便就在西门的直线上了。当然,从西门开始走到东门也是可行的路线,东、西门之间的空地是围屋的跑马场。
关西 新围过道 围屋过道两边是厚实的青砖墙体,过道笔直,形成“回”字型。
跑马场面对的便是围屋的祠堂。祠堂坐南朝北,是整个围屋建筑的轴心。以祠堂为中心,两边延伸套建成一栋前后3进、5组并列的豪华大宅。在里面转着,似乎“条条道路通罗马”,总有一个门可以通往别的厅堂。仔细一数,在这9幢连成一体的建筑里,竟有18个厅堂,14个天井。其工艺装修豪华精致,卷棚白底菊花,木驼峰龙凤呈祥、双狮戏珠,木质雀替、撑拱均雕以祥兽花卉。有意思的是,这里的天井两角为椭圆型,将天井上的天空勾勒了两角圆润,显得与别处不同。
左右穿梭地走完这块“玉”,也就是祠堂和主人的厢房,在向导的指引下,沿着一个转角处的楼梯爬上围屋的最高处,也就是炮楼,往下俯瞰围屋,果真能看出新围平面为罕见的“国”字型,呈长方型,长边94.75米,短边83.36米。为三层土木结构,每层围屋79间。外围墙体用35厘米的厚青砖砌成,各层均布有火炮眼,炮角为两层的歇山式屋顶。与大宅配套的有花园、土库、偏房等建筑,其间以廊、墙、甬道连通屏障。整个平面严谨,交通复杂但序列分明,空间院落组织非常丰富,这就是客家建筑里被称为“九幢十八厅”的格局了。
关西 新围南围墙内侧 过道铺设着整齐的鹅卵石,过道的左侧是主体建筑的内围墙体,右侧则是围屋的外围,是两层楼高的土木结构,有出挑楼廊可以连接每个房间。
关西 新围天井院 天井内的地面用鹅卵石铺嵌,天井边的门口可以通向另一户人家,使整个围屋户户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