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的故事(全彩插图增修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七回 迦叶寻莲

于是他聚精会神地观看,果然看到有一朵很大的白莲,亭亭玉立在积雪里面,发射出夺目的光芒。

千手观音

雕塑 平遥双林寺

明、清 中国山西

本尊观音像高345厘米,为泥塑,位置在双林寺大雄宝殿西侧庑。造型为二十六臂,各臂腕各戴宝钏。她端坐于布满了数百尊悬塑菩萨的西庑中央,头戴龛形额子宝冠,胸佩珠宝璎珞,衣带随体自然下垂。塑像面容丰腴秀丽,神情恬静淡雅,秀而长的细眉之下凤目微张,稍向下俯视。姿态优雅端庄,具有女性风姿。通观整个画面,壮观的背景映衬出娴静的观音,使其统一在一个和谐的艺术氛围之中。

叶准备好路上的一切需要,带着五十名兵士,立刻骑着骆驼出发了,他们向着须弥山的方向走去。这队人马,一路上遇上的不是广阔的沙漠,便是幽僻的森林,走得十分的困难,万般的辛苦。大家白天赶路,晚上就在旷野中休息。常常数十里内,看不见一个人影,就是水草都难以看到,幸亏所骑的骆驼能耐饥渴,否则就更艰难了!

像这样日行夜息,一连走了半个多月,才隐约看见须弥山各峰的雪顶。远远地望去,好象有许多白头发的老人,高矮不一地并排站着,真算的上是一种奇观。

大家想到快到须弥山了,都非常高兴,走起路来更加快了。只花了一天的功夫,就来到须弥山的北坡。可是方圆数十里内,却找不到一个部落,他们不知道这三五十座高峰中,哪一座才是雪莲峰?现在连个问路的人都找不到,该怎么办呢?看见天色不早了,迦叶就命令众人埋营做饭,过了今晚再说。

大家饱餐一顿,各自回篷帐休息。迦叶心里苦闷,翻来复去地睡不着。于是便身着长毛披风,腰佩长剑,独自走出帐外,观赏这须弥山的夜景。

他一个人走到树林边,只觉得暗夜风急,刺人肌骨。抬眼望着远处,只见黑压压的一片森林,在昏沉的月光中摇摆。反而是山顶上的积雪被月光一映,发出极为灿烂的银光。迦叶就这样一峰一峰地看去,感觉很是有趣。突然居中一个山峰上,光彩有些异样,他心头一动,想到:这一座峰难道就是雪莲峰吗?这奇异的光芒难道就是宝莲发出的吗?

他聚精会神地看着,果然看到有一朵很大的白莲花,亭亭玉立在积雪里,放射出夺目的光芒。迦叶不禁欣喜万分,一口气跑回篷帐,叫醒了一班随从,领着他们出帐观看。那些人都是凡夫俗子,几时见过这样的宝贝?一看之下,都高兴得手舞足蹈,齐声欢呼起来。谁知这一闹,惊动了那莲花,竟渐渐地躲到雪里去了。迦叶才知道原来它真是闻声而隐灭。大家只好回帐睡觉,预备第二天再看个清楚。

佛教小百科12

莲花在佛经中有何譬喻?

在《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九记载,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妙香广布,令见者喜悦、吉祥,因此以莲花比喻菩萨所修的十种善法。此外,袈裟也称为莲花衣、莲花服,乃取莲花清净无染之义。

此十种善法为:

1.远离染污:菩萨修行,能以智慧观察一切境,而不生贪爱,虽然处于五浊生死流,也无所染着,譬如莲花之出污泥而不染。2.不与恶俱:菩萨修行灭除恶业生起善业,为了守护身、口、意三业的清净,而不与丝毫之恶共俱,譬如莲花虽然只是一点微滴之水也不会停留在花上。3.戒香充满:菩萨修行,坚持一切戒律而无毁犯,由于此戒能灭除身口之恶,如同香能除去粪秽的臭气,譬如莲花妙香广布,远近皆闻。4.本体清净:菩萨虽然处于五浊恶世之中,但因持戒的缘故,得使身心清净无有染着,譬如莲花虽然处于污泥中,但是自然洁净而无染着。5.面相熙怡:菩萨的心常安住禅悦,诸相圆满,使见者都心生欢喜,譬如莲花开敷时,使一切见者都心生喜悦。6.柔软不涩:菩萨修习慈善之行,但是于诸法也无所滞碍,所以体常清净,柔软细妙而不粗涩,譬如莲花体性柔软润泽。7.见者皆吉:菩萨的善行成就,形象庄严美妙,见者皆获吉祥,譬如莲花芬馥美妙,使见者及梦见者皆吉祥。8.开敷具足:菩萨修行功成,智慧福德庄严具足,譬如莲花开敷,花果具足。9.成熟清净:菩萨妙果圆熟而慧光发现,能使一切见闻者,皆得六根清净,譬如莲花成熟,如果有人眼睹其色,鼻闻其香,则诸根亦得清净。10.生已有想:菩萨初生时,一切天人皆喜悦意乐护持,因为了知菩萨必能修习善行,证菩提果,譬如莲花初生时,虽尚未见花,但是众人都生起已有莲花之想。

此外,袈裟也称为莲花衣、莲花服,乃取莲花清净无染之义。在《释氏要览》卷上中说:“袈裟名杂染服,又名莲花衣,谓不为欲泥染故。”

荷花

壁画[明] 北京法海寺

哪知道自从上次以后,它再不出来,一连三五夜都没有动静。迦叶知道等也没用,好在这次来只是为了打探宝莲的有无,如今既然已经看到,又是所有人都看见的,应该可以向妙庄王复命了,于是就整队由原路回去。

路上一来一往,前前后后共花了三个多月,终于回到兴林国。却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原来妙庄王后,宝德国母,在一个月之前逝世了。这时候全国上下都异常地悲伤。迦叶屈指一算,宝德后去世的日子,正是自己在须弥山发现宝莲的时候,不觉有些奇怪,想到如此凑巧,这里边肯定有什么原因,决不是偶然的事情。

他安顿好了随从士兵,便立刻上朝复命,把沿途遇上的艰难以及发现雪中宝莲的详细情形,从头说了一遍。妙庄王因为王后的逝世,心中沉闷不乐,如今听说雪莲有了着落,更增添了许多的惊奇和懊悔。他勉强慰劳了迦叶一下,便愁苦地独自回宫了。

论情理,雪莲有了着落,应该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应该开心才对,为何他反而惊悔呢?他惊些什么,悔些什么呢?

他惊奇的是世上果真有这样一朵宝莲花,楼那富律的话并非虚言,足见他是个高人;懊悔的是不该一时糊涂,不信楼那富律的金玉良言,将他软禁,终于被他逃跑了。要不然,不但雪莲可以求得,就是其余的事,也不难靠他指点解决。如今一切都没了希望,叫他如何不惊悔呢?

原来,自从迦叶动身之后,楼那富律本来是被软禁在一个花园里,行动自由,伺候得也很周到,只是不放他走出园门罢了。

隔了没有几天,宝德后忽然生起病来。起初只是感到精神不振,终日昏昏欲睡,但把她喊醒后,人还是清清楚楚的,并没有什么病状。后来慢慢地不喜欢和人谈话,不说话的时候,立刻就睡着了。妙庄王问她怎么样了,她说没有什么痛苦。

妙庄王有些奇怪,为了谨慎起见,就命御医替她诊治。御医诊查以后,不住地摇头说:“六脉全无,不知道是什么病,没办法用药医治”。妙庄王听后急了,一连召了好几个医生,他们都是一样的说法,大家都束手无策。

帝后图像

无名氏 绢本年画 明代

王树村藏

“帝后”即中国道家的王母娘娘,是传说中的天后。她一般头戴凤冠,手捧象牙圭,穿凤袍,坐在雕花的凤椅上,很像书中的贾后。从这幅年画中,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到,明代的帝后造像受到了佛教观世音形象的影响,这在脸部和下巴的皱纹、耳垂和背光上尤其明显。这是因为自唐朝以后中国民间就认为佛道一家,观世音既然为女性,那么她和帝后的形象自然就体现出中国人对福相的解释:天庭饱满,地阁方圆。

妙庄王急召众大臣商议此事,阿那罗奏说:“前天那个楼那富律,他不是说过在多宝山做采药行医的工作吗?我看他有点来历,也许有些特殊的本领,能治好王后的病。现在他被软禁在废园之中,叫来问一下,或者他真有妙方。”

楼那富律来后就被内侍带去诊断宝德后的病症,大概过了半个时辰,才回到大殿上。

妙庄王一见,急忙问他:“怎么样了?你会不会治这样的病呀?”

楼那富律摇着头回答说:“王后不行了,六脉全无,这是离开人世的预兆。按理说六脉全无,应该就不会活着了。但我仔细诊断后,发现原来六脉中还有游丝般的一缕,延续着生命,所以她还不至于马上升天,可是神魄已经离开了躯体,最多只剩下七天的寿命。这大概是阳寿未尽,还要受几天折磨,才能咽气呀。”

妙庄王听了,心如刀绞,含着热泪说:“不要再说这些没用的话,我只问你,为什么会得这样的病?现在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她治好?快说,好救王后的性命呀。”

楼那富律摇头叹息说:“不行,不行,要想治好这病,除非用西天佛祖的灵药,太上老君的仙丹,这样或许可以还魂重生过来。靠凡间的医药,是无能为力的。大王不必再存着万一的希望,还是快些替她准备后事吧。

“至于为什么会得这样的病,也不是三天两天的事,说来话长,让我慢慢说给你听。人出生在这个世界上,到了懂得世事常理的时候,就会萌发佛家所说的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情感;还有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欲望时时陪伴着你,把天生混然凝聚的精气神,扰乱地分崩离析,再也不能有和谐的平静了。所以人生就像一场春梦那样短暂,在世也不过百年,到精气神完全散失的时候,就会长眠不起了。

“宝德后出身富贵,表面看来,条件比一般人都好。可是这七情六欲的侵袭,也比常人来得凶,精气神的分散,也来得格外快。平时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强夺了世间很多的生命,造下无数的罪孽,今天只等阳世业满,便自然会咽气了。要问这是个什么病?就叫做七情六欲之症,是无药可救的。”

妙庄王听了楼那富律这一番言辞,不觉大怒说:“你不会治这种病也就算了。却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在这里编造瞎话,侮辱国母,这还了得?左右,给我将这个口无遮拦的贼子绑去斩了,看他还敢胡说!”

两旁武士一声答应,便过来七手八脚地将楼那富律绑了,簇拥着向殿外走去。刽子手拿着寒气逼人的钢刀,正准备行刑。眼看楼那富律的性命就要完结。就在千钧一发的时候,大殿上忽然闪出一个人,在妙庄王面前替他求情。

佛教小百科13

佛教认为人生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佛教认为人生痛苦的根源是十二分缘,称十二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此十二环节辗转感果,称为因,互为条件,称为缘,合称十二因缘。十二缘起也叫十二因缘、十二有支。原出《阿含》经典,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个环节。

十二缘起的这种结构,在佛教原始经典中是为探求有情众生生死苦恼的缘起而设立的。无明(对佛教真理不能自觉)为缘引起行(善恶行业),行为缘引识(识别作用),识为缘引起名色(身心),名色为缘引起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处为缘引起触(反应),触为缘引起受(感觉),受为缘引起爱(妄执),爱为缘引起取(追求执着),取为缘引起有(存在),有为缘引起生,生为缘引起老死。以此次序构成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相依相对的因果关系,即所谓“十二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