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语文课程性质的解读

2011年语文课标与2001年语文课标实验稿相比,语文学科的性质表述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突出语文的内涵,强调语文的交际性和文化功能

2011年课标把实验稿“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调整到前言部分第一句话,并突出强调“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性,将此改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表述,表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和沟通,其中语言是最好的方式。因为语言与文字相比,具有更加直观便捷性、情感投入性等基本特点。语言具有表情达意的重要功能,是人们沟通的桥梁和联系的纽带。通过人们心与心之间的语言交流,不仅能增加知识和丰富生活,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2011年版增加了“信息载体”这一表述,突出了信息时代,以网络为重要传播渠道的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重要性,表明语言文字是信息传递的重要评介。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它负载着文化,传承着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就以传统的蒙学识字教材“三百千千”为例,时至今日,重新看待这些字书,它们本身不都是负载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吗?再如,我们诸多的成语,后羿射日、守株待兔、揠苗助长、杯弓蛇影、刻舟求剑、夸父逐日等,不都是一个个故事吗?不都是在传递文化吗?

二、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内涵

2011年课标,语文课程的内涵既与语文的内涵区分开来,又使得语文课程的性质更加具体明确,突出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语文课程的内容以语文教材为载体,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文化宗教、自然博物等方面的材料,因此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当然语文课程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领域的教学内容不是单列施教的,而是要相互渗透的,还要借助综合性学习活动来更好地实现以上几大领域的学习目标。

语文课程还十分重视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重要性。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更多是“习得”的,其次才是“学得”的。所谓“習”“數飛也。从羽从白”。意思是说“小鸟多次尝试飞翔”,指不断地实践,才能练就技能。所谓“得”“行有所得也”。意思是指“在路上拿到一个贝壳”。强调自己行动,方有所获。因此,语文学习更多是习得的过程,语文是为了生活的,但也是为了生存的,是一种技能、本领,就如小鸟会飞翔……要尝试,不能光靠老师讲;口语交际,就要多说(正如美国总统辩论);书面语就要多读多写……

三、注重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促进其精神成长

中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程侧重的是在文章和文学作品中学习语言文字、品味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在提高运用的能力,而不是掌握和考究语言文字相关知识及深层意蕴的,那是语言文字学家的事情。在育人的观念上,由20世纪60年代侧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双基教学”突出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到21世纪初新课程改革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再到2011年课程标准,改革理念又大大前进了一步,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又突出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学生智慧的生成和精神的成长。钱理群教授也曾多次强调: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要注意全面打造学生精神的底子。2011年课程标准提出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理念,可以说是对钱理群等一些大家此类教育观念的进一步提升和深化。

四、强调学生对优秀文化的吸收,加强其思想道德教育

2011年课标不只是延续了2001年课标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的理念,而且更加突出了中华文化在育人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同时,也有更加开放的视野,海纳百川,吸取国外的一些优秀文化,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2011年课标还加大了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这也是当下学生“精神信仰”缺失的一种折射。远古时代,人们信仰图腾;国家政权建立之后,人们信仰权力;宗教林立时期,人们信仰宗教;个人英雄时期,人们崇拜英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实行,人们开始信仰金钱和官位,崇拜他人(歌星、明星、私企老板等),当前随着“反腐倡廉”工作的不断深入,不只是不信任他人、金钱和权力,甚至是连自己也不相信了。“我是谁?从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很多青少年都成了迷失自我的一代,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这次课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革命精神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为主体的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尤其是语文课程中加以强调,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我们语文教育培养的不只是有能力的人,更应该是一个具有人性的人。若是培养的都是“怪物”和“杀人狂”,那么,我们的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是失败的。

五、继续坚持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

“统一”表明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基本”说明语文课程除此之外,还具有其他属性。如社会性﹑综合性﹑科学性﹑实践性﹑实用性﹑民族性等。这里的“工具性”突出强调语文课程的实用功能和实践性特点。“人文性”则强调语文课程的文化功能和人文学科特点。二者是彼此交融的关系。语文工具性中有人文性,语文人文性有工具性,孤立地强调工具性或人文性从根本上都是违背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的。众所周知,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书面语及听、说、读、写基本形态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祖国语言的学习,让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和人类的宝贵遗产,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促使智慧的养成和精神的成长。正如于漪所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语言负载民族文化,是根之根。”因此,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属性的同时,绝不可忽视语文学科育人的文化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