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建市30年实录(上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七节 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繁荣

建市30年来,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提升文化品位、重塑文化形象、打造文化品牌”为主题,持之以恒地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促进文化建设全面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屡获殊荣,文化产业经营单位量质双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开创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一、文化事业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市级建设了较为完备的文化场馆,博物馆、文体宫、群众艺术馆、图书馆、美术馆、档案馆,多年来在文化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推进县级“三馆一院”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形成了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重点对公共文化示范工程创建、群众自办文化品牌培育、公益文化演出服务、公益性大舞台建设、公共文化产品配送、基层文化队伍素质提升等项目进行了扶持,推动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09年,出台《推动农村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指导意见》,召开全市农村文化建设高平现场会,推进文化馆(站、院)建设、文化低保、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建设、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农民体育健身、农村文化旅游示范点建设、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等十大重点文化工程建设。整合市、县财政和各类社会资金,以农村为重点,改善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全市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42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822个、农家书屋16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1029个。市、县财政出资,设立文化低保资金,为贫困村每年演一场戏或一台晚会,每月放映一场电影,每人补助15元的购书款建设农民图书室;每个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每年补助10元购书款;农民工住地按6500元标准建立流动文化活动室。共为贫困村送戏336场、送电影6337场,送书86000余册,为农民工驻地建设文化活动室3个,为低保对象发放购书补助卡64849个。全市近30万文化弱势群体受益于文化低保工程。

博物馆

2010年,市美术馆、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确定选址,市歌舞团新址改造基本完成,太行山书画写生基地正在建设当中。高平市“三馆”建设全面开工,沁水县和陵川县“两馆”建设基本完工。完成6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029个村级站点、68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建设任务。农村电影实现数字化放映,全年放映电影27492场。在全省率先完成569个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文化低保”工程投入资金229万余元,为贫困村送电影6444场,送戏546场,建立农民书屋120个。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发放购书补助卡38222张,建立农民工文化活动室16个,近50万文化弱势群体从中受益。

2011年,全市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文化低保工程共放映电影34188场,其中行政村26904场,社区840场,低保村6444场。

2012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组织“神奇太行·文化晋城”两节系列文化活动、公益文化活动广场、全省第七届广场文化节等活动。二是按照新的“五个全覆盖”要求,推进农村文化十大工程。送科技和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下乡27744场,全面完成“农家书屋”全覆盖和“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全覆盖任务。三是继续推进文化低保工程。为困难群众送戏664场,送电影6444场,回收购书补助卡72678张,新建农民工文化活动室7个,覆盖537个文化贫困村、113个革命老区村和11.6万名城乡贫困群众。9月18日、9月22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农民日报《上送件》,专题报道晋城市的文化低保工程。

2013年,全年公益性演出158场,其中戏剧57场,综艺101场。周末大剧场演出47场,非遗广场展演9场,少儿艺术广场展演10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7744场(次),文化低保电影6108场(次),电影进社区840场(次),电影进工地4440场(次),向6个县(市、区)群众文化队伍发放拉杆音箱1400套。

2014年,市区有文体宫、群众艺术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市级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全市有乡镇综合文化站74个(一级站4个、二级站1个、三级站2个),农家书屋229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县级支中心6个、村级服务站点2207个(覆盖率均为100%)。通过文化馆(站、院)建设、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文化队伍等文化工程建设,搭起了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平台,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1..群众文化服务

晋城市群众艺术馆 成立于1981年12月,是隶属于晋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全民所有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它的前身是晋东南文化馆和晋东南地区群众文化组合署办公。1985年4月随着晋东南地区的撤销,市管县体制的改革,更名为晋城市群众艺术馆,

从1985年随市管县体制改革迁至晋城市以来,一直面对的就是无馆舍、无活动场地这一难题。经过多次搬迁,现迁至晋城文体宫办公,馆内设有办公室、舞台灯光部、公共文化活动部、公共文化培训部、公共文化广场辅导部、公共文化创研部。2015年,在编人员12人,公益性岗位9人,现任馆长兼党支部书记魏一飞,副馆长陕明芳、焦双龙,艺术总监李露莎。在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馆内的业务不断发展,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举办了多次大型综合性的文化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多次受到各级领导部门的表彰和奖励:早在1986年,晋城市群众艺术馆就在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就被山西省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集体一等功”。2008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成绩显著,再次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集体一等功”。2012年,被中共晋城市委、市政府授予“公共文化服务”先进单位;同年5月获得共青团晋城市委、晋城市青年联合会授予的“晋城青年五四奖状”。2012年、2013年,连续被晋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文明单位”。多次参加国家级赛事获得中国群众文化学会颁发“优秀组织奖”。多次参加省内少儿书画、卡拉OK大赛、美术摄影、农民工歌手大赛等活动被山西省文化厅评为“优秀组织单位”。多次被中共晋城市直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文化工作先进单位”。

(1)重大赛事奖项。文化部群星奖8个:1996年,舞蹈《山婆婆看红火》获得全国第六届群星奖舞蹈类优秀奖。1999年,全国“群星奖”比赛中,晋城参赛的上党八音会《上党八音渔鼓韵》获国家金奖,誉满全国。2004年,晋城市群众艺术馆选送秦红宇摄影作品《王莽岭风景组照》获得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群星大奖;选送李柯璇摄影《我想想》获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优秀奖。2007年,晋城市群众艺术馆选送表演唱《他和她们》获得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群星大奖。2010年,晋城市群众艺术馆选送表演唱《煤矿工人铛哩格铛》获得第十五届群星奖一等奖。2013年,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晋城市群众艺术馆“太行风”合唱团获合唱类群星奖,选送的陵川盲人曲艺队表演的钢板书《还钱》获曲艺类群星奖。其他国家级奖项主要有:1984年,晋城市群众艺术馆选送小戏《桃花岭》参加全国录像调演获得三等奖。1986年,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中晋城市群众艺术馆选送舞蹈《江河水》获得全国一等奖;板胡独奏《梆子腔》获得全国三等奖;其中时任副馆长蔡建民主演的《江河水》随山西省民间艺术团赴日本琦玉县访问演出,1988年又到荷兰、比利时参加了国际民间艺术节。1990年,魏一飞带队参加文化部举办的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颁奖大会时赴人民大会堂演出民间艺术节目,获得演出纪念奖。2002年,晋城市群众艺术馆选小品《秋叶》参加全国老年文艺调演获小品类铜奖。2005年,两任馆长李立山、魏一飞辅导的器乐《沸腾的土地》参加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河北赛区比赛器乐类辅导奖。2005年,选送小品《油站轶事》荣获中国石油艺术大赛最佳节目奖。1995年,舞蹈《深山小站》参加全国亿元乡镇(村)文艺节目展播中获得一等奖。2001年,上党八音会《欢乐的山庄》参加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获得金奖。2007年,晋城市群众艺术馆合唱团参加第九届中国(太原)老年合唱节——“永远的辉煌”混声合唱获得汾水奖(银奖)。2008年,晋城市群众艺术馆选送《八音欢歌迎奥运》参加第六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活动获得金奖。2009年,魏一飞创作的器乐《金秋太行》获由国家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举办的第七届全国残疾人汇演创作奖。2011年,晋城市“太行风”合唱团参加了第二届中华(重庆)红歌会获得文化部“长江杯”大奖。2011年,晋城市“太行风”合唱团参加“永远的辉煌”(沈阳)第十三届老年合唱节获得“振兴杯”一等奖。2011年,晋城市群众艺术馆八音艺术团参加(邯郸)首届中国吹歌艺术大赛获得“创新奖”。2012年,参加由台湾音乐舞蹈艺术家协会等单位组织的台湾阿里山杯舞蹈服饰合唱艺术盛典囊括声乐组、器乐组最高奖,并获得组织金奖。2013年,李立山创作的器乐曲《美丽家园》获第八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金奖。2014年,选送作品吹打乐《欢天喜地闹春歌》参加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组委会荣获金土地奖最佳演出奖。

2008年,全国第六届“四进社区”文艺展演活动中,馆长魏一飞获得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中国文学联合会颁发的“全国社区文化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2014年,被确定为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2)重大品牌活动。改革开放以来,上党八音会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上党八音会曾敲着锣鼓下深圳,吹着唢呐上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在天安门广场、在“鸟巢”、在香港喜迎回归的庆典中都留下了他们精彩的表演,这一民间音乐表演形式,越来越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晋城市的一张文化品牌参与一系列政府性的大型社会艺术活动、对外交流演出等。

2009年,晋城市群众艺术馆打造文化品牌项目“公益文化活动广场”,在2010年、2013年参加全国第十五届、第十六届群星奖,均获得省级项目类奖项。活动启动以来,参加活动的市民达到50万人次。2013年7月1日,公益文化活动广场“百姓大舞台”启动。公益文化活动点增加到17个,实现市区全覆盖。并且在凤西广场、文体宫广场、泽州公园北门升级为“百姓大舞台”,除了日常的舞蹈教学,每年还进行一次群众性舞蹈大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朋友参与。

晋城市群众艺术馆还多次组织、承办全市“两节”活动,组织承办晋城市的春节联欢晚会、连续举办九届晋城市上党八音会擂台赛,三届晋城市新农村文艺展演,三届晋城市秧歌舞蹈大赛、晋城市乡镇综合文化站文艺汇演、晋城市民间艺术展演、晋城市“魅力晋城”消夏晚会、晋城市文化广场新春乐春节特别活动、晋城市“紫薇奖”新春综艺评比演出、晋城市建党90周年大型红歌会、晋城市市少儿“故事大王”比赛、每两年一届的全国少儿电视卡拉ok山西晋城选拔赛等40余个大型活动。

(3)辅导培训。积极响应文化部“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政策,积极打造“走进艺苑”公益文化项目品牌。培训的项目在原来的舞蹈、合唱、模特、书法、语言表演等的基础上添加提高班,并增加了戏曲表演、戏曲音乐、国学诵读、绘画等,针对弱势群体,专门开办了少儿舞蹈班,一共开办了10个门类的15个培训班。近三年来,来该馆培训的市民达到20000人(次)。

在基层业务辅导及培训工作方面,晋城市群众艺术馆截至2015年已经连续举办了九届晋城市文化馆(站)辅导员培训班,课程涉及声乐、舞蹈、戏剧、摄影、合唱等门类,培训辅导人数逾4000多人,业余文艺骨1800人。常年深入机关、工矿、农村、学校,特别是社区进行辅导。2015年,文化志愿者已达53人。在培训和辅导的基础上成立晋城市八音艺术团、太行风合唱团、紫薇花童声合唱团、老年舞蹈队、老年模特队、中老年合唱团、机关事业单位合唱团等馆办团队,这些业余文艺团队经常为市民演出,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对这些单位和社区的培训和辅导,为他们培养了一批文艺骨干,在这些骨干的带动下,辅导单位的群众文化活动得以蓬勃向上,繁荣发展。与此同时还积极组织举办元旦、春节、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等等节日、纪念日主题活动,特别是2005年以来,先后还举办了大型晚会《我们是光荣的人民教师》《全国跆拳道奥运选拔赛开幕式》《晋城市庆祝建军80周年文艺晚会》《海峡两岸康熙字典研讨会开幕式》《全国村官论坛开幕式》等40余场。

(4)对外交流。上党八音会1990年,参加中央电视台元宵节文艺演出,同年,应文化部邀请进京,先后在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演出,受到中央领导人好评,荣获文化部颁发的“纪念奖”。1994年,在省城太原为江泽民总书记做专场汇报演出,受到江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1996年冬,赴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连续演出3个月。1997年,组团赴深圳,在“锦绣中华民俗村”为迎香港回归演出3个月,受到中外人士的高度赞扬,获“特别奖”。

晋城市群众艺术馆八音艺术团2008年8月,奥运期间,参加北京天安门的文艺展演活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随团参加展演。2010年底,上党八音会还有幸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作专场演出,就继承和发展音乐形式上,得到了各方权威专家的中肯和好评。2011年9月,上党八音会参加中国(邯郸)首届吹歌节荣获最佳演奏奖和创新奖两项大奖。2012年底,赴台湾国立师范大学作专场演出,促进了两岸音乐文化的交流。2013年5月,赴宁夏参加“感恩母亲河”第五届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开幕式。2014年8月,赴新疆应邀参加“第三届新疆·阜康西王母瑶池蟠桃会”主题晚会。2015年7月1日,晋城市群众艺术馆的馆办八音会艺术团正式更名为“太行风”上党八音会艺术团,应南非国家艺术节组委会、南非东开普省莎拉巴特曼市的邀请,如约出席了南非国家艺术节的开幕式。

晋城市群众艺术馆“太行风”合唱团 成立于2005年,是晋城市群众艺术馆下属的业余性群众合唱艺术团体,多次代表晋城市参加国家、省、市级的合唱比赛,均取得优异的成绩。2011年,代表山西省参加了(重庆)第二届“中华红歌会”获得“长江杯”奖项;同年10月,参加了(沈阳)第13届中国老年合唱节,获一等奖“振兴杯”。2012年,赴(台湾)参加阿里山舞蹈服饰合唱艺术盛典。特别是2013年参加(中山)中国十艺节斩获全国“群星大奖”。2014年10月,作为全国唯一一支合唱团,受邀赴沈阳举办合唱示范讲座和专场音乐会演出。2015年5月,第十届“三晋之春”合唱比赛在太原举行之际,获得社会专场一等奖第一名。

(5)理论研讨。2006年,上党八音会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晋城市群众艺术馆为保护单位、传习所。本着传承保护的宗旨,开展非遗保存记录,整理出版工作。2010年,出版录制《上党八音会光盘CD》。2015年,即将出版《上党八音会曲谱大全》一书,现阶段书内所涉及到的章节资料第一手稿已经整理完成,进入第二个阶段审稿过程,配套的录音光盘,也已经开始紧张的录制中。

群众文化理论在群众文化发展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指导性作用。晋城市群众艺术馆多次组织全市群众文化工作者及爱好者,参加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山西公共文化举办的国家级、省级论文比赛,均获奖项。其中国家级的奖项有:2003年,魏一飞撰写的论文《试论小康文化建设》参加全国群众文化论文评奖荣获优秀奖。2006年,魏一飞、李露莎撰写的论文参加文化部《文化大视野》编委会、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举办的《文化大视野——全国群众文化(图书、博物)论文集》论文评奖活动中均获得优秀论文奖。2011年10月,魏一飞撰写论文《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应如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参加全国群众文化2011年度论文比赛获得二等奖。硕果累累,成绩斐然,群众文化理论工作的不断创新,极大的带动了全市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

城区文化馆 组建于1987年,位于新市西街1221号。2015年,有工作人员12名。馆内设办公室、艺术辅导组(含音乐、舞蹈、声乐)、书法美术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财务室5个部门,馆办团队3个。建馆以来,城区文化馆扎根基层,致力于基层文化站建设,完善基础文化设施,深入挖掘非遗项目,有力地促进了群众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2015年,城区一镇七办及各社区(村)均设有文化站(室),为促进基层文化的发展。城区文化馆已举办各类群众文化培训班40余期,其中举办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班10期,非遗知识培训班8期,深入各镇办以不同形式培训20余期。此外,城区的非遗工作成绩显著,城区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省级非遗项目5个,市级非遗项目21个,区级非遗项目36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个。出版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籍《上党二簧》,与城区史志办联合撰写了《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书。

泽州县文化馆 始建于1950年5月,前身为1948年的晋城县民众教育馆,1996年撤区建县后,改为泽州县群众文化馆,馆舍面积2200平方米。2015年,在职职工28名。内设一室、两部、四组、一中心(即:办公室、培训部、社会活动部、音乐组、舞蹈组、声乐组、书画组和非遗保护中心)。室外活动场地使用面积400平方米,能够充分开展各项室外群众文化活动。现有泽州县文化馆举办各类培训班30余期,10个馆办文艺团队,5个文化活动示范基地,7个基层文化活动基地。2012年,被晋城市委、市政府授予“公共文化服务”先进单位。

高平市文化馆1950年建馆。1985年,高平县在各乡镇普遍设立了文化站,文化馆和文化站互相联动,增强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活力。1993年撤县建市后,高平县文化馆更名为高平市文化馆。2015年,有在职职工11人,主要负责组织、辅导全市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发掘整理民间工艺。全市的民间演出队(含八音会)200余个,民间业余剧团8个,少儿艺术培训学校(中心)10所,民间秧歌队、锣鼓队60余个。有些团体多次在省、市的比赛中获奖。

阳城县文化馆 始建于1949年8月,馆址位于阳城县西池街55号。2015年,有干部职工10人,总占地面积3013.29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031.2平方米。内设办公室、创作室、辅导培训部、社会活动部、文化产业部和非遗保护中心。担负着开展社会宣传教育,组织辅导群众文化活动和群众文艺创作,搜集整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任务。现有馆办团队6个,基层文化活动基地9个。2013年11月,李娜的摄影作品《恋之语》获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主办的“美丽中国”全国群众文化摄影比赛优秀奖。2014年1月,曹素萍的上党梆子现代戏《山妹子》舞美设计获第九届全国戏剧文化奖“戏曲编舞奖”。1985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文明文化馆”。1993年,获文化部“标准文化馆”称号。2011年,被中共晋城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2年,被晋城市委、市政府授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先进单位。2015年,又迈进全国二级文化馆行列。

陵川县文化馆 成立于1949年,已有67年的发展历史。2015年有在职职工18人,馆内设有办公室、音乐辅导室、舞蹈培训室、书画室、多功能活动室、档案室、排练厅、器材室、展厅及非遗办公室。文化馆常年开展了节日文化、行业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文化活动。1989年,文化馆组建了美术服务部、录像放映厅和文艺轻骑队。1992年,被文化部评为“标准文化馆”。2011年,被文化部评为三级馆。

沁水县文化馆1951年建馆。2015年,有在职职工8人,设有群文辅导、音乐视频制作、舞蹈编导、戏剧创作、美术辅导、文学欣赏(非遗保护)等部门,负责全县机关、厂矿、学校、各乡村的群众文化活动的辅导工作。自2011年以来,免费开办基层群众文化干部和骨干培训班7期,服务600余人。多年来,辅导社区、村建立群众文艺表演队伍100余支,培养文艺骨干成员3000余人,辅导群众文艺节目1000余个。2011年,被文化部评为一级文化馆。2012年,被晋城市委市政府授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先进单位。

新华书店

2..图书发行服务

晋城市新华书店于1985年12月创建,隶属于山西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是晋城市规模最大、网络最广的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批发零售企业及全市中小学教材、大中专教材和政治读物的总发行单位,有员工230人。辖阳城、沁水、陵川3个县级新华书店。下设综合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资产财务部、经营管理部、图书音像发行公司、教材发行公司,有晋城书城、教育书店、泽州路、南大街4个大型图书音像超市。2003年,创办集服务与经营为一体的“凤台新华园社区活动中心”,下设有新华园电脑培训学校、新华健身俱乐部。2008年,销售收入7600万元,创利税500万元,资产总额达到6000万元。先后被评为全国最佳中转站、全国读书活动先进单位、中国书刊发行双优单位、山西省图书发行先进单位和晋城市文明单位。晋城书城于2005年11月19日成立,位于晋城市黄华街255号,是晋城市最大的图书音像超市。有职工31人,营业面积1000平方米,书城分为上、下两层,一楼主营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药卫生等图书,二楼主营文化教育、少儿读物和音像制品等,年销售收入近400万元。多次被山西新华书店系统评为先进集体。2006年,被晋城市政府授予“晋城市十大知名商场”和“三星级图书音像超市”称号。泽州路图书音像超市于1988年创立,位于晋城市泽州路2428号。有职工19人,营业面积400平方米,主要经营哲学类、社科类、文艺类、科技类、医药卫生类图书和音像制品。教育书店于2007年8月28日创建,位于晋城市泽州路2428号、凤台小区口,主要经营中小学课本、教辅读物、教学参考、教师用书、各类成人教育用书和少儿读物等,图书品种2万多种。南大街图书超市前身为南大街门市部,1951年创立,是晋城市最早的图书卖场,位于市区南大街223号。除经营一般综合图书外,主要经营工业技术、机械冶金、交通运输、建筑工业、电工电子、自然科学、农业技术等图书3万多种。巴公门市部于1982年创立,位于巴公镇广场南50米。为农民提供科学种植、养殖方面的大量图书,还有农民爱看的文艺类、社科类、医药类等图书。

高平市新华书店位于高平市区建设路与育英街交叉口。系山西省新华书店集团领导下的国有图书发行单位,经销全国各出版社出版物,并承担高平市所属中、小学教材和国家正式出版的图书、音像制品的发行任务。现有在岗职工31人,离退休职工11人。下设综合办公室、财务科、发行科、业务科、市场科等5个部门,并拥有2个图书超市。超市总营业面积达350平方米,经营近6万个图书品种。是高平境内最大的经营正版图书、音像制品的国有书店。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阳城县新华书店有职工37人,营业办公大楼坐落在县城商业中心。下设一室、两股、一中心、三超市、六网点,即办公室、财务股、业务股、劳动服务中心、新阳东街图书超市、凤凰东街图书超市、新阳西街图书超市。1992年,被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百县农村图书发行先进单位”。1994年起,实现办公自动化、运输车辆化、门市超市化、仓储标准化。2008年,全店销售达到1740万元,门市一般图书销售达到680万元。多次被省新闻出版局及省、市店评为“先进集体”“最佳收货店”“十佳书店”“最佳门市部”“示范门市部”,被晋城市委评为市级“文明单位”。陵川县新华书店有干部职工20人,注册资金29万元,经济性质为国有。主要经营图书、刊物、音像制品批零,兼营房屋租赁,经营资产总额342万元,所有者权益147万元。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768万元,实现利润35万元,上缴各项税费30万元。设有经理办公室、财力综合办公室、业务综合办公室、教材、助学读物发行中心。在县城设有大型图书音像超市1个,在附城镇、礼义镇、平城镇设有3个销售网点。沁水县新华书店成立于1950年,是沁水县最大的文化企业,位于县城东街商业繁华地段,属于国有文化企业。有正式职工12人,下设经理室、业务室、财务室、库房以及4个门市部,其中城关超市营业面积200平方米,年销售一般图书价值65万元;西街门市部(位于县城西街)营业面积40平方米,年销售一般图书10万元;端氏门市部(位于端氏镇端氏村)营业面积100平方米,年销售一般图书价值16万元;中村门市部(位于中村镇)营业面积60平方米,年销售一般图书价值5万元。全店有固定资产86万元,年销售680万元,实现利润43万元,上缴各种税金30万元,人均劳动生产率30万元,人均实现利税2.4万元。

3..图书阅览服务

1999年,泽州县图书馆藏书近1万册,各类报刊杂志10余种,围绕农村和科技知识进步的需求,在全县广泛开展了图书进村入户“一二三”工程,即“在农户家中要有一个书柜、两份杂志或报纸、三百册图书”。高平市图书馆位于高平市区泫氏街49号,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97平方米。设书库、阅览室和办公室、电子图书阅览室。2004年,省图书馆赠予电脑1台、卫星接收器1部。2005年,新购电脑10台、打印机1台,又购进投影机、幕布等设备,初步完成了资源共享工程连接工作。2005年,经过捐赠图书和争取5万元的购书经费购买新书,藏书达到3万册。此外还建立了图书网点4个(马村镇图书室、寺庄镇柏枝庄村图书室、建宁乡图书室、石末乡图书室),并开设了书刊外借流通、馆内阅览、电子阅览、信息查询、知识辅导等服务项目。阳城县图书馆占地面积847.9平方米,建筑面积763平方米。2006年底,有馆藏图书54413册(含古善本和报刊合订本)。馆内设有报刊阅览室、少儿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借书室、资料室、典藏室、书库、采编室等8个服务窗口。县政府每年财政拨款10万元用于购进新书,因而吸引了大量的读者。馆内固定读者1000余人,年接待读者3万余人(次)。1991年,获山西省文化厅“文明图书馆”称号。1993年,被定为“省三级图书馆”。2004年,被省文化厅列入首批“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县级基层站。陵川县图书馆设采编室、基本书库、外借书库、《四库全书》专库、少年儿童阅览室、参考咨询室、业务辅导室等业务部门。1987年,县政府投资为图书馆购置了价值6万余元的《四库全书》,扩大了图书馆的藏书规模和社会影响。1987年,被省文化厅评为“文明图书馆”。1990年,在“全国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中受到省文化厅、省图书馆学会表彰。1991年,再次被省文化厅评为“文明图书馆”。1997年,在“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中受到省文化厅、省教委、省科委、省总工会、省图书馆学会的共同表彰。2002年,陵川县图书馆入编《中国图书馆大全》。沁水县图书馆设有办公室、借阅室、阅览室等。总藏书量3.5万册,总价值14余万元。有报刊杂志30余种,阅览席位40多个。图书馆实行常年开放,节假日不休息,入馆看书一律免费,年接待读者2万余人(次)。该馆坚持在每年5月份举办“图书服务周”活动。坚持每年“六一”儿童节期间,走进校园举办赠送图书和“有奖猜谜进校园”活动,并为县城各小学的学生发放阅览证。坚持每年向贫困山区捐赠图书1000余册;坚持开展“农家书屋”建设。全县14个乡镇建有“农家书屋”30余个。

2013年,全市公共图书馆总藏量437990册件,书架总长度9374米,发放借书证5935个,图书流通量566400次,书刊外借量42730册(次),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7次,参加人数8400人(次),新增藏量购置费40.8万元,新购藏量14760册,公用房屋建筑面积22990平方米,书库3640平方米,阅览室坐席653个。

2014年,全市6县(市、区)都有图书馆、文化馆,并全部免费对外开放,设施面积共达42615平方米。各县(市、区)图书馆建设面积分别为:城区2200平方米、泽州县3000平方米、高平市10799平方米、阳城县1000平方米、沁水县4200平方米、陵川县2040平方米。文化馆建设面积:城区380平方米(新三馆正在建设中)、泽州县3000平方米、高平市8000平方米、阳城县3031平方米、沁水县3215平方米、陵川县2000平方米。各县(市、区)乡镇(街道)文化站共计84个,文化站每个不少于300平方米,建设面积共达25200多平方米;村级文化活动室共计2207个,每个文化活动室不少于100平方米,各级各类文化广场1100个,建设面积约220700平方米。

晋城市图书馆、美术馆、档案馆(三馆合一)

晋城市图书馆位于文博路中段,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西侧,是在整合了原市科技图书馆和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基础上成立的。全馆建筑面积15241平方米,设计藏书60~100万册,阅览座位1089个。馆内现有藏书58万册,报纸与期刊1000余种,拥有市民学习空间、中国知网数据库、工具书数据库、超星电子书与学术视频数据库、万方视频数据库、北大方正阿帕比电子书、博看期刊数据库、少儿数字资源等丰富的数字资源。馆内拥有现代化的设施配置,运用了先进的RFID无线射频技术,配置有全套自助化办证、检索、借还书、打印复印系统,有电子读报机、读刊机、电子书借阅机等现代化阅读终端,装备有24小时室外自助图书馆,整个图书馆实现了无线宽带全覆盖,读者可以免费上网。该馆集图书阅读与休闲服务于一体,每一层都设置了不同风格的休闲区域,读者可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去品味读书乐趣。晋城市图书馆是全市文化建设重点工程,是市政府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馆。晋城市图书馆于2014年10月1日国庆节正式开馆,并举办“晋城历代名人与馆藏地方文献展”。晋城市科技图书馆成立于1999年,与市科技情报所合署办公,采用图书馆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图书采购、编目、典藏、流通管理的自动化。馆藏图书覆盖22个学科类别,收藏图书、期刊达10万余册件,每年新增图书约5000册,订阅各类报刊200余种。并设有地方文献专架,专门收藏与本地有关或者本地出版的图书文献达2000余册。另外,香港石汉基捐赠的港台版图书专架收藏港台版图书3000余册。还收藏有专利、标准、科技成果、学术期刊等数字化文献达1000余片。与中国数字图书馆联合建立了中国数字图书馆晋城分馆,拥有电子图书5万余册。该馆拥有的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在全省地市级尚属首家。馆内坚持开展无公休开夜馆服务,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年接待读者6万余人(次)。2014年7月,晋城市人民政府决定,晋城市科技图书馆合并于晋城市图书馆。晋城市城区图书馆位于晋城市南大街621号,为全额事业单位。占地面积1258平方米,馆舍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收藏书刊文献资料7.5万余册。馆内设业务室5个(采编室、借阅室、报刊室、少儿阅览室及书库),管理部门2个(办公室和财务室)。

4..电影放映服务

晋城市电影公司1988年4月组建。1988年至1990年,在全省电影系统开展的“创三优、争五好”竞赛活动中多次名列榜首,连续5年获省先进单位荣誉称号。1992年,有各级各类放映单位790个,从业人员1248人。其中县城专业影剧院12座,乡镇影剧院15座,工矿俱乐部12座,农村电影队751个。1993年前后,全国的电影发行放映状况发生了急剧变化。由于电视机普及入户,录像机、影碟机等进入千家万户,加密电视和歌舞娱乐场所增加等原因,原有的电影观众被不同程度地分流。为了让电影走出低迷的状况,电影公司确定了“坚持城市电影放映、积极开拓农村电影放映”的工作思路。所辖各县(市、区)都重新组建和恢复了部分放映队,深入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坚持为乡村、企业送电影。除阳城县个别乡村外,其他县(市、区)的农村电影放映覆盖率均达100%。2005年,晋城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泽州县电影公司成立于1997年3月,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隶属于泽州县文化体育局,与泽州县影剧院合署办公。电影公司刚成立时,主要由乡镇自发的电影队伍进行放映,以各自的乡镇为放映区域。2004年5月,泽州县电影公司开始面向农村开展电影放映工作。在农村电影市场不断拓展的同时,还将电影放映送入了社区、厂矿。每年的6月份是安全生产月,针对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情况,电影公司准备了《预防瓦斯爆炸》《煤矿顶板事故及预防》等影片,在全县各大煤矿进行宣传和教育活动。1985年,高平县有影剧院8个、电影放映队152个,电影放映普及率达到100%。全县设5个影片发行站,电影放映队达281个,其中乡镇放映队8个、村放映队79个、个体放映队194个,放映员310人。全县共设立54个电影售票处(点),年放映3.3万场(次),观众2200万人(次),放映收入89万元,发行收入35万元,利润1.7万元。1990年4月,县电影公司在全国《人口与健康》科教电影汇映活动中成绩显著,受到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计生委、全国爱卫会、卫生部、文化部、中国科技协会、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儿协调委员会、宋庆龄基金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民政部12部委的联合表彰。1992年7月,该电影公司获农业部、林业部、文化部、广电部、国家科协等部委颁发的奖章。2003年,市电影公司率先实施“2131”放映工程。2005年,在全市农村实现一月放一场电影的目标,累计放映4600余场,观众达46万人(次)。同年,获全国农村电影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阳城县电影公司有职工30人。下设影片发行科和1个35毫米影片放映队,5个16毫米影片放映队,电影院1座。建市初至90年代初有农村放映队500余支,年放映电影达10多万场。1987年、1989年两次被国家广电部授予“全国电影发行放映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后由于电影市场疲软,年放映电影场次大幅度下降,年放映电影仅数百场。陵川县电影公司有职工20多人。1989年,放映收入首次突破全县人均1元大关,并连续三年保持上升趋势。1991年,成为市级文明单位,曾多次受到省、市、县的表彰奖励。2001年,实施电影放映工程,成立了以县委宣传部长为组长,县文体局、广电局、农业局、科技局等多家单位领导为成员的领导组,由县电影公司牵头组建了公司数字流动放映队。到2008年底,累计放映2684场(次)。沁水县电影公司成立于1980年,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2008年,有从业人员28人。到2008年底,在全县14个乡镇249个行政村共放映电影近2000场。山西嘉域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4月,公司旗下影院全部加盟中影星美电影院线,新建数字化五星级电影院。下设嘉域影城金辇店、嘉域影城国贸店和嘉域影城高平红旗店三个分公司。影城全部采用全球最为主流的比利时巴可2K数字放映机,英国Harkness银幕,美国JBL音响、杜比解码器和皇冠功放的音响设备,给观众震撼的观影体验。影院的单座票房产出在山西省名列前茅。

(二)社会文化活动

1985年后,全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行业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假日文化、庙会文化、庭院文化等活动。“民间艺术擂台赛”“社区文艺汇演”“广场消夏晚会”“小康乡镇文艺调演”“校园艺术节”等,参与群众多,社会反响热烈,各专业团体送戏下乡,送歌舞、送书画下乡常年开展。先后举办了首届“中国·晋城国际棋子山围棋文化节”、两届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颁奖典礼、“山西省第五届广场文化艺术节”、三届赵树理优秀剧目调演、四届“八音会擂台赛”、三届“社区优秀文艺节目调演”、两届“民间工艺精品展”。各县(市、区)还举办了泽州金秋小康游、陵川金秋红叶节、高平炎帝陵祭祀大典、沁水柳宗元文化节、阳城皇城相府全国优秀书画展等大型活动。据统计,全市每年各类社会文化活动达到上万场,基本形成了以大型文化活动为龙头,以群众文化活动为基础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文化活动格局。

1990年春节,晋城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办以灯彩艺术为主体,集灯棚、灯门、花灯、霓虹灯、灯彩园艺、节日焰火于一体,融入民间社火、街头秧歌、文艺展演等传统的元宵节日文化艺术活动的“黄河灯会”。市里成立了组织委员会,下设评奖委员会、办公室和现场指导、协调联络、保卫、供电、后勤等组。后又增加了元宵节的焰火晚会,以烘托节日气氛。此外,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市区及各县还组织各种文艺调演,如八音会擂台赛、社区文艺汇演、民间吹打乐擂台赛、民间工艺精品展等。每年两节过后,都会对各类展演进行评比、奖励。

1996年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争创文化先进县、文化先进乡镇和特色文化村活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争先进的格局,促使整个农村群众文化得以开展。到2006年底,全市有2个县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2个县被评为全省文化先进县,50个乡镇被评为市级文化先进乡镇,200个村被评为市级特色文化村。

2007年,市文化局组织安排了以“和谐晋城·和谐文化”为主题的11项文化活动,其中举办的首届“兰花杯”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览暨首届“面塑”大赛活动、“凤鸣春晓—赵树理戏剧奖”上党梆子优秀剧目展演、迎新年中国画十人联展等,充分展示了晋城市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市区及各县(市、区)全年开展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节庆文化、广场文化等各类社会文化达千余场。全市先后排练了7个表演类节目,选取了60件摄影、绘画类作品参加了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四届“群星奖”评选活动山西区的选拔赛。按照省、市、县4∶3∶3的比例落实每场电影100元补贴,提高了电影放映工作者的积极性。2007年,共放映电影3000场,其中送电影到农村达2000余场。完成晋城市第一批“农家书屋”图书的捐赠工作,并于12月12日举行了捐赠仪式。

2008年,全市开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节庆文化、广场文化等各类社会文化活动近万场,其中送演出下乡4000余场,送书画下乡10多万册(幅),放映电影26652场。举办“情系奥运”晋城·洛阳书画作品联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题文艺晚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展示晋城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各方面建设的巨大成就。专为奥运创作的音乐《八音欢歌迎奥运》,在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活动评选中获金奖。8月1日,上党八音会《庆丰收》代表山西省在天安门参加了“迎奥运天安门广场群众性文化体育展示”,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记一等功。先后接待由国家画院院长龙瑞带队的“走进山西”大型绘画采风团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刘大为带队的“中国画·画中国”采风团。2009年,“两节”期间,组织以“文化晋城·靓丽家园”为主题的7项大型社会文化活动,赴陵川县西河底镇焦会村、附城镇附城村,开展两次大型“三下乡”文化服务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评比、会演和展示活动,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引导和推动群众自办文化发展壮大。推进文化创作生产,完成电视连续剧《矿长》《还是那片情》的拍摄和《皇城相府》的剧本创作工作。新编上党梆子戏《长平悲歌》和动漫片《白马少年》,已公演公映。6件文艺作品获全省第八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市委宣传部获组织工作奖。推进《晋城历史文化丛书》编撰工程和电视文化节目《晋城大讲堂》的录播工作,弘扬优秀地域文化。加强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成田野普查登记文物点5800余处,进度列全省第一,县均完成量全省第一。开展首次“非遗”普查工作,完成普查线索15000余条。黄一宝、吴国华、张爱珍、张保平被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阳城县皇城村和泽州县珏山成为山西省传统节日(重阳节和中秋节)保护示范地。2010年,春节、元宵节期间,组织以“文化晋城、靓丽家园”为主题的“春节文艺晚会”“上党梆子艺术节”“大型说唱剧《解放》展演”等7项社会文化活动。组织“晋城市首届企业职工合唱节”,讴歌全市劳动者为晋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无私奉献的精神面貌。在市区各大广场开展消夏公益文化活动,每天参与群众达3000余人。积极发展创意文化,举办“景潮杯”创意晋城设计大赛。推进全市文艺创作生产,按照赵树理优秀文艺作品奖励扶持办法,对129件优秀文艺作品进行表彰,对广播剧《基石》、戏剧《申纪兰》等64件作品给予重点扶持。积极申报全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电影《徐海东喋血町店》、动漫片《白马少年》、戏剧《红腰带》、广播剧《基石》、歌曲《师魂》等5部作品获优秀作品奖,市委宣传部第七次获组织工作奖。在全省第十二届杏花奖评比中,全市获得戏曲类6个奖项和音舞类4个奖项。聂利民、杨凤楼、孙喜玲获得“赵树理文学奖”。《晋城历史文化丛书》出版发行。组织举办纪念赵树理座谈会、赵树理文化沙龙、“蒙情晋韵”四市书法联展,推动文艺创作生产。

积极发展乡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节日文化等群众文化,连年开展“社区文艺汇演”“八音会擂台赛”“上党梆子优秀剧目展演”“小康乡镇文艺调演”“消夏文艺晚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促进了群众文化的繁荣。2012年,晋城市民间合唱组织太行阳光爱乐合唱团参加德国国际合唱节,凭借《一窝雀》《八骏赞》《春天来了》三首歌曲夺得银奖。2013年,受邀赴台湾交流演出,获得好评。2014年,太行阳光爱乐管乐团参加“中华杯”第八届全国非职业优秀(交响)管乐团队展演,赢得管乐综合组比赛金奖,荣获全国管乐艺术最高荣誉“金钟之星”称号。太行风合唱团、陵川盲人曲艺队分别荣获全国第十届艺术节合唱类、曲艺类“群星奖”,填补了山西省空白。市少儿艺术团拉丁舞队参加第三届亚洲国际舞蹈(中国区)精英赛荣获团体冠军。连续举办了两届“最炫太行风”健身广场舞电视大赛,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

北留镇八音会擂台赛

(三)“非遗”保护与传承

晋城市文化积淀丰厚,有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委、市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非常重视。2005年8月,晋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2007年,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调查摸底,并开展了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推荐工作,组织专家对各县(市、区)推荐的35个项目进行了评审,确定了晋城市首批32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高平刺绣、九莲灯、阳城琉璃、五鬼盘叉、大阳手工制针业、柳氏家族人生礼俗等6项被增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上党八音会、阳城生铁冶铸技术等3个项目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之《上党梆子》正式出版发行。该书详细介绍了上党梆子的形成与沿革、机构、音乐、剧目等。此外,还开展了上党梆子剧目、脸谱、音像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2008年,全市有阳城焙面面塑、高平刺绣和琉璃烧制技艺3项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13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32项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失传的困境。以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大阳钢针民间手工技艺为例。大阳钢针以其质地坚硬、经久耐用,很受欢迎,销路很广,曾随着晋商的足迹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伊朗、西欧等地。大阳镇在明清时还被誉为“九州针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钢针制作业已停产多年,这项生铁冶铸技艺部分已失传。此外,如上党梆子、上党八音会、上党地区的秧歌、剪纸、泥塑等,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曾一度得到发展,但由于老艺人们年逾古稀、后继乏人、保护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消失或日益濒危。2008年,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面塑大赛”“上党八音会擂台赛”“凤鸣春晓——赵树理优秀剧目展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示活动。完成市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荐和评审,确定5大类26个项目为市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上党梆子》和《八音会》。邀请宋大胖、李伯相等老艺人完成《岐山脚》中“耍牙”技巧的录像工作,并制成光盘。完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试点县—阳城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任务,采集普查信息6000余条。完成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工作和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全市7大类36个项目被列入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完成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基地的申报。共申报两个基地,分别是皇城村的“九九重阳节”保护示范基地和珏山的“中秋节”保护示范基地。2009年,在全市开展首次非遗普查工作,完成普查线索1.5万余条,收集、整理重点项目60余个,上报山西省非遗数据库信息4762条。黄一宝、吴国华、张爱珍、张保平4人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4个项目列入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总数位居全省第二。6人被命名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阳城县皇城村和泽州县珏山被确认为山西省传统节日(重阳节和中秋节)保护示范地。

1.上党二簧

2.阳城犁镜浇铸技艺

3.阳城焙面娃娃

4.阳城琉璃

5.高平刺绣

6.阳城道情

7.上党梆子

2010年4月,成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完成国家级第三批和市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11个项目入选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项目数据全省第一。34个项目入选市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国家级17个、省级47个、市级92个、县级108个。出版发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晋城民间面塑》《晋城民俗》。6月,开展“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暨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制作宣传版面16块,在市区10所中、小学校进行宣传,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2011年,申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入选45名。申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入选85名。经省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10名省级“非遗”传承人申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白马拖缰”的传说、烂柯山的传说、舜的传说、土沃老花鼓、上党二簧、泽州秧歌、泽州四弦书、武氏正骨法、皇城村重阳习俗、泽州中秋习俗、柳氏清明祭祖习俗11项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成“晋城灯火彩棚”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前期筹备工作。出版《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编纂《沁水县鼓儿词志》《土沃老花鼓》《舜的传说》《柳氏家族人生礼俗》等“非遗”系列丛书。举办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和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邀请“非遗”表演类项目到阳城县上庄村进行表演,在文体宫举办国家级“非遗”项目展演3场。全市累计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7项、省级保护项目65项、市级保护项目92项、县级保护项目201项,初步建立四级(国家、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保护体系。全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9人。2012年,完成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申报评审工作。成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党梆子·张爱珍传习工作室”,赴台湾举办“上党梆子专场演唱会”。群众艺术馆组织上党八音会赴台湾交流演出。完成市“非遗”项目参加各类文博会的组织工作。

截至2014年,在阳城广禅侯故事和高平潞绸织造技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全市“非遗”项目有国家级119项(全省排名第三)、省级72项、市级124项,传承人有国家级9人、省级51人、市级114人,上党梆子传习工作室3个,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基地2个。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和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档案,先后两次进行了“上党戏曲传统艺术仿古录相”拍摄,对已近失传的昆、罗、卷、黄、队戏等上党梆子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影像保护工作。出版发行了《上党八音会》音像资料(CD+DVD)。

二、文化产业

(一)文化产业概况

晋城市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新闻服务业、广播影视业、印刷业、文化艺术服务业、图书报刊业、休闲娱乐业、旅游业、互联网上网服务业、工艺美术品生产制造业等行业,正在形成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统筹煤炭与文化两种资源、经济与文化两个建设、城市与农村两大领域,坚持改革创新、政策主导,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及地域优势,文化产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2006—2008年,全市小歌厅、小网吧、小打字部、小广告制作、小印刷作坊等个体户式的小文化单位总量较2001—2005年间下降了61%,实现了歌舞娱乐业的规模发展、网吧连锁经营,一批如艺海广告有限公司、新浪印业有限公司、景潮印业有限公司的大企业壮大起来,整合了市场资源,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趋向合理。在全市文化产业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传统行业实现了稳步推进,互联网上网服务业、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的行业。以黑陶、刺绣、玻璃工艺品、琉璃、面塑和泥塑为主的文化工艺品生产企业种类繁多,极具浓郁地方特色,已初具规模,市场前景广阔。据统计,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近1万人,文化产业总产值达1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69%。晋城市文化产业正在逐步迈入良性发展轨道。从投资结构来看,除国有经济在新闻服务业、广播影视业中占主导优势外,在其他行业中,形成了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行业的良好势头,逐步从文化部门办文化产业到社会办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局面正在形成。

晋城市委、市政府及市委宣传部、文化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邀请著名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进行考察,提出了“一园两区”(文化产业园区、皇城相府旅游文化景区、王莽岭自然奇观文化景区)的构想,拟定了文化产业发展五年(2004—2008)规划。

成功举办了两届“金镜头”颁奖典礼、两届围棋文化节和两届太行山文化旅游节等国际、国内大型活动,较好地打造了晋城文化名片,展示了晋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丰厚的文化资源,提高了晋城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带动了旅游、商业和休闲娱乐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文化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建立了以皇城相府为核心的沁河古堡人文旅游区,以王莽岭为核心的太行云顶自然风光旅游区,以蟒河为核心的原始生态旅游区,以珏山为核心的城郊休闲旅游区,构建了一个从城市到农村、从天然到人文的多梯级的旅游文化产业新格局。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景区工作,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有的景区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项目如上党八音会、地方小戏,实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表演项目在景区的常态化演出;有的则充分挖掘利用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了相应的旅游纪念品;有的则通过对当地神话传说的整理推广,开发了诸多景点。

2010年后,全市以“一策一业一品一节一剧”文化产业“五个一工程”为抓手,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鼓励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投资文化旅游业,民营资本注入文化企业,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开发培育新兴文化业态,黑色变绿色,地下转地上,煤炭转文化,文化产业成为起步高、推进快、发展势头强劲,最具潜力的新型产业。并在对全市文化发展状况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晋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

2012年,市财政局和市文广新局联合下发了《晋城市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首次安排2000万元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对原创文化产业项目进行扶持。2013年,出台《晋城市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管理暂行办法》,每年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一是抓总体规划。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纳入全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确立“1233”(即建设10个年营业收入达5亿元、20个达亿元、30个达5000万元、30个达2000万元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编制《晋城市“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晋城市旅游文物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导全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二是抓项目建设。向省里推荐潞绸文化产业园等11个文化产业建设项目,制作完成52集大型神话动画片《大耳朵爷爷历险记》,并在太原举行首发仪式,春节期间在央视播出。总投资3.5亿元、全省规模最大的白马寺山森林公园太行明珠游乐城项目落地投建。组团参加第七届深圳文博会、2011年中国(上海)创意产业博览会、第六届中博会,积极对外推荐文化产业和产品;三是抓大型活动。整合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举办中国(晋城)太行山国际文化旅游节活动。以“太行风情·活力晋城”为主题,以“一周(文化艺术周)、一节(围棋文化节)、一月(旅游文化月)、一会(经贸洽谈会)”为主要内容,开展两“海”说一山(即邀请韩毓海、纪连海纵论太行山文化内涵,推动太行山文化发展)文化讲座、“太行风情”书法美术摄影大赛、“百名记者看晋城”大型采访、全国业余围棋大赛、“神奇太行·经典晋城”旅游推介会、晋城名优产品展销会等28项活动,集中打造“太行山”文化品牌,提升晋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挖掘文化富矿,激发产业活力”为题报道了晋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工作。

2013年,泽州文化产业园区建成。该园区是“以丹河为轴线,北起高都,南至珏山,融刘羲叟故居、丹河湿地、玉皇庙动漫影视城、龙门景区、浮山景区、珏山景区于一体”的泽州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先行区,包括泽州文化展厅、动态壁画馆、4D影院、创意中心四部分。

到2014年,全市紧紧扭住产业转型的牛鼻子,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积极推进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了全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是推动资源型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企业,引导文化创意设计服务融入服装、织造、铸造、陶瓷等传统制造业及旅游、特色农业、文化体育业等。重点打造了以珏山文化产业园为主的动漫产业,以吉利尔文化产业园、晋氏织造为主的潞绸、丝麻文化产业,以皇城相府文化产业园为主的古堡文化产业,以泽州铁器、古泽州铁货为主的新兴铸造文化产业,以阳城陶瓷琉璃、高平黑陶为主的陶瓷文化产业,以王莽岭、蟒河为主的太行山水旅游文化产业,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二是设立专项资金,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进行扶持,鼓励各类文化人才大胆创意、创造和创新,促进融合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出台了《晋城市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从演艺(含文艺作品创作)、旅游、印刷等8个方面对29个文化产业发展项目进行扶持。出台了《晋城市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管理暂行办法》,对全市69个文化产业项目进行扶持。其中,75%的资金扶持了22家重点企业和项目,25%的资金扶持了47家一般性企业和项目。对珏山文化产业园、程颢书院文化园等重大产业项目进行了重点扶持;三是编制专项规划或行动计划、建立工作机制、加强宣传、加强统计核算。完成了文化产业调查单位基础信息统计工作,制定了《晋城市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

(二)文化市场管理

1980年,成立了演出市场管理办公室。1990年,演出市场管理办公室改为晋城市演出公司。1992年,省新闻出版局和省工商局给下列印刷机构颁发了准印证:晋城市印刷厂列为国家书刊印刷定点单位,高平、陵川、沁水县印刷厂列为省书刊定点单位,晋城市城区红星印刷厂、泽州县巴公镇东风印刷厂、阳城县印刷厂、沁水县新华印刷厂、晋东南印刷厂为市级书刊印刷定点单位,另有非定点印刷厂12家,均由市新闻出版处统一管理。1994年成立文化市场办公室。1995年,成立文化市场稽查队。下属各县(市、区)也相应地成立了文化市场管理机构。市及各县(市、区)文化市场管理部门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全市文化市场的文化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有效地制止和查处各种违法经营行为。晋城市文化市场稽查队自成立以来,多次被评为全省文化市场管理先进集体和全省“扫黄打非”先进集体。2001年的机构改革中,市新闻出版处和市文化局合并为晋城市文化新闻出版管理局,内设新闻出版科。同年,根据国务院第341号令的规定及省编办《关于音像制品管理职能重新划分及机构编制有关问题的通知》(晋编办字〔2002〕51号)文件精神,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以及放映监督管理职能,从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移交到文化行政部门。2002年,为进一步规范全市网络文化市场的经营秩序,使经营者自觉做到守法经营、严格管理,市文化新闻出版管理局召集11家70台以上机“网吧”经营业主,与他们先期签订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守法经营责任书”。2003年3月28日,成立晋城市图书发行协会。8月,市“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了销毁走私盗版光盘大行动,销毁了3.8万张非法音像制品和2.3万册非法出版物。12月,市音像协会成立。同年,还开展了全市党政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的专项整治工作。治理工作的重点是纠正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有偿发行、刊登广告的行为,制止除“两办”明确规定的党报、党刊外其他报刊利用职权发行。2004年3月,对高平市马村、河西两镇中学进行了突击检查,发现两镇在2004年春季订制的教辅《联动考场》《优质考场》,共计930套,均为盗版。市“扫黄打非”办与市教育局组织了联合检查,并责成高平市教育局对此案进行彻底查处。对违规购置的《联动考场》《优质考场》等盗版教辅资料全部收缴。6.5万元的非法所得全部没收并上缴国库,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了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此事件引起了高平市教育局的高度重视,在随后对全市范围内中、小学使用盗版教辅书的大清查中,又清理出盗版教辅共计647套,全部收缴并上缴市“扫黄打非”办。

2005年4月,晋城市版权局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版权保护工作进入一个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新阶段。配合“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晋城市文化稽查队协同新闻出版科于2005年4月24日起出击清查,截至4月25日18时共查获市场上非法经销的盗版压缩DVD1500余张和4900余张盗版光盘。2005年,在对全市范围内的火车站、长途客运站的书摊、网吧、音像、歌舞娱乐场所进行统一检查中,收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500余册、盗版教辅资料4000余册、淫秽色情出版物2000余册(盘)、非法电子出版物10万余盘,处理各种违法违规行为140余起,并将所有收缴物品分类包装,在市区主要街道游行展示,最后集中销毁,此举有力地打击了盗版和非法经营出版物行为。2005年12月,全市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市场娱乐、演出、音像、网络等门类,共有各类经营单位668个,其中有歌舞娱乐场所185个、网吧152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140家、演出类经营单位21家、印刷企业90家、其他门类80家,从业人员2.5万余人。

针对社会上的热点、焦点问题,市文化市场管理部门还陆续组织开展了多次专项行动:针对网吧接纳未成年人问题的“春雷行动”“专项整治周活动”;针对网吧和歌舞娱乐场所超时营业的“零点行动”;针对非法音像制品的“金风行动”、专项复查行动等。2005年,对全市网吧市场进行了全面的整治,共出动1000余人(次),检查网吧1000余家(次),处罚违规经营单位143家(次),取缔“黑网吧”15家,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3家,取缔擅自扩大营业范围的电脑培训班15家,查扣电脑417台,使非法经营“网吧”的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的遏制。为建立网吧市场长效管理机制,建立了“阳光骑士”网络监控平台,用与学校联合开展“青少年远离网吧”万人签名活动等方法解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问题。在整个文化市场上,有多种多样的书刊,科技类、政治类、文艺类、经典小说等。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书刊。一些不法之徒,趁“读书热”的高潮,在市场上投放黄色书刊,高价出售一些外国书刊。为了严肃文化市场,在历年来的“扫黄打非”中,公安、工商、文化、新闻出版等单位联合严查了一些非法书刊。建市以来,新闻出版科每年配合公安、工商、税务等职能单位对全市的新闻出版市场进行2至3次大型检查活动,对车站等公共场所进行严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收查的图书彻底销毁。

2007年,全市文化市场管理以查堵政治性非法出版物为重点,以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的检查方式,反复清查出版物市场的重点部位,严厉打击非法出版、淫秽色情、侵权盗版、网络污染等违法犯罪行为,共出动510人(次),检查各类文化经营场所1000余家(次),处罚124家(次),取缔非法记者站4个,收缴盗版教辅读物1000余册、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口袋书、《鬼故事》500余册、政治性非法出版物2000余册、盗版光盘30000余盘。多次集中整治网吧市场,对全市网吧实施零点断线。此外,还通过开展“十佳网吧放心店”评比活动、推选“无未成年人上网示范店”等办法,引导和规范网吧市场。公开向社会招聘21名“网吧市场监管志愿者”,志愿者包括教师、政府工作人员、记者、经商人员、农民、离退休人员等8种职业,并于5月30日持证上岗。

2008年,共出动750人(次),查处各类文化经营场所178家,关闭非法经营场所7个(家),取缔非法电子游戏经营场所25家;查缴淫秽、色情出版物246册(盘)、政治性非法出版物7245册(盘)、其他各类非法出版物9334册(盘、张、盒)。市文化新闻出版管理局被文化部评为“2007年度全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先进集体”。开展百日安全大检查,对歌舞厅、卡拉OK城、KTV间、大型演出场所、电影院、剧场等场所进行重点排查治理。2009年,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6次,专项整治行动15次,出动行政执法人员1500余人次,检查网吧等娱乐场所500余家次,查处违法违规经营点45家,停业整顿13家,给予警告行政处罚25家,共收缴网吧电脑及附件设备130套,各类非法出版物7500余册,盗版音像制品3500余盘。聘请“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员317名。实现对市区范围内所有网吧的视频监控,视频在线率达90%以上。承办全省文化市场管理改革工作会议,全省11个地市的70余名文化市场管理负责人参加会议。

2010年,全市出动执法人员1751人次,检查各类文化经营场所890家次,实施行政处罚45件,罚款40余万元,停业整顿15家,收缴非法出版物7632件(册)、地面卫星接收设施3套,取缔各类无证经营摊点15个。推进网吧视频监控平台体系建设,视频监控系统覆盖市区76家网吧、高平市24家网吧。全市164家网吧安装“阳光骑士”第三代监控软件。2011年,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出动执法人员750人次,检查各类文化经营场所380家次,行政处罚22件,停业整顿8家,收缴非法出版物2632册(盘)、非法“网络共享”设备(万能电视棒)25件,取缔各类无证经营摊点9个;举行两次“2011年‘扫黄打非’侵权盗版及非法出版物集中销毁”活动,现场销毁侵权盗版及各类非法出版物12300余件。

2012年,全市文化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2230多人次,执法车辆400余车次,共检查经营场所257家次,查缴各类盗版及非法出版物7584册,取缔非法游商地摊6个,查处非法出版物案件3起,查处非法销售、安装和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单位和个人120余家,收缴卫星电视地面接收天线203面、卫星电视地面接收机33台、高频头109个。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出版物市场检查集中统一行动、印刷复制企业超范围经营“百日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整顿规范出版物发行秩序专项行动、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专项行动、暑期网吧专项整治“阳光行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治理“剑网行动”、集中打击非法销售安装和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清理民营医院药店制作散发非法“医疗、医药广告”专项行动、侵权盗版及非法出版物集中销毁活动、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发行专项检查行动、动漫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学校周边文化市场环境专项整治和文化市场安全保障专项行动。取缔无证销售私自刻录光盘游商摊点4家,收缴侵权盗版及非法音像制品1100盘。检查网吧181家,警告20家,责令整改11家,责令停业整顿3家。吊销陵川县莘鑫网吧和华天易网宏翔加盟网吧的《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3年,建成文化服务大厅,规范行政服务流程。完成文化市场、新闻出版市场、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和境外卫视节目接收单位的年审换证、年度审核、年检和审核上报及相关统计年报工作。发挥广播电视台检测平台、网吧监控平台及“12318”举报平台的作用,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网吧及其他文化市场主体规范经营、安全生产。出台《关于强化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市场行政管理的决定》,推行文化市场网格化、痕迹化、全天候执法,完成各项专项整治和“扫黄打非”工作任务。全年,共出动行政执法人员2345人(次),对各类场所进行安全检查1209家(次),发现并整改隐患32个。完成全市网吧“阳光骑士”软件服务端及客户端的的安装调试和升级工作,10月1日起全市网吧统一采用“阳光骑士”管理系统录入上网人员身份信息,终止原先使用手工纸质上网登记的做法。依法吊销城区凤城在线、神龙两个网吧的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4年,全市有网吧180个。歌舞娱乐场所204个。演出团体46个、演出场所2个、演出经纪机构1家。电影公司6个,电影放映单位14个,电影院10座;广电网络公司6家;印刷企业95家;出版物发行单位178家;打字复印单位152家;音像制品零售单位76家;报社1家。举办各类会展6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