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复杂系统创造力规律
一、各种复杂系统的创造力有差别吗
当我决定从复杂系统角度,开始对创造规律进行研究后,我并没有完全按照国际上流行的三个学派的方法了进行研究。因为我目的很明确,是要通过找到创造规律,用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我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创造力问题,宇宙和生命既然是自组织系统创造的产物,那它就存在一个创造力大小问题。不同自组织创造力大小是否有差别呢?
答案显而易见,以生态系统为例,如果把生物多样性作为其创造成果,那么,不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差异巨大,因此创造力也有天壤之别;从人类社会系统来看,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古希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17-18世纪的英国,18-19世纪的法国,19-20世纪初的德国,以及当今的美国等等社会或时期的创造力,远远大于其他社会,以及他们各自社会的其他时期;再比如我们个体的人,谁也不会否定柏拉图、达芬奇、牛顿、爱因斯坦等人的创造力远远大于我们普通人。
现在关键是能否找到一个适用于所有复杂系统创造力规律,因为既然他们都是复杂系统,根据逻辑推理,他们就必然有相同的规律,他们在创造力上有差异,就必然存在形成这些差异的规律。
可是,从哪里开始寻找这一规律呢?最能体现复杂系统创造力差别的地方不在别处,就在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地球生物圈的生物多样性就是复杂系统创造力的最好例证。如果进行两趟旅行,分别从地球的南北两极逐渐向赤道靠近,我想沿途给人最大的印象一定是动植物种类越来越多,生态系统种类越来越丰富。这种随地域不同而在物种多样性上表现的差异,实际上就是自然创造力差异。因此,就可以根据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来探讨复杂系统创造力问题。
遗憾的是,关于生物多样性形成及变化机制受人们关注时间很晚,可以说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成为生态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短短20多年的时间,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提出了很多理论和观点,诸如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及竞争原理的讨论;生物多样性与纬度的关系及面积效应;物种特性随演替梯度变化的机制;时间、空间及无维度梯度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机制;还有在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动态问题上,研究了扰动、斑块、协同进化、群落异质性、遗传多样性等等对形成生物多样性的作用。蒋有绪等人(2002)在总结国内外研究基础上,开展了对我国海南岛热带林生物多样性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提出了生物多样性形成理论框架体系,主要由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局地生物多样性、区域生物多样性6个层次构成。每个层次又同时受相应生物过程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生物过程包括遗传变异、遗传结构变化、竞争、生态位分化、群落自然演替过程、生态灾变暴发性物种过程、区系发生历史。非生物过程包括生存环境因子演变、生境破碎、生境干扰、生境分异与梯度、资源总量及格局、全球及大范围地质过程气候变迁等。看得出来,随着研究深入,因子越来越多,这个理论框架是想将所有可能的因子都包括进去。
在涉及到人这一复杂系统创造力时,人们研究得最多,可同样发现与很多因子有关,例如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注意力、操作能力、好奇心、求知欲、兴趣、进取心、责任感、人格、意志、毅力等等,多达几十种,如果更细划分甚至上百种。研究越是深入,得出的指标也就越多,结果是有的人这方面突出,有人那方面更好,可是这些因子到底在影响创造力方面发挥什么作用,因子之间又有何联系?这还是一个并不十分清楚的问题,因为因子越多,越无重点,给人的感觉便是,什么都重要,其结果是什么都不重要。
我想在理解复杂系统创造力时,如果我们将所有可能的因素都装进一个“大袋子”里,恐怕结果跟没有袋子无多大差别,因为影响因子实在是太多了。这使我们要么不得要领,要么会得出生态系统创造力在不同地方有不同机制,人的创造力影响因子因人而异。这对理解问题帮助不大。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是我们各自仅局限在自己的研究系统内,以还原论的手段来分析单一系统的结果。然而,复杂系统的特点恰恰是在搞清楚各部分特性后仍然不能理解整体特性,这便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既然创造是所有复杂系统最根本的特征,要研究复杂系统创造力,就不能仅靠还原论的方法,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地去分解,还应该跳出单个复杂系统的局限,把所有复杂系统放在同一层面上,来研究他们的共同点,找出普遍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各个复杂系统的研究。根据这一思路,我把宇宙,生命,生态系统,人类社会,以及个人等等复杂系统进行横向比较,切入点则是生命诞生和生物进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