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建市30年实录(上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城市建设

一、城市建设

(一)规划

晋城自建市以来,先后编制过4版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次编制时间是1985年9月,市政府委托市规划建设局编制的《晋城市城市总体规划(1985—2000年)》,确定晋城市城市性质为重要的无烟煤基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商品生产集散地;全市经济及社会发展枢纽。

市区远眺

第二次编制时间是1996年,市政府委托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晋城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确定晋城市城市性质为全国重要无烟煤、煤化工基地;山西省对外开放的东南门户;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园林式现代中等城市。(此版规划因故未批复)

第三次编制时间是2001年6月,市政府委托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的《晋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确定晋城市城市性质为山西省重要门户城市;为能源化工基地服务的园林式区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38万,2010年达到44万,2020年达到55万;规划面积42万平方米;城市总体布局形成1城3区组群式空间布局,即主城区、北石店区和南村区。此版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促进城市发展、指导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原规划在城市目标发展定位、空间结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及生态系统等方面均不适应。

第四次编制时间是2008年8月,市政府委托华中科技大学和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的《晋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确定晋城市城市性质为能源、煤化工基地服务城市,山西省东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山西省通往中原门户城市。确定城市的新目标是: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生态园林化的宜居城市。

1..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承接太原经济圈,融入中原城市群,构建区域交通网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2..市域特色城镇化战略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管理创优的方针,以规划为先导,以产业为支撑,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为重点,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实现中心城区、县城、镇、村四位一体,整体联动、和谐发展,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城市发展目标

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生态园林式的宜居城市。

4..城市发展策略

转型发展:实现资源型城市向现代服务型和生态宜居型城市转变。

跨越发展:突破山体及高速公路、铁路阻隔,向外成组团扩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

统筹发展:中心城区与周边村镇一体化有机协调发展。

5..城市性质

为能源、煤化工基地服务的城市,山西省东南部的区域中心城市,山西省通往中原的门户城市。

6..2020年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80万人。

(2)用地规模:城市建设用地为76.2平方千米。

7..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及各片区功能定位

规划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结构为“两区四片”的组团式结构。

“两区”:主城区和金村区。

“四片”:北石店片、南村(金匠)片、巴公片、高都片。

城市各区片之间以快速交通相联系、以生态绿地相隔离,形成环绕白马寺山生态区的六位一体、带状向心、联动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新格局。

城市各区片分工协作,分别承担不同的城市职能。

(1)主城区:市级综合中心,包括行政、文化、居住、商贸服务、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等多种功能。

(2)金村区:教育科研和文化产业创新基地,区级行政中心。

(3)北石店片:具有煤炭生产职能的城市生产、生活综合片区。

(4)南村(金匠)片:以清洁型工业为主的一、二类工业片区及配套生活区。

(5)巴公片:以煤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片区和配套生活区。

(6)高都片:以旅游、休闲、居住功能为主的城市生活片区。

8..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为支撑“两区四片”的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规划构筑“二环、四射、六横、七纵”的中心城区区域路网骨架,以有效、快速疏解过境交通、对外交通和跨区片的长距离机动车交通。

“二环”:指环城高速环和主城区快速外环。

“四射”:指由城市向外辐射的四条高速公路,分别为晋长高速、晋焦高速、晋阳高速、晋济高速。

“六横”:指白水街、中原街、凤台街、东西大街、规划改线后的陵沁路、嘉南路。

“七纵”:指景西路、泽州路、文博路、兰花路、太洛路、高(都)金(村)公路、规划改线改造后的207国道,其中207国道为城市各组团联系的快速交通主轴。

9..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和水系规划

(1)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规划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为“一心、一环、两带、两廊、多斑块”的结构。

“一心”:依托白马寺山生态区建设的城市生态绿心。

“一环”:沿环城高速路建设的环城绿带,有效控制城市蔓延,维护城市生态结构的稳定。

“两带”:沿玉屏山和丹河建设的城市边缘生态保育带。

“两廊”:龙王山至丹河,白马寺山、浮山至丹河的生态绿化廊道。

“多斑块”:城市公园、城市出入口及吴王山、伊侯山、晋普山、莒山、浮山、珏山等多个生态斑块。

(2)城市水系规划

对西河上游、东河、花园头河、回军河、白水河、南村河、北石店河、巴公河和丹河进行综合治理,利用自然河流营造城市景观水系,改善城市生态景观环境,形成“山、水、城”和谐共生的城市特色。

10..城市公共设施布局规划

规划确定“一主五副”的多中心城市公共设施布局结构。

1个市级中心:位于主城区,由西北部的商贸中心和东部的行政、文化、休闲中心构成。

5个片区级中心:分别位于金村区、北石店片、南村片、巴公片和高都片。

11..城市工业用地布局规划

规划布局四个城市工业区:

(1)主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原则上不再扩大用地规模,今后开发区应在规划的金匠工业区异地扩区发展。

(2)北石店工业区

保留并整合王台铺矿区、凤凰山矿区及周边工业用地,形成相对集中的工业区。

(3)南村(金匠)工业区

规划集中新建的城市主要工业区,为清洁型的一、二类工业用地,今后城市新建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该区布局。

(4)巴公工业区

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以新型煤化工、精细化工和新型制造业为主;西区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基础,以煤化工为龙头,重点发展新型煤化工、冶铸、建材工业。

12..城市物流仓储用地布局规划

规划城市物流仓储区6个,分别为:(1)主城区北部物流仓储区;(2)主城区东部物流仓储区;(3)主城区西部商贸物流区;(4)北石店片物流仓储区;(5)南村片物流仓储区;(6)巴公片物流仓储区。

13..旧区和城中村改造规划

(1)旧城区改造规划

①旧城区范围:新市街、泽州路、书院街、景西路所围合的区域,面积2.8平方千米。

②旧城区的功能定位:以居住、商贸功能为主的城市生活区,承载城市历史文化的特色街区。

③旧城区改造的原则:

Ⅰ.整体规划,分期、分片改造。

Ⅱ.整合用地布局,梳理城市功能。

Ⅲ.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Ⅳ.注重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和生态绿化环境的营造,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④旧城区改造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地段,采用拆除重建、环境整治、维护改善等方式实施旧城区有机更新。

(2)城中村改造规划

①城中村的范围: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共101个。其中:主城区64个,金村区4个,北石店片14个,南村片11个,巴公片4个,高都片4个。

②城中村改造的原则:统一规划,政府监管,村为主体,市场运作,分步实施。

③城中村改造方式:根据各村情况,依据城市规划要求,分别采取异地搬迁改造、整体改造、局部改造等方式实施城市化改造。

14..城市历史文化遗址保护规划

重点为老城保护和高都古镇保护

(1)老城保护

主城区西北的晋城老城,是泽州古城的旧址,是城市的历史起源,是无法再生和取代的精神积淀。老城保护应当遵循“整体规划,内外传承;寓旧于新,和谐共生”的原则。

老城保护注重延续大小十字,突出空间轴线,保留巷道网络,保护历史碎片。重点形成:城南传统建筑风貌区、南大街步行商业街、东西关历史文化地段以及玉皇庙、古书院、怀覃会馆、张院等多个文物保护景点。

(2)高都古镇保护

划分为“古城镇—古街区—古建筑”三个保护层次,突出“十庙七阁三设施”和高都遗址二个重点。其中:“十庙”为文庙、关帝庙、东岳庙、城隍庙、景德寺、三教堂、三官庙、天王庙、龙王庙、药王庙;“七阁”为文昌阁、春秋阁、五虎阁、三清阁、三义阁、奶奶阁、魁星阁;“三设施”为万年桥、会馆、茶亭。

15..城市规划的实施要求

(1)要加大对总体规划的宣传力度,强化全社会遵守和监督城市规划的意识。

(2)要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尽快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完善城市规划体系,深化城市总体规划,为规范管理和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3)要依据有关规定制订和实施近期建设规划和城市规划年度实施计划,落实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

(4)要按照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加强规划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实施规划的规章制度。

(5)依法强化规划实施管理,保证城市按规划健康有序发展。

(二)街道

1985年前,晋城市(县级)道路硬化面积共30万平方米,城市道路29公里。

1986年晋城市唯一的原百货大楼

建市初,在建设新市区的同时,对旧城区街道分别进行修理整治。首先新修南城、北环城、西环城3条环城公路和西二环路,扩大市区范围,使市区与四周村庄连为一体。

1987年原观巷老体育场

1986—1990年,新建、改造观巷、西府巷、后书院、泽州东路、营坊巷、太印路、文化路、石桌上、新农村、西巷、靳谷洞、晋韩路、东谷洞、北岩路、庙台底、周元巷、下元巷广场、省运路、康乐村、东新村巷、友谊巷、生产巷、李家巷、新建巷、太洛路、下东关后巷、西后巷、钟家庄、东街巷、七一街、八一路、老府巷、马道巷、后巷、东街巷、苗庄、五龙河西、北岩矿区、建东巷、药材巷、西街巷、西上庄、万苑村、南河西巷、高庄路等47条街道,铺设总面积32.97万平方米。

1991—1996年,新建、改造风台西街、西马匠、西头巷、交警路、南营村巷、上辇、凤台小区、道头村路、上元巷、凤翔小区、凤苑小区、孟匠路、钟家庄路、花园头村、凤展小区、古书院、西关街、后圪塔、小西关胡同、泽州路、新市街、中原街、下辇村、凤鸣小区、凤台街、南环路、北中环路、南中环路等38条(处)街道,铺设面积14.32方平方米。

1989年驿后街

到1996年,市区街巷由建市前的72条扩充到120多条,城市道路总长达到434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道路157公里,普通道路43公里,胡同里弄33公里,人行道172公里。道路占地面积总计169万平方米,比建市初期的28.9万平方米增加了4.59倍。道路最宽由13米扩建为70米,市区建成区面积由8平方公里扩展到23平方公里。

1997—2000年,修建太行路、瑞丰路、泰欣街、晋韩路。

2001—2003年,改造修建黄华街、前进路、景西路、白水街、红星街、凤城路、文昌街、兰花路、文博路、苑北路等,道路总面积扩展到358.22万平方米。

1988年空荡的泽州路凤台环岛

祥凤凌空环岛

2007年重新整修13条城市主干道,景西路改造工程全面完成。

2008年,政府投资12.7亿元,实施4条城市通道建设工程,总长度11.6公里,总面积54万平方米。东南出入口通道形成路基,2009年10月通车;泽州北路延伸段开工并完成部分路基建设;前进路南段竣工通车,延伸两河景观1.1公里;太洛路北石店段拓宽改造工程展开,2009年竣工通车。

2008年,在市内道路建设方面进行4项较大工程:对凤台街(太行路——兰花路段)进行罩面大修,彻底解决路面坑凹、龟裂、脱皮等问题;对黄华街、文昌街、红星街和文博路1.47万平方米的人行道进行大面积改造;对太洛路东谢匠一司徒段进行局部大修;建设城市路灯系统,使新城区9632盏路灯全部实现自动化、数字化节能管理。

改造前的凤台街

改造为八车道的凤台街

2009年,市区东南出入口通道和泽州北路延伸段竣工通车,新增道路里程5.98公里、面积26.85万平方米,辐射了周边11个城中村的发展,带动了城市6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同时,对后巷、下东关、东谷洞、晋韩路、苗孟路、庙台底、吕宅巷和新市西街3.9公里、2.4万平方米8条街巷进行了整治,对泽州公园环周边1.6万平方米人行道进行了铺装和改造,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品位。

2010年,开工建设了兰花路、凤城南路、红星东街延伸段、红星西街延伸段、金村大道、畅安路和白马寺山生态区植物园北旅游道路共7条城市道路工程,总投资8.96亿元,总里程15公里,总面积69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进一步完善路网骨架,加强六区组团之间联系,带动配套设施的完善,促进晋城大学、市委党校、金匠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等建设和发展,其长远战略意义和近期效应十分明显。

前进路

景西路

泽州北路

2011年,兰花路、红星西街延伸、红星东街延伸三条道路开工建设,总长度4.07公里、总面积15.33万平方米、总投资4.47亿元,当年完成投资2.57亿元,道路基础施工和桥梁主体基本完成,2012年上半年建成通车。40条背街小巷改造完成,改造总长度19.98公里,总面积16.5万平方米,不仅硬化了路面、安装了路灯,而且同步接通、改造了煤气、供热、自来水、排水管网,近13万老城居民直接受益。泽州路、凤台街车行道路面改造完成,改造总长13.3公里、面积41.3万平方米,极大改善了城市主干道的交通环境。启动了陵沁线改线及主城区到金村区的东西向主干道建设前期工作。

2012年,建成了兰花路、文昌街西段、建设北路、客运东站环路、红星西街延伸段、红星东街及其延伸段,新增城市道路7公里、面积26.2万平方米,使主城区与北石店片区、客运东站及外环路紧密相连,畅通了两条东、西出口,有效缓解了市区交通压力,进一步拉大了城市框架。完成了5.9公里、17万平方米的凤台街人行道改造提升工程,缓解了主干道的交通拥堵状况;完成了硬化20条市区街巷,改善了老城区居民出行环境;完成了4.68公里、10.14万平方米的文昌街罩面改造工程,提升了该道路的通行能力。

2013年,中心城市一次性启动实施道路工程17项,总里程50余公里,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打通断头路,畅通主城区与各个片区之间的联系,带动各个片区的改造、开发和建设。包括滨河南路、崇实路、景西路北段、文博路北段、太岳街、文峰路、紫光路、桃园路松林街、金匠东街、武庄路、孟匠路、丹河西路、府城街、百灵街、迎宾街改造、黄华街南段和207国道改线17条道路。当年迎宾街改造工程基本完工,崇实路、紫光路、文峰路、桃园路松林街形成路基,文博路北段三个重点控制性工程开工建设,太岳街开工建设了兰花路至文博路段,黄华街南段全线开工。

市区俯视

2014年,以贯通片区之间连接和完善城市路网为支撑,中心城市启动实施道路工程21项,包括南环路、畅安路延伸、龙潭路、书院街、电厂路、晋春街、景西路南段、白水街西段、金村大道南段、学苑街、金凤路龙门街、太岳街东段、赵树理街、龙化路、金匠西街、络桦路、金石路、尚安街、百灵街、207国道改线、陵沁线改线。当年文峰路、崇实路、紫光路、桃园路松林街、黄华街南段建成通车。随着路网的延伸辐射,沿线及周边土地的开发渐显活跃,新区的开发建设和片区改造取得了重要进展,主城区与金村、金匠、巴公、北石店等片区的联系正在加强。

(三)园林广场

作为一个传统的能源型城市,晋城市历来十分重视环境生态建设,特别是在城市园林绿化方面,按照“生态优先、服务民生、环境提升”的思路,通过高起点规划、大力度投入、高标准实施,先后建成了凤凰岭森林公园、白马寺森林公园、玉龙潭公园、东出入口景观绿化工程、白马寺山植物园、东南出入口景观绿化工程以及百丽园、西秀园、兰煜园、水杉园等,形成一幅城市建筑与花木园林浑然一体、城市功能和绿化景观相得益彰的美丽画卷。

2003年,建设了流碑亭公园、植物公园、东吕公园、笔峰寺公园;同年6月,两河治理开工。

2004年,在原西外环、北外环环城绿化基础上,建设了长29.5公里、宽160米的西北外环城防护林带;建设了凤凰岭公园;下半年,晋城市城市绿化三项指标达标: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3.1%,绿化率达到29.2%,人均公共绿地8.1平方米。当年11月26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晋城市为首批“山西省园林城市”;10月,两河治理第一期工程完成“2388”段景观建设,建成百丽园、西秀园等园林景观。

2005年6月,晋城市委、市政府召开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攻坚战动员大会,组织了一场以“整治环境、增加绿量、完善配套”为重点的创建攻坚战,通过政府组织、社会认建等方式,建设了3727亩生态绿地;7月开工进行西河整治,组织了社会清淤大会战,进行了河道砌底、驳岸、安装栏杆、建收污管渠、绿化等工作。

2006年,通过社会投票、网上投票、专家评审、人大讨论等环节,确定晋城市市树为雪松,晋城市市花为紫薇。当年组织建设了5980亩生态绿地,栽植苗木55万株,品种20多个;1月26日,国家建设部批准命名晋城市为“国家园林城市”。城市绿化三项指标: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9.57%,绿地率达到37.04%,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2.45平方米。当年底,晋城市绿化三项指标: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3%,绿地率达到43.2%,人均公共绿地15.5平方米;12月12日,建设部授予晋城市两河治理工程“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13年,晋城市委、市政府立足长远,确立了“一争三快两率先”战略,把美丽晋城建设上升到更高层面加以推进,并全面启动了环城生态圈规划,提出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中心城市环城周围建成若干个高标准、成规模、上档次、有品位,能满足群众生态休闲、健身、娱乐、旅游观光、产业发展等多种需求的森林公园,并逐步形成环城生态圈,把晋城打造成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美丽城市。

1..公园

泽州公园

泽州公园 位于凤台街与太行路交会的东北部,面积47.78公顷。1994年开工建设,1996年对游人开放,是晋城市第一所大型综合公园。东为丘坡,西部平坦,绿地面积38.89公顷,建筑面积0.58公顷,绿地面积达81.4%。在西部平坦地带建有7公顷面积的“平湖春泛”滨水活动区;在东部丘坡区建有“游龙戏泉”自然山水浏览区。滨水区内建有3.8公顷的霞凤湖。湖上建有三孔石拱桥一霞凤桥,将湖面分为南北两部分。湖深2米,中有小岛,湖水清澈见底,蔚蓝碧绿,近百艘游艇停泊在南北两个码头,随时待人荡游。湖周建有假山、澄爽斋、漪桥、芳渚、水云榭、曲桥等园林建筑;值于西南角临街处的“云岭春深”植物观赏区,种植有雪松、油松、国槐、红叶李、丁香等乔灌木。通过片植、孤植的参差调整,形成云坡、芝云径等错落有致的不同风景。位于北入口处的“童乐园”区,设置有林中飞鼠、碰碰车、遨游太空、双人飞天等游乐设施,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游玩空间。东部丘坡区,为两个土山包叠交而成。两包中央峡谷地带,建有“游龙戏泉”自然山水浏览区。这里依山就势,建有鸳鸯亭、飞云瀑、跌水、观瀑桥、龙潭、听音室(品茶亭)、临流亭、红石岩等观赏景点。整个丘坡区种植有雪松、银杏、白玉兰、月季、玫瑰、海棠、丁香、腊梅等乔灌与花卉,约计34科、59属、87种。2003年,泽州公园被晋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组定位为全国第二批城市水土保持试点一园林建设示范工程。截至2006年底,晋城市政府在这里投资达5200万元。2007年6月,市政府决定对泽州公园进行全面改造。改造工程分三期进行。一期工程为:“三坡”改造及山体处理、园路改造等;二期工程为:园内水系改造、植物造景、改建南大门等;三期工程为:标志性建筑、小品雕塑、游乐场改造等。总投资9600万元。2008年完成一期工程,“三坡”(北东南)改造挖运土石方15万立方米,砌挡土墙4200立方米,种植胸径20厘米以上的大树766株,种植乔木2770株,种植花灌木720万株,种植草坪1万余平方米,摆放景砚石1350吨,铺设水管2000米。完成园内各种管线的过路套管预埋,铺就一级沥青园林道路1.5万平方米。

儿童公园

儿童公园 原名植物园,位于凤台街和瑞丰路交会处西北角。总面积60亩,是一座专业类公园。1989年月建成仿古式南大门;1990年建成人工湖、七曲桥、镜桥等;1992年建成晋芳居和盆景园两大具有民族特色和古建风格的园林建筑。园内种植有雪松、桧柏、合欢、丁香、山茱萸、腊梅、银杏等植物8000余株,共27科、42属、65种,绿地面积2.3万平方米。盆景园内养植着200多盆各式树桩盆景和果树盆景。1200余平方米的温室内培养着各式花卉,每年培育花草10余种、5万余盆。2002年人工湖内开始种植荷花,形成北方夏季不可多得的人工景观。园内三季花常开、四季景不断。1988—2006年园内先后举办过5次花展和灯展,受到各方好评。

凤凰岭公园

凤凰岭公园 位于东上庄立交桥北侧,占地面积204亩。地形为丘陵山地。2002年,开始绿化种植。2004年,依山就势布设园林景点。先后建设有怡心园景区、寻根园景区和人口主景区3大片。怡心园景区分别有放眼亭、怡心台等景观。寻根园景区设有寻根问祖、有凤来栖、饮水思源、象棋残局等景观。园内遍山种植有银杏,桧柏、红叶桃、油松、紫薇、木槿、玫瑰等6个品种、17万多株乔灌花卉。

百丽园

百丽园 地处泽州南路西侧,迎宾路对面,是2004年东西两河治理中建成的一处滨河绿地。占地9.3万平方米,水面面积4万平方米,绿化面积3万平方米,依山傍水,由山水、建筑、灯光、花草、树木组合而成。主要景观6处:大型雕塑、音乐喷泉、瀑布流水、钢索悬桥、云水亭(观景台)、清水轩。愚公移山大型雕塑位于景区大花坛中央,由重约550吨的花岗岩雕刻而成,高12米,形成百丽园的中心主景。大型音乐喷泉位于人工湖中央,长110米,最宽处30米,呈棱形,主喷高度60米,可组合50多种水型。人工瀑布位于景区南山中部,在原山体上塑造而成,高25米、宽30米,两层叠水。钢索悬桥主跨度120米,由直径7.8厘米的八根锌镀钢索组成,每根重3.5吨,桥面宽1.5米,是连接湖岸南北的景观通道,也是晋城市修建的第一座大跨度景观悬索桥。云水亭地处百丽园景区南山,站在云水亭上,景区景点尽收眼底,可俯视景区全貌。

赵树理公园 位于凤城路和文昌街交会处的西北角,面积240亩,2003年开始兴建,命名为流碑亭公园。2005年为纪念晋城籍著名作家赵树理,在公园内修建赵树理文学馆,2006年更名为赵树理公园。整个园区为山地形,依山就势种植有油松、桧柏、国槐、樱花等各种乔灌花草58个品种21万余株。2007年,市政府决定对赵树理公园周边环境实施整治。2008年,实施一期工程,对赵树理文学馆南出入口台阶进行拓宽,对台阶两边土石方进行结构性处理,使之符合绿化种植条件,然后进行景观绿化。一期工程占地1.5万多平方米,拟投资500万元。9月21日开工,年底完成场地平整、大台阶铺设和田字格景台基础工程。开挖土石方3.5万立方米,砌筑挡土墙2100立方米。

植物公园 位于泽州公园北面,始建于2003年,面积350亩,水域面积5万平方米。东部主要为山地,西部主要为平地。种植乔木19科、23属、3万余株,灌木13科、20属、9万余株。主要品种有侧柏、木槿、紫薇、垂柳、国槐等。

玉龙潭公园 位于东上庄立交桥西侧,东邻太焦铁路,西接东吕匠村,北邻红星街,南靠东上庄立交桥与凤台东街,与东上庄立交桥周边绿地相连,形成大片林地,总占地26.27公顷,建于2003年。概算总投资284.72万元。园内种植有天演杨、刺槐、栾树、红叶李等乔木28种1.2万余株;还种有紫薇、月季、榆叶梅、红瑞木、贴梗海棠等花卉灌木15万余株。原称东吕公园。

笔峰寺公园 位于火车南站西侧,始建于2003年。占地面积150亩,为市级历史文化古迹公园,园内有古迹笔峰寺。笔峰寺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寺内有9级古塔、高37米,八角形,以五行、八卦、九宫等周易数理布局。建园后,又种植有乔灌木14个品种、8800余株,草坪2000余平方米。古塔、绿树、草坪,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形成“绿影婆娑、古塔夕照”诗画景象,成为晋城古城的标志性景观。

白马寺新植物园

白马寺山森林公园 位于晋城市区北4公里处,面积1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自然风景旖旎如画,人文景观底蕴深厚。主要景点有白马禅寺、景公塔、石佛岭、小析山、黑龙潭等。

吴王山森林公园

吴王山森林公园 位于西上庄办事处辖区西南部,秀水园西面,地跨窑坡、吴家沟、庞圪塔、西马匠、岗头、苗匠六个村,2013年3月,正式启动了吴王山森林公园建设,该项目规划总面积7500亩,绿化面积6000亩,总投资3.4亿元,计划分三年三期对吴王山进行整治。公园建成后将填补晋城市市区西部没有大型综合性生态公园的空白,成为西北片居民休闲、健身、娱乐的“后花园”,为全市再添一个“城市绿心”。一期工程总投资1.2亿元,包括公园主出入口、环山道路、人工湖、健身广场以及观光景点等,绿化面积3000亩。公园内栽植国槐、玉兰、银杏等近百个品种的苗木8万余株,森林公园人工湖蓄满了水,湖的周边也栽植了雪松、大小垂柳、红梅、红枫等树种,一期工程于2014年基本完工。二期工程总投资1亿元,绿化面积1620亩,建设重点在吴王山南部区域。

2..广场

人民广场 位于黄华街与新市西街交会处。1999年12月竣工投入使用。南北长119.5米,东西宽117.7米,面积2.08万平方米,绿化面积8831平方米。2003年11月完成西侧景观生态区的扩建。2004年9月对整个广场进行改造。总投资1260万元。广场北部为毛泽东主席塑像,高12.26米,取毛主席诞辰日数。广场中央为莲花造型的叠水式喷泉,高15米,水面254平方米。呈立体形,分三层叠水。西部以绿色植物为主,设置有弧形花坛、休闲石凳、绿廊等。南部是浅水广场。广场四周以绿色草坪为主,配置有法国梧桐、栾树、雪松、龙爪槐等乔灌木7.3万余株。2012年,兰花集团对人民广场再次进行公益性改造,立意以巍巍太行山之山水风情为特点,结合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旨在创造现代城市山水园林的景观风貌。外部为绿色构成的绿脊草坡,中间为草坡中曲折的木质道路,在广场中央内嵌一块木制演艺平台,为百姓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新增绿地面积2540平方米,绿化率达到53%,形成地表与积成2万平方米的城市核心活动区。同时新建地下停车场,有效缓解城市中心停车难的问题。

1988年的人民广场(右下角是原电影院)

2006年的人民广场

2015年的人民广场

七星广场(原名七岔口广场)位于泽州北路和东大街交会处之西北角。2000年12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投资1360万元。广场随高就低,依势建景。占地51948平方米,硬化面积24595平方米,绿化面积27353平方米,绿地率53%。该广场是组织城市交通,营造门户景观,利于市民休闲、活动的综合性园地,体现现代都市风貌。整个广场分为5个区。广场1区在东北部,设有水池,池中设水车一部。池水顺渠而下,穿过草坡、外路与台阶,形成多层跌宕和暗渠,造成小型瀑布。广场中央置水池一处,池中有扛瓶女雕一尊,高10.6米,象征和平与友谊。广场2、3、4、5区,是以绿化为主的街头绿地。广场四周种植有油松、香花槐、雪松、红叶李、白皮松、木槿、紫薇、月季等乔灌木3万余株。2008年春夏之交进行修整改造,地下铺设系统水管、电路,种植有6米高的塔松,8米高的洋槐、椿树,以及红叶紫薇百多株,草皮坡中开辟了曲径小道,广场北部沿泽州路处建木制结构凉亭1处,紫藤萝木架20米,使广场更富景色与诗意。

物茂广场 是晋城市大型庆典、集会、娱乐、观礼的重要场所。位于凤台街与泽州路交会处的东南部。因与物贸大厦毗邻,故名。由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晋城市建委承建而成。1999年8月13日奠基,同年12月5日竣工并投入使用。总投资1200万元。东西长137.3米,南北宽95.8米,总面积15585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3993平方米。广场东部设一大型电子广告屏及演歌台;西部是隐形式音乐喷泉,喷水高度20米,面积415平方米,有18种水形花样变化;南部为休闲长廊,廊后种植大面积草坪,并配有高大挺拔的塔松;东北角建有直径1.5米的风水球。广场四周以绿色草坪为主,间配有若干组舍花坛,种植有雪松、桧柏、龙爪槐、紫薇、丁香等乔灌木1万余株。

凤西广场

凤西广场 位于凤台西街和景西路交会处的西北部。2002年12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总投资1850万元。占地面积62.71亩,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80米。相当于物茂广场的3.5倍。其中绿化面积20615平方米。广场中央由南向北为一组小型水景把广场分为两大部分:西北部为静态活动区,种植有各种树木花草;东南部为动态活动区。从南向北依次建有花坛时钟、音乐喷泉、集会广场、张拉膜景观、文化墙和舞台等设施。南大门安装有5组不锈钢银泉灯,两侧安装有6组变色灯。在大门内建有一处音乐喷泉。音乐喷泉、水柱及水花可随音乐旋律和节奏不断变化,给人以无穷享受。广场北面建有长40米、高8米、面积为500平方米的弧形文化墙及大型舞台,可凭借这些现代化设施和1.6万平方米的彩砖硬化地面搞大型集会或文艺演出。广场西侧安有25米高的花灯一杆,每逢夜间,把广场映照得亮如白昼。东南角置有1000多平方米树下健身苑,设有32组体育器材,是市区居民健身活动的重要场所。广场周边以草坪为主,种植有雪松、栾树、樱花、法国梧桐、紫薇、月季、紫荆等乔灌木22万余株。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环境优美,气氛和谐。

(四)城中村改造

晋城市市区是在一个县城基础上逐步扩张形成的地级城市,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村庄被逐渐包入城市,中心城市规划建成区范围内就有城中村101个,其中主城区64个,金村区4个,北石店片区14个,南村片11个,巴公片4个,高都片4个。建市以来,晋城市的城镇化步伐快速推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城中村仍然处于传统农村的聚落形态。城中村居民生活环境和景观风貌与城市其它地区形成了强烈反差,远不适应我市宜居城市、和谐城市建设的要求。“城中村”内规划混乱,用地功能混杂;建设开发无序,村民私宅建设失控,环境急待改善;配套设施不足,市政建设落后;城市功能不全,市政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电力、电讯、供水、煤气管道残缺不齐,普遍存在道路不畅通、车辆进出困难、消防隐患多、社会治安乱、卫生条件差等种种问题,社会治安和综合治理问题突出。

改造前的黄华街

改造后的黄华街

自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着力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于提升城市品位,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不断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2005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市区城中村改造的实施意见(试行)》,明确了城中村改造的原则和程序。2009年,为了进一步规范“城中村”改造,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市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通知》,强化对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规范管理,明确了城中村改造四大原则(一是统一规划、政府引导、村为主体、市场运作、自求平衡、分步实施;二是村民自治、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阳光作业;三是先拆迁安置、后开发建设;四是确保被拆迁户利益不受侵害,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确保社会稳定,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强调了城中村改造的四个条件(一是村民大会表决通过同意实施改造;二是支、村(社区)两委班子团结,具有凝聚力、战斗力;三是具有一定的集体经济实力;四是位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建成区内、并列入市政府“城中村”改造年度总量控制计划的村(社区))和九道程序(一是征求意见。二是提出改造方案。三是会议表决。四是提出申请。五是严格审核。六是启动“城中村”改造前期工作。七是编制“城中村”改造规划。八是拟定土地利用方案。九是批准“城中村”改造)、九项要求(一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实行阳光作业。二是严格“城中村”规划管理。三是严格土地权属管理。四是严格土地供应方式。五是严格核定用地指标。六是严格出让土地。七是严格土地出让金使用管理。八是严格拆迁管理。九是严格工程建设管理),防止把城中村改造搞成半拉子工程,确保人民群众利益不受损失,有力的促进了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有序实施。

阳城城中村改造后

市政府先后批准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39个(含1个沉陷区项目),涉及拆迁面积403万平方米,规划用地10175亩,建设总规模1749万平方米。目前已开工建设回迁安置房205万平方米、1.7万套;建成95.16万平方米、8270万套。城中村平衡用地开工建设商品住房243.8万平方米、竣工94.75万平方米。白水映象、郝匠新城、东关香港城等城改项目已初步形成规模。一个个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城乡协调、社会文明、管理科学的新兴城市社区正在形成。

(五)房地产

1..管理机构

晋城市房地产管理机构可追溯到1949年。当年它是原晋城县财政局下设的房地产管理公产室,负责全县公产房管理。“文革”期间,更名为晋城县革委会房产组。1980年更名为晋城县房产管理局。1984年10月,晋城市(县级)撤销房地产管理局,成立房地产管理公司。1985年8月,晋城市(地级)建立后,房地产管理公司划归晋城市城区管辖,更名为晋城市城区房地产管理开发公司。1987年3月,房地产管理和房地产开发机构分设。负责房地产管理的机构定名为晋城市城区房地产经营管理处;负责房地产开发的机构定名为晋城市城区房地产经营开发公司。1988年3月,晋城市人民政府将城区房地产经营管理公司成建制收归市建设局管辖。初名晋城市房地产经营管理处,1992年2月更名为晋城市房地产管理处。性质为全民差补事业单位(后改为自收自支),负责市区房地产业务管理工作,正科级建制。

2..住宅

1985年建市前,晋城市城市居民不仅住房面积小,而且房屋结构简单,辅助设施不足。家庭住宅多数没有卫生间,一室多用,兼居室、厨房、客厅、卫生间于一体。通过城市建设、改造,单元式配套住宅大量增加。建设以来,晋城居民住宅建设以年均50万平方米的速度递增。调查资料显示:1995年晋城市城市居民每百户家中,有家庭厕所的占66%,使用公共卫生设备的占26%,无卫生设备的仅占8%。有家庭浴室的占50%;有暖气的占80%;有自来水设备的占92%。

1997年,晋城全市城镇房屋总量为1436万平方米,到2004年底,先后建成了20多个住宅小区,城镇居民人均使用住宅面积达到18.92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全省之首。多数家庭住上了建筑质量好、设施配套、设计合理、环境优美的成套住宅。2007年增加到2674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宅居住面积由1997年的15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30.8平方米。10年间增长了1倍多。到2008年,95%的城市居民住上楼房,单元式配套住房率达95%,其中三居室以上者占51%;二居室者占38%;一居室者占1%。居住普通楼房者占10%;有家用厕所者占92%;有家用浴室者占58%;使用公用卫生设备者占8%;无卫生设备者为零。有家用自来水管的占95%。有家用取暖设备的占93%;使用煤气、天然气或液化气的占80%。

3..住房保障

2004年12月,晋城市人民政府出台《晋城市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提出用货币补贴、租金核减、实物配租三种住房保障方式,解决群众住房困难,做到住有所居。2005年12月,市人民政府出台《晋城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2008年8月,市人民政府出台《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实施意见》。有关部门相继出台《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的实施意见》《晋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办法》《晋城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启动市区10万多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8400平方米的廉租住房和38万平方米的城市居民棚户区改造建设项目。市区低保住房困难家庭实现了应保尽保。累计落实廉租住房保障资金600余万元,受保障者500余户。全市6县(市、区)全部建立了廉租住房制度。

经济适用房建设是晋城市区经济适用住房主体工程建设。位于晋城市区西南部(凤城路西、规划中原街北、规划西环路东),占地150亩。规划建筑面积21.92万平方米、建设经济适用房2712套,其中住宅面积20.9万平方米,配套设施面积1.02万平方米。2010年6月底首批10万平方米、1312套住房交付使用;2010年12月底全部建成交付使用。小区建成后,可解决目前晋城市区符合经济适用住房条件92%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廉租住房府惠小区位于晋城市西大街府衙巷,占地约9亩,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住宅面积6000平方米)、120套,投资1300万元。2009年竣工投入使用。

市区廉租住房

棚户区建设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国有重点煤矿棚户区改造的意见》,晋城市人民政府将棚户区改造列入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于2006年3月6日专门成立了晋城市国有重点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领导组。棚户改造区项目位于晋城市城区北石店镇。总面积40亩,建12栋楼,均为六层砖混结构。共建住房516套,户均62平方米。其中户均45平方米者占21%,户均60平方米者占60%,户均80平方米者占19%。总共建筑面积31115平方米。总投资约3828万元。晋城煤业集团是这一项目的实施企业,它委托山西铭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完全采用国家规定的环保节能建材及工艺进行施工,区内会所、车棚、公厕、商店等附属设施完善,室内可提供冷、热、水、电话、闭路电视、上网宽带等配套设施。改造工程于2006年11月18日开工奠基,2007年底建成竣工。

晋城市城镇人均住宅面积由建市初期的不足5平方米,增加到30.8平方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省前茅。

到2013年底,晋城市城镇供应的保障性住房主要分五类:即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普通商品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城市棚户区、工矿棚户区、煤矿棚户区、林业棚户区等)。

廉租住房供应对象: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经适房供应对象: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公租房供应对象: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

限价普通商品住房:城市中等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外来务工家庭。

2008—2014年,全市累计开工各类保障住房66977套,竣工25038套。

(1)廉租住房

廉租住房保障对象通过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两种方式实现“应保尽保”。

在实物配租上,全市已开工5.6万平方米、992套,竣工896套;其中市区开工1.79万平方米、276套,已全部竣工。符合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家庭共有2358户,除实物配租外其余货币补贴“应保尽保”。

货币补贴标准,市区每人每月每平方米8元,县区4~6元。

(2)经济适用住房

全市经济适用住房开工建设65.96万平方米、8542套,已竣工7876套。

其中:市区43.5万平方米、5114套(包括晋煤集团2138套),全部竣工后,保障对象保障率达100%。

(3)公共租赁住房

全市公共租赁住房开工建设65.91万平方米、12228套,竣工4358套。

其中:市区(含开发区)49.45万平方米、9017套。

(4)限价商品房

全市共开工建设221.5万平方米、20999套。其中:市区开工建设100.5万平方米、9376套。截至2014年底,已完成配售3851户。

(5)各类棚户区改造

城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开工建设31个项目、248.89万平方米、22077套,已竣工11767套。

据了解市区共有104个城中村改造项目,经市城改办上报市政府,39个城中村,需改造户数1.75万户,约403万平方米,目前已开工建设的有30个城中村(含城区、开发区、泽州县)140.7万平方米、10.67万套,已竣工15055套。

国有工矿棚户区回迁安置住房开工建设13.42万平方米、1320套。其中:市区8.53万平方米、682套。

国有林区棚户区回迁安置住房开工建设6.27万平方米、819套,竣工141套。

4..房地产开发

阳城住宅小区

2014年,晋城市有187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其中一级资质1家,二级资质10家,三级资质29家,四级资质85家,暂定资质61家。晋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但比重低于全国、全省水平。2014年,晋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58.2亿元,增长14.5%。其中,住宅投资44.1亿元,增长13.0%;商业营业用房投资7.3亿元,增长34.7%。房屋新开工面积189.9万平方米,增长8.3%。其中,住宅新开工138.7万平方米,增长21.5%。商品房销售面积75.4万平方米,下降13.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7.6平方米,下降14.0%。商品房销售额34.1亿元,下降11.2%,其中,住宅销售额29.2亿元,下降11.8%。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39.6万平方米,下降24.9%,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实际到位资金81.5亿元,增长23.5%。其中,国内贷款增长67.5%,自筹资金增长7.9%,其他资金增长53.0%。

2014年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情况

房地产业开发经历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1985—1991年)建市前,晋城没有房地产业,住宅的供给完全由国家和单位统包。居民享受福利分房,建设资金全部来源于国家财政。1985年下半年,晋城市成立城市建设综合开发总公司。接着,泽州县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广厦房地产开发公司、城区房地产开发公司等一批国有房地产开发公司相继成立,开发出凤鸣、凤台、凤苑、凤城、陵东等多个住宅小区,解决了一大批干部职工的住房问题。

稳步发展调整阶段(1992—1998年)199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集资合作建房、出售公房等多种形式推进住房改革的思路。1992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发展房地产业若干问题的通知》,勾画出房地产市场体系框架。1994年,出台《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并以此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住房商品化”成为城镆住房制度改革的重点,集资合作建房成为解决住房困难问题的主要途径。商品房开发得到稳步发展。1992—1998年的7年间,房产开发面积达110余万平方米。1998年底,房地产开发企业已发展有太行、太岳、凤展、华厦等20家,其中市区15家。

高速发展时期(1999—2014年)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职工住宅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要求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居民住宅货币化。200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将房地产提升到支柱产业地位。1999年,《晋城市契税征收管理办法》实施,标志着政府开始加强和规范房地产服务的管理与发展。2001年,开放了住房二级市场,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开始上市交易。2002年,晋城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住宅与房地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房地产业推向更新发展时期。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的商品住宅大量面市,成为这一时期住宅供给的主体。

1990—1999晋城市房地产投资完成情况

2000—2014年晋城市房地产开发基本情况表

二、公用事业

(一)供水

1985年建市后,原晋城市(县级)自来水公司划归晋城市城建局管理。1985—1988年,市政府投资79.17万元,相继建成6~11#6眼水源井,开通水源井微机控制装置,实现对水源井的遥控、遥测、遥讯。安装泽州路、建设路、凤台街中段等各种供水管道2.06万米,年供水量399.6万吨。1989年10月,根据专家全面评估论证后的《晋城市近期供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89年末—1993年建成了第一水厂,并先后将13—18#水井及原4#水井建成投产,安装供水配套管道1.58万米。年供水量达到711.9万吨,年收水费413.7万元。

市区供水步入稳步发展阶段。1994年产水量突破千万吨。1996年,晋城市地区水质中心站建成。截至1996年底,共建成水源井21眼,供水管网总长212公里,供水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日供水量3.5万吨,供水普及率达80%。

2001年,晋城市第二水厂建成投产,日供水量达5万吨。当年,对市区供水价格进行了调整,平均水价由原来的1.401元/立方米调整为2.036元/立方米,并在部分居民小区实行了1.20元/立方米的供水趸售价。

2003年底,日供水能力达到10万吨。管网压力合格率和水质综合合格率分别达到97%和98%。输配水管网总长240余公里,用户达到9000多户。2003年晋城市城市供水量达1482.6万方。同比增长9.9%;售水量1028.9万方,同比增长5.1%;销售收入1925.8万元,同比增加1.2%;综合漏失率为30.6%,同比上升3.6个百分点。管道修漏及时率达99.2%,管网压力合格率达97.5%。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6.9%。

2004年,供水1583万方,比2003年多供100万方,同比增长6.74%;全年售水1177万方,比2003年多售157万方,同比增长15.4%;水费收入达到2386万元,比2003年增长358万元,同比增长17.7%;漏失率24.7%,下降5.5个百分点。水质综合合格率98%,管网压力合格率97%,管网维修及时率在98%以上。

2005年,旧城管网改造是市政府“10件实事”之一。按照市里要求,建设工期为两年,工程涉及市区56个街道和片区,需改造DN75以上管道47公里,受益人口6万人。泽州北路加压站工程是城市供水管网的配套工程,占地4547平方米,供水规模为5000立方米/日。2005年8月19日破土动工,2006年9月27日通水运行。有效解决了七星广场以北大部分地区的用水压力问题。开发区供水分厂工程是“富士康”工程的配套项目,占地2.56万平方米,设备能力为日送水3万立方米。2005年9月动工, 2006年底竣工,历时15个月。当年,实现城市安全供水1594.5万立方米,同比增加11万立方米;售水1246.7万立方米,同比增加69万立方米;漏失率21.55%,同比降低3.19个百分点;水费收入达到2578万元,同比增加151万元,水费回收率97.63%;吨水水价2.07元:水质综合合格率98.5%;管网压力合格率99%;管道修漏及时率100%;新增配水管道1.1万多米。

2006年,随着建设部《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当年2月13日,市政府与法国威立雅水务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企业改制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配合法国威立雅水务对晋城市自来水公司的调查研究、清产核资、财务专项审计和资产评估工作、土地评估工作等。2006年完成供水1642万立方米,较2005年多供47.95万立方米,同比增长3%;实际售水1295万立方米,较2005年多售48.25万立方米,同比增长3.87%;漏失率20.83%,同比下降0.71个百分点;水费收入2621.3万元,同比增长3.8%;水质综合合格率99.8%;管网压力合格率99%;管道修漏及时率100%,创公司历史最好水平。到2006年底,晋城市城市集中供水用户达到1.2156万户。其中:集体户1361户,私人户1.0795万户。市自来水公司建设有两座现代化水厂、一座分水厂、一座加压站、21眼水源井,日供水能力13万立方米,供水面积27平方公里,管网总长度338.5公里,为晋城市市区28万多人提供生产、生活用水服务。

2008年,贯通供水管网8414.75米,新增集中供水片区8个,重点发展了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居民用户1956家。1~3#水源井改造工作迅速启动。水质检测指标由原来的35项增加至42项,通过省水质检测认证评审,水质合格率达到100%。

2009年,供水量完成1896万方,售水量完成1567.4万方,漏失率降低至16.97%,全年新增管网长度18公里,输配水管线累计总长度达到348.5公里。水质检测项目由原来的42项达到60多项。针对液氯在人口密集区域使用安全隐患大的状况,为此,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对净水设备进行改造,完成了一水厂净水设备改造,将加氯机改造为二氧化氯发生器,为安全生产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2010年,为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推进节约用水,保障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按照省政府《关于推进水价改革实行“差别水价”和“阶梯式水价”政策促进节约用水的实施意见》精神,元月30日上午,晋城市物价局在市新闻发布厅召开了“推进晋城市水价改革、实行差别水价和阶梯式水价政策、调整城市供水价格、促进节约用水听证会”,并取得了省物价局的批复,经市物价局批准,新的水价从3月1日起执行,从而平稳有序完成了实行2001年水价9年后的调价。

为保证晋城市经济适用住房、政府小区、汇仟小区等城市西南片区的供水,充分发挥城市供水能力,投资4000多万元的城市供水管网配套工程基本完工,其中,工程项目之一的流碑公园加压站5月13日试车成功,8月8日正式开始供水。城市供水安全和应急保障性得到了有效提高。

2011年,市自来水公司进一步加大供水保障力度,按照国家制定的《城镇供水服务标准》,在水质、水压、新装服务、抄表收费、售后服务、信息服务、服务形象、投诉处理、应急服务等方面严格落实,管网压力合格率、电话接通率、售后服务处理及时率、投诉处理及时率等评价指标得到不断提高,充分凸显了供水的安全性,服务的及时性,申请、缴费、报修的便利性,计量、抄表、收费的准确性和办事制度的透明性。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99.9%,管网压力合格率达到99.5%,管网抢修及时率达到100%。全年供水服务热线受理各类供水咨询、报漏1795余件,其中,市长热线、城建热线共计28余件,按照投诉有记录、有调查、有处理、有回访的“四有”机制,均达到有效处理,办结率100%,满意率100%。

2012年,市自来水公司以新《国标》的贯彻实施为契机,强化水质管理,加大水质投入,提升监测水平,从水源、出厂、管网各个环节入手,加强监督和管理。同时,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城市供水水质标准》要求的频率和检测项目,对出厂水进行每日9项常规指标、每月42项常规指标、每年两次106项指标检测,完全涵盖了《山西省城市公共供水企业运行考核暂行标准》中要求的42项常规指标100%的标准,出厂水合格率达到100%,管网水合格率达到99.6%,综合合格率达到99.92%,城市供水水质完全符合国家标准,水质检测能力达到130项,在全省城市供水行业居领先水平。

这一年也是城市供水工程建设项目最多、工程量最大的一年,同时也是供水工程建设最出成绩的一年,其中,畅安路给水工程和凤台街给水工程成为2012年最突出的亮点。

畅安路给水工程工程投资626万元,敷设DN600球墨管4636米,并与北环路、兰花北路供水管网贯通,2012年12月7日由分水厂正式向北石店片区送水,沿线管网惠及北石店片区5个自然村以及晋煤集团所辖单位、泽州县的枣园村、朝天宫村等地规划内近10万人用水。该工程标志着城市供水跨越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凤台街给水工程作为市政府方便晋城十大工程之一——凤台街人行道改造提升工程的配套工程,该工程从2012年5月10日进驻,至7月19日全线贯通,历经71天。工程总预算1397.3万元,横穿16条城市主干道。先后召开会议13次,组织100多名工程技术安装人员、300多名民工、80余名后勤服务人员,调集8辆吊车、6台挖掘机、1辆抢修车、1辆送水车、30多辆各类运输车“参战”。共改造管网11.76公里,供水管道横过市区主干道连通工程以及过桥连接58处,用户支管碰头35处,安装消火拴87个,DN100以上加密阀15个,DN100以上阀门250多个,使沿街及周边10万余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更加得到保障。

2013年,城市供水辐射区域进一步扩展,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10月,城市供水管网与晋煤集团供水市场实现对接,11月4日正式供水。晋煤集团供水水源由地下水置换为郭壁地表水,该区域内的十几眼自备水源井随之关闭,对于地下水的止降回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完成了城市供水管网配套工程中的苑北路、泽州北路、陵沁路的管网延伸,随新建道路完成了滨河南路、金匠街、文峰路、崇实路的管网铺设,完成了迎宾街、人民广场部分管网的改造等工程,全年共铺设延伸、改造管网超过8公里。从而,向北,实施了畅安路、兰花路供水管线的敷设延伸,打开了北石店区域城市供水发展之路;向西,完成了晋韩路供水管线的安装,为沿线居民接水提供便利条件;向南供水管线已通往金匠工业园区,为发展园区用水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向东,积极推进“金村水处理站”工程建设,城市供水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2014年,供水量完成2964.2万吨,售水量完成2595.2万吨,漏失率控制到10.89%,较同期下降2%,达历史最好水平。全年新增用户813户(集体户116户,居民户697户),新增管网11936.65米,公司累计在册用户达到26352户。健全完善以24小时用户服务热线呼叫系统为轴心的自来水抢修、维护等一系列供水服务联动机制,积极受理各类供水咨询。2014年,公司共受理各类供水咨询、求助服务热线1617件,其中,市长热线35件,城建热线29件,均达到及时处理,办结率100%,满意率100%。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99.9%,管网综合压力合格率达到100%,管网抢修及时率100%。

(二)供热

解放前,居民冬季多用砖(坯)砌土炕、火炉取暖。解放后,使用生铁铸制火炉或铁板焊制火炉,烧水取暖。20世纪70年代,居民开始采用土锅炉烘火取暖。

1985年建市后,市区开始在凤翔、凤台、风苑、凤鸣4个居民小区实行大锅炉供热取暖。晋城建成煤气站后,利用煤气换热为市政府机关和凤翔小区供热取暖。从1986—2007年的21年间,市政府先后完成五期集中供热工程,解决市区冬季供热取暖问题。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1986年10月,经山西省计委批准,晋城电厂扩建了两台6000千瓦供热机组,用于实施城市集中供热。1991年12月,晋城市成立热力公司,1993年3月,热电联产热网工程开工建设。1994年11月,晋城电厂扩建供热机组和城市热网工程相继竣工,热电联产工程全线投产运行。热电联产工程是晋城市集中供热的第一期工程。其设计能力为104吨/小时。可实现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工程总投资8534万元,其中电厂部分6090万元,包括一台背压机和一台抽汽凝汽机;主管网投资2444万元,包括5.6公里的主管网和40万平方米、20万平方米热力站各一座,蒸汽主管直径529毫米。1995—2006年,市热力公司先后铺设泽州路与新市街交叉口往新市东街至热力公司的热力管网;建设凤台小区、电力公司、城区农行、泽州煤运、晋城钢厂等13座换热站,解决旧城区内西大街以南、凤台街以北、泽州路以西、景西路以东的绝大多数居民的冬季采暖问题。

集中供热二期及二期扩建工程 从1994年开始,晋城市热力公司把工作重点放在区域集中供热的建设上。1998年初,晋城热力公司开始筹建集中供热二期工程。1999年7月,开工建设,当年冬季投产运营。二期工程投资7264万元,是1999—2000年晋城市“十大重点工程”和“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工程采用大型区域集中供热方式,新增供热量84.5兆瓦。设计供热能力为120万平方米。由东、西两座热源厂分区供热。每座热源厂选用3台14兆瓦高温热水锅炉。建筑面积7799平方米。采用高效节能的脱硫除尘设备,建立了全线微机监控系统。其中地处兰花路的东区热源厂,占地23.683亩。文昌街以北、泽州路以东、红星路以南的居民均可受益。地处凤城路的西区热源厂,占地21.252亩。风台西街以南、文昌街以北、泽州路以西的居民均可使用集中供热。2004年3月,东、西区热源厂分别增容扩建一台14兆瓦燃煤链条炉热水锅炉及配套的配电、自动控制系统及输煤等内容。总建筑面积2075.8平方米(东、西区热源厂各1037.9平方米),工程总投资968万元,新增供热面积40万平方米,满足了当时城中村改造区和开发区新建小区的用暖需求。工程于2004年冬季投入运行。

集中供热三期工程 在增容扩建集中供热二期工程的同时,市热力公司积极筹备集中供热三期工程。但由于2003年9月在全省招商引资项目中,市经贸委与国家电力投资公司签署了共建4x300兆瓦的热电厂项目,可实现供热面积2000万平方米,致使三期供热工程搁浅。随后,市热力公司考虑到热电厂的建设周期,根据城区两河治理和街道开通回迁小区建设的实际情况,再次向市政府提交上马三期供热工程的请示。2004年3月第37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做出决定:在城市南区建设一座区域供热热源厂,作为大电厂建设3年过渡期的集中供热热源使用,随后作为热电联供系统的备用和调峰热源,并把此项工程列为2004年晋城市“为民办实事工程”。三期工程总投资3652.9万元,热源厂占地29.746亩,建于城市南区白水街南侧,两河改造安置小区西侧,新增供热量58兆瓦,可实现供热面积80万平方米。热源厂选用2×29兆瓦燃煤热水锅炉,总建筑面积6401.1平方米,采用了高效节能的脱硫除尘设备,建立了全线微机监控系统。该工程于2004年7月25日开工建设,当年冬季投产运行。集中供热三期工程的建成投产,满足了两河回迁安置小区及文昌街以南,景西路以东,文博路以西,晋长高速公路以北的居民采热取暖。

集中供热四期及四期扩建工程2005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工程总投资3895万元。采用区域锅炉房供热。热源厂建于新市东街以北,东城路西侧。建设规模为新增供热量58兆瓦,供热面积80万平方米。锅炉选用2台DZL29-1.5/130/70-WⅢ型链条炉排锅炉。主厂房及配套设施用房建筑面积6914平方米。新增土地29.822亩,并预留扩建用地。可实现供热范围是:泽州路以东、红星街以北、铁路专用线以南、工业园区以西的部分单位和居民小区,也可缓解二期工程东区热源厂超负荷运营的供热状况。该工程于2005年7月动工,同年11月15日点火运行。

集中供热五期工程 为解决市政府新建住宅小区、红星街西段和西环路等连片建筑近200万平万米的供暖问题,2006年底,晋城市人民政府决定上马集中供热五期工程。五期供热工程热源厂实行招商引资、特许经营,经营期限为20年。项目的投资、建设、生产运营由招投标确定的特许经营商自主经营完成。其热源由城市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市热力公司以32.16元/吉焦购买并使用于周边居民冬季采暖。经营期满后,所有资产(包括土地)全部无偿移交市政府。2007年3月1日,五期工程热源厂项目招商开标仪式在晋城市工程交易中心评标一厅举行。经招商评审,晋城市恒光热电有限公司被确定为中标单位。本项目总投资约为8437万元,采用大型区域供热,热源厂地址确定在西环路岗头村附近,建设用地82.8亩。建设规模为总供热能力160万平方米。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安装5台29兆瓦高温热水锅炉、辅机设备及相应的配套设施。与其配套的管网及换热站工程总投资3989.1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5万平方米和20万平方米换热站17座,敷设供热管道6.22公里。五期工程于2007年4月10日开工建设,当年11月7日全面竣工并投产运行。第五期供热工程是晋城市人民政府2007年度“为民办实事”和2007年度晋城市13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五期工程供热范围是泽州路以西、新市街以南、西环路以东、凤台街以北及岗头村和八一砖厂等西北改造区,主要解决红星街两侧新老用户以及城中村改造区、秀水苑、晋钢、岗头村等成片小区供热。同时对二期供热西区热源厂的部分热负荷进行整合切换,大大缓解市区西片集中供热的紧张状况。2008年,完成五期供热工程续建项目和恒光热电联供扩展项目。市区新增供热能力16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能力累计达到953万平方米。覆盖率从2007年的66%提高到2008年的79%。对287家用户下达整改通知,完成67家用户内部供热系统改造,对部分分管网进行整治,配套建设泽州广电、公路局、食品厂、省运4个换热敷设管网5公里。

晋城热电厂一期(2×300MW)集中供热热网工程 市委、市政府2010年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供热规模为城市新增集中供热能力1227万平方米,供热范围包括凤台街、西环路与规划南环路、东环路围合区域。该工程是建市以来规模最大的集中供热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敷设供热管网42.38公里、建设换热站83座、中继泵站一座、生产调度楼一座。工程于2010年7月开工,经过两年多时间建设,于2012年11月全部完工并投运。实际完成投资51480.63万元。晋城热电厂是该工程热源厂,建在泽州县金村镇的上辛安村。热网工程主管网从电厂首站开始,途经泽州县的6个村(分别是范谷堆、上辛安、下辛安、李家鄢、北桑坪、西南蜀),穿越长晋高速后,进入城区,途经钟家庄办事处的5个村(分别是山门、苇匠、陈岭、河东、疙瘩)后,又沿川东路、规划南环街、泽州路、中原街、文博路、凤台街至景西路并与城市现状供热管网对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了完善的城市供热体系,满足了市区规划范围内的用热需求。晋城热电厂一期(2×300MW)集中供热热网工程管网施工地形复杂,海拔高差达113米,跨沟越岭18处,施工难度大、技术含量高、协调难度大,共穿越铁路、高速公路、河道、桥涵、凤台街市标花坛等控制点7处,沿线需要拆移的地面附着物有房屋、树木、草坪、绿化带、苗圃、坟墓等,市区施工遇到的地下埋敷管线错综复杂,包括电力、自来水、通讯等。该热网工程设计坚持高起点、高水平,主管网使用国内最大口径的成品保温管,其管径为1.2米,施工工艺采用了无补偿预热直埋敷设方式,所有管道焊口全部进行X射线无损检测;设置了中继泵站,实现了与现状管网的顺利连接;进行了管网动态模拟分析,使设计方案更加科学合理;采用了热网监控系统,提高了热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这项工程的建成投产,实现了晋城集中供热事业的大跨越、大发展,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品位、促进和谐发展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经过三个供暖期的运行,各项运行参数符合设计要求,实际供热效果良好。2015年5月5日下午,市发改委组织验收组通过听汇报、查档案、看现场等方式对晋城热电厂一期集中供热热网工程进行了竣工验收,验收组对工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一致认为工程各项工作扎实到位,建设程序流程规范,工程质量把关严谨,资料归档科学合理,顺利通过验收组竣工验收。

2012年,完成了新增150万平方米供热面积的温暖工程,该工程投资4846万元,敷设供热主管网5.8公里,配套建设了晓庄西站、盈泰站、庄景站、下东关站、牛匠站、叶家河站6座换热站,重点解决苑北路晓庄片区、泽州北路片区、西环路片区、望川楼片区、凤鸣小区150万平方米的供热盲区。

2013年,市区新增供热面积140万平方米温暖工程于11月初已投入运行。工程投资3900万元,包括新建11座换热站和5.4公里配套管网。解决了南大街片区、怡泽园小区、金厦西苑小区、市二院周边、市三院周边、华洋职工周边、连川社区、现代城、圣托、银基、白水11个片区范围内一万余户居民的供热问题。

2014年,完成了市区新增160万平米集中供热的温暖工程。该工程总投资约620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配套建设10座换热站,敷设供热管网约9公里,主要解决市区新建小区(如星河湾、龙湾、钟家庄、润泽苑、紫竹园、东关盛华、兰花置业广场等),城乡结合部区域(如郜匠村、东阳村等),及金匠工业园区(天矩)等10个片区的入网供热。

(三)供气

1985年晋城建市后,为满足城市建设需要和市民提升生活质量需求,1986年,市政府投资建设煤气管道工程,1995年,全市建成6个煤气供应单位,供气管道总长343公里,供气总量3638万立方米。瓶供单位增至26个,储气能力164吨,有钢瓶4.83万个,供气总量为684吨。用户增至2532户,收费39.5万元。煤气成分全年平均合格率98%,煤气压力合格率达100%。

2007年7月,市政府投资1.9亿元,实施煤层气综合利用。2008年10月竣工投产。储气调峰能力由4万立方米提高到17万立方米。年供气能力可达1.01亿立方米。燃气管网覆盖了市区建成道路的80%以上。新增管道燃气居民用户1万户。对26台、56吨位的锅炉实行煤改气。五大重点环保控制区域实现煤层气全覆盖。市区3万户居民、59家公私用户、147家商业用户用上清洁高效的煤层气。

煤层气入户工程

2013年,市区煤层气气源置换工作作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置换工作从8月26日开始到10月5日结束,历时42天。置换后,气源由原来的4T置换为12T,热值由3500大卡提高到8400大卡以上,彻底解决了市区多年来气源供应不足的问题,并且对改善市区能源结构、改善市区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置换期间,由政府出资2500万元,为市区居民用户免费购换了一台新燃气灶,实现了气源和灶具双置换。同时人性化考虑部分居民的需求,政府补贴发放的燃气灶采取实物和货币“两补选一”的办法,对用户来说,在符合安全条件的前提下可自主选定。气源置换后按等值等价原则,气价由原来的0.48元/立方米调整到1.15元/立方米,用户燃气成本支出没有实质性的增加。开工建设了南村煤层气门站,为市区实现双气源提供保障。

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燃气企业和供气站点229个,依法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供气许可证)的184个,燃气燃烧器具安装维修资质企业27个,燃气器具品牌代理商136个。全市现有燃气用户36.8万户,其中:管道燃气居民用户27万户(煤层气26.2万户,矿井瓦斯气0.7万户,化工池放气0.1万户)、液化石油气居民用户9.8万户,各类公共福利和工商业用户1728户。

晋城市主城区管道供气企业2个,汽车加气站8个(其中母站1个),液化石油气储供站1个,液化石油气供气点10个;煤层气居民用户10.8万户,管网覆盖率100%,普及率96%,液化石油气用户3.2万户(主要为未接通管道燃气用户和临时住户)。