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选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士之心为志

接着往下看,岐伯接着告诉黄帝: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什么是志呢?看这个字,就是“士之心”。那什么是士呢?十个人选一,你看那个士,上面一个十底下画一横,表示十选一。在古代,十个人当中选一个为士。古代人口少,按照人口比例的话,相当于我们今天千里挑一或万里挑一,就是人中之龙、骨干、精英。这个人的心为志,这个志决定了我们人生的起点,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方向,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高度。

孔夫子在《论语·为政第二》中第四句话说:我自己十五岁那一年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他把自己这一生关键的几个年头都交代了出来,起始点就是十五岁那一年,这老夫子不知道是突然明白了自己是来人间干什么任务的,还是受刺激了,突然立志,要学,要有志于学。下了十五年功夫,三十岁的时候“而立”。我体会这个而立,就是他有自己的自信了,可以自立了。又努力十年,四十岁的时候“不惑”,不惑就是不再动摇。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天命,他的孙子那句话给我们做证明“天命之谓性”,那五十岁的时候老夫子知道心性的道理。

我们今天看传统文化,看到“明心见性”这四个字通常就吓住了,以为可能自己这辈子达不到。可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里面,最核心的谈的都是心性层次的文化,解决了心性层次的问题,就从核心上、根本上解决了我们人生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了士之心的问题。这颗心到底是一颗什么样的心,决定了我们什么样的身体、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五伦环境、什么样的事业、什么样的世界,所以它无比重要!护自己的心,就要善护自己的念。心有想法为念,起这一念,这一念就是我们心那个能量要流淌的方向,控制不住它,人生就散如一个没有杯子去规矩的水,淌得不成样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人不守规矩,不守道,不会有成就。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十六年前,我刚刚工作的时候,在东北财经大学师资科工作,负责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就来了两位世界冠军,一位是中长跑的世界冠军曲云霞老师,另外一位是铅球的世界冠军黄志红。我到现在也没搞明白她们两个为什么要到学校里面去工作。后来黄志红离开了学校,曲云霞老师还在学校里担任老师。当时她们俩来的时候,一样要进行岗前培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们非常地守规矩,你告诉她几点到,她就几点到,从来不打折扣,而且从来不早退,听课的时候,就是进行岗前培训授课的时候,认认真真。这件事情为什么给我触动那么大?因为当时在我看来,那都是取得了世界级成就的人,她们是有纪录的人,可是表现得那样的守规矩,那样的平和,给我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我才知道原来要想取得成就,就要老实、听话、真干,才能有世界级的成就。实际上就是要守这个道。她们没有很复杂的心思,没有故作聪明。所以为什么叫聪明反被聪明误?你看那些聪明人,眼珠子一转,好几个主意出来了。但是,是不是就动摇了自己的元精、元气、元神呢?消耗了自己的能量呢?岐伯说“志闲而少欲”,就是我们那颗士之心,你能不能让它闲下来,不要没事就干扰自己。

今天我们学西方经济学,他们说要想让经济发展得好,政府不要干预,说得对不对?对了一半。中华文化的表达是“治道之要,贵在不扰”。确实要不扰,但是,国家政府不能忘了这个“治”,就是治理的治,管治的治。因为那是做主的,当它乱了,你就得治;当它不足,你就得补;当它过分了,你就往下削弱;这就是让整个国家处于中道的状态。可是西方经济学强调的就是政府跟市场对立,强调要市场单独起作用,这是他们没有明白中道的道理所形成的。人也是一样的,你仔细看一下,周围特别有成就的人,都是非常淡定的人,都是非常稳重的人,都是能够专心致志的人,都是很少“妄作劳”的人,也就是“志闲而少欲”的人。清心而寡欲,才能够把自己那份正业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