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黄帝内经 白话全译(超值白金升级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血气形志篇二十四 郁闷的根源所在

本篇讲述了六经中的气血分布,表里关系,五脏腧穴的位置,形志苦乐不同的病因及其治疗方法。

人体内气血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原文】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译文】

人体气血的分布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太阳经时常是多血少气;少阳经时常是少血多气;阳明经常常是多气多血;少阴经常常是少血多气,厥阴经常常是多血少气,太阴经常常是多气少血,这就是上天赋予人身气血的常数。

【原文】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译文】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互为表里。这就是足阴阳三经。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互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互为表里;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互为表里。这就是手阴阳三经。

根据此规律,我们就能够知道有关手足阴阳十二经脉的疾病。治病的时候,对于血脉盛的病人,一定要先刺出其血,减轻其痛苦;然后依据病症的虚实,运用“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的原则进行治疗。

针灸取穴的位置

【原文】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藏之俞,灸刺之度也。

【译文】

要想确定人背部上五脏腧穴的位置,可以用一根草先测量两乳间的距离,然后取正中对折,再用另一根草测量对折后草的一半,即四分之一处,折掉这四分之一,最后让草的两端支撑起来,构成等边三角形。这样就可以用它来测量病人的背部了,先让一个角在上,和脊背大椎穴相齐,其余的两个角在下。下面这两个角所在的部位,就是肺腧穴。再把上角下移至左右肺腧穴连接线的中点,这时左右两角的位置是心腧穴。依旧按照上面的方法将三角形下移之后,左角的位置是肝腧穴,右角的位置是脾腧穴。再如法炮制继续下移,左右两角的位置就是肾腧穴。这就是所说的五脏腧穴的部位,也是针灸取穴的位置。

身心苦乐不同的病因及其治疗方法

【原文】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

【译文】

形体看起来舒服而内心郁苦的人,病因在于脉络不通,治疗方法应采用针灸法。形体和心志方面都感觉很愉悦的人,病因在于肌肉壅滞,治疗时应选用针灸法及药石的方法。形体劳苦而心情愉快的人,病因在于筋骨损伤,治疗时应选用药熨法、导引法等。形体不舒服、心志也不快乐的人,发病在咽喉,有食塞、肺喘的症状,治疗时应采用药物疗法。形体常受惊吓的人,经络气血运行不通畅,会出现肢体麻木的症状,治疗时一般采用按摩法和药酒法。这就是所说的五种形志方面的疾病。

【原文】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厥阴出血恶气也。

【译文】

刺阳明经,可让其出血出气;刺太阳经,只可让出血,不宜伤气;刺少阳经,只可出气,不宜伤血;刺太阴经,只可出气,不宜伤血;刺少阴经,只可出气,不宜伤血;刺厥阴经,只可出血,不宜伤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