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当下与未来:培训师心理健康的自主管理
前面已经提到,培训师的健康管理包含两个维度: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本小节重点探讨心理健康问题。
在百度上搜索“心理健康”,显示“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2800000个”,可见心理健康问题的热度。正好也暗合了近些年来社会上存在着越来越多心理问题的现象,从××自曝抑郁症病况,到各类职业人士因为抑郁症而轻生的报道等。所以,为人师者的培训师只有更加重视心理健康的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及心理病态。
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其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求做恰当的满足。
(10)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在此基础上,很多心理学领域的专家经过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分别就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及儿童等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标准进行细化。限于篇幅,本书不再详细抄录。
与此同时,有关心理健康的各种问题,不同细分领域的心理学专家也有大量的专门论述。以下仅就笔者在职业实践中的经历和体会,针对“自主管理”层面做一些坦诚分享。所谓自主管理,发挥并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前置性的、发现性的管理。有以下三个思路供读者参考、借鉴。
第一,直面压力引发的一些有负面倾向的心理状态,积极探索并实践可行的方法。
对于一名培训师来说,压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至少包含以下的压力来源:
(1)合作伙伴、客户及学员等方面认同度高低的压力。
(2)生活节奏完全没有规律的压力。
(3)课程档期安排忙闲不均的压力。
(4)对家人缺少陪伴的压力。
(5)课堂现场掌控与应变的压力。
(6)课程创新的压力等。
面对上述这些压力,尤其是初入行的培训师,常常会由此引发不同程度的惶恐、焦虑、歉疚、沮丧等负面情绪。如果这些负面情绪长时间得不到疏解,很可能会衍变成心理问题,最后影响心理健康。
关键在于这些压力并不会因为我们产生了负面情绪就会“和善”地减少或者消失,所以,直面并寻找改善的思路和方法才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
直面压力的第一层意思是,首先承认这些压力基本上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会因为培训师入行时间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变化)。我们感受到一种压力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在主观层面上还没有找到足够多的方法来应对,或者自身的本领还不够强大。
第二层意思是,在承认的基础上“放下”,将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寻找更多的方法和练就自己的本领上来。
笔者切身经历的两个例子:
一是对家人缺少陪伴。当我清楚地知道,只要继续从事培训工作,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家人的事实就始终存在,而仅仅停留在“歉疚”层面上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形成恶性循环——即便自己有空陪伴家人时也会因为自己的“歉疚”而影响陪伴的质量。
所以,笔者的做法是:
(1)坦诚地与家人交流,尤其是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清楚地知道我正在努力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2)通过电话、视频、书信等各种沟通方式与家人保持联络。比如,提前告知自己的行程,抵达目的地之后及时报平安等,都是一种“我在你们身边”的表达。
(3)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碰到的有意思的事情。
(4)在没有课程安排的空档期,提前预留专门陪伴的时间。
长期践行以上四个做法,笔者没有因为经常出差而与家人有任何的疏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与家人的那份亲情,尤其对于孩子来说,自己努力工作就是一种无声的影响,一种最好的教育。
二是课程创新的压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之后,确定一个领域,持续专注于该领域。笔者在刚入行的那几年,尝试过很多领域的课程,直到2005年年初,才确定专注于TTT课程,如是十几年,一直保持着每年更新课程版本的频率。正所谓“专注才能专心,专心成就专业,专业不断纵深,纵深方能广博”。
第二,坚持正向价值并逐步建立自己的“价值锚”。
应该承认,“价值锚”一词是笔者生造出来的,是指由众多行为原则和底线形成的集合。“价值锚”的作用,在于能够让自己有恒定的前行方向,不至于受到外界不同风向的影响——总是跟随潮流,随风飘摇,一定会引发很多没有来由的焦虑、担心,甚至是恐慌。长此以往,也同样会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从表面上看,培训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在不同的时间段总是会有一些“爆款”型的培训课程在短时间内迅速流行起来。笔者承认,有些课程在当期的确能够赢得市场的青睐,但是,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培训行业最底层的东西始终“坚硬如水”——即引导、触动、点燃学员自主思考的内在驱动是教育的根本本质,并且从来就不会被某一个概念或者某一种形式所淹没,更不可能被取代。
但是,有些培训师总是痴迷于追逐这些看起来很“美好”的潮流,没想到有潮起就有潮落的时候——没有真正扎根培训的本质,终究还是会“随风消逝”!
第三,学会觉察并正视自己有某些不良倾向的心理状态。
培训师作为一种职业,和其他任何行业中的职业一样,同样受制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环境的影响,一些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社会情绪同样会侵蚀培训师。所以,其他任何行业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培训师身上也同样可能出现。
笔者曾经一度情绪极其糟糕,当意识到自己有可能是抑郁状态时,第一时间找到心理咨询师,向他们反馈自己的状态,寻求他们的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状态就被扭转过来。
总结来说,笔者提出心理健康的自主管理这一命题,并没有拒绝、排斥专业的帮助或者干预的意思,强调的是提前疏导,觉察正视。有诗可云:
心理问题要重视,直面压力讲方式;
先有价值锚定见,觉察调整须及时。
所以,心理健康的自主管理既是立足当下,更是基于未来的一种具有前瞻性的健康管理理念与方式。
最后,笔者将测定心理老化的16个问题罗列如下,你也不妨来测一测。
(1)是否变得很健忘?
(2)是否经常束手无策?
(3)是否总把心思集中在以自己为中心的事情上?
(4)是否喜欢谈起往事?
(5)是否总是爱发牢骚?
(6)是否对发生在眼前的事情漠不关心?
(7)是否对亲人产生疏离感,甚至想独自生活?
(8)是否对接受新事物感到非常困难?
(9)是否对与自己有关的事过于敏感?
(10)是否不愿与人交往?
(11)是否觉得自己已经跟不上时代?
(12)是否常常很冲动?
(13)是否常会莫名其妙地伤感?
(14)是否觉得生活枯燥无味,没有意义?
(15)是否渐渐喜好收集不实用的东西?
(16)是否常常无缘无故地生气?
如果你的答案有七条以上是肯定的,那么你的心理就出现老化的危机了,要小心保护自己的心理。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精神病学家弗列曼教授认为:“人们患病的原因,心理因素占了很大比例。”
诚如是,心理健康的自主管理就自有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