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父母呼,应勿缓
从小养成与父母互动的好习惯,长大后会少吃很多亏
培养孩子的良好社会关系要从“父母呼,应勿缓”开始
《弟子规·入则孝》第一句话就是:“父母呼,应勿缓。”
这句的字面意思是:对于父母的呼唤,做孩子的,应该立刻回应,不要让父母等待。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有的家长立刻提出,这种对父母的绝对服从,会不会让孩子丧失自我,会不会太严厉了?
我先给大家讲个真实的例子。曾经有位朋友,听完我的课后,请我帮助她分析她女儿的皮肤问题。那段时间我特别忙,那天真的是挤出时间,在去她家附近办事的时候,提前打电话给她说:“你也来吧,我顺便看一下。”结果这孩子来了,吓我一跳,不是她身体有什么问题,而是她的情绪不对头。这孩子上初中,脸色是铁青的,头发垂到了眼睛边缘,没有一点儿笑容。她妈妈让她和我打招呼,她嘴里只是哼了一声。在她妈妈与我寒暄的时候,她把头趴到桌子上,左右滚来滚去。最后我简单分析了一下,告诉这个孩子饮食应该注意什么(其实根源是情绪,但是我觉得以我的能力,找不到开解她的方法)。最后告别的时候,她妈妈对她说要谢谢叔叔,她眼皮都没抬,铁青着脸,一言不发,头一扭就走了。她妈妈整个过程都很尴尬,一直在对我说现在的小孩子个性特别强。
【点评:礼貌是儿童和青年都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英]约翰·洛克】
这次的事情,令我印象深刻,这种个性我首次见识。这个孩子当天的表现,可以说是连最起码的礼貌都没有。对她妈妈希望她做到的,她一样都没有做到。可能这个孩子不想来,是家长硬拖她来的,但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可以如此消极地对待吗?这样的情况,长大了就会自然好转吗?说实话,我当时觉得这个孩子以后可能是难以融入社会的。如果这样进入社会,是完全不会被接纳的。
【点评: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使不夭折,也难成材。——陶行知】
我也很清楚,这孩子不是青春期叛逆个性强,她的这种行为也不是一两天形成的,应该是贯穿整个教育时期。
【点评:规矩很重要,我用中国情管教孩子比起美国人用规矩管教孩子,明显觉得孩子“应勿缓”这个行为要差一点。——@幸福foley】
再讲个成人的事情。一个硕士毕业生到了单位,有一天领导让她送一份文件给合作单位。可能这位毕业生觉得应该由比自己职位低的人去做,比如办公室打杂的,自己是硕士毕业生,干送信这个活儿太丢人,所以很不愿意去送。那么,这个硕士研究生是怎么做的呢?她领了任务,很不开心,就开始摔摔打打把东西往桌子上扔,以表达自己的不满,然后在离开时,把门“咣”的一声甩上,把经理吓得不轻。如果你碰到这么一位下属会怎么办呢?反正这位领导没有培养这个硕士毕业生的“自我”“个性”,如此作为几次三番以后,立刻劝她离开了公司。
那么,这个毕业生的问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仅仅是长大以后才这样的吗?我想大家都理解,应该是在家里做儿女的时候,脾气就已经形成了。
【点评:礼节来自教育。——[古希腊]狄奥尼西奥斯】
所以中国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无道理。因为,很多思维惯性,儿童时期已经奠定了。
那么,这句“父母呼,应勿缓”培养的是什么样的思维习惯呢?
大家可能会说,培养的是服从的习惯。我说,这只是表面含义,再深一层,培养的是:自己与他人一体,要互相合作的思维习惯。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和别人是一体的。大家活在一个圈子里,你影响我,我影响你;没有人能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不与别人发生关系。在这样的圈子里,别人对你如何,基本上取决于你对别人如何。大家还别不信,这是一个互动的圈子,你发出什么样的信息,最后都会回馈到你身上。比如,你骂人,整天骂,结果如何?别人都会微笑对你?不会的,难道大家都欠着你的?所以,别人也会用不愉快的态度对你。
【点评:你想别人怎样对你,你首先得那样去对别人。很多人总是埋怨别人不待见他,恰恰没有看看自己是怎样对别人的。——@exception de】
因此,在这样的圈子里,要想生活幸福,嘘,记住秘诀:你必须和大家一起建立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
比如,当你向别人发出请求配合你工作的信息后,别人会前来配合吗?
其实,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别人需要你配合工作的时候,你的反应。如果平时与同事就有非常好的互动,大家感觉彼此和谐顺畅,很开心,那么,你发出请求信息的时候,别人当然也会欣然而至。
这是人世间的规律。
那么,这种良性的互动是怎样形成的呢?就要靠你平时的思维习惯。不是强迫自己这样去做的,而是习惯。你要有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积极配合的习惯,这是思维惯性。而这个惯性,很大程度上可能来自少儿时期。
习惯决定命运
思维习惯有这么重要吗?可能国外的心理学家的实验有助于我们理解它。
心理学家是一群很有探索精神的人(嘘,小声说,甚至有些变态),他们把一群猴子放在一个铁笼子里,给猴子每小时吃二百四十个小饭团。小饭团放在一个小洞里,猴子起初需要三十秒才能取到一个,这个速度只能吃到半饱。他们每天用这样的方式喂养猴子,大家来猜猜,几个月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答案是:猴子熟能生巧,取食的速度越来越快,直到吃饱。
可是,这只是答案的一半,另一半答案更令人吃惊。当研究人员解剖研究这些猴子大脑的时候,发现它们负责这一行为的区域大脑皮层明显变厚。
【点评: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其实对他若已养成坏习惯再去改那就要花多倍的努力了。感谢罗老师!——@求教】
这意味着,大脑结构的进化并不是用了几代猴子,而是短短几个月。
还有很多这样的实验,都显示一个结果,就是习惯会改变大脑结构。这就是为什么习惯就是习惯,而不是强迫自己去做的一样。反过来,这种大脑结构的改变,让你自然而然地去做,这就是习惯。
所以,大家看看,习惯有多么重要!
前几天,我转发了一个微博,写的是两个大学同学,两人同班,又一起进入同一个单位。一个处处仔细认真,一丝不苟;一个随意,完成工作就满足。若干年后,处处仔细的那个人成了一个著名品牌手机的老板,身家几十亿;另一个还在打工,每个月工资五千元。当然,并非钱越多就代表越成功,但是,论对社会的贡献,当然是前者多,因为他帮助了那么多人就业,功德是无量的。当时大家都评论,看来真是细节决定成败。可是我要问问大家,细节从何而来?是强迫自己去做的吗?这很大程度上,不是每次的强迫,而是来自于习惯,儿时养成的习惯。如果儿时就有这样的习惯,工作后再培养,则容易得多。而第二个人,则一直没有这样的机会,也没有争取,所以进步不大。
【点评: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美]约·凯恩斯】
互动的好习惯,能在方方面面帮你大忙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为什么要“父母呼,应勿缓”。其实,这是培养孩子养成一种习惯,一种别人有求,你要迅速回应的习惯。这是与别人良好互动的开始。如果你与自己最亲近的家人有如此的良性互动,那么,这会是一个演习。当它成为一个习惯,在你成年之后的工作中,就会帮你的大忙,会令你更好地进入与周围人的良性互动中。
现在的孩子,因为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倍加呵护,所以很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大懂得与别人分享。他们认为,当他们呼唤别人的时候,别人要立刻到位,比如喊父母,父母就要马上出现,这是“儿女呼,应勿缓”;而当父母喊他们的时候,他们却因为玩游戏而不理睬,或者跟父母吼:“别喊我,没看见我正在过关吗?”这样就不是互动关系,而只是单方面的回应。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我们看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在单位的表现就知道了。曾经有一个凤凰卫视的朋友对我说:“现在的孩子怎么都这样?平时需要我这个前辈时,我都立刻去帮忙,但是那天在电梯里,我拿着很重的摄影设备,旁边的年轻人都看着,没有一个说帮我一下,太寒心了!”很多独生子女的家庭,对孩子没有培养出“分享、互助”的思维习惯,而是觉得世界都是该来帮助我的。这样,他的良好互动越来越少,何谈职场生涯的幸福与成功?
【点评:朋友需要你今】天帮助,千万不要等到明天。——佚名】
不懂规矩的人,生活中会欺软怕硬
另外,我们中国过去有个词,叫“规矩”,规是圆规,是画圆形的工具;矩是曲尺,是画直角或者方形的工具。这个词讲的是每个人在社会中该遵守的规范。严格地说,“父母呼,应勿缓”也是一种规矩。过去,规矩是家长告诉孩子要遵守的,比如,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就告诉过我们:见到客人要鞠躬问好,吃饭时筷子不许插到饭碗里面,不许敲碗,走路老人先走,吃饭时老人先动筷子等。这些是家长告诉我们必须遵守的,我们往往在没懂为什么的时候(当然懂了更好)就必须遵守了,这就叫规矩。
但是现在,很多家长认为规矩是没有用的,让孩子遵守规矩会使孩子丧失“自我”,没有个性。可是他们往往矫枉过正,很多孩子开始成为家里的中心,吃饭没有时间点,大家吃饭了,喊孩子,孩子往往玩得正开心,不加理睬;等过了一个小时,孩子饿了,家长再重做饭;家里吃什么,完全由孩子说了算,孩子想吃什么家长立刻就去做;不想吃的,做好了孩子也一口不吃;吃饭时孩子吃第一口,老人都要等着,等等。总之,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性格张扬,完全是世界的中心。可是,到了幼儿园或者学校,孩子却完全是另外一个模样,因为那里不再以他为中心,没有人像家人那样宠着他,所以他在那里无所适从,深受打击,往往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变得异常老实、服从,甚至丧失自我。
【点评:我的理解很简单,“父母呼,应勿缓”反面是“父母呼,不理睬,慢腾腾,千呼万唤始出来”,等等,给大家带来的是阻力,是不畅,是冲突,是不合乎自然和道德的。——@水边观城】
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形成双重性格。遇到弱于自己的,就飞扬跋扈去欺压发泄;遇到强于自己的,性格立刻变得懦弱谦卑。两种力量冲突,往往会令他们找不到自我。
当然,家里的气氛是有异于学校和社会的。但是,我们应该想到,家里可能也是一个教育孩子适应社会的演练场,在这里稍微学会一些规则,这些规矩,使孩子知道有这些社会规范的存在,这对孩子适应社会还是有好处的。
总之,社会是个协作的大家庭,在社会组织运转时,规则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就能够了解到大家都是一体的,要和谐互动;同时在这个阶段培养出良好的互相沟通习惯,这对将来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父母呼,应勿缓”有着很深的意义。我们现在可以用心理学来分析,古代人的思想可能比较朴素,但是非常有效,所以就留下来了。如果我们不懂里面的深意,可能会觉得它死板,就把它当作糟粕扔掉了。
在讨论是否要教孩子规矩的时候,我用一家人吃饭作例子。有的家庭到了吃饭时间,孩子正玩得高兴,因为家长长期以来没有给孩子立规矩,一切按照孩子的意愿来行事,所以孩子往往怎么喊都喊不动,他要一直玩到自己饿为止,然后家长再给他重新做饭。那么是否要求孩子按照规矩必须来吃饭呢?有教育思路认为,可以由着孩子,孩子饿了再吃,认为这样可以保护孩子的自我。其实,从医学的角度来讲,是应该养成定时吃饭的习惯的。因为吃饭时间是有节律的,如果到了吃饭的时间没有吃饭,身体会照常分泌胆汁、胃液等。胆汁分泌了却没有食物,时间长了会胆汁蓄积,出现结石;胃液分泌却没有食物,如果时间长了,会腐蚀胃黏膜,造成损伤;然后身体修复,再损伤,再修复,在长期反复的炎症修复中,细胞变异机会增加,就会导致胃癌。所以胃癌与饮食不规律有密切关系,这是肿瘤医学给我们的信息。而规律的饮食习惯,很可能来自童年。当然,即使长大了,也尽量不要因为工作而改变吃饭的节律。
【点评:恶习渐渐形成于不知不觉中。——[美]德赖登】
【点评: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英]莎士比亚】
课后练习:
阅读本文后,你可以尝试和孩子做这样的沟通,以对本章内容进行实践:在某天和孩子约定好做一个游戏,就是看他(她)一天内能不能对你的呼唤都及时回应。如果孩子做到了,那么晚上就告诉他(她)“你做得真棒”,并给他(她)一个拥抱,或者说几句赞扬的话,让他(她)知道这样做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