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第一回 桐壶
《源氏物语绘卷·东屋二》局部图,描绘的是薰到三条浮舟家中拜访之时,乳母与弁之尼催促浮舟作答的情景。《东屋二》整幅图暗示出薰与浮舟两人之后的命运。
话说从前某朝天皇,后宫妃嫔众多,其中有一位更衣,出身不算高贵,皇上却特别宠爱。有几位出身高贵的妃子,一进宫就颇自命不凡,以为恩宠一定在我身上,看见这更衣走了红运,便诽谤她,妒忌她。和她同样地位或者出身比她更低微的更衣,知道无法竞争,更是满腹怨恨。这更衣日日夜夜服侍皇上,其他的妃子不由得妒火中烧。大约是众怨聚集所致,这更衣突然患病,心情郁结,时常要回娘家休养。皇上愈发舍不得,愈发怜爱她,竟不顾众人非难,一味偏护,如此的专宠,一定会成为后世的话柄。就连朝中的高官,也都不以为然,大家侧目而视,互相议论道:“这样的专宠,真正让人吃惊!唐朝就为了有这样的事,才弄得天下大乱。”这等闲言碎语渐渐传遍全国,民间亦有不满,以为确是十分令人担忧之事,以后难免闯出杨贵妃那样的祸事来呢。这更衣有此遭际,十分痛苦,全凭主上的深恩加被,才战战兢兢地在宫中度日。
更衣的父亲官居大纳言,这时早已去世。母亲也是名门贵族出身,看见别人的女儿双亲俱全,尊荣富贵,就希望自己女儿也是如此,每次参与庆祝或吊唁的仪式,老夫人总是尽心竭力,百般调度,在人前撑体面。可惜女儿还是缺乏有力的保护者,一旦发生意外,必定孤立无援,心中不免有些凄凉。
也许是宿世因缘吧,这更衣生下了一个容貌如玉、举世无双的皇子。皇上急迫地想看这婴儿,赶快让人抱进宫来。这一看,果然是一个异常清秀可爱的孩子。
皇上的大皇子是右大臣之女弘徽殿女御所生,有如此有力的外戚做后盾,毫无疑问,必然是人人爱戴的东宫太子。但一谈到容貌,总比不上这小皇子的清秀。因此皇上对大皇子,只是一般的喜爱,却把这小皇子看做私人秘宝一般,加以无限恩宠。
小皇子之母既是更衣,按照身份,本来不必像低级女官那样服侍皇上日常生活。她的地位并不普通,品格也颇高贵。但皇上对她过分宠爱,根本不讲情理,一味要她留在身边,几乎片刻不能离开。每逢开宴作乐,或者其他盛会,总是要先宣召这更衣。有时皇上起身较迟,这一天就一直把这更衣留在身边,不放她回宫。如此日夜服侍,依照更衣身份而言,倒似乎反而轻率了。自从小皇子诞生之后,皇上对这位更衣更加重视,使得大皇子之母弘徽殿女御心怀疑忌。她想:这小皇子可能会被皇上立为太子呢。
弘徽殿女御最早入宫,皇上对她的重视,决非普通妃子可比。而且她已生男育女,因此唯有这妃子的疑忌,让皇上感到烦闷,心中不安。
这更衣虽然身受皇上深恩重爱,但厌恶她、诽谤她的人亦不在少数。她身体颇弱,又没有外戚作为后援,因此皇上愈是宠爱,她心中愈是忧惧。她住的宫院叫桐壶,从桐壶院前往皇上常住的清凉殿,必须经过许多妃嫔的宫室。她时常地来来往往,其他妃嫔看在眼里极不舒服,也是在所难免。有时这桐壶更衣来往得过于频繁,她们就恶意地戏弄她,在板桥上或过廊里放些龌龊的东西,令迎送桐壶更衣的宫女们裙裾肮脏不堪。有时她们又彼此约定,封闭桐壶更衣必须经过的走廊两头,给她添麻烦,使她感到困窘。诸如此类的事,层出不穷,更使得桐壶更衣痛苦万状。皇上看到这种情况,更加怜惜她,就让清凉殿后面凉殿里的一个更衣搬到别处去,腾出房间来给桐壶更衣作值宿时的小休息室。那个迁到外面去的更衣,对这更衣自然怀恨无穷。
小皇子三岁那一年,皇上为其举行穿裙仪式,排场之宏大绝不亚于大皇子当年。内藏寮和纳殿的物资都被拿出来使用,仪式非常隆重。这也引起了世人种种非议。等到见到这小皇子容貌漂亮,仪态优雅,竟是个盖世无双的人儿,倒谁也不忍妒忌他了。见多识广的人见了这小皇子都感吃惊,瞠目而视,又不禁叹道:“这种神仙似的人也会降临到尘世间来!”
这年夏天,小皇子之母桐壶更衣觉得身子不好,想乞请假期回娘家休养一阵,但是皇上不允许。这更衣近几年来经常生病,皇上已经习惯,他说:“不妨暂且在这里休养,看情形再说吧。”但在此期间,更衣的病日重一日,只过了五六天,身体已经虚弱得厉害了。更衣之母老夫人哭哭啼啼向皇上乞请假期,这才许她出宫。纵使在这种时候,也不得不提防发生意外、吃惊受辱之事。因此决定让小皇子留在宫中,更衣自己悄悄退出。形势所迫,皇上也不好一味挽留,只因身份关系,不能亲自送她出宫,心中有几分难言之痛。桐壶更衣本来是个花容月貌的美人儿,但这时已经芳容消减,心中百感交集,却没有力气说话,只剩得奄奄一息了。皇上看到此情此景,茫然失措,一面啼哭,一面反复陈叙前情。但是桐壶更衣已经不能答话,双目失神,四肢无力,昏昏沉沉地躺着。皇上十分狼狈,束手无策,只得匆匆走出,让左右准备辇车离开。但始终舍不得她,再走进桐壶更衣室中来,又不许她出宫了。他对桐壶更衣说:“我曾和你立下盟誓:大限到时,也得一起同行。想来你不会就这样舍我而去吧!”桐壶更衣也深感隆情,断断续续地吟道:
“面临大限悲长别,
留恋残生叹命穷。
早知今日⋯⋯”说到这里又已气息奄奄,想再说下去,却只觉痛苦不堪了。皇上想将她留住在此,亲自守视。但左右奏道:“那边祈祷今日就要开始,高僧都已请到,定于今日启忏⋯⋯”他们催促皇上尽快动身。皇上没有办法,只得允许桐壶更衣出宫回娘家去。
桐壶更衣出宫之后,皇上满怀悲痛,不能入睡,唯觉长夜如年,忧心如捣。派往问候的使者迟迟不回,皇上不断唉声叹气。使者到达更衣处,只听见里面号啕大哭,家人哭诉说:“半夜就去世了!”使者垂头丧气而回,据实奏闻。皇上一听此言,心如刀割,神志恍惚,把自己关在室内,枯坐凝思。
小皇子的母亲既已死去,皇上颇想留他在身边。但是丧服中的皇子留在御前,从无前例,只得让他居住在宫外。小皇子幼小无知,看见宫女们啼啼哭哭、父皇流泪不止,心中只觉得奇怪。但父母子女别离,已是悲哀之事,何况死别又加生离呢!
悲伤终要有个限度,只得按照丧礼,为更衣举行火葬。老夫人恋恋不舍,哭泣哀号:“让我跟女儿一起化作灰尘吧!”她挤上前去,坐着送葬的众女侍的车子,一起来到爱女的火葬处,那里正在举行庄严的仪式。老夫人到达这样的地方,心情如何悲伤!她还算通情达理:“亲眼看着遗骸,总想当她还活着,不肯相信她已死了;除非看见她变成灰烬,才能确信她不是这世间的人了。”但老夫人哭得几乎从车子上掉下来。众女侍忙来扶持,殷勤劝解,她们说:“早就担心会到这地步的。”
专宠的悲哀
《源氏物语绘卷·宿木二》复原图(局部)近代
如图中的男子宠爱心爱的女子般,桐壶帝过分宠爱这位桐壶更衣,常与她日夜相伴,而冷落了其他嫔妃,自然使一些人十分妒恨。平安时代的政治与后宫表里一体,每位嫔妃的背后都有强势的外戚支持,即使天皇也不能随心所欲地专爱一位更衣,这样只会让对方遭受憎恨与忌妒,痛苦万分。
杜若花谢
近卫豫乐院 花木真写 江户时代(17世纪)
杜若,生于空林,芬芳幽静。桐壶更衣就如同生长在空寂的林中般,芬芳、没有争宠之心。但深受宠爱的事实令她备感忧惧,在倾轧的宫廷争斗中孤寂无援,注定了凋谢的命运。她的死与桐壶帝无法遏止的宠爱、没有外戚支持直接相关,可以说,更衣是帝王爱情的悲剧产物,也是宫廷政治的牺牲品。
宫中派来钦差,宣读圣旨:追赠三位。这宣读又带来了新的悲哀。皇上回想桐壶更衣在世时不曾升为女御,觉得异常难过。现在要让她晋升一级,所以追加封诰。这追封又引起许多人的怨恨。但通情达理的人,都以为这桐壶更衣风采优雅可爱,性情和蔼可亲,的确无可指责。只因过去皇上对她太过宠爱,以致受人忌恨。如今她既已不幸死去,皇上身边的女官们回想她人品优越、心地慈祥,大家不胜怜惜。“生前诚可恨,死后皆可爱。”这首古歌想必就是为这种情境而发的吧。
光阴荏苒,但桐壶更衣死后,每次举行法事,皇上必定会派人吊唁,抚慰十分优厚。虽然时过境迁,但皇上悲伤不减,且无法排遣。他绝不宣召其他妃子侍寝,只是日日夜夜以泪洗面。皇上身边的人见此情景,也都忧愁叹息。唯有弘徽殿女御等人,至今还不肯原谅桐壶更衣,说道:“做了鬼还让人不得安宁,这样的宠爱可真不得了啊!”皇上虽然有大皇子伴在身边,但心中老是记挂着小皇子,不时派遣亲信的女官及乳母等到宫外探问小皇子的情况。
深秋的一个傍晚,寒风乍起,顿感寒气侵肤。皇上追想往事,更觉伤心,便派韧负女官赴更衣家中问候。女官于明月高悬之夜登车前往。皇上则徘徊望月,缅怀前尘:往日每逢如此月夜,定有丝竹管弦之兴。那时这桐壶更衣有时弹琴,清音沁人肺腑;有时吟诗,婉转悠扬,迥非常人。她的音容笑貌,现在化成幻影,依稀仿佛地出现在眼前。但幻影纵使浓重,也抵不过一瞬间的现实呀!
韧负女官到达外家,车子一进门,只觉景象异常萧条。这处宅子原是寡妇居处,以前为了教养这珍爱的女儿,略加装饰,维持一定的体面。但现在这寡妇天天为了亡女悲伤,无心打理,因此庭院荒芜,花木凋零。再加上正值寒风萧瑟,更显得冷落凄凉。唯有一轮秋月,繁茂的杂草也无法遮住,只是明朗地照着。
女官在正殿南面下车。老夫人接见,一时悲从中来,哽咽得不能言语,好容易开口说道:“妾身苟延残喘,不过是薄命之人。承蒙圣眷,劳您冒霜犯露,驾临蓬门,让人不胜愧感!”说罢,泪下如雨。女官答道:“前日典侍到此,回宫奏明,论及这里光景,伤心惨目,让人肝肠断绝。我虽是个冥顽无知之人,今日看到此情此景,也觉得不胜悲戚!”她犹豫了一会儿,传达圣旨:“皇上说:‘当时我只以为是做梦,一直神魂颠倒。后来虽然安静下来,却无法让梦清醒,真是痛苦不堪。不知道怎样解除这种烦恼。拟请老夫人悄悄到此一行,不知可否?我又记挂小皇子,让他在哭泣之中度日,实在也太可怜。务请早日带他一起到此。’皇上说这番话时,断断续续,饮泣吞声;又担心旁人笑他软弱,不敢高声。神情让人看了实在难当。因此我不等他说完,便退出来了。”说罢,就将皇上的手书呈上,老夫人说:“流泪过多,双目昏花,今蒙宠赐信函,眼前顿增光辉。”便打开书信拜读:
“一直以为日月推迁,悲伤就会渐减,哪里知道历时越久,悲伤越增。真是无可奈何之事!小儿近来怎样?时时挂念。不能与老夫人共同抚养,深为憾事。今请视这孩子为亡人的遗念,偕同入宫。”
此外还写着种种详情。函末附诗一首:
“冷露凄风夜,深宫泪满襟。
遥怜荒渚上,小草太孤零。”
老夫人未及读完,已经泣不成声了。后来答道:“妾身老而不死,实是苦命之人。仅仅面对松树,尚且觉得羞愧;何况九重宫阙,怎敢仰望?屡蒙圣恩抚慰,不胜铭感于心。但老身却不便冒昧入宫。惟窃有所感:小皇子年岁尚幼,不知为什么如此聪明,近日时刻想念父皇,急切想要入宫。此确实是人间的至情啊——这件事望请代为启奏。老身薄命,这里又是不祥之地,不宜留小皇子久居呢⋯⋯”
繁华与悲凉
狩野永德 洛中洛外图屏风安土桃山时代(16世纪后期)
女官受天皇派遣,来到桐壶更衣家中,向更衣的母亲表示问候。丧女之痛让更衣的母亲无心打理庭院,与京都的富丽繁华相比,显得十分冷落悲凉。图为平安时代京都的繁华景象。
这时小皇子已经入睡。女官禀道:“本应拜见小皇子,将详情回奏。但皇上专候回音,不敢迟归。”急欲告辞。老夫人道:“近来悼念女儿,心情郁结,苦不堪言;颇想对知己之人畅谈衷曲,才能略展愁怀,公务之余,务请经常惠临,不胜感激。想起从前每次相见,都只为欢庆之事。这次却为传递这样悲伤的书柬而相见,实在没有想到啊。都是老身命薄,所以才遭受这种苦厄。亡女诞生时,愚夫妇曾寄予厚望,但愿此女能为门户增光。亡夫大纳言弥留之际,还反复叮嘱道:‘此女入宫之愿,务必实现,切勿因我死而丧失信心。’我也曾想:家中没有有力的后援,入宫后一定会遭受种种不幸。只是不忍违反遗嘱,令其入宫。岂料入侍之后,竟蒙主上过分宠幸,百般怜惜。亡女周旋于群妃之间,也不敢不忍受他人不近人情的侮辱。不料那些人的妒恨之心,日积月累,痛心之事,难以述说。忧能伤人,终于惨遭夭死。昔日与皇上的深恩重爱,反成了怨恨之由。唉,这原不过是我这伤心寡母的胡言乱语而已。”老夫人话未说完,一阵心酸,泣不成声。这时已至深夜。
女官答道:“并非胡言乱语,皇上也这样想。他说:‘我确是真心爱她,但又何必如此过分,以致使他人如此震惊?这就注定恩爱不能长久了。现在回想,我和她的盟约,原来竟是一段恶因缘!我一向未曾招人怨恨。但为了此人,却无端地招来许多怨恨,结果又被抛撇得形单影只,只落得个自慰乏术,人怨交加,竟成了一名愚夫笨伯。这或许也是前世冤孽吧。’他反复申述,眼中泪水始终不干。”
后来女官又含泪禀告道:“夜已很深。今晚之内必须回宫复奏。”便急忙准备动身回返,其时月色西沉,寒风拂面,顿生凄凉之感;草虫乱鸣,催人堕泪。女官对此情景,留恋着不忍马上离开,吟诗道:
“纵然伴着秋虫泣,
哭尽长宵泪未干。”
吟毕,还是不想登车离开。老夫人答诗,命女侍传告:
“哭声多似虫鸣处,
添得宫人泪万行。
这几句怨恨之词,亦请代为奏闻。”这次犒赏女官,不宜用风趣的礼物,老夫人便将已故桐壶更衣的遗物一套衣衫、几件梳具,赠与女官,留作纪念。这些东西仿佛是专为这种用途而遗留着的。
伴随小皇子到此的年轻女侍,人人悲伤,更不必说。她们在宫中看惯繁华景象,更觉得这里异常凄凉。她们想到皇上悲痛的情状,很是同情,便劝告老夫人,早日送小皇子返宫。老夫人以为自己乃不洁之身,如果随伴小皇子入宫,外间定会生出许多非议。但若不见小皇子,纵使暂时之间,也觉心头不安。因此小皇子入宫的事,一时未能马上实行。女官回宫,见皇上仍未就寝,觉得十分可怜。这时清凉殿庭院中的秋花秋草,正值繁茂。皇上假作观赏,带着四五个性情温和的女官,悄悄地闲谈消遣。近来皇上日夜披览的,只是《长恨歌》的画册。这是以前宇多天皇命画家所绘,其中有著名诗人伊势和贯之所作的和歌及汉诗。日常与众人的谈话,也都是这一类的话题。
看见女官回宫,便追问桐壶更衣娘家的情状。女官将见到的悲惨景象悄悄奏闻。皇上展读老夫人复书,只见其中写道:“辱承天问,诚惶诚恐,几无置身之地。拜读圣谕,百感交集,心迷目眩矣。
嘉荫凋残风力猛,
剧怜小草不胜悲。”
诗中虽有失言之处,想必也是老夫人悲哀之极,方寸尽乱所致,皇上并不怪罪。皇上不欲令人看到伤心的神色,努力隐忍,但终究隐忍不了。他时时回想初见桐壶更衣时的千种风流、万般恩爱。那时节俩人一刻也不舍分离。如今形单影只,孤苦伶仃,自己也觉得实在可怜。他说:“老夫人不欲违背故去大纳言的遗嘱,遣女入宫,我为了答谢这番美意,本应加以优遇,却终于未能实行。如今人琴具杳,再说什么也是无益了!”他觉得异常内疚。接着又说,“虽然如此,桐壶更衣已经生下小皇子,待他长大成人,老夫人定有享福之日。愿她健康长寿。”
女官便将老夫人所赐礼物呈请御览。皇上看后,想:“这要是临邛道士探得了亡人居处而带回来的证物,又该怎样呢⋯⋯”但作此空想,也是无益。便吟诗道:
“愿君化作鸿都客,
探得香魂住处来。”
皇上反复观看《长恨歌》画册,觉得画中的杨贵妃,虽然由名家所绘,但笔力终有未逮,缺乏几分生趣。诗中说贵妃的面庞和眉毛有如“太液芙蓉未央柳”,比喻得虽然准确,唐朝的装束也固然端丽雅致,但是,每当回想起桐壶更衣的妩媚温柔,便觉得任何花鸟的颜色与声音都比不上。以前朝夕相处,总是说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互定盟誓,如今都变成了泡影。天命如此,遗恨无穷!秋夜的风啸虫鸣听在耳中,觉得尽是催人哀思。而弘徽殿女御很久不曾参谒帝居,偏偏却在这时玩赏月色,奏起丝竹管弦来。皇上听了,深为不快,觉得刺耳难闻。目睹皇上近日悲戚情状的殿上人和女官们,听到这奏乐之声,也都代为不平。弘徽殿女御的个性非常顽强冷酷,全不把皇上之苦放在心上,所以有此举动。正值月色西沉。皇上即景口占:
“欲望宫墙月,啼多泪眼昏。
遥怜荒邸里,哪得见光明!”
他想象桐壶更衣娘家的情状,挑尽残灯,长夜枯坐。又听见巡夜的右近卫官唱名,知道已经是丑时了。因恐长时枯坐过于惹人注目,便起身进内就寝,却难于入睡。第二天晨起之后,回想从前“珠帘锦帐不觉晓”之情景,不胜悲痛,就有些懒得处理朝政了。皇上不思饮食:早膳勉强举箸,应景而已;正式的御餐,更是早已废止。服侍御膳的人看到这种光景,都为之忧愁叹息。近身侍臣,无论男女,都很焦急,叹息道:“这真是没有办法呀!”他们私下议论:“皇上和桐壶更衣,一定有前世的宿缘。桐壶更衣在世之时,人人讥诮怨恨,皇上一概不顾。所有有关她的事,一味徇情,根本不讲道理。如今桐壶更衣已死,又是日日悲叹,不思朝政。这真是太荒唐了!”他们又引证唐玄宗等国外的例子,低声议论。
过了一些时日,小皇子回宫了。这孩子长得愈发秀美,竟不像是尘世间的凡人,因此父皇十分宠爱。第二年春天,该是立太子的时候了,皇上心中颇想立这小皇子为太子。但这小皇子缺少高贵的外戚作后援;而废长立幼,世人也不能赞同,皇上担心反而不利于小皇子。因此终于打消了念头,立了大皇子为太子。于是世人说:“如此宠爱的小皇子,终于不立为太子,世事毕竟是还有原则的啊!”大皇子之母弘徽殿女御也放了心。
再说老夫人自从女儿死后,一直伤痛无以自慰。她向佛祈求,希望早日往生女儿前往之地。不久果蒙佛祖接引她向西天去了。皇上为此又感到无限悲痛。这时小皇子刚刚六岁,已经懂得人情,伤心外祖母之死,哭泣不止。外祖母多年来和这外孙一直亲密,舍不得和他诀别,弥留时反复提起,不胜悲哀。再以后小皇子便常住宫中了。
小皇子之相
住吉具庆 源氏物语画帖 江户时代(17世纪)
源氏伪装成右大弁的儿子,来到鸿胪馆让朝鲜相士看相。相士大为吃惊,认为他既有帝王之相,也有重臣之相。这份预言暗示了源氏的未来,即他将介于帝王与臣下之间的地位,具备半帝半臣的身份。图为鸿胪馆内相士为源氏相面,阶下众人议论纷纷,仿佛吃惊于相士对源氏未来的矛盾预测。
小皇子七岁那年开始读书,聪明颖悟,举世无双。皇上见他过分机敏,反而有些担心。他说:“现在应该不会有人怨恨他了吧。他母亲已死,就为这一点,大家也应该怜爱他。”皇上驾临弘徽殿的时候,经常带他同去,还让他走进帘内。这小皇子长得极为可爱,纵使赳赳武夫或仇人,一见他的姿态,也不得不面露微笑。因此弘徽殿女御也不愿再厌恶他了。弘徽殿女御除了大皇子以外,又生有两位皇女,但容貌都不及小皇子秀美。其他女御和更衣见了小皇子,也都毫不避嫌。人人都觉得:小小年纪就有这般风韵娴雅的姿态,真是个可亲而又必须谨慎对待的玩伴。规定学习的种种学问,不必一一复述,就是琴和笛,也都颇为精通,清音响彻云霄。这小皇子的多才多艺要是一一列举起来,简直让人不能相信。
这时朝鲜派使臣来朝觐,其中有一个高明的相士。皇上听到这个消息,很想召见这相士,让他为小皇子看相。但宇多天皇曾定下禁例:外国人不得进入皇宫。他只得悄悄地让小皇子到款待外宾的鸿胪馆去访问这名相士。一位官居右大弁的朝臣被任命为小皇子的保护人,皇上教小皇子装作右大弁的儿子,一起前往。相士一见小皇子的容貌,极为吃惊,几次侧过头仔细端详,非常诧异。后来对右大弁说道:“依公子的容貌来看,要成为一国之主,登至尊之位。如果真是如此,恐怕国家会发生变乱,要遭逢忧患。若是成为朝廷柱石,辅佐天下政治呢,又与他的容貌有几分不合。”右大弁原是个富有才艺的博学之士,与这相士一起高谈阔论,颇感畅快。两人吟诗作对,相互赠答。相士几天后就要告辞返国。他这次见到如此容貌不凡之人物,深感幸运;即将离别之际,又觉有些悲伤。他作了许多优美的诗文,赠与小皇子。小皇子也吟成可爱的诗篇,作为回报。相士读了小皇子的诗,极为赞赏,奉上种种珍贵礼品作为礼物。朝廷也重重赏赐了这位相士。这件事虽然秘而不宣,但世人早已传闻。太子的外祖父右大臣等听说这件事,担心皇上有改立太子之心,顿生疑心。
皇上十分贤明。他相信日本的相术,再看小皇子的容貌,便已胸有成竹,所以一直未曾封他为亲王。现在他见这朝鲜相士的见解和他自己的相互吻合,觉得此人实在很是高明,便下定决心:“我不能让他做个没有外戚支援的无品亲王,免得他以后坎坷终身。我能在位几年,也是难以断言的,还不如让他做个臣子,让他学着辅佐朝廷。为他以后打算,才是得策的。”从此就让他研究成为良臣的种种学问。小皇子研究学问以后,更加显露出才华。让这样的人屈为臣子,实在可惜。但封他为亲王,又必然招致世人的疑忌,反而不好。皇上再教精通命理的人推算了一下,见解相同。于是皇上下旨将小皇子降为臣籍,赐姓源氏。
岁月如梭,但皇上怀念已故桐壶更衣,从未停歇。有时为了消除愁闷,也曾召见一些知名的美人,但都不满意,觉得像桐壶更衣那样的人,世间再难寻得。他从此疏远女人,一概无心看顾了。一天,一位侍侯皇上的典侍,说起先帝的四公主,容貌姣美,气质高贵;母后宠爱之深,从未曾见。这位典侍曾经服侍先帝,对母后也颇亲近,时常出入宫邸,眼见这四公主成人;现在也常隐约见其容姿。这典侍奏道:“妾身入宫已历三代,却从未见过与桐壶娘娘相似之人。唯有这位四公主长成以来,酷似桐壶娘娘,真是倾国倾城之貌。”皇上听到此处,想道:“莫非真有这样的人?”未免留心,便卑辞厚礼,劝请四公主进宫。
母后知道后说:“哎呀,这真太可怕了!弘徽殿女御心肠狠竦,桐壶更衣分明是被她折磨而死。前车之鉴,真正让人寒心!”她左思右想,始终不能下定决心,这件事也不曾顺利进行。不料这期间母后患病死去,四公主成了孤苦伶仃之人。皇上诚恳地遣人致问,对其家人说:“让她入宫,我会把她当做子女一般看待。”四公主的女侍们、保护人和其兄长兵部卿亲王都觉得:“与其自己孤苦度日,不如让她入宫,心情也可以放开一些。”便送这位四公主入宫。她入住藤壶院,故此称为藤壶女御。
皇上召见藤壶女御,觉得这人容貌风采,与已故桐壶更衣极为肖似。而且身份高贵,为世人所仰慕,其他妃嫔对她亦无可挑剔。因此女御入宫之后,一切称心如意。已故桐壶更衣身份低微,受人轻贱,而所受恩宠偏偏极为深重。皇上对她的思恋虽不消减,但爱情自然移向藤壶女御身上,觉得心情十分欢畅。这也是世间常态,让人感慨呢。
源氏公子时刻不离皇上身边,日常侍奉皇上的妃嫔对他都不避讳。她们个个自以为美貌不逊他人,也的确妩媚风流,各具风采。但她们都年岁渐长,仪态老成;唯有这位藤壶女御年龄最小,容貌又最美,见了源氏公子总是含羞躲避。但公子天天出入宫闱,自然经常窥见姿色。桐壶更衣去世时,公子仅有三岁,当然连模样也记不得了。但听那位典侍说,藤壶女御的容貌酷似母亲,这幼年公子便深为爱慕,因此经常亲近这位继母。皇上对这二人极为宠爱,经常对藤壶女御说:“不要疏远这孩子。你和他母亲极为肖似。他喜爱你,你不要误以为无礼,多多怜爱他一些吧。他母亲的声音容貌,和你颇为相像,他自然也和你有些相像。你们两人成为一对母子,也并不觉得不相称呢。”源氏公子听到这番话,深感喜悦,每逢春花秋月、良辰美景,经常亲近藤壶女御,对她表示爱慕之情。弘徽殿女御不喜欢藤壶女御,因此这又勾起她对源氏公子的旧恨,对他也再度看不顺眼了。
皇上常说藤壶女御名重天下,把她看做举世无双的美人。但源氏公子的容貌,比她更加光彩焕发,世人因此称他为“光华公子”(光君)。藤壶女御和源氏公子同样受到皇上宠爱,因此世人称她为“昭阳妃子”。
源氏公子作童子装束时,十分娇艳可爱,改装实在可惜。但到了十二岁时,照例一定要举行冠礼,改穿成人的装束。为了这一仪式,皇上亲自负责指挥。在例行的制度之外,又增加种种排场,规模十分宏大。从前皇太子的冠礼在紫宸殿举行,极为隆重;这次源氏公子的冠礼,也务求不能亚于那一次。各处宴会向来由内藏寮及谷仓院以公事处理。但皇上担心他们不够周到,因此特别颁布旨意,务必办得尽善尽美。在皇上居住的清凉殿东厢里,朝东摆放皇上的玉座,玉座前面设置加冠者源氏及加冠大臣的座位。
加冠仪式
土佐光则 源氏物语画帖 江户时代(17世纪初)
桐壶帝对源氏的加冠仪式非常重视,要求其隆重程度不亚于皇太子那次。图中加冠仪式上,左下还留着总角的白衣少年就是源氏。少年装的源氏俊美无匹,被称为“光华公子”,改为成人装后,他出乎意料地愈发俊美可爱。
源氏公子在申时上殿去。他的头发梳成“总角”,左右分开,耳旁挽成双髻,十分娇艳可爱。现在要他改穿成人装束,真是可惜!剪发之事由大藏卿负责执行。将这样的青丝美发剪短,实在下不了手。这时皇上又想起他母亲桐壶更衣来。他想:如果桐壶更衣见此光景,不知有何感想。一阵心酸,几乎掉泪,好容易才隐忍下去。
源氏公子加冠结束后,前往休息室,换上成人装束,再走上殿来,向皇上拜谢。观者见此情景,无不赞叹。皇上看了,感慨更深,难于承受。过去的悲哀,近来虽有时得以忘怀,今日重又涌上心头。这次加冠,他非常担心,生怕源氏公子天真烂漫的风姿会由于改装而减色。哪里知道改装之后,愈发俊美可爱了。
加冠由左大臣执行。左大臣的夫人是位公主,所生女儿唯有一人,称为葵姬。皇太子爱慕葵姬,曾欲聘娶,左大臣借故迁延,只因早就想将此女嫁与源氏公子。他曾将这个打算奏闻皇上。皇上想道:“这孩子加冠之后,缺少外戚后援人。左大臣既有此心,我就成其好事,让她侍寝吧。”皇上催促左大臣早作准备。左大臣也深愿此事早日成就。
礼毕,众人退出,转赴侍所,大开筵宴。源氏公子在诸亲王末座就座。左大臣在席上隐约提起葵姬之事。公子年龄尚幼,有些腼腆,默默不答。不久内侍宣旨,召左大臣参见。左大臣入内见驾。御前诸女官将加冠犒赏品赐给左大臣:照例是一件白色大褂、一套衣衫。又赐酒一杯。皇上吟道:
“童发今承亲手束,
合欢双带绾成无?”
诗中暗表结缡之意,左大臣极为惊喜,立即和道:
“朱丝已绾同心结,
但愿深红永不消。”
他走下长阶,来到庭中,拜谢皇上。皇上又赏赐左大臣一匹左马寮御马、一头藏人所鹰。其他公卿王侯,也都阶前列队,各自拜领赏赐。这一天冠者呈献的各种点心,有的装匣,有的装筐,一律由右大弁调配。此外赐予众人的屯食,以及犒赏各位官员的装在古式柜子里的礼品,陈列满前,几乎把道路都堵塞了,比皇太子加冠时更为繁富。这仪式真是宏大之极。
源氏物的人生规划
贵族婚姻与政治的结合
平安时代的皇室婚姻,与政治是表里一体的,后宫的争宠与其外戚的强弱息息相关。源氏的母亲桐壶更衣就是因为没有外戚支持,为宫中弘徽殿女御等人所忌恨,忧惧而死。
虽然源氏深受桐壶帝宠爱,但是母亲地位低微,又没有外戚支持,使得他前途堪忧。桐壶帝将他降为臣籍,教以辅助朝政之能,并与左大臣联姻,就是安排他成为有才能、有靠山的臣子,而不是空有亲王头衔而无所凭依的无品亲王。
这天晚上源氏公子即赴左大臣宅邸招亲。结婚仪式之隆重宏大,又是世间难比的。左大臣看这女婿,的确极为俊秀可爱。葵姬比新郎年龄略长,心中觉得不太相称,有些难为情。
左大臣是皇上信任之人,他的夫人是与皇上同胞的妹妹,任何方面,都已高贵无比。现在又招了源氏公子为婿,声势更加显赫。右大臣是皇太子的外祖父,未来有可能独揽朝纲。但现在却有些相形见绌,势难匹敌了。左大臣门中姬妾众多,子女成群。正夫人所生还有一位公子,现任藏人少将之职,容貌非常秀美,是个英俊少年。右大臣本来与左大臣有些不睦,但看中这位藏人少将,竟把自己宠爱的第四位女公子嫁给了他。右大臣重视藏人少将,丝毫不亚于左大臣重视源氏公子,倒真是世间无独有偶的两对翁婿!
源氏公子常受皇上宣召,不离身旁左右,总是无暇去妻子家里。他心中以为藤壶女御的美貌无双。他想:“要是我能和这样的一个人结婚多好。这才是世间少有的美人!”葵姬是左大臣的掌上明珠,也颇娇艳可爱,但总是与源氏公子性情不合。少年人的热情是专心一志的,源氏公子这秘密之爱真是苦不堪言。他加冠成人之后,不能再像童时那样穿堂入幕,只能在作乐之时,隔帘吹笛,和着帘内的琴声,借以传达爱慕之情。有时隐约听到帘内藤壶妃子的声音,聊觉安慰。因此,源氏公子一味住在宫中。大约每在宫中住五六日,才到左大臣宅邸住两三日,断断续续,不即不离。左大臣体谅他年纪还小,未免有些任性,并不怪罪,还是真心怜爱他。源氏公子和葵姬身边的女侍,都挑选世间少有的美人,又经常举行公子心爱的游艺,千方百计地逗他高兴。
宫中把以前桐壶更衣所住的淑景舍(即桐壶院)设为源氏公子的居所。以前服侍桐壶更衣的女侍,都未遣散,就叫她们服侍源氏公子。此外,桐壶更衣娘家的宅院,也由修理职、内匠寮奉旨改造。这里本来就有林木假山,风景十分优美;现在再扩充池塘,重兴土木,装点得非常美观。这就是源氏公子的二条院私邸。源氏公子想:“这个地方,让我和我所爱慕的人同住才好。”心中不免有些郁悒。
世人纷纷传说:“光华公子”这个名字,是那个朝鲜相士为了赞扬源氏公子的美貌给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