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藏传佛教的果位
果位与因位相对,是修行者得道所证得的正果之位,通俗地讲,就是修行人到达的一种切实的境界。佛教认为,一切法都是因缘生灭,世间的一切都在因果之中。修行和证果亦在因缘之中。修佛之人从努力修行至因缘成熟,就可觉悟证果。修行者各人的根器、功行以及外缘条件不同,他们能够证得的境界,以及由境界所决定的果位也是不同的。
小乘主张自觉自利,注重自我解脱。小乘的果位有四果,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其最高修行果位是阿罗汉,求得自己的解脱。
大乘又称菩萨乘,把凡是立下宏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者都称之为菩萨,主张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下度众生,上求佛果”,甚至要求“自未度先度他”。大乘佛教认为阿罗汉并没有断惑,还必须有更高的修行果位。大乘菩萨的果位称为“地”,分有十地,为10个修行的不同阶位。真正圆满菩萨六度万行,“三惑净尽,众德悉备,位登妙觉,行满果圆”,这样的证悟果位,即为大乘的究竟极果—佛果。
在修行的目标、证悟的果位上,大乘的显宗和密宗有着相同的见解,但是在成就果位的方便道或者方法上,却存有差异。简单地说,显宗又被称作因乘,修行更侧重于因,以因趋向果,认为正见、正定和正行是成佛的根本。而密宗则把重点放在果位上,直接把因果放在一起,认为果即是因,故密宗又称作果乘。
密宗认为,自性原本是佛,开悟以后,并没什么转变的,恢复本来面目而已。佛性和佛果不增不减,早就圆成在那里了。密宗的见和行都是由果位的观点出发,并有一套实际修持的方法:如贪道之空乐瑜伽,镇相之忿怒金刚,痴相之睡梦光明等。
金刚瑜伽母
布本设色唐卡 19世纪 西藏
这幅唐卡的中央主尊为金刚瑜伽母。金刚瑜伽母身红色,仰面朝天,站在莲花日轮之上;她以五骷髅为头饰,项上挂着50个骷髅做的珠链;左手持盛满血液的嘎巴拉碗,右手执金刚弯刀;身后燃烧着智慧火焰。
在藏传佛教中,因为其传承是基于那洛巴的观想,所以金刚瑜伽母又被称为“那洛卡雀空行母”。金刚瑜伽母的卡雀空行净土比较特殊,修行者通过虹身修法,可以在死亡时直接连肉身也不留便往生其中,八十四成就者中大部分人即修法前往此空行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