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用汗水补回震灾损失的王焕明
1976年的强烈地震,使开滦矿区遭受了严重创伤和破坏。面对罕见的自然灾害,有着“特别能战斗”光荣传统的开滦矿工和家属并没有被震倒,他们从废墟中爬出来,擦干了身上的血迹,掩埋了亲人的尸体,立即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恢复生产斗争,涌现出一大批抗震灾、补损失、做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开滦林西矿的共产党员王焕明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王焕明于1953年3月20日出生在一个煤矿工人家庭,父亲王绍景,在开滦林西矿井下挖煤几十年,把全部力量都献给了采煤事业,1956年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父亲的言传身教,使王焕明从小就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矿山,盼望接替父辈的事业,当一名开采“光明”的矿工。1973年8月,21岁的王焕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来到开滦林西矿,接过父亲手中的锹镐,当了一名采煤工,从那一天起,王焕明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扎根井下,当好新一代矿工。他在师傅的指教下,边学边干,仅三天就掌握了挂梁、打柱的基本要领。按照规定,新工下井要有一个月的适应期,可王焕明在下井第八天就向班长提出要求,开始单独作业,第一天就独自一人打了八棵柱子,达到了独立作业的标准。他天天多要任务,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班打柱子由八棵提高到三十五棵,大红的表扬喜报连连贴在班前会的板报上,许多老工人都竖起大拇指,称赞王焕明是棵“好苗子”。
当时正值“文革”末期,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加上部分地区不稳定,全国多个省市的煤矿停产,煤炭供应十分紧张,有的城市只有几天的存煤,给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影响。国务院领导非常着急,动员相对稳定的煤矿大力增产,“以丰补欠”。为了给国家提供更多的煤炭,开滦矿务局开展了热火朝天的生产活动,决心要在“四五期间”使煤炭产量比矿井设计能力翻一番。为实现这一目标,开滦工人不讲代价,不计报酬,奋发大干,努力为国家“出力、救急”。王焕明在老一代矿工的熏陶和引导下,在国家最急需煤炭的时刻,继承和发扬了开滦工人“特别能战斗”的光荣传统,天天打高效、献工时、做贡献,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了多打柱、多出煤上。1975年1月,为了带动更多的青年,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多出煤,王焕明在区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王焕明青年突击队”,向全矿区共青团员发出了倡议,提出了“一天干完两天活儿,一年走完两年路”的口号和目标,从此,他带领青年突击队成员天天打高效,班班创水平,自己每天都坚持早下井、晚上井,带头多担任务,先后十几次打破本区和全矿单人打柱最高纪录。
王焕明自从入矿到发生强烈地震前夕,从来没有待过一个轮休日和节假日,三年多的时间,他共多打柱子4400多棵,为国家多出煤炭1.3万多吨。他于1974年10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连续被评为矿、局、市级劳动模范。
1976年7月28日,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强烈地震,在强震袭来的一瞬间,山摇地动,房倒屋塌,将王焕明埋在下面,左脚两处被砸骨折。他挣扎着爬出来,马上意识到地震的严重性,此时,他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家人和脚上的伤,而是邻居们的生命安全和矿山的存亡,暗暗嘱咐自己:灾情这么严重,我不能光想着个人,现在正是考验一个共产党员的时候。强烈的责任感激励着王焕明,他来不及多想,强忍伤痛,寻着嘶哑的、撕人心肺的呼救声,争分夺秒,冒险救人,用双手连续扒出十三名职工和家属,然后,他拖着一只受了重伤的脚,来到了矿上。他站在一片瓦砾废墟之上,看着心爱的矿山变得千疮百孔,望着高高井架上那停止转动的天轮,像一把钢针扎在心上,他立即找到矿领导,含着热泪要求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自己。当时,矿上急需保卫人员,他毅然背起了钢枪,带伤昼夜巡逻,保卫自己的矿山。
由于强烈地震的破坏,井下的电断了,风停了,地下水迅猛上涨,短短的时间,林西矿十水平和九水平先后被淹,八水平也危在旦夕。如果八水平再被淹没,林西矿就会失去出煤的主要战场,恢复生产的时间就会更长,困难就会更大。为此,矿党委向全矿职工发出了“打闸堵水、排水保矿”的紧急号召,一批又一批的工人到井下探险、排险,可就是没有把这个任务交给王焕明所在的采七区,而是让他们在地面搞运输和基建。王焕明听到这一消息后,风风火火地赶到区里,找到党支部书记问:“下井排险,为啥不叫我们去?”支部书记对他说:“矿上没安排我们下井,再说,你的脚还伤着呢!”王焕明急切地说:“都啥时候了,还管伤不伤的,只要能动,就应该下井!”于是,他瞒着区领导,每天先在地面干活儿,下班后不休息,马上和其他区的工人们一起下井,参加打闸堵水。
打水闸需要大量的黄泥,每包足有一百多斤重,王焕明拖着受伤的脚,扛着沉重的黄泥袋子,吃力地行走在齐胸深冰凉刺骨的水里,每迈出一步,伤脚就像针扎一样疼痛,当时,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为了保住矿井,尽快恢复生产,我这一百多斤就豁出去了。送一袋黄泥,来回要走四华里,别人一班运八趟,他却运了十六趟,干一班下来,由于连泡带累,他那受伤的左脚肿得溜圆,工友们看了,都心疼地劝他:“你快休息休息吧!”而王焕明却说:“脚一麻木,就不疼了,没事!”第二天,他的伤情加重,左脚已经不能动了,工友们将其送进了医院。大夫给他的左脚上了固定夹板,并一再嘱咐他:不能再下井了,不能再干活儿了,必须老老实实地休息七天。可是王焕明却想,党中央和全国这么关心灾区人民,我们不能辜负他们的希望,西方国家胡说什么:开滦要全面恢复生产最少也得二十年,我们一定要以快恢复、早出煤的实际行动,证明开滦工人阶级是有志气的!想到这些,他再也待不住了,一瘸一拐地来到采七区施工现场,投入了恢复五号井的工作。
高大的五号井绞车房,地震时遭到严重破坏,而当时余震频繁,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王焕明全然不顾这些,忘掉了大夫嘱咐,全力投入了抢险修复工作。脚上带着夹板干活不方便,他干脆拆下来扔掉。脚肿得厉害,穿不了鞋,他就光着脚干,受伤的脚踩在碎石乱砖上,钻心地疼痛,但他一声不吭,硬是带伤大干了十天。
经过下井排险人员的昼夜奋战,“打闸堵水、排水保矿”取得了胜利,矿党委决定陆续恢复生产。经研究,让采四区首先到条件成熟的工作面下井出煤,王焕明所在的采七区仍留在井上搞基建,王焕明听到这个消息后,他想:开滦一天不全面恢复生产,国家就少七万吨煤,自己是青年骨干,不仅要尽早参加恢复生产,而且要尽快地把地震造成的损失夺回来。他以地震前自己当队长的采七区十人青年突击队为例,逐人逐天算了一笔账:地震之后,共有152天没有下井出煤,按每人每天打七棵柱子的效率计算,一个人就少打了1064棵柱子,从1977年3月初到年底,还有三百天,如果这支青年突击队再成立起来,三百天之内,每人每天除完成当天的任务外,再多打四棵柱子,年底就可以把地震造成的损失补回来。他挨家挨户地把其他九名青年突击队员召集在一起,把自己要提前下井补损失的想法一说,大家都非常赞同,当天就向矿党委提出申请,要求再次成立“王焕明青年突击队”,立即到采四区出煤。几天之内,王焕明带着大家连续六次请战,终于得到矿党政的批准。
1977年3月8日,“王焕明青年突击队”来到采四区,投入恢复生产。他们下定决心:夺补细账天天算,两天要顶三天干,不管遇到什么变化、什么困难,也不能让算细账、补损失、做贡献的计划落空。
从井上重返井下一线,对于他们来说,本来是非常熟悉的工作,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8371工作面由于停产时间过长,顶板破碎,压力太大,生产条件非常困难,另外,从这些青年突击队员来讲,连续七个多月未下井,体力也有些不适应,地震前,一个人把一棵一百三十多斤重的铁柱子抄起来、支上去,得心应手,可是在重新下井的第一天,却都抱着铁柱子直摔跤,打一棵柱子出一身汗。王焕明是下了决心的,不论困难有多大,也要闯过去,不论“头三脚”多难踢,也要把步子迈出去。他组织大家边适应、边操作,一时,全工作面热火朝天。正当大家干得起劲的时候,由于顶板压力大,工作面一连出现三处冒顶,最严重的地方塌方七米多远,矸石不住地往下冒落,如不及时处理,就会造成严重事故,影响采面生产,甚至会危及工人安全。这时,王焕明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险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煤炭,他二话没说,抄起七尺大板直奔冒顶处冲去,其他几名同志也紧紧跟了上去,有的递料,有的挂梁,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控制了顶板。险情排除后,他们又回到各自的岗位,继续大干。这一班,王焕明一人打柱子26棵,比震前效率提高两倍半,全队十个人完成了相当震前23人的工作量。
在下井参战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条件变化,工作面几乎天天冒顶,王焕明鼓励大家:现在是爬陡坡、上台阶的时候,是考验我们的关键时刻,全矿职工的眼睛都在盯着我们,我们只能往前头冲,不能往后退。大家一个心眼儿一股劲儿,越是有困难越是往前闯,越是条件差越是多做窑,天天算细账、补损失、多打柱、多出煤。3月15日,王焕明到外矿开了一天会,回来后听说矿上搞高产,他家未回,饭未吃,买了一书包干粮,支了两盏矿灯就下井了。正在采面准备收工的青年突击队员们看见之后,开玩笑说:“咱们的队长要在采面拼了!”大家见王焕明没回家就下井了,虽然都已经干了一班,但谁也不肯上井,都坚持留下来和王焕明一起连班大干。区领导怕他们身体顶不住,几次劝他们上井,但没有一个人离开。王焕明带领大家在采面连续奋战了三班、二十四个小时,除完成本职任务外,还多打补损失柱子114棵,多出煤220多吨。有人问王焕明累不累,他回答说:少睡了点觉,多干了点活儿,是有点儿累,但想到为国家多出了煤,超额完成了补损失计划,累点儿也不显了。
王焕明经常想:说话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办事要丁是丁、卯是卯,一步一个脚印儿,这是当好一名矿工的标准。从3月8日重返一线那天算起,他就用这条标准要求自己、检查自己,天天算细账、补损失。4月5日这天,王焕明不慎把小手指碰骨折了,班长让他走,同志们也劝他上井,但他谢绝了大家的好意,始终没离开工作面,一直忍痛干到换班,这一天,他带伤完成了11棵柱子。从3月8日到4月8日,一个月的时间里,王焕明不仅完成了本职任务,而且多打补损失柱子291棵,一个月完成了两个半月的工作量。到1977年7月28日,在纪念抗震救灾一周年这一天,王焕明除全部补回地震损失外,还多打柱462棵,整个青年突击队提前四个月实现了抗震灾、补损失的计划,为国家多出煤1.7万多吨。
王焕明这种抗震灾、补损失、为国家拼命多出煤的思想和行动,受到了各级领导和万名职工的高度赞扬,矿党委专门发出通知,号召全矿干部、工人向王焕明同志学习,并在全矿掀起了以学习王焕明抗震灾、补损失、做贡献为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热潮。几天时间里,全矿725个生产小组、5000多名职工制定了学赶王焕明、补损失做贡献的规划,全矿呈现出多出煤、多超产的新局面。
领导的表扬,群众的赞扬,并没有使王焕明骄傲自满,反而使他更加努力。
不久,全国第五届人大会议召开了,党中央向全国人民提出了新时期的总任务,发出了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号召,使王焕明备受鼓舞和激励,他把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同本职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五届人大闭幕后的第二天,就响亮提出了“反骄破满继续干,三年走完五年路,六五规划五五完”的设想,并给自己提出了“三破三创”的具体目标(日打柱破39棵的纪录,创45棵的水平;旬打柱破241棵的纪录,创250棵的水平;月打柱破643棵的纪录,创650棵的水平),并向全矿职工发出了倡议。这一天,王焕明提前两个多小时下井,一到工作面就要了48棵柱的任务,等其他同志到采面时,他已经打了13棵柱子,经过一班的紧张劳动,超过了日创45棵柱的指标,一个人完成了四个人的工作量。
新的纪录不断刷新,新的水平不断出现,但王焕明仍不满足,为了抢时间、争速度,多弥补地震造成的损失,他和青年突击队员秦宝忠商量,准备两个人包打9681全采煤工作面的柱子,再创一个新的水平。这个工作面全长140多米,而且条件比较差,最矬的地方只有零点八米高,要包全工作面,需要打220棵柱子,这样大的工作量,平常得十个人才能完成,有人开玩笑说:“他俩也就是在井上鼓着肚子唱唱高调儿。”但王焕明、秦宝忠却坚决地表示:“说了算、定了干,困难再大也不变!”下井之后,他俩紧密配合,紧张战斗,完成了任务,创出了全矿双人打柱的最高纪录。
王焕明就是凭着这种永不满足、永不停步的精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奋战井下采煤第一线,用自己那双勤劳的双手,为祖国、为现代化建设挖掘“乌金”、开采“光明”。1974年到1981年,他八年完成了十五年的工作量。他那不怕苦、不怕累,一天顶两天干,一心为祖国多打柱、多出煤的精神,在开滦矿工中广为传颂,人们都称赞他是“特别能战斗的年轻人”。1976年荣立抗震救灾一等功,同年被共青团唐山市委命名为“铁心大干社会主义的好青年”,1978年被煤炭部命名为全国煤炭战线劳动英雄,先后三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唐山大地震已经40年了,而王焕明那大干不止和地震后算细账、补损失、做贡献的模范事迹,却永远印刻在开滦矿工的记忆中。
(老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