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建市30年实录(上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册

综述

在山西省的东南部,坐落着一座青春而富有活力的城市——晋城市。

晋城市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素称华北之门户、中原之屏障。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5′~113°37′,北纬35°11′~36°04′。境内太行、太岳、中条三山聚首,沁河、丹河二水纵流。现辖城区、泽州县、高平市、阳城县、陵川县和沁水县共6个县(市、区)。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总面积9424.9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04%。2014年底,全市总人口218.92万人。晋城是全国沟通东西、联结南北的重要支点,也是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成员城市之一。

晋城,古称泽州,区位优越,山川壮美,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流传着“女娲补天”“神农氏播五谷尝百草”“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舜耕历山”“大禹治水”等众多神话传说。有沁水下川遗址、陵川西瑶泉遗址、陵川塔水河遗址、泽州高都遗址等众多古人类遗址。证明早在几万年乃至十几万年前,人类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悠久的历史文明给这块土地留下了大量瑰宝。截至2014年底,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达65处。全国现存元代以前的木构建筑有154座,而晋城就有40余座,占近三分之一。位于高平市王报村的金代戏台是全国现存最古老的戏台。元代姬氏老宅是全国现存最古老的民居。还有泽州县金村镇境内的古刹青莲寺、府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塑像、景德桥、湘峪古城、高平开化寺宋代壁画、海会寺琉璃塔、柳氏民居等,都有较高的艺术和保存价值。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境内四周山川险要,关隘林立,进可攻退宜守,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唐末五代政权频繁更迭,周世宗与北汉主巴公原之战,宋金之际满山遍野的太行忠义社……数不尽的英雄豪杰在这片土地上驰骋纵横。这是一片红色热土,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巨大贡献,朱德、彭德怀、邓小平、杨尚昆、薄一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尤其是在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晋城儿女英勇奋战,孕育了不朽的太行太岳精神。新的时期,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好人——成济武、连蜜莲、崔旭艳、毕腊英、丁端阳等先进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中央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成为全国具有影响的诚实守信道德楷模。

晋城市物产富饶。秦汉时期,境内就开始采煤炼铁,汉唐时期蚕丝业发展较快,就已有“煤铁之乡”“丝绸之邦”之美誉。宋元时期,手工业发达,产品“输市中州,日不绝于途”。明清时期,有“富商大贾甲天下”之称。近代上党地区首家机器煤矿就诞生于晋城,“九州针都”——大阳的钢针供应着当时全中国几乎每一个家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晋城市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创造了多项不菲业绩,农村卫生引领全国先河,“五小工业”享誉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受到国家表彰,植树造林全省先进,白煤炼铁引领潮流,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名列中西部前茅。

晋城文化厚重,人才辈出。东汉军事家陈龟,高平人,曾任使匈奴中郎将及度辽将军等职,镇守边陲,屡立战功。西晋名医王叔和,魏晋间高平西晋村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一心为民治病,首创医学巨著《脉经》,为我国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隋代高僧慧远,广弘佛法,在当时佛界声名大振。五代后梁画家荆浩,沁水人,擅长山水画,他能兼取画圣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尤善画山水和古松,所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峻厚的气势,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和绘画理论方面均有重要影响。南宋时著名大画家萧照,阳城人,他的画用墨厚重,笔力沉着,真实感强,《中国绘画史》评价他的画作“画山水人物,异松怪石,苍浪古野,署名于树石间,所画能使观者精神如在山水间,忘其为画。”宋代时泽州的天文学家刘羲叟,创立“羲叟”历法,“历学为宋第一”,倍受当时文坛泰斗欧阳修称赞。著名政治家司马光在送其回晋城老家时,由衷写下“太行横拥巨川回,三晋由来产异才”的诗句。泽州民间艺术家孔三传,集各种音乐故事之长,始创雅俗共赏的诸宫调,被誉为诸宫调之祖。尤其自北宋大理学家程颢任晋城县令,大兴乡学后,境内学风旺盛,历代才俊层出不穷,有“泽州学者如牛毛”之誉。金承安五年状元、文学家李俊民、元代文学大师元好问的老师陵川郝天挺及其孙郝经、高平元代著名水利专家贾鲁、阳城明代吏部尚书王国光、被称做四大清官之首的杨继宗、清代《康熙字典》总撰官陈廷敬、积极抗英的两广总督祁等,皆为杰出代表。近现代以来,有享誉海内外的沁水籍著名作家赵树理,著名学者、捻军史专家江地,曾任山西省长、省委第一书记的好干部卫恒,曾经营救过薄一波、刘澜涛等人的晋城籍早期共产党员孔祥桢,百岁将军阎捷三,中科院院士范守善,晋城籍台商巨富郭台铭等,可谓英才辈出。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涌现出的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更是数不胜数。

1985年,国务院决定撤销晋东南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晋城市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从此揭开了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30年风雨兼程,30年沧桑巨变。30年,一个新生的稚童,即将步入而立之年;30年,一个新生的城市,完成蜕变,展现出化茧成蝶的美丽。

30年前,新成立的晋城市,传统的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改革开放的各项事业刚刚起步,人民生活处于温饱水平。

30年间,晋城人高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和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进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道上奋力前行。

建市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晋城市抢抓机遇,奋发图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全省的引领地位逐渐突出,率先发展的优势加速扩大。在山西省“十一五”时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中,晋城市发展水平为全省第二,发展指数为全省第一。

晋城市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紧紧抓住率先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机遇,城市初具规模,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这座被誉为“太行明珠”的城市,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精彩。

建市30年来,晋城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现代化生态型中等城市已初具雏形,正向着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大步迈进。经济总量大幅增长。全市GDP(地区生产总值)在30年间实现大跨越,由1985年的6.01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035.8亿元。同一时期,晋城财政总收入由1.09亿元增长到207.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508元增长到2014年的24907元。

2014年,沁水县、阳城县、泽州县、高平市财政总收入均突破30亿元。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循环农业、农业产业化、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为标志,晋城市进入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农业生产能力显著增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畜牧、蚕桑、蔬菜、干鲜果、小杂粮、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循环农业快速发展,建成一大批大中型沼气工程、秸秆气工程、探索出“猪(鸡)—沼—菜(果)”等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晋城市被列入全省唯一、全国十个循环农业示范市之一。2014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90.23千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73万吨。全市完成造林面积8547公顷,全年木材产量3700立方米。全年全市设施蔬菜产量46万吨。

环境优越、蓄势待发的晋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关注的目光,华煜物流公路港、不锈钢地暖等项目在此纷纷落户。晋城已经成为新一轮工业项目投资的热土。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1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95.3亿元,完成利税127.4亿元,实现利润55.6亿元。2014年末,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75亿元。全年全社会原煤产量8612万吨,向省外运输煤炭3269.8万吨。规模以上工业发电233亿千瓦时,向省外输送电力175.5亿千瓦时,外输电量占发电量的75.3%。水泥产量253万吨,农用化肥产量261万吨,焦炭产量54万吨,钢材产量299万吨。在对外经济方面,晋城与印度、韩国、英国、泰国、荷兰、德国、意大利、巴西、美国、澳大利亚及香港、台湾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贸易往来。全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达11亿美元。

在建市之初的1985年,晋城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只有1541公里,晋城有75%的乡镇政府所在地不通油路,全市没有一条二级以上的高等级公路。经济建设与公路交通的矛盾十分突出,“行路难”的感叹处处可闻。经过30年来大力实施通道战略,形成了内通外畅、干支结合、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公路交通网。截至2014年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896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18.6公里,已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

建市三十年来,晋城以发展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为重点,加强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在注重社会发展的同时,更使全市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教育科技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底,全市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1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启动以来,全市6县(市、区)全部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村卫生室覆盖率100%,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达标率分别为县乡级为100%,村级达92%。全市居民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村,较大病不出镇”。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得到稳步提升。2014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3069个,其中妇幼保健院(所、站)7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10095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8261人,每千人拥有病床10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18人。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发展,是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建立了丝麻、印机、糠醇、稀土、抗磨材料、陶瓷建材、特种铸造、机电液、食品饮料等14个技术中心或研究开发中心。2014年,全市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70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45项、市级23项。有1项国家级项目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全年全市专利申请量823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级创新试点企业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截至2014年末,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

文化体育事业展现出蓬勃生机。30年来,文学创作成就斐然,先后创作出版了《野村》《五汉街》《孙文龙》《水城烟雨》《三里湾新传》等近20部长篇小说和上百部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集、数十部作品被《小说月报》《新华文摘》《散文》《诗刊》等转载刊发。摄影书画佳作迭出,有数百幅作品入选省级以上的各种展览,30多人次在省级以上的展览、比赛中获奖,十多本大型画册编辑出版。秦红宇的《王莽岭》风光画册在全国摄影界引起强烈反响,其中,在第七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节上获得的政府最高奖——群星奖,填补了省内空白。王茂彬、李家琪、李慧英等出版了个人书画集,30多幅作品获得全国各类大奖。影视文化不同凡响,七集电视连续剧《上党战役》获第六届“飞天奖”。《沟里人》获第十五届“飞天”一等奖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入选奖,其他影视作品有《铁血长平》《赵树理》和《红山雨》。2014年末,全市共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7个,博物馆1个。全市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场馆3个,公共图书馆6个,总藏书46万册。2014年底,全市拥有各级各类体育场馆3110个,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达334570人。

晋城,是国际花园城市。建市以来,遵循“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历届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多年来致力于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市民生活质量,通过狠抓国家级、省级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三大生态工程,以及整体推进市县公路沿线、环城绿化,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市政府先后投入巨资,进行植树造林和矿山生态治理以及环境保护,并大力推行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城市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发展更加低碳。2014年,全市有自然保护区5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5.6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6.6%。全市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个。全市森林面积36075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8.3%,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8%,人均公园绿地15.5平方米,在全国均处于领先水平。主城区和6个县(市、区)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是北方相对宜居的城市之一。

悠久的历史和几千年物质文化的沉淀,使太行山南端这片神奇的土地形成了许多魅力无限、风格独特的古建筑。至2014年底,晋城市已列入保护范围的文物达600处,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12处。特别是现存的宋金时期木结构古建,有50多处,约占全国同时期同类古建的三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早期古建博物馆”。著名的自然景观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蟒河和历山,华北最大的生态旅游地王莽岭。著名的人文景观有围棋发源地棋子山、长平之战遗址、《康熙字典》总编纂陈廷敬故居皇城相府和人民作家赵树理故居等。全市共有成规模的旅游景区43处,其中有国家级5A级景区1个,国家级4A级景区8个,3A级景区5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个。共有星级饭店23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12家、三星级7家、二星级5家。旅游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共接待海外旅游者11552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271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633.7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242亿元,旅游总收入242.4亿元。

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建市初的8平方公里扩展到50平方公里,城市道路由建市初的29公里扩展到165公里,相当于再造了6个新城。中心城市商贸、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兴旺繁荣,基本实现了集中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逐步配套。建成了一批生态化、园林化的住宅小区,人均居住面积居全省前列。市博物馆、文体宫、游泳馆、体育馆以及一批公园、游园相继建成,城市品位极大提高,先后举办了全国游泳冠军暨奥运选拔赛、全国围棋名人赛、国际“金镜头”颁奖等一系列国内外重要赛事。

国际花园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小魅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一顶顶桂冠,是对晋城30年发展印记的最佳注解。

30年来,晋城市的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和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受到上级党政领导直至中央首长的重视和关怀。建市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朱镕基、宋平、邹家华、铁木尔·达瓦买提、费孝通、李雪峰、习近平等,先后来晋城视察指导工作。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也曾多次莅临晋城检查指导工作,给晋城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以极大的鼓舞和支持。

晋城市坚定地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这是晋城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的30年,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30年。30年沧桑巨变,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历届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得益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晋城儿女的不懈努力。

山河峥嵘成美景,沧桑巨变三十年。

三十而立,风华正茂。探索,从未停歇;跨越,永不止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崇实守信、开放包容、争先创新的晋城人正迈着骄健的步伐,朝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