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建市30年实录(上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国防建设

一、机构

(一)军事机构

晋城军分区

1986年5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山西省晋城军分区成立。下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同年6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城警备司令部挂牌成立,与晋城军分区合署办公,负责晋城市的军事警备和防务工作。军分区设作战科、军务科、动员科、组干科、宣保科、战勤科、供应科、教导队、卫生所、勤务排、民兵武器仓库的科室(所)等。晋城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由历任市委书记兼任,历任司令员是富殿军、陶德伦、郭树田、周增文、丁克忠、朱晓东;历任政治委员是王家俊、边秀堂、吴宝和、尹春生、刘湘源、王云国。

县(市、区)人民武装部

1950年以后,境内各县人民武装委员会改称人民武装部,属人民解放军编制序列。1954年10月,各县均设兵役局,与县人武部并存,合署办公,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61年5月撤销兵役局。晋城、阳城、高平、陵川、沁水五县人民武装部均归属长治(晋东南)军分区领导。1985年5月,晋城市升为地级市,以原晋东南地区所辖之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县(简称南五县)为所辖行政区,原晋城市(县级)分为城区和郊区。境内人武部由长治军分区代管。1986年5月,晋城军分区成立后,境内人武部隶属晋城军分区。同年6月,军队精减整编,各县人武部改归地方建制,成为地方政府的军事部门,由军队正团级单位降为地方副县级编制,名称和任务不变,领导体制仍属地方党委、政府和军事系统双重领导。同年7月,境内各县人武部完成交接后,下设办公室、军事科、政工科。同年8月,城区、郊区人武部成立。交接完成后,各县(区)党委书记兼任人武部第一政委。1993年,改高平县为高平市(县级),高平县人武部改称高平市人武部。

1996年4月,县(市、区)人武部重新改归军队建制,并由副县级升格为正团级。人武部配备部长、政委、副部长各1人,机关设军事科、政工科、后勤科。1996年10月,改晋城市郊区为泽州县,郊区人武部改称泽州县人武部。

(二)驻军

武警晋城支队

1985年5月,晋城市升为地级市。10月,经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部批准,成立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山西省总队晋城市支队(简称武警晋城支队),下辖2个大队,13个中队,1个教导队。主要担负看押、看守、守卫、守护、警卫等任务。机关驻地在晋城市迎宾街359号。支队历任第一政治委员为李福海、李富林、原国政。历任支队长为李成、龙成云、牛庆扬、杜连海、高永才。历任政治委员为杨玉和、李军农、董喜全、孙俊田。

晋城市武警消防支队

1985年5月,晋城市公安消防大队成立,隶属于晋城市公安局,业务上受省公安厅消防处(即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山西总队消防处)指导。同年,原晋城县消防队更名为晋城市公安局消防大队直属中队,城区、郊区公安分局设消防科。1986年,高平县成立公安消防队。1993年5月,晋城市公安消防大队升格为支队。1995年10月,支队下设城区、郊区两个消防科和高平、阳城、陵川、沁水4个消防大队以及直属、高平2个中队。1997年,郊区消防科改为泽州县消防大队。1998年,阳城县成立公安消防中队。2005年,成立晋城市消防直属二中队,直属中队更名为直属一中队。2000年,市武警消防支队共辖2个直属中队和4个县(市)中队。

驻军

196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59952部队驻晋城一中,1976年移驻南河西村。今称63988部队。

196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59753部队驻晋城县河西公社贾寨、石门村(今称泽州县大箕镇贾寨、石门村),今称62190部队。

196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第9师35团进驻高平城南、赵庄、石桥口等地,于1987年调防。

1978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89010部队进驻晋城县水东公社东村(今称泽州县金村镇东村),今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63988部队。

二、兵役

(一)义务兵

1955年7月30日,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1978年,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1984年5月31日,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新的《兵役法》,从10月1日起,实行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根据《兵役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服兵役的义务。每年12月31日以前年满18岁的男性公民,应当被征集服现役。当年未被征集的,在22岁以前,仍可以被征集服现役。国务院、中央军委于1985年10月24日发布并施行《征兵工作条例》。晋城市自1986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并成立军事机构起,严格按照《兵役法》和《征兵工作条例》规定,依照兵役登记、动员报名、体格检查、政治审查、审定新兵、交接新兵、运输新兵的程序完成征兵任务。由于各级政府认真执行《兵役法》中对义务兵家属的优待政策和退出现役后的安置制度,应征青年无后顾之忧,每到征兵之时,广大适龄青年都积极报名应征,形成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社会风气。1986—2006年,全市累计征集义务兵2.5万多人。各县(市、区)历年征集义务兵人数见表。

1986—2006年晋城市征兵人数表

注:2007年后因涉及保密,故空缺。

(二)预备役

2012年晋城市新兵入伍欢送大会

1984年5月颁布的《兵役法》规定,凡18—35岁经过兵役登记的男性公民,除应征服现役外,编入民兵组织服预备役,从而形成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28岁以下的退出现役的士兵和经过军事训练的人员,以及选定参加军事训练的人员,编为基干民兵;其余18岁至35岁符合服兵役条件的男性公民,编为普通民兵。基干民兵为第一类预备役士兵,普通民兵为第二类预备役士兵。35岁退出预备役。1998年12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对《兵役法》进行修改,第一类预备役除基干民兵外,还包括经过登记服士兵预备役的35岁以下退出现役的士兵、地方与军事对口的技术人员和其他编入预备役部队和预编现役部队的28岁以下的预备役士兵。第二类预备役为普通民兵。

预备役除士兵预备役外,还有军官预备役。担任预备役军事、政治、后勤的军官平时服预备役的最高年龄:排级40岁,连级45岁,营级50岁,团师级55岁;专业技术军官平时服预备役的最高年龄,初、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分别为50岁、55岁、60岁。服军官预备役人员必须在政治上合格,凡触犯法律、被逮捕、判刑、剥夺政治权利的不准服军官预备役。凡身体无残疾、无慢性病、虽有慢性病但不影响正常训练、参战的人员都要服预备役。

境内预备役登记统计工作从1981年后走上正规。1986年晋城军分区成立后,随着1991年民兵组织的大调整,军分区和各县(市、区)人民武装部都建立了预备役登记资料室,各乡(镇)、办事处、厂矿人民武装部都建立了资料箱,形成了网络管理。2000年以后,该项工作实行了微机数据库管理。在登记、统计的基础上分类归档。按照种类、类别、专业号码、专业名称、年龄、单位等顺序分类,专柜存放,并输入微机,以便平时查找、保障战时兵员动员需要。由于登记内容处于动态变化中,每年6月30日为截止日期,按照规定内容进行一次核对,并遵照保密规定,逐级上报。至1996年,全市累计登记预备役人员1.7万人(其中城区1581人,泽州县4295人,高平市4690人,阳城县3183人,沁水县1308人,陵川县1977人),退伍军人占有一定比例。军官预备役登记501人(其中师职1人,团职78人,营职234人,连职109人,排职11人,专业技术干部中级职称37人,初级技术职称41人)。2006年,全市共有预备役人员12030人(其中城区1598人,泽州县3807人,高平市3391人,阳城县1740人,沁水县1375人,陵川县119人)。军官预备役登记763人(其中团职8人,营职291人,连职187人,排职128人,专业技术干部高级技术职称15人,中级技术职称77人,初级技术职称57人)。

三、民兵

(一)组织建制

建市后,根据《民兵工作条例》和中央指示精神,组织建制适应形势,不断调整。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改革。1981年,针对民兵组织过于庞大的实际情况,主要缩小民兵组建范围和修改民兵年龄条件,取消民兵师和一些团、营空架子,机关、学校、科研单位和城市分散小单位,一般不建民兵组织。男民兵年龄由16~45岁改为18~35岁,女民兵按基干民兵年龄为18~28岁。晋城境内的民兵1982年为628464人,1985年为314232人,总数减少了一半。其中基干民兵由原来的314332人减少为157196人,缩减了50.01%。1986年,晋城军分区成立后,根据中央“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的基本方针,再次对民兵组织进行调整,按全市人口的比例确定基干民兵的数量。规定基干民兵的数量只占总人口数的1%左右,女基干民兵数量只占男基干民兵的10%以下。基干民兵只在农村大的村庄或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中组建。一些经济条件差、人口少、交通不便的小村,不建民兵组织。经过精减调整,据1986年统计,全市民兵总数为249165人,其中基干民兵为33700人。1991年,总参谋部出台了加强军队后备力量建设的文件,境内各县(市、区)人武部进一步加强了民兵组织的调整改革,重点加强专业分队建设。1992年共有民兵195806人,其中基干民兵24000人。到1996年底,全市民兵总数为20.1万人,其中基干民兵3.3万人。1998年3月,根据总参谋部文件精神,组建民兵应急分队、民兵分队。2000年以来,随着农村、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民兵组织编制也随之调整。在农村和乡镇企业建立民兵连(营),每个民兵连(营)的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分别编排、班。没有控制基干民兵任务的村,统一编入普通民兵。城市以大厂矿、事业单位建民兵连(营),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分别编排、班。基干民兵按专业技术分队、对口专业技术分队、应急分队、民兵分队编为连(营)、排、班。基干民兵分布在交通沿线、城镇和重点守卫目标附近,便于快速动员、集结,机动执行任务。到2006年底,全市共有民兵194216人,其中基干民兵24000人。专业技术分队99个,6529人;对口专业技术分队57个,2485人;民兵分队106个,9778人。2007年,适应劳动力流动重组的趋势,新建了专业技术分队。各县(区)都有结合实际的具体做法,城区、泽州县人武部被军分区表彰为民兵整组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对全市基于民兵组织布局进行调整,先后在阳城(国际)发电有限公司、兰花集团等9个大中型企业组织武装部。集中抓了泽州县东四义民兵营、高平常备民兵应急分队和阳城绿洲大麻公司民兵营3个典型,带动和促进基层建设。

全市第一支民兵防化救援分队在山西兰花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

1986年,晋城军分区党委以中央关于民兵预备役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针,以《山西省民兵基层建设纲要》为依据,在每年评比“三落实”(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先进民兵连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民兵立功创先活动的领导,并卓有成效。1987年,城区晓庄民兵营荣获市委、市政府、军分区颁发的“带头致富奔小康成绩突出”奖旗;泽州县浪井民兵营荣获省政府、省军区集体二等功。20世纪90年代在加强基层民兵建设,开展“三落实”先进连队评比活动中,有13个先进民兵营荣获市委、市政府、军分区嘉奖。1991年8月,浪井民兵营荣获北京军区“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单位”奖。1992年5月,获得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民兵预备役部队基层工作先进单位”奖。全市民兵的立功创先活动在浪井民兵营的带动下,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2002年,泽州县巴公镇东四义民兵营被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授予“民兵预备役部队基层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成为晋城市第二个受到总部表彰的先进民兵连队。2003年9月6—7日,山西省在晋城市召开了“山西省民兵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座谈会”,听取了有关单位的经验介绍。此外,获得“民兵预备役部队基层工作先进单位”北京军区级荣誉的有高平市东城办事处城东民兵营(1995年),获省政府、省军区级荣誉的有阳城县通义村民兵连(1987年)、陵川县附城镇南马村民兵营(1994年)、阳城县南关村民兵营(1994年)、阳城县八甲口镇下孔村民兵连(2000年)。2004年,晋城军分区共评出“三落实”先进民兵连队48个,受到省军区的表扬。

(二)训练演习

各县(市、区)人武部在1983—1990年期间,陆续建起了民兵训练基地。基地设置有营房、伙房,有办公室、教研组、后勤组,有训练场、器材库等,为民兵的集中训练打下基础。训练费用由自筹改为列入县财政预算。分期分批重点训练民兵专业技术分队。依据专业技术分队训练大纲的要求,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骨干,解决了训练中的教员问题。训练时间每次15天左右,考核达标后,不搞重复训练。军分区每年向各县(市、区)下达训练任务,各县(市、区)人武部集中组织民兵到训练基地集中训练,军分区对各县(市、区)训练民兵考核验收。训练不合格的民兵要补课。到2000年底,境内2.4万民兵全部轮训了一遍。从2001年起,每年只训练新入队的基干民兵,从而提高了基干民兵的战斗力,使民兵军事训练走向基地化、正规化道路。

在基地化、正规化训练的基础上,对民兵实行拉动演练,以检验民兵训练的成果。演练活动情况如下:

1991年8月1日,晋城军分区举行了一次有18个分队参加的民兵阅兵训练。

1993年9月,沁水柿庄林场发生大火,沁水人武部启动抢险救灾预案,将应急民兵分队成建制地拉上火场,协助武警、消队部队挖隔离带300余米,有效地控制了火势蔓延。

1997年7月在市区,1999年4月在市区,2001年7月、2003年3月在城区,由晋城军分区组织了拉动演练活动,市、区四大班子领导观看了训练科目演练。2002年8月21—30日,晋煤集团民兵高炮一连,采取摩托行军方式赴阳曲县大盂镇金家岗村驻训,参加了北京军区、山西省军区统一组织的民兵预备役高炮分队比武考核。

各县(市、区)人武部,根据民兵所担负的任务和预定方案,结合整组、抢险救灾、值勤巡逻、重大节日等进行了实用性演练活动。如2005年泽州县清明节扑灭柳口、下村、南村、山河镇森林火灾,陵川县4月扑灭潞城、崇文镇火灾,高平组织七佛山植树造林,阳城制止北留群体扰乱事件,城区销毁侵华日军遗留炮弹等活动,都对民兵进行了实战性的拉动演练。

四、拥政爱民

支援地方建设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晋城部队,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建设的大局,利用部队自身的技术和装备优势,主动参加和支援驻地的经济建设。63988部队(原称89010部队)为支援驻地村、镇经济发展,1980年投资70万元,修通了晋城北火车站到东村的道路,之后,每年投资近万元进行养护和维修。1981年,为驻地东村等5个村无偿架设输电线路、安装变压器,解决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电。1985年以来,出动车辆、机械300余台(次),工日450个,维修输电线路1700米,支援改善了周围8个村庄数千村民的生活、医疗、交通条件,并投资数十万元打掘两口深水井。在保障部队生活、施工用水的同时,先后为东村、南村安装了长达3000余米的送水管道,一直坚持为这8个村的群众供水,彻底改变了村民祖辈吃河水、饮雨水的历史。1986年6月,承担晋城市区清挖200米护城河任务,出工日38个,车辆15台(次),清渣2400余立方米。1989年以来,无偿支援霍秀村集贸市场建设,出动机械台、班近40个,并投资80万元修筑了霍秀至金村的水泥路,投资70余万元修筑东村至长阴的简易公路,筑桥两座,并对东村小学进行整修。1997年初,为东村开挖鱼塘10余亩,为东村小学更新桌凳60余套,又为东村150多户近700口人安装了闭路电视,把25套高清晰的数字电视信号输送到村民家中。1998年,为修建晋阳高速公路出动机械车辆3万余台(次),人员20余万人(次)。2002年,为修建晋焦高速公路出动机械、车辆、人员160余天。2004年6月,出动机械车辆20余台(次),无偿帮助周边几个自然村进行村村通工程建设。2005年7月,出动机械车辆10余台和50多名官兵,奋战3天,参加晋城市区“两河”(西沙河、东沙河)治理改造工程。

62190部队(原称59753部队)30多年来为驻地贾寨、石门村免费供水、供电,每年为村民节约支出10多万元。1998年10月,筹集资金230余万元,动用车辆700多台次,修通了驻地至大箕的交通枢纽工程,无偿投资为河底村筑路700多米,结束了晋城市没有完成“乡乡通油路”的历史。为驻地群众广开服务门路,将旧营房改造好,先后帮助开办饭店、商店、煤场、养鸡场、汽车修理部等,促进驻地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部队基建项目用工,垒墙筑坝等工程建设,凡驻地群众能干的,全部由驻地群众干。部队经常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动用人力、物力为驻地群众做好事,连续8年为驻地植树3万余株。

晋城武警支队在完成执勤、处突和反恐等中心任务的同时,积极投入驻地建设之中。2003年,支队与阳城县河北镇东门圪台秋水村结成扶贫帮困对子。2003年、2004年两年在高平市七佛山植树绿化2100亩,植树2万余株。此外还参加了阳城县皇城相府旅游景区和市区的绿化活动。2004年,在“双服务”活动中,帮助泽州县柳树口镇黄苇村修路,解决了村民多年来行路难的问题。

军民共建

1983年,开展军、警、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活动以来,驻地部队参加共建活动的街道、商店、车站、学校、企业、村庄等单位数量不断增多,效果明显。晋城军分区和市实验中学、实验小学及附近商店12个单位结成共建点,主动帮助这些单位清运垃圾、打扫卫生、排扰解难。各县(市、区)人武部组织民兵带头参加精神文明建设。城区人武部组织民兵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服务活动,晋煤集团古书院矿多年被评为“文明先进单位”。高平开展“一个民兵班帮一个贫困户”,沁水开展“家乡指导员”,陵川县六泉乡民兵带头种药材等活动都受到好评。高平人武部利用一个优势,瞄准四个项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经验,被省军区转发推广。63988部队把驻地东村小学和晋城师范附属小学作为主要共建点,出资10万元,支援晋师附小的教学楼建设,出资6万元为东村小学硬化校园,更新课桌,建起图书室。1996年,该部队与地方教委在晋师附小创立本市第一所“少年军校”,山西电视台、黄河电视台予以报道。部队多次被省政府、省军区、市政府、军分区评为“军民共建先进单位”。62190部队每年都派出一批素质较高的校外辅导员,定期到学校开展活动。连续5年派出130人(次),训练学生1.36万人(次),并向学校捐书3200册。武警支队与驻地15个单位建立了双拥共建关系,建立了5个思想教育基地,形成了共建网络体系。1994年8月,支队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拥政爱民先进集体”,同时受表彰的有支队共建单位城区钟家庄乡。城区中队帮助康乐社区成立普法小组,学习法律知识,定期与村民开展各种联谊活动,1995年11月,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评为“警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单位”。2000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拥政爱民先进中队”。2003年3月,市中队与晋城市社会福利院建立双拥共建关系,为孤残儿童送学习用具和图书,帮助提高孤残儿童自理能力,和他们一起共度节假日。消防支队在春节、八一、学雷锋活动日等节日,组织官兵多次到火车站、物茂广场进行义务劳动。每年帮助晋城职业技术学院、阳城职业中学、高平二中等学校对学生进行军训,对市聋哑学校、泽州县东土河小学、高平牛庄小学等进行帮困活动。2000年至2004年,被山西省文明委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2002年,被山西省双拥办评为“山西省军民共建先进单位”。由于成绩突出,武警晋城支队党委2006年7月被武警部队表彰为先进党委。一大队二中队、高平市中队被总队表彰为先进党支部。12月,支队被总部评为“连续14年预防事故案件工作先进单位”。

多年来,晋城军分区、驻市部队、武警部队及县(市、区)人武部视驻地为故乡、视人民为父母,与地方同舟共济,开展军民共建活动。1999年和2000年,全市6县(市、区)被命名为省级“双拥模范城”。2007年,军分区筹资100万元在沁水县胡底乡援建一所希望学校。2008年,军分区筹资15万元在沁水县潘河村援建希望小学1所,6个人武部资助了6所贫困小学。阳城、沁水人武部被军分区表彰为“双服务”活动先进单位。2007年底,晋城市跨入“全国双拥模范城”行列。

抢险救灾

1993年3月10日,山西省国有储备局254处油库附近森林发生火灾,直接影响油库安全,担任守卫油库任务的武警三中队闻讯后,迅速出兵救火。在地方民兵帮助下,奋战三昼夜,终于扑灭火灾,挽救了6000吨燃油。1996年8月4日,陵川遭遇洪灾,六泉乡五丈河村被洪水淹没,6名村民被洪水冲走,许多群众被困。陵川武警中队组成11人的抢险队奔赴现场,官兵们冒着生命危险,跳入洪水中,把37名群众背到200米外的安全地带,在泥石地上找到了6具被洪水冲走的尸体。1997年6月23日,沁水县柿庄镇固县林场发生特大火灾,着火面积约6万亩,火情无法控制。在接到市政府紧急救援通知后,军分区、武装部和驻市部队立即组织车辆人员赶赴现场。武警支队出动64名官兵、车辆3台, 63988部队出动50多名官兵,共同扑灭火灾,砍伐隔离带3700余米,把大火扑灭,挽回了巨大经济损失。1998年3月,陵川县中队组织官兵,历经3昼夜,扑灭附城镇一带发生的森林大火。在2003年4—6月的抗击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斗争中,境内各县(市、区)民兵应急分队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坚持一天24小时不分昼夜对过往行人及车辆严格进行登记、测体温、消毒等,确保了过往行人及车辆的安全和正常流动。据统计,抗击“非典”期间,全市共出动民兵17489人(次),共设点2821个。阳城县横河镇民兵连长孙家瑞不顾家中麦收秋种,带领民兵在检查点连续工作12个昼夜,终因过度劳累而昏倒在值班岗位上,《太行日报》以《不见硝烟的战场》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2004年,高平消防大队在“1·22”特大交通事故抢险救援行动中作风过硬,被山西省消防总队荣记集体三等功,大队长王宏斌被荣记个人三等功。同年3月11日,直属一中队营救一名落入化粪池的10岁小女孩,中队战士张晋轩和胡晓丹被总队荣记个人二等功。2004年4月20日12—15时,高平野川镇榆树坪村,寺庄镇柏枝庄村、小沟村,建宁乡金泉山村和陵川县杨村镇先后发现森林火情,高平市、陵川县人武部立即启动民兵应急防火预案,分别出动民兵300余名和60余名,火速赶赴现场扑救。经过9个多小时的连续奋战,在消防队的配合下,控制了火情。驻军62190部队在驻地1995年、1998年、2000年3次特大洪灾中,迅速组织百余名官兵英勇奋战,抢救出数10万元国家和群众财产,6次为驻地受灾群众捐衣服14600多件,捐款3万余元。晋城消防一中队中队长昝宏杰,2005年7月28日在城区太平仙村抢救掉入倒漏斗形洞内的女孩,由于当日连续出警,洞内缺氧,体力不支,在抢救成功后,自己却昏倒在洞内,后经战友送医院抢救后脱险。2006年8月19日,他又在水泉坡小区抢救一名触电悬空小男孩成功脱险。他和战友们一道鏖战火场千余次,保护国家财产上千万元,成功处置多次危险事故,抢救遇险群众100多人。中央电视台、山西卫视和晋城市媒体多次报道了他的事迹,荣获省、市级“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十大法制人物”等荣誉称号。2008年,泽州、陵州、沁水人武部发挥常备民兵应急分队优势,先后5次参加森林灭火、抢险救灾等重大行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五、国防动员与教育

国防动员

1996年7月,晋城市国防动员委员会成立,主管全市的国防动员工作。第一主任由历任市委书记担任,主任由历任市长担任,军分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和市有关委、办、局领导任委员。市国防动员委员会与市人民武装委员会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市国防动员委员会下设1个综合办公室和7个专门办公室(人民武装动员办公室、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人民防空办公室、交通战备办公室、科技动员办公室、信息动员办公室、政治动员办公室)。其主要任务是贯彻国家新时期战略方针,组织实施境内国防动员工作;协调国防动员中经济与军事、军队与政府、人力与物力之间的关系,以增强国防实力,提高平战转换能力。战时是实施国防动员的指挥机构。市国防动员委员会设秘书长、副秘书长,在主任、副主任领导下,负责全市国防动员的组织计划和综合协调工作。综合办公室和7个专门办公室是常设办事机构,按照各自的职责任务进行工作。

市国防动员委员会实行全市国防动员工作会议、委员会全体会议、委员会办公会议、委员会各办公室领导会议和委员会成员单位联络会议制度,并根据工作需要,制订了文件承办制度、请示报告制度、工作计划制度、工作联系制度和调查研究制度。

国防教育

1990年11月25日,晋城市国防教育委员会成立,按照《国防法》和《山西省国防教育暂行条例》规定,落实中央关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经常性国防教育,并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不断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的指示精神,把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并使其纳入科学化、法制化轨道。市国防教育委员会由历任市长任主任,军分区政委和一名副市长任副主任,市政法委书记、宣传部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和市教育局、太行日报社、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文化局、市广电局、市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成员单位领导为委员。市国防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全市国防教育的具体事务,办公室由军分区、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等单位抽派专人组成,办公室设在军分区政治部,办公室主任由政治部主任兼任。各县(市、区)同时设立国防教育委员会,统一领导和管理当地的国防教育工作,在各县(市、区)人武部设立专门办事机构,承办国防教育的日常工作。各乡(镇)成立了相应的国防教育领导组。

晋城市党的创新理论暨国防教育“百人宣讲团”展开巡回演讲

国防教育是全民性教育,晋城市从实际出发,针对各级领导干部、广大民兵、学生、工人和农民等不同对象的特点,区别对待,安排不同教育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采取的教育形式有上国防课,作时事报告,组织英模报告会;阅读军事文学作品和国防科普读物;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创造国防教育的良好氛围;利用英雄塑像、纪念碑、纪念馆、烈士陵园,进行传统教育;开展民兵预备役训练;在太行日报、晋城电视台、晋城广播电台开设专版、专题和专栏,形成多侧面全方位的国防教育态势。

六、人民防空

市人防办

全称晋城市人民防空办公室,是国防动员委员会常设的专业办事机构,始建于1999年12月。负责全市防空工作的部署与实施,组织开展全市人防“结建”工作、组织指挥工作、通信警报建设工作、防空宣传教育工作,制定《防空袭预案》和颁发防空警报信号等人民防空工作。行政编制7人,下设综合科和业务科。办公驻地在市区红星东街。

全市6个县(市、区)中,除城区外,都成立了人防机构。高平市、阳城县、沁水县人防机构单设,为正科级事业单位。泽州县、陵川县挂靠在政府办公室,确定一名副主任兼职。

为了适应新时期军事斗争的需要,市政府于2002年决定修建人防指挥部。工程总投资1500余万元,占地5.49亩,地上6层,地下2层,建筑总面积5763平方米。2003年3月开工,2004年11月竣工验收。2005年,投资60多万元建设了人防指挥自动化系统,与省人防办、晋城军分区联网,实现机关办公自动化,既填补了境内无人防指挥所和平战结合工程的空白,又改善了人防机关和各专业队的办公环境。

2002年,市政府根据《人民防空法》规定,组建了有450人的7支人防专业队伍,分别是抢险抢修专业队(建设局、电力公司为成员单位)70人,医疗救护专业队(卫生局、市第一人民医院、市妇幼院、市药监局为成员单位)110人,通信线务专业队(电信局、邮政局、移动公司为成员单位)60人,治安专业队(公安局、武警支队为成员单位)50人,防化防疫专业队(环保局、防疫站为成员单位)60人,交通运输专业队(交通局为成员单位)50人,消防专业队(消防支队为成员单位)50人。这些专业队伍机构健全,人员到位,设施统一,并进行了实战训练,实战演练活动,多次受到省人防办和省军区、北京军区人防办的表扬好评。

2005年,市人防办组织专人用半年时间到有关单位和重点目标单位调查了解,列出一级重点目标10个,二、三级重点目标82个,编写出《晋城市防空袭预案》和《重点经济目标保护方案》。

市人防办为促进人防工作顺利开展,在人防工程建设中坚持“以建为主,以收促建,收建并举”的原则,使人防工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3年11月,山西省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工作会议在晋城召开,充分肯定了晋城市“结建”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截至2005年,全市共建人防工程43处,48个工程,6万多平方米,收取易地建设费2300余万元。2007年,全市新建人防工程32000平方米,收取易地建设费290万元。2008年,全市新建人防工程63200平方米,收取易地建设费431万元。

市人民防空(RF探索—2012)重点目标防护暨应急救援演练在江淮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拉开了帷幕

为防止空袭,及时发出警报,2003年底完成全市城市建成区警报覆盖网,共投资50余万元购置电声警报器12台、中央控制器1台、短波通信电台1台。市区警报器分别设在市人防办、交警支队、富晋饭店、晋城大酒店、建设局、粮食局、太行日报社、银都购物中心、市政公司、晋城矿务局、凤凰山煤矿、王台煤矿。市人防办把警报器设置为平时报时状态(早7时,晚6时),给市民生活提供了便捷服务。晋煤集团自筹资金8万元购置电声警报器3台,实现了矿区与市区同步鸣放。高平、阳城、沁水分别购置电声警报器3台、3台、1台。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19台电声警报器。其中市办12台、高平市3台、阳城县3台、沁水县1台。截至2013年底,警报器数量达到27台,全市警报器覆盖率达到100%。

市人防办组建以来,荣获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国家人防办、北京军区国动委、北京军区人防办、省国动委、省人防办授予的“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单位”“国防动员先进单位”“人民防空工作全面先进单位”“工程建设先进单位”“组织指挥工作先进单位”“警报建设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市人防办主任王英俊被国家人防办表彰为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